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07:0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鄂发〔2011〕26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精神,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就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加强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加强社区建设,是服务居民群众、加强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区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改善民生的依托和维护稳定的根基。强化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抓好社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群众,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工作实效,着力加强和改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努力把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把全省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使全省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范围进一步扩大,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社区居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推进社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要着力健全社区组织体系,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充实壮大社区工作力量,改善社区工作条件,整合社区管理和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社区保障机制,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到2015年,全省50%的社区达到国家和谐社区标准,80%的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

二、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

(四)加快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全覆盖。社区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按照有利于服务管理、有利于居民自治、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社区布局,合理确定社区管辖范围,一个社区原则上设立一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一般以3000户左右为宜,可根据社区地域范围和人口密度等情况适度调整。加快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建工作。新建住宅区达到组建社区规模、居民入住率达到50%的,应及时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此之前应成立居民小组或由相邻社区居民委员会代管。社区居民委员会筹建工作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新设立或进行规模调整后的社区,要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培育发展社区内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

(五)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网络。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依法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实行“社企分开”,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上。进一步调整充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的设置,建立有效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社会保障、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下属的委员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推动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新格局。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

(六)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站是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职责是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相关部门确需延伸到社区的工作任务,全部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站,设立若干专门服务窗口,按照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统一受理或办理,相关部门不得在社区另行设立机构、招聘人员。社区公共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负责社区公共服务站的统一规划、经费筹措、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加强对社区公共服务站的规范管理,逐步统一项目设置、运行流程、服务规范和资源调配。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纳入社区工作人员范围管理。

(七)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坚持和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制度,进一步规范社区民主选举程序,稳步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社区居民委员会由户代表选举产生或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比例达到50%。2012年,统一全省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届期,各地应落实选举工作经费。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推广社区党员或党员代表议事制度,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和“五议五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党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开展社区对话、居民说事、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等民主自治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广泛参与,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三、不断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八)优化社区工作人员配置。社区居民委员会一般配置5至9人,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辖区人口较多、任务较重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可适当增加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按照整合资源、一岗多责、效能优先的原则,对社区各类工作人员进行整合。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的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的负责人可以由社区居民推选产生,也可以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或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经过民主程序兼任。

(九)扩大社区工作人员来源渠道。研究建立新录用公务员到社区锻炼制度,鼓励社区民警、群团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帮助工作或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参与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经过民主选举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组织实施“大学生服务社区计划”,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每个城镇社区有1名大学生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

(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将社区工作人员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培训计划,社区党组织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市、区)级以上组织的培训,其他工作人员任期内至少参加一次培训。逐步将社区工作人员纳入“社会工作者”职业序列,实行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管理。鼓励社区工作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对在岗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证书的,适当给予学费补助。坚持面向基层、关注一线的选人用人原则,加大从优秀社区党组织成员和居民委员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街道(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力度。采取上挂、轮岗等方式,加大社区工作人员培养、使用力度。大力宣传、及时表彰奖励工作成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人员。积极从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中培养发展党员,推选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十一)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专职成员、社区其他专职工作人员的报酬,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统筹解决,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生育、工伤保险,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落实住房公积金政策。对返聘到社区工作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高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应聘到社区工作的年限,可以和录(聘)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工作年限。社区工作人员实行错时上下班、全日值班、节假日轮休等工作制度,享受国家规定的节假日。

四、切实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十二)加强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将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人口计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残疾人康复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的街道办事处要拥有一所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所有城镇社区和1000个列入试点的农村社区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面积要不低于300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力争2-3年内完成。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根据政府规划应独立设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建设方必须同时规划建设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社区居民委员会使用;不够设置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其工作服务用房由国土、规划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单位负责建设,无偿提供给社区居民委员会使用。城市规划、住房建设等有关部门要把好规划设计、建设审批和工程验收等关口。民政部门和街道(乡镇)要全程参与社区用房的规划、建设和验收。商品房销售前,必须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套到位,经社区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局和街道(乡镇)签章同意后方可进行销售。经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根据规定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给所在地街道(乡镇)管理,提供给社区居民委员会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其用途。企业社区移交地方,必须划转一定办公用房用于解决社区组织工作服务用房。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没有社区组织工作服务用房的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也可以从其他社区服务设施中调剂置换,或者以购买、租借等方式解决,所需资金由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解决。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要统一功能设置、统一标识、统一悬挂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实行“一室多用”,配套建设社区医疗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益。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用水、用电、用气及电信等费用按照当地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

(十三)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各级政府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工作的有效衔接,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站,大力推进社会治安、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城市管理、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服务进社区,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实现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

(十四)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防止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行政化倾向。凡属于基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移交给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凡依法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通过签定协议、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方式,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不得强行摊派。大力压缩针对社区的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除国务院纠风办批准的湖北省党群和行政系统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保留项目外,其他一律取消。

(十五)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将社区信息化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统一标准,统一软件,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社区的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逐步统一全省社区服务电话号码,完善功能,强化应用。逐步改善社区居民委员会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进社区安保电子监控系统、电子阅览室、信息亭、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设施建设,建立“一键通”、“一号通”等呼叫系统,满足居民群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五、形成多方参与的社区工作机制

(十六)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要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要切实领导好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支持和保障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行使职权。全面推进以“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党组织建设,为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确保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得到贯彻落实。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廉政建设和社区党员廉政教育。切实加强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志愿服务和帮扶结对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要求。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把社区组织活动阵地建成为党员群众服务的场所,提高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

(十七)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对符合登记条件的,要按相关注册程序,纳入正常管理范围;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要主动帮助办理备案手续,并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注重培养社区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基层政府要积极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开展互助服务。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十二五”期末,全省社区志愿者注册率要达到居民人口的10%以上。

(十八)发挥社区物业服务机构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正确处理好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关系,物业管理不能脱离社区管理,更不能代替社区管理。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要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妥善解决物业服务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召开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会议,应当告知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并听取其意见。

(十九)强化驻区单位的共驻共建责任。各级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厂矿企业、社会团体要积极支持所在地社区的工作,参与所在地社区的活动。驻社区的单位要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将服务性、公益性、社会性事业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驻社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事项;探索建立驻社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把驻社区单位履行社区建设责任的情况纳入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文明单位创建的内容,有关部门在评先表优时要主动听取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对驻区单位的意见。

六、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

(二十)落实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各县(市、区)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街道办事处(乡镇)党工委书记要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各级政府要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各市(州)、县(市、区)和街道(乡镇)领导干部要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联系点,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将社区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党委和政府目标管理和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一)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要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组织部门抓总、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抓总引领作用。充实民政部门从事社区建设工作的力量,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牵头指导作用。依托社区开展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环保、体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认真研究制定参与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商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慈善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报道,形成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十二)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将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的工作经费、党员活动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以及社区信息化建设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省政府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以增强其社区建设工作的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年度对工作服务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没有达标的社区建设进行补助。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城乡社区建设项目引导资金5000万元,对社区建设成绩突出的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市(州)、县(市、区)政府要整合并统筹利用相关部门投入到社区的专项工作经费。街道办事处(乡镇)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经费纳入街道办事处银行账户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并定期向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居民公开使用情况,接受居民监督。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运用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服务。社区居民委员会兴办公益事业所需费用,经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按照自愿原则,可以向社区居民或受益单位筹集。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公益事业。

(二十三)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综合考核评估办法。各地执行统一的全省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标准,开展综合性的“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省政府每3年对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进行一次评选表彰。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

第二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发[1999]23号 【发布日期】1999-12-08 【生效日期】1999-1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鄂发〔1999〕23号1999年12月8日)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充分认识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实施以来,全省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完善规划、加快建设、规范管理、健全法规、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展示出政治上的凝聚力、经济上的推动力、市场上的辐射力和文化上的渗透力。

积极发展小城镇,对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开拓广阔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重大举措。

我省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证明: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乡镇企业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小城镇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依托和载体;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加消费,启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二、进一步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全省小城镇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的格局是:以促进县(市)域经济发展为基点,以县城(市区)为中心,构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点三级”小城镇规划布局新体系。在长江、汉江、铁路、公路沿线和大中城市周围,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提高水平,形成密集的城镇带、群。力争到2005年,全省有25%的建制镇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明星镇。

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工农结合,城乡互融,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的载体和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200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0%。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小城镇(建制镇、乡集镇)要达到中心区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普及率95%以上,排水设施覆盖率90%,绿化覆盖率30%以上,供电、邮政、通信、环卫、公交、消防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

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近期,全省要着重抓好200个中心镇和25个重点“口子镇”的建设。各县(市)集中力量建设好2-4个中心镇。中心镇要选择交通便利,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镇区建设和人口已有一定的规模,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相对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小城镇。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资源向中心镇和重点“口子镇”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和“口子镇”,其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居本县(市)各乡镇的前列,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相对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镇区人口规模一般达到2万人以上或占镇域人口40%以上,镇区面积与人口相适应,对周边乡镇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三、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

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基础。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载体和依托,为其创造良好的技术、市场、信息、物质等发展条件。发展小城镇、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三者之间要协调、有序、联动发展,关键要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小城镇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农产品、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走以农兴镇,以镇促农的道路。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把建设市场体系、培植龙头企业、搞好基地生产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小城镇把企业、农民、农业同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连结在一起。二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要始终不懈地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企业布局,在小城镇开辟工业小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使小城镇成为乡镇企业的载体,同时不再批准在小城镇规划区以外占用耕地新建乡镇企业。三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要加快小城镇市场体系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镇外人员进镇入城,从事饮食、运输、旅游等服务行业,使小城成为商业区和商品集散地。四是坚持小城镇建设与调整社会结构相结合。在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农用地流转的措施和办法,鼓励农民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进镇务工经商。积极开展迁村并点的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农民居住地城镇化水平。

四、四、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小城镇建设要运用市场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建立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应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和引导外商外资、个体私营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等投入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建设,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允许对城镇道路路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转让拍卖,收入用于小城镇建设。

在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要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不得截留挪用;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收入、土地增值税应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要实行土地综合利用和滚动开发。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心镇的规划建设。省城市维护建设费在全年1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500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小城镇建设,鼓励一批中心镇和口子镇加快发展。省农行、省建行每年各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贷款支持中心镇住宅开发建设,县(市)农行、建设要按计划落实资金;大中城市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的中心镇和重点“口子镇”建设。

五、五、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县(市)为单位实行耕地总量控制,动态平衡。政策上要扶优助强,在下达的全省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时,调剂一定数量的额度向中心镇倾斜。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出租)、统一管理。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外,一律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实行有偿使用。经营性土地出让,要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小城镇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合理用地、按规划和计划开发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小城镇建设要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少占地面空间补,城镇用地村庄补。积极鼓励旧城区、旧村庄改造、闲置土地整治、并村、平坟等各种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在费用收取上可适当优惠。在小城镇建成区内进行旧城区改造的,原已批准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补办征用出让手续,对符合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出让金可以适当减免。因实施村镇建设规划,集体土地承包者之间、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均可交换不同区位、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地块,并依法签订互换合同。保留进镇落户的农民对承包地的承包权利不变,同时,鼓励进镇农民自愿通过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或有偿转包等形式,解决好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问题。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进镇农民利用原有的宅基用地按一定的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

六、六、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进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和吸收农民进镇务工经商,落城镇常住户口。从1999年起,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由全省原来的15个扩大到200个中心镇和25个重点“口子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在全省推开。“农转非”取消原指标控制办法,由各地根据小城镇发展规划及综合承受能力办理。凡在小城镇已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和生活来源,在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后居住已满两年的农村户口人员,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其共同居住的父母、配偶、子女,可以随迁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具体办法由公安部门另行下达)。

各地要加强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七、七、坚持科学规划、精心建设、严格管理并重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编制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服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突出特色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要以县(市)为单位,科学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县(市)域小城镇布局规划和中心镇、重点“口子镇”建设规划修编应抓紧完成,其他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规划要在明年底前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一经批准,具备法律效力。省财政从1999年起每年在预算内安排50万元的村镇规划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规划工作。各镇应根据镇情特色,确定本镇功能定位、发展目标。要科学安排工业、商贸、居住、公建、仓储、市政、绿化等各项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城镇中心区域的发展半径和村镇体系的发展框架,搞好镇村布点、人口合理分布和镇村之间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小城镇建设要切实做到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确保质量,突出特色,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与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小城镇的建设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努力创造出优美的环境,确定合理的人口规模及开发强度,按照国家环保规定治理废水、废气、废渣。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门机构,使其更好地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完善物业管理、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施工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办法,切实做到建设市场化、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

八、八、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的重要工作,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当作一件大事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分级负责,形成合力,确保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小城镇建设工作,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配套措施。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问题。要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加强监督、督办和审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总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不拘一格地采取多种途径探索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子,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突破。同时,既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不能一哄而起。要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乡镇政府任期目标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考核。省对纳入中心镇建设的小城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达到标准的予以命名表彰,以推动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发〔2007〕8号 【发布日期】2007-03-01 【生效日期】2007-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

(鄂发〔2007〕8号)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科协工作。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千方百计为科协及所属团体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不断推进,科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更为重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我省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创新型湖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是在科技界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工作者队伍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科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和加强科协工作,通过科协把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在科技界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科协工作的重要性,切实重视科协工作,使科协工作更好地为党的事业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是加快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协具有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网络健全的独特优势,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省科协系统已形成覆盖理、工、农、医等多学科,遍及农村、城市社区、企业、学校等多领域、多层次的组织网络,联系着全省150万科技工作者,在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发展我省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施科教兴鄂、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发挥好科协在推动全省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3、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是建设创新型湖北的现实需要。建设创新型湖北,提高全省人民的自主创新能力,科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团结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自主创新先锋作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科协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客观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科协在推进自主创新中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支持科协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更好地发挥科协在科技创新、学术研讨、科学普及、科技服务和国际民间科技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设创新型湖北作出新的贡献。

二、充分发挥科协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充分发挥科协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科协的智囊团作用,支持科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科技咨询和论证,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支持科协及学会按照建设创新型湖北的要求,动员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紧密跟踪科技创新和学科前沿的重点,开展学术交流,创新学术思想,促进学术繁荣、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推动自主创新;支持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民间科技交流与交往。各级科协及学会要组织举办好“湖北科技论坛”等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着力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围绕企业技术进步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开展“金桥工程”、“厂会协作”、“讲理想、比贡献”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计划”,组织经常性的送科技下乡,开展农民培训转移,提高广大农民掌握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科协深入企业、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在立项、经费、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支持省科协实施“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计划”。

5、充分发挥科协在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各级科协要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发挥科普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科普工作集成到《纲要》框架内,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普资源,搭建社会化的科普服务平台。要深入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推动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开展。要大力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夯实科普工作基础。要继续牵头组织开展好“全国科普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参与“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要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创作和科普理论研究,编写出版高质量的科普读物和广播、影视作品。要支持办好《湖北科技报》等科普类报刊,充分发挥其在普及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参与科普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要求,建立科普工作表彰奖励制度,表彰奖励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省政府建立湖北省科普奖励资金,并每三年表彰50名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6、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各级科协要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主要标准,按照“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要求,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各级党委、政府之间建立起畅通、和谐的沟通渠道。要认真做好科协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委员会和院士专家联络服务中心的工作,进一步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要大力宣传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组织开展“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青年科技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等评选表彰活动。要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努力发现、培养、推荐和鼓励科技创新人才。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新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协精神。要以把科协组织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科协组织自身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三、进一步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

7、把科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把科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委要明确一位领导分管科协工作,政府要明确一位领导联系科协工作。县以上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科协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科协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应要求科协负责人参加或列席;县和县以上各级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应当考虑符合条件的科协党员主要负责人;科协作为人民团体,其专职负责人一般应参加同级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和政协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科协负责人的任免,由同级党委提名,按照科协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等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目标考核之中。

8、切实加强科协组织建设。全省县和县以上科协机构应坚持独立建制,不与科技行政部门合并或合署办公;科协机关工作人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配好、配强各级科协领导班子。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工业企业及其他科技工作者比较集中的地方,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协组织,并在人员、经费和活动场所等方面给予保障。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在非国有企业、新经济组织中积极探索组建科协的基层组织形式,并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各乡镇、街道都要创造条件建立科普组织,明确分管领导,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9、进一步加强学会建设。科协所属学会是科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协组织和工作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学会建设,按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在组织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深化学会改革,建立和完善学会的自主、自强和自律机制。政府社团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学会的服务,为学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学会的挂靠单位要重视学会工作,支持学会依法按章独立开展工作与活动,帮助解决学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发挥学会人才荟萃、地位超脱的优势,逐步将本部门、本行业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科技成果鉴定、重大项目论证、技术标准制定和专业资质认证等职能转移或委托学会承担。科协作为科技类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要对学会加强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10、为科协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从2007年起,各级政府对科普经费的投入应在各行政区域总人口人平不低于0?30元的基数上,年实际递增幅度不低于10%;对已达到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标准的县(市、区),其科普经费的投入应保持在创建标准之上;对条件较好的市、县,其科普经费的投入应保持较高水平。对科协主管的科技馆、科技报、青少年科技中心和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并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11、切实加强科普活动场馆等科普设施建设。要把科技馆、中小学校科普设施、科普画廊(橱窗)、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和乡村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科普信息员(“一站、一栏、一员”)等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当地财政、科技、教育、计划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科普设施建设。

建设创新型湖北、构建和谐湖北、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科协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省各级科协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加强自身改革与发展,全面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努力把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到建设创新型湖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上来。要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定位,进一步拓宽视野,开拓创新,探索有效形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在工作方式上创新,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作为科协工作的立足点、着眼点和切入点,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选准主题,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干一些有显著成效、有重要影响的大事,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团体自身建设上创新,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与党政部门、其他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紧密配合,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学技术和人民团体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科协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科协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科协事业的创新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发[1994]24号 【发布日期】1994-12-23 【生效日期】1994-1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

(鄂发〔1994〕24号 1994年12月23日)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现就加强小城镇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一、充分认识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日益重要。当前,全国以及我省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协调推进的新阶段。建设小城镇,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枢纽工程;是推动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市场发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把加强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深化改革、全面振兴的新的突破口,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认真组织,搞好试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推进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二、二、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方针

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按照建一个城镇、活一片经济、兴一串产业、富一方群众的要求,把小城镇建设成工业的小区、第三产业配套发展的集中点、农副产品的聚散市场、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的阵地和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1、坚持集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突出发展二、三产业;

2、坚持发挥优势与形成特色相结合,立足当地资源,选准优势项目,建立支柱产业,形成城镇特色;

3、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江、沿线、沿边、城郊及重点开发建设区,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其他地方应量力而行,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推进;

4、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保护环境,节约用地;

5、坚持产销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促进公平、公开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的形成;

6、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三、三、小城镇建设的目标与重点

全省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的总格局是:以武汉为龙头,建设黄石、荆沙、宜昌、襄樊、十堰等大城市,以若干个中等城市和一批小城市为支撑,以星罗棋布的建制镇和小集镇为基础,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到2000年,小城镇建设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现有乡政府所在地集镇应创造条件,积极发展,50%以上逐步成为建制镇;

2、小城镇非农业人口占辖区人口总数的比重达30%以上;

3、小城镇的中心区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普及率达90%以上,排水设施覆盖面达8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供电、邮电、通讯、环卫、公交、消防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

4、目前已有一定基础的小城镇,要加快发展,力争将全省25%左右的小城镇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明星镇。

小城镇建设要抓住重点。要优先发展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比较发达或农村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初具规模的小城镇,着力发展位于矿区、工业走廊、名胜古迹风景区和具有产业资源优势的小城镇。

四、四、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管理

建设小城镇必须搞好规划。各县(市)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城镇建设基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建设。各乡(镇)要在城建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按照县(市)的规划要求,搞好城镇建设的设计和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批。

制定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超前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要确定工业区、商业(集市贸易)区和居民区的范围,尤其要强调农村工业适当连片集中发展,以利于供水、供电、仓储、运输,发挥城镇的聚集效益。随着城镇的发展和城镇居住人口的增多,要把加快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农民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条件,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同时,还要规划农业“两高一优”示范区,建立农副产品基地,以带动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要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坚持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绝不允许没有规划或不按规划乱占滥建,浪费土地,影响镇容。要加强对小城镇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抓好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根治脏、乱、差;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合作医疗及待业、养老等保险,使城镇逐步成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五、五、小城镇建设的形式与途径

小城镇建设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式,走各自的路子,力求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主要形式:一是乡镇企业主导型。在进行统一规划后,把新发展的乡镇企业主要摆在集镇,或以骨干项目为依托,把单个、小型、分散的企业组建成企业集团,建设工业小区,把新发展或扩展的骨干产品集中到小城镇上来。二是市场带动型。以拳头产品为依托,在农村商品集散地和流转中心建立农贸市场、交易中心、批发市场,通过市场设施建设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三是资源开发型。以人文资源、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开发建设文化旅游城镇、工矿企业城镇等。四是区位优势型。以交通枢纽和大中城市为依托,沿江、沿线、沿边、沿城发展中小集镇、卫星城镇。五是强村扩张型。以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依托,在富村的基础上建立新集镇。

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是抓好产业小区建设促小城镇发展。要把发展支柱产业作为振兴小城镇经济的重点。规划建镇的地方,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选准若干支柱产业,兴办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企业,形成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区和工业小区。

二是抓好市场体系建设促小城镇发展。要把市场体系建设作为活跃小城镇经济的重点。每个集镇都应办好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集贸市场。有条件的集镇,要从本地的优势出发,建立相应的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还可以建立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体系。

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促小城镇发展。要把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抓水、电、路、通讯,解决好生产、生活用水和电力供应,建设标准街道、进出干线、排水排污设施和通讯设施,增强城镇综合功能。

六、六、支持、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到小城镇落户

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农民,均可到小城镇落户:

1、在小城镇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来源和固定住所;

2、小城镇居民在农村的配偶及其子女;

3、对小城镇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技术、管理人员及其配偶和子女;

4、外地到小城镇投资办厂人员;

5、在小城镇投资办厂的外商、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要求照顾的亲属。

新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在子女入托、入学、入伍、就业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七、七、完善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

小城镇建设用地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遵循经济合理、严格审批的原则,避免滥占耕地,做到既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又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土地使用权商品化。

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由乡(镇)政府按报批程序统一征用,按国家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一次性补足土地征用费,并妥善安排被征地的农民的就业出路;提倡将土地作价以股份的形式参与联合开发,使农民享受长期收益。

小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小区用地,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出让采用协议、招标、拍卖的形式,依据生产、经营、生活、公用设施等不同类型的用途,结合所处地理位置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实行不同的地价政策。

对进城落户农民的承包土地,各地要本着有利生产、保护资源、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积极研究流转办法。

农民在小城镇落户所需住宅,可在当地政府规划的住宅区内认购土地使用权,按城镇规划要求自建,也可以购买商品房。

八、八、开辟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小城镇建设要形成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外商等多元化投资格局。一是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兴办各种企业、工业小区,在小城镇建造住房和购买商品房;二是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侨胞、港澳台同胞参与开发,投资办厂;三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市场和市政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和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投资,建成后的大部分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四是乡(镇)征收的小城镇建设维护税,大部分返回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其余部分由县(市)统一掌握使用;省管城市建设维护税,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小城镇建设;五是乡(镇)按建设项目总投资的3%向建设单位和个人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由乡(镇)政府用于改善投资环境;六是乡(镇)土地开发和房地产经营,所获利润大部分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七是乡(镇)市场管理费的一部分,留给当地用作基础设施投资;八是金融部门根据小城镇建设需要,适当安排专项贷款;九是各级政府在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要切实管好用好,发挥最佳效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办发〔2006〕43号 【发布日期】2006-11-08 【生效日期】2006-1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鄂办发〔2006〕43号 2006年11月8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32号),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湖北建设,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农村基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省农村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有力保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意见》,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全面把握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

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湖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努力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作风明显改进;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基本健全,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具有湖北特色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三、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法纪观念和廉洁意识

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要以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为重点,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政策观念、法纪观念和廉洁意识,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艰苦创业,严格按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办事,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注重发挥县、乡党校的作用,注重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注重利用干部身边的正反典型,扎实有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创建形式推进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室、廉政文化户的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淳朴的乡风村风民风,形成崇尚清廉的社会风尚。

四、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县(市、区)党政机关要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以点带面,推进工作。乡镇干部要落实包村联户制度,经常走村入户,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上,放在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要严格执行出勤制度和值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安心基层工作,切实克服“走读”现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持做到中央提出的“六要六不要”,具体做到“十不”:一是对党的政策执行不走样;二是对群众要办的事不推诿;三是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不违规擅自处置;四是对支农、惠农款物不贪污、挪用;五是不利用权力刁难群众、吃拿卡要;六是不利用职权借婚丧嫁娶和其他喜庆事宜收钱敛财;七是不参与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八是不优亲厚友谋取不正当利益,或以家族、宗族势力影响决定涉及集体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九是不拉票贿选和在入党、征兵、提职等方面搞权钱交易;十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党员干部不违规经商办企业、投资入股矿产、参与村(居)土地征用补偿款及其他集体利益分配、承包经营农村集体土地。

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权力的制约机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积极推行对村干部民主评议和村民询问质询制度。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基层站所事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问题。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推行村党支部选举“两推一选”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健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勤廉双述”、任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

六、深化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要在农村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管理制度,按照定项限额管理、控制开支项目和标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要求,认真编制财务预算方案。积极推行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依托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对村级资金、财务实行“委托双代理”。规范村级财务工作流程,完善民主理财运行机制。积极化解乡镇和村级债务。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特别是“城(镇)中村”、“城(镇)郊村”集体资产的清理和规范,积极开展“城(镇)中村”、“城(镇)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完善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规范土地、矿产、山林、滩涂、池塘等村集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标制度。逐步推进乡镇干部在交通、通讯、接待等方面的职务消费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基层公务接待,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乡镇实行定点接待和接待费限额管理,村、组实行零接待费制度。

七、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围绕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在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用事业改革、国有农场改革过程中搞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等违反纪律的行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资金运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和扶贫、救灾、救助、移民等款物使用发放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涉农资金的专项审计,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涉农资金管理规定,确保涉农资金专款专用,确保粮食直补、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助、林业生态效益补偿等惠农政策和各种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情况的监督检查,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对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八、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切实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大力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服务农民平台”。认真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规定,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认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决纠正农村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防止假劣药品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测机制,认真落实涉农税费、价格“公示制”,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与监督,坚决纠正在农民建房、用电用水和务工经商等方面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建立和完善农民维权保障机制,坚决纠正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标准,全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项审计和公开制度,坚决防止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切实纠正和查处拖欠、克扣、挪用、贪污征地补偿费的行为。

九、加强农村基层信访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构建基层信访网络,有条件的乡、村要设立信访接待室、说事室,及时受理群众举报。推行乡镇机关干部下访制度,主动了解和解决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严格信访责任制,落实首访责任,坚持“谁接访谁负责”的原则,力求首次信访解决问题,严禁简单粗暴、敷衍推诿,避免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群体上访,把问题解决在农村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信访举报工作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处理信访问题公开、公平、公正。建立信访督查和反馈制度,对领导批办和农民群众反映强烈、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要及时办理并回告情况,对署实名信访举报的,要适时向举报人反馈办理情况。

十、严明纪律,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发生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的违法违纪案件。重点查处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支农惠农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案件;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案件;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案件;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选举中拉票“贿选”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参与赌博、大操大办、腐化堕落等案件。要结合农村实际,在法律、纪律和组织原则允许的范围内,整合基层办案力量,改进办案方式。注意把握政策,依法依纪查处农村非党员、非公务员身份的基层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

十一、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全面领导责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重大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市、区)是关键,乡镇是基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研究制定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划,细化制度规定,确定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强工作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县(市、区)、乡(镇)党委每年年底要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报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

十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协调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协助党委、政府制定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实施方案。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机制,合理配置、使用乡镇纪检监察力量。乡镇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除书记外,可配备专职副书记1名,其他委员可以兼职。村和基层站所党支部应设纪检委员。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纪检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十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职责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部门分工,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农业、财政、审计、教育、卫生、交通、水利、林业、工商、税务、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级垂直管理单位要结合业务工作加强对下级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垂直管理的乡镇站所的党风廉政建设要接受所在乡镇的监督和检查。

十四、结合实际,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分类指导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要针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具体要求,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条件,针对乡镇、建制村和基层站所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措施。要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完善以往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依靠群众,不断研究和改进乡镇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各地工作特色,推进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十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奖惩机制

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上级检查考核与本级自查自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或奖励;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责任追究。要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逐步完善村干部报酬待遇、社会保障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