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调查研究、推进决策科学化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决策水平,促进省第九次党代会所定目标的顺利实现,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是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广泛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作为基本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方式方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级领导机关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调查研究也出生产力。是否重视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反映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优劣,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关系重大,全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务必高度重视。
(二)正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现在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真实情况,我们才能在制定政策、谋划工作、解决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有很多重大课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面对全省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对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调查研究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关系全局的突出问题,了解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总结推广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使我们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能体现群众意愿。
二、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三)明确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抓调研。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经济工作为重点开展调查研究,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出谋献策。坚持围绕大局出思路。切实增强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善于立足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站在全局工作的高度,抓住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寻求统筹协调解决的思路。坚持围绕难题求突破。突出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切实改进调研作风。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坚持真理,大胆提出真知灼见,做到听真言、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认真体察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加强与群众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轻车简从,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力改进文风,提倡写短而精的调研材料,力求做到观点鲜明、文风朴实务实。
(五)创新调研方式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调查研究工作;注重点面结合,在掌握面上情况的基础上,采用蹲点调查、明查暗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剖麻雀”;要把领导调研与专家调研结合起来,善于借助外脑,丰富和完善决策;要把本地调研与外地调研结合起来,通过比较研究,达到取长补短、推动实际工作的目的;要把传统的调研方式与现代调研方法结合起来,善于利用先进的调研手段,使用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采用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及数据模型分析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获取和分析信息资料;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用充足的数据和事实说话,同时注重思想性和启发性。
三、建立完善调查研究制度
(六)建立健全领导机关调查研究制度。全省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要求,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使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每年年初要制定年度调研计划,确定一批重大调研课题,明确责任人并督促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带队调研,每年主持一两个重点调研课题,拿出不少于两个月的时间下基层,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和学校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总结基层经验,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县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撰写有情况、有分析、有见解的调研报告,提出对策建议。
(七)建立和完善重要决策论证制度。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正确决策是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咨询机制和重要决策论证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今后,凡属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涉及面宽、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要做到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不决策,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不决策,没有经过充分咨询论证的不决策。各级以党委名义或党委政府联名出台的重要政策性文件,要先经党委政策研究部门组织开展可行性论证和政策预期分析并提出意见后,再报党委研究决策。对因缺乏调查研究、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八)建立调研成果和信息交流制度。加强调研成果和信息交流,是提高调研效率和成果利用率的重要环节。各市、州、直管市、林区和省直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报送调研材料和决策建议,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各地、各部门主办的情况反映等与调研工作有关的内部刊物和信息资料,要及时抄报省委政策研究室。要加强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调研成果形成决策后,要认真落实并及时反馈实施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建立重大调研课题激励制度。为有效整合协调机关、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调研力量,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参照其他省市的做法,特设立“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纳入省财政预算,用于完成省委常委会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的重大调研课题以及其他直接为省委决策服务的重大调研课题的研究和优秀成果的奖励。该基金由省委政研室组织实施。
四、切实加强调研网络建设
(十)构建“大调研”的工作平台。为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计划性,尽量减少低水平的重复调研,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建立调查研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级调查研究工作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围绕省委常委会的年度工作要点和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制定调查研究规划,确定重点调研课题,落实调研任务和责任人,并检查课题完成情况;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决策咨询和重要政策方案的评审。联席会由省委分管领导同志主持,省委政策研究室负责组织实施。
(十一)充分发挥党委政策研究室的调研龙头作用。党委政策研究室是党委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的中枢,对调研政研工作负有“组织、联络、协调、指导”的责任。要以重大调研课题为纽带,加强业务指导和联系,通过多种形式,牵头把理论界和实业界的研究力量组织起来,整合实际工作部门、社会科学教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调研资源,形成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资源共享、协同攻关的调研网络。
(十二)高度重视党刊编辑工作。党刊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调研信息和成果、指导基层工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是调研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扣中心、围绕大局,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增强信息容量,提高可读性,进一步提高党刊编辑出版质量;坚持财政全额拨款、免费发行的非盈利性质,适度扩大党刊赠阅的范围。《政策》杂志是省委主办的机关刊物,是省委的重要舆论工具之一。要坚持“宣传政策、研究政策、服务决策、指导工作”的办刊宗旨,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把《政策》办成全国一流的省委机关刊物。
五、切实加强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领导
(十三)高度重视调研政研工作。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政研室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调研、政研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除研究不宜参与的问题外,党委政研室主要负责人应列席同级党委常委会会议。各级党委要加强对重大调研课题的规划、部署和协调,并纳入党委工作要点,狠抓落实。
(十四)加强调研政研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政研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各级领导机关的决策水平。要加强调研政研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默默奉献、能打硬仗的队伍。坚持以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调研政研部门的工作职能,多向他们出题目、交任务、提要求,引导他们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调研政研干部参加学习培训、到基层挂职和外出学习考察,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实关心调研政研干部的成长进步,加大调研政研干部交流力度,注重把优秀调研政研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始终保持调研政研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十五)努力创造良好的调研工作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也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尽力帮助解决调研政研部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改善调研政研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足额保证调研政研部门的办公经费和调研经费,支持他们逐步改善调研条件和手段,加快实现调研信息交流网络化、办公自动化,不断提高调研工作效率和决策服务水平。
第二篇: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 党的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
(2010年2月2日)
鄂发〔2010〕2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对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高等学校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对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推动湖北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对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正确分析和清醒认识我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等学校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些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院(系)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一些高等学校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些高等学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经费投入不足、债务负担较重、教育质量有待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研究高等学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
3、坚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各级党委和高等学校党组织要紧密联系高等学校的职能和任务,切实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正确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和改革措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等学校全部工作之中。大力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深度广度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正确处理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增强高等学校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要按照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系统谋划高等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整体推进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和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4、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我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围绕提高办学水平,构建学科特色新优势;围绕建设创新型湖北和科教兴鄂战略,构建科技创新新优势;围绕改革开放大局,构建人才培养新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目标,构建领导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政治新优势,努力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高等学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5、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等学校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等学校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党组织学习制度、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社科人才培养和社科成果转化,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回答师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6、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高等学校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建设,加强理论宣传队伍建设,严格社团、课堂、讲座和网络管理。坚持研究无禁区、讲课有纪律,确保阵地巩固、导向正确。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渗透活动,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7、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推进思想理论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把高等学校建设成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努力生产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在全国有地位的理论成果。加大对高等学校中青年理论骨干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坚定、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三、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8、选好配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努力方向,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任用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真正把那些懂政治、讲政治,善于办学治校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高等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实行公示制、任期制,逐步推行“两推一述”选任办法,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按照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好配强高等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建立完善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等机制,实现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发现选择、提拔使用、教育培训、监督约束和激励保障全过程管理。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注重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女干部的选拔培养。高度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做好跟踪教育、培养和选拔工作。
9、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集体讨论决定,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处理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既要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积极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现形式,研究制定湖北省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健全完善学校党委会、党委常委会、校务会等议事决策制度,明确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坚持以共同追求增进团结,以坚持原则保证团结,以党性修养促进团结。
10、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不断提高政治识别能力、党委集体领导能力、应急处理和反应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健全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发挥民主生活会开展思想交流、提高党性修养、增强班子团结的重要作用。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干部培训工作规划,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分层开展全员培训。加大高等学校和地方之间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有计划地选派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到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实施以“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11、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建立校领导信箱、校领导接待日、校园网在线对话交流等形式,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提高教育实效。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在基建工程招投标、物资设备采购、招生、住房、配车、用人等方面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的不廉洁行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高等学校反腐败抓源头工作,针对高等学校“三重一大”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反腐倡廉举报受理机制,加大预防和惩治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建立完善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民主评议、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加强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事前、事中的监督力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工作,督促高等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切实履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职责。切实加强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逐步推行高等学校纪委书记校外派遣制度。加强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巡视工作。
四、狠抓基层、夯实基础,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12、强化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功能。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事项。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抓好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高等学校要为基层党组织活动提供经费、场所等保障,支持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13、扎实推进高等学校基层党建“五个基本”建设。以“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为主要内容,全面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便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组织体系变化的实际,合理调整和科学设置党的组织。凡是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行政、教学、科研单位,都要单独设置党支部,尽可能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组织相对应。按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目标,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按照与专业方向、学科团队等相对应的要求,建立健全研究生党支部。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高知识群体、青年学术骨干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集中教育培训,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组织党员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坚持经常性的组织生活和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推广党员承诺制等做法,建立党员发挥作用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表彰优秀党员,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14、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大力推进党务公开。规范和完善高等学校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实行党代表任期制,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健全师生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
15、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党建工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明确和理顺民办高等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健全民办高等学校党组织。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为民办高等学校配备党组织负责人,并兼任政府督导专员。切实加强主办高等学校党委对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领导,为学校党组织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督促民办高等学校法定代表人履行好安全稳定这个第一责任。加强对民办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评估检查,并作为民办高等学校年检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6、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建立完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诚信文化建设,防止考试舞弊、论文抄袭、拖欠助学贷款等行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所和设施建设列入学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不断改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条件。
17、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定编定岗工作,充实力量,提高素质。按要求配齐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把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纳入政工队伍管理系列,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和完善政工干部队伍培训提高、工作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政工干部工作、生活待遇。
18、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健全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大学生就业支持政策和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落实好国家和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政策。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积极开办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抗挫折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9、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省领导为大学生做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完善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整合全省宣传、理论、新闻、影视、文艺、出版等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六、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0、加强人才和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根据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围绕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制定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整体推进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楚天学者计划”和“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评选“湖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设置“楚天技能名师”岗位,吸引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到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推动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使用和流动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为人师表的人格风范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决遏制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端行为。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作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必要条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带薪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吸引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人员到高等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促进校企人才资源交流和共享。
21、加快推进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积极建设和发展一批与湖北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相关的学科,支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推进教育改革,根据市场导向,围绕服务社会,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开展本科品牌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支持高等学校和大型企业共建示范性研究生创新基地。
22、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研究制定我省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落实省部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支持在鄂部属高等学校每校建设2-3个一流学科,重点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争创世界高水平大学。加大对省属高等学校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20个左右高水平学科和10个左右一流科技创新基地,支持5所左右省属高等学校争创国内高水平大学。支持4所高职院校建设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支持11所高职院校建设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增强省属高等学校的比较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实施“武汉城市圈部属高等学校与省属高等学校支持合作计划”、“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对口交流合作计划”。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层次、布局结构,积极探索高等院校分类管理,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质量为先、特色发展。鼓励和支持我省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七、进一步发挥科教优势,增强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23、加大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等学校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究机构,推动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511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实施“湖北省自主创新岗位计划”,在全省重点企业设立一批自主创新岗位,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承担自主创新任务,培育新型人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24、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立湖北省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的组织领导。实施高等学校科技服务湖北行动计划,设立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组织高等学校围绕国家和湖北省发展战略,积极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支持高等学校与市州县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制定高等学校科技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定期对服务湖北成绩突出的在鄂高等学校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政策,对从事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评定职称时,指标单列,重点考核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加快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投融资、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人才引进等平台建设。办好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支持高等学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专业孵化器建设,推进科技创业。加大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各类平台运行管理水平。
八、加强和改进对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26、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把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切实解决重大问题。省委常委会每年专题听取一次高等学校党建工作汇报,省政府科教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和完善省领导联系高等学校制度,落实“三个一”,即:每年到联系学校开展一次调研,做一次形势报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高等学校工委等职能部门的职责,完善高等学校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党建工作责任制和评估办法,研究制定湖北高等学校党建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定期进行评估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评定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作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党委每年要向上级党组织书面报告抓党建工作情况,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每年要向省委书面报告抓高等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27、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提高省属高等学校的生均拨款水平,力争到“十二五”中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投入每年增量部分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高等教育,探索建立省属高等学校多元投资新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经费使用管理考核机制和监控体系。支持高等学校依法盘活存量资产,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支持高等学校盘活闲置土地。资产处置收入由省财政部门按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在扣除国家规定的有关规费和必须上缴国家的部分后,主要用于偿还建设债务。建立省级财政化债专项资金,用于建设贷款贴息和偿还本金。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等学校收费政策,分类进行高等教育办学成本测算,探索试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对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监管,加强高等学校非税收入的管理。根据高等学校收支需求,改进和完善财政资金拨付办法。金融机构应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继续向高等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实行利率优惠。
28、营造全社会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所属高等学校筹措经费、规范办学、改善环境、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责任。鼓励和引导社会非财政性资本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建立民办高等学校法人财产制度,加强对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落实维护高等学校稳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体系,加强高等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维护高等学校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中共湖北省委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命名表彰全省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的决定
(2009年7月 日)
(代拟稿)
近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和显著成果,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成绩突出、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为充分展示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果和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鼓励和表彰先进,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湖北省司法系统等9个系统为2007-2008“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行业(系统)”;授予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等172个单位为2007-2008“最佳文明单位”称号;授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等497个单位为2007-2008“文明单位”称号;授予神宜生态旅游路等4条公路为2007-2008“文明路”称号(名单附后)。
省委、省政府希望受表彰的单位珍惜荣誉、发扬成绩、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促 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为加快推进“文明湖北”建设,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委、省政府号召各地各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主题词:精神文明建设 表彰先进 决定
发: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2009年7月 日 共印 份2007-2008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先进单位名单
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行业(系统)
湖北省司法系统、湖北省电力系统、湖北省交通系统、湖北省国税系统、湖北省地税系统、湖北省邮政系统、湖北省审计系统、湖北省财政系统、湖北省气象系统
二、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武汉市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市烟草专卖局硚口区分局、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法院、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汉阳大队、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武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车辆管理所、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武汉市烟草专卖局洪山区分局、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洪山支行、武汉市蔡甸区财政局、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黄陂分局、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检察院、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检察院、武汉市港航管理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武汉市黄陂区气象局、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制水部余家头水厂
黄石市 黄石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黄石市国税局西塞山分局、黄石市地方税务局黄石港分局、阳新县供电公司、黄石市气象局、黄石市地方税务局铁山分局、大冶市电力公司、大冶市地方税务局七分局、大冶市国家税务局
襄樊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三工厂、神龙汽车有 限公司襄樊工厂、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襄樊卷烟厂、襄樊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襄樊市水利局、中央储备粮襄樊直属库、襄樊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南漳县人民法院、谷城县地税局、湖北省电力公司老河口市供电公司、襄樊供电公司输电线路部、襄樊市襄阳区人民检察院、保康县审计局、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税局
宜昌市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宜昌市烟草专卖局、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宜都市地方税务局、枝江市财政局、当阳市人民检察院、宜昌市点军区财政局、宜昌市猇亭区人民检察院、宜昌市港航管理局
十堰市 郧县交通局、竹山县移民局、十堰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十堰市畜牧局、十堰市市政园林绿化管理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十堰市分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十堰市消防支队
荆州市 荆州电视台、中国联通有限公司荆州分公司、中央储备粮荆州直属库、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滋市地方税务局、洪湖市财政局、江陵县供电公司、荆州市中医医院、荆州市房屋产权市场管理处
荆门市 钟祥市财政局、荆门市东宝区供电公司、荆门市教育局、荆门市职教集团、荆门市地方税务局浏河分局、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
鄂州市 武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程潮铁矿、鄂州市玉泉 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鄂州市国土资源局鄂城分局、鄂州市地方税务局鄂城分局、鄂州市第一幼儿园
黄冈市 黄冈市财政局、黄冈供电公司输电线路部、红安县财政局、中储粮麻城直属库、英山县财政局、浠水县洗马镇财政所、武穴市国家税务局、英山县地方税务局、黄冈电力综合修造厂、团风县烟草专卖局、罗田县审计局、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中共蕲春县委组织部、黄冈市黄州区国家税务局、黄冈市广播电视局
孝感市 孝感市地方税务局、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孝感分公司、孝感市孝南区国税局、汉川市第一高级中学
恩施州 恩施州地方税务局、恩施市人民检察院、恩施市国家税务局、巴东县财政局、建始县地方税务局、来凤县消防大队、咸丰县地方税务局、利川市电力公司
咸宁市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咸宁分行、崇阳县交通局、通山县供电公司、通山县财政局、赤壁市人民检察院、咸宁市咸安区公路管理局、咸宁学院
随州市
随州市区供电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随州分行、随州市第二中学、曾都医院、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广水市国家税务局
仙桃市
仙桃市建设委员会、仙桃市交通局、省电力公司仙桃市供电公司
潜江市 潜江市人民法院、潜江市建设委员会、中国移 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潜江分公司、潜江市公路规费征收稽查处
天门市 天门市房地产管理局、天门市公路规费征收稽查处、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罗汉寺闸管理分局
神农架林区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神农架林区分公司、神农架林区财政局
省直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湖北省档案局(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机电设计院、湖北新华印务股份有限公司
院校
三峡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水果湖第二中学、水果湖第一小学
大型企业 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重工海声科技有限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万峰无线电厂、武汉铁路局、湖北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长江宜昌航道局、国营江北机械厂、长江武汉航道局、东风汽车公司电力处、东风汽车公司水厂、中建三局装饰有限公司、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 军队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武警 武警湖北省消防总队
司法 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湖北省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
供电
英山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地税 武汉市江岸区地方税务局
检察院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枝江市人民检察院
卫生
襄樊市中医院
广电和新闻出版 湖北省教育书刊发行社 长航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武汉培训中心
三、省级文明单位
武汉市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经济委员会、武汉市广播电视局、武汉市总工会、中共武汉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湖北省烟草公司武汉市公司江汉分公司、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武汉市林业局、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江汉分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汉阳区扁担山公墓管理处、十里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水务建设工程第一施工公司、武汉市烟草专卖局武昌区分局、湖北公路客运(集团)有限公司武昌站务分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第 三子弟中学、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湖北省烟草公司武汉市青山分公司、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市汉阳劳教所、武汉市东西湖区工商分局、武汉市东西湖区地税局、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武汉市汉南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黄陂区交通局、武汉市黄陂区财政局、武汉市黄陂一中、武汉市新洲区水务局、武汉市新洲区林业局、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红金龙印务股份有限公司
黄石市
黄石市出租车管理局、黄石市国税局黄石港区分局、黄石市园林局、黄石市自来水公司、湖北省盐业总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日报社、黄石市黄石港区财政局、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检察院、黄石市司法局、黄石理工学院、中国十五冶金建设公司七公司、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黄石市交警支队、中国联通黄石分公司、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大冶市工商局、黄石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大冶市残疾人联合会、大冶市地税局八分局、大冶市灵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阳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阳新县林业局、阳新县第一中学、阳新县国税局富池分局、阳新县药监局
襄樊市
襄樊市樊城烟草专卖局、襄樊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襄樊市第三十七中学、襄樊市公路规费征收稽查处、政协襄樊市委员会办公室、襄樊市科学技术协会、襄樊市环境保护局、襄樊市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襄樊市直属机关第二 幼儿园、襄樊市中心血站、襄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盐业总公司襄樊分公司、襄樊学院、枣阳市广播电视局、枣阳市第一中学、宜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宜城市审计局、南漳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谷城县国土资源局、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襄樊市襄城区人民检察院、襄樊市襄阳区审计局、中国农业银行襄樊市襄阳支行、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襄樊市地税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分局、中国工商银行襄樊市樊西支行、宜城市国税局、保康县财政局
宜昌市 湖北三峡烟草有限公司、武警宜昌市消防支队、宜昌三峡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三峡机场边防检查站、宜都市第一高级中学、宜都市供水总公司、当阳电力联营公司、兴山县人民检察院、秭归县城市管理局、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中共宜昌市夷陵区委办公室、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宜昌市总工会、宜昌市社会福利院、宜昌市房地产权监理处、宜昌市伍家岗区政务中心、宜昌市伍家岗区人民法院、宜昌市点军区国家税务局、宜昌外国语学校、宜昌市猇亭区国家税务局、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宜昌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宜昌市夷陵区发展和改革局、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分公司、交通银行宜昌分行、宜昌监狱、宜昌市实验小学、宜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枝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宜昌市劳动教养管理所、兴山县人民法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司法局、当阳市建设局、宜昌市点军区人民法院、湖北化肥厂
十堰市 丹江口市广播电视局、丹江口市第一中学、丹江口市第一人民医院、郧西县国土资源局、竹溪县交通局、竹溪县人民检察院、竹山县人民法院、竹山县国土资源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房县分公司、十堰市会计管理局、十堰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十堰市张湾区建设局、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办事处、十堰市地方税务局经济开发区分局、武当山宾馆、十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十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堰市公安局、十堰市寿康永乐有限公司、十堰市第一中学、十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郧阳医学院、十堰市陡岭子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十堰市六堰支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十堰市分公司、湖北三环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荆州市 荆州市荆州区交通局、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检察院、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荆州分局、荆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沙市第五中学、江陵同创机械有限公司、松滋市公路管理局、湖北省烟草公司荆州市公司松滋营销部、松滋市道路运输管理所、公安县第一中学、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安县人事局、公安县地方税务局城区分局、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石首市技工学校、监利县实验高级中学、监利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洪湖市邮政局、洪湖市人民检察院、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 有限公司、荆州市司法局、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荆州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荆州市实验幼儿园
荆门市
京山县地方税务局、京山县审计局、京山县物价局、京山县国库收付中心、沙洋县民政局、沙洋县人民法院、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沙洋分公司、钟祥市教育局、钟祥市物价局、钟祥市旧口高中、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荆门市掇刀区审计局、荆门市象山中学、荆门市会计局、荆门市市政设施管理处、湖北省超高压荆门输电公司
鄂州市 鄂州市地方税务局、鄂州市华容区烟草专卖局、鄂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鄂城大队、鄂州市西山街道办事处石山中学、湖北省电力公司鄂州供电公司输电线路部、鄂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鄂州市民政局、鄂州市实验幼儿园
黄冈市
湖北白莲河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黄冈市自来水公司、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黄冈市公路规费征稽处黄州直属所、中国移动浠水县分公司、武穴市烟草专卖局、黄梅县财政局、黄梅县地方税务局、中国移动黄梅县分公司、红安县中医医院、蕲春县地方税务局、蕲春县广播电视局、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红安县上新集镇财政所、黄冈供电公司输变电工程部、罗田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中共黄梅县纪委(监察局)、浠水县第一中学、黄冈市黄州区道路运输管理所、中国电信黄州区分公司、罗田县第一中学、团风县财政局、团风县国家税务局、红安县邮政局、英山县劳动就业局、武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武穴市审计局、黄冈市道路运输管理处
孝感市 孝感市邮政局、孝感市财政局、中国工商银行孝感孝南支行、汉川市交通局、汉川市审计局、云梦县工商局、安陆市国土资源局、大悟县审计局、大悟县烟草专卖局、孝昌县交通局、中国移动湖北有限公司孝昌分公司、大悟县供电公司
恩施州 恩施州人大常委会机关、恩施州司法局、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恩施市消防大队、恩施州烟草专卖局、恩施市公安局、恩施市工商局舞阳分局、鹤峰县水利局、鹤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建始县劳动就业局、建始县官店镇财经所、宣恩县电力公司、中共巴东县委办公室、巴东县人民法院、巴东县烟草专卖局、利川市工商局、利川市消防大队、来凤县民族小学、来凤县大河镇财经所、来凤县公安局、咸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共恩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恩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宣恩县文化体育局、咸丰县人民医院、中共恩施市委组织部
咸宁市 咸宁市司法局、咸宁供电公司配电中心、崇阳县县国土资源局、崇阳县公路局、崇阳县教育局、崇阳县工商局、中央储备粮赤壁直属库、赤壁市公汽总公司、通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城县人民检察院、通城县电力公司、通城县审计局、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通山支行、通山县 审计局、中国人民银行通山县支行、通山县工商局、咸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咸安区分局、咸宁市咸安区审计局、咸宁市麻塘风湿病医院、咸宁供电公司信息通信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
随州市 随州市邮政局、随州市民政局、随州市社会保险中心、随州市曾都区供电公司、随州市曾都区国土资源局、随州市曾都区审计局、湖北楚威车桥股份有限公司、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仙桃市 仙桃市国土资源局、仙桃市水利局、仙桃市统计局、仙桃市财政局郭河镇财政所、仙桃市物价局、仙桃市会计核算中心
潜江市 潜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华分局
天门市 天门市财政局、天门市商务局、天门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天门市公安局马湾派出所
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神农架林区人民检察院
省直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办公厅、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中共湖北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湖北省信访局、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湖北省体育局、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省物价局、湖北储备物资管理局、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 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长江航道测量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园林工程技术学校、湖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
院校 湖北大学、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大型企业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港务公司、武汉钢铁股份公司冷轧薄板总厂、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重型车厂、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武汉铁路局汉西车务段、湖北多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大冶有色丰山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江汉油田广华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粤)、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京)、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武汉直属库、襄樊东风汽车电气有限公司、湖北电力信息通信中心
司法 湖北省沙洋范家台监狱、湖北省沙洋荷花垸监狱、湖北省武昌监狱、湖北省襄樊监狱、湖北省汉西监狱、湖北省汉阳监狱、湖北省女子劳动教养管理所、湖北中和信律师事务所、黄石监狱
公安 黄石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宜昌市公安局交 通警察支队车辆管理所、荆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沙洋县公安局十里派出所、潜江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天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武汉市公安局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
金融 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机关、中国建设银行武汉开发区支行、中国建设银行随州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荆州分行公安支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襄樊樊西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市北街口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徐家棚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南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岸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水果湖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公安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大冶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浠水支行、中国农业银行竹溪支行
商务
宜昌市伍家岗区商务局、襄樊鼓楼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商务局
供电 武汉硚口供电公司、武汉东西湖供电公司、襄樊国网合成绝缘子股份有限公司、十堰供电公司变电部、黄石供电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枝江市供电公司、鄂州供电公司变电部、咸宁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湖北省电力职工疗养院
卫生 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荆州市卫生局、黄石 市中医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鄂州市妇幼保健院、武汉市急救中心
交通
鄂州市港航管理局、恩施州港航管理局、荆州市交通局、黄冈市港航管理局、仙桃市公路管理局、随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襄樊市襄阳区公路规费征收稽查所、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处、黄石中心客运站
建设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制水部、武汉市房地产交易管理中心、襄樊市建设委员会、孝感市建设委员会、随州市建设委员会、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荆门市城市绿化管理处、黄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湖北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武汉市燃气热力工程公司
民政 武汉市救助管理站、仙桃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水利 湖北省金口电排站管理处、潜江市水利局、孝感市水利局、荆州市水利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水利水产局
国税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国家税务局、荆州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孝感市大悟县国家税务局城关税务分局、鄂州市国家税务局鄂城税务分局、黄冈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随州市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崇阳县国家税务局
地税 襄樊市老河口市地方税务局、荆州市地方税务局 稽查局、宜昌市秭归县地方税务局、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地方税务局、黄冈市地方税务局宝塔分局、随州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鹤峰县地方税务局
电信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鄂州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随州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咸丰分公司
移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湖北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湖北有限公司网管中心、湖北通讯服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湖北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联通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恩施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黄冈市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
检察院 黄冈市人民检察院
法院 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法院、阳新县人民法院、谷城县人民法院、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法院
广电和新闻出版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荆州中波转播台、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大家报刊社
邮政 武汉市黄陂区邮政局、松滋市邮政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邮政局、沙洋县邮政局、仙桃市邮政局
供销社 荆门市东方百货大厦、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民航 南航湖北分公司客舱部、南航湖北分公司地面服务保障部
审计
武汉市新洲区审计局、荆州市沙市区审计局、湖北省审计干部学校、武汉市洪山区审计局
财政 宜都市财政局陆城财政所、鄂州市汀祖镇财政所、荆门市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枣阳市南城办事处财政所、武穴市财政局余川财政所、英山县石头咀镇财政所
旅游 咸宁市旅游局、应城市旅游局
工商 荆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保康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麻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咸宁市咸安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气象 武汉市新洲区气象局、荆门市京山县气象局、恩施州宣恩县气象局
文化
湖北省美术院、襄樊市图书馆
保险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本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黄冈分公司
长航 长江航运公安局武汉分局、长江武汉航道局武汉航道管理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宜昌巴东海事处
铁路 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武汉铁路局汉口车站
四、文明路
神宜生态旅游路、316国道襄樊段、省道孟土路丹江口段、武汉机场路
第四篇: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文件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文件 鄂组通 [ 2011 ] 116 号
关于组织开展省直“城乡互联、结对共建”
活动考评验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
根据《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实施办法》(鄂组通[2010]72号)文件精神,现就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评验收的时间安排和程序步骤
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集中安排在2011年9月至11月进行,按照组织动员、自查申报、组织复核、考评验收、组织复审等程序进行。
1、组织动员(9月)。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分别召开动员会议,组织所归口管理(联系)的单位学习“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有关文件,讨论考评验收的相关要求,对考评验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2、自查申报(9月)。参加结对共建活动的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对照《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细则》(附后)进行自查总结,形成自查报告,填写考评验收申报表和“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统计表,向上级归口管理(联系)的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提出验收申请。
3、组织复核(10月)。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接归口管理(联系)单位自查总结、验收申报表和活动统计表后,对各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复核,并负责汇总《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统计表》(附后)。复核后,于10月底前将各单位申报材料(申报表一式两份、自查总结一份、活动情况统计表一份)以及活动情况统计表(汇总)及电子版,报送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
4、组织考评(10月)。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考评验收。
5、组织复审(11月)。将考评验收的结果反馈给各单位和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同时,由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组织复审考评,研究提出先进单位、合格单位和不合格单位名单,报送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
三、考评验收的内容和标准
考评验收的内容和标准以《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细则》为基本依据,重点考核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得分在95分以上的为先进,得分在90-94分的为合格。对结对村没有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或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达不到5万元的结对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四、考评验收的结果运用
1、考评验收结束后,将对考评结果进行通报。
2、经考评验收评价为先进和合格的,结对共建单位可结束共建任务。
3、经考评验收评价为不合格的,结对单位不得撤离。
4、考评验收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和市(厅)级领导班子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联系人:杨承礼
电话:87235961,87231822(传真)电子邮箱:hbzzbjcb@163.com 附:
1、《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细则》
2、《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申报表》;
3、《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情况统计表》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 2011年8月25日
主题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考评通知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办公室2011年8月29日印发
(共印310份)
第五篇:中共湖北省委文件
中共湖北省委文件
鄂发[2009]25号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09年10月13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与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北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长江、汉江贯穿全境,湖泊密布,水网纵横,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拥有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神农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对我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生态湖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构建“生态湖北”为目标,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坚持尊重规律、善待自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坚持实践创新,注重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宣传引导,鼓励全民参与,切实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全社会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到2015年,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75%;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主要河流和湖泊、水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0平方米。初步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高,绿色消费模式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带,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以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明确湖北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合理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细化环境分类管理。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产减污,改善环境质量;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增产不增污;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第一,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继续抓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创建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依法实行清洁生产强制审核,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鼓励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着力培育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持续发展优势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环保产业。
(六)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大农业内部的产业对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粮食、蔬菜、棉麻、畜禽产品、水产品、果产品以及茶叶、油料等优势农产品生态化,形成湖北农业新优势。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落实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开发和推广农业循环实用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产业化。
(七)用生态理念指导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以“一江两山”为重点,实现开发与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区。突出景区管理的环境责任,不断提升景区生态价值,以生态体验为核心,整合自然、人文要素,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服务。命名一批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和生态旅游服务企业,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我省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以最少的能源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干扰,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绿色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按照安全、高效、环保的要求,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从商贸环境、商品采购销售、生产者责任等方面入手,推行生态商贸模式。强化绿色管理,倡导健康饮食,突出环境保护,促进餐饮、娱乐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夯实环境保护基础
(八)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彰显“千湖之省”的水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实施长江、汉江、清江等重点流域和洪湖、梁子湖、长湖等重点湖泊以及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编制并实施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加快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和江湖连通工程。全面推行流域水污染治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大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严格执行企业废水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节约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积极推进防洪、防涝、抗旱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配生产、生活用水,保证生态用水,维护水域生态健康。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禁止开垦占用和随意改变湿地用途,充分利用湿地、坡岸以及水生生物的自然净化功能,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九)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湖绿化美化。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治理,建设秦岭、武陵山、大巴山、大别山、幕阜山等绿色生态屏障。加强对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的建设与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
(十)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切实加强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发挥规划对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先导、统筹和主导作用。突出城市风格特色和城市总体设计要求,对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实行艺术化设计和人性化改造,加强城市内湖、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公共绿地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坚持环境基础建设先行,努力实现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和冬暖夏凉工程,加快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灰霾”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安全妥善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实施宁静工程,全面整治噪声扰民。
(十一)构建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建设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抓好镇村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快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四湖流域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开展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重点抓好重金属、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强化农村环境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二)构建防控结合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抓紧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大对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控制森林病虫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控网络。分级建立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强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与辐射污染等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切实维护我省生态安全。
四、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十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入手,推动建立以“善待自然、呵护环境,节约能源、珍惜资源,厚生爱物、促进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十四)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理性消费,引导绿色消费,自觉减少过度消费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推进绿色销售,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十五)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民环保行动”。组织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开展生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活动。多层次、多领域强化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建设,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五、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十六)加强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全面清理和修订我省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配套的法规、规章及标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
(十七)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收费制度,适当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健全绿色电力调度制度,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政策。积极落实各项财税政策,鼓励和扶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支持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完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政策。
(十八)建立生态文明科技支撑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全省科技发展规划。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我省科教优势,整合科研资源,建立生态产业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开展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能源替代、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实施科技创新引导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支持技术入股、专利质押贷款,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创办、领办环保型科技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型企业上市。
(十九)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倾斜。从2010年起,各级财政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支出应逐年增加,省级财政每年从“两型社会”建设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1亿元,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各项相关政府规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确保用于规定用途。探索发行水专项债券,多渠道筹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
(二十)完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按照生态环境的统一性、整体性要求,构建职能有机统一的跨区域、流域的生态环境管理新体制,建立区域、流域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限期治理、区域流域行业限批、挂牌督办、环保后督察等制度,形成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环境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六、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党委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和解决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和组织落实,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设,成立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与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合署办公,负责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日常工作。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二十二)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立并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积极推进规划环评、政策环评、战略环评,在城市规划、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决策行使环保一票否决权,避免出现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决策失误。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十三)严格考核评价。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考评,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离任审计范围。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资金安排挂钩,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建立问责制度,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地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工作方案,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在每年年底前向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上报工作进展情况。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要组织对本意见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