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辛镇四门村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社区活动实施方案
陶辛镇四门村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社区
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陶政〔2011〕159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创全县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社区,探索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新机制,推进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现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全村共有各类残疾人61人,包括肢体残疾人、视力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多重残疾人。
二、实施方案
(一)加强康复机构建设
1、依托村卫生服务室,建立残疾人康复室。设立村卫生服务室为康复中心,配备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械和医疗器械,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复杂疑难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并转介到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医疗机构治疗。在村卫生服务室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村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2、配备村康复协调员和指导员。明确分管领导,配备专人从事康复管理、组织、督促工作;明确 1 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具体承办村残疾人康复事务,组织残疾人进行社区康复;村卫生服务室明确1名康复技术指导员,协助村康复协调员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
3、设立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为优化村康复技术、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根据我村实际情况,设立村卫生室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相应成立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康复点,进行技术指导。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对全村同类残疾人康复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设备支持,并提供转介服务。
4、建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由镇残联负责管理和组织运营,免费为残疾人服务。根据需要,免费向残疾人提供轮椅、拐杖等残疾人用品用具,并无偿配发经济实用的康复训练小器材,方便残疾人进行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训练。
(二)细化康复内容
1、残疾筛查、诊断。村康复协调员会同村卫生服务室入户进行残疾筛查,摸清底数,登记造册,进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及残疾程度,掌握各类残疾人康复需求,根据专人专项,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2、建设康复服务档案。针对村各类残疾人,做到专人专档。记录好每位残疾人康复训练进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及时更改残疾人康复治疗计划,建档率达到90%。
3、康复治疗、训练。村卫生服务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根据不同的残疾类型和程度,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村康复协调员负责在村卫生室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
工疗、娱疗和其他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庭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村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4、残疾人亲友、助残志愿者的培训。残疾人亲友是不可忽略的支持力量,康复助残志愿者是康复员队伍有效的补充力量,但必须针对专业性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康复成效。培训的内容为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的家庭护理、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训练的方法和训练器具的应用等。
5、转介服务。村卫生服务室对村内不能提供的康复需求转介到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村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村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三)强化质量控制
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为依据,做到:
1、康复室设置率达90%。村必须落实残疾人康复训练室不小于30平方米,用一到二年时间对康复训练室进行装修和配备康复训练器材,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
2、开展康复知识培训。依据镇文教卫、镇残联组织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基层康复管理人员、村卫生服务室康复指导员统一培训,康复协调员和基层康复管理人员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康复指导员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经考核合格的人员方可上岗。
3、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60%。建档率达到100%(建档率指为已筛查出有康复需求的各类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的人数占所有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总数的比例)。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服务的满意率
不低于90%。
4、加强网络管理,由康复协调员成立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村康复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督导检查工作。
5、加强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培训阶段(2012年8月)。
1.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创建活动,明确职责和任务,培训相关人员。
2.落实场地人员和创建活动经费。
(二)实施阶段(2012年8月— 2013年5月)。
1.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2、建档立卡。在开展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中形成的文件、会议记录、人员培训等资料和各种台账,按照档案规范化的要求,分类管理、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为残疾人提供训练与服务的依据。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3年6月)。
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活动领导小组,深入进行实地检查验收,评审达标后,报请镇主管部门评审,迎接省、市、县领导小组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是实现国务院提出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谐陶辛镇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而基本职责。要自觉地把残疾人的康
复工作纳入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及村年度工作计划,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四门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分管残疾人康复工作,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三)落实责任到人。残疾人社区康复涉及面广,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村相关人员要按照确定的职责分工,明确工作内容,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要求,主动参与,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密切配合,构建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四门村村民委员会
二○一二年八月十日
第二篇:关于开展创建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创建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活动实
施方案
为推动我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活动的深入开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按照《海门市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镇社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争创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社区,全面提高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二、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社区残联牵头,统筹规划康复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坚持全面康复,通过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工作步骤
1、制定社区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成立创建领导小组。
2、以社区残联成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并全面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3、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协调各街道并建立康复室。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确定家庭康复的重点对象,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制定残疾人康复训练计划。
5、制订培训计划,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和部分残疾人家长进行相关康复技能培训。
6、社区残联对重点康复站(点)拟出改造方案,提出康复需求计划,支持协调各项创建工作开展和落实,完成县创建领导小组的其他任务。
四、达标体系
残疾人各类康复率达到以下指标。
白内障手术率95%,聋儿语训率90%,肢体残疾人功能训练率90%,假 肢安装率90%,精神病患者监护率90%,智力儿童康复训练率90%。
五、组织保障
成立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领导组。组织协调开展工作,并进行督导检查。
第三篇: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汇报材料
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
工作汇报材料
街道办事处地处南川区中心地带,下辖 12村(居)委,人口45851 人,面积 76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残疾人2313名,残疾人比例 5 %,其中视力残疾 395名、听力残疾286名、言语残疾 192 名、肢体残疾839 名、精神残疾 321 名、智力残疾172 名、多重残疾 108 名。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任务较重。自市区两级开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活动以来,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的情况下,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坚持以“整合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不等不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狠抓各项服务工作的落实,切实加强辖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软硬件与建设,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工作开始后,西城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结合辖区实际,把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研究制定下发了《西城街道办关于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与各部门职责分工,细化创建目标,完善康复示范区组织工作体系,成立了街道办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领导
小组,对创建工作实施强有力的全方位领导。
二、宣传措施到位,创建工作营造舆论氛围。
充分借助辖区政治氛围浓厚的优势,利用板报、橱窗、海报,张贴挂图、举办康复知识讲座、进行业务培训、发放康复科普读物、散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人人关心残疾人,人人爱护残疾人”和“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主题活动,引导辖区群众正确认识开展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帮助各级服务人员明确指导思想、端正工作态度、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地做好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以开展创建活动为契机,提高标准、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效果,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通过广泛宣传,使残疾人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认识到这项活动将给自己康复带来福音,动员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创建工作,激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使辖区群众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群体、关心残疾人的康复,吸收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在整个辖区营造了热心助残、爱心扶残的浓厚氛围。
三、整合资源,按要求建成残疾人社区康复站。
针对辖区的实际情况,依据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标准,我们在多次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全面完善了康复设施。残疾人活动室承担转介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关心精神、视力、智力、听力、言语等残疾人,鼓励残
疾人参与社区康复活动。
四、建章立制,实施社区康复工作规范化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康复站的服务功能,街道办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实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之有章可循。
今后我们将在南川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认真抓好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不断查漏补缺,扬和长补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街道办事处残联
第四篇:集美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施方案
集美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2]41号),进一步加强我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保障残疾人康复权利,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按照民政部、卫生部、中残联《关于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通知》(残联发[2005]33号)和福建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残联《关于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培育活动的通知》(闽残联康复[2006]4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区为载体,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探索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辖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扩大康复受益面,率先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二、任务目标
2007年至2008年开展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实现以下目标:
1、探索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协同推进的康复服务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
2、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专业机 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
3、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与其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结合,为辖区残疾人提供便利和优惠的医疗、康复服务。
4、使示范区成为推动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工作的典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三、基本原则
1、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从各类残疾人基本需求出发,兼顾多样性康复需求,紧紧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需求迫切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
2、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切实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3、实施重点工程与提供普遍服务相结合。选择残疾人迫切需要又有可能做到的康复项目,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大力推行社区和家庭康复,推广实用易行的康复方法,普及康复服务。
4、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实际开展康复工作。不断拓展康复领域,增加服务项目,注重高新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集美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 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教育局、残联、妇联、团委、集美公安分局等部门和各镇、街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残联。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指导并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督促检查工作进度。各镇、街也要相应成立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机构。
(二)明确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区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基层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成立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 合理用药。
社区康复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区民政部门: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社区服务工作内容之中,在社区服务中心(站)和社会福利机构开辟场所,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为贫困康复对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组织志愿者参加康复助残;利用社区服务热线开展康复咨询和转介服务;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区教育部门:组织在校的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探索寓康复训练于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发挥特殊教育的资源优势,参与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人员的培训、知识普及和家长教育的工作。
区财政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给予经费保障。按照辖区覆盖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0.3元的社区康复工作经费,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康复经费专款专用。
区妇联:积极参与残疾妇女和儿童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组织妇女参加康复助残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向残疾儿童家长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的知识。
区公安部门:要了解掌握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情况,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治疗、康复工作,协助民政部门落实监护、扶助工作,对 肇事精神病患者依法送到定点医院强制治疗。
区残联:负责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定工作计划,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组织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推广使用“十一五”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镇、街:要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组织辖区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依托现有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康复站,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镇、街残联对城乡社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社区居民委员会:做到有专(兼)职人员管理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工作记录。对残疾人进行康复教育动员,要求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占到本社区残疾人总数的50%以上并备有“康复需求登记表”,要求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中50%以上得到训练服务。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的站点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康复知识读物和“康复服务记录表”。
(三)添置装备,完善康复训练设施 一是在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站内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备不少于10件的康复训练器材;设有专柜,配有康复普及知识读物、VCD康复训练光盘;建立康复服务工作制度,实行优惠的医疗、康复政策;有专人负责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掌握辖区残疾人情况及康复需求情况,向辖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认真填写康复服务记录,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及健康查体档案,要求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95%。两年内完成集美、侨英、杏林、杏滨四个街道和灌口、后溪两个镇的康复指导站的基本建设,所需建设经费由区财政按每站10万元统筹列支。
二是在社区建立社区康复服务室。在区、镇(街)两级卫生、残联部门的指导下,各相关社区居委会协调本社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社区服务机构,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建立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社区康复服务室。两年内完成6个示范社区康复服务室基本建设,所需建设经费由区、镇(街)财政按每室3万元统筹列支。社区康复服务室配备经济实用且便于社区使用和家庭租赁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康复知识普及读物。
(四)建立机制,提高康复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一支稳定的社区康复工作队伍,实行社区康复工作人员聘用制。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确定1名医生,负责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各社区居委会确定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人,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长效服务机制。
二是制定康复人员培训计划,设立培训基地,建立培训制度。对康复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实行上岗培训,确保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康复管理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每年应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培训,技术专业人员每年应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专业技术培训,以不断提高为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能力。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严格社区康复机构、康复人员、服务项目与技术、康复内容的资格准入和审批登记制度。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在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中,应保障康复服务有序、流程规范、服务优良,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服务的满意率不低于90%。建立使用统一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社区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按计划、按制度进行督导,每季度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组织开展多样性的“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活动,使辖区残疾人在社区康复工作中受益,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五、康复服务内容
1、残疾筛查、诊断:社区康复协调员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指导 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各社区康复协调员也要为社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他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社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4、康复知识普及: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卫生、教育、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转介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7年7月—2007年9月)
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议,动员、部署我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 康复示范区相关工作。通过区有线台、《集美报》及其它新闻媒介,运用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造势,积极营造创建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0月)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培育活动领导小组进行创建申报,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及本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全面创建活动。
(三)考核验收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底)
2008年10月,按《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以及《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方案》进行自下而上的自查自评,总结上报全区创建工作。并逐级申请对我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2008年第四季度,向省民政厅、卫生厅、省残联申报检查验收工作,并做好迎接检查各项工作。
第五篇:集美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施方案
集美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残工委秘书处《关于确定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候选名单的通知》(残社康[2009]1号)和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残联《关于下发<福建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和第二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残联康复[2009]98号)等文件精神,在2007年成功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基础上,我区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为推动该工作扎实开展,持续深入,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社区为工作平台,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和挖掘社会资源,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着力构筑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建立残疾人基层康复服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辖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水平,确保我区2010年完成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示范任务。
二、任务目标
2009年至2010年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工作,确保组织管理、经费设施、服务内容、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全面达标;
二是推动“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工作,确保政府组织领导无 障碍、病源筛查无障碍、患者对白内障认知无障碍、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无障碍、患者接受手术费用无障碍、白内障治疗自然工作机制运行无障碍;保证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复明一例。
三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确保辖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全面达到国家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要求。
三、基本原则
(一)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从各类残疾人基本需求出发,兼顾多样性康复需求,紧紧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需求迫切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切实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三)实施重点工程与提供普遍服务相结合。选择残疾人迫切需要又有可能做到的康复项目,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大力推行社区和家庭康复,推广实用易行的康复方法,普及康复服务。
(四)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实际开展康复工作。不断拓展康复领域,增加服务项目,注重高新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康复服务内容
(一)残疾筛查、诊断:社区康复协调员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二)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指导 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各社区康复协调员也要为社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三)康复治疗、训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他康复活动;指导聋儿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社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四)康复知识普及: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卫生、教育、心理等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内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科普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五)转介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社区康复协调员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民政局、卫生局、财政局、教育局、残联、妇联、团委、集美公安分局等部门和各镇、街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指导并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协调 解决相关问题,督促检查工作进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残联。办公室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分解任务指标,综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实施康复训练,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服务及康复工作的统计和检查。
成立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发挥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供应服务和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
各镇、街也要相应成立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工作领导机构,并组织社区(村)居委会抓好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区委宣传部:大力宣传集美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和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工作;宣传我区开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实施工作;开辟专栏,跟踪采访,及时宣传。
区卫生局:把残疾人社区康复融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局,统一规划安排,统一布点建设;将残疾人康复业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工作职责,做到平台共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必须建立残疾人康复室,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要组建社区康复员队伍,开展社区康复员业务培训,入户开展残疾筛查(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辖区常住人口总数的2%)和功能评定,掌握社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开展康复转介服务。做到有专职康复医生,有场所,有设备,康复职责上墙,康复服务项目上墙;对幼儿及学前儿童进行疑似残疾筛查。区民政局: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社区服务工作内容之中,在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和社会福利机构开辟场所,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为贫困康复对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组织志愿者参加康复助残;利用社区服务热线开展康复咨询和转介服务;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区发改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工作计划。
区文体旅游局: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残疾人文艺活动。区教育局:组织在校的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探索寓康复训练于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发挥特殊教育的资源优势,参与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人员的培训、知识普及和家长教育的工作。
区财政局: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福建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配套实施方案》的要求,给予经费保障。按照户籍人口每人每年2元安排康复经费,用于残疾人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康复服务、康复救助、辅助器具适配和残疾预防等康复内容的开展实施。按照户籍人口每人每年0.8元安排社区康复工作经费,用于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人员培训、组织宣传、协调实施及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残疾人康复经费和社区康复工作经费要确保及时到位,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康复经费专款专用。
区建设局:负责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对盲道检查与维护。团区委:发展助残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助残联络站。区计生局:对育龄和怀孕妇女进行科学预防残疾知识的宣传。区妇联:积极参与残疾妇女和儿童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组织妇 女参加康复助残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向残疾儿童家长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的知识。
区公安部门:要了解掌握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情况,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治疗、康复工作,协助民政部门落实监护、扶助工作,对肇事精神病患者依法送到定点医院强制治疗。
区残联:负责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定工作计划,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组织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推广使用“十一五”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镇、街:要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组织辖区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依托现有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康复站,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镇、街残联对城乡社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社区(村)居委会:社区(村)居委会配备康复协调员或由社区残疾人联络员担任康复协调员。康复协调员应发挥在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协调作用,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动态掌握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情况,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组织社区内有关机构、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 务和相应的支持。做到有专(兼)职人员管理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工作记录。对残疾人进行康复教育动员,要求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占到本社区残疾人总数的50%以上并备有“康复需求登记表”,要求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中50%以上得到训练服务。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的站点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康复知识读物和“康复服务记录表”。
(三)添置装备,完善康复训练设施
一是在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站内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备不少于10件的康复训练器材;设有专柜,配有康复普及知识读物、VCD康复训练光盘;建立康复服务工作制度,实行优惠的医疗、康复政策;有专人负责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掌握辖区残疾人情况及康复需求情况,向辖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认真填写康复服务记录,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及健康查体档案,要求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95%。2009年完成全区6个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设置,所需经费由区财政按每站10万元统筹列支。
二是在社区建立社区康复服务室。在区创建办和区卫生局、残联的指导下,各相关社区(村)居委会协调本社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社区服务机构,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建立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社区康复服务室。2009年全区要有80%的社区(村)居委会完成社区康复服务室建设,社区康复服务室建设所需经费由区、镇(街)财政按每室3万元统筹列支。社区康复服务室配备经济实用且便于社区使用和家庭租赁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康复知识普及读物。
(四)建立机制,提高康复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一支稳定的社区康复工作队伍,实行社区康复工作人员聘用制。区、镇(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建立残疾人康复室,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确定1名医生(从事医学康复),负责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各社区(村)居委会确定1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组织、协调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人,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长效服务机制。
二是制定康复人员培训计划,设立培训基地,建立培训制度。对康复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实行上岗培训,确保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对社区医务人员及村卫生人员(社区康复员)开展残疾人康复技术业务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小时;加强社区康复协调员及残疾人联络员康复服务业务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小时,以不断提高为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能力。
1、康复工作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由区残疾人康复办公室负责对全区康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康复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基础康复训练常识;残疾人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服务内容、康复服务记录填写和评估方法;康复器具使用及咨询转介服务等。所有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培训每年不少于3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培训记录必须建档,形成台帐。
2、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把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相关内容纳入培训计划之中。培训内容为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所必需的功能评定、计划制定、器具应用、档案建立的方法和技术,为残疾人康复提供康复服务和指导。
对街道(镇)的社区(村)康复医生、精神病防治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肢体、智力残疾儿童、脑瘫残疾儿童、精神病人等康复对象的确定,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评估,训练技能的掌握,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的使用以及训练器具应用等知识,使其成为康复技术业务骨干。对社区康复协调员,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传授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和评估的方法及如何规范填写表卡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3、残疾人亲友、助残志愿者的业务培训。残疾人亲友是不可忽观的支持力量,康复助残志愿者是康复员队伍有效的补充力量,但必须经过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康复成效。培训内容为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的家庭护理、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训练的方法和训练器具的应用等。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严格社区康复机构、康复人员、服务项目与技术、康复内容的资格准入和审批登记制度。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在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中,应保障康复服务有序、流程规范、服务优良,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服务的满意率不低于85%。建立使用统一的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90%。社区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按计划、按制度进行督导,每季度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组织开展多样性的“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活动,使辖区残疾人在社区康复工作中受益,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六、实施步骤
(一)工作部署与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0月)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议,动员、部署我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相关工作。要利用各种形式,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的目标,对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等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残疾人及其家庭积极参加的社会康复氛围。通过区电视台、《集美报》及其它新闻媒介,运用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造势,积极营造创建氛围。
(二)组织实施与自查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在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补缺补漏,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及本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全面创建活动。2010年1—3月,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项创建工作进行自查,按《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以及《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方案》进行自下而上的自查自评。区创建办要及时对不足之处进行补缺补漏,准备迎接福建省残疾人康复办公室、省残联组织的检查验收。
(三)迎接省康复办、省残联的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6月—2010年9月)
2010年第三季度接受省残疾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领导小组对我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的检查验收。区创建办要对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缺补漏,准备迎接全国残疾人康复办公室组织的检查验收。
(四)迎接国务院残工委秘书处、全国残疾人康复办验收阶段(2010年第四季度)
全面完成所有创建工作,提出验收申请,迎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