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与能力
地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与能力
2010-12-16
根据中央党校教学安排,我们于11月10日至18日前往广东省及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就应急管理进行了社会调查。从广东省及三市开展应急管理的成效看,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加强应急管理法规、制度、组织、系统建设是必须的,同时,更应重视加强管理主体的责任和能力建设。
一、广东省及广州、深圳、东莞三市应急管理主要作法经验
近几年来,广东省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争当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目标,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探索了应急管理“广东模式”,被国务院办公厅肯定为“广东经验”。
(一)“一案三制”比较健全。一是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分级制定了“总体、专项、部门、地方、重点企事业单位、重大活动”6类预案,形成覆盖多层级、多领域的预案体系。二是在全国率先在县级以上政府成立应急管理专门机构,2008年底,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1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政府、部门、基层相结合的组织体系。乡镇(街道)、社区(村)层面,整合综治维稳、司法、应急、信访、民兵、三防等资源,配备专职应急管理人员。三是按照“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要求,完善预警预测、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等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四是制定并实施《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
(二)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一手抓应急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以公安、消防、武警为骨干,以医疗救助、防汛抗灾、森林消防、公共卫生、环境监测等为基本力量,以非政府组织、志愿队伍为辅助的应急队伍体系。一手抓应急基础保障,重点完善物资保障体系、专业队伍体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意见》,探索以募集应急管理基金、推动发展应急产业等方式筹集应急管理资金。
(三)应急支撑能力较强。一是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参与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应急管理学会、建立省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库、建立省级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二是全面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等指导性文件,率先在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十一五”规划中对应急平台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广州市、区两级综合指挥平台与各专项应急平台基本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深圳市整合公安110指挥系统等九大系统,完善各个层次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东莞市整合城市各种力量及市政服务资源,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三是加强应急宣教培训。在全国率先开通应急管理专门网站、公开征集广东省应急管理标志、宣传口号和应急管理之歌、成立应急管理学院。
(四)基层基础工作比较扎实。以实施“五个一”工程(确定一个县市区、一个乡镇街道、一个社区村、一家企业、一所学校为示范点)为抓手,以“十抓”(抓机构、抓预案、抓队伍、抓宣传、抓信息、抓排查、抓保障、抓培训、抓演练、抓联动)为突破口,以“五早”(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为重点,以点带面,深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五)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扎实开展。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毗邻市应急管理合作全覆盖,建立了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4个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建立了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和粤港、粤澳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一轴三网的泛珠三角区域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二、当前突发事件对实施应急管理的考验
当前,突发事件往往表现出突发性与紧急性并存、公共性与灾难性并存、共振性与复杂性并存的特点,应对突发事件的难度增大、风险也增大。作为应急管理主体的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面临更多的考验。
(一)矛盾多发,应急走向常态化。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由此造成巨大损失或负面影响。经济社会转型造成的社会矛盾增多,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发,重大安全事故不断,以及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带来的非传统、非常态的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明显加大等等,突发事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应急管理不再是危机出现时的单一管理,而是一种常态化的全面管理。
(二)事发突然,时效性强。突发事件往往事前难以预测,其事发突然,而且作用范围广泛,常常影响社会正常关系和秩序。不论是迅速响应,还是有效处置,对时效性要求都很高。
(三)决策时间紧,控制难度大。应急决策是决策者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资源作出的,在决策目标、决策条件、决策程序和决策效果等方面与常规决策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决策时间紧,决策判断往往来源于决策者的经验和直觉,决策后果往往难以预料。同时,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突发事件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给应急决策的实施及效果控制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
(四)力量多元,协调复杂。参与应急响应的有政府、专门力量、社会及人民群众。在应急响应中要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对指挥协调要求很高。同时,在应急管理中,突发事件所在地域的混乱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协同,就难以将事态控制在预定范围内,事件处理很可能忙中出乱。如何把握好事件处理与控制的度,对争取时间和效率,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五)媒体参与广,信息传播快。所有的突发事件,媒体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甚至早于处置事件的官员;网民也会大大早于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如果传导的信息不完全、不准确或不及时,容易引起误导。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既要注意信息搜集的完整、准确、及时,又要注意信息传播的客观、公开和有效。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对于防止信息的误传和谣言的传播,稳定民心、实施监督等具有现实意义。
(六)社会群体心理复杂,“放大”作用明显。近几年来发生的很多突发事件,往往由于社会群体不健康的心理而被放大,增加了事件处置难度,造成被动局面。根据社会群体心理形成的机理,进行必要、有效的疏导,对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具有促进作用,也是应对突发事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三、增强地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和能力
从一般意义上讲,地方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必须承担其相应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义,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状态下要明了主体地位,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责任,控制由危机引起的连锁反应,降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承担起危机管理的责任。当前我国正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维护社会稳定面临新的挑战。加强应急管理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努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基于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地方领导干部应不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和能力。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不仅对本地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维护社会稳定负有重要责任。作为应急管理的组织者、领导者,地方领导干部要从影响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及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担负起实施应急管理的领导责任。借鉴广东等沿海省市的经验,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制、部门负责制、专业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各项岗位责任制,确保应急管理责任层层落实。
(二)完善体制,健全机制。按照“一案三制”要求,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完善多层次、多区域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完善政府、部门、基层相结合的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和共享、应急处置协调联动、社会动员、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形成协调有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三)见微知著,科学预见。突发事件虽然事发突然,但在其酝酿、发生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迹象。要善于捕捉一些苗头性问题,掌握真实的信息,准确分析判断,尽早采取措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既善于预见危机的发生,又根据实际情况,预见危机发展变化的可能趋势。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对社会舆情的分析和掌握,特别是对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种信息的动态分析,做到对事件的演变有准确预见,对事件的性质有准确判断,对事态的发展有及时预警。
(四)果断决策,迅速反应。能否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迅速反应,采取有效的应
对措施,决定着危机和灾害将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程度。领导干部要善于从得到的繁杂信息中筛选出影响决策的本质因素,迅速分析出问题的关键,并作出针对危机特点的决策。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短时间内调集各种资源,并使之运用到最恰当、最需要的位置,相互衔接,紧密协作,高效有序运作。同时,要因势、因时、因地、因人,作出灵活应变的应对策略。
(五)稳定心态,临阵不乱。领导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避免领导在认知心理方面的障碍和误区,有助于领导作出科学有效的危机决策,取得事半功倍的应对效果。作为决策者,就要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科学运用心理控制方法,不断提高危机决策的认知水平,做到临危不惧、临阵不乱。
(六)引导舆论,赢得民心。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往往是众说纷纭,蒙蔽了真相。作为决策者,要提前介入,因势利导,要通过现场亮明身份、发表即席讲话、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措施,主动引导舆论,向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控制事态蔓延,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在危机面前,需要领导干部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以此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安抚人心,消除恐惧、慌乱和无序,并且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动员群众协同政府一道参与自控自救,增强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七)总结反思,学习提高。要善于从已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置中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学习多种知识,多练实际操作本领。并且从突发事件案例中分析把握防范处理的规律,不断提高科学预测、及时判断、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素质能力。同时,把危机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作为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经验共享、教训共识、知识传播、沟通学习的机制。
(黄关春:湖北省孝感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冯兴科)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第二篇: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七个到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矛盾纠纷排查要到位。要求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经常下访、联系群众、广交朋友,深入到基层一线和群众家中,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情况,做到对各类矛盾的运动变化了然指掌,情况熟悉,胸有成竹。遇到突发事件苗头能做到驾驭大局,信息灵通,在局面的失控发生之前熄灭“导火线”。
三是现场指挥要到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果断应对处置;要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及时平息事态,努力构建高效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要能保持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
四是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五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六是披露信息要到位。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敢于面对媒体,敢于在媒体监督下开展工作,善于借助媒体加强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与交流,努力与媒体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要善于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度,防止不切实际的误导;要让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态的进展情况,引导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事件早期,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要把握好先机,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事件中期,要面对媒体,发布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事件后期,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
七是学习实践要到位。实践表明,大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都是干部各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综合表现。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既要讲学习、重学习,勤学习,又要注重实践锻炼。以调研为切入点,经常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业务研讨会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工作第一线和基层,虚心向群众求策问计,从群众那里获得聪明才智。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复杂的局面不推委、不回避,要身临其境,积极应对,不断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现场模拟演练,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熟悉掌握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处置方法等。对处置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及时认真回顾反思,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查找不足,不断积累知识,提高水平,学会把握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客观规律,不断丰富我们的应对方法和技巧。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提高执行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努力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队伍。
第三篇: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七个到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矛盾纠纷排查要到位。要求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经常下访、联系群众、广交朋友,深入到基层一线和群众家中,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情况,做到对各类矛盾的运动变化了然指掌,情况熟悉,胸有成竹。遇到突发事件苗头能做到驾驭大局,信息灵通,在局面的失控发生之前熄灭“导火线”。
三是现场指挥要到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果断应对处置;要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及时平息事态,努力构建高效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要能保持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
四是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五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六是披露信息要到位。群体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敢于面对媒体,敢于在媒体监督下开展工作,善于借助媒体加强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与交流,努力与媒体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要善于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度,防止不切实际的误导;要让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态的进展情况,引导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事件早期,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要把握好先机,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事件中期,要面对媒体,发布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事件后期,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
七是学习实践要到位。实践表明,大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都是干部各种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综合表现。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既要讲学习、重学习,勤学习,又要注重实践锻炼。以调研为切入点,经常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业务研讨会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应对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工作第一线和基层,虚心向群众求策问计,从群众那里获得聪明才智。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复杂的局面不推委、不回避,要身临其境,积极应对,不断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现场模拟演练,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熟悉掌握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处置方法等。对处置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及时认真回顾反思,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查找不足,不断积累知识,提高水平,学会把握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客观规律,不断丰富我们的应对方法和技巧。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提高执行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努力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队伍。
第四篇:提高领导干部预防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预防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广西日报2010-01-23■ 中央党校进修班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专题课题组中央党校进修班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专题课题组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又处在社会矛盾凸现期,努力提高预防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面临的重大公共治理课题,也是实现“保稳定”目标的重要条件。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没有稳定,经济社会就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针对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足、源头预防不够、干部作风不实、舆论引导不力、事件处置不当等问题,提高领导干部预防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应从提高以下四种能力着手。
一、提高对利益关系的协调能力
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大量事实证明,引发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第一位的是利益冲突,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第一位的也是处理好利益冲突。从发生震惊全国的一些重大群体性事件来看,有的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不注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忽视困难群众合理诉求,政策措施缺乏连续性、稳定性。特别是在协调利益关系问题上决策不当,更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首要原因。因此,必须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一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是稳定之本,社会稳定最终取决于民心稳定。而民心的稳定又有赖于民生问题的解决。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措施来抓,真正做到:一切发展都不能侵害群众的既得利益,一切发展都要着眼于改善民生,一切发展都要着眼于让群众共享成果。
二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在制定出台或修订完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时,在实施重大建设项目之前,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做到“五个不能实施”,即:不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不能实施;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能实施;脱离实际,贪大求洋,劳民伤财的,不能实施;保护部门利益,与民争
利的,不能实施;准备工作不充分,配套措施跟不上,有可能引发社会震动的,不能实施。
三要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从严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违法不究甚至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行为。执行政策既要到位,又要注意维护政策的严肃性,避免为了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随意乱开口子、乱表态,甚至无原则地迁就而引起攀比和新的矛盾。
二、提高对群众情绪的疏导能力
群众不满情绪的积聚,是爆发群体事件的重要原因。由于利益冲突的增多、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加上社会出现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容易使一些群众的“不公平感”、“被剥夺感”增强;一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容易引起群众的痛恨等等。这些不满情绪容易诱发不和谐、不稳定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做好群众情绪的疏导工作,把它作为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
一要坚持积极疏导方针。畅通公民利益诉求和意见的表达渠道,积极疏导群众情绪。
二要充分依靠基层组织。大量不稳定因素起源于基层,疏导群众情绪主要靠基层,要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切实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
三、提高对宣传舆论的引导能力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策略。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等媒体的特点和规律。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使世界上任何一个点上发生的事情可以瞬间上天入地遍全球。尤其对于负面新闻具有很强的汇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很容易使分散问题汇集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因此,必须用好网络等新兴媒体这把“双刃剑”,在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
其次,要解决“不愿说”和“不善说”的问题。要坚持公开透明,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传达党和政府声音,占据舆论制高点,夺取话语权,争取主动权,不给某些人进行恶意舆论炒作的机会和时间。正确对待媒体监督和网上舆论,对正常的批评报道要自觉接受监督,迅速纠正;对事实有出入的报道应及时沟通,说明情况,取得理解;对恶意炒作的报道,开通正面渠道,引导舆论。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全面发布权威信息,更加有效地引导舆论。
四、提高对突发事件现场的处置能力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失当,是造成事件反复甚至升级扩大的重要原因。提高处置能力,是成功处置的重要保障。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围绕“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工作目标,依法果断处置。
其一,领导要亲临现场指挥。发生突发事件,领导要在第一时间到一线去,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大量的事实表明,领导是不是靠前指挥,对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其二,坚持“三个慎用”(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和依法果断处置相结合的原则。群体性事件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如果处理不好,导致矛盾激化,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在处置事件现场时,首先要坚持“三个慎用”原则。按照“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要求,强化教育疏导,分化瓦解,决不能随意动用专政力量采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手段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
其三,做好善后工作。事件平息后,一定要注意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对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兑现,消除可能导致事件反复的不安定因素。要坚持回访,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早做好工作。要依法严肃处理对事件发生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以息民怨、顺民意。对事件的首要分子、组织者、策划者,其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其行为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执笔:刘耀龙,自治区政法委副书记、自治区综治办主任)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论
第五篇: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潜伏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持续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以及社会结构的脆弱性,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且逞继续发展之势。面对日益增多的突发事件,经过抗击治禽“非典”,防流感和2008年抗击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等公共安全事件,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了应急处臵的考验,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干部面对突发事件措手不及、处臵不力、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地区本该避免的事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应对突发事件不利的原因
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不力,无所作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缺乏见微知著的敏锐性。主要表现为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初,有的领导干部不能从偶然的、表面的、零碎的、初露端倪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明察秋毫,未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也有的领导平时习惯于抓所谓“大事”、“要事”和面子事,不屑于抓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错失了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时机,最终发展成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局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领导干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敷衍态度,怕得罪人,怕丢乌纱帽,遇到矛盾绕道走,处臵不及时,从而导致酿成大祸。
其二,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动性。表现为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其三,缺乏快速反应的果断性。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
其四,缺乏引导沟通的协调性。表现在组织领导上,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表现在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疏导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哄、骗、推、唬的问题,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
1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就事论事讲表面理,简单生硬讲不清理,不着边际讲不准理,似是而非讲歪理,从而带来很多“负刺激”、“负效应”。
其五,缺乏把握规律的预见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应变不力,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时空的角度观察形势和历史地看待事物发展,不善于把握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不关注国际动态、社会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群众思想变化,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把握和谋后而动、预后而立,造成被动应付的局面。
其六,缺乏信息公开的及时性。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
二、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考试没合格”的问题,是我们党在新形势新阶段必须努力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提出对策。
对策一,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臵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对好突发事件,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面落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以对党忠诚和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地分析各种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以一种责任心态,理性心态,机遇心态处臵突发事件,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对策二,现场指挥要到位。应对好处臵好突发事件,是最大的政治,是覆盖全方位的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一分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是实现最佳境界的决定因素。面对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快速反应,在基本判明事发地点和类型之后,立即部署处臵力量,做好先期的稳控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控制事态发展,有效防范影响的深化,另一方面要特别善于抓住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力争主动。
对策三,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臵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
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对策四,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臵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臵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臵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对策五,披露信息要到位。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透明和发布技巧在危机应对中占有重要位臵。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开,特别是对那些涉及重大公益的灾难性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级领导和部门,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或失实和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从而引发公众集体恐慌和社会骚乱,影响社会稳定。
对策六,善后工作要到位。应对处臵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放马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的问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
对策七,学习实践要到位。一些干部之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应对失策,思想缺乏灵气,讲话缺乏底气,行动缺乏朝气,工作缺乏锐气,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素质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一是要注重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善于从大局上把握方向,同时要注重学习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二是要积极参加社会突发事件处理知识培训,明确自身在突发事件处理整体方案以及本人具体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臵方法等,确保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