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逍遥游的现实意义
逍遥游的现实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引导,无论我们从哪个层面解读,也都可以把《逍遥游》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今天的生活态度。庄子在《逍遥游》中向我们传递的逍遥游精神,或许会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某些启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逃避”“虚无主义”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了解道家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就不会这样草率地得出结论.道家是在以一种特有的方式维护自己心灵的净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蔑视礼法和权贵,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以追求内心的调和.而庄子的退隐也不单单是为了逃避无法改变的黑暗现实,不单单是为了避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以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一个动荡不安而又积极有为的时代.虽然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悲愤与绝望。虽然 “清静无为”“顺于自然”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庄子的“无为”是指“上必无为,下必有为”,这种“下必有为”,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庄子在《逍遥游》中对“人为物役”的现实发出强烈抗议,要求回归自然,向我们提出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要超越现实,任其逍遥遨游.而“逍遥游”中的”游”就告诉我们要在世界上超乎功利,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真实自我.虽然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庄子认为精神世界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庄子主张的逍遥人生,是对生命质量的重视,对生命价值的提升,也是对生命未来的定位.这种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而作为现代人, 当我们真正进人社会之中,当我们被一个个社会角色所规范的时候,当我们追求名利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束缚住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别人可以帮助自己,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的灵魂,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自然顺畅.这就启示人们要认识逍遥人生的相对性,应该不断地有所追求,放弃对生命外在价值的追求,而应该注重生命独立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在追求某一项事物或实现自我价值时,应根据自身的客观因素,作相应的努力,做到各尽所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应作盲目地攀比.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精神境界的提升,我们应静心沉思,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第二篇:庄子的“逍遥游”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逍遥游”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逍遥游”及其现实意义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之作,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称之为“庄学之冠冕”。冯友兰认为,“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之中。”在这篇“奇诡玄虚”、“斑斓蔓延”的文字里,庄子通过一系列神话故事及寓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开阔高远的精神境界。
文章的开始,庄子以递进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境界的逍遥:凭风而飞的鹏相对于生活在水中的鲲而言是自由的,它乘着六月的大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内篇·逍遥游》)大鹏宏伟的形象和它的高飞之举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灵震撼和冲击,对“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的人来讲,“怒而飞”的鹏一定是很逍遥的。再往下,御风而行的列子就更显得潇洒自如,令人神往了。但无论是大鹏的高飞还是列御寇的御风而行,在庄子看来都没有达到真正的自由,不是真的逍遥。因为他们都还需要有所凭借,大鹏要“去以六月息者也”;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却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那就是风。庄子认为,凡是有所待的“游”都是有条件的,这种“游”必然为其所待的条件限制,只有具备了所需要的条件才可以“游”,这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呢?庄子接着写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内篇·逍遥游》)由此看来,庄子所赞同的“游”是“心游”,是心灵的自由活动。陈鼓应论庄子时指出:“庄子哲学中的‘游’是非常特殊的。他大量使用‘游’这一概念,用‘游’来表达精神的自由活动。庄子认为,要求得精神自由,一方面,人要培养‘隔离的智慧’,使精神从现实的种种束缚下提升出来;另一方面,要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使人从封闭的心灵中超拔出来,从自我中心的格局中超拔出来。”用庄子自己的话说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内篇·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绝对自由的人,“无己”、“无功”、“无名”则是实现无待逍遥的途径,“无功”、“无名”统归于“无己”
逍遥游是庄子的生命理想和哲学思想的灵魂。在庄子看来,个体必须外去 1
所待!即从逼迫性的社会秩序尤其是从政治场域中脱身而出,内去所执和能执!即不仅消泯功名意识,而且更通过无己以根除对于功名的执取之心,惟有如此,个体才能使其身心皆逍遥于险祸和压制之外,进而自我建构、自主开展、自心享有独立的生命样式。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说:“《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刘笑敢也说:“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
但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人生精神,庄子逍遥游思想有其复杂性以及两面性,其中既有嫉世孤傲、超拔忘物的积极昂扬一面,又有与此相反的只顾退守自身乃至陷溺于内心,从而对现实压制和命运有所妥协的随顺委蛇、安命自适的消极暗弱一面。在现实中毫无作为的庄子的自由可以阐释为内心的绝对虚静、纯精神的玄想或自我陶醉的神秘体验。
个体的内在精神愈自由, 则他的外部生活就愈不自由。个体愈逃向内心, 则他实上愈陷入被奴役状态中,庄子仅陶醉于虚幻的内在生活, 乃致抛弃了外在社会实践以及对政治自由的追求。逍遥游只是个体于黑暗时代的被迫选择, 而不是常态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理想。对于庄子一类的士人而言, 凶险动荡的社会政治现实虽然剥夺了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可能性, 并把他们挤压到了日常生活的边缘, 但剥夺和挤压却以残酷的方式使个体从日常生活以及意义世界的虚假外部性和整体性中疏离出来,身处黑暗时代, 庄子一类的士人虽然在外部强力逼迫下无奈选择了退却或所谓向内迁徙, 但这种退却和迁徙并不是无底线、无原则的,他们既没有完全沉醉于虚幻的精神彼岸而忘情于世道, 也没有因生存之艰而就此接受价值虚无的现实利害法则, 以致沦变为后世儒家所指斥的无是无非、无善无恶的无耻之徒。正相反, 他们时或言及的虚与委蛇、玩世不恭充满了对世间恶的嘲讽戏弄, 而其骨子里仍旧坚守着士人的良知和德操。从这个角度看,庄子并非消极,而是表现出了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脱,获得悬解的轻松。
这正是庄子对人生的透视。他无力改变这不平的现实,也找不到出路。庄子的内心是痛苦的,历史一片黑暗,未来更显得茫然。痛苦悲观之后,是对现实的极度绝望,他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逃避——离开现实世界,追求精神世界中的自由,这也就是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
庄子继承了老子与世无争的思想,强调安时处顺,全身保性。但是,和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不同,庄子更加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这一理想的最高境界不是一种执著的追求,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这种超然更多表现为对事物的变化漠然无动于衷,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从当时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这就是庄子所讲的“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对个体的生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我们又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时代背景不一样,对社会的态度应该是不一样的。但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逍遥游”对我们的人生又有一种普适的意义,这就是庄子的生存哲学。
庄子的逍遥主张的是一种“无待逍遥”,这种无待其实带有一种无奈的后的洒脱情绪。在《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思想矛盾的地方,这些矛盾暴露了庄子的现实基础,里面包含一种无奈与辛酸。庄子所生存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乱世,个人的抱负与思想无法施展,于是便产生了这种自我精神上的洒脱与超然。孔子曾教导他的学生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乱世我们无能为力,只好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在治世我们则需要积极发挥我们的作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我们聪明才智,在社会中取得应有的事业与成就。
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心灵世界的构建和精神上的超脱,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竞争年代,需要庄子的思想来舒展心灵的疲惫与功利。这层意义上的超然便是人生的一种智慧。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很多事情看的比较重,所谓的名,所谓的利,使得人们背负过多的负担,而如何看待这些名利便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在追逐名利的过程,无所不用其极,丢掉了自己的底线与操守,最终也得到应有的惩罚。而有的人为了名利,忽视了生活的乐趣,人生的精彩,那样的生活疲惫而又悲哀。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简单,学会洒脱,学会安时处顺,全身保性。从人生的苦恼中解脱出来,达到精神上的超然与自由。
庄子“逍遥游”思想在社会层面的现实意义在于一种对社会的批判性。这种
批判性不管是处于乱世还是处于治世,都是一种难得问知识分子精神与骨气。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是极其缺乏与需要。现代社会随着思想的专制与统一加上系列的政治手段使得知识分子身上的独立精神与批判精神逐渐消磨。知识分子也逐步沦为一种世俗的社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或是苟延残喘,或是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具有桀骜不驯的独立人格,具有敢于批判的勇气,知识分子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精神和前瞻的眼光来看到社会的发展与政府的作为。意大利的杰出的政治哲学家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写道:“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社会中都具有知识分子的作用。”而萨义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他或她全身投入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词滥调,或者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权威的说法或用法。其实几千年前的庄子就以他自己的一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批判意识。
庄子的逍遥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然,虽然时代变了,但这种安时处顺,精神自由,以及批判的人格仍然是熠熠生辉,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老庄哲学。
第三篇:逍遥游
庄子轶事
•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神龟 •
• •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庄子》中的典故
• • 庄周梦蝶 庖丁解牛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
• 涸辙之鲋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题解
“逍遥”也写“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涸辙之鲋)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第四篇:逍遥游浅析
沉重之肉体与逍遥之精神的矛盾
--------浅析《逍遥游》
庄子是一位奇人,《庄子》是一部奇书。其人其书充满了传奇色彩,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先秦诸子作品中,《庄子》说理与文采兼美,鲁迅先生评价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钱穆先生又说:“庄子真是一位旷代的大哲人,同时也是一位绝世的大文豪。你只要找读过他的书,他自会说动你的心。他的名字,两千年来常存在人心中”。读庄子的文字,初读时你会觉得这真是一位大哲人,他把复杂的问题看得那么明白,那么透彻,那么了然于胸。但是细读之后,总觉得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矛盾与伤感:沉重的肉体与逍遥的精神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不是庄子想要的生存状态,于是乎庄子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矛盾,消解抑郁,借文字浇心中不悦之块垒,以期达真正的逍遥之境界。这也许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你只要找读过他的书,他自会说动你的心”的真实意蕴吧。
首先简单了解庄子与其生活的时代。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据杨义先生考证,其先人是楚国的贵族,后因政治斗争失败,举家北迁,定居蒙地。到了庄子的时候,其家族已经基本没落了,但是庄子毕竟有着贵族的血统与传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称其“其学无所不窥”,显赫的家世也许是其能够博览群书的原因之一吧!庄子并不是一位开始就全无入世之心的人,也曾经从事过行政工作,司马迁说他做过“蒙漆园吏”。但是战国是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时代,上层政治斗争的黑暗,诸侯各国的杀伐捋掠,以致尸横遍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面对黑暗的政治与动荡的社会现实,庄子坚守不参与的态度,不屑与权贵们伍。庄子喜诙谐,放荡不羁,不喜约束,行政能力所应具备的素质稍显不足,所以“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庄子最后决定抛弃世俗的无生命的有秩序,追求精神世界的有生命的无秩序,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摆脱肉体的束缚,以达逍遥之境界。《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文章,此文在全书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庄子思想的基本基调。马叙伦先生说:“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说明理解《逍遥游》的内涵对理解庄子思想的重要性。《逍遥游》中,庄子发挥其登峰造极的不可思议的想象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常人难易想象的宏大时空背景。在庄子的时空中,鲲鹏翱翔九万里之高空,蜩、学鸠与斥鴳像人一样能够思维、说话和辩论,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等时空是何其诡谲,也正是在此等背景下庄子提出自己的观点: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都是有所限制的,要想通向真正的自由王国,必须去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所谓“乘天地之正,驭六气之辩,游无穷”和“无己,无功,无名”。但是细读文本以及参考其他文字,我发现庄子在沉重的肉体与逍遥的精神之间是矛盾的,挣扎的痛苦让庄子决心暂时走出这一困境,以求暂时解脱。
让我们来细读文本吧。开头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文章的开头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磅礡,犹如海啸狂奔而来摄人魂魄。鲲鱼之大,鹏鸟之大,已经超出常人的想象。鲲鱼在北海畅游,鹏鸟在天空翱翔,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北海的广阔和天空的广袤。横无际涯的北海与浩渺空旷的天空是鲲鹏活动的场所,这也也是庄子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精神世界的象征。请注意呀,鲲变成鹏,庄子用了一个“化”字;鹏风万里,庄子用了一个“怒而飞”的句子。一个“化”字,鲲变成了鹏,活动场所由低洼的地面变成了高高的天空,视野由于高度的升高而变得更加开阔。《庄子》常是“寓言十九”以及“以寓言为广”,用寓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鲲鹏转化,鹏飞万里,这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庄子摆脱世俗生活的痛苦以翱翔精神世界的象征么?但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是曲折的,必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鹏飞南溟,展翅万里,在通往自由王国路上的它凭借的是海水运动和六月的风,此限制就是不自由,就是有所待,这也是人必须面临的沉重的物质的肉体束缚的象征。这也是庄子通往逍遥游境界中所面临的矛盾:本想摆脱不自由,但是不得不经历不自由。接着讲:“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想吹也。”前面讲了大的事物的不自由,但是小的呢?在一般人看来呀,雾气和尘埃这种小的事物应该是自由的吧,应该是无拘无束、无所羁绊的吧,它们在山野中游荡,在空气中漂浮,自由自在,真是帝力于我何有哉!但是庄子认为其实不然:即使它们是这样,但是它们的形成受到气息的制约。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么?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原来从根本上就是有限制的。行文至此,庄子告诉我们:不管事物多大与事物多小,其总是不自由的,即使能摆脱不自由,其过程也是不自由的。后面接着讲:“且夫水之积也不够,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而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洼之处,它只能浮起芥草。面对体积与重量比较大的杯子,它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同样的道理,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其凭借的是雄厚的旋风的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其飞行才可能一帆风顺,顺风顺水。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厚积的重要性,正所谓:所为者大,所凭者也大;艰难险阻多,根柢也要深厚。难道人摆脱肉体的束缚以达精神上彻底的解放不需要深厚的积累么?天纵圣人,大智大贤,智力超群者世间是有的,但是他们真的是凤毛麟角呀。就普通人而言,要想摆脱一种束缚和一种不如意的状态,这是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这很像禅宗中北宗的渐悟,渐悟过程本身就是痛苦的。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么?本想冲破牢笼的束缚,但是冲破的过程是痛苦的,是需要等待的。面对这种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其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笑,讥笑者也,这两个小动物瞧不起大鹏翱翔九万里然后图南的行为。他们认为他们自己的飞翔是自由自在的,是无拘无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其实不然呀!决者,奋起而飞之意也,小鸟不遗余力地飞翔,自以为没有什么限制,但是“抢榆枋而止”,其自由飞行受到飞行高度的限制。所以后面庄子讲:“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此二虫的视野是那么的狭隘,只见树木不见森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来是大自由有限制,小自由有效限制,总之是有限制。第一段主要说明这样一个观点:万事万事都是不自由,都是有所待的,都是有所限制的。第二段主要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小年。开头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夜。”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一边是寿命短暂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另一边是寿命长的冥灵和大春。二者对比,显而易见,很容易得出小年不及大年的结论呀。此还是物证,作者还举出来人证。接着讲“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夫?”我个人觉得这几句话写的挺有深意,仔细琢磨,别有一番滋味。人生七十古来稀,更何况是在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都不太好的古代呢?彭祖是人中之仙,一般人总想与他比寿命的长短,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与自寻烦恼么?二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别性。道理很简单,普通人谁会拿自己的财富和比尔盖茨一比高下呢?没有可比性的比较这本身就是无可奈何,是一种庸人自扰,但是纷纷攘攘的世间不知存在多少这样的悲剧呀。接着讲:“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此段文字鲲鹏与斥鴳形成对比,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但是不管是小知还是大知,它们都要受到限制,只是限制的范围与程度不同罢了。第三段作者通过层层否定和步步推进提出自己的观点:无己、无功和无名。开头讲“若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就智慧、能力和品德而言,这些才华卓绝之人都是超一流的人,但是庄子说“亦若此矣”,也不过这样罢了。他们呀,汲汲于功名,自鸣得意,但其目光短浅犹如斥鴳。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矛盾么?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活的自由自在,惬意潇洒,但是在某些人看来,这种生活是“卑身而伏,中于机辟,死于网罟”。接着讲“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宋荣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其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以及“情欲寡浅”、“禁攻寝兵”。这种人的思想境界可谓高矣,能够宠辱不惊,但是庄子对其还是持否定态度,这可能与庄子的观念有关。庄子主张得鱼忘筌和得意忘言,你宋荣子汲汲于替世人解除纷争,这种行为有价值么。所谓动辄得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只要你有所行动,不管目的何在,就有可能犯错误,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矛盾么?追求逍遥自由之境,却陷入逍遥之境的陷阱。接着讲:“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应该说列子达到的人生境界已经很接近庄子了。对于富贵功名,权势利禄,列子是“未数数然也”。自由自在,逍遥快活,与自然天地相往来,这可谓是神仙一流的人啦。但是庄子认为这还不够逍遥,因为列子是有所凭借的。最后庄子提出自己的观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哦,原来这才是庄子的真正的世界:率性而为,顺应自然的变化,让精神在漫无边际的精神时空中遨游,破除物我的限制,破除功名的桎梏,一切一切的物质都灰飞烟灭,惟精神的空间永世长存。
此种人生境界何其令人向往,反过来说,庄子自己达到这种人生境界了吗?让我们看看庄子自己的行为吧: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物质的困顿让这位旷代的大哲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庄周家贫,去借粮食,这件事本身就说明物质的真实性决定真实的人的存在。在面临饥肠辘辘以及嗷嗷待哺的情景时,庄子也顾不得其他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无奈与矛盾吗?更甚者,面对监河侯诚意略显不足的借钱,庄子更是忿然作色以及挖苦讽刺。这说明庄子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其“无己”的观念也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人呀,毕竟是物质性的动物。离开的物质需求,连生命的延续都无法保证,何谈精神的遨游呀。对于庄子,当时的人评价庄子的言论是“大而无当,往而不返”,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物质的需要是人生命的第一需要,没有这一需要的基本满足,思维和精神这些抽象的概念动力何来,人是不会饿着肚子写诗的。反过来,人又不能被物质的海洋淹没,物质欲望的沟壑用物质是填不满的,填不满就不满足,不满足就出现烦恼。面对这窘境,庄子的办法是“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故面对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时,庄子告诉我们可以甩掉物质太重的负担,可以遨游精神的世界,暂时忘却有生命无秩序的烦恼。
总之,沉重的肉体与逍遥的精神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的,那不仅是庄子的矛盾,更是普罗大众的矛盾。要想达到逍遥之境界,必须物质与精神二者兼顾,比翼双飞,才是真的逍遥。
第五篇: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旅游***孙瑾
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不朽名篇,文采斐然,想象绮丽,构造诸多神仙事物以警醒世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勃勃生机的哲学。而其中的超脱时间空间的大是大非。
《逍遥游》借鲲鹏的徒南来预示人之渺小,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的眼中,敬畏自然,天地,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名利,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不能自拔是可笑的。而如今的我们没有做到淡泊,潇洒,为这为那所困。人们终日忙碌却无为,人类如何可以远离所谓“野马,尘埃”,与藐视鲲鹏的蜩与学鸠相区分?!怀一颗谦卑之心,对一切都可以开阔胸襟。而不是蔑视自然,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世界之中心的时候,想想几千里的大鹏,腾跃直上几万里,有没有羞愧之心?自称文明人的我们,却对地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自毁家园,最终后悔的还是我们。我们应深思,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了,进步了,可是为何独对自然逐步失去了敬意,畏意。庄子的哲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不是枯燥的会背书,会默写,其中妙处不可言,自有有心人体会,也许红尘的我们——庄子知音未尝不可说。
“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说明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所以说自称有大智慧抑或参透什么天理的言论,甚是无语。不可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盲点的,真正智慧的人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多。俗夫寻找智慧的过程即是智慧的行为,即使不够尽善尽美,不能看透期间,但有这种想法已是非常人了。
大用与小用,有用与无用,在乎于你。庄子不在乎,或者他在乎的和我们不一样,所以名利于他,生死于他,都是惘谈,一生潇洒,才是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