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业统计分析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22010年3月23日
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2009年高港区建筑业生产情况简析
今年以来,我区建筑业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强化内部管理,加大技术投入,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建筑业生产、效益有新突破。但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偏小、效益欠佳等问题仍需加大改进的力度。
一、基本情况
1.建筑业生产经营不断壮大。2009年,我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62家,新增1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00亿元,同比增长49.25%,其中在外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61亿元,同比增长54.75%;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为398.13万平方米,同比增
长17.15%。
2.建筑安装业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亮点。2009年,建筑安装
业完成产值6.30亿元,同比增长76.47%,增幅高于建筑业总产
值增速27.2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趋势。
3.装饰装修业发展迅速。2009年,全区建筑业企业完成装
饰装修产值9280万元,同比增长69.99%,增幅高于建筑业总产
值20.74个百分点,我区装饰装修业虽整体规模较小,但已成为
充满活力、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
4.建筑队伍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我区计算建筑业劳动
生产率的平均人数为29003人,同比增加22.57%。
5.签订的合同迅速增加。2009年,全区建筑业企业签订的合同额为71.45亿元,同比增长62.90%。其中本年新签合同65.59
亿元,同比增长82.17%。新签订合同额的增加,有力的保障了
企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我区建筑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建筑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长期困扰建
筑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1.工程结算成本居高不下,费用支出增加。全区建筑业企
业工程结算成本17.26亿元,占工程结算收入的78.67%,处在高位区间。下半年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建筑工程成本上升,工程结
算成本和管理费用的过快增长,压缩了盈利空间,影响了企业经
济效益的提高。
2.工程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全区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
包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30003人。其中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只有
2212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7.3%,与建筑业发达的地区相比均
有较大的差距。
3.建筑业应收工程款仍然过大。今年以来,建筑业企业应
收工程款的增长势头得到了明显遏制,但年底应收工程款仍有
2.92亿元,其中竣工工程款1.64亿元,占全部建筑业企业应收
款的56.16%。因被拖欠工程款形成的“三角债”问题依然存在。
拖欠工程款问题依然是建设领域的“第一顽症”,清理建设领域
拖欠工程款的工作决不能放松,各级相关部门还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对策建议
解决困扰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
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建筑业企业要紧紧抓住我区“集
聚产业,集聚人气”和“泰州港核心港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实力,增强竞争力。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
面的工作:
1.完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放宽建筑市场
准入限制,改革政府对建筑业市场的管理方式,调整和优化企业
结构,保持建筑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发展。引导企业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去承包工程,输出劳务。
2.抓好质量工作,打造精品工程。工程质量是占领建筑市
场的本钱,是企业可信程度的依据。企业应确保规范操作,认真
制定工程创优战略指标,狠抓落实。通过贯彻国际质量认证标准,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企业自身要把好技术质量关,做好施工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
队伍素质,确保有一支稳定的技术过硬的建筑施工队伍,为创精
品工程,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3.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效益水平。针对成本费用增长过快、影响赢利水平的状况,各建筑业企业应抓住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机
遇,适应建筑市场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加快经营机制转变,转
换经营理念,以提高效益水平为目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并最
终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的转变。
4.加大清理力度,防止新欠款产生。继续加大清理工作的力度,加强对还款计划制定和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规范清欠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清欠工作的进展情况。在清理以往拖
欠款的同时,防止和避免新拖欠款的产生。
撰稿:马宗佑审签:马步忠校对:马宗佑
本期发: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泰州市统计局。高内准字第007号共印30份
第二篇:2010年建筑业统计分析
我国建筑业2010年发展情况统计分析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建筑业在大规模投资拉动下,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8亿元,增长24%;完成竣工产值52981亿元,比上年增加5715亿元,增长12.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0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2亿平方米,增长19%;签订合同总额为169074亿元,比上年增加35545亿元,增长26.6%;实现利润3422亿元,同比增长25.9%。到2010年底,共有建筑业企业70061个,比2009年减少1.1%;从业人数为4043.37万人,同比增长10.1%;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05883元/人,比2009年同期增长11.2%。
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突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见图1),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6.6%。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筑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由1980年的4.3%上升至近两年的6.6%。这一比重,30年间呈现波浪起伏、平缓下滑和持续上升3个阶段(见图2)。1993年曾出现波峰,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4%;之后一路缓慢下滑,至2001年出现拐点后一路上升,直至2009年再创新高,达到6.6%;2010年继续保持6.6%的高贡献率,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著。建筑业的发展,不但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建筑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即2001年~20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22.5%(见图3)。2010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是2000年建筑业总产值的7.6倍。2010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是2000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的4.8倍。2010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05883元/人,比上年增长11.2%,分别是2000年、2005年的3.46倍、1.75倍,建筑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342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产值利润率达到3.6%,与“九五”期末(2000年)产值利润率1.5%和“十五”期末(2005年)产值利润率2.6%相比,效益水平稳步提高,建筑行业总体运行质量不断提升(见图4)。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持续增长,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面积逐年扩大2010年全国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70.06亿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11.2亿平方米,增长19%。其中:新开工面积37.43亿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7.34亿平方米,增长24.4%;实行投标承包面积为58.5亿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平方米,增长18.9%。2010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26亿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1.46亿平方米,增长5.9%。从2000年至2010年,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持续增长(见图5),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面积逐年扩大。
2010年,实行投标承包面积占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的83.5%。从2003年至2010年,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面积年均增长17.2%,建筑市场竞争更为规范化(见图6)。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稳步增长近年来大规模投资增长对工程建设产生强劲需求,为建筑业的快速平稳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投资4万亿元加快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在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30%的基础上,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23.8%,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投资继续增加,投资拉动建筑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107683.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435.49亿元,增长26.3%。从2004年到2010年,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逐年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3.6%(见图7),2010年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增幅继续加大,高于年平均增长率2.7%。建筑业企业数量减少,从业人数增加。到2010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为70061个,比上年同期减少756个。从2009年起,连续两年建筑业企业数量小幅回落(见图8)。虽然建筑业企业数量减少,但总产值、增加值逐年稳步增长,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全国建筑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数量为6939个,比2009年减少127个。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数量占全国建筑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自1997年以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07年为13.3%、2008年为12.3%、2009年为9.98%、2010年为9.9%。
全国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连续多年稳定增长。2010年从业人数为4043.37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数为895.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22.2%。“十一五”期间,各年从业人数增长率分别为6.6%、8.9%、5.8%、10.8%、10.1%,年平均增长8.4%(见图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近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从业人数稳步增加,建筑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也逐年递增。1980年建筑业从业人数648万人,约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1.5%;到2010年,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4043.37万人,约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建筑业不仅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同时吸纳了城市化及农村结构调整所转移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有力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建筑业对外发展增速减缓,但竞争力增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建筑业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增速减缓。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包括咨询设计)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与2009年相比,增速降低18.6个百分点;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同比增长6.5%,与2009年相比,增速降低14.2%。截至2010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6994亿美元。
2010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亿美元,与上年持平;新签合同额87.2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全年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1.1万人,同比增长4%,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4.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6.9万人。截至2010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73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760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43万人。我国建筑业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增速减缓,但总体竞争力持续增强。进入全球225强承包商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由2000年的34家增至2009年的50家,2010年再增4家,上升至54家;
进入225强的我国企业总营业额也由2000年的47.7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505.73亿美元,提高9.6倍。鉴于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主要市场的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刚性需求,而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支持力度,我国承包企业建设能力和水平在已有市场中的良好口碑,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前景依然看好。
各地区建筑业发展差异较大,强者恒强我国建筑业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江苏、浙江、山东、北京等地建筑业总产值持续稳定增长,而内蒙古、西藏等地产值增长缓慢。
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地区仍然是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分别为12323.59亿元、11859.99亿元、5495.11亿元、5196.02亿元(见图10)。这4个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36.6%。其中,江苏省总产值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浙江省今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两省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5.4%,即全国建筑业1/4的产值由这两个建筑强省完成(见图11),而且这一状况保持多年,体现了建筑市场竞争中强者恒强的特点。排名第三、第四的山东省和北京市总产值相差不大,但与排前两位的江浙两省差距较大,均达不到前两位产值的一半。
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变化较大的是上海市和辽宁省,上海由2009年排名第五变为第八,这与2010年世博工程完工,世博会期间本市建设工程基本停工有关;辽宁省由排名第九跃变为第五,总产值大幅增长38.7%,这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建设息息相关。
建筑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的省还有广东、河南、湖北、四川4省,紧随上述10省市的是河北、湖南、陕西3省,它们的总产值均超过3000亿元。以上13省市(也是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的前13位)的建筑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3/4,显示出强者恒强的特点。
为提高产业整体规模经济水平,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一方面应加强政策引导,打破地区分割,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兼并和跨地区跨行业多方式联合经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协助中西部地区发挥地方优势产业,培育建筑市场,完善机制。在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注意调整产业结构,各地区均衡发展。受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和投资影响,建筑市场分布相对集中2010年1月~12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中,东部地区投资12904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中部地区投资
7467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4%;西部地区投资59864.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但投资增速都有所回落,中部和西部地区回落幅度较大。
受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分布影响,建筑市场分布也相对集中(见图12)。201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前10位的省市中,除河北和安徽外,其他8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均排名在前
10位(见表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是江苏、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22809.04亿元和22585.11亿元)两省建筑业产值分列第一和第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不高,分别位列全国的第22位和第24位,但建筑业总产值排名在第4位和第8位,说明这两市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较强,完成的总产值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外省市完成的,企业对外拓展能力较强。河北、安徽等省虽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分别位列全国的第6位和第9位,但本省建筑业总产值并不高,分列全国的第11位和第14位,说明该省区开放度较高,外省市施工队伍进入较多。建筑业发达地区建筑市场竞争更为激烈2010年,全国建筑业新签合同总额为
107683.95亿元。有10个地区新签合同额超过4000亿元,这10个地区是浙江、江苏、北京、广东、湖北、山东、辽宁、上海、河南和四川,这10个地区新签合同额占到全国的64%。新签合同额排名前两位的仍然是江浙两大建筑强省,但位置互换,浙江省由2009年新签合同额比江苏省少387.89亿元变为2010年比江苏省多943.48亿元,新签合同额位居全国第一。加上上年结转合同额,2010年浙江省合同总额达到20338.42亿元,江苏省合同总额16770.32亿元,建筑业发达地区建筑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建筑企业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发展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湖北省和辽宁省首次进入新签合同额前8位,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七,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0年各地区建筑业新签合同额排序和地区构成比例图,分别见图13和图14。传统建筑业发达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2010年,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的省份共14个,比上年增加1个,这14个省份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1.3%。其中有五个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分别是:江苏576.81万人、浙江548.84万人、山东305.09万人、四川298.15万人、河南221.28万人(见图15),都是传统建筑业发达地区。
2010年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全国平均为205883元/人,比上年提高11.2%。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是天津,其次是上海和湖北,分别为368151元/人、346105元/人和268778元/人。陕西、北京和广东分列第四、第五和第六,分别为263028元/人、254765元/人和245702元/人(见图16)。
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的省份中,只有浙江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略高于全国平均值,江苏、山东、四川和河南省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因此,传统建筑业发达地区依然存在着效率低下、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建筑市场更为开放,在外省完成产值逐年提高2010年,各地区在外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为29225.23亿元,比2009年增加6755.29亿元,在外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占全国建
筑业总产值的30.7%。在外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居前3位的是浙江、江苏和北京,分别达到5721.08亿元、4472.83亿元和3265.34亿元。这3个省市跨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占全国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的46.1%。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和湖北,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均在1400亿元以上。详见图
17、图18。
2001年~2010年,我国建筑业跨省完成的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状态,建筑市场日趋开放,但各地区建筑业外向流动性却有很大差别。2010年“外向度”(在外省、市完成的产值占本省、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排名前5位的地区是北京、浙江、福建、山西和天津,分别达到62.84%、48.24%、40.43%、39.89%和36.68%,对外拓展业务力度较大。各地区建筑业外向度排序(见图19)。与2009年相比,外向度提高幅度较大的有:上海、北京和广西;外向度有不同程度降低的是:吉林、山西、宁夏、黑龙江、贵州、辽宁、内蒙、陕西和广东,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拓展能力。
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的建筑业企业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574.8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排名前5位的是广东、上海、山东、江苏和四川(见图20)。这5个省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占全国各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全部营业额的51.3%。与2009年相比,2010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提高幅度较大的有重庆和湖南;有不同程度降低的是:海南、山西、贵州、甘肃、辽宁和河北。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730.20亿美元。新签合同额排名前5位的是上海、山东、广东、湖北和四川(见图21),其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全国的61.02%。与2009年相比,2010年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提高幅度较大的有陕西、吉林和四川等地;有不同程度降低的是:上海、北京和辽宁等省市。
统计数据显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的建筑业企业,四川、湖北等省对外开拓能力在逐步加强。
说明:
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2010年建筑业特、一级资质企业基本情况分析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审批的专业承包一级企业数据。
参考资料:
1.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国家统计局《2010年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统计快报》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1~12月建筑业特、一级企业快速调查统计快报》
4.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5.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201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简明统计》
6.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2010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简明统计》
7.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201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按省市区排名》
(执笔人:赵惠珍 程飞 王秀兰 金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 中国建筑业协会
第三篇:建筑业统计分析报告素材及写作方法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前锋角色,不但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着将不断增加的建设资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而且还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
建筑业发展的成效:
(一)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从业人员数有所增长。
(二)工程数量较快增长,生产经营态势良好。建筑业总产值(亿元)建安产值(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平方米)增加值(亿元)。
(三)技术装备得到改进,施工能力不断增强。
(四)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贡献税金数量可观。工程结算收入(万元)利润总额(万元)税金(万元)
建筑企业发展存在的差距:
(一)“小”--总量规模小。我市建筑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从全省建筑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市场占有份额来看,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x%,也就是说,我市本地建筑企业在地区内市场占有率只达到x%,这个比重还是比较低的。
(二)“弱”--竞争实力弱。由于人、财、物储备不足,我市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
(三)“差”--经济效益差。
(四)“慢”--改制进展慢。我市大部分建筑企业没有进行改制或改制不彻底,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2013年末,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14户,比重为17%;集体企业20户,比重为25%;私营企业13户,比重为16%;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8户,比重为22%;其它类型企业15户,比重为18%.从以上经济类型所占的比重进行划分的建筑企业个数来看比较均衡,但是从完成产值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比重为84%。也就是说,我市工程量较大的建筑企业仍然是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这种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企业员工队伍庞大,人员年龄老化,运营机制不够灵活,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
(五)“乱”--市场秩序乱。由于我市建筑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市场诸要素以及与之配套金融、价格、建筑法规等相对滞后,造成市场体系不大完善,运行规则不大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大规范,工程发包中的混乱现象比较突出,不正当竞争普遍存在。一是低价中标问题。国际建筑市场的低价中标,是以设计施工总承包为基本前提,通过优化设计和技术创新,使设计施工方案更为合理、更为优化,进而有效降低工程成本而形成的合理低价。由于国内的建设项目通常是由业主先通过设计招标确定一家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设计,再通过施工招标选择一家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人为地将设计、施工分拆开来,再分别按照“低价”中标的“原则”确定中标施工单位,导致国际惯例中的工程项目低价中标变成了施工低价中标,致使业主为了片面取得利益,一味对施工单位缩短工期、压缩成本,有的工程项目压级压价达国家定额预算造价的20-30%。据建筑企业反映,为了企业生存,部分项目“零利润”施工也得做。这种“最低价中标”而非“最合理价中标”的现状的存在,必然导致建筑企业偷工减料,形成“豆腐渣工程”。二是挂靠问题。由于法律规定,承揽建筑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依法取得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于是就出现许
多不具有施工资质的单位、团队或个人,挂靠到某些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承揽相应的建筑工程,被挂靠单位收取挂靠单位一定数额管理费的现象。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明确规定这种以挂靠方式承揽建筑工程是违法行为,但是它还是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存在,建筑行业挂靠经营、层层转包已经成为业界公开的秘密。三是虚假投标问题。一些建筑企业串通着外地企业高价投标确保自己低价中标,并以同样方式“帮助”外地企业在其它工程上中标。四是少数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预项目招标,给建筑市场造成严重混乱。
(六)“重”--企业负担重。一是我市建筑企业社会负担重,承担了许多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原国有企业,从幼儿园、医院到退休养老等社会福利,企业无所不包。二是我市建筑企业承担的税种繁多,税率较高。三是我市建筑企业债务负担重。建筑企业大多没有流动资金,完全靠银行贷款组织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企业负债居高不下,无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七)“多”--垫资和拖欠工程款多。我市建筑企业应收而未收的工程款逐年增加,拖欠的工程款中一半左右在工程竣工几年后也收不回来。“没有资金争着上,有点资金全面上,有了资金也尽量少给或不给、逼着施工单位垫钱上”,已成为建筑市场扭曲的普遍“规律”,致使企业卷入“债务链”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直接导致了社会信用和商业信用危机,对建筑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建筑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支柱”意识,树立产业观念。无论是从世界现代文明史的发展演变进程来看,还是从当前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来看,抑或是从我国建筑业从业的人数、创造的价值诸方面来分析,都十分清晰地说明,建筑业是其他产业发展先锋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我国在实施“赶超战略”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基本建设与建筑业都必须首当其冲。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机遇意识,真正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认识、来规划、来扶持、来发展,在政策上要更加倾斜,在措施了要更加扶持,在环境上要更加宽松,千方百计地促进建筑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加快推进建筑企业改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以股份化、民营化、集团化为方向,以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市建筑企业改制,加快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加快国有资产退出建筑企业的步伐。建筑企业是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可以完全退出。通过国有产权出售、股份制改造、股权转让、期股设置等多种形式,尽快让国有资本退出建筑企业。三是加快建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基点的管理组织形式,设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构;建立以项目部为核心的施工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以项目成本为中心的经济核算体系和项目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相对分离经营机制;组建专业化工程承包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提升企业素质,提高增长质量。一是大力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加大建筑科技推广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业,引导企业更新技术装备,加快技术改造,全面进行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使我市建筑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和信息技术应用率均有较快的上升。二是努力构筑建筑业人才高地。牢固树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人才,全面加强建筑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项目经理队伍、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和技术精湛的一线操作技工队伍。三是大力拓展市外、省外和国外市场。全面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扩大外
出施工作为做大做强凯里市建筑产业的重点来抓。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带头走出去,发挥拓展外埠市场的骨干和龙头作用,打造凯里建筑业的良好品牌。倡导中小建筑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开展工程分包和劳务协作,不断扩大凯里建筑企业在省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四)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建筑业法规,坚持工程强制性标准,完善行政执法、行业监管、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深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严密监管市场秩序,严厉查处违规发包、倒手转包、恶意拖欠、偷工减料、鉴证失信等违法违纪行为,形成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各级建筑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市场各方主体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组织开展对业主、建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加快建立信用保证体系,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并逐步与财政、金融、税务、保险等有关部门链接,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约束力的社会信用管理新体系。三是提高建筑市场准入门槛。各级建筑主管部门要根据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要求,重新确定建筑业新的技术要求和素质要求,明确市场准入原则,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从事建筑业。清理、整顿和考核、培训现有的建筑队伍,对没有实力、不能从事和不适应现代化市场竞争的建筑队伍进行清理分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建筑市场“正规军”与“游击队”混同厮杀的低水平竞争局面。
(五)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加强对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研究制定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政策,科学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建筑业主管部门要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建筑业经济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控、服务。二是要建立完善建筑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彻底改变企业办社会现象,切实解决建筑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建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树立建筑业的良好形象。各级建筑业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优秀建筑企业和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推介,支持建筑企业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影响。
(一)加强对建筑业企业人才培养力度。一是重视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等级建造师的引进与培养,牢固树立“人才强企”的战略思想,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把优秀的人才聚集到企业中来。要注重提高人员素质,为产业自身注入新活力;二是加大对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进一步提高一线人员操作水平。
(二)加大对建筑业企业培育力度。合理利用相关规定,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我市建筑业企业发展壮大。一是通过大力扶持,培育一批资质外企业转为资质内企业;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壮大行业规模,增强我市建筑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般步骤:
一、基本情况、二、存在问题、三、应对措施。
固定资产投资评估的参数指标和权重:
选取固定资产投资上报增长速度、建筑业营业税增长速度、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亿元
项目投资增长速度、建安工程投资增长速度、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建筑业营业税占全州建筑业营业税比重、亿元项目投资所占50万元以上投资比重、建筑业营业税增速与建安工程投资增速的协调性、用营业税推算的建筑业营业收入占建安工程投资比重十项指标作为评估指标,权重分别设定为0.02、0.30、0.1、0.10、0.04、0.1、0.06、0.20、0.02、0.06。
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 1、说明所要分析问题和基本情况。这是分析报告的开头部份。这部份应把所分析的是什么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情况交待清楚,使人一看就能知道报告所述事物总的面貌和特点及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2、围绕问题开展分析。这部份内容是文单的重点,要求把开头部份提出的所要分析的问题进行合逻辑地、实事求是地分析。
3、提出建议和措施,这是全文的结尾部份。这部份内容要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密切联系。建议和措施不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的,而是要通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统计分析报告的几点要求: 1、统计分析报告要有针对性。统计工作的服务主要是对经济工作起决策作用的各级领导。因此,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必须是各级领导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适应领导的需要,使统计报告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选准题目。在工作中往往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有些统计分析报告水平并不高,但由于内容适合领导需要,而受到重视。题目选准了,统计分析报告的适销对路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因此,选准题目至关重要。
2、统计分析报告要有政策性。
3、统计分析报告要有时效性。各级领导部门的工作在一定时期内都有一个中心,如果我们提供的资料能够掌握火候,赶上需要,就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如果赶不上时间,即使资料搞得再好,也是雨后送伞,起不到作用。这与我们的报表时效性是一样的。因此,密切注意党的方针政策,注意党的中心工作,注意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样,在编写统计分析报告时,就能做到思想敏锐,抓住战机,使统计分析报告更好地发展作用。
4、统计分析报告要做到数字与观点的统一。
5、统计分析报告要敢于实事求是。
6、统计分析要有准确性。
7、统计分析报告要做到大中小结合,灵活多样。统计分析报告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千篇一律,加以限制。大报告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深入;小报告反映问题及时,机动灵活。一般来讲,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统计预测适合于大报告,进度分析、统计调查适用于小报告。一篇统计分析是大是小,要根据内容确定,量体裁衣。
在编写统计分析报告时,应当尽量避免一些通常容易产生的毛病,主要有十个方面,也称“十忌”:一忌数字不准情况不实;二忌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领导需要;三忌春暖送寒衣,时时境迁;四忌满篇数字,没有观点,或者满纸概念,没有材料;五忌油水分离,观点和材料不统一;六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七忌报喜不报忧,不敢反映问题;八忌下笔千
言,离题万里;九忌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十忌穿靴带帽,套话连篇。
写好统计分析报告,要树立三个意识纠正一个错误观念:
1、要有责任意识。统计分析报告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要做到数字准确,情况真实,观点正确,就必须怀着一种强烈责任感去收集整理统计数据,扎扎实实地把数字搞准,对大起大落的数字要查明原因,但统计分析不应是数字的简单罗列,要正确地使用数据,通过对数字的分析、判断,提炼出观点,揭示经济现象的规律。只有这样统计分析报告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足够的份量。
2、要有竞争意识。加强统计数据分析并形成报告,对提高统计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比较、去竞争。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有着不同的附加值,我们常讲的社会经济增长多少,而对我们统计部门来讲,用好统计数据,提高统计分析报告质量,加强对党政领导、社会群众的服务,就是统计工作得到增长的表现,因为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的产品,理所当然由它的质量和运用情况来反映统计工作的运行情况。
3、要有发展意识。分析工作是一项培养逻辑思维、增强是非分辩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超前分析,要向前“抢半拍”。要善于时刻把握新的“增长点”和“变化点”,具有敏锐的眼光,为各级领导做好超前服务。所谓“超前性”,一是对趋势性的苗头问题进行超前反映,二是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
4、要纠正统计只要搞准数据就行了的错误观念。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是统计的首要职责,是政府统计部门提高社会地位及影响力的永恒主题。政府统计部门以搜集提供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为主线,并将其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始终。但政府统计部门作为一个特殊的政府职能机构,除了拥有与其它政府部门相类似的社会管理职能外,同时在行使管理职能的同时,通过对社会微观单位经济活动的掌握,而生产出一种能对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描述的宏观信息产品。这种信息产品能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政府统计部门的社会地位,而这种社会地位,必须要在信息产品的社会交换、交流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所以我们要纠正统计只要搞准数据就行了的错误观念,加强统计分析报告的力度。
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1、以统计数字为语言。统计分析报告以统计数据为主要语言,并辅之以统计表和统计图来具体而明确地进行表述。并且,统计分析报告所使用的统计数据不是个别的、简单的、杂乱无章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具有逻辑关系的统计数据。
2.具有简明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统计分析报告属于说明文,在表述时不使用夸张、虚构、想象等文学表达方式,也不使用华丽的语言和过多的描写去着意渲染。它要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做到言简意赅、精炼准确,资料与基本观点一致,论点和论据的一致。
3.统计分析报告具有相对确定的结构。其突出特点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一般是先针对问题亮出观点,然后摆数据和事实进行论证,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4.对研究过程的高度概括。统计分析报告是研究过程的叙述,但又不是对研究过程的全盘照搬,而是择其主要论点和论据对研究过程的高度概括。它省略了研究过程中运用多项
指标、多种统计方法进行试算的过程,而且也不需要对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推导过程和运算步骤进行过细的讨论,而是通过论点和主要论据的联系直扣主题。
如何搞好统计分析:
1、要熟悉指标。首先要熟悉指标内在的经济含义;其次是要掌握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经济解释力。
2、要心中有数。一是要熟记相关数据,如结构、速度、对比等各方面的数据要在头脑中形成个数据图,做到一旦有新数据,便能添新数据而知趋势。要改变自己算数不记数的习惯,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者自己的产品,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统计数据。二是要了解各方观点,进行统计分析不能有什么数据做什么分析,仅是数据文字化,要对当前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如对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目前就有经济过热论、经济泡沫论、经济出现低烧高热论、经济的主流是好是的,只是有些偏热四种观点。三是要加强实际调研,要多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不一定搞正规的调研,可以只是去听听感受,看看变化,这样或许就可以坚定自己的某种观点,纠正某种错误的观念。
3、要有较为广博的知识。一是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写出的统计分析报告不能和大的方针政策相违背,要站得高,站得远。我们是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发出的分析并不代表个人,而是政府部门行为,所以在写统计分析报告时,要站在政府的高度进行布局行文,观点不能过于偏激。二是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即统计学的、经济学的知识都必须丰厚。在积累知识方面要多看固定的、相关的刊物报纸,在看别人观点的时候往往能引发自己的思想火花。三是要有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写统计分析报告时多向其他同志请教,多和他们交流,请他们提意见,多和有关同志协作,这样写出来的分析报告就能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
4、要有基本的写作能力。一是要有综合分析能力,统计数据是枯燥的,但经过加工后就会变成鲜活的、有说服力的重要依据。二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的思想,独特的视角,不能人云亦云。即不能堆砌别人的观点,要源于别人的观点而高于别人的观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分析要有“新鲜感”。对问题的研究要与时俱进,有新角度,要有独到见解,不仅立题要“新”,而且见解更要“新”。三是要有善于表达的能力,必须是文笔流畅,让人愿意读、读得懂。
5、要有良好的统计职业道德。这点可以用32个字加以高度概括: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
6、要有较为浓厚的写作兴趣。俗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的开端”之说,只有热爱才能为其奉献,才能忍受写作的艰辛。
7、要有勇于吃苦的精神、敢于拼搏的干劲。统计分析工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正如“没有一夜彻骨寒,哪有梅花喷鼻香”,没有吃苦的精神和拼搏的干劲,是决写不出精品来的。
进度统计的分析与写作:
1、要把握好进度分析的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及时,这是保证统计信息价值的重要条件。提供不适时就是失效的信息。进度统计分析报告越快越好,要争分夺秒。所以要发挥优势,快速反映,适时为领导送上“及时雨”。分析报告不仅要想领导之所想,还要急领导
之所急。所谓“兵贵神速”,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统计信息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分析报告的撰写,迅速及时地向领导发送各种新鲜动态信息和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以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指挥全局。二是简洁,因为统计进度分析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而领导一般是很忙的,他们没有时间通读你的分析,所以进度分析必须在第一时间抓住其眼球。要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统计分析的语言简洁。三是鲜明,进度分析必须突出当期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
2、内容要善于提炼。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简单罗列,避免数字文字化。增强分析的针对性,善于捕捉领导的“关注点”。分析报告的目的在于应用,对统计部门来说,就是要将研究成果转换为领导决策。为了实现这种“转换”,应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选择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善于捕捉领导的“关注点”,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3、形式要灵活多样。统计分析的形式要活,不要千篇一律。要注意写法上的创新,用一根红线把方方面面的内容串起来。概括起来有五种形式:一是各方面情况的综述。二是围绕经济增长的四大经济目标(物价、消费、就业、国际收支)进行分析。三是从速度、结构、效益分析入手。四是围绕经济增长,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五是以时间为主线,从动态变动过程进行分析,这种方式适合写经济波动大的分析报告。
4、分析方法要得当,要了解统计指标的经济解释力,注意把握好四个结合。要掌握指标的经济特性,搞清楚指标是先行指标、同步指标、还是滞后指标,要活用主要指标。在分析研究时把握好四个结合,一是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社会经济在不同时期会呈现不同的现象,有不同的重点。二是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要搞清增长结构是不是合理。三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四是定性分析与一量分析相结合。
5、展望要突出大势,有理有据。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展望,一是国际形势。二是经济现状,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要有个判断。三是各种要素支撑情况。四是可能的政策取向,政策的效果会逐步显现,从而影响整个经济。五是不确定因素。
6、对策建议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可操作性。对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建议上要“想实招”。做到统计分析报告不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和局限在数字文字化的表述上,而是在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有一定量化依据和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意见,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吃透政策,追踪政策,反映政策效果;二是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三是提出可操作性的工作对策,使调研成果迅速得到应用。
第四篇:中国建筑业协会_2009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建筑时报2010年5月31日)
2009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 中国建筑业协会
一、2009年建筑业基本情况
2009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建设领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864亿元,比上年增加13827亿元,增长22.3%;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333亿元,比上年增加3590亿元,增长18.2%;完成竣工产值43798亿元,比上年增加4456亿元,增长1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7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68亿平方米,增长10.7%;施工合同总额为131931亿元,比上年增加27690亿元,增长26.6%;实现利润2663亿元,同比增长21%。到2009年底,共有建筑业企业68283个,比2008年减少4%;从业人数为3597.35万人,同比增长8.5%;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182647元/人,比2008年同期增长12.9%。
(一)投资拉动建筑业产值迅速增长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实施了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1.8万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1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此外,投入生态环境35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见图1)。
图1:
中央投资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幅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中央投资带动重点领域投资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41913亿元,比上年增长44.3%。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1942亿元,比上年增长67.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5619亿元,增长14.2%;办公楼投资1378亿元,增长18.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172亿元,增长24.4%。投资大幅度增长产生工程建设的强劲需求。自2000年起,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2%左右。200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864亿元,同比增长22.3%,与2008年相比,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见图2)。建筑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图2:
(二)建筑业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突出,企业经营效益稳步提高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见图3)。
图3:
注:2000-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5-2009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公报》
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总值的6.66%,为三十年来的最高值。从1979年至2009年,建筑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历年相差不大。1993年曾出现波峰,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4%。随后逐步下降,到2009年再创新高,达到6.66%(见图4)。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图4:
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663亿元,增长2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697亿元,增长23.9%。企业经营效益持续稳步提高(见图5)。
图5:
说明:200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税数暂缺
(三)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持续增长,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面积逐年扩大
2009年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58.7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68亿平方米,增长10.7%。其中:新开工面积29.44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1亿平方米,增长8.5%;实行投标承包面积为48.79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91亿平方米,增长11.2%。2009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22.9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亿平方米,增长2.7%。从2000年至2009年,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持续增长(见图6),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实行投标承包面积占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的83.1%,比2008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从2003年至2009年,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面积年均增长16.8%,建筑市场竞争更为规范化(见图7)。
图6:
图7:
说明: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其他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9年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统计快报》
(四)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大幅增长
2009年,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84898.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529.78亿元,增长27.9%,增幅比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从2004年到2009年,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逐年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3%(见图8),2009年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增幅继续加大,高于年平均增长率4.9个百分点。图8:
(五)建筑业企业数量减少,从业人数增加,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
到2009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为68283个,比上年同期减少2812个。建筑业企业数量在连续三年小幅增长之后,2009年首次回落(见图9)。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但规模扩大、实力增强,逐步形成“金字塔”型的行业组织结构。全国建筑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数量为7295个,比2008年减少225个。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数量占全国建筑业企业总数的10.7%,与2008年的12.3%、2007年的13.3%相比,国企占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图9:200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为3597.3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8.5%,从业人数连续多年稳定增长。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数为791.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22%(见图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长,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稳步增加,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逐年递增。1979年建筑业从业人员约980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8%。到2009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3597.35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62%。这也反映出我国建筑业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水平还较低,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来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图10:200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182647元/人,比2008年增长12.9%,增速比2008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75319元/人,比2008年增长2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建筑业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增速减缓,但竞争力增强
建筑业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以及咨询设计三种方式,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包括咨询设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与2008年相比,增速降低2.1个百分点;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与2008
年相比,增速降低14.1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407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603亿美元。
200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6%,与2008年相比,增速回落8.5个百分点;新签合同额74.7亿美元,同比下降1.2%。全年派出各类工程劳务人员39.5万人,同比下降7.5%;2009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7.8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3.8万人。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648亿美元;累计合同额674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02万人。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建筑业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增速减缓。但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009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仍有较大增长,保持了近10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进入全球225强承包商的企业数量稳步上升,由2000年的34家发展到2009年的50家;进入225强的我国企业总营业额由2000年的47.7亿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356.3亿美元;国际建筑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市场占有率由2000年的4.6%发展到2009年的9.15%。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贷额度、简化审批程序等支持企业走出去;二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设计施工水平,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增强综合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市场机会。
201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依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有利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的因素主要为:一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而基础设施建设正大规模开展;二是我国大力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融资环境不断改善,部际协调机制和政策支持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一些企业开展BOT、PPP等具有投资性质的业务,积极探索企业发展新路径。但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是资金到位率降低、合同谈判困难、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对外承包工程风险进一步加大;对外承包工程在签约和开工建设之间存在时间差,国际金融危机的滞后效应可能会在此期间显现。
二、2009年建筑业发展的特点
(一)各地区建筑业发展差异加大,竞争日益激烈,强者恒强
我国建筑业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各地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如江苏、浙江、山东、北京等地建筑业总产值持续稳定增长,而甘肃、西藏等地总产值增长缓慢。
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排名前六位的地区仍然是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为10181.30亿元、9350.97亿元、4578.31亿元、4059.76亿元、3827.84亿元和3666.71亿元(见图11)。与2008年不同的是,北京由排名第六跃升为第四,广东由排名第四变为第六。这六个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47.01%(与上年的48.5%相比略有下降)。其中,排在首位的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0亿元大关,紧随其后的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也逼近10000亿元。两省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5.7%,即全国建筑业四分之一的产值由这两个建筑强省完成(见图12),体现了建筑业激烈市场竞争中强者恒强的特点。建筑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的省还有河南、湖北、辽宁、四川,这四省在2008年的产值均为2000多亿元。紧随上述十省市的是湖南、河北、陕西、安徽、福建五省,他们的总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其中,陕西省产值增长较大,比上年同期增长40.1%。
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前15位的省市也是2008年建筑业总产值的前15位,也显示出强者恒强的特点。这些建筑强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图11:图12:
从2000年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和广东这六省市始终排在前六位。其中,前两位始终是江苏和浙江,并与排在其后的山东、北京等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差距逐渐拉大。其中,2000年~2006年浙江建筑业总产值均高于江苏,而2007~2009三年,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则超过浙江省,逐渐拉大差距,2009年更以830.33亿元之差领先。
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划分,从2000年以来,东部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始终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60%以上,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建筑业总产值相差不大,各在20%上下。
为提高产业整体规模经济水平,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应鼓励东部地区的骨干建筑业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建筑业企业开展联合、联营活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协助中西部地区开展建筑劳务输出活动,帮助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培育建筑市场,完善机制,促进中西部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筑市场分布相对集中
大规模投资对工程建设产生强劲支持,受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分布影响,建筑市场分布也相对集中(见图13)。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前10位的省市中,除河北和安徽外,其他8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均排名在前10位(见表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是江苏、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8598.70亿元和18392.01亿元)两省建筑业产值分列第一和第三。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不高,但建筑业总产值排名在第4位和第5位,说明这两市完成产值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外省市完成的,企业对外拓展能力较强。河北、安徽、内蒙古、江西等省区虽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但本省建筑业总产值并不高,说明这些省区开放度较高,外省市施工队伍进入较多。图13: 表1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前10名与建筑业总产值前10名排序对比表地 区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投资名次 建筑业总产值(亿元)产值名次江 苏 18598.70 1 10181.3 1山 东 18392.01 2 4578.31 3河 南 12924.53 3 3560.94 7广 东 12667.25 4 3666.71 6辽 宁 12064.47 5 3373.84 9河 北 11873.52 6 2489.15 12四 川 10492.37 7 3289.08 10浙 江 10306.92 8 9350.97 2安 徽 8595.02 9 2269.7 14湖 北 7585.90 10 3409.02 8上 海 5142.17 17 3827.84 5北 京 4573.38 23 4059.76 4
(三)建筑业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强的发展潜力
2009年,全国建筑业新签合同额为84898.61亿元。居前8位的地区是江苏、浙江、北京、广东、山东、上海、四川和河南。与2008年相比,前8位中江苏、浙江位置互换,北京、上海位置互换,北京由第6位升至第3位,上海由第3位降至第6位。四川由第10位跃升到第7位,湖北由第7位降至第9位,其他省位置不变。前6位省市新签合同额达39742.97亿元,约为全国新签合同额的47%。其中,江苏和浙江仍然保持排名前两位,两省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分别达到10190.14亿元和9802.25亿元,占全国的23.5%。北京2009年新签合同额达5636亿元,跃居第三。建筑业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强的发展潜力。
2009年,各地区建筑业新签合同额排序和地区构成比例图,分别见图14和图15。图14:图15:
(四)建筑业从业人数多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
2009年,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的省份共13个,与2008年持平;13个省份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8.5%。其中有四个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分别是: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建筑业从业人员分别为560.96万人、477.9万人、286.46万人和217.82万人,排第五至第十三位的是河南、广东、安徽、湖北、辽宁、湖南、福建、河北和重庆(见图16)。图16: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最高的地区集中在特大城市。2009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仍然是上海、天津和北京,分别为340948元/人、325246元/人和249693元/人。陕西、山西和广东分列第四、第五和第六,分别为223008元/人、218438元/人和212859元/人(见图17)。2009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较大的省份有西藏、重庆、吉林、河北、黑龙江,分别提高49%、33.9%、33%、29%和27.3%。值得关注的是,湖北省2009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降低,由2008年的193189元/人降低到2009年的158872元/人,降低17.8%。江苏省2009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也小幅下降,由2008年的174742元/人降低为168468元/人。图17: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的13个省份中,仅有广东、浙江、河北、湖南四个省的建筑业
劳动生产率超过18万元/人,多数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多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值。因此,建筑业仍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存在着效率低下、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五)建筑市场更为开放,跨省施工强者更强
2009年,各地区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469.94亿元,比2008年增加5563.34亿元,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占当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29.6%。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居于前三位的是浙江、江苏和北京,分别达到4322.93亿元、3521.01亿元和2375.03亿元。这三个省市跨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占全国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的45.5%。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和湖北,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均在1100亿元左右。详见图
18、图19。图18:图19:
2009年“外向度”(跨省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占本省、市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北京、浙江、山西、福建和陕西,分别达到58.5%、46.2%、44.7%、38%和35.2%,对外拓展业务力度较大。各地区建筑业外向度排序见图20。图20:
(六)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的建筑业企业
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59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排名前六位的是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四川和河北(见图21)。这六个省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占全国各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全部营业额的49%。
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759亿美元,比2008年新签合同额763.3亿美元略有降低。新签合同额排名前六位的是上海、山东、广东、湖北、江苏和四川(见图22),其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全国的57.2%。
统计数据显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的建筑业企业,四川、湖北、河北等省对外开拓能力在逐步加强。图21:图22:说明:
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参考资料:
1.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国家统计局《2009年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统计快报》
3.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4.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2009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简况》
5.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排序表(分省市)》 执笔: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赵惠珍 程飞
中国建筑业协会 王秀兰 王承玮
第五篇:中国旅游统计分析
中国各地区旅游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与统计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200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的有关数据,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对我国大陆各地区的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作了定量分析,按加权因子得分进行了排序,给出了一种分类方式,并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各地区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与旅游资源分布关系进行了研究,为各地区旅游业横向比较及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关键词:旅游;企业效益;综合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O212.4
文献标识码: A 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国家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的新兴产业序列中的第一位,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发展。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格局和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完善,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它不仅扩大了就业,促进了消费,为国家增创外汇,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促进了生态的优化和环境保护。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分布有差异,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等原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已不平衡,地区差距拉大。如何评价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旅游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课题,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地位,提高产出水平,使各地区旅游业均衡、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统计模型定量分析,客观地对我国各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旅游企业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给出了排序、分类,并对结果做出了合理分析。1.评价指标与方法
我国目前考核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固定资产、利润、税金、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这套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各个侧面的状况,但各指标间常出现此大彼小、此高彼低的现象。国家旅游局旅游企业经营统计报告只是按某项指标分别给出居于前十位的省份,整体看经营情况如何却不甚鲜明,因而综合各指标的相关信息,从中提出尽量少的“主要”评价指标用于实际的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十分必要。本文用因子分析方法给出一种评价方式,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用必将提高国家旅游局统计报告的效用和权威性。
本文数据来自国家旅游局出版的200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选取指标体系如下:x1-固定资产(万元);x2-营业收入(万元);x3-利润(万元);x4-税金(万元);x5-利润率(%);x6-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x7-人均实现利税(万元/人);x8-人均实现利润(万元/人);x9-人均固定资产原值(万元/人);x10-从业人员(人);x11-企业数。这十一个指标是异量纲的,数值差异大。计算指标的相关系数阵还发现许多指标间高度相关,实际上有的指标可由另一些指标得出,说明指标间信息有重叠,如果简单地用减少指标的方法又势必造成某些重要信息的丢失。因子分析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它以最少的信息损失,将原始的众多指标综合成较少的几个因子变量,以之代替原变量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确定原指标变量是否适合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巴特莱特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为高度显著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KMO值为0.672,说明适合作因子分析。
2.统计分析
2.1因子分析与综合排序
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调用FACTOR过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因子分析初始解,用方差最大旋转法作因子旋转,计算因子得分,以所选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并按综合因子得分排序。输出结果见下表1。表1:相关矩阵特征值表
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6.50450694
4.36025715
0.5913
0.5913
2.14424979
0.80293241
0.1949
0.7863
1.34131738
0.80034008
0.1219
0.9082
0.54097731
0.24847090
0.0492
0.9574
0.29250641
0.22167858
0.0266
0.9840
0.07082782
0.00524912
0.0064
0.9904
0.06557871
0.04552821
0.0060
0.9964
0.02005049
0.00781079
0.0018
0.9982
0.01223970
0.00630963
0.0011
0.9993
0.00593007 0.00411469
0.0005
0.9998
0.00181537
0.0002
1.0000
由表1可知:只选取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90.82%,而其余8个主成分的贡献率都不到5%,所以只取前三个主成分作为综合指标即公因子变量可比较全面的反映原有指标的信息。
表2:旋转后的三因子载荷矩阵表
指标变量公因子1
公因子2
公因子3
X1
0.88959
0.17130
0.39839
X2
0.94146
0.16580
0.26969
X3
0.85640
0.26763
0.15222
X4
0.96909
0.11215
0.09233
X5
0.08420
0.97222
0.05432
X6
0.36506
0.20146
0.81881
X7
0.30630 0.90275
0.27876
X8
0.23788
0.94913
0.15050
X9
0.03290
0.14598
0.92659
X10
0.94938
0.15148
-0.12881
X11
0.76479
0.17752
0.17676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是因子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使公因子在原变量上的因子载荷有较鲜明的意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后由表2可见:第一公因子在X1、X2、X3、X4、X10及X11上有较大正载荷,反映了企业规模大小、企业经营总量,可视为规模总量因子。第二公因子在X5、X7和X8上有较大正载荷,反映了人均意义下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的利税大小,可称为人均产出效益因子。第三公因子在X6、X9上有较大正载荷,补充说明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和使用旅游资源能力,可称为人均人力效率因子。从因子变量得分可分别描述各地区旅游企业在规模总量、人均产出效益、人均人力效率方面的差异。为了综合评价各地区的旅游企业经济效益,调用 SAS软件的SCORE过程,计算各地区公因子得分及综合因子得分,即对三个公因子按方差贡献率赋予权重,求加权因子得分E
其中分别为三因子得分。按E值得分排序如下表3。表3:各地区公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名次 地区
因子1 因子2 因子3 综合得分
名次
广东
4.69262
0.20384
-1.12098
2.6778 1
北京 1.66170
0.58822
1.89714
1.3285 2
上海
0.63836
0.98190
3.20273
.9592 3
江苏
0.50538
0.09254
0.19609
.3408 4
浙江
0.14075
0.19167
0.79957
.2180 5
福建
0.59328
0.59018
-2.38143
.1755 6
山东
0.18163
-0.32953
0.21684
.0696 7
辽宁
-0.06207
-0.26187
0.90618
.0227 8
四川
-0.04664
0.42229
-0.33702
.0136 9
广西
-0.23786
-0.19579
0.96519
-.0611 10
湖南
-0.48380
0.92714
0.24800
-.0751 11
安徽
-0.11381 0.46737
-0.83694
-.0782 12
湖北
-0.07985
-0.17740
-0.48335
-.1407 13
云南
-0.20911
-0.61538
0.69245
-.1592 14
山西
-0.41322
0.63250
-0.64976
-.2003 15
吉林
-0.50807
0.29059
0.30584
-.2065 16
河南
-0.27298
0.10582
-0.58700
-.2123 17
河北
-0.21661
-0.01710
-0.70675
-.2176 18
黑龙江
-0.38955
0.30856
-0.40796
-.2199 19
天津
-0.44507
-0.40856
0.51709
-.2798 20
重庆
-0.46587
0.11513
-0.24197
-.2825 21
新疆
-0.51187
-0.10352 0.33128
-.2825 21
内蒙古
-0.53956
0.58932
-0.68639
-.2879 23
海南
-0.44459
-0.79980
1.04472
-.2914 24
江西
-0.49292
0.08856
-0.16572
-.2944 25
甘肃
-0.57870
0.53851
-0.47970
-.2957 26
贵州
-0.50596
0.20599
-0.40455
-.3083 27
西藏
-0.76862
0.76114
-0.38345
-.3529 28
陕西
-0.34088
-0.64466
-0.25127
-.3578 29
青海
-0.55592
0.26860
-0.97012
-.3946 30
宁夏
0.26979
-4.81625
-0.22877
-.8070 31
从表3可见,综合排序第一的广东省旅游企业按其经营规模排名第一,由于从业人员多,按其人均人力效率看并不占优势,相反有些靠后,福建情形与广东类似。这说明广东、福建两地旅游企业量的增长已达到一定的程度,现要求行业在质的方面有大幅提高,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控制成本,减员增效,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广东、福建旅游企业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北京、上海两地情况较好,从综合指标的三个方面衡量都靠前,特别是上海人均产出效益得分、人均人力效率得分都排名第一。由于旅游经济具有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考虑到北京、上海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特别是2008年将在我国举办奥运会,进一步发展两地旅游业仍前景广阔。排名靠后的五个省区中,西藏的人均产出效益得分位次比较靠前,主要是由于产业规模太小而使其综合排名靠后,交通等原因使该地旅游发展规模滞后,相信正开工建设的青藏铁路必将会极大促进西藏旅游的发展;其余四省区则表现为或企业亏损、规模偏小或效率偏低,情况各有不同。
2.2.类型划分
为了进一步反映我国区域旅游企业发展特征,本文调用SAS的CLUSTER过程对地区加以分类,对样本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发现分为三类较为合理,第一类:广东、北京、上海;第二类: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广西;第三类::福建、四川、安徽、湖南、湖北、云南、河南、河北、吉林、天津、重庆、内蒙古、甘肃、黑龙江、贵州、海南、江西、山西、陕西、新疆、青海、西藏、宁夏。
以上分类的合理性在统计中可以利用贝叶斯判别准则来检验。调用SAS软件DICSCRIM过程作判别分析,得到31个省区回判结果,正确率93.55%,只有第三类的海南、新疆错判,误判率为6.45%,表明所分类别是合理的。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这种分类与实际情况也比较吻合。2.3.相关因素的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定量地分析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的关系对制定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有十分重要意义。特别是旅游资源欠丰地区该如何办好旅游业,本文如下所作典型相关统计分析将为之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各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度可用如下指标衡量(均指拥有量占全国比重(%))。y1-全国重点名胜区;y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y3-国家级森林公园;y4-国家历史文化名城;y5-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根据《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15卷第3期王凯的《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一文的相关数据,将此五项指标与前述x1~x11指标作典型相关统计分析(重庆与四川的相应数据进行了合并),调用统计分析软件SAS中CANCORR过程计算典型相关,主要输出结果如下表
4、表5。
表4:CANCORR过程产生的标准化的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系数
VAR变量标准化的典型相关系数
WITH变量标准化的典型相关系数
V1 x1
-2.6555
x2
1.8471
x3
-0.1297
x4
0.3113
x5
-0.0054
x6
0.0868
x7
-2.0422
x8
2.0695
x9
0.0828
x10
-0.5036
x11
1.5862 W1
y1
0.0987
y2
-0.2455
y3
0.4874
y4
0.9091
y5
-0.3137
表5:典型结构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 Variables and the Canonical Variables of the WITH Variables
W1
W2
W3
W4
W5
x1
0.0306
-0.0284
-0.1597
0.1246
-0.0418
x2
0.0749
-0.1370
-0.1575
0.1395
-0.0457
x3
-0.0903
-0.1660
-0.1619
0.1434
-0.0232
x4
0.1171
-0.1540
-0.0391
0.1983
-0.0746
x5
0.2403
0.1486
-0.0921
0.0249
0.0775
x6
-0.0696
0.0298
-0.2355
-0.0264
0.1106
x7
0.0976
0.1503
-0.1786
0.0317
0.1114
x8
0.1382
0.1338
-0.1989
0.0029
0.1143
x9
-0.3180
0.0477
0.0133
-0.0083
0.1419
x10
0.2061
-0.0862
-0.0107
0.0799
-0.1707
x11
0.5366
0.1167
-0.0515
0.0833
-0.0770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WITH Variables and the Canonical Variables of the VAR Variables
V1
V2
V3
V4
V5
y1
0.4884
0.4401
0.2568
-0.1064
-0.1728
y2
0.0796
0.1787
0.4903
0.2598
-0.0724
y3
0.6236
0.2760
0.0899
0.1333
0.2122
y4
0.7903
-0.0568
-0.0566
0.0748
-0.1749 y5
0.4643
0.2628
-0.3274
0.1871
-0.1747
主要结果的分析:通过五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为0的假设检验可知,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905457,检验总体中所有典型相关均为0的零假设时第一对(V1与W1)的似然率卡方检验值为0.0554(即的值),故在(或)的显著水平下,否定所有典型相关为0的假设(虽然Pillai轨迹检验不显著,但Wilks等其他3种检验显著)。从检验的结果可知,只有第一组典型相关是显著的,其余四组的典型相关系数与0在0.1显著水平下没有多大差别,所以只有第一对典型变量是有价值的,其余四对典型变量价值不大。由于两组指标变量测量单位不同,所以以下只分析标准化的典型变量的系数。分析表
4、表5可知:衡量企业效益指标概括为典型变量V1,其在原指标变量x1、x2、x7、x8、x10、x11上有绝对值较大的系数,衡量旅游资源丰度的指标可概括为典型变量W1,其在原指标y3、y4有较大的系数。以上说明旅游企业经营效益确实与旅游资源的分布有关系。进一步分析第一组典型变量的典型结构(即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可知x1、x7、x10是抑制变量(具有同典型变量V1的相关相反符号的系数)。W1与衡量企业效益指标分别都不太相关,这个结果很容易解释。而v1与衡量旅游资源丰度的指标y3、y4有相关性,与y2不相关,说明各省区旅游企业效益与该省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量有很大关系,与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拥有量关系不大。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和旅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也说明了为什么像上海这样旅游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旅游企业效益仍较好的原因。3.结束语
由于旅游业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没有反映出旅游业的社会效益。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带动社会的进步。如果单独地考察旅游企业盈利与否来评价企业是不科学的,要看到其在稳定就业、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和推动市场发育完善的作用。但是,旅游业的产业性质是生产性的,也在为社会创造价值,公正、客观、科学地反映旅游业的业绩,特别是经济效益,必将有利于科学地制定相关政策,使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旅游企业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 郭利平,陈中暖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Vol.17,No.3,88~91 [2]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Vol.15,No.3,69~74 [3] 中国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8~19.[4] 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科学出版社,1982 [5] 王苏斌等,SPSS统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 高惠璇等,SAS系统软件使用手册[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