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度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和“科技进步”工作汇报材料(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008年度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和“科技进步”工作汇报材料
2008年12月15日
尊敬的市科技局党委书记丁新民及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丁书记及各位领导莅临开发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关心、帮助和支持开发区发展的市科技局表示感谢!
2008年,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以及区、市两级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以开发区一次、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创新强区、人才兴区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和科技进步工作要求,着力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科学确定发展定位
历经十四年的发展,面对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突破发展制约瓶颈,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面临新的抉择。开发区两位领导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2008年2月25日,蒙主任在开发区两委第二次全体(扩大)
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开发区发展放在国家对新疆的战略定位上来思考,放在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和向西开放的战略格局中来谋划,放在区域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来推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向着更高目标奋力推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大力促进产业升级。在4月份召开了全区科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年科技发展工作。
今年以来,开发区两委领导班子先后14次召开主任办公会议,研究讨论了科技发展资金安排、企业服务、数字园区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评比、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科技发展相关事宜。
为加强自主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开发区将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和科技进步工作纳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分别成立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工作和科技进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和科技进步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考核体系,签订目标责任状,将目标责任落实到各部门。
各职能部门在管委会的组织领导下,积极主动,协调配合,自上而下形成了互相联动、共同参与的发展科技事业的完整体系,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技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和科技自主创新提供组织保证。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型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
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突出
截至目前,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截至11月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9.4亿元,同比增长1.2倍,占全区工业总量比重达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同比增长3倍,占工业投资总额的32.6%;实现进出口贸易1.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倍。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4%,同比增长4.3个百分点,拉动工业经济增长60.6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劲带动下,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5%,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进出口、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可达到40%以上。
(二)优势产业特色明显,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立足本区已有产业基础,着力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已经形成电器机械、食品饮料、轻工塑料、家具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占到开发区工业总量八成以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食品饮料产业汇集了众多国际国内著名品牌企业。特别是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连续七年增速超过100%,在风电产业龙头企业金风科技公司加速发展的同时,着力引进了LM、羲之翔等多个配套项目,使风电产业初步形成了研发、装备制造、风机装配和风力发电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在此基础上,开发区提出打造“中国风谷”概念,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初见规模,产业规模已
第二篇:#2008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和“科技进步”工作汇报材料(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008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城区”和“科技进步”工作汇报材料
2008年12月15日
尊敬的市科技局党委书记丁新民及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丁书记及各位领导莅临开发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关心、帮助和支持开发区发展的市科技局表示感谢!
2008年,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以及区、市两级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以开发区一次、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创新强区、人才兴区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和科技进步工作要求,着力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科学确定发展定位
历经十四年的发展,面对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突破发展制约瓶颈,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面临新的抉择。开发区两位领导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2008年2月25日,蒙主任在开发区两委第二次全体(扩大)
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突出
截至目前,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截至11月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9.4亿元,同比增长1.2倍,占全区工业总量比重达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同比增长3倍,占工业投资总额的32.6%;实现进出口贸易1.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倍。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4%,同比增长4.3个百分点,拉动工业经济增长60.6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劲带动下,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5%,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进出口、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可达到40%以上。
(二)优势产业特色明显,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立足本区已有产业基础,着力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已经形成电器机械、食品饮料、轻工塑料、家具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占到开发区工业总量八成以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食品饮料产业汇集了众多国际国内著名品牌企业。特别是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连续七年增速超过100%,在风电产业龙头企业金风科技公司加速发展的同时,着力引进了LM、羲之翔等多个配套项目,使风电产业初步形成了研发、装备制造、风机装配和风力发电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在此基础上,开发区提出打造“中国风谷”概念,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初见规模,产业规模已
试点单位,乌苏啤酒等9家企业成为乌鲁木齐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目前开发区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新疆驰名商标6个,新疆名牌产品4个。
(四)以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7年,开发区启动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先后完成了前期摸底调查、编制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为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8年,又将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向纵深推进。调整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组织机构;建立了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汇编印发了《开发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政策汇编》;召开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签状大会,与16家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责任书,将减排量、能耗、水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并完成了全年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工作。组织完成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项目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申请和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工作;草拟完成《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促进办法》(试行);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活动,开辟了“节能减排进行时”栏目,专题报道企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动态;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截至3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达成人才培养计划,有3名中层干部通过全国统考,被录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推荐多名干部参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加大了在职干部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中亚食品、维吾尔药业两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报批工作。金风科技和新疆精细化工中心还着手引进国外技术专家,拟从欧洲、日本拟引进博士参与企业课题研究。
——加大科技企业服务和监管。开展“新经济平台”课题研究和风电产业、机电行业、外经贸等专题研究,探索科技创新新模式;加大科技企业服务力度,积极帮助金风科技协调解决交通运输瓶颈问题;加大企业资金申请工作力度,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争取上级部门各类扶持资金2580万元;加大科技研发用地比例,在十二师合作区和二期延伸段规划科技企业及研发用地。优先为天山汽车、金风科技等14家高新技术企业办理用地规划手续;优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用电、用水、用气等问题。
——加强保障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环境,完成“数字化园区” 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开发区将通过网络化手段进一步加强开发区软环境,对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建立和加强企业信息交流、优化企业服务平台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电视、网络联动和媒体合作方式,策划实施《科技创新企业巡礼》等主题系列报导,对新经济平台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型工业化等进行了报道,报导次数累
第三篇: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汇报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汇报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杨浦区委、区政府
今年1月,国家科技部根据基础良好、特色鲜明、示范性强、体现层次性等原则,确定杨浦区为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之一。在韩正市长、沈晓明副市长等市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市科委、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杨浦区委通过了《上海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区政府制定了《上海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国家科技部,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政策支撑体系研究。今年3月,沈晓明副市长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我区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汇报,并对突破重点和政策建议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今天,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我们的汇报,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更增强了我们加快建设试点城区的信心和决心。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要按照“试点城区、先行先试”的要求,着眼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到2015年,把杨浦区基本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市场要素汇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国家科技创新型示范城区。
--基本健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框架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建成若干个示范区域。
--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38%;集聚6000家以上科技企业和100家以上中介服务机构,其中上市企业10家以上,达到上海科技小巨人(培育)标准的企业50家以上。
--全社会研究与实验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其中企业投入占投入总额的60%以上;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5%。专利成果产业化率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5%以上,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比率保持在50%以上。
--培育和发展现代设计、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发挥杨浦知识创新基地作为创新型试点城区核心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争取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促进杨浦滨江从传统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总部经济转型,构筑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相结合的现代服务经济滨江发展带,建成东方渔人码头等若干标志性区域。
--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金融投贷联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10大研发、设计和制造中心。依托风险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打造上海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功能区和试验区。
--成为全国科技创业苗圃试点单位和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打造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服务体系。培育创业苗圃项目500个,孵化器培育孵化企业400个。
--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打造高端人才汇集地。区域内100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杨浦新兴特色产业领域高端人才1000名;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0000名。
二、措施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主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搭平台、造机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一是以上海市和教育部签订部市合作协议和上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争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关政策在杨浦先行先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三区联动。二是致力于建立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服务链,打造有杨浦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
三是以加快国家级海外人才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落实国家“千人计划”,完善十大扶持政策,进一步出台吸引人才、留用人才的配套政策,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政策体系。
四是借鉴硅谷银行等一批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理念机制,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先行先试,力争把杨浦打造成科技金融服务集聚的功能区,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按照上海市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聚焦发展知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产业集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所突破。
六是高起点规划并推进滨江岸线杨浦段的开发,突破传统工业转型瓶颈,加快滨江发展带功能提升和资源整合,推动滨江发展带由传统工业制造向服务经济、总部经济转型。
三、建议
1、建议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相关工作纳入科技部、教育部与上海市的部市合作框架,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研究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议建立由市分管副市长牵头、市相关委办局和杨浦区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
2、不断加强与张江国家高新区的对接、联动,部、市、区共同推动杨浦知识创新基地成为国家高新区。
3、将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纳入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争取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获取国家更大支持。
4、建议按照03年推进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做法,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我们坚信,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杨浦一定能够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推进科技进步 建设创新型国家专题下载地址
初三政治专题复习教案9日期:主备人:王建明
专题十一:推进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
【热点材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1年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他们颁奖。
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可用作耐热、低温材料和无磁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等,具有开创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教授(1924年生)独辟蹊径,采取药物诱导分化的方法,教癌细胞改邪归正,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癌症治疗途径。
【与教材结合点】
1.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
3.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5.教育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代表、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和公民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6.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特点。党和政府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7.党和政府尊重劳劝、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
9.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10.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11.团结就是力量,发扬团队精砷。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合作能聚集力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
12.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
【命题预测】
1.两位老科学家身上有哪些精神令我们钦佩?
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奉献社会等。
2.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奖励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说明了什么?
党和政府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始终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3.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明和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②有利于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为习惯,能更好地体现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③有利于推动我们经济科技进步,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立。④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
4.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为什么着重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①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我国目前科技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邳州市连防中学 1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能力,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5.如何才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营造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把推进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首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和教育创新,才能使科技和教育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自主创新能力。
6.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向获奖科学家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7.除了重奖获奖科学家.怎样做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变革的重要动力? ①优先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养。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③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8.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1)优势:①党和国家高受重视科学技术发辰。②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④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⑤经过广大科拔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2)劣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9.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有何重要意义?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能否创新,关系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③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少年。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
10.请你为做好当前的人才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①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②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人才③ 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④积极引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11.出一期科普墙报。如果你来组织本期墙报的举办,你将选用哪些知识作为墙报的内容?
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重要科技发明;国家对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大举措等。
12.除了重奖获奖科学家.怎样做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变革的重要动力? ①优先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③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3.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说明了什么?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某些领域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成效显著;中华民族有非凡的创造力。
1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对你有什么启发?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③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化科技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为人先,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15.科技奖励大会给青少年的启示是什么?
①立志成为祖国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②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统一;③培养和树立艰苦奋斗精神;④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⑤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从祖国需要出发,选择成才目标;⑦培养团队精神。
16.探究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科技的载体,任何科技的研究、发明、利用,都离不开人才。科技知识只有与人才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1)请你给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标题。
如:“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或“人才是第一资源”或“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等。
(2)若以该标题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设计出该主题班会的活动步骤。(要求:围绕主题,鼓励参与,讲究实效)
示例:第一步,请当地有名的科技专家讲话,谈人才在当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第二步,看投影《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时代》;第三步,请学校的小发明、小创造获奖者交流经验;第四步,请学生代表谈感想;第五步,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对学生提出成才的希望和要求。
(3)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来宣传人才强国战略。
如:“人才是第一资源。”或:“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等等。
(4)假如你要参与发言,请写一篇发言提纲。
答:①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②谈科技、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③谈如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④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
14.某校九年级(1)班决定以“向李振声院士学习”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请你一展身手,完成下列任务。
(1)为本期黑板报拟定一个题目。
“向李振声院士学习,勇攀科学高峰”“崇尚科技,立志成才”、“勇于创新,报效祖国”
(2)本期黑板报确定四个主要栏目,写出栏目的名称,简要介绍栏目的内容。
栏目名称及内容:①颁奖盛况。主要介绍国务院的奖励决定及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颁奖的情况;②事迹介绍。主要介绍两位院士对我国科技事业的杰出贡献:③向科学家的崇高精神致敬。主要说明我们应学习科学家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勇于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精神等。④学习两位院士见行动。主要介绍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勤学苦练,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担负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
【教学反思】:
第五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宣讲提纲
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宣讲提纲
(2010年3月18日)
为使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杨浦区从本月开始,依托东方讲坛、“一线工作法”等平台开展了系列宣讲活动。应广大听众和读者的需要,现将宣讲提纲刊载如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国家科技部决定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推荐申报的基础上,根据基础良好、特色鲜明、示范性强、体现层次性等原则,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区)试点工作。2008年,科技部先后组织了3批专家到杨浦实地考察,在总结杨浦的发展报告中指出:杨浦的发展,是在区域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型国家战略较好的一个实例,建议将杨浦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2010年1月5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把杨浦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1月10日,杨浦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称号,成为2010年全国首批确定的20个试点城市(区)之一。
一、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国家战略
建设创新型城区是承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创新的力量。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科技部开展创新型城市(区)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
建设创新型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世界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一致感到,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只有顺应这一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才能在全球科技革命的竞争中,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把握先机、占据主动。前不久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表面上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世界发展观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建设创新型城区,是加强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上海大事
杨浦建设创新型城区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上海正在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反复强调,科技创新是决定上海未来发展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只有始终将其贯穿于全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海才能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崛起。市委明确指出,要把调整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是上海区县中唯一的首批入选城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2009年1月,市政府专门发函,向科技部申报杨浦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杨浦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既是对杨浦六年多知识创新区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上海推进城市转型和发展的大事。
(三)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杨浦机遇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为杨浦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供前所未有的空间。当前,杨浦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反映在制约杨浦结构转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依然不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内涵仍需深化;主导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有待加快;旧改、就业、救助等民生工作十分繁重,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矛盾需要下更大力气解决好;城市管理顽症仍需攻坚破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将促进杨浦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取得新突破,加快这些制约杨浦创新和发展的问题的解决。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形成领军人才、创业资本、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集聚的良好态势。首先是提高影响力,杨浦第一次从上海战略站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上进行先行先试,这种影响是空前的。其次是增强辐射力,有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国家就有可能在政策、资源和项目等方面,给杨浦更大的实践空间,率先形成先发效应。再次是加大吸引力,有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国际、国内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各种创新机构和人才,向杨浦集聚的可能性将不断加大。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进一步加快城区转型发展,惠及百万杨浦人民。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不仅是科技的创新、知识的创新,而且是城区的创新,是杨浦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创新,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创新。发展新型经济将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带动创业、城区综合实力提升将有力带动老城区改造,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通过三区联动的模式,科教资源将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学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同时,也将为区内科教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将使杨浦社会更加和谐。按照品质生活示范区的目标,将使杨浦城区现代化建设、城区面貌、生态环境、人文氛围、生活品质、居住质量全面提升,使杨浦成为创新活力涌动、创业氛围浓厚、投资环境优良、经济社会协调、自然生态和谐、人文居住温馨的现代化新型城区。杨浦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推动杨浦新一轮发展的又一重大契机,意义非常重大,要举全区之力做好这项工作。2008年4月,在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5周年之际,杨浦区按照国家科技部和市科委的有关精神,启动了向科技部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有关工作,并邀请上海社科院等单位总结杨浦的老工业城区转型经验。区委还先后邀请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着手编制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规划方案,方案得到了科技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2010年1月16日,八届区委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决定》;1月20日至22日,区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发展规划纲要》。
二、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实践基础
杨浦有着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三个百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2003年4月15日,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六年多来,杨浦区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自主创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坚持把老工业城区的改造同发展知识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结合起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走出了一条依靠“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创新驱动”的老城区内涵式转型发展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高度评价:上海杨浦实施“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把一个老工业城区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资源优势和实践基础具体包括:
杨浦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调整空间。区域内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等14所高校;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全军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5个专业技术平台和502台大型仪器设备已加盟到上海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外开放服务;有150家科研院所,其中省部级科研院所18家;有两院院士5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747人,全日制大学生占上海的40%、研究生占50%、国际留学生占20%;老城区产业衰退和旧区改造为大学和科教用地的拓展提供了稀缺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大学用地经过这几年的拓展,已经由4.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近12%。杨浦牢固确立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2004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确定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城区发展“两片一线一带”(东片高校集聚区、西片高校集聚区、中部连接两片创业走廊和南部黄浦江滨江带)空间布局规划,把大学作为整个城区发展的核心,统筹规划和配置发展资源,突破资源分散和整合的瓶颈,“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旗帜,形成了区、校、企围绕一个理念、一个目标,共同发展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载体共建、利益共赢的生动局面。
杨浦初步构建起了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产业创新载体和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大学周边先后建成了复旦、同济等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个专业化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创中心,科技园区建筑面积已达到130万平方米,建成了上海最大的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有3680多家中小科技企业在大学科技园区集群发展,并形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等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基地。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和5大技术创新要素服务平台,包括研发服务、创业投融资服务、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和人才服务平台。汇集了一批发明专利成果和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全区专利申请数2009年达到3483件,发明专利占60%;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1%;连续获得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汇集了全国首家高校技术市场、上海首家风险投资服务园,成功引进了美国硅谷金融集团等一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立了政府引导的担保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中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建成了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引进西门子、德国大陆集团等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高端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和高端资源与大学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结合,建立起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知识经济成为杨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003年以来,区域经济一直保持在18%左右的发展速度,增加值翻了一倍,区级财力增长了4倍以上。现在,杨浦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科教为特色、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至2009年全区二、三产增加值比重从2004年的30.7%、68.3%调整为22.3%、76.4%,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4年的26.5%提高至32.7%,三产对区级税收的贡献度已达到77.2%,以电子信息和环保节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杨浦经济逆势飞扬,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30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4.05亿元,同比增长8%;杨浦在全市综合绩效考核中名列中心城区第一。
杨浦的资源优势及六年多的转型发展成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选择杨浦的主要原因。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标志,杨浦实现了从上海战略开始向国家战略跨越。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与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既有深化,也有创新,是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更高阶段。
三、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目标和任务
总体要求:“一条主线,四个着力”。科技部在关于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批复中明确指出,杨浦的“先行先试”,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围绕“四个着力”:一是着力调
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运行模式,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三是着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基地建设,提升可持续创新能力;四是着力落实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和制度条例,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开展,以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指导思想: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增强自主创新战略为目标,以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着力点,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以科教、人文、生态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共享为依托,以推动创新创业集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为抓手,充分发挥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推动知识经济密集区建设,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氛围和环境。
发展目标: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市场要素汇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智慧城区,在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综合创新能力上居于上海乃至全国前列,成为面向和服务全国的科技孵化种子基地,培养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战略定位:“四地四区”。一是知识经济策源地与新兴产业引领区;二是创新创业集聚地与服务经济先行区;三是高端人才汇聚地与高教改革试验区;四是先进文化弘扬地与品质生活示范区。
基本原则:“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内涵式发展;二是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坚持城区结构调整,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国际化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民生改善;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弘扬“四敢精神”。
主要任务:推进“六动”。一是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在大学带动城区、区校融合发展上有新突破;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在构建有杨浦特色的孵化服务体系上有新进展;三是坚持金融创新推动,在金融与科技结合上有新跨越;四是坚持要素涌动,在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上有新作为;五是坚持区域互动,在辐射长三角、实施国际化战略上有新拓展;六是坚持政府主动,在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上有新举措。
重点区域和重大功能性项目:聚焦“五大功能区”。包括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新江湾城创新基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滨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带等。
四、继续解放思想,弘扬“四敢精神”,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
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八届区委十二次全会号召:“全区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举全区之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为杨浦在新起点上实现历史新跨越而努力奋斗!”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对杨浦广大干部群众来讲,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一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就是要闯难关、越门坎,就是要破瓶颈、解难题,就是要冒风险、担责任。为此,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弘扬具有杨浦特色的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破难题、敢担风险的“四敢精神”,继续保持“杨浦那么一股劲”,吸收一切先进成果,勇于突破体制机制等各种发展瓶颈。要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把创新作为贯穿于城区转型发展始终的灵魂和生命线,为突破体制、机制、观念上的束缚注入无穷活力。
二要咬定目标、坚持不懈。杨浦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功地从一个老工业城区初步转型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准确把握开创性与坚韧性、操作性的高度有机统一。因此,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必须认准战略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一以贯之的态度紧扣城区转型发展主题不松懈。要始终牢牢扭住“四地四区”的战略定位,不等不靠、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三要全员参与、合力推进。要把“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广泛组织和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依靠和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部队、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人人服务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人人奉献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强大声势和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