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与优化对策 文档
广东省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与优化对策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适宜,适宜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外商投资。中国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气候复杂多样等两大特征。中国农业资源丰富,农林牧渔等各类种植业养殖业都很发达,品种齐全,生产体系完备。数十种矿产资源居世界前列,自然资源储藏量大,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之一。这使中国吸引资源寻求型外商投资具有很大优势,同时自然资源丰富也为各种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外商投资提供了极好支撑。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有了大幅改善,交通、通讯、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为外商投资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外部生产经营条件。“十五”期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共计约383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约2860亿美元,境外发行股票筹资约380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约460亿美元。
展望未来,广东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粤港澳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日益密切,必将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投资者和贸易商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热切期盼与广大海内外投资者携手并进,合作发展,互利共赢!
投资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投资环境的优劣则直接决定了投资的区位选择。广东作为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最早的试点地区,充分利用地处沿海、邻近港、澳的地缘区位优势和侨胞众多的侨乡优势,近30年来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在吸引FDI方面始终处于全国各省区前列。但近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广东与我国其他省份一样,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所面临的国内外竞争也日趋激烈。
一、广东投资环境发展现状
广东省面海背陆,地处我国大陆的南部,毗邻港澳,区位良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投资环境整体上日趋优越。
(一)自然资源丰富,商贸历史悠久
广东地处亚热带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且矿产和海洋资源都很丰富。人文资源方面,广东具有悠久的商贸历史,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和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唐代,广东的广州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清代,广东佛山成为全国手工业中心和我国四大名镇之一。近现代,广东还是我国现代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广东的港澳同胞、华侨、华人3000多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东的岭南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的人文资源。目前,广东已成为我国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2006年末全省年末常住人口已达9304万人,仅次于河南(9392万人)、山东(9309万人)两省,是我国的第三人口大省。
(二)经济、贸易发达,外向型经济突出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近三十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与国际经济接轨,外向型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贸易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近年来,广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
1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广东已确定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造纸、医药、汽车等九大产业作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其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持续稳步发展;造纸、医药、汽车三大潜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6年,广东在地区生产总值(26204.47亿元)、工业增加值(12500.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8.0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272.07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3019.48亿美元)、财政收入(2179.46亿元)等重要经济指标上均居全国第一。广东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对外经济贸易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三)外商投资持续增加,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商来粤投资步伐持续加快,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制造业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明显增多,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等五大行业。同时,外资构成及其投向也不断优化升级,表现在: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法国、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合同外资增长七成以上;外资大企业、大项目来粤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外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子信息、医药研究、汽车技术等产业的研发中心也发展迅速;以物流、会展、广告、咨询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开发区、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外商投资也日益踊跃。
(四)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广东是我国高速公路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目前,珠三角城际间轨道交通建设已全面启动,全省“3小时生活圈”和珠三角城际间“1小时生活圈” 正在形成。与周边福建、广西、湖南、海南等省份均联通了高速公路、铁路,已成为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从港口来看,已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五大港口为枢纽港,佛山、东莞、中山等中小港口作为支线或补给港的运输港口格局。从航空运输来看,广东拥有全国三大航空枢纽之一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以及深圳、汕头、珠海、佛山、湛江、梅州等7大民用航空机场,是中国机场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广东已形成以省会城市广州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个港口通航,是我国基础设施最完备、最便利的地区之一。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广东的邮电通讯业务量连续10年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全省已形成以微波、光缆、明线微波、卫星传输等手段和程控交换设备为主体的通讯网络。
(五)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市场化程度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主要表现在:其一,广东持续改善市场环境,包括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革企业监督管理方式,全面实行企业“经济户口”管理,建立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监管体系;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其二,全省有着规范的工程招投标体制、拍卖体系;全球著名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已在广东设立机构,全国两大证券市场其中一个就设在广东。其三,逐步走向宽裕小康生活的广东民众孕育着强大的生活消费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巨大。其四,广东有按照市
场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的传统,已建立了多层次的为贸易商、投资者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办事机构。其五,广东拥有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中国入世后,省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透明度和效率不断提高。
(六)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包容、务实、开放、创新的社会环境
广东的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社会环境具包容、务实、开放和创新的特点。使得广东在人居环境、城市园林建设、生态建设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广东生态环境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林业生态省。200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9%。全省各城市空气质量良好,气候宜人。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此外,广东人力资源开发环境良好,不仅拥有100多所高等院校,而且始终致力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在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不断加大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基础上,注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形成了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
二、广东整体投资环境评价及其优劣势分析
区域投资环境是一个以创造良好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复杂开放系统,涉及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通常,单靠一个或几个指标往往难以做出正确评判。为此,我们构建了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等5个子系统在内,涉及60项统计指标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及国内其他29个省级行政区的投资环境状况进行了定量测度。分析评价结果发现:
(一)广东省投资环境整体良好,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
广东的投资环境综合得分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两个直辖市,明显高于其他27个省级行政区。聚类分析发现,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两大集团。第一集团包括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和辽宁共9个省级行政区,这也是我国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第二集团则包括了我国其他21个省、市、区。
(二)广东省在资源环境的某些方面表现不容乐观
广东在森林覆盖率、废气处理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上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在人均耕地资源、人均水资源量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方面相对较差,尤其是耕地资源相对短缺。2006年,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0.046亩/人)仅高于云南、上海和北京。而地租低廉曾是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许多地区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广东而言,未来如何平衡和解决耕地保护与吸引外资中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此外,广东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4.9%,在全国亦位居后列。事实上,在广东近30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始终存在,尤其对于其经济核心地带——珠江三角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这也是广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广东在经济环境方面已落后于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四省市
从经济环境子系统的前六个指标,即劳动力资本要素、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来看,我国东南沿海的三市六省,即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和辽宁,明显优于我国其它地区。在此九个省级行政区中,广东在经济规模(与江苏、山东两省相当)、劳动力资本要素(仅次于三个直辖市)上优势较为明显,科技水平与浙江相当、略高于江苏,但明显落后于三个直辖市,而在其他指标上则表现平平。尤其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上明显低于三个直辖市和江、浙两省。可能的原因与广东早期大量引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相关。这无疑是广东当前经济环境子系统中的“短板”所在。
(四)广东在市场环境方面表现良好,仅次于上海而位居第二位
广东在市场规模、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较之国内其他省区均具明显优势,这与广东前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作为我国最早改革开放试点省份而获得的先发优势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广东的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居全国前列。
(五)广东在基础设施方面独领风骚,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这得益于广东地处沿海,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及空、海港齐全,加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日渐雄厚,对外联系不断扩大并日趋紧密。
(六)广东在社会环境方面落后于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五省市
结合基础数据分析,从生活质量、社会服务、教育、医疗、治安、行政和社会公平等七个方面来看,广东在教育、医疗和社会公平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社会公平方面,不仅存在城乡差距大,省域内部的区域差距也非常突出,并呈扩大趋势。
三、广东省内部投资环境评价及特点
(一)省内投资环境空间差异显著
从广东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资环境综合测度来看,投资环境综合得分前十名囊括了珠三角的9个城市,只有东翼的汕头进入了前十,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其他城市得分都较低(均小于20)。若从区域来看,广东四大地域中,珠三角独领风骚,平均得分达56,远高于省内其他12个地市(平均得分仅为16)。同时珠三角内部,也存在着较高的不平衡性,相反,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的城市虽然得分均较低,但差距较小,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二)省内投资环境的空间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具高度相关性
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从人均GDP来看,2006年珠三角高达47094元/人,而东翼(11325元/人)、西翼(13637元/人)和粤北山区(10717元/人)则均在万元/人左右。从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来看,2006年珠三角分别为
130.86亿美元和1424.31亿元,而东翼(4.13亿美元、68.6亿元)、西翼(1.89亿美元、66.52亿元)和粤北山区(8.23亿美元、84.58亿元)则分别较为接近。与此相一致,珠三角投资环境的整体综合平均得分高达56,而东翼(19)、西翼(15)和粤北山区(16)则徘徊在16上下。从城市表现来看,广东省投资环境最好的两个城市,广州和深圳的投资环境综合得分分别为100和99,远高于排名第三的东莞(66)。这两个城市也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两个特大城市。2006年两市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均不足3%,人均GDP均在6万元以上。作为广东的两个增长极,它们在投资环境、产业结构等方面又各具特色。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相对均衡,又以第三产业突出,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而深圳则凭借紧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特区城市的政策优势,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最为突出,同时,金融业发展特色突出,是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所在城市之一。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两市均远高于其他城市。
四、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政府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力争短期内提升区域投资(软)环境品质
改善区域投资环境要素所需的时间长短不同。通过集中改革,一个落后城市或地区可以在短期(1-2年)内提高政府效率。对于落后城市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而言,这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为此,地方政府需要简化行政法律法规(如商业许可、土地使用、税费负担、海关等)、改善法制环境、增加政府服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实施新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有选择地鼓励外商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出口型项目投资,引导外资与本地产业结构相适应。二是扩大外资准入领域。逐步从竞争性、基础性领域扩大到服务性领域。三是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方式,对于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项目融资、向外商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发行股票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试点,并逐步扩大规模。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与境外企业合资,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本地民营企业,提升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技术层次和管理层次。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行政手段只能推动、引导,而不可代替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应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应向服务型政府靠拢,而不应对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进行直接行政干预。同时,政府还应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另外,加快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消除各地区的行政壁垒,对进一步优化广东投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水平也很重要。这方面可通过省政府专门设立区域协调机构,通过市场运作,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拆除行政壁垒,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逐步克服现存“短板”,致力于中长期优化提升投资环境
与建设和谐社会相关的增长,如改善教育和卫生条件、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等通常需要政府在3-5年的时间里持续投资。而这正是目前广东省,尤其是省内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中的“短板”所在。为此,应制定相关政策,注重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切实加快全省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步伐。
(三)缩小省域的区域经济差异,达致广东整体投资环境进入长期的良性循环轨道
省级层面与市级层面的投资环境分析均表明,投资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目前,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弱化了广东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和现代化进程,而且制约着广东投资环境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东要进一步整体提升投资环境,必须致力于缩小省内区域间和城乡间发展水平的差距,这应是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努力方向。而要实施区域间、城乡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在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建立积极的经济协作机制,即通过“输血”和“造血”两种方式并举,努力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外资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即通过政策倾斜,引导外资流向欠发达地区,促使外资与当地资源合理结合,进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达成区域差距的逐步缩小,进一步全面提升广东投资环境的整体水平。
第二篇:如何优化投资环境
如何优化投资环境
环境是一种资源,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投资环境是经济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优化环境已经成为吸引人才、资本、增强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哪里经济发展环境好,那里经济社会发展就充满生机和活力。
发展环境是投资者在作投资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因此优化环境就成为城镇发展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和常抓不懈的基本任务。优化环境的基本目标就是整合现有的环境资源,增强其稳定性和增值性。投资环境的改善毕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上升的过程,要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打造更加优化的发展环境。
一、只有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才能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践表明,利用外来资本进行直接投资,是解决自身资金短缺,引进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手段。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地区利用外资的竞争,很大程度上首先表现为集中力量改善投资环境上。哪个区域投资环境更为完善,那里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哪个区域的投资环境-1-
得不到有效改善,那里便难以成功地吸引到外来资本的直接投资。
二、投资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潜在劣势
(一)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不足
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应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小企业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越大,如美国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数量的99.7%,日本占到99.5%。对GDP的贡献也分别占到48%和57%。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数是也占到95%以上,如浙江的温州、义乌、广东的深圳、惠州等地区都达到99%以上。其次,中小企业也是解决富裕劳动力就业的主体。美国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占就业总量的53.7%,日本占到73.8%。
扶持农场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为中小企业多从事于服务性行业或者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可以解决农场富裕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龙头企业,完善基础产业的配套载体。
(二)产业发展不均衡
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基础产业配套更加完善,企业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目前,宝泉岭农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因此产业之间缺乏相互的支持。
(三)服务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信息交流,各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办公,避免企业东奔西走,浪费时间。职能部门加强横向协调和上下级纵向协调,避免政出多门,使工作程序透明化,让企业能一目了然。二是缩减行政审批范围,确实需要审批的项目,要简化程序,增加透明度,对竞争性领域的企业自主投资项目要由行政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重点清理有关企业设立、经营资格、许可证、投资、人事、用工、分配以及各种收费的审批项目。应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使企业少走弯路。
(四)科技服务水平低下
目前,现有企业大部分属于产品初加工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如此,没有充分挖掘资源的附加值,发挥资源应有价值,造成资源的浪费使资源的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另一方面农场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制订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以科技进步带动产业的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投资环境优化措施
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全面关注外部资本进入和运行的客观因素或条件,不单纯从某一项或几项因素来改善投资环境。应当关注投资环境的动态性,不仅预先分析可能的良性变化,更要分析可能出现的反向变化。从政府、市场、社会服务以及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对投资环境改善进行全面把握。
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的环境改善工作:
(一)营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环境
勤政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主导因素,对招商引资至关重要。首先要确定行政服务这一理念,将服务视为行政管理的本质,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将突破点放在健全的招商引资运作体系和制度建设上,完善对有关项目联合审批制度,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会议制度、重大项目领导挂钩追踪制度、客商投诉制度、以限制收费、减少收费为目标规范收费制度,以限制和减少对企业检查评比为目标规范企业监管制度等,形成招商引资的制度优势。
(二)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
各种法律是属于正规制度安排的主体部分,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立法、执法、守法的系列制度创新,才能够营造出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在营造法制环境的过程中,尽快建立一套清晰透明、规范运作、符合国际惯例的游戏规则,就投资环境来说,新的制度必须对经营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重大政策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维护这一原则,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保证。要积极建立有利于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顺畅流动的统一市场,努力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同时又是“诚信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讲诚实、守信用的基础上,坚持诚信为人、诚信经营、诚信纳税,以诚信参与竞争,并通过诚信取胜。如同调查问卷中反映的某些招商承诺的不兑现的情况任其发展,形成“开门招商,关门吃商”的现象,就会失去投资者,丧失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五)营造周到优良的服务环境
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管理服务,其次是商业性服务,第三是社会服务。优化管理服务,必须切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转变职能,促进行政工作人员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全方位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有关部门要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效能告诫制等有效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服务质量。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健全规章,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刁难投资者的恶劣现象发生。围绕强工攻坚战,竭力抓好行政审批中心和督察中心的运作,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推行“一条龙”服务制,切实做到“外商只管投资,其他一切由我们来办”,为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创造有利的条件。
全心全意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亲商、敬商、重商、护商的浓厚氛围,各部门要为投资者、企业经营排忧解难,认真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及时掌握和处理一切破坏外商正常生产经营和生活秩序的人和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肃处理干扰和侵害
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
(六)营造优惠适用的政策环境
政策是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制度创新、规范政策的制定程序、强化政策的实施程序、监督政策的落实程序。政策的运用要遵循有关程序,减少随意性,要更多地通过市场发挥作用,减少行政硬性干扰。
(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宣传舆论导向如何,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败。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先导。所谓良好的舆论环境,主要是指人人想“商”,人人爱“商”,人人为“商”,做到“商”不分身份,“资”不分内外。只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可以为“我”所招,为“我”所引。不论那种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无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由谁经营,有作为就行。与此同时,要在广大干部中倡导重商、亲商观念、自主创业观念、纳税光荣等观念,鼓励大家敢于、善于与私营企业老板交朋友,主动为各路商家提供服务,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吸引更多的经营者投资创业。
第三篇:优化投资环境
“优化投资环境 ”活动心得体会
县委、县政府强调“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整治年”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时,也提到了优化投资环境是保增长、调结构、提效益、促和谐的总体要求,是改进机关作风的最重要途径,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
一、精心组织,营造浓厚气氛。各成员单位把此项工作作为本部门现阶段重要工作来抓,突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为活动主题内容,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干部职工,使每一位干部职工深入了解开展“风清气正”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干部职工中营造出开展“风清气正”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要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围绕行政管理、干部作风、服务发展等方面,查找问题,自查剖析,对于查找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要转变干部作风。通过开展、公开承诺活动,努力建设一支高效、务实的干部队伍,为全系统打造全省最优投资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四是深刻自查剖析。围绕行政管理和执法、干部作风、服务发展等方面,按照“六查六看”要求,逐条对照,深入查找、形成高质量的剖析材料。紧紧围绕打造全省最优投资环境,重点从履行职责、依法行
政、工作作风、办事公开、方面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自全面开展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精心安排,牵头组织开展营造创业投资发展环境活动,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工作,进入自查自纠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效。
第四篇:谈依法行政与优化投资环境
优化投资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因素很多。真正吸引投资者的,除了优惠政策、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条件外,更重要的就是法治环境。依法行政,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已成为吸引外商前来投资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因此,优化投资环境,必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优化投资环境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享有相应生产、经营、交换自主权利和自由的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经济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和经济利益,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受到行政行为的任意干预。行政机关可以而且应该对市场主体依法进行管理,但是不能随意进行非法干预。但目前一些地方的现实情况却与这一要求相悖:行政机关对经济活动干预多,扶持少;收费多,服务少;办事拖拉,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低;个别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部门利益代替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执法中存在重行政权轻公民权、重权力的实行轻权力的制约、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倾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着投资环境的完善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必须大力革除。
依法行政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机关基于宪法的授权,掌握着大量行政管理的权能,其权能的行使通常是主动的、经常的、不间断的,而且这种权能以国家赋予的强制力为后盾,并通过具体行政行为作用到每一个微观领域,而行政管理相对人则处于服从的地位。可以这样说,行政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护公共利益最有效的工具,又可能成为侵害公民个人权利最严重的利器。行政权力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普遍,对管理相对人的影响最为具体,对投(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资环境的建设最为关键。但是,由于行政权的运行程序远不如立法程序和司法程序严格、规范,行政机关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行政权力加以限制和制约,那么势必造成行政管理活动的混乱。可以说,依法行政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重中之重。
依法行政是优化投资环境的客观要求。我国加入WTO,这表面上是一个经济举措,但深层次却是对体制变革的呼唤,WTO的精髓是法治,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行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客观上要求政府机关必须实现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优化投资环境的要求。
如何才能更好地依法行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呢?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执法与服务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实施,都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依法行政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所以,我们不能把行政执法片面地理解为只是对相对人的管理,执法就是处罚,管理就是审批和收费。我们要自觉摒弃“行政执法就是治民”的误区,切实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政执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管理就是服务,带着感情去执法,带着感情去服务,要在群众“最盼”上赢得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看作风。
其次,要合理行政,善意执法。合理行政是相对合法行政而言的,它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实施行政管理,而且要求行政机关的行为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所谓善意执法,是指行政执法的目的、动机必须纯正,必须符合法定的目的和合法的动机。二者都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实践中,经常有多个条件相似的申请人申请同一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有的行政机关往往不是综合考虑申请人的具体情况、社会公共利益等多种应当予以考虑的因素,而是根据申请人与自己关系好坏、是否给了自己好处、给了多少好处、申请人将来对自己是否有用等因素来决定授予谁行政许可。如果基于私利因素行政机关许可了,也许是合法行政,但绝不是合理行政,更谈不上依法行政了,因为依法行政,既要求合法,更强调适当、合理、公平、正义。再如,行政处罚法设定的处罚本质上是促使相对人遵守法律的一种手段,处罚本身不是目的,但在实践中,不少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为了处罚而处罚,可罚不可罚的必罚,有的甚至有意等待违法事实发生好去罚款;在法定处罚幅度内,能多罚的就多罚。这显然是一种违背法律目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合理行政还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应,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必须是最轻微的,不到万不得己时,不得采取激烈手段。
第三,要切实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是行政权力的重要体现,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主要手段。但是,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不仅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且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直接影响投资环境,败坏党和政府形象。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说是欢迎、保护,但当外商把厂房建起来之后,名目繁多的审批、收费就接踵而来,这样的投资环境自然会使投资者望而却步。近年来,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取消、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省、市、县三级都已经先后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三个优先”原则即“凡是公民、法人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大幅度精简了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许多地方还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行政审批“一个窗口、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然而,至今仍有一些执法职能部门,视行政审批如“法宝”,以种种理由为借口,不情愿丢掉这个“法宝”。因此,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动真格,切实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落实便民执法措施,坚决杜绝搞形式、走过场。对群众办证、审验、申请执照等事项,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时限,及时办理,坚决防止“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和推诿、拖延、扯皮等行政不作为的腐败行为发生。
第四,要不断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力不仅是国家权力中最有力量、最活跃、覆盖面最广的权力,而且具有强制性、命令性和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所以,如不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的有效监督,完善制约措施,行政执法不仅做不到体现人民利益、优化投资环境,相反有可能走向反面,扰民害民,破坏投资环境。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不少好的监督制度,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当务之急是要切实使这些监督机制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规定,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要做到:
1、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2、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3、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要进一步规范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核和备案制度,从源头防止行政行为违法;要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要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实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
4、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
5、强化社会监督更好地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保证行政机关的清正廉洁。
第五篇:优化投资环境心得
优化投资环境心得体会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是我们每一位乡镇干部都应思考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心得体会。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围绕我镇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开展整顿机关作风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我做为一名乡镇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自身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推出一系列发展政策、其履行得如何,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我们乡镇干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把这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贯穿于自身工作的始终。我在日常工作中自身存在着为群众服务观念淡薄的问题,办事拖拉现象;在廉洁自律等制度方面,自我要求不严,标准不高;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深入基层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乡镇干部在党和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必须坚决彻底地加以解决。因此,我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当作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契机,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帮助我查找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做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廉洁的乡镇干部。自己做为一个公务员,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树立宗旨意
识,牢记光荣使命,改进工作作风,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努力做到: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市委书记、副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结合工作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对党负责,让人民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服务对象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重点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基层同志面对面进行交流,接受教育。
二是认真做好对照排查工作,主要针对自身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执法行为不公、廉洁自律不严等问题认真排查。对排查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挖根源、找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自我排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诚恳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三是针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反思,制定具体详实的整改方案。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整改:一是完成任务方面:主要包括对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没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否在落实上下功夫,完成的效果如何。二是执行政策方面:主要包括未灵活运用国家政策,执行市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打折扣的现象。三是在优质服务方面:主要包括如何确立一切为群众着想,一切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让群众满意。
四是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本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我们乡镇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一位干部都要认真立足本职,做好各项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