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时间:2019-05-12 18:5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第一篇: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20日)

毛 小 兵

尊敬的玉林副省长、昂毛副主任、志伟副主席,同志们:

刚才,常务副主任姚琳同志对开发区去年的工作从九个方面进行了回顾总结,对今年的工作也从九个方面作了安排部署,会议表彰了年度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和先进单位,与各工业园区签订了2012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市政府和省发改委、省经委、省财政厅以及国家开发银行青海分行分别作了源于实践、充满责任、充满创新、支持园区做大做强的交流发言,听了很受感动、很受启发。待会玉林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共同开创开发区践行“四个发展”的新局面。

多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在玉林副省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发区管委会紧紧围绕整合、优化、提升、聚集的发展目标,谋划园区工业布局,确定园区功能定位,促进园区经济增长。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 — 1 —

成了资源共享、产业聚集、集中服务的优势,为引进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去年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7.8亿元,占到西宁市GDP的25.67%,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藏毯绒纺等支柱产业年平均增长率接近60%,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作用逐渐凸显,对外开放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全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窗口,成为了西宁市的产业经济中心,为西宁“四个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开发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拓展项目融资渠道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步、新成绩,园区经济持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今年2月10日,省委决定予波同志接替我兼任开发区管委会第一副主任职务。相信管委会各位同志一定能够像帮助我、支持我一样,帮助、支持予波同志的工作。也相信予波同志能够很快融入管委会这个工作集体,为开发区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发挥重要的指导、协调、支持和服务作用。

开发区发展事关全省和西宁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我将在省委省政府和玉林副省长的坚强领导下,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与开发区的干部职工一道,和全市干部群众一起,继续为开发区发展服务,为开发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的建设服务,为开发区征地拆迁、社会管理、维护稳定服务,为开发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要素配置服务,为开发区的企业提升竞争力服务,为企业创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服务,共同把开发区建设成投资环境优良,发展空间充足的财富创造地;高新技术密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新引擎;鼓励投资创业,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的创业区,不断完善和积极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兼顾生活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同时,一如既往地支持各区县做好工业服务业,充分借助开发区高速发展的宝贵机遇,大力发展工业产业服务业,为园区、为企业做好职工技能培训和零部件加工、维修和物流等下游产业链服务,全力支持周边园区发展,并以此促进区县和园区之间的协调一致、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工业园区和区域经济的有机融合,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强卫书记参加西宁代表团

审议时,提出“西宁要努力在优化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上实现新突破,做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的新要求。市委认为,西宁要实现新突破、当好排头兵,离不开开发区的支撑和引领。刚才,姚琳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园区经济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辐射带动型转变”,就是贯彻落实强书记“三个新突破”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开发区各园区党委和管委会要在今年的工作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争先意识,不断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紧紧围绕省上确定的十大优势产业,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认真实施好省委省政府促进工业发展的“十项举措”;坚定不移推进园区建设,着力搭建优化调整平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做“三个新突破”的先行者,为全省和西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创造模式,为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回顾“十一五”,经开区夯实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是经开区建区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8亿元,是的3倍,年均增长20.6%;工业总产值完成130亿元,是的3.8倍,年均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亿元,是的2.9倍,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5亿元,是的3.2倍,年均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是的8倍,年均增长51.8%;进出口总额5.3亿美元,是的9.8倍,年均增长60.8%。

“十一五”,是经开区项目引进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全区累计引进超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2个,总投资423亿,是“十五”期间全部项目投资的9倍,结束了经开区没有重大工业项目的历史。出口加工区富士康项目30天内建成投产,创造了被称为奇迹的“郑州速度”。经开区项目建设呈现出“正在集聚、正在开工、正在建设、正在跨越”的良好态势。

“十一五”,是经开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五年。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的不足60家增加到的102家,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是的23倍。八大园区建设全面启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十一五”,是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最好的五年。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进出口额在中部6省出口加工区中连续五年位居第一。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四部委封关验收,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投运,从真正意义上结束了河南没有进出口港口码头的时代。

“十一五”,是经开区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全区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0.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累计申报各类科技资金项目550个,实际到位资金1.5亿元;累计申报专利总数1099项,授权专利680项,荣获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称号,被确定为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

“十一五”,是经开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的五年。大力实施“四大工程”(畅通工程、绿化工程、美化工程、亮化工程),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4.7亿元,建成道路110余公里,绿化覆盖率达36.3%,建成区面积从10平方公里扩大至30平方公里。

“十一五”,是经开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累计完成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投入4.1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的近20倍,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的4.8%上升至的15.8%。

“十一五”,是经开区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的五年。扎实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积极开展非公党建“两带一争”活动,成立了区企业党工委;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全面推进“4+2”工作法,基层党建活力进一步增强;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抓教育、抓源头,促进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生动史。五年来,面对经开区工业总量偏小、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空间受限等诸多现实,我们不埋怨、不争论,果敢地冲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和旧体制的束缚。无论是“工业立区、科技兴区”战略的确立,还是“八大超百亿产业园区”的提出,无论是首开全省异地购买土地指标的先河,还是审批制度的改革、办事程序的突破,无不体现着解放思想的胆识和敢闯敢试的勇气。可以说,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经开区发展的大跨越。

必须坚持项目带动不动摇。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明确提出“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上市公司、知名企业”四大主攻方向,通过实施产业招商、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全面提升项目招引的数量和质量。五年来,为了项目的签约入区,我们与投资商多次接触、多轮谈判;为了项目的开工建设,我们全力做好土地报批、场地平整、基础配套、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为此付出了太多的耐心和艰辛,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正是由于全区上下千方百计引项目、上项目、建项目,从而推动了一大批投资体量大、拉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顺利实施,为经开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必须坚持为民谋利不打折。只要不打折扣、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我们就能赢得群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必须坚持埋头实干不懈怠。我们始终强调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大家一股劲,管委领导同志带头分包重大项目,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各办事处主动做到全程服务,高效服务,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展望“十二五”,经开区跨越发展任重

道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形势仍然极为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压力相伴。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宏观环境稳步向好。金融危机带来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我国经济也成功实现v型反转,经济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国际资本

和产业转移加速,大量企业到内地寻求发展空间,这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大好机遇。二是政策机遇相互叠加。中央制定实施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省市对经开区的发展寄予厚望,并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对高新区、经开区等区位优越的产业集聚区,要力争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这为我们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三是跨越发展条件具备。“十一五”期间,经开区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配套快速推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这为我们抢占发展先机、持续跨越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不利条件看: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美国进一步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通胀压力、挤压我国商品出口利润,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企业投资信心受到普遍影响,这将导致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难度加大。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提速,经济发展正面临愈来愈紧的资源约束问题;去年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了对政府融资的监管和约束,土地、资金、资源等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区发展的重大瓶颈。二是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城市化进程有待加快,城市管理和社区规范化管理急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的任务还较繁重等等。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与先进经开区相比,武汉、合肥、长沙、芜湖等兄弟开发区在高平台上快速发展,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后发赶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省内经开区相比,漯河、鹤壁、开封三家开发区去年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我们越来越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双重压力。与其他开发区相比,高新区明确提出建设“郑州高新城”的目标,计划“十二五”期间实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完成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主导产业。航空港区蓄势待发,仅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一个项目达产后就能实现销售收入数百亿美元,带动形成30万人的城区规模。我们必须积极顺应形势的深刻变化,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信心,又要看到不利因素,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找准结合点,抓住着力点,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抢占竞争的制高点。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建设、大转型、大跨越”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大集聚、滨水新区大开发、城市功能大提升、支撑平台大构建、城乡发展大统筹,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区域创新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经开区建设成为郑州都市区产城融合的生态工业新城。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要把工业强区作为矢志不移的基本战略。“十二五”,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是工业经济发展不足,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努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要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十二五”发展主线。在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政策优势逐渐弱化的新形势下,经开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以传统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偏重引进资金、项目向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转型,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升级;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综合提高转型,促进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升级;从资源消耗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升级。

——要把打造郑州都市区生态工业新城作为发展方向。我们在狠抓工业的同时,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要求,谋求从工业支撑向城市支撑要生产力,推进工业强区向产城融合转变,统筹产业、人口、环境和生态的合理配置,着力打造融入郑州都市区的生态工业新城。

——要把提高经开区群众幸福指数作为最终目的。“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包容性增长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思路举措是:实施“五大战略”。

一是总量倍增战略。重点实现“七个倍增”,即gdp达到280亿元,比增长3.1倍;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增长6.7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3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比“十一五”增长2.3倍;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7亿美元,比“十一五”增长3.2倍。

二是产业升级战略。着力实施“三大产业计划”,即先进制造业提升计划、现代服务业集聚计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十二五”末,形成8个百亿产业集群,培育5个以上百亿骨干企业,引进3个以上百亿重大项目。

三是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即,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投融资体制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创新工程和创新人才汇聚工程。

四是城市提升战略。着力实施“四化”工程,即绿化、亮化、美化、数字化工程。

五是民生优先战略。重点提升“三大指数”,即,提升人民群众的富裕指数、幸福指数和平安指数,加快村民安置区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三、2011年,经开区要努力实现“十二五”精彩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抢抓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重大机遇、实现跨越提升的关键之年。

工作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0亿元,同比增长100%;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同比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同比增长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总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5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20%;进出口总额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同比增长20%。

总体思路是:实施“一大战略”,坚持“双轮驱动”,谋求“四个突破”,抓好“五项建设”。

(一)实施“一大战略”,即实施项目引资带动战略。2011年,继续确定为全区“项目建设年”,以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为重点,再掀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新高潮。

一要狠抓项目投产见效。对在建工业项目,要加快进度,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努力缩短见效周期;对已签约项目,要进一步加大衔接力度,促其尽快开工建设;对意向项目,在做好衔接工作的同时,一定要紧盯不放,抓好前期准备工作;对在谈项目,要立足经开区长远利益,促使其尽快签约落地。力争全年项目签约数30个,项目开工数40个,项目续建或竣工数20个。

二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抓好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大项目联审联批、交叉并联推进机制等制度的落实,为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重点强化立项、规划、土地等手续办理服务,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督促检查、实绩考核等各项制度,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工作积极性。

三要千方百计强化用地保障。面对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力争将每一寸土地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最大化。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项目入区审核程序,提升入区项目质量;要严把供地关,进一步强化项目投资强度;要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合村并城等措施,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低效用地,全年新开工建设标准厂房70万平方米,年内要确保建成标准厂房120万平方米。

四要继续做好选商引资工作。按照“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企业和跨国公司产业、资本梯度转移。对象上,要围绕品牌效应、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主攻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上市公司、知名企业,促进资源招商和二次招商,以合理的产业分工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方式上,要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和主题招商,依托日产、海马、宇通等重点项目,引进汽车整车、零配件及装备制造业项目;依托富士康项目,引进配套企业和延伸产业链;围绕铁路专用线等配套设施完善和四港联动快速物流通道建设,开展食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主题招商;围绕全面启动滨水商务区开发和高尔夫球场配套服务,开展以金融、商务、娱乐、文化、居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主题招商。力量上,要坚持向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倾斜领导力量、倾斜机构编制、倾斜干部导向。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项目的谋划、争取和实施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二)坚持“双轮驱动”,即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要以八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构筑先进制造业优势突出、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一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决定了开发区的发展水平。我们要大力发展产业基础好、产出规模大、支撑能力强的主导支柱产业,着力建设八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端产业高地。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要做大;食品加工产业要做精;电子信息产业要做强。

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平台的作用,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重点发展食品冷链、汽车、农副产品物流、工业品物流、消费品物流、第三方物流,形成与大工业紧密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扩规模、提档次。

三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瞄准世界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国家重点支持、体现区域战略需求、产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着力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三)谋求“四个突破”,即在城市建设品位、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投融资平台建设、管理服务机制创新四个方面求突破。

一是在提升城市建设品位上求突破。坚持用国际化眼光和现代化水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生态新城。

二是在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上求突破。按照“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富士康项目、加快b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产业等中心任务,突出特色,创新服务,引导加工贸易快速转型升级。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坚持围绕主导产业招商,以富泰华精密电子为龙头,全力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着力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积极引进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企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二是科学规划物流产业发展。全面拓展保税物流业务,充分整合周边资源优势,紧抓保税物流龙头企业的引进,做好保税物流仓库、保税物流场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保税物流功能的辐射带动力。三是积极推进b区开发建设。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继续跟进出口加工区b区的审批,做好开工前期规划和建设准备工作,启动b区“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拓展外向型发展空间。2011年,出口加工区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完成进出口5亿美元。

三是在投融资平台建设上求突破。一是采取bt及ppp等多种模式,吸引上市公司、投资公司、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参与民生工程、公用事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开发。二是加强区内融资平台的管理,发挥其运作能力和融资作用,全年完成10亿元的融资目标;三是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机构,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四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上市步伐,通过上市融资迅速做大做强。

四是在管理服务机制上求突破。一是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社区管理机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二是要创新财政运作模式,深化财政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税源增收能力和监管水平,保障整体发展需要。三是全面推行“目标、业绩、过错”三位一体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督查督办机制,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实行日询问和周例会制度,强化现场督办、跟踪督办、挂牌督办,以严格的督查督办促工作落实。四是继续优化行政服务环境,使服务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大力健全“全过程”服务体系,切实执行好从项目签约注册到生产运营的全过程、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强效能建设,严格内部管理,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联审联批等,全面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完善领导联系和服务企业责任制、大项目联席会等有效做法,围绕解决企业困难与增强企业发展实力相结合、帮助企业用足用活扶持政策等方面的核心内容,形成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四)抓好“五项建设”,即抓好滨水新区开发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民生工程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

第三篇: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

一、回顾“xxx”,经开区夯实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xxx”,是经开区建区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8亿元,是的3倍,年均增长20.6%;工业总产值完成130亿元,是的3.8倍,年均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亿元,是的2.9倍,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5亿元,是的3.2倍,年均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是的8倍,年均增长51.8%;进出口总额5.3亿美元,是的9.8倍,年均增长60.8%。

“xxx”,是经开区项目引进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全区累计引进超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2个,总投资423亿,是“xx”期间全部项目投资的9倍,结束了经开区没有重大工业项目的历史。出口加工区富士康项目30天内建成投产,创造了被称为奇迹的“郑州速度”。经开区项目建设呈现出“正在集聚、正在开工、正在建设、正在跨越”的良好态势。

“xxx”,是经开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五年。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的不足60家增加到的102家,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是的23倍。八大园区建设全面启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xxx”,是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最好的五年。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进出口额在中部6省出口加工区中连续五年位居第一。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四部委封关验收,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投运,从真正意义上结束了河南没有进出口港口码头的时代。

“xxx”,是经开区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全区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0.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累计申报各类科技资金项目550个,实际到位资金1.5亿元;累计申报专利总数1099项,授权专利680项,荣获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称号,被确定为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

“xxx”,是经开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的五年。大力实施“四大工程”(畅通工程、绿化工程、美化工程、亮化工程),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4.7亿元,建成道路110余公里,绿化覆盖率达36.3%,建成区面积从10平方公里扩大至30平方公里。

“xxx”,是经开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累计完成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投入4.1亿元,是“xx”期间投入的近20倍,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的4.8%上升至的15.8%。

“xxx”,是经开区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的五年。扎实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积极开展非公党建“两带一争”活动,成立了区企业党工委;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全面推进“4+2”工作法,基层党建活力进一步增强;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抓教育、抓源头,促进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生动史。五年来,面对经开区工业总量偏小、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空间受限等诸多现实,我们不埋怨、不争论,果敢地冲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和旧体制的束缚。无论是“工业立区、科技兴区”战略的确立,还是“八大超百亿产业园区”的提出,无论是首开全省异地购买土地指标的先河,还是审批制度的改革、办事程序的突破,无不体现着解放思想的胆识和敢闯敢试的勇气。可以说,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经开区发展的大跨越。

必须坚持项目带动不动摇。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明确提出“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上市公司、知名企业”四大主攻方向,通过实施产业招商、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全面提升项目招引的数量和质量。五年来,为了项目的签约入区,我们与投资商多次接触、多轮谈判;为了项目的开工建设,我们全力做好土地报批、场地平整、基础配套、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为此付出了太多的耐心和艰辛,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正是由于全区上下千方百计引项目、上项目、建项目,从而推动了一大批投资体量大、拉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顺利实施,为经开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必须坚持为民谋利不打折。只要不打折扣、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我们就能赢得群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必须坚持埋头实干不懈怠。我们始终强调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大家一股劲,管委领导同志带头分包重大项目,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各办事处主动做到全程服务,高效服务,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展望“xx”,经开区跨越发展任重道远

“xx”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形势仍然极为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压力相伴。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宏观环境稳步向好。金融危机带来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我国经济也成功实现v型反转,经济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加速,大量企业到内地寻求发展空间,这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大好机遇。二是政策机遇相互叠加。中央制定实施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省市对经开区的发展寄予厚望,并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对高新区、经开区等区位优越的产业集聚区,要力争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这为我们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三是跨越发展条件具备。“xxx”期间,经开区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配套快速推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这为我们抢占发展先机、持续跨越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不利条件看: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美国进一步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通胀压力、挤压我国商品出口利润,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企业投资信心受到普遍影响,这将导致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难度加大。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提速,经济发展正面临愈来愈紧的资源约束问题;去年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了对政府融资的监管和约束,土地、资金、资源等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区发展的重大瓶颈。二是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城市化进程有待加快,城市管理和社区规范化管理急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的任务还较繁重等等。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与先进经开区相比,武汉、合肥、长沙、芜湖等兄弟开发区在高平台上快速发展,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后发赶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省内经开区相比,漯河、鹤壁、开封三家开发区去年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我们越来越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双重压力。与其他开发区相比,高新区明确提出建设“郑州高新城”的目标,计划“xx”期间实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完成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主导产业。航空港区蓄势待发,仅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一个项目达产后就能实现销售收入数百亿美元,带动形成30万人的城区规模。我们必须积极顺应形势的深刻变化,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信心,又要看到不利因素,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找准结合点,抓住着力点,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抢占竞争的制高点。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建设、大转型、大跨越”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大集聚、滨水新区大开发、城市功能大提升、支撑平台大构建、城乡发展大统筹,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区域创新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经开区建设成为郑州都市区产城融合的生态工业新城。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要把工业强区作为矢志不移的基本战略。“xx”,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是工业经济发展不足,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努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要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xx”发展主线。在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政策优势逐渐弱化的新形势下,经开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以传统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偏重引进资金、项目向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转型,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升级;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综合提高转型,促进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升级;从资源消耗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升级。

——要把打造郑州都市区生态工业新城作为发展方向。我们在狠抓工业的同时,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要求,谋求从工业支撑向城市支撑要生产力,推进工业强区向产城融合转变,统筹产业、人口、环境和生态的合理配置,着力打造融入郑州都市区的生态工业新城。

——要把提高经开区群众幸福指数作为最终目的。“xx”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包容性增长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思路举措是:实施“五大战略”。

一是总量倍增战略。重点实现“七个倍增”,即gdp达到280亿元,比增长3.1倍;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增长6.7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比“xxx”增长2.3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比“xxx”增长2.3倍;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7亿美元,比“xxx”增长3.2倍。

二是产业升级战略。着力实施“三大产业计划”,即先进制造业提升计划、现代服务业集聚计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xx”末,形成8个百亿产业集群,培育5个以上百亿骨干企业,引进3个以上百亿重大项目。

三是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即,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投融资体制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创新工程和创新人才汇聚工程。

四是城市提升战略。着力实施“四化”工程,即绿化、亮化、美化、数字化工程。

五是民生优先战略。重点提升“三大指数”,即,提升人民群众的富裕指数、幸福指数和平安指数,加快村民安置区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三、XX年,经开区要努力实现“xx”精彩开局

XX年是“xx”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抢抓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重大机遇、实现跨越提升的关键之年。

工作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0亿元,同比增长100%;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同比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同比增长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总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5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20%;进出口总额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同比增长20%。

三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瞄准世界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国家重点支持、体现区域战略需求、产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着力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三)谋求“四个突破”,即在城市建设品位、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投融资平台建设、管理服务机制创新四个方面求突破。

一是在提升城市建设品位上求突破。坚持用国际化眼光和现代化水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生态新城。

二是在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上求突破。按照“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富士康项目、加快b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产业等中心任务,突出特色,创新服务,引导加工贸易快速转型升级。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坚持围绕主导产业招商,以富泰华精密电子为龙头,全力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着力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积极引进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企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二是科学规划物流产业发展。全面拓展保税物流业务,充分整合周边资源优势,紧抓保税物流龙头企业的引进,做好保税物流仓库、保税物流场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保税物流功能的辐射带动力。三是积极推进b区开发建设。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继续跟进出口加工区b区的审批,做好开工前期规划和建设准备工作,启动b区“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拓展外向型发展空间。XX年,出口加工区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完成进出口5亿美元。

三是在投融资平台建设上求突破。一是采取bt及ppp等多种模式,吸引上市公司、投资公司、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参与民生工程、公用事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开发。二是加强区内融资平台的管理,发挥其运作能力和融资作用,全年完成10亿元的融资目标;三是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机构,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四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上市步伐,通过上市融资迅速做大做强。

四是在管理服务机制上求突破。一是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社区管理机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二是要创新财政运作模式,深化财政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税源增收能力和监管水平,保障整体发展需要。三是全面推行“目标、业绩、过错”三位一体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督查督办机制,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实行日询问和周例会制度,强化现场督办、跟踪督办、挂牌督办,以严格的督查督办促工作落实。四是继续优化行政服务环境,使服务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大力健全“全过程”服务体系,切实执行好从项目签约注册到生产运营的全过程、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加强效能建设,严格内部管理,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联审联批等,全面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完善领导联系和服务企业责任制、大项目联席会等有效做法,围绕解决企业困难与增强企业发展实力相结合、帮助企业用足用活扶持政策等方面的核心内容,形成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四)抓好“五项建设”,即抓好滨水新区开发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民生工程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

第四篇: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略

勇立潮头唱大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纪略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25日

作者:青海日报 萧柳

回眸已经成为历史的去岁,西宁开发区在困难和机遇并存中一路走来。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异常变化,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共克时艰,视危机为机遇,变困难为挑战,在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交出了一份令人感奋的答卷:2009年,西宁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比整合前的2005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57%,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2.5%;实现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8.2倍,年均增长74%,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22.6%。

跨越发展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飞跃

悉心的人们不会忘记,真正使西宁开发区充满生机地步入跨越发展轨道的根基,还在于五年前那个冬天里发生的动人故事:200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西宁地区各工业园区进行全面整合,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新组建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决策者们,凭着前所未有的胆识和魄力,打破了传统樊篱,带领开发区建设者们开始了新一轮步履艰难的开拓。四年来,开发区将深重的滞后转化为巨大的生机,大踏步走上了创新为标志的跨越发展之路。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优势主导产业布局新格局。西宁开发区依托青海特色资源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各工业园区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主导产业,建成了157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定位的骨干项目,开发区的窗口、示范、辐射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西宁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得,发挥资源、政策、体制、配套、环境等比较优势,着力使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招商引技、招商引制转变、注重招大商、招强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与交流,重点抓好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制度、先进技术经验引进、吸取及转化工作,突出招引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项目。

绿色发展 发展层次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面对世界经济绿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西宁开发区人超越时空的限制,以全新的发展定位和理念,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高水平建设、打造一流发展平台”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园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全面启动和实施多联产业横向扩展,资源精深加工纵向延伸的方

略,围绕促进产业链延伸、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谋划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进一步健全了园区企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主动适应低碳化合节能减排要求,有力地推进了发展循环经济进程。2009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万元GDP能耗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强度下降10%,SO2排放强度下降9%,节能减排指标在全省同行业居于领先水平。园区新建工业项目投资土地集约利用达每亩200万元以上。同时,紧紧抓住西宁开发区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机遇,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并报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列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投资建成的烟气余热发电项目,填补了硅铁行业余热发电的空白。和谐发展 铸就以人为本广阔发展平台

西宁开发区把“保民生、促和谐”作为推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园区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和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着力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上下功夫;在谋划未来高科技产业发展时,积极与团省委、科技厅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着力在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吸引留学人员和优秀大学生创业发展上下功夫;完善了被征地农民扶助办法、搬迁安置、转移就业及生活保障等相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安居住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2009年,支付征地补偿款达11.5亿元,培训被征地农民就业3000余人,投入资金帮助辖区乡镇和村庄完成了乡村公路建设、道路硬化工程,新建了甘河中学、甘河职校等6所学校,开工建设了多巴康川新城60万平方米的新村安置工程。积极推行“生活、养老、住房”三条保障线制度。对60周岁以下的被征地农民,根据所得的征地补偿款数额分4个档次每月给予不同的生活补助。对在多巴康川新城异地安置的农户每人赠送5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并享受成本价每平方米1000元的20平方米住房面积,使每一户拆迁户都有房可居。

园区建设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明显提高。园区项目建设得到了周边村镇农民的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为园区发展奠定了和谐的发展环境。

统筹发展 资源产业聚集效应日趋凸显

结合各园区发展实际,构建了把东川工业园区打造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化工产业基地,把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打造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科技孵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把南川工业园区打造成国际藏毯生产、集散

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实现了园区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关联配套、资源共享、竞相发展。

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太阳光伏、新材料、有色金属、化工、高原生物、中藏药、藏毯绒纺等特色产业集群。50万吨铝基合金、25万吨水电铝型材、2000吨多晶硅、1250吨电子极多晶硅、百万吨复合肥一期、机织藏毯扩能等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特色明显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园区融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西宁开发区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金融机构的协调,先后与省开行、建行、中行、农行、青海银行、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多渠道筹措、落实建设资金。2009年,园区新增建设贷款33.7亿元。开发区引用公司贷款担保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2009年,争取到位扶持园区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3.04亿元。各园区财政兑现落实扶持企业发展资金7512万元,为园区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开展正常生产经营、开拓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短评:在挑战中实现跨越

统计数字所显示的一个个耀人的亮点表明:2009年是西宁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突飞猛进的一年。不但折射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辉煌与成就,而且展示了把美好的图画变成彩色空间的风采和神韵,西宁开发区各工业园展翅腾飞的形象鲜明地凸现在世人面前。

过去的一年,对于西宁开发区人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在发展过程中,一些“近忧”和“远虑”给工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不少令人痛楚的困惑,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园区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致使很多企业陷入困境,举步维艰,至今尚未见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招商引资项目压力引发的环境、人才、资金、技术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西宁开发区园区发展的难点。

面对现实,西宁经济开发区的决策者们,义无反顾地树立了“大开放推动思想大解放,大开发促进经济大发展”的新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意识,积极践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带领广大开发区建设者,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努力奋斗,开拓进取,使西宁开发区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园区建设者们在不寻常的年份里,用超常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书就了浓墨重彩的精美画卷。

第五篇:在西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定稿)1

在西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11日)

毛小兵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西宁历史上第一次以市委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也是在实施“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成为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开启我市水利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会议传达了省委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表彰了西宁水利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四个单位做了大会交流发言。大会还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实施意见,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进一步谋划好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水利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西宁实际的水利跨越发展之路,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我市水利发展的基本方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事关发展、事关民生、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战略资源。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来推进,水利实现了功能逐步从单一为农业服务向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建设逐步从小项目、小投入向大项目、大投入转变,管理逐步从行业向社会和公共服务转变,水利在支撑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亿多元,比前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入增长了1.7倍,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是防洪抗灾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重点保护段河道防洪工程21公里,在建河道防洪工程21.8公里;完成山洪灾害沟道治理12条,正在治理的5条。山洪灾害对城区以及三县县城的威胁正在逐步消除,基本形成了蓄、引、提、防兼顾,大、中、小工程并举,集防洪、灌溉、供水、水保、排污治污为一体的水利网络。二是供排水保障能力逐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了第一座地表水厂——市第七水厂,敷设城市供水管网47公里,日供水能力达64.5万吨,基本保障了城区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全市建成了7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市区敷设污水管网321公里,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由“十五”时期8.5万吨增加到25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由46%提高至80%,初步形成了市区及三县完善的排水管网系统,城市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三是民生水利建设取得实效。解决了30.12万人、4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完成了北川渠、礼让渠、湟海渠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20项,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05平方公里,完成生态修复1128公顷,建设基本农田32784亩,初步建成了西宁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四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先后出台了《西宁市水资源管理条例》、《西宁市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水利依法行政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法制 — 2 — 保障。启动了节水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了一批工业节水及生活小区、生态灌溉节水示范项目,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3;万元GDP用水量比“十五”末下降59.1%,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60.2%。五是管水用水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积极稳妥开展全市水利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市属和三县国有水管单位“两费”基本得到了落实,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已初步建立。实施“清水入城”工程,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和开发的规划、建设、协调和管理工作。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进行项目市场化运作,先后采用“BOT”、“TOT”模式进行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对于公益性水利工程的投资,由单一的争取国家专项扩展到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日元贷款等国际金融组织投资。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水利事业发展迅速、实效明显的五年,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水利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水资源量严重不足。西宁市水资源总量13.14亿立方米,占全省的2.4%;人均约为60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和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4和1/20,属资源缺水型重度缺水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干旱缺水、水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质量不高仍然是我市的基本水情,也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困难。西宁市水资源为降水补给型,受降水季节性的影响较大,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工农业生产季节性缺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较困

— 3 — 难,工程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并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与人口分布、生产布局不匹配的问题更加突出。三是水体污染严重,造成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随着污水排放量的日益增加,水体污染呈扩大化趋势。湟水流域17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站点中,水质优于和达到三类水的站点9个,水质劣于三类水标准的站点8个,水体污染限制了有限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四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用水效率低,目前我市万元GDP用水量为112立方米,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85.6立方米,中水回用试点工程启动较晚,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水利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五是水利工作改革创新滞后。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水利工程运行效率不高。基层水利服务功能较弱,水利建设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不强,大水利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这些情况表明,水的问题始终是事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问题,水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关系各族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头等大事,水利建设滞后始终是影响富裕文明和谐西宁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

立足市情水情,推进我市水利跨越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全省乃至全国水利发展的基本趋势。首先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认知和观念。这必将推动我国水资源由主要为农业服务向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转变,推动水利发展由治水安邦 — 4 — 向治水兴邦转变。其次要看到,推进水利跨越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在未来10年内,国家将投入4万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投资达到800亿元的目标。这必将从根本上扭转全国、全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第三要看到,发展水利的思路更加清晰。水利功能显著拓展,发展形态及内在价值极大丰富,特别是加快民生水利、绿色水利,让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新时期水利建设的鲜明特点和要求。第四要看到,统筹区域水利协调发展的布局更加明显。从发展阶段看,全国东中部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未来五年,在大规模推进中小型工程的同时,国家会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的重大水利工程。省委省政府也提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要集中力量加快引大济湟、东部城市群供水保障和浅山干旱地区水利综合开发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时空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城镇防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这些将为我们谋划和推动全市水利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我们要准确把握水情特征和水利发展态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为根本,牢固树立 “治宁方略、水为大政”的发展理念,按照“一年理机制,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四年实现新突破”的“四步走”战略

— 5 — 目标,着力构建水资源管理、城乡供水节水、防洪抗旱、水环境保护“四大体系”。力争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投资达到150 亿元,在全面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农田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干旱地区水利综合治理等五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科学配置水资源和供水安全保障四个方面走在西部省会城市前列,形成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大水利”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十二五”时期,全市要在治水、用水、管水等方面努力实现“五个提升”:即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15 亿立方米,年有效供水能力达到 8.15亿立方米,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全面解决农村30.16万人、32.9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新增灌溉面积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节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强化水资源管理,全社会年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万元GDP用水量逐年下降,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基本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城镇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3.54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146.46平方公里。城市治污纳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根据城区发展,新建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项目及配套管网,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其他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 — 6 — 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三河源”(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流域的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实现“清水入城”的目标。改革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水价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

二、统筹推进,加快实施综合水利工程建设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的重大跨越,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和发展全局的水利工程,对于推进“四个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和高原山水花园城市都具有重大意义。要坚持统筹规划、大小并举,迅速掀起水利建设的新高潮,大力提升水利的经济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要加快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重点加大黑泉水库等重点地表水及地下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探索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适时出台水源地保护方面的法规规章。实施水源涵养区综合治理、湿地保护项目,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三河源”流域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构建以城区为核心、南北两山为屏障、县域为纵深的三环生态布局。

(二)要加快清水入城工程建设。加快污染严重河流水环境治理,重点实施“清水入城”工程。按照“以砂治水、旅游带动、整体开发、统一经营”的方针,对湟水流域(西宁段)实施综合治理。按照“一年治砂治污打基础,三年项目落实显形象,五年

— 7 — 长效管理全建成”的目标,加大流域工业污染、垃圾和违规采砂洗砂等专项整治,逐步关停流域内小水电站,把三河六岸建设成集生态防护、休闲绿地、旅游景区、文化展示、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功能为一体的绿色景观生态廊道,全面消除湟水流域(西宁段)劣五类水质,努力实现湟水流域(西宁段)“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整体目标,形成亲水、近绿、怡人的生态环境新格局。

(三)要加快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在近几年的治水实践中,我们把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作为科学治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使水利更好地惠及了各族人民。今后一个时期,要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一要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大力开展集中供排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继续实施供水管网改造扩建工程,加快建设重点供水水源工程,满足城镇化和关闭地下水源后的备用水源用水需求,为东部城市群建设提供供水保障。加大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以及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十二五”期间,投资17亿元,新、改、扩建供水管网293公里,加压站7座,实施西纳川水厂、第七水源二期工程等项目。投资10亿元,敷设污水管网25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和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厂1座。二要加快节水型社会试点项目建设,积极创建节水型校园、小区、服务业试点。要加快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步伐,积极推广工业节水平衡测试技术,在有色金属、化工、纺织、建材、食品、机械等行业实施节水行动,强制淘汰落后的用 — 8 — 水设备和用水工艺。三要加大含氟含砷饮用水地区改水力度,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到2015年,全面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完成设施农业和南北两山生态区的水利配套。四要进一步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在确保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扎实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四)要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要重点实施引大济湟西干渠、世行二期等项目,基本解决西宁工程型缺水、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积极推进东部城市群水利保障工程,有效解决东部城市群建设、产业园区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需要。新建西纳川水库、大华水库、二卡子水库,库容总量达4100万立方米,有效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大中型灌区建设。以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工程”和专项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步伐,加强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建设,全面完成规划内老化失修农灌工程维修改造。

(五)要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治、以工代赈等农田水利项目,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结合河湟谷地特色农业长廊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工程,继续实施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对全市19个国营灌区及重点民营灌区进行改造,解决全市各类温棚水利配套问题。加大全膜覆盖、水肥一体、保护性耕作等农技节水,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实

— 9 — 现由单一节水向综合节水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大水漫灌、高耗低效的现象。

(六)要加快防汛抗旱工程建设。要加快推进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防洪工程建设,对全市18条重点河沟进行综合整治,加快市政排水系统建设,力争5年内使西宁城区防洪能力全面达标。要统筹实施水库提能达标工程,对全市15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积极推进山洪灾害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大隐患。

(七)要加快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及水利信息监测站网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水利信息采集监测网络,建立涵盖各类水利工程特征、业务报表、实时监测及自然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中心。要加快西宁市防洪抗旱预警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设涉水事务网上办理电子窗口和一站式协同办公平台。

三、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构建水利科学发展长效机制

水利工程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既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也要调动社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当前,水利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要认真研究和具体设计改革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推进。

(一)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要在完善流域管理和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上取得突破,严格制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一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利用控制红线。制定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 — 10 — 和有偿使用制度。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逐步开展节水考核管理。三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从严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考核体系。

(二)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一件大事,是撬动我市水利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支点。一要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水利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水利专项投入,进一步加大市、县(区)对水利的投入。自2012年起,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每年从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增量中安排10%用于水利建设;在“十二五”期间,要严格按照规定足额、准确计提地方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实行预算管理,专项使用;市、县(区)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大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二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积极搭建水利融资平台,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投放资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三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的原则,全面推行“一事一议”,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兴建小型水利设施,充分调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的

— 11 — 积极性。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城乡供水、“五小工程”等经营性水利项目,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水利建设领域。利用实施西宁防洪及流域管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的成熟经验,继续加大外资争取力度,运用国际项目建设管理的理念优势,整合项目,加快我市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改革。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效率要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来保证。要健全水利工程建设机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监管、招标、投标的机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健全水利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水利市场信用管理机构和体系,提高进入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的准入门槛,强化廉政考核机制、督查机制和水利内部审计机制,坚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要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要设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资源,强化市场化运作,推进湟水流域(西宁段)综合治理。规范设置市县水利部门机构,理顺四区水利管理体制,调整规范乡镇水管体制。健全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水政执法,成立相应的综合执法队伍。足额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加强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积极推行集中管理、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工程管理体制。强化基层工作机构和力量,妥善解决基层水管单位人员工资、公用经费以及分流人员社会保障等问题。

(四)深化水权和水价制度改革。这是促进水资源高效配置和节约利用的关键。要加快建立农业用水水权流转和补偿机制,支持工业用水和城镇用水,形成以工支农和以工补农的良性互补局面。建立工业和服务业超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农牧业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规范完善农业水规费征收。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

四、强化职能发挥,形成大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推进水利改革发展不单单是水利部门的事,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在领导分工、干部配置、财力投放上要体现“长远大计”的要求,在谋划思路、制定规划、工作安排上体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精神。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重点抓战略规划、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检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扑下身子,抓好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水利工作的强大合力。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努力做到精细化规划、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盘活存量、管好存量,抓好存量,使水利投资建设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3 — 切实树立好依法依规干好项目是水平,按时按量完成工作是责任的工作担当精神。

(二)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职责。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担负起水利建设和改革的重任。发展改革部门要配合水利部门全力做好水利项目争取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财政部门要足额落实中央、省财政安排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并对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水利工程用地保障服务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制定水利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逐步解决水利系统专业人才紧缺问题;环保、建设、交通、农牧、林业、扶贫、气象、金融、税务、安监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分工,抓紧研究制定各项具体的落实措施。

(三)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工作水平。水利改革发展事关民心民生,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找准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当前,要吃透中央精神和国家、省上政策,抓紧与中央、省上资金投向和建设领域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在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我市更大的支持。

(四)健全人才队伍,提升行业能力。要制定水利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培养、选拔各类水利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重视对基层一线水利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有计划地从大学毕业生中录用水利专业人员,补充力量,逐步解决目前全市水利队伍人 — 14 — 才紧缺问题。要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全面提高水利工作者队伍的作风建设,努力创造经得起时代考验、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大自然考验的治水业绩。

(五)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水利。要广泛开展市情水情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面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为又好又快发展水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大力表彰奖励对水利改革发展事业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激发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尤其是一线水利工作者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肩负的工作意义非凡,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扎实做好水利工作,努力让生命之水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下载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党委办公室、统战、群团、党校、党史和档案工作,讲几点意见。2007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也是党委办公室......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今天我们组织召开县委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来S考察重要讲话和中省市相关会议精神,总结2022年工......

    在2012年度全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镇党委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镇党委书记 李德麟 (2012年2月18日) 同志们: 前面,周书记传达了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表彰奖励了2011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签订了2012年目标责......

    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讲话(定稿)

    统筹城乡规划构建特色城市 全力推进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

    在全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全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2005年1月7日)同志们:刚才,x县长对去年全县的工作作了系统总结,对......

    在全市公路工作会议上讲话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谱写XX公路事业崭新篇章同志们: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公路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交通公路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04年......

    2007在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上讲话

    开创老干部工作新局面 努力为温州第三次跨越作贡献 ——在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3月13日) 沈 伟 同志们: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

    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以发展总揽全局汇聚各方面力量 努力推动县委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同志们:这次县委工作会议是经县委常委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省、州“提速快跑”的战略部署,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