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伍什家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
伍什家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
汇 报 材 料
伍什家镇党委书记赵胜利
尊敬的杜书记、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伍什家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调研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表示热烈欢迎。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伍什家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以伍什家村为示范积极稳妥的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下面,就我镇近年来对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及今后的建设规划思路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示范村基本情况
伍什家村是伍什家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行政村辖伍什家、小伍什家、卢根壕3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597户,总人口1622人。其中蒙古族89人。全村拥有耕地9391亩,全部是水浇地,林地8000亩,荒草地2500亩。近年来,村“两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的产业链条,保障村集体的经济来源。村级经济发展主要以玉米、小杂粮种植业和奶牛、生猪、肉羊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占85%;养殖业占10%;外出务工业占5%。村党支部书记王玉玺,多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
二、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完成情况
1、新镇区建设整体规划
从2008年开始,镇党委、政府逐年完成了新镇区总体建设规2-
林2万株,逐步完善了全行政村的农田水利设施。三是争取上级资金300万元,完成伍什家村环村水泥路及3个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4.5公里;四是争取上级资金215万元,完成伍什家村抗旱排涝工程设施建设。五是统筹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在全行政村完成危旧房改造40余户,建设新型环保厕所120厕,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形成了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
3、新型产业发展规划
2013年,镇党委、政府引进山路集团升华公司光伏项目,已在伍什家村租用土地1300亩,用作高效农业光伏发电项目;征用土地130亩用作光伏小镇建设项目。新引进的光伏发电产业,对伍什家村调整产业结构、新农村整体建设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成后可实现分布式并网发电,同时可种植优质牧草、中草药4万亩,解决就业人员8000余人,集中安臵近1000户农民,形成现代化光伏小镇。
4、阵地建设情况
2013年,镇党委、政府新建了伍什家村级阵地,新阵地为350平方米二层小楼,工程总投资80.4万元,位于伍什家村文化广场西侧,现已全部完工。随着新阵地的建成,将对推动全镇基层组织建设“星级”创建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村级阵地的使用率,真正把村级阵地建成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文体娱乐中心,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不均衡导致新农村统一规划实施难度较大,制约新农村发展。
二是农村文化、卫生、体育、商业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有的自建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没有财政补助,按原计划实4-发展的新亮点,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转平台为抓手,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等途径,先从规模较小的村庄整村搬迁,在光伏小镇集聚人口,扩大规模。三是着力引进蒙牛、伊利规模养殖项目,以此扩大饲草料订单种植面积,从而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强村级幼儿园的整合力度,完成伍什家小学农村少年宫建设,提高教育水平。二是加强社会保障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完成伍什家养老院扩建项目,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村级卫生室建设,方便农民就医。三是充分发挥伍什家村“星级”阵地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图书、器材配臵。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强化劳动力就业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科技对种养殖业的贡献率,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重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强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持续均衡发展,实现镇域经济新跨越,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341”工程的推进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伍什家镇伍什家村新农村发展情况汇报材料二
伍什家镇伍什家村
新农村发展情况概况
一、伍什家行政村概况
伍什家行政村是伍什家镇政府所在地,辖3个自然村,总辖区面积24.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2000亩,林地7145亩,旱地4000亩,荒地4712亩。总人口2390人,常住人口1936;党员88人。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油料、马铃薯、籽瓜,现种植作物20000亩;主要养殖牛、猪、羊,现养殖520头牛、1000头猪、3500只羊。村内第三产服务业薄弱。村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
二、“十个全覆盖”概况
截止2014年5月,伍什家村已完成危旧房改造337户,完成街巷道路硬化3.2千米;养老参保率达100%,医疗参合率达98%,纳入低保户数140户;实现全村通自来水,已铺设自来水管4.41万米;实现全村通电照明,对全村农网进行了改造;镇内设小学一处,幼儿园一处;设有个体小卖店1660平米。目前,伍什家村在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便民连锁超市、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计划在2014年改造危旧房253户;在2015年改造小伍十家自然村危旧房48户;在2016年改造芦根壕自然村危旧房36户,3年共改造337户,预计共需606万元;
计划在2014年新建管网49.2千米,预计需80万元;拟硬化街巷10.23千米,预计需700万元;
计划在2014年拟建设标准化卫生室1处,拟建设文化活动室1处,拟建设便民超市1处,预计共需63万元;
【合计需1449万元。】
三、当前产业状况
伍什家村地处镇政治中心,历来重视农业。在种植方面,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油料、马铃薯等;黄河灌溉面积18000亩,井水灌溉200亩,拥有4口机井;粮食总产量约9000吨。在养殖方面,有饲养猪、牛、羊等农畜产品的习惯;我村农田中大量的作物秸秆可以作为饲料。
四、产业发展规划及预期收效
通过镇党委、政府多方争取、协调,现有三个产业项目即将入驻伍什家村:
一是三十万只育肥羊养殖示范基地项目。该项目建设单位是内蒙古美丽草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5000万元,资金来源全部由企业自筹。预计建设羊舍1680平方米,库房556平方米,病羊治疗室162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从2013年12月开始建设,预计于2015年11月全部建成。项目建成后年出栏育肥羊30万只。
二是兴建六千亩伊利牧场青贮饲料种植基地项目。通过整合流转伍什家村村北的6000亩土地,与伊利大北窑牧场签订6000亩的奶牛青贮饲料种植土地租用合同,使高效农业、有机牧业带动村域经济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伊利种植基地将投资60万元雇佣当地劳动力种植青贮,将机械农业、种植产业、有机牧业有效结合。农户通过收取土地流转费用、劳动力雇佣金的方式增加收入,预计每个受雇农民年收入增加700-1000元。
三是二千亩温棚蔬菜种植项目。现引进的2000亩温棚种植项目,预计投资4000万元,资金来源全部由企业自筹。已在伍什家村选好南、北各1000亩的温棚建设地址,将建成660个温室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每个大棚的年利润预计为5万元。建成后,农户可通过承包、租用的方式参与种植。企业收取每个大棚3000-5000元的租金,则农户种植的每个大棚收入为45000元。
第三篇:伍什家镇人大代表先进事迹材料
伍什家镇人大代表先进事迹材料
温棚蔬菜种植引进村成为群众致富领路人
-----记伍什家镇什拉壕村委会主任张利君
伍什家镇什拉壕村委会主任张利君,从2006年上任至今,在村委会主任岗位上一干就是八九年,他把一个昔日的穷村、乱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温棚蔬菜种植专业村、富裕村。
2006年,张利君上任之初的什拉壕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小村庄,村里没有支柱产业,群众经济收入少,致富无门路。面对困难,张利君没有退缩。他立足实际,审时度势,作出了发展温棚瓜菜的战略性抉择。面对这一历史性的难得机遇,在许多村还在等待观望之际,张利君就和村支部书记带领村着“两委”干部到镇党委主动请缨,要求把试点放在什拉壕村,并立下军令状,保证试点成功,否则就主动辞职。
温棚蔬菜试点村最终确定在了什拉壕村。张利君抓住时机先后组织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在了解到山东寿光、尧沟和豫南鄢陵等地的大棚发展情况后,最后决定发展大棚蔬菜。当时村民的经济都不富裕,在没有种植经验的情况下,面对亩投资3500元的大棚蔬菜产业,有好多的群众都退缩了。张利君一直坚信发展大棚的理念,给群众讲道理、摆例子,鼓励他们要坚定发展温棚蔬菜的决心,在群众会上他也多次表态说:“山东他们能干成我们也能干成,没有钱我想办法去给大家解决。必须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的原则,群众一时不愿意干,党员干部要带头”。当年就由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始了有机温棚建设。
为了掌握育苗技术,张利君自费提供食宿,把农业技术员请到村里,多次在育苗棚里召开现场会,为群众解决技术问题。大棚西瓜育苗时节正值寒冬,由于天气寒冷,因掌握不好育苗技术,育苗几经周折才得成功。现在,已有15个温棚开始出菜,2012年10月5日前,大棚西瓜即将成熟上市,张少波自费到安阳、郑州、石家庄等地考察市场,了解行情,联系商户。由于提前掌握了行情,联系了商户。许多商家都来温棚蔬菜基地现场考察,准备签订长期供货合同。预计最高的亩收入达到9000元,平均也在6000元。温棚蔬菜基地面积现在已达1000多亩。为解决资金短缺、后续建设困难的问题,张利君多次到金融部门跑贷款,因为没有担保,银行不敢放贷,他就多次拉着人家到地里看大棚,讲效益,讨论可行性,终于感动了银行领导,最终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银行贷款500多万元,全部用于发展大棚。
随着温棚瓜菜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为更好地推进温棚瓜菜生产,张利君借鉴了外地先进经验,组建了“昊枼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购销农资、统一科技培训、统一市场销售。每到生产关键季节,合作社就会把竹竿、薄膜、种子、农药、化肥等专用物资送到田间地头,既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了群众负担,又保证了农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益。合作社还坚持分片技术包干,从建棚育苗、移栽定植、产前产中病虫害防治、产后销售等环节开展一站式服务,跟踪技术指导。技术骨干定期召开碰头会,互通情况,交流经验,遇到难题商讨解决,保证了扶持一个发展一片。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无公害生产已经迫在眉睫。张利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全村推行现代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无害化生产。在每一个棚内都悬挂无公害
生产操作规程标牌,详细标明从育苗、定植、施肥、浇灌、病虫害综合防治到采摘等全过程的技术要求,确保依标生产。所选用的种子都是国内先进品种,使用的农药都是生物农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无公害品种,符合国家标准。
如今的什拉壕村在张利君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模式,不断引进新品种和技术,实现了由单一的高效农业生产向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的新跨越,确保农业高效益、农民高收入。
第四篇: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林地万亩,水田万亩。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全镇gdp总量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万平方米,年产蔬菜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18%。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
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做到“三为主”,突出“一个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
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
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
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
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
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
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1 2 下一页
第五篇: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今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新农村的起步之年。新年伊始,**镇机关干部集体下村作调研,为新年新农村建设摸好底,架好势。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8个自然村,总户数4005户,面积48.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32万人。距市中心31公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
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北工中城南闲”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立镇、绿色富镇、文化名镇”的总体思路,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业6564万元,增长10.2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94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