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

时间:2019-05-12 18:0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

今年以来,包括广东在内的各地方陆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既是对劳动者权益的进一步保障,也在缓解劳资纠纷的同时,有力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了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体系,广东省年内又将出台首个非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小时工资标准。这个标准专门针对灵活就业者,将更多人纳入保障,是广东省为构建社会和谐完善相关制度的又一具体措施。

从XX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发表,到今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再到《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出台,和谐社会在全社会引起空前的热论和广泛的认同,并已经从一个蓝图和纲领日渐清晰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具体的施政细则。

以抓好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是广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亮点。去年广东省颁布了《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紧紧抓住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锁定社情民意的焦点。今年省委《实施意见》的诞生,更是凝聚着30多位省领导深入基层、社区、厂矿大调研的心血,其历时8个月,易稿20余次,字里行间饱含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想得越全面细致,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越有利于干出实绩。《实施意见》对广东省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问题,既总结提炼近年来广东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又对新形势下需要突破的难点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广东特色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广东要努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全国前列。

和谐社会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社会,广东在经济发展方面居全国前列,当前的形势迫切需要在社会事业这一百姓最为关切的方面下大工夫,做大文章。《实施意见》对此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部署,如“坚持以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着力化解劳动纠纷,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解决就业难、读书难、住房难”;等等。秉着这些精神和要求,今后各级政府在大项目大投入的决策上要慎之又慎,应当把有限的财政用到事关百姓困难和冷暖的事业上去。

当前,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补足历史欠账的同时,提高职能部门的执政能力与管理水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实施意见》特别指出要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繁荣社会事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大力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自我管理和民主决策机制,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最终使人人参与和谐,全面实现和谐。

第二篇:民意表达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

民意表达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

张葆君

2006年07月09日10:1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它表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侧重点要更多的向协调,沟通,服务等方面来强化身会的调控功能转化。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

要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应动以下方面努力。1.人大代表制度的完善。加强人大的政治信用和政治权威,倾听民意,负担起如实传递民众心声的责任,为政府和民众的和解与和谐作出贡献。2.公共政策的民意参与。民众是政治的主题,民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任何人恩赐的,他们参与权,选举权,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是宪法所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3.关心弱势群体。要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让社会听到他们的声音。4.加快建立党和政府与人民的互信关系。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始终保持党和政府与民众的血肉关系。5.尊重和保障民意的利益表达,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广大民众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关键词:民意表达机制 构建 和谐社会

作为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目标。“民康物阜”、“国泰民安”、“和为贵”、“政通人和”——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充满着追求和向往。

曾庆红最近指出:和谐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城乡之间、就业与失业、人和自然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它表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侧重点要更多的向协调、沟通、服务等方面来强化社会的调控功能转化。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而这些机制的最终建立,必须要有融洽和谐的国民利益表达机制作为沟通的桥梁,营造出和谐社会的宽松氛围迫在眉睫。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不断提高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力量的需要,更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一、民意表达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民意表达是民众为实现其特殊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它的实质是把民众的态度、意见转变为向社会、向国家表达要求的方式。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民意表达机制,是指民众(即使在古代)天然地具有参入政治决策或公共决策的需求,政治体制必须安排这一机制,否则,这种需求可能以非制度化,非和平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历史上看,秦始皇开始,就缺乏朝野之间的对话和协商的机制,单方面讲同心同德,与朝廷不同见解,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长此以往一个稳定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大相径庭。

1894年,法国发生了德雷福斯事件。法国作家左拉曾在致法国总统公开信中控告了制造亵渎人道和正义罪恶的罪犯。虽然这种为民请愿的言行,在中国传统社会,也是为道德所称许的,但却未能上升到公民权利和自由的高度。

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当年《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无疑是“反动透顶”,但在英、法国照样出版《资本论》,印刷《共产党宣言》。公然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英国也并未把马克思驱逐出境或禁止他发表文章就天下大乱。可见,一个公民可以独立公开发表自己意见的国家,才可能使得社会随着民意的变化而和平变革。

人心的流失是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人心向背(人民的认同度)是一个政权的根基。党内民主极度缺乏,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就很难在党的方针政策中体现。正如有人所说人的自由度大小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是反映民意的重要工具,有着把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出来,沟通政府与民众信息和联系的功能。现代政党的基础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表达民意来表达民众利益,从而制定出体现民众利益的政策,纲领和行政计划,赢得民众的支持。

从宏观上看,1978年前党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极大地扭曲了民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政治路线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绝大多数人从中受益。从微观上看,党政不分,党把政府的功能接过来,各级党组织变成贯彻政府机关意图的工具.政党沟通信息和群众的功能大大萎缩,信息渠道受阻,信息质量失真.从理论上看,在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民众的利益表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但在现实中真正做到并非易事.随着人们自我意识尤其是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利益表现出同以往不同的特点,无组织的民意表达力量和民间舆论压力越来越大。

1998年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很多政府机关在国家规定以外征收各种费用,使老百姓负担不堪,民怨沸腾,对此必须整顿和改革.不到一年,项怀诚在答记者问时也说:当前乱收费的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到了民怨沸腾的地步。作为执政党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政治概念时,也暗含了目前存在种种社会的不和谐。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表达民意、如何快速准确反映民意,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党很难制定目前切合实际、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很难有效的赢得人民的完全信任。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提出,那将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1月11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宪生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武汉建设。”和谐武汉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它的提出使转型期的武汉发展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

和谐社会是一台交响乐,是音符。构建和谐武汉涉及方方面面,诸如: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中最引人注目和关切的是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党和民众的关系。这两个主体是我们的一个缺项,基本互动不上。去年开始,通过“禁麻木”事件的处理,也包括煤气置换事件的处理,我们看到一个良性的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这当中所体现的一些原则是原来没有的,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在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处理群众的利益表达,将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而形成群众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形成解决利益冲动的制度化机制,无疑是和谐社会、和谐武汉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民意表达方式不畅是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

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武汉建设为目标,必须着力探究武汉要作为中部崛起的支撑,尽快发展起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和安定和谐氛围。党和政府就得高度重视“民心”、“民意”、“民怨”,化解政府与民众的矛盾与冲突,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政治上实际就是民意的开化的进程。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内外转型国家所不能绕开的问题:转型过程的脆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法律文化相对较低的问题,人们凝聚力下降的等问题不能不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武汉中所遇到的瓶颈。目前我们并没有建立起能够准确地检测民意、充分表达民意的机制。即使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如工会等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但问题在于,某些机关和群众组织中的官僚主义或对群众利益的漠视,就使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为问题。国家信访局局长周占顺说:当前群众信访特别是群众集体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有让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要求得到适时表达,才能缓解其对社会的震荡;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才能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协调的有效性。

国外政治学家认为,大多数转型国家,选举制度成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兼有比例制和多数制特点的混合物。法律的构架成为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话题。市场经济并非能促进福利或者维持公平的机构,假使民族的最早实验是以通货膨胀,失业、贫富差距拉大和人口中“沉默的大多数”的生活水平的下降收场,那么它会造成恐惧、异化和不信任。尤其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造就了众多的经济利益主体,由此其利益要求也就各不相同,怎样协调好这些不同利益要求并把它纳入社会秩序所要求的轨道,是对民众利益表达制度提出了尖锐挑战。

国内政治家也认为,一个法制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可以被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当成一根无足轻重的毛来对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说,人的自由和权利有着无上的价值。公共精神的培育,那就是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

如何使一个健康的制度、机制在制约公共权力和保持社会秩序之间维持平衡?如何使公共利益不受到损害?如何协调好社会关系,整合社会力量,建立起不同利益的协商对话机制。尽管自由表达并不能够保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就不会发生悲剧,但是起码可以保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会步调一致地陷入悲剧,且缺乏改弦易辙的弹性空间。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国民在变。社会利益结构间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日益明显,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复杂。(1)利益矛盾的内容增多,层面扩大,经济上表现为贫富差距过大特别是贫困阶层的扩大引发的矛盾;政治上各个利益群体政治参入愿望增强,迫切要求能够畅通地表达其利益和要求,希望政府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那些在利益关系调整中利益受损或在利益分配中居于不利地位的利益群体,则希望通过利益表达,使政府注意其利益表达,扶持其利益的实现。(2)一些利益群体的不平衡情绪有所增强。随着利益差别增大,特别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在高收入者的面前,低收入者容易产生失望和怨愤。加上一些干部为政不廉、执法不公、方法不当等,往往使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局部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如一些地方群众所表现出的过激行为。就会造成矛盾的不断激化,直接损害民众的利益。(3)社会不公正趋势蔓延。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既是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公正的社会。这就要求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公正问题。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当中刻不容缓的事情。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威胁最大最严重的是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社会公正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它将直接引发或加重失业、群体、上访、社会治安恶化等系列问题的出现,特定条件下,甚至会使属于个案化的事件演变为整体化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从而严重危急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古人说得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化解“民怨”既不能用专政思维,也不能只靠胡萝卜思维,在解决眼前的矛盾或者冲突时,应该着眼未来。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更多的有助于化解民怨的机制,并将民意反映到政策上去的制度和机制,这也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意表达机制几点思考

马克思曾说:“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任何社会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任何政党也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要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在一个政党中,只听到一种声音,一切不一致的声音都被看作异端或大逆不道,是无助于这个社会和政党向前发展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党来讲,有许许多多以往没有碰到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也就是共同对社会发展发表意见。

当前民意表达的渠道有三个途径:第一,利益组织表达。一种是行政组织,一种是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虽带有自发性,组织程度较低,但他在社会对话中往往更直接地代表个自的利益群体。第二,公开舆论表达。改革和民主进程的逐渐推进,越来越多的民众或利益主体希望通过各种舆论媒介、报纸、网络、电台等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除外,还有通过非正式舆论媒介的各民众或利益群体表达渠道。这些分散性、自发性的表达,会给社会强大的压力。第三,行动表达。这是民意表达比较剧烈的一种方式,也是争取实现利益的直接行动。一定情况下,一旦民众利益在其他表达渠道不足以维护、争取自己利益时,所采取的一种过急激举动。这种表达方式,在变革时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看来,要形成能够化解社会矛盾的日常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武汉,建立和完善民众利益表达机制,是党的历史方法新变化的迫切需要。它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人大代表制度的完善。加强人大的政治信用和政治权威,人大代表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深入民情。干群关系的紧张,政府和民众的冲突,反映了人大代表无法将民意真正表达,这就要求人大代表自身需要外界的监督。同时人大应深入群众,倾听民意,担负起如实传递民众心声的责任,为政府和民众的和解与和谐作出贡献。这不但能从制度上解决国民的益表达问题,也可以减少街头表达和社会冲突的激烈程度。

2、公共政策的民意参与。民众是政治的主体,民众的政治参与不是任何个人恩赐的,他们参与权、选举权、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是宪法所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民意参与有利于把不同利益群体纳入到现有政治体制内,同时,这种参与有利于增进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要建立国情民意反映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反映问题的渠道。让民意成为决定者,也接受民意的监督。党和国家的决策要做到了解民情和反映民意,只满足于调研解决不了问题,有的调研不一定真实。因此要集思广益,就要给人民群众一个反映问题的渠道。这一渠道必须是通畅的,是受到党规党法直至法律保护的。凡属重大问题都要事先和广大民众通气,充分听取意见。凡属国计民生的事项,都要建立公开听政制度并提前向社会公告。凡涉及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都应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和参入。

3、关心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对什么是弱势群体还有不同的认识,但无疑他们是那些依靠自身力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即使是群众上访,也是由于在我们的社会中,其他利益表达的渠道走不通。因此,要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让社会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尽量从以下两方面努力:第一治本。宏观角度着眼于培育出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形成一个橄榄型社会结构。微观角度来看,积极有效地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建立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第二治标。对已经出现或者是即将出现的有碍于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社会不公现象进行干预和防范。要建立起系统的社会援助体系等。

4、加快建立党和政府与人民的互信关系。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始终保持党和政府与民众的血肉联系,应该突出做到:一是尊重民权,维护民利;二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民为国之本,国依民而存”;三是关注民生、善解民因、善待民众;四是凝聚民心,动员民众,依靠民众。

5、尊重和保障民意的利益表达,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广大民众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利益的表达,是由各阶层的代表或个人,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执政党、政府和各级组织表达自身利益要求来实现的。在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广泛而充分的利益表达渠道是当前制度建设的重点。人大、政协目前是各阶层进行利益表达的主渠道,而公众传媒应努力维护百姓的话语权,使之成为公民和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要求的窗口。只有重视民主制度化,才能规范和调整各阶层的利益表达行为。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都是藏富于民,社会矛盾相对较少的时期。只有处理好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社会新兴阶层的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了深厚根基。所以党和政府在全力抓好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保证广大民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通过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制度,不仅可以沟通政府与不同阶层及其成员之间的联系,又使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和规范,避免具有破坏性的利益表达方式和行为的规范,以利于党和政府更好地代表民众的根本利益,营造宽松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武汉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

关于十八大

党的十八大召开了,马上就要掀起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十八大关乎国家的发展,关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可以说离我们大家都很近,大家都值得关注党的十 八大。我关注十八大,就从胡总书记作报告不念全文讲要点开始,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更应该求真务实和创新实践,要让国家强盛、民生改 善得到新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胡总书记在报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报告总结了我国经济上保持了连续多年的跑步前进速度。稳定与发展两个大局相辅相成。这种成绩据说引起了一些西方理论学界的人士开始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和怀疑,对社会主义特别是我们的模式给予更多的关注。虽然,还有很多的不如意之处,腐败问题、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权力分配等等,但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以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视角看,我们还是应该有充足的理由自信。我们的成绩的取得是不容易的,对成绩必须予以肯定。自信,我们就能更好的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我们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对胡总书记的报告进行再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素质。当前,我们多数单位多数人已经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但这种群众观是处在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层次上,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群众对我们的期待和任务的需要。要变被动消极的姿态为积极主动的姿态。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基层普通的人们公仆,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像李部长要求的那样:“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为民服务、多作贡献”。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 1

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校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寻找对策,构建和谐校园,确保校园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动力源。

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需要全体中华儿女长久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其中,人的因素是基础,尤其是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13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就成为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逐渐迈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计划,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280万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庆祝第20个教师节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时谈到,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科技、人才、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大学作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对构建和谐社会负有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质量责任。归结为一点,即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绝大部分由各类各层次高等院校培养。当代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三大使命,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

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素质人才和谐发展的摇篮。一是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二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高校的科学发展。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学校办

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三是和谐校园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安全文明。四是构建和谐校园,应着力处理好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的和谐、学科之间的和谐、规模与质量的和谐、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和谐、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法制与法治的和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等。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赋予高校更加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必须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作为高等院校,一要有战略眼光,设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二要有全球化视角,建立符合国际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当前,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导致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差。仅仅具有理论知识,离人才培养目标还相差很远。此外,还要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开展教学评价的专题研究。目前,许多学校重科研轻教学,但事实上教学与科研同样都是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应是双管齐下、互相促进的关系。

培养创造性人才。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创造性人才。所谓创造性人才,就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在拓展性的创新思维主导下,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与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未来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出创造性成果,在相应的领域里有所建树的人。一要明确和谐社会创造性人才的品质。创造性人才要具有面向世界的战略眼光,能够从哲学的视角去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领悟人生的意义。二要找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中教育方法过度重视基础、片面强调知识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等偏差,树立起新的教育质量观,实现教育方法现代化,加速培养符合新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宣传教育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作,每个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社会公民来实现。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掀起宣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教育为中心。在大、中、小学校加强对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入教材,进入学校,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实施者。三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改掉放任自流,过分溺爱。改掉拳脚加棍棒的教育方式,学会以平等的态度与子女沟通,增进互相了解,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同时,家长要强化对子女预防意识的教育。经常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去向,留意子女结交的朋友,警惕子女的谎言。对出现的苗头,及早加以纠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责任落实到位

各级党委政府一班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力度。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加强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制的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各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三、政法综治工作到位

一是政法综治工作要围绕有利于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各种犯罪。政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整治到位,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禁赌、反邪教等工作。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使公民遵纪守法。

二是对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打击要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在一个地方搞示范等待验收合格,而是要经过漫长的不懈努力,巩固好创造成果,做到管理不松、力度不减,全力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案件,实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环境。

四、执政为民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执政为民”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执政为民的能力,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位。

一是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执政能力的表现就是有能力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用民主与法制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二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政府履行各项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是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更新,学习法律、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行政能力水平。实现总体目标,使社会更加稳定,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满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推荐)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滞以至不到位、不彻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正确、不稳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来自旧传统的非市场、反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正确推行市场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反而在一般结论上把改革与市场化指为各种问题、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标和基本战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挽救了中国经济,使之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事实。在改革处于最紧要的攻坚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以一些很具有社会鼓动性的言词来否定改革、笼统反对市场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危害?是在人民群众中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还是会瓦解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对立?进一步说,果真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批倒了,批掉了,中国还能不能有现代化?还会不会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要敬请人们三思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切实有效地针对具体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保持战略上的清醒与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从而真正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广大人民的福祉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

    精选范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共2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依靠组织和行政的力量,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以党的思想理论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思想和谐,才能社会和谐。在市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心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心得2010-09-15 21:48单位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每一个单位都把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强力支撑。在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得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

    两会心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已于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并于3月12日和3月14日圆满完成大会的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so100“两会”的召开吸引者国内外众......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本站推荐)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