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俊贤】谈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时间:2019-05-12 19:5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谢俊贤】谈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谢俊贤】谈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第一篇:【谢俊贤】谈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谈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09工商企业管理(2)班谢俊贤0940225指导老师:殷知越 摘要:陶瓷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瓷塑发祥地的德化是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就远销海外,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今天,德化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外销瓷生产出口基地。但是由于企业结构,经营方略等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上国际品牌和民族个性的缺失,如今德化许多陶瓷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分析了目前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望对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德化陶瓷发展瓶颈解决措施

1.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概况

1.1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和建设中所具有的硬件和软件,即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狭义上讲的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全体员工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群体目标以及行为规范,具体的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传统、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哲学、企业价值等等。除此之外,一个企业的人员结构、产品组织结构、资金架构、经营管理方略等也属于企业的隐性文化。

1.2德化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

德化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瓷塑的发祥地。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就已经开始销往东南亚、中亚、中东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元代的德化瓷种类繁多且做工精美。明代的瓷塑、清代的青花瓷直到今天都是闻名中外的。改革开放以后,德化窑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中国最大的外销陶瓷生产出口基地。

1.3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德化县陶瓷土资源丰富,到了唐代,德化陶瓷生产就已经初具规模。到上世纪80年代,德化陶瓷企业仅有数十家,直到西洋工艺的异军突起,德化陶瓷业开始迅猛发展,今天,陶瓷工艺已成为德化县的支柱产业。在10余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德化陶瓷成功进军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际市场,但是在经济层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却逐渐忽视了文化层面的发展。

2.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凝聚力不足

企业凝聚力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缺乏凝聚力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是很难长远立足的。就目前的德化陶瓷企业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员工频繁更换的现象。有的员工受其他企业高薪的诱惑而离开公司,有的员工因为陶瓷企业工作环境有害健康,公司也缺乏相应的补偿,因此选择离开。此外,有的公司以获利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对员工的人性关怀,让员工丧失了主人翁意识,因此工作也就没有了积极性。驰名中外的东鹏陶瓷在加强企业凝聚力上做得很好,它打着“建陶万千,东鹏领先”的理念,相继推出了鹰牌陶瓷《鹰之声》、新中源《魅力中源》等刊物,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济效益建设提到同等的地位,意识到文化建设对员工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也增强了员工与企业共命运的决心。

2.2缺乏民族个性

民族个性是指拥有自己本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德化陶瓷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纵观中国历史,陶瓷伴随了中国荣辱兴衰几千年的历史,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演绎着一种艺术风格,每个民族文化特色都是可以创造一系列产品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然而,现在的许多德化陶瓷企业不注重挖掘中国陶瓷文化的深层内涵,随便取个洋名字就出口走向世界了,因此销往国外的中国陶瓷产品缺乏民族特色文化,也缺乏国际竞争力。

2.3缺乏经营管理方略

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也属于企业隐性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营销方式的多元化,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科技、电子商务等高科技元素越来越多的充斥其中。国外许多有名的陶瓷企业已实现由传统的营销方式转变到电子商务、代理等现代营销方式上来。虽然德化也有部分大型陶瓷企业已率先完成了向现代营销的转变,但是大部分企业都还停留在客

户上门看货等传统的销售方式上。另外,从产品推广上看,目前德化有80%的企业都使用的是硬性的广告推广模式,广告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且多停留在企业名称和产品名称的推广上面,忽视了管理与生产经营、提高质量和技术的创新。

2.4缺乏合理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

德化陶瓷经过了将近十年的飞速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渐尖锐。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规范的竞争环境使一些陶瓷企业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恶性竞争当中,在低价竞争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出现了高负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甚至出现亏损和半亏损的状况。导致了自我积累能力下降,产品质量下降。不少企业为了占领市场,降低自身产品档次,以低价劣质产品参与竞争,廉价质次的产品冲击市场导致了规模大而效益低的尴尬局面,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组织结构不合理。德化很多陶瓷企业为民营企业,且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据统计,德化目前共有1100多家民营陶瓷企业,随着企业的壮大,这些家族式的民营企业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步伐。佳美集团是目前德化最大的陶瓷企业,也是最早实现企业向规范化的现代企业转型的成功例子。要想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破除家族观念,改变组织结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正确发展德化陶瓷企业文化

3.1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企业虽然是经济组织而非慈善组织,但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应该取之有道,在谋求利益的同时要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同时也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它不仅是员工共同的信仰,更是指导企业和企业人行为的一种哲学。企业应建立平等、真诚、信任的环境,使每个员工都能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环境的营造则主要是靠管理者以“行”和“礼”来创造,尊重下属,以人为本,真诚信任,融洽的关系和协调的氛围,这些都是“行”和“礼”的具体表现。

3.2将儒家思想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中

企业文化归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之内,含有社会文化的一般内容,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独立存在。儒家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伦理道德等。在建设陶瓷企业文化过程中,应从儒家文化汲取精髓,倡导“仁者爱人”和以和为贵,形成和谐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

3.3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

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为企业带来了长久发展的生命力。作为德化最大的陶瓷企业集团,佳美集团建立了激励机制,号召“人人成为创意师”,以此来提高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人都有发挥的空间,每个员工都可以跟领导说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不分职位高低。如果创意被采纳,则可以按照产品订货额的2%获得奖金。这种奖励措施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4改善家族式企业的经营弊端

家族式企业在一定时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它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佳美集团最初只是几个兄弟自办的小瓷砖厂,后来意识到了破除家族观念的重要性,于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不遗余力地引进高级人才,并且让他们进入企业的核心层,使企业获得了生机,企业不仅规模扩大,软实力也得到了提高,不到10年时间,佳美就发展成为了资产1.5亿、年产值5亿、年创汇5000万美元、员工近7000人的高度外向型企业。佳美集团的成功经验可以运用到目前仍处于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小型企业当中,完成向规范化现代企业的转型。

4.结论

德化陶瓷文化始烧于唐,文明于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国最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德化陶瓷企业秉承优良的陶瓷文化传承,将中国的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成功进军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际市场之后,陶瓷业发展十分迅速,是30万德化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德化第一支柱产业。但是近几年来,德化陶瓷在经济层面快速发展,文化层面却日益落后。企业

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之分,而隐形文化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等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发生物质的亏损,是可以补救的,但是如果企业精神、职工精神、思想倾向、运营管理策略等发生倾斜,则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死亡。

参考文献

[1]张文彩.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09/11.[2]李国庆.浅谈陶瓷产业由大做强的基本思路[J].江苏建材,2006/2.[3]蔡卫红.德化陶瓷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发展研究,2006/1.

第二篇:德化陶瓷的发展建议

德化陶瓷发展战略之我见

《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 2005-04-14 11:01 李孝信 阅读:5251 德化陶瓷工业发展战略在于“大”,即开拓为全国区域性大陶瓷的重点生产区。

所谓大陶瓷,就是管理集团化、资源国营化、投资股份化、设备现代化、产品多样化、专业细分化、加工家庭化、烧成煤气化、包装纸箱化、运输集箱化等,具有陶瓷门类全、生产规模大、就业人员广、工艺水平高、产品质量优、商品销路好、创汇税利多的全国区域性的陶瓷工业重点生产区。

德化陶瓷发展战略重点、笔者试拟几点思路:

一、树立大陶瓷意识、制订大陶瓷建设蓝图

德化陶瓷要立足于全国区域性的大陶瓷生产区,要恢复“三大瓷都”之一的誉称。在国家实行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期间,德化陶瓷工业发展速度要保持年平均递增15%,十年翻两番,到2000年陶瓷工业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陶瓷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左右。陶瓷工业区以县城为轴心,环绕浔中、三班、霞碧、盖德、雷峰、国宝等陶瓷生产重点乡,建立数十个陶瓷工业小区。投入陶瓷工业的劳力可占社会劳力总数的三分之一,陶瓷种类除了现有的日用瓷、工艺瓷、建筑瓷外,要努力开发工业瓷、卫生瓷和特种陶瓷,陶瓷品种要由现在的数千种发展增加到上万个品种。届时,县城象个瓷城,周围乡村象个瓷乡。德化的词义是用陶瓷来注释的。

二、组建陶瓷工贸科集团公司,实行行业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有较大发展,1990年全县陶瓷企业近300家,工人近2万人,产值上亿元,为建设德化大陶瓷工业区奠定良好基础。但是陶瓷行业缺乏一个领导中心,乡村个体盲目上马,缺乏产品开发导向;工厂各行其是,相互杀价,肥水外流;企业粗造滥制,产品低中档居多,成本高、资金利税率低;国营瓷厂技术骨干流失,工人热衷于第二职业,国营企业缺乏凝聚力;产品包装装潢守旧,国内运输破损率高;农村劳力大量涌入县城,劳工管理紊乱;陶瓷教育、科研投入少,高尖人才不多,工艺落后,缺乏现代工业生产手段,以及陶瓷文化意识弱、产品广告、对外宣传不够,德化陶瓷在国内瓷坛的地位渐被排挤,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德化陶瓷的发展速度。要克服上述的不足,必须组建德化陶瓷工贸科集团公司,加强行业管理。

陶瓷集团公司具有人财物产供销管理职能,是陶瓷行业的管理中心,也是陶瓷人才培训、科技研究中心。集团公司对所属的陶一瓷企事业的管理,主要是资源保护、产品开发、专业分工、价格核定、包装运输、人才培训、科技研究、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既是领导又是服务、既有权利又有义务、既集中又松散。各企事业在集团公司统辖下,实行二级管理,二级核算,二级法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三、推行股份制,积极引进外资,对陶瓷工业有更多的投资

德化陶瓷在全国陶瓷产区名次递退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投入少,至1987年,全县陶瓷工业固定资产不上三千万元,仅是景德镇的十分之一,近几年虽有较多投资,但是不及先进陶瓷区。德化陶瓷要保住全国陶瓷主要产区之列,必须重视投资。今后,全县陶瓷行业投资额,包括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每年应有1000万元以上。

陶瓷工业投资来源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国营瓷厂提高扩大再生产资金投入比例,上级财政、主管部门多给点拨款(如把陶瓷行业上缴的利润返回企业);二是私营瓷厂、个体厂家自筹资金,联合办厂;三是金融部门专项技术贷款;四是集体企业、或是公私合营企业,实行股份制;五是积极引进外资,多办“三资”企业。这五条投资渠道,重点是后两条。竭力推行股份和企业引进外资办陶瓷,是今后开拓德化大陶瓷的重要途径。县里要制定股份企业章程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四、创办一批陶瓷专业企业、补缺配套

陶瓷行业是一个多门类的企业。德化陶瓷缺门很多,例如窑炉材料,花纸颜料、塑泡包装以及陶瓷与电子的结合产品等所需要的辅助材料,企业应该大部由自己生产提供。很有必要创办一批陶瓷专业企业,例如陶瓷泥料公司、陶瓷包装装潢公司、陶瓷经销公司、陶瓷专业运输公司、陶瓷花纸厂、彩印厂、石膏厂、模具厂、匣钵原料加工厂、煤气供应厂、陶瓷烧成专业厂等。针对近几年来,全县蓬勃发展起来的家庭加工工艺瓷,迫切需要社会有专业的陶瓷泥料供应企业和外租窑炉烧成企业,面向成百上千的陶瓷加工户服务。

五、重视出口创汇,也不忽视国内市场

陶瓷出口,除了外贸公司渠道外,要想办法多辟几条外销渠道,争取上级特许国营瓷厂有直接出口权或出口代理制。应运用国家引进外资有关优惠政策,多创办“三资”企业,多搞些来样订货加工、直接与外商贸易。

德化陶瓷销售重点放在出口创汇。同时,也不忽视国内市场。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陶瓷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易碎品,国内市场容量是很大的,我们要花力气去占领,要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德化陶瓷展销部”,长期扎根,组成广大的销售网络。

六、要加强陶瓷文化、教育、科研事业,制定优先发展德化大陶瓷产业政策

全国主要陶瓷产区对陶瓷教育、陶瓷科研和陶瓷文化研究都很重视,均有开办陶瓷专业学校(职中、中技、大中专院校等)、陶瓷研究所、陶瓷博物馆、陶瓷报刊,陶瓷文化水准较高,这是值得德化借鉴的,德化陶瓷在这些方面是不及人家,应急起直追,对陶瓷“软件”建设要多投入。只有陶瓷文化水准提高了,陶瓷生产水平才能提高。陶瓷文化、教育、科研的投入应占当年陶瓷工业产值的1%,各企业按比例提取的“软件”建设基金,由县陶瓷集团公司的一个机构管理、统筹安排。建设德化大陶瓷生产区,战略措施固然很多,最重要的是陶瓷产业政策。除了充分运用国家现行的经济政策外,县里着重要研究制定三个产业政策:一是人才培养、使用政策,包括陶瓷工艺人员技术职称评聘;二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奖励政策;三是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

(刊《福建科协通讯》1990年第4期、《河北陶瓷》1992年第1期)

第三篇:谢俊贤-毕业实习报告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实习报告

系部:工商管理系

学号:0940225

姓名:谢俊贤

年级:09级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实习单位:漳州市同兴物流有限公司

提交日期:2012年05月04 日

关于在漳州市同兴物流有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熟悉现实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体系和管理流程,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并在工作中学习新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提升,以指导未来的工作重点和职业发展方向。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的公司人员学习具体的人事操作,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领会掌握,融会贯通,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从宏观上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了解当代中小型企业整体管理现状与发展潜力,深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中小型企业里的重要性与发展状况,调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需求模式,发现和发掘企业现实的管理方式。

二、实习时间:2012年2月4日至2012年5月5日

三、实习地点:龙海市程溪国道324线343公里处

四、实习单位:漳州市同兴物流有限公司

五、实习部门或岗位:人事部

六、实习企业概况:

漳州市同兴物流有限公司年,坐落在人杰地灵的程溪,离美丽的花博会还有两公里处。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批发、零售、储存、运输、配送、服务为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漳州同兴物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木业、农资、化工、物流、仓库等行业。公司拥有完整的职能体系,具有很强的开发和业务拓展能力,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公司坚信优秀的业绩来自于优秀的员工,而且致力于为员工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适当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公司本着和谐发展,共赢发展的理念,将公司迅速发展起来。

我在公司的工作职务是人力资源管理员。其职责主要包括:协助上级建立健全公司招聘、培训、薪酬、绩效考核、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管理劳动合同、员工信息资料及各类人事档案资料;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务的操作流程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实施,配合其他业务部门工作;收集相关的劳动用工等人事政策及法规,负责员工社会保险办理;协助执行招聘工作流程,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及安排面试,办理员工招聘、入职、离职、调任、升职等手续;协同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业务培

训,执行培训计划,联系组织外部培训以及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帮助建立员工关系,协调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组织员工的活动;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

七、实习内容及过程

(一)工作能力公司实习的过程中,在积极肯干,虚心好学,认真工作的同时,我认真完成实习周记、撰写实习报告。实习的这段时间,我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体现,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没有接触过或不熟悉的东西,并将其应用于工作。我还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仅用三天我便熟悉了工作环境,很快就融入到了紧张的工作氛围,与同事一起工作。在某些员工活动中,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领导及同事的欣赏。不出一个月,我便完全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得到了领导不止一次的赞赏与表扬。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还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锻炼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实习方式本次顶岗实习,我们以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进入到该实习单位。以学生身份进入该实习单位——在实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协助上级建立健全公司各项人事规章制度,并且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劳动合同及其相关内容,对工作中的劳动合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利用互联网关注和收集最新的劳动用工等人事政策及法律法规,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对员工信息进行了整理归档,各类人事档案资料也整理得井井有条。我充分运用大学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练地掌握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务的操作流程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实施,密切配合了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凭借自己在招聘方面的长处,经过招聘主管的许可后,我积极协助招聘人员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及安排面试,以及办理员工招聘、入职、离职、调任、升职等手续,从未出现过差错,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鼓励;和其他同事协同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业务培训,执行培训计划,联系组织外部培训以及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我还有效地完成了上级临时安排的其他工作。以准员工身份进入该实习单位——工作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公司“走动式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所谓“走动式管理”,是指企业的高层主管经常抽空前往各个办公室、生产一线走动,以获得更丰富、更直接的员工工作问题,并及时了解所属员工工作困境的一种管理方式。其本质是追求一种和谐的非正式沟通氛围。“走动式管理”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情感管理。领导深入到基层乃至生产第一线,到员工群众当中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在走动中认识员工,了解员工,贴近员工,体察民意, 掌握真情,无形中就将自己的工作理念和专业知识灌输给员工,同时也缩短了员工与领导的距离,使员工深知领导关心他们,重视他们,工作自然也就十分卖力。二是现

场管理。“走动式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基层部门工作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可以立即协调或处理,从而做到推广经验及时,纠正问题彻底,确保了工作质量。同时,管理干部或专职人员在一线走动中,还能够快速、全面地掌握生产的最新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三是指导性管理。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管理绩效和指导员工的方法,指导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并对组织的成功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对员工的指导很出色,绩效管理就转变成为一个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每一个人受益。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可以及时纠正员工的错误,增强员工解决问题的信心,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 要方式之一。四是德性管理。“走动式管理”可以把写在纸上和挂在嘴上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案落实到工作中,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管理与指导的有效性。五是追踪改善管理。管理是一件“全、杂、细”的累活,“走动式管理”最直接的好处在于使管理者掌握企业经营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企业运作状况,便于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制订政策和管理制度,并可以随时解决一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解决企业效率低的难题。六是细节管理。“走动式管理”能够留意每一个细节,对开源节流和降低成本有很大的作用。企业的每一位管理者,都应竭力防止利润损失和成本上涨现象的发生。只有不断地提醒员工他们的个人行为与企业利益的因果关系,才能确保利润不致下降。正因为“走动式管理”有着与众不同的个特征,才得到了公司高层的认可及应用。当然,企业的员工们不仅仅满足于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对公司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也非常满意,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异常高涨,我也决定毕业之后与其立即签合同。

(三)实习收获有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东西,终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的工作表现得到了公司部门领导的肯定和认可,赢得了领导的高度赞扬,公司承诺等我毕业之后将马上与我签订劳动合同。同时,整个实习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身的诸多缺点和不足。通过这段时间的亲身体验,感觉到实际的东西与学校学得的书本知识差距还是很大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需要磨练的。可能书本上有些知识是滞后的,因为现实生活工作最接近实际,且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型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书本知识的反应和更新速度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另一方面,书本上学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超前的,因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我们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学来的,尤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中国的起步是比较晚的。而现实中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尤其是在一些国企和中小型私企中比较常见,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建立完整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

度,更缺乏先进的管理方式。实习就是一个发掘问题、检验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关键是能找到问题的要点和解决办法,不断在错误中成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段时间的磨练,使我懂得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基本流程,对人事、招聘等工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锻炼了我实际操作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很感谢海同兴物流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虽然这次实习期转眼就结束了,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会把这段难得的经历与实际相结合,会让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对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对这次实习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感谢同兴物流有限公司给我的这次实习机会,感谢同兴物流人力资源部的所有同事在这段时间里给我的帮助和指导,也感谢所有对我的实习工作支持的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事。记得刚进公司的那几天,感觉一切都是陌生和新鲜的。企业不是学校,这是一个可以把知识转化为社会财富的“梦工厂”。在最初的几天里,工作流程不清楚,员工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然后就是不断的请教和询问,拿不定的就去找部门的同事确认。这段时间所做的事情虽小,但事无巨细,真正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容易。因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都关系到部门和公司的形象和利益,尤其是跟公司外部的人员打交道,比如接一个电话或接待一个来公司面试的应聘者,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是在向外展示企业的形象和文化,哪一点做的不好或者不够到位,都有可能对公司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这段时间的实习,我感受颇多,以下便是我在实习期间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看起来很乏味,有时也难以理解,但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操作,慢慢地就觉得很熟练,从而做到熟能生巧。如果不将理论上的东西指导自己的亲身实践,根本无法真正透彻理解它的真正含义。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加上我的虚心好学,我感到自己真正学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了新的提高。

(二)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要求自己。尽管只有三个多月的实习时间,但我努力把实习当成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把自己当成单位的一名正式员工来要求,经常思索自己该如何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声誉和效益,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

第四篇:谈企业文化之发展

谈企业文化之发展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了企业的命脉,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因此,要坚持解放思想,树立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观念,围绕“深化三大战略,全面建设现代烟草”的要求,充分认识到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

1、首先培养一个好的能反映出本单位行业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企业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这也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2、以人为本,树立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建立一支精干的威武之师更是发展企业文化的重要所在。

要发展企业文化,就必须以企业职工为企业的主体,培养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抓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把着眼点放在人心上,努力做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塑造一个健康阳光,充满生气的企业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

3、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管理;技能、人员、作风、目标是软性管理。要坚持解放思想,树立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观念,始终坚持把人放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在强化管理的同时搞好与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实现优质服务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鼓励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创新,奋发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及时修订并

完善职业道德准则,强化纪律约束机制,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

4、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同时也可以改造人。

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化三大战略,全面建设现代烟草”的要求,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环境因素,使有形的和无形的各种有利因素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要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游艺、文体活动,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强化视觉效应,赋予各种活动以生命力。特别要开展拓展训练等积极向上有益于团队的活动,提倡团队精神,使员工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有效的将团队集体能量发挥到极致。

5、企业的文化建设,离不企业的员工,他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员工与企业之间最基本关系是劳动关系,员工付出智力或体力劳动,从企业获取相应的报酬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这是员工对企业最基本和最原始的人性需求。清晰、稳定、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会给予员工安全感和依赖度,是员工能安心工作的基本前提,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保证。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并经常听取职工的心声,时刻关注员工的生活,全面掌握他们的价值取向,并加以沟通和引导;否则面对一个对自己收入的基本满意度也无法保证的员工来谈企业文化是不可能的。

6、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涵是以尊重公司员工为前提,但并不是体现出对每个个体的充分尊重,而要讲究共性的、大多数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人身上都有人性的弱点,自私的、懒惰的、自我的等等,一千个人对同一个事物可能有一千个看法,所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理念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在向各级员工不断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需要用合理、规范的制度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清晰、深入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之中。柔性的理念需要刚性的制度做保障,这样才能明确告诉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是企业反对的。制度本身的作用是制约,它可以让员工达到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一个基本底线,经过常抓不懈,才能克服和改变少数人的人性弱点,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保护自己的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惯性。

总之,发展企业文化,要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让他们把企业所倡导的文化落到了实处,看的见、摸得着,才能说这样的企业文化充满了魅力。

第五篇: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误区与思考

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吴彦峰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其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注重噱头和形式、忽略内涵个性混同于企业精神、脱离企业管理混同为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管理。为了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以致用,中国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正确地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文化 误区 思考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文化管理模式。简言之即是力图以大概念的“文化”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重新整合。

反观我国,早在五十年代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也产生了某些独具特色的企业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可这些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以至于后来这些“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国。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但对于这种“泊来品”,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采取了表象上的“拿来主意”。主要表现为:1、标语式文化。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大搞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大多是诸如“团结、高效、务实”等空洞的词汇,除了在企业的墙面上的大幅醒目的字体外,对员工却没有多少实际影响。另外一些如“以客户为中心”、“真诚到永远”等,似乎有相对明确的内容,但如果缺乏完整有效的基础制度和习惯支持,也只不过是稍长一些的空话。2、板报式文化。包括企业内部网站、企业内刊、板报等,是多数企业导入“文化”最常用的手法,领导在内部媒体上发表一些煽动性的文章,再要求员工投稿,谈谈他们中的好人好事,甚至一些散文、诗歌等等,就以为企业已经

1“文化”了。用这种五、六十年代的方法教育现在的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如何去感动别人。3、饕餮式文化。包括旅游、聚餐、联欢会等等,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吃、喝、玩、乐。管理者最大的理由便是通过饕餮式娱乐可以增进员工的交流,有利与员工的团队协作。但员工真的会这样想吗?还有的企业直接请广告公司做个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

正是因为这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导致企业文化收效甚微,所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逐渐降温,许多在当时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风光不再。今天,当我们冷静地回顾和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几个误区之所在:注重噱头和形式,忽略内涵个性。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完整的企业文化渗透着经营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深层次的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也就无法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企业文化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没有标准统一的模式。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应该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混同于企业精神,脱离企业管理

部分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应该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因为企业组织是实体性组织,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需要渗

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管理。混同为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管理。

这种误区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思想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员工的心理,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就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任何一种思想都存在着“思辩”,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具象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还要摒弃其中的消极因素,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由上述分析可见,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科学理论指导,才能使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于时代的需要和发展的进程。具体说来,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发展来看,一直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架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今后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也要坚持上述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三,加强企业文化的追

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企业经营者这个载体,将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这是社会文化渗透于市场经济运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种开放的、适应性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很明显是多数成功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企业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素质。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和社会环境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因此,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

第三,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在今后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结束语: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因为一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发展

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根源吴文盛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

2.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徐震宇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04月

3.解放企业的心灵:企业文化评估及价值转换工具(美)巴雷特 著,公茂虹,李汀 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01月

4.企业变革与文化——时代光华培训大系余世维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6月

5.《企业文化建设》(第二版》王吉鹏 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06月

6.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2007~2008年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 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05月

7.企业文化修炼案例——企业文化培训教程杨艳英,李柏松 编著蓝天出版社2005年01月

8.企业文化与CI策划(第三版)张德,吴剑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05月

9.2006-2020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 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09月

下载【谢俊贤】谈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谢俊贤】谈德化陶瓷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思考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领导人利用其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全体员工,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本站推荐)

    第三,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1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浅谈华为文化

    摘要 文章概述了企业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企业文化未来的发展趋......

    深圳奥瑞那 齐俊谈企业文化“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

    深圳奥瑞那 齐俊谈奥瑞那企业文化“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 来源:奥瑞那,文:奥瑞那 齐俊 徐继初 深圳奥瑞那 齐俊董事长在奥瑞那光子公司的大小会议上多次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