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征信系统的发展定位--杜金富
杜金富:我国征信系统的发展定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推行贷款证制度至今,人民银行推动我国征信系统建设已历经近20年时间。在此期间,从纸质的贷款证到电子化系统,从各地分散建设到全国联网,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到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人民银行一直在不断探索征信系统的建设经验,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11年8月底,企业征信系统共有774家接入机构,共收录企业和其他组织1795.7万户,其中有信贷记录的824.6万户,累计查询量达1.96亿次;接入个人征信系统的机构676家,收录自然人7.94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2.48亿人,累计查询量达到9.73亿次。根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调查结果,仅2011年前两个季度,商业银行利用征信系统提供的资料,拒绝高风险客户信贷业务申请1448.9亿元,预警高风险贷款1237亿元,清收不良贷款99.2亿元。
目前,企业和个人两大征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转变,而且在防范信用风险、提高信贷市场效率、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大系统提供的信用报告,正逐渐成为以信贷交易信息为核心,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借债还钱、遵守合同及遵纪守法状况的“经济身份证”。
随着征信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化,我国征信系统发展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征信系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经济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机构依托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本着互惠原则,进行信息共享;征信系统由专业机构即征信中心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对外提供征信服务;征信系统在对外提供征信服务中坚持保本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征信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征信系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一直是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银行体系的稳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而银行体系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由信贷资产的质量所决定。为了解决信贷投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人民银行将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来建设,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征信系统,推动实现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国外经验表明,建成一个全国性的征信系统,如果不是由国家建设,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于像我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更是如此。征信系统由国家建设,可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使之更具公信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迅速实现信息的全国大集中。我国征信系统建设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2004年开始建设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2006年就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征信系统由国家建设,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对机构的覆盖和对信息主体的覆盖。目前,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国内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基本覆盖所有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连接了所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机构,接入了包括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在内的多家其他金融机构,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也正在陆续接入。此外,融资性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接入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征信系统由国家建设,可以更好地得到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人民银行已经与
公安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检总局、银监会等部门实现了部分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与其他部门如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最高人民法院等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依托征信系统,建成全面记录企业和个人在银行、证券、保险、外汇以及其他领域信用信息的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征信系统是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
征信具有很强的网络经济特征,区域覆盖范围越广、接入信息源越多、使用范围越大,则征信活动的效率越高、功能越强、成本越低,越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社会福利也越大。我国将征信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来建设,推动从事信用交易活动的金融机构全部参与到这一体系的建设中来,也是充分考虑到了征信业这一特点。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在没有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多头贷款、过度负债、逃废银行债务等现象比较普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另外,由于缺乏征信系统,我国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农户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存在很大障碍。因此,建设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有利于促进金融体系稳定和帮助更多的社会群体分享正规的金融服务。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征信系统建设的参与机构越广泛、覆盖信息主体越全面,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越明显。因此,任何从事信用交易活动的金融机构都不应游离于这一设施之外,而应积极参与到这一设施的建设中来。金融机构参与征信系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自身拥有的客户信息、信贷交易信息和其他与信用相关的信息,纳入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进行共享,只有这样,征信系统作为我国一项重要金融设施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征信系统“立足金融、服务社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征信系统的管理需要专业机构
征信业是一个进入门槛高、专业化强的行业,对征信系统进行管理需要具备经济金融、数据统计、IT技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多种技能,需要具有灵活的机制和高水平的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首先,引入专业机构进行管理是由征信系统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随着我国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征信系统的规模和影响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在线实时查询征信系统已经嵌入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成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意味着,一旦征信系统运行出现故障或服务效率低下,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将停滞或受到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我国信贷市场稳定。
其次,引入专业机构进行管理是由服务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征信系统主要是为信贷市场提供服务的,因此,系统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与信贷市场的要求相匹配,具备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性。为达到以上要求,作为征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机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产品开发和服务上必须能够迅速适应信贷市场的运行节奏和业务发展步伐;必须具备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来吸引人才,维护机构活力,保证服务效率;必须具备高效、快速的财务决策机制,从而更好地进行资产管理、系统设备采购维修和信息化项目建设。
再次,引入专业机构进行管理是技术创新的需要。随着我国信贷市场的快速发展,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领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被逐步引入我国信贷市场。在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验证方面,征信系统的全样本数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基于征信系统开发的多样化工具也将成为信用风险管理中的有效工具。可以说,信贷市场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征信系统的支持。
征信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人民银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动征信系统建设,一直得到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金融基础设施,使之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征信系统中的数据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征信系统的使用者也主要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为征信系统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理所当然地应当分享征信系统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因此,征信专业机构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从业务角度讲,不以营利为目的,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成本,推动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更广泛地使用征信系统,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征信系统的社会作用。这也体现了以国家为主体、以防范信用风险、推动信贷市场发展、维护金融稳定为目的的建设初衷。
当然,征信系统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意味着免费使用。征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会产生大量的成本,如基础环境建设、IT建设和维护、服务网络建设、人力成本支出、办公成本支出、风险基金等,必须要有一定的营业收入,才可以保障征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征信系统建设所需费用主要由使用者来承担——实际上,国家也一直在投入资金支持征信系统建设。作为国家建立的征信系统,在提供征信服务时不会收取超过成本的费用,收取费用的目标是把征信系统建设好,让大家用得放心、用得方便,降低银行信贷交易成本,促进信贷市场繁荣,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需要切实保护信息主体权益
征信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相关的当事方包括数据报送机构、征信系统使用者、征信机构和信息主体,产品是信息主体的信用信息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产品,会涉及个人隐私和企业的一些敏感信息,因此,对于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国外经验看,信息共享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信息共享得越充分,信息主体需要对自身权益放弃得越多。每个国家在对征信业进行规范时,都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平衡,努力实现既能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又能有效保护信息主体权益。因此,在要求信息主体让渡了一定的隐私权或敏感信息之后,许多国家的法律会赋予信息主体一定的权利,比如知情权、异议权、更正权、救济权等。
首先,要更充分地保护信息主体的知情权,这是信息主体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在征信系统对外提供服务时,一定要建立严格的机制,让信息主体知悉自身信用信息被采集和处理的具体情况,包括信息的来源、内容、处理部门的名称、处理目的和信息所涉及的接受者等;要使信息主体有权要求查阅自身信用信息的真实情况和信用信息的使用情况,了解自身的信用报告、信用评价情况及评价标准,掌握自身的信用等级。
其次,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信息主体的异议权、更正权。如果信息主体认为自身的信用信息不全面、不正确、不及时,有权要求更正自身的信息,对遗漏或新发生的信息进行补充,对已经过时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确保信息主体的异议权和更正权,对于征信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征信系统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再次,要为信息主体提供救济的渠道,确保信息主体的救济权得到切实保障。当信息主体认为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征信系统、信息提供机构或信息使用机构的侵犯时,要有畅通的渠道向执法主体或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请求赔偿损失。只有这一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才能对信息主体权益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从法律层面增加对征信系统、信息提供机构和信息使用机构的约束力,确保其依法从事征信活动,合法使用信用信息。
因此,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方面,作为建设、运行和管理征信系统的专业机构,更要严格地执行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相关制度,未来在征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中,要根据法律环境的变化,及时梳理信息采集、保存、加工、使用等的业务流程,确保合法合规,切实保障信息主体的权益。例如,针对信息主体是否有授权问题,需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检查制度;针对信息主体负面信息保存期限问题,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及时进行调整等。
总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我们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深刻认识征信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工作中不断汲取好的经验,才能全面推进征信系统建设,实现征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杜金富
第二篇:我国征信系统的发展与功能
我国征信系统的发展与功能
征信系统发展历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人民银行从信贷征信起步,从上世纪90年代初贷款证制度开始推动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以下简称“征信系统”)建设。1992年,原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推出贷款证制度,1997年到2002年建成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前身)。2004至2006年,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成征信系统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2013年3月15日施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了征信系统是由国家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定位。
征信产品与服务。
(一)形成以信用报告为核心的多元化征信产品服务体系。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主要用于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也广泛用于政府依法履职、资格审查等方面,已经成为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的“经济身份证”。
(二)开展多种信用报告查询渠道建设。一是现场查询网点遍布全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二是在全国实现通过互联网提供本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此外,还积极开拓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等其他服务渠道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三)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全面展开。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全面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依法开展信息采集,合规提供查询服务。承诺并践行每年两次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查询信用报告服务。提供信用报告咨询,组织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信用报告异议处理服务,提高异议处理效率,切实维护信息主体的知情权、异议权和更正权。
征信系统应用成效显著。第一,为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信贷市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征信系统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信贷审批效率,提升了社会公众融资的便利性,为社会公众创造了更多的融资机会。第二,为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职提供信息支持,为促进行业、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和执法管理创造了条件。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评先评优、金融监管中依法查询信用报告。征信信息还服务于公共部门从事民事活动,包括集中采购、项目招投标、招商引资等。第三,提高了社会信用意识和公众遵纪守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激励约束机制。征信系统的应用,使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个人和企业在融资、商业交易等方面获得了公平、便利的发展环境,使拥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和企业在享受金融服务等方面受到限制或付出更高的成本而受到约束,充分发挥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作用。
第三篇:征信系统
信用:在经济学范畴里,信用就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包括货币
借贷、商品赊销等形式,如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
征信(Credit Checking或Credit Investigation)是指为了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
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
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活动。
征信业务:又称信用信息服务业务,包括信用记录(报告)、信用调查、信用评分
和信用评级。
征信系统建设情况
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人民银行于1997年开始筹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2年建成地市、省市和总行三级数据库体系,实现以地市级数据库为基础的省内
数据共享。
截至2008年9月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共计1千多万户,其中6百多万户有信贷记录。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最早是从1999年7月人民
银行批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试点开始的。
截止2008年9月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共计6亿多人,其中1亿
多人有信贷记录。
(二)征信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节省时间。银行需要了解的很多信息都在您的信用报告里了,所以就不用再花
那么多时间去调查、核实您在借款申请表上填报信息的真实性了。
借款便利。如果您的信用报告反映您是一个按时还款、认真履约的人,银行肯
定喜欢您,不但能提供贷款、信用卡等信贷服务,还可能在金额、利率上给予优惠。
信用提醒。如果信用报告中记载您曾经借钱不还,银行在考虑是否给您提供贷
款时必然要慎重对待。
公平信贷。征信对您还有一大好处是,帮助您获得更公平的信贷机会。
企业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信用信息服务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和提供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
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个人信用报告是征信
机构把依法采集的信息,依法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依法向合法的信息查询人提供的个人信用历史记录。
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个人最大的好处是为个人积累信誉财富。目前,个
人在申请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同时还需要提供很多材
料、办理很多证明,以证明自身的信用状况,费时费力,很多情况下,还可能因无
法证明自己的信用状况而得不到贷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后,相当于为
个人建立了一个信用档案,每一次按时支付水、电、燃气、和电话费,以及按时向
银行还本付息,都会为个人积累成一笔信誉财富,可以用作银行借款的信誉抵押品,为以后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方便。
征信系统的信息采集
目前,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收
录的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
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除了主要收录企业和个人的信
贷信息外,还收录企业和个人基本身份信息、企业环保信息、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费
用和住房公积金信息、质检信息、企业拖欠工资信息以及缴纳电信信息等。
一、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
(二)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促进消费信贷和消费健康增长,改善经济增长结构的需要
发展个人征信,有利于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信贷业务重点从大企
业向个人的转移是许多发达国家信贷市场都经历过的一个转变。但并不是每个国家的经历都是成功的。
(四)缓解中小企业借款难、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需要
(五)确保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的需要
建立个人信用记录,以制度的约束促使个人养成按时履约的习惯,促进个人重视
自己的诚信行为,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功能
首先是帮助商业银行核实客户身份,杜绝信贷欺诈、保证信贷交易的合法性;
其次是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通过获得信贷的难易程度、金额大小、利
率高低等因素的不同,奖励守信者,惩戒失信者;
再次是利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络及其对企业和个人信贷交易等
重大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法院、环保、税务、工商等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 最后是通过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约束性和影响力,培养和提高企业和个人遵守法
律、尊重规则、尊重合同、恪守信用的意识,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应用正在迅速推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
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查询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已成为所有中资金融机构办理信贷业务的必经
环节,大大缩短了审贷时间,提高了信贷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是提高社会诚信水平,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随着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内
在的“失信惩戒机制”作用的发挥,促使企业和个人重视在相关领域的诚信记录,从而使得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行为发生改变,包括主动偿还拖欠的贷款,按时履行贷
款偿还义务等。
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约束了
社会上存在的过度负债冲动,在避免形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同时,降低了企业和个人
债务负担过重的倾向,减轻了企业和个人因债务过重,影响到正常的经营和生活,甚至引发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意义。此外,征信系统有
效地推动了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征信系统的信息数据,监测已有的资产组
合,建立消费者行为模型,开发和销售新产品,通过更准确的定价和产品定位,提
高盈利能力。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屡
禁不止,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
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简述我国征信立法发展
简述我国征信立法发展
随着我国征信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以及一些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征信体系的建设。但是,作为征信体系制度基础和核心的法律规范仍没有得到完善,征信行业的发展需要完善征信法律制度来规范和促进。
一、国外(个人)征信法律体系现状
征信立法对征信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协调个人权利保护与征信行业发展的矛盾方面的立法大致有两种模式,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衡保护模式和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严格保护模式,立法的不同倾向必然导致国家之间征信业长期发展结果的重大差别。欧洲国家征信起步时间与美国大致相同,但是由于欧洲国家更为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对征信机构的限制较多,征信机构的运作成本较高,最终导致欧洲征信业的发展落后于美国。近年来,欧洲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立法倾向对征信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许多不良后果,对一些法规着手进行修订。
(一)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征信立法的基本情况
世界各国对信用信息征集活动的立法普遍较晚,大多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如意大利1996年的《数据保护法》、瑞典1998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法》、英国1998年的《数据保护法》以及西班牙1999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在美国,作为信用报告活动的核心法规《公平信用报告法》也是1970年才正式颁布。而且多数国家的征信立法主要是针对个人数据的保护,而涉及企业征信的内容很少。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中一些条款也涉及企业,但主体是关于个人权利的保护。在欧洲,基本上没有看到针对企业征信的立法文件。这可能与欧美国家的法律体系有关,关于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条款已经存在于相关的法律中,另外可能由于个人处于更为弱小的地位,需要提供更多的法律保护。
从征信法规的使用范围看,大部分国家没有为信用征集活动或机构单独立法。除美国以外,几乎所有其他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以个人数据保护为主要立法对象,信用征信只作为“个人数据保护法”的规范对象之一。英国《数据保护法》、瑞典的《个人数据保护法》以及加拿大的《个人信息和电子文档保护法》等法规的使用范围不仅包括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活动,还包括医疗、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可能涉及个人信息登记的活动。国际法方面,联合国、OECD和欧洲委员会先后制定的有关公约,同样也是以个人数据保护为立法对象。(二)征信的国际法律
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和个人权利保护的国际共识的逐步形成,国际性的个人数据保护公约已成为国际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国际性公约有三个:OECD在1980年制定的《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和跨国界流动的指导原则》、欧洲委员会在1981年签署和发布的《个人自动文档保护公约》和1990年联合国签署的《个人数据自动化档案指导原则》,这三个国际性公约的基本目的和基本内容大致相同,立法的宗旨都在于保护个人隐私权和人权自由,它们要求在信息数据采集、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做到公正、合法、准确,对敏感信息的采集和使用以及对于跨国数据传输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规定了数据主题的被告知权利和对自身数据正确性提出质疑、修订和消除的权利等。
(三)各国法规的基本内容
从世界各国有关征信立法的情况看,有关法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立法目的。表明立法的宗旨,同时也表明所立法规的倾向性。(2)信息征集的目的和动机。具体明确信息征集的目的和动机,保证任何信息的征集行为处在合理的动机之下。(3)信息的采集。对信息征集范围进行明确界定,以及对敏感信息的征集条件和方法。(4)信息的保存。对所征集信息的存储进行规定,包括存储方式、安全性措施、以及有关信息的保存时间等。(5)信息披露和使用。对信息的披露方式、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进行规定。(6)有争议信息的纠正。对有争议的信息或错误信息纠正的程序、费用负担、纠正完成时间长度进行规定。(7)特殊情况下个人信息的使用。对各种特殊情况下使用个人信息进行规定,比如涉及国家安全等若干方面。(四)欧洲与美国征信立法比较
除了在上面说到的基本内容大体相同外总体上,欧洲与美国的征信法律规制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欧洲国家很少有专门关于征信的立法,一般采取综合立法的形式来对个人征信业进行规范。而美国的法律体系是专门的征信法律法规,针对性非常强。与欧洲许多国家综合立法模式相比,它避免了综合立法容易出现的限制不严导致对个人权利的侵犯,限制过严又不利于征信行业发展的局面。因而从立法效率和效果上讲是比较好的。其次,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欧洲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非常重视,欧洲国家属于个人隐私保护型,而美国则讲求效率,属于金融效率优先型。欧洲各国把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的权利,欧盟《关于个人数据自动处理中保护个人问题的协议》制定的首要目的是,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和基本自由,特别是隐私权得到尊重。其后各成员国的相应法律都贯彻了协议的以上精神。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则更强调正确的信用报告和公平征信方法对银行效率的重要性,要求征信机构以公平方式满足消费者信用信息的商业需求。再次,欧美个人征信法律制度在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别。欧洲国家数据收集和使用相当严格,美国则相对宽松。欧洲国家规定:收集和使用个人信用数据,除了数据主体参与的合同和少数特殊情形外,必须征得数据主体明确同意,以及处理所有数据必须通知数据主体。征信机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用数据,应当确保出于具体、明确和合法的目的。这种严格的限制不但降低数据采集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征信机构的运营成本,从而使得私营初胸在这些欧洲国家的生存空间非常狭窄。而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没有对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制。美国私营征信下的法律体系对于征信数据的征集、使用方面的限制比较少,美国征信机构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数据时,也没有必须征得数据主体同意的义务。美国的《格雷姆一里奇一比利雷法案》规定,金融机构与第三者共享消费者的信用信息,要求由持有信息的金融机构告知消费者,但30日内没有表示不同意,则可实施共享。在个人信用数据使用方面,美国的数据使用范围比欧洲国家更为广泛,包括信用和商业交易、债务风险评估、雇用目的、领取执照、福利的资格认定等。
因此,欧洲国家征信机构运转比美国成本高,效率低。美国的法律体系更加注重征信行业的运作成本和行业发展,这也是美国征信行业比欧洲国家更为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美在个人征信规制上的差异除了本身文化等的不同外,还在于其模式的选择。欧洲是政府主导型,个人征信机构主要依托于政府,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利益更为重要,因此,欧洲国家征信立法规制的重点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而美国是市场主导型,各征信机构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市场要运作,就需要给企业更大的空间发展,因而,美国征信立法规制的重点在于对个人征信机构的积极诱导,促使其自由发展。
二、我国征信法律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法律体系中专门规范征信管理的法律法规或与征信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多,但涉及到征信管理的法律法规却非常多。我国现行征信法律体系以规章为主,法律和行政法规为辅,总体上法律效力层次不高。(一)法律层面上的征信立法
由于我国征信业发展较晚,整体上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的法律规范,与征信管理有关联的原则性规定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及《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条文。例如《宪法》中明确了对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了诚信守法的法律原则,《刑法》中规定了对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处罚,但缺少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法律。所以说我国目前在法律层面上的征信立法是缺失的。(二)行政法规层面 上的征信立法 在行政法规方面,我国目前直接规范征信行业的法规也是缺失的,并且这类立法的进程发展缓慢。
例如《征信管理条例》早在2002年底就已报国务院法制办审查,并在2003年列入国务院二类立法计划,但2004至2007年却没有被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在现阶段征信行业急需法规指引的情况下,《征信管理条例》的立法停滞导致了征信行业缺乏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这种情况目前也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因此,《征信管理条例》也被入国务院2009年一类立法计划中,是力争年内完成的重点立法项目。
作为我国征信行业管理的重要法规,《征信管理条例》中将规定信用评级的内部制度、业务、流程、讯息披露等细则,解决信用评级中的利益冲突、不正当竞争、信息垄断、市场保护等问题。
除了正处于立法阶段的《征信管理条例》,国务院已经在2007年1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各部门的职能、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及公开信息的具体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
政府信息公开是信用信息服务业即征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征信机构采集相关政务信息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在征信标准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 年底发布了我国首批征信数据元标准,包括《征信数据元 数据元设计与管理》和《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两项标准。随后,为了规范征信数据元的注册与管理活动,加强征信数据元标准的动态维护,确保数据元标准的有效性、适用性,扩大征信数据元标准应用范围,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又在2007年公布了《征信数据元注册与管理办法》。其中,《数据元设计与管理》是指导性标准,结合征信业务特点,对征信数据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征信数据元的表示规范以及特定属性的设计规则和方法进行规定,明确了征信数据元的动态维护管理机制,为指导征信机构或其他相关信用信息报送或使用机构编制征信数据元目录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和指南,适用于所有征信业务相关机构的数据元设计与管理活动。《个人数据元》对个人征信业务涉及的金额/利率/比率类、日期/时间类、地点/地址类、数量类、人员类、机构类、银行业务类、非银行业务类以及其他类共9类100多个基础性、通用性数据元进行了统一规定。而《征信数据元注册与管理办法》则规定了注册机构职责、注册申请与受理、注册申请评审以及注册系统的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标准化是实现信用信息共享的重要工具之一,征信标准化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从我国征信业发展的需求入手,从具体内容到制度安排充分考虑了银行信贷信息及其他反映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的不同特征,对有效整合大量分散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部门及地方性法规、规章层面 上的征信立法
与行政法规相比,征信的部门法规、地方性法规则显得比较多,其数量已经超过了60部,而征信立法已经相对完善的美国现行有效的征信方面立法只有16部,我国征信体系各地方各自发展的情况比较突出。
1.在个人征信立法方面,各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先后公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用报告本人查询规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江苏省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海南省征信和信用评估暂行规定》、《湖北省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与应用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法规。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在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和保障个人信用信息安全和合法使用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是办法涵盖范围超过了办法的制定机关。办法中的某些规定表明数据的信息为个人金融信用信息,但办法同时规定其所称的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贷信以及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而且对收集的信息范围没有作限制,容易导致信息过度收集,造成对个人权利的侵犯;第二是数据库使用问题。《办法》强制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个人信贷时必须使用该数据库,这是以行政命令进行市场垄断的行为,不利于征信行业的发展;第三是《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却涉及许多只能有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的内容;第四是《办法》对征信服务中心的定位和运作模式未作明确规定。
深圳在2001年底通过了《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该《办法》总共有25条,除了明确征信机构、个人征信、个人信用评级、个人信用信息等基本概念以及征信机构、信用信息提供和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义务,还明确了征信行业的准入制度。该《办法》规定了征信监管机构、征信原则、征集信息范围、服务对象、个人对本人信息查询权、异议权以及错误信息的更正程序、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和使用记录信息数据和资料的危害和管理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等,规定了征信机构的信用评级标准应当报经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监督委员会同意。《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对个人征信的立法,该办法对规范个人征信、推动深圳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其他省市征信管理办法的制定提供的较好的参考。
上海市在2003年12月通过了《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也规定了个人征信的管理部门、征信原则、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和方式、信息加工和提供的有关事项以及异议信息的处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与深圳的管理办法相比,《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在保护个人信息主体权利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如增加了有关禁止采集的信息、禁止采集的方式、系统安全的要求以及征信机构服务约定等,同时还规定涉及银行相关业务的应当向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报告。
2.在企业征信方面,目前,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浙江、四川、湖南、安徽、海南、内蒙古、山西、江苏、广东、黑龙江、湖北、辽宁、苏州、汕头、太原、郑州、南宁等省市都已经先后制定了企业征信有关地方规章。
三、现行征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效力层次不高
目前,我国直接规范征信行业的法律规范缺失,日常工作中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为主要依据,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征信管理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征信业务的开展还是监督管理都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局面。
部门规章方面,目前人民银行进行征信管理主要依据的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在征信体系建设初期,由于涉及的主要是金融系统信用信息,这两个部门规章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征信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非银行信息采集、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的逐步开展,征信涉及的单位、部门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大量涉及企业、个人的基本信用信息都掌握在如公安、法院、人事、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银行、公用事业单位、通信、保险等机构手中,这些部门和机构的信用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分割和封闭,现有的两个管理办法的部门局限性和法律效力不足使得其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地方性法规方面,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非常多,但是其效力通常只限于该行政区域,对于出现跨区域的征信纠纷,监管机构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依据,难以发挥日常分析、监督及管理职责的作用。同时,地方性法规只针对本地区的情况而制定,各自之间存在较多不同,也不利于征信行业统一规范化管理。(二)法律体系缺乏协调性
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法律约束,相关的征信规定显得比较分散和凌乱,部门或地方出台的低层次法律规定在同一法律效力层次之间缺乏协调或协调性很差。例如,贷款卡的管理依据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发布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办法(试行)》。但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按照其规定,由于贷款卡核发没有明确的许可年限,被许可人不在集中年审期间提出贷款卡的延续申请不应算是违法违规,在其备齐所需资料进行补年审申请时必须按规定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这个规定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的集中年审制度就产生了不协调。(三)法律规范内容够不全面
1.缺乏被征信人主体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被征信人作为信息主体,其信息应当公布到什么程度,出现信息泄露是否有补救措施等方面在法律上都没有明确。例如,在我国目前法律体系中,我国对公民隐私权事实上采取的是间接保护的方式,由于没有明确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仅是在宪法中以间接原则性的规定加以确认和规范,隐私信息的范围、隐私保护措施缺乏具体的规定。《巴塞尔协议》等国际条约中均明确要求“信用信息共享与保护个人隐私信息要寻求平衡”,这也是我国征信管理的一个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立法依据,使得隐私权中的个人信息与公共信息难以区分,数据保密范围难以界定,信用信息共享与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之间的平衡也就难以控制。
目前的地方性法规中,仅在一些条款中体现了对信息主体权利的保护,如禁止披露的信息、允许本人查询、及时更新数据库等等,但是并不全面具体,缺乏现实可操作性,无法起到充分保护信息主体权益的作用。2.缺乏规范征信行为主体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对征信机构的市场准人和退出还没有统一的审批部门、标准和法律依据。如企业资信、证券评估机构等金融服务性机构,目前由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执行依据为《关于企业资信、证券评估机构审批管理问题的函》(银函[1993]408号)和《关于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等机构从事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资格的通知》(银发[97]547号)等文件,但在已公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并未将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列入,因此人民银行目前批准设立征信机构的执行依据严格来说也是缺乏法律效力。正处于立法阶段《征信管理条例(草案)》在征信机构市场准入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草案》则规定设立征信机构除应当符合公司法人的一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单独从事法人、其他组织征信业务的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
(二)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具有数据处理、分析等相应业务知识的专业人员;
(三)有严格的信息档案管理制度、保密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
(四)征信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这个规定从注册资本、专业人员以及制度上限定了征信机构进入征信市场的条件。
3.缺乏规范信用信息采集方面的法律法规
对信息采集范围没有明确界定。由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隐私权”的规定模糊,导致在信用信息采集过程中信息采集机构很难明确界定,这也需要在未来征信立法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目前的地方性法规中,对信息采集做了一些规定,如个人信息的范围,无须同意即可采集的个人信用信息范围以及禁止采集的信息范围,但是这些规定并不全面具体而且各个地方的规定有较大的差异,缺乏现实可操作性,也不利于信用信息的共享。
四、结语
可见,国外征信立法都是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衡保护模式和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严格保护模式,不断完善的征信立法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征信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当地征信业的发展,而我国的征信立法则是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途径,制定法规与建立征信系统计划是同步进行的,征信立法存在法律效力层次不高、法律体系缺乏协调性以及法律规范内容够不全面等问题。针对我国现行征信立法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来统一规范征信机构的发展,保护被征信人的隐私权利。
在我国征信立法过程中,一是要参考国外相关经验,参考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衡保护模式,既要对被征信人的隐私进行充分和适当的保护也要对征信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应该避免因为严格保护被征信人隐私权利而限制了征信业发展情况的发生;二是征信立法应坚持初步细化的原则,在对信用征集的每个环节的条款不作过细的规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再通过增加《细则》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规定。
附件一:我国现行法律有关个人隐私的规定摘录
1、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140.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1993年6月15日第579次会议讨论通过)法发〔1993〕15号
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 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著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对未经他入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十、问: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承担形式如何掌握?
答: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十一、问:侵权人不执行生效判决,不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应如何处理?
答:侵权人拒不执行生效判决,不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公告、登报等方式,将判决的主要内容和有关情况公布于众,费用由被执行人负担,并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六项的规定处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第四十四条 律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给予停止执业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六)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第二十三条 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听证依照以下程序组织:
(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
第一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7、《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六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第一百二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第二百三十一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三十条 代理诉讼的律师,可以依照规定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可以向有关组织和公民调查,收集证据。对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保密。
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可以查阅本案庭审材料,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作者:金投网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于1997年,在2006年7月份实现全国联网查询。截至去年底,该数据库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共计1000多万户,其中600多万户有信贷记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最早始于1999年,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信社的联网运行,2006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截至去年底,该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共计6亿多人,其中1亿多人有信贷记录。
央行征信系统的主要使用者是金融机构,其通过专线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相连,并通过商业银行的内联网系统将终端延伸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人员的业务柜台。目前,征信系统的信息来源主要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收录的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什么是征信?为什么需要征信?
如果您向银行借钱,那么银行就需要了解您是谁;需要判断您是否能按时还钱;以前是否借过钱,是不是有过借钱不还的记录等。征信出现前,您要向银行提供一系列的证明材料:单位证明、工资证明等;银行的信贷员也要打电话给您单位、上门拜访......两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后,银行才会告诉您是否给您借钱。真是银行累,您也烦,借钱可真够麻烦的。
现在好了,征信出现了,银行了解您信用状况的方式变简单了:他们把各自掌握关于您的信用信息交给一个专门的机构汇总,由这个专门的机构给您建立一个“信用档案”(即个人信用报告),再提供给各家银行使用。这种银行之间通过第三方机构共享信用信息的活动就是征信,为的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快点儿给您办事。有了征信机构的介入,有了信用报告,您再向银行借钱时,银行信贷员征得您的同意后,可以查查您的信用报告,再花点时间重点核实一些问题,便会很快告诉您银行是否提供给您借款。银行省事,您省心。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以下简称征信中心)是建立您的“信用档案”,并为各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专门机构。
信用与征信的区别?
信用,主要是指借钱还钱、先消费后付款等经济活动;征信指的是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地借钱,通过第三方机构将每个人的信用信息集中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供您和信贷机构使用。
谁决定您能否获得贷款?
(一)决定您是否能获得贷款的机构:信贷机构?征信中心?
决定您能否获得贷款的是银行等信贷机构。征信中心只是如实地提供您的信用报告,作为银行等信贷机构决定是否给您贷款的重要参考之一。
(二)银行根据什么做出是否给您贷款的决定?
银行决定是否给您贷款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银行的信贷政策:即某家银行愿意给哪类人群贷款。比如有些银行愿意给在校学生发放信用卡,有些银行则不愿意。银行的信贷政策由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及其市场定位等因素决定。
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借款人的工作性质、居住状况、财务状况等;
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借款人当前的负债水平;是否曾经有过借钱不还的信用历史等。
因此,您的信用报告只是帮助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的参考之一,并不是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