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管学院关于2009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
经管学院关于2009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种集体把关形式。它有助于研究生做好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助于研究生较好地了解课题中应注意处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助于加强本学科的学术交流。为了保证和促进研究生按期完成开题报告,特制定本规定。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内容
2.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4.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初步设想
5.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目的6.论文工作量与经费的来源
7.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
8.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书写格式及文稿演示要求
1.开题报告按照《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的格式填写,要求在10000字左右,正文用小4号宋体,具体要求见附件三。
2.硕士研究生参考文献应不低于30篇,英文文献应占文献总数的1/3。
3.开题时采用PPT形式进行汇报;
4.学生自述10分钟,专家提问15分钟。
5.开题时采用二级制;通过、不通过
三.开题报告的审核内容
(一)文字报告
1.选题的依据及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3.已有工作基础,预期研究成果
4.选题创新性、科学性
5、开题报告的文字表述
(二)口头报告
1.概念清楚、条理清晰、论证严谨
2.回答问题正确、逻辑性强
开题报告如有未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重做开题报告,如仍未通过者,做退学处理。开题报告通过后,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原则上不在随意更改题目,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更改题目时,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同意签字,学院主管领导审批后,报研究生处备案。并在1-2月重新做开题报告。
经管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
2010.12.13
第二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姓名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
****年**月**日
说
明
一、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两部分
(一)文献综述(2500-3500字)
1、本课题来源(国家级项目,部、委级项目,省、市、区级项目,学校级项目和自选项目等)及项目名称。
2、本课题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近期学术发展前沿等情况的分析。
3、前人在本课题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选题报告(2500-3500字)
1、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学术和应用价值,选题的主要依据和可行性。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3、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结果。
4、本课题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5、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工作方法,所需的实验条件和经费预算。
6、本课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论文工作计划包括文献选读、科研调查、开题报告、研究方法、实验阶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各项工作阶段的进度计划。
三、本报告要求填写清晰、表述准确。
四、开题报告中文字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参考文献的书写按照《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执行。
五、开题报告会在学院范围内以答辩的方式公开进行,各硕士点要成立由3-5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的评议小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为百分制,考核成绩由评议小组集体产生,组长需当场向研究生公布考核成绩和专家意见。
考核成绩60分及以上的研究生可开展后续论文撰写工作。六、考核成绩为“60”以下的研究生,须在导师和学院同意的基础上提交“重新开题申请”,在开题结束后的1个月内由学院重新组织开题报告会,考核通过后方可开展后续论文撰写工作,仍未通过者不得申请硕士学位。
七、开题报告会结束后,本报告由学院留存,考核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
文献综述
本课题来源为自选项目,项目名称为: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年龄与技术创新。关于高管年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年龄越大的管理者越倾向于规避风险,越不利于采取技术创新决策。Barker和Mueller(2002)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管逐渐地把工作重点放在职业安全之上,倾向于进行风险规避的公司决策,而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性较高的战略决策,因此高管的年龄越大越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Bantel和Jackson(1989)以及Dechow和Sloan(1991)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少部分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高管年龄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例如Flood
et
al.(1997)认为年龄大的高管对于企业承担的风险具有更加明智、广泛和清晰的认识,在考虑企业分担风险方面更加深谋远虑,高管团队平均年龄大的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反而更强。
2、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大部分学者认为高管团队的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这是因为高管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其认知复杂性就越高,探索信息的能力和水平就越高,制定的决策就越完备,越有利于接受新的思想,提高对创新行为的接受意向。Carmen
et
al.(2005)认为受教育水平更高的管理者能够产生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他们对创新的态度更加积极和开放,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管理者主要依靠熟练运用惯例来履行职责,因而更愿意维持现状。Wally和Baum(1994)以及Bantel和Jackson(1989)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也有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高管的受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不显著,例如Daellenbach
et
al.(1999)的研究发现高管的教育程度与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还有学者认为高管团队的教育水平越高越不利于技术创新,例如Flood
et
al.(1997)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平均教育程度低的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比竞争对手要快,这是因为是教育程度越高导致了团队内出现更多的无效分析,而在外部环境不好时,教育程度越高的高管越愿意回避风险。
3、教育专业与技术创新。由于高管团队教育专业背景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在决策中不同的认知模式和社会心理,因而对技术创新决策有重要的影响。Barker和Mueller(2002)的研究发现科学和工程类的学位教育显著地对应着较高的研发投资,MBA专业教育与研发投资没有关系,法律专业教育则与研发投资存在负向的显著关系。也有实证研究不支持高管教育专业与技术创新之间有关系,比如Kimberly和Evanisko(1981)以医院的管理者为对象,对行政管理和非行政管理学位教育的高管进行比较分析,没有发现专业差别对组织创新行为的显著性影响。
4、职业背景与技术创新。管理者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构成了其情感、偏好和认知的一部分,随着高管从事某一职业时间的延长,其会在感知、处理信息的方式上慢慢地适应该职业的工作需要,越来越会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决策。Thomas
et
al.(1991)的研究发现,在计算机行业,在研发等方面开支相对较高的奉行市场和产品创新战略的企业一般都为具有营销、销售和研发等职能背景的高管所领导;而在研发等开支处于行业排名末端,奉行效率导向战略的企业中高管一般具有生产、流程开发和财务等职能背景。Barker和Mueller(2002)以及Daellenbach
et
al.(1999)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
5、任期与技术创新。关于高管团队任期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管的任期越长,他们就越会专注于用自己的方式经营公司,从而会丧失对组织创新的兴趣和对工作的新鲜感,从而减少技术创新决策。与之相反,任期短的高管将更加愿意冒风险去进行技术创新,因为他们急于用一些成果来证明自己是胜任的。Thomas
et
al.(1991)的研究发现强调产品和市场创新的企业高管团队的任期都较短。Boeker(1997)对67家半导体产业公司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高管任期与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以及投入与收益存在时滞的特征,因此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与战略决策者对技术创新收益的预期有着密切关系。Allen(1981)认为随着任期的延长,公司高管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和经营阅历都会有大幅度提高,高管越能预期到技术创新能为其自身带来的好处,就会越倾向于技术创新。Barker和Mueller(2002)实证研究支持了高管任期与研发投资正相关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了对我国学者研究的借鉴意义(江岩和张体勤,2008);二是实证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第一,探讨了高管团队特征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例如刘运国和刘雯(2007)以及文芳(2007)探讨了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李华晶和张玉利(2006)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对研发投入与科研人员投入的影响;第二,研究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例如陈忠卫和常极(2009)研究了高管团队人员特征变量异质性与集体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例如谢凤华等(2008)以及古家军和胡蓓(2008)研究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对技术创新的R&D绩效、生产制造绩效、创新过程绩效以及营销绩效的影响;第四,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例如江岩(2008)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异质性与高管团队行为凝合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并验证了高管团队行为凝合与高管团队异质性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影响。第五,基于情境变量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例如吴家喜和吴贵生(2008)基于环境不确定性这一情境变量研究了高管团队特征与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
二、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的研究,主要从技术能力和技术结构两个角度出发。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偏好于理论分析,而国外学者大都选择实证调研。
在技术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许庆瑞(2005)认为技术能力对于企业财务创新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技术能力从低层次到高层
次不断演变,包括技术的识别、选择、监控、吸收、利用、改进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当技术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对财务绩效的提高会有质的影响。Kuen-Hung
Tsai(2004)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能为企业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业务规模、所有制结构、R&D投资决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能力高的企业能取得更高的财务绩效。Lau(2004)以问卷调查形式研究台湾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以R&D支出、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员工的培训,作为衡量技术能力的指标,研究得出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进一步引进创新战略作为中间变量,研究技术能力和创新战略,创新战略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顺序和合作水平将创新战略分为率先创新型、模仿创新型、自主创新型和协作创新型。通过研究得出:技术能力越强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率先创新型战略和自主创新型战略,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模仿创新型战略和协作创新型战略;不同类型的创新战略和企业绩效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徐亮(2009)关于创新战略选择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创新战略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并且采取协作创新型战略比竞争创新型战略能取得更高的创新绩效。赵修卫(2007)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地位将创新战略分为:领先型创新战略、追随型创新战略、模仿型创新战略和创新综合型战略。领先的创新战略是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企业继续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科技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追随型的战略是以同行业中领先企业的技术模式为导向,扩大技术创新活动,并在同一方向上进行自己的创新活动;模仿型创新战略是企业内部不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而是通过外部购买技术专利或模仿行为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综合型创新战略的是指企业依靠极强的整合能力,将现有市场中有潜力的技术或产品集成在一起,实现自身独特的技术能力。
在技术结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谢卫和朱恒源(1999)总结了结构主义的学派的研究进展,认为经济体制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而必要的结构性变化不足,从宏观上会对经济持续增长产生障碍,从微观上会制约单一经济个体的盈利实现。王宗润(2001)从系统的角度来讨论企业的技术结构,认为技术要素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企业的技术结构,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反映了企业的投入产出机制,因而会影响企业的绩效。
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的发展,就形成了企业特定的技术创新结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产品创新是创新结构的核心,而工艺创新最终要体现在产品的创新上。魏江(2002)认为,技术创新结构是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其功能的基本机制,由于技术创新的构成的要素以及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其创新绩效的实现也不同。丁宝军和朱桂龙(2008)认为R&D投资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强度的重要的指标,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Cassianan和Reinhilde(2006)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变量来衡量技术创新结构在不同行业的比较情况,他将创新结构划分为创新集中度、创新连贯性和创新规范性等,以界定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情况。并且将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创新结构对比研究,因为竞争对手和本企业的绩效实现受双方实力的相互制约。
三、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于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有一定的区别,值得我们去比较和思考。
Moser(1985)定义技术发展活动的范围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设计、原型发展与制造等。他列出了13个常用的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1)成果的品质;2)个别单位的目标实现程度;3)即时完成的工作;4)个别单位的收益;5)个别单位的盈利能力;6)超出预算的频率:7)成果接受率;8)项目批准率:9)专利或出版物的数量:10)技术报告数量;11)项目完成率;13)专业奖项或荣誉。此外,他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得了124份研发管理者的回复结果。这些研发管理者通常以李克特七点尺度评估这13个指标的使用。研究发现,最常用的标准为:1)创新成果的品质;2)研发单位的目标达成率;3)即时完成工作数目。另外较重要的有研究效率、研究成果被采用比率、方案完成比率。但从Moser的发现可以看出,研发绩效评价最常用的标准仍然是主观的总体看法。
Cooper(1985)整合了Collier和Hopkins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关于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获得以下八个绩效指标:1)过去三年中开发的新产品占公司销售额的比例;2)新产品毛利率;3)过去三年中产品的成功率;4)过去三年中新产品开发计划目标达成程度;5)过去三年中产品失败和停止比例;6)开发计划对于利润增加的重要性;7)计划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成功程度;8)计划整体的成功程度。
赖士葆(1998)将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分为以下四类:1)财务类指标:如成本/费用、利润、投资回收期和投资回报率等,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绝对数量或相对百分比,评估期间也可因项目而异;2)战略影响类指标:包括维护现有市场、进入新市场、扩张产品线、多元化经营、市场占有率、技术独占性、企业竞争优势等;3)主观判断类指标:由管理者的满意程度,消费者的满意程度的等主观判断指标组成;4)预设目标达成率/内部控制类指标:即预先设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进度、预算、产品质量等。前三种类型的指标通常是偏向于结果的评价,而第四类指标兼具结果和过程的评价。
吴思华(2000)认为创新应该是对企业整体运营有影响的行为,根据创新水平和影响的层面大致可分为: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组织创新、战略创新。其评价指标如下:1)产品创新指标:包括专利许可数量、产品开发和功能设计的技术能力、新产品推出或商品化的速度、对顾客需求特性或市场趋势的把握;2)流程创新指标:包括流程与产品质量、快速生产的流程弹性、降低生产成本的制造能力;3)组织创新指标:包括从事国际性销售的经验和能力、建立和加强的国际品牌的经验和能力、配置和管理国际分销渠道的经验和能力;4)战略创新指标:包括产品定位、新用途、价值链活动的重组。
杜荣瑞、蒋明晃和林佩琪(2005)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探讨了不同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在创新绩效的评价上的差异。研究发现,采取积极性创新战略的企业与采取防御性创新战略的企业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更重视学习和成长层面、内部流程层面的指标,特别重视财务层面指标,在顾客层面指标重视程度上没有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市场地位、技术条件、总体战略等,灵活的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术创新评价方法,才能发挥评价工作对于创新活动的反馈和指导作用。
选题报告(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或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等)
研究背景及意义
技术创新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源泉与动力,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国家经济主体的企业,只有具备了必要的创新活力和机制,才能迅速预见未来市场竞争的主题,了解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维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因此,研究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因素,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有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理论较多关注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而从实践角度考虑,在实施技术创新这一过程中,通常需要高管团队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运用他们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来判断是否以及什么时候实施技术创新、采取何种技术创新模式,以及实施后如何进行管理等。不管是战略决策还是执行中的日常决策与管理,高管团队势必将其本身的认知以及不断更新的积累不自觉地运用其中。而管理者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通常可以通过其年龄、教育程度、背景等人口特征来反映,因此,高管团队的人口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和执行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拟基于高阶理论,探讨研究企业高管团队特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技术创新,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创新绩效的实现,衡量创新的绩效应注重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结合,而财务方面的绩效的实现是创新活动的直接目标和根本动力。本文将研究范围界定于企业高管团队特征和技术创新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定位于财务层面,构建出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第二,以构建的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对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企业高管团队特征对技术创新结果的影响。
文章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2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2.3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评价
3.1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3.2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研究假设
4.2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3变量的选取
4.4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5.2相关性分析
5.3回归分析
5.4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研究结论
6.2建议
6.3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研究假设
1、高管团队平均年龄方面的假设
年龄在某种程度上是管理者的阅历、认知水平和风险承担倾向的代表,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一般而言,高层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越大,通常会比较保守,更愿意维持企业的现状,制定企业战略时也有意规避风险。年轻的管理者更容易接受改变战略,更愿意尝试新的冒险行动。Bantel和Jackson(1989)发现高管团队平均年龄越大,越不愿意采用进取的企业战略。换而言之,由于“稳定”的倾向,年长的管理者所作出的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必定是经过更为严格的考虑和论证的,决策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能更高。一方面,年长的管理者比年轻的管理者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各方接触,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网络,而从关系网络的质量上来说,其所建立的关系网络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所形成的,比起年轻管理者的新关系网络更加可靠。信息-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时运用的信息越多、信息质量越高,决策的质量就越高,企业的绩效就越好,因此,年长的管理者利用丰富的关系网络获取更加可靠的信息能够做出更为准确的技术创新实施决策,获得更好的企业财务绩效。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事实为企业带来了一个变化的制度环境,再加上技术创新本身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高管团队需要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年轻的高管在适应能力方面可能胜过年长的高管,但在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年长的高管人员的管理经验显得更为重要。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正相关。
2、高管团队平均教育背景方面的假设
高管团队教育背景主要是指高管团队平均的受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影响管理者社会资本的形成。Lin&Fu等(2001)的研究显示,教育年限与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正相关。一方面,高学历人员能够较容易获得比较高的职位,高的职位能够使得他们更有机会接触到外部有利的网络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对于高学历,尤其是名校毕业的高学历管理者来说,同窗、老师也是一笔非常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可以以此为中心点,层层向外开拓出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本。同时,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存在重要影响。Bantel和Jackson(1989)的实证研究表明,团队成员的教育程度越高,更接受创新,教育程度高的团队所领导的银行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高管团队迅速地做出决策。一支高效的高管团队必须要具备各个领域的专家型的人物,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利用自身的学识、技能快速判断,进行取舍。教育水平与高管团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关。教育是人们获取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一个较为正规的途径。一般认为,教育水平越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越强,对问题的掌控能力越成熟。教育水平高的团队可以切实抓住问题的本质,围绕本质展开对策的讨论,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应对措施并付诸实施。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高管团队平均教育背景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正相关。
3、高管团队平均技术背景方面的假设
技术背景指的是高管团队成员在进入高管团队前和进入高管团队后所经历的职业历程中是否参与过与技术有关的工作。具有技术背景的人对技术创新战略技术方面的问题的解决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技术创新战略的推进过程比非技术背景的高管要清晰得多,对资源配置等问题也更具专业性。就对技术创新战略的掌控力来看,拥有技术背景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具有技术背景的高层管理者对技术创新战略的热忱往往还包含着其本身的技术理想,也就是说他更希一望技术创新能够成功。这样一来,从客观上,这类高管的目标就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高管团队平均技术背景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正相关。
4、高管团队平均任期方面的假设
任期短的管理者存在证明自己的压力,因此,其在做出决策时可能产生自利的动机而不顾公司整体的风险水平,导致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的质量下降,而任期长的管理者在做出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摒弃了表现自己的冲动,更多地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进行技术创新,因此质量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高管团队任期对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作用也体现在任期对高管团队整体决策有效性的贡献上。团队的平均任期越长,沟通与磨合会越多,有利于减少内部冲突维持高管团队的稳定,有利于增强高管团队的凝聚力,越容易产生相同的认知和决策方式。Michel和Hambrick指出,更长的团队任期会增加团队的整合程度和共享相同价值判断的机会。随着任期的加长,团队各成员之间已经彼此了解了相关人际关系以及进行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因此,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效率。然而,任期越长是否就真的意味着技术创新的成功率越高呢?如前所述,任期长的管理者在企业内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信任,证明自己的压力较小。但过长的任期可能会使得高管团队在做出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后降低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因为其在企业中已经建立了一种威信,即使项目失败也基本不会威胁到其地位。另一方面,如果长期的任职并没有能够为高管带来感情上的归依和物质上的激励,那么可能会出现懈怠的现象,高管人员渐渐缺乏激情,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技术创新财务绩效就有可能出现不升反降的情况。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高管团队成员平均任期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呈倒U型。
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案
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等媒体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以及国泰安CSMAR数据库。
本文选取深、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时间为2006-2012年,并根据需要,对样本进行了筛选:①剔除ST和PT类公司;②剔除研发信息缺失的企业;③剔除高管简历介绍不详细的公司;④剔除不具备连续完整财务数据的公司。
3、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1)技术创新财务绩效指标
①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
获取收益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目标,也是企业财务目标的体现。所有的财务活动盈利增长的实质,都可体现为收益的相对增加大于投入的相对增加。本文对于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带来盈利的评价并不限定于特定项目,或者特定所有项目的回报情况,而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企业的总体盈利相结合,构建一个能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之过程性指标。借鉴经济学中弹性的概念,在描述企业创新活动时用研发支出变化比例,评价总体盈利时用总资产收益率变化比例,两者的商即可反映出创新活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技术创新盈利能力=ROA变动率/研发支出变动率
②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
技术创新的各项投入影响到各项资产的利用效率,含有高技术含量的资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经营效率比较高。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通常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率。技术创新经营效率增长的实质,可体现为资产周转率的相对提高大于研发投入的相对增加。与技术创新盈利能力指标类似,本文拟构建一个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之过程性指标,具体指标为:技术创新经营效率=资产周转率变动率/研发支出变动率
③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
技术创新的产出结果可归结于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也反映着企业未来资产的增长潜力和整体的竞争实力。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通常用收入增长率来衡量一个企业的成长能力。技术创新成长能力增长的实质,可体现为企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对增加大于研发投入的相对增加。与技术创新盈利能力指标类似,本文拟构建一个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之过程性指标,具体指标为:技术创新成长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研发支出变动率
④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FS)
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一定财务风险的,其根源在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现金流的不稳定性。评价一个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财务风险应综合考虑资金来源和资金成本、资本市场汇率和利率、预期通胀水平、企业的资金流是否充足等。根据资产转移假说,股东为了实现其财富最大化,往往在净现金流等值的项目之间选择资产报酬率标准差较大的项目,例如符合其长期利益的技术创新投入,但债权人的预期回报并不因此而提高,这无疑是将风险较高的技术创新资产从股东转移到了债权人。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占负债的比例越大,一方面因为预期现金流不能回收而加大到期偿债风险,另一方面债权人也会为了保护自身债权价值而提高利率,从而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占负债比例能一定程度上用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稳健性。具体指标为: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平均研发支出/平均负债
(2)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一项投资活动的成本支出,不仅影响着当期的收益,同时也影响着以后期间的收益情况。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回报的滞后性,单一项目的投入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回报,而是深刻地影响着以后的财务绩效。所以,本文将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短期
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S)
本年ROA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S)
本年资产周转率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S)
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FS)
本年平均研发支出/本年平均负债
长期
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L)
09-12年ROA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L)
09-12年资产周转率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L)
09-1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4、变量选取
变量名称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
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
短期:本年ROA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长期:09-12年ROA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
短期:本年资产周转率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长期:09-12年资产周转率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
短期: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本年研发支出变动率
长期:09-12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动率的平均值/06-09年研发支出变动率的平均值
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FS)
本年平均研发支出/本年平均负债
解释变量
年龄(AGE)
高管团队人员的平均年龄
教育背景(EB)
高管团队的个人的教育水平按其学历分别赋值:1一中专及中专以下,2一大专,3一本科,4一硕士,5一博士。最后取团队平均值。
技术背景(TB)
具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以及在以往的职业生涯中曾经从事过与技术有关的工作的高管人员,被赋值为1,否则为0,最后取团队平均值。
任期(TEN)
高管成员进入团队到样本期为止任职期限均值
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SIZE)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资产负债率(LEV)
总资产/总负债
企业年龄(F)
已成立时间跨度
市场化程度(REG)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中各省区市场化水平综合评分
变量(YEAR)
以2006年为基准设置虚拟变量
5、回归模型
以上模型中,技术创新财务绩效(TP)分别用技术创新盈利能力(EC)、技术创新经营效率(OE)、技术创新成长能力(GC)和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FS)代入。
研究创新点
1、现有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仅停留在反映创新活动的结果层面,而技术创新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单纯的投入或产出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本文将对技术创新的评价定位于财务层面,因为财务业绩上的提高既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构建了由技术创新盈利能力、技术创新经营效率、技术创新成长能力和技术创新财务稳健性组成的技术创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虽然研究得出的指标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有待完善,但指标提出的思路值得借鉴。
2、创新性的进行了企业高管团队特征与技术创新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更为准确地度量了高管团队特征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为公司通过改善高管团队,进以提高技术创新的财务绩效为目标的战略提供了指导方向。
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计划
研究生姓名
性别
院、系
商学院
导师姓名、职称
专业
财务管理
制订日期
论文题目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工作内容
起止日期
备注
文献调研阶段
确定论文选题
完成文献阅读与搜集
完成撰写选题报告
完成指导老师审阅选题报告
完成修改选题报告
完成对文献进行系统筛选、整理
完成撰写文献综述
完成形成开题报告
完成论文完成阶段
数据搜集与处理
正开始
数据描述性统计与模型回归
未开始
论文初稿
未开始
指导老师审阅初稿
修改论文,中期检查
完善论文,准备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1/3,近五年的文献应不少于1/2)
略
指导教师意见:
(选题的合理性、深度、广度;文献综述是否覆盖本课题的主要方面;报告的逻辑性;工作安排是否合理、紧凑等)
(必填)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开题报告会记录:
记录人(签字):
评议组意见:
评议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考核成绩
评议组成员(出席开题报告会)职称及职务
姓名
职称
职务
第三篇:撰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怎样撰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专家汇报自己学位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目的是请专家帮助判断:自己选择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选用的研究方法可不可行、自己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然后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的目的,同时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进行深入论述,一带而过,评审专家将无法判断你的研究前景,也就无法对你的研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水平的定位
国家对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所具有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硕士学位人员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应适当确定自己的研究水准,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科学研究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对试验结果或调查数据的分析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基本内容和要求
因为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汇报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介绍、说明,并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的确定。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
4、主要研究内容与写作大纲。
5、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着重查阅的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
开题报告公开论证后,研究生一般应根据专家小组的评议意见,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修改方案通过后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工作。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下面是详细的看人家如何叙述什么是开题报告以及怎么写: 1.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2.撰写开题报告有什么意义?
撰写开题报告,作为多层次科研工作的第一个写作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通过它,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
通过它,开题者可以为评审者提供一种较为确定的开题依据。“言而无文,其行不远”,以书面开题报告取代昔日广为运用的口头开题报告形式,无疑要切实可靠得多;
如果开题一旦被批准,课题得以正式确立,则还可以通过它,对立题后的研究工作发生直接的影响:或者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或者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等。
总之,科研开题报告是选题阶段的主要文字表现,它实际上成了连接选题过程中备题、开题、审题及立题这四大环节的强有力的纽带。
在当今世界搞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如果不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即使是有名望的研究者,也不免有科研课题告吹的命运。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实例:美国科学基金会曾同时收到关于同一科研课题的两份开题报告,一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西博格写的;另一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位青年研究者写的。经过专家们的认真评议,结果批准了那位无名小卒的申请,把这一课题的研究经费拨给了他。所以,在美国,许多科学家每年几乎要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从事课题建议书(即开题报告)的起草工作。就我国情况看,关于科技工作者要写“科研开题报告”,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申请学位要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等规定,都已经处于实施之中。今后,随着科研管理的加强,在开题报告写作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3.1开题报告封面各栏目的填写方法
3.2“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栏目的填写方法
综述(review)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资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对各家学说、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填写本栏目实际上是要求开题者(学生)写一篇短小的、有关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综合评述,以说明本课题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研究本课题有什么学术价值。
3.2.1 综述的主体格式
综述的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3.2.1.1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这部分约200—300字。3.2.1.2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于叙述各家学说、阐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将正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研究动态,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观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包括历史背景、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三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研究成果如何?他们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又分三层内容:第一,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亮出作者的观点;第二,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正文部分是综述的核心,篇幅长约1000――1500字。3.2.1.3 总结部分(不是必须的)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短篇综述也可不单独列出总结,仅在正文各部分叙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3.2.1.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原始素材,也是综述的基础,置于开题报告最后面,此处从略。3.2.2 综述写作步骤 3.2.2.1确立主题
在开题报告中,综述主题就是所开课题名称。3.2.2.2搜集与阅读整理文献 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有的课题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调查,取得所需的资料。
阅读整理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在阅读文献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的精髓,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献精髓的过程。制作卡片和笔记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最终对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3.2.2.3撰写成文
撰写综述之前,应先拟定写作提纲,然后写出初稿,待“创作热”冷却后进行修改成文,最后抄入开题报告表的“综述本课题国内外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栏目内。3.2.3 撰写综述的应注意事项
3.2.3.1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资料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3.2.3.2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将教科书、专著列入参考文献。
3.2.3.3 坚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避免介绍材料太多而议论太少,或者具体依据太少而议论太多,要有明显的科学性。
3.2.3.4 综述的素材来自前人的文章,必须忠于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不可阉割或歪曲前人的观点。3.3“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栏目的填写方法
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内容上虽然紧密相关,但角度不同,在填写时,可以分别表述。3.3.1 “研究的基本内容”的填写方法。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论文(设计)正文部分的内容,是研究内容的核心。正文内容又分为若干部分和层级。填写此栏目实际上是编写论文基本内容的写作提纲。
基本内容提纲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标题法,即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把一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标题法的长处是:简明、扼要、能一目了然。短处是:只能自己理解,别人看不明白,而且时间一长,自己也会模糊。另一种是句字法,即用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一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句子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无论放下多久,都不会忘记,别人看了也明白。短处是:写作时不能一目了然,不便于思考,文字也多。上述两种写法,各有优缺点,用哪一种好,还是混合使用好,这由作者自己确定。
不管是文科论文,还是理工科论文写作提纲,都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一切视研究内容的需要而定。
3.3.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填写方法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论文的主攻方向、研究目的。具体是指开题者预先设想的、将要在论文中证明的某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技术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方法问题等,以及开题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填写此栏目,就是要求开题者用明确、具体的文字(力求用
一、两句话)把论文题目中的上述信息传达出来。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正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论述这一主要问题,而主要问题的解决,将得出研究成果。
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管文章长短,材料多寡,但主题只有一个。集中也是深刻的保证,只有集中于一个主题,才能论述深刻。如果一个课题,要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要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主攻方向不明确,在论述过程中发生种种困难,或观点冲突,或逻辑混乱,或主次不分。所以,一般情况下,一篇科研论文论述一个基本观点,解决一个主要问题。3.4“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栏目填写方法
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要求回答本课题怎样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表述:即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措施。3.4.1 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也称写作步骤、写作程序等,具体指从提出问题到撰写成文的各个阶段。填写时可以如下表述:第一步,选题;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第四步,撰写成文;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第六步,外文翻译。为了使同学们对六个步骤有一个明晰的印象,以下逐个给予简单的介绍。第一步,选题。
即选择研究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选题必须符合选题原则。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选题有导师命题分配和学生自拟自定两种方法。题目选择恰当,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第二步,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
论文题目选好以后,接着就要搜集资料,进行知识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搜集资料要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二是科学实验、观察、调查。
先谈谈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是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总结。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我们要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动向、吸取经验教训、开扩思路、进行比较、做出判断等等,都需要参考资料,从中得到借鉴、印证、补充和依据。这些都是写作论文的必要素材。
再谈谈搜集科学实验、观察、调查材料的问题。科学实验是人们为暴露事物内部矛盾,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发现其内部的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研究对象的一种操作和活动。由于实验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将尽量排除外界的影响,因此,人们有可能对研究对象做细致、周密的观察,从而找出事物内部的联系。我们要取得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就要进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保密性。客观性,是指不要先入为主,戴有色眼镜看待事物,而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系统性,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连续、完整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而不至于漏掉重要的细节。严密性,是指观察要一丝不拘,注意任何微小的变化。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意外的情况,这种偶然的发现叫机遇,这种机遇我们不要轻易放过,在其中可能蕴藏着重大的科学发现。观察要及时、准确地把观察到的现象、数据、结果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们写论文的素材,科学实验必须借助实验原料、仪器、设备等才能进行,不同的材料、设备,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这些科学实验使用的器材,同样属于写论文需要体现的素材。
不论是社会科学的课题,还是自然科学的课题,有的素材必须通过调查才能取得,它是对客观事物自发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的科学研究活动(参见任务书中有关“调查研究类型”的介绍)。
从各种途径获取的资料,必须加工整理,包括:检查资料是否齐全,重不重要;对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最好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方法分类,以使资料分类标准化,如果按自己方法分类,最好能坚持始终);编制资料索引,进行加工,做到统一化(如数据、年份、术语要统一,便于比较)、序列化(如年代中断要想办法排齐)、典型化(即对同类资料进行筛选,找出有代表性的资料)、形象化(即把一些数字通过图和表表示出来)等。
搜集和整理资料是异常艰苦和细致的工作,要具有吃苦精神。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他自己就是在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了大量的动物标本之后,才写成了伟大的著作——《物种起源》的。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花了四十年心血,他阅读了浩如烟海的理论著作、事实材料、统计数字等等。钻研和摘要过的书籍达1500多种,为此他还学了好几种外国语。在《资本论》中引用和提到过的著作达505部,所有英国的议会报告和其他官方文件59种,报刊56种。列宁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产生过程作了精辟的说明,他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推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相联系的思想‟。”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学习这些伟人的科学精神、吃苦精神。第三步,论证与组织。
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方法论。其次,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第三,确立论点,其中包括中心论点(或总论点)与分论点。第四,选择材料拟写提纲,对全文的内容作通盘的安排,对结构格式作统一的布局,规划出论文的轮廓,显示出论文的条理层次。论证与组织的过程,也是撰写开题报告的过程。第四步,撰写成文。
搜集了资料、确立了论点、选择了材料、填写开题报告之后,就进入了论文的撰写阶段。第五步,论文(设计)修改与定稿。
论文(设计)写好初稿后,必须从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上进行修改。修改论文是很细微深入的工作。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后,就可以打印定稿,在排版时一定要符合文面的要求。第六步,外文翻译:
翻译是本科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翻译的主要用途是获取和传播最新的学术信息,一般要求做到忠于原文、通顺流畅。3.4.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分析论证课题时的思维方法,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自然也就不能获取研究成果。因此,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选择了好的研究方法,也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科研方法很多。按照人的活动区分,可以分为两类:即实践(经验)性方法;理论性方法。前者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后者如抽象方法、假说方法。各种科研方法按照适用范围区分,可以分为三类:即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的哲学方法;适用于众多学科领域的一般方法;适用于某些具体学科领域的特殊方法或专门方法。这里只能列举部分研究方法,并按适用范围将科学研究方法分三大类介绍,其中有些方法是所有专业适用的,有些是部分专业适用的。3.4.2.1 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适用于各类学科,各个专业。3.4.2.2一般思维方法
一般思维方法是哲学方法与专门分析方法的中介,是取得经验性知识及发展理论性知识的一般方法。又分为:归纳与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3.4.2.3 专门分析方法
又称特殊研究方法。专门方法很多,不甚枚举,各个学院、系甚至专业可以结合院、系、专业的研究特点,介绍一些专门的研究方法,例如:
理工类专业的常见专门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而在物、化、数、生等学科中又有各自的更加专门的方法,如物理学研究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研究中的比色法等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门研究方法有计量经济法。
法学专业常见的专门方法有历史考证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分析法、规范解释法、经济分析法等。文艺学类专业常见的专门研究方法有“文学——历史”批评法、社会批评法、传统研究法、精神分析法、原型批评法、符号学研究法、俄国形式主义研究方法、英美新批评法、结构主义法、阐释学法等等。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研究方法有推理与议论法、证明与反驳法、传统考据、考证、考订、点评等方法。心理学专业专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等。
在同一论文中,各个部分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各种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协调,才能揭示研究对象各个侧面或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进而证明总论点。
对于初学写论文的本科生来讲,有的不知道有哪些研究方法,写论文不讲方法;有的不问清红皂白,生搬硬套,乱用研究方法;有的虽然知道一些研究方法,但在论文中往往只局限于一种方法,思维单一,视野狭窄。为此,开题者(学生)首先应该学习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第二,开题者(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对各专业共用的研究方法略作介绍,以使开题者(学生)对研究方法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印象。①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从世界观上详细研究课题成果的出发点。哲学方法对其他研究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方法又是其他研究方法的方法。哲学方法又分唯物、唯心主义哲学方法。人类认识的历史表明,最科学的哲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作用在于它揭示了认识的最普遍规律,使研究者立足于客观现实,在选择和解释事实时,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事物是发展的观点,坚持一分为二即全面看问题的观点,避免主观武断和片面性,遵循客观规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总之,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我们论文写作中方法论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研究课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②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归纳是从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是各门学科在积累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总结出科学定理或原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归纳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个别事实的基础上,事实不可靠和不充分,都不可能通过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与原理。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因而它是一种扩大知识的方法,但它又总是不完全和不严密的。因为我们永远只能观察到部分事物,不可能穷尽个别。所以列宁说:“以最简单的归纳方法所得到的是最简单的真理,总是不完全的,因为经验总是未完成的。”通过归纳人们只能知道“是什么”,不能知道“为什么”。演绎的主要形式是三段式,就是以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来。推出的结论能否正确,取决于推理的前提是否正确,推理的形式是否合乎逻辑规则。因此,进行演绎推理的前提必须真实,演绎过程必须遵守严格的逻辑规则。
归纳与演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种相反相成的推理方法。它是科学研究工作都必须应用的逻辑方法。
③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分析的过程是要着重弄清事物在运动变化中各方面各占何种地位,各起何种作用,又以何种方式与他方面发生制约和转化。简言之,分析的过程,就是揭露矛盾和认识矛盾的过程。因此,科学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所分析的对象进行实事求是的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分析方法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深入事物内部了解它的细节,搞清它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抓住事物基础的东西。
要科学地、正确地分析事物,必须做到:
第一,对事物作全面的分析。要分析客观事物矛盾的多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把握肯定方向,也要理解否定方向;既要分析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否则就会出现片面性。第二,对事物做历史的分析。考察事物,应该分析它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状态。从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揭示事物的本质,预见未来的发展。
第三,对事物作具体分析。就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进行调查研究,实验,观察。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分析方法。但是分析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它着眼的是事物的局部,就可能出现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就必须用综合的方法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
综合是同分析相反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客观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统一认识,从而达到把握事物的有机联系及其规律性。综合不是把各个部分、各方面简单的相加和随便的凑合,也不是任意的、主观的臆造,而是按照对象各部分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特征。
总之,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逻辑方法。
在理论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更为深刻的认识方法,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它们同归纳和演绎是密切相联的。归纳是演绎的出发点,但要为演绎提供可靠的前提,还必须运用分析的方法。在归纳推理中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必须借助于分析的方法。马克思指出“我们用世界上一切归纳法都永远不能把归纳过程弄清楚。只有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才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48页)分析可以弥补归纳的不足。然而,单靠分析还不能为演绎提供确实可靠的前提。只有借助综合的方法,把各方面的本质联系起来,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个别和特殊的具体真实的联系。因此,在分析与综合中,离不开归纳与演绎。④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
为了更准确、更深刻地在思维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还要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如果不了解客观事物的过去,就不能深刻了解它的现在,科学地预见它的未来。在科学研究中除去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还要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它是形成科学认识和建立理论体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历史”既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指作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是指人的思想对上述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概括和反映。逻辑和历史的相互关系,归根到底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科学认识中的具体体现。“历史”是第一性的,“逻辑”是第二性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客观基础。逻辑的东西是由历史的东西所派生的,是对历史的东西的理论反映和概括。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22页)。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是有侧重的。有的主要采用逻辑的方法,有的主要采用历史的方法。但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历史的方法决不能只限于对历史自然进程的描述,而是要揭示其发展规律,这就不能离开逻辑分析。逻辑分析必须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的描述必须以逻辑为依据。离开逻辑来描述历史,就分不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把历史看成是一些偶尔事件的堆积。同样,逻辑分析必须以历史的实际发展为依据。逻辑离开历史,也就会使人的认识失去了客观依据,达不到对事物的系统的历史分析。因此,任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采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应该既能反映客观对象的历史过程,又符合人们逻辑思维的规律。只有遵循历史的线索,才能建立具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主观结构的逻辑系统;只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才能抓住历史的根本,具有令人信服的论证的力量。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要求把“历史与逻辑”辩证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科学永远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坚实基础之上,才能使历史科学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因此,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按照科学本身的逻辑体系,努力掌握前人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又要在掌握逻辑体系的同时,学习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进行研究的借鉴。⑤矛盾分析法
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行认识的辩证思维方法。运用这一方法,一是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研究认识任何事物或矛盾,不能孤立地只看到一个方面,还要看到和它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其他方面,切忌“顾此失彼”;二是必须坚持“重点论”的观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因此,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种的问题时,一定抓住主要矛盾,要认清主流和突出重点,切忌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三是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既要分析具体情况,也要注意不能把具体的事物从普遍联系中割裂开来。⑥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就是按照事物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这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化目的的一种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有:①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研究对象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研究整体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②综合性原则。它要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成份、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的考察。③相互联系的原则。它是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具体体现。质量和能量的相互转换及守恒定理揭示了各种运动物质状态之间的普遍联系;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控制论的出现揭示了各种系统之间的普遍联系;信息论的出现揭示了各种截然不同物质形态之间的信息联系。④有秩序原则。任何一个系统,都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较大的系统,又是较低一级系统的总系统。系统都是有序的。系统的发展一般是从低级的有序状态走向较高级的有序状态的变化。⑤动态性原则。它反映了辩证法的发展原则。任何系统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解决了原有矛盾,又出现新的矛盾来推动系统发展和变化。因此,系统是动态的。⑥结构性原则。系统实现联系是以结构形式来实现的。系统的整体决定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有什么样的功能。同样的功能系统使人力、物力、结构合理,经济效益高。⑦最佳化原则。这是系统方法的根本目的。它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系统的最优方案,取得最好的效果。⑧模型化原则。要对系统进行定量描述,必须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出相应的系统模型,据此进行模拟实验,再不断检验和修正。⑦因果分析法
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⑧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比较有多种形式,如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经验教训比较、正反比较、各种异同的比较。采取哪种形式,可视需要而选择。⑨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
就是通过确定事物的质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问题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量,既表现为一定的量,又表现为一定的质。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质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规律性的问题。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据事论理,划清事物质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对问题的规模、范围、数目等数量关系的情况及变化,进行精确的统计,计算、分析、对比,就是弄清事物发展中量的变化关系。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二者必须结合,才能得出比较科学、完整的结论。⑩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是从整体上研究大数现象的规律的方法,并用统计数字语言予以表述。大数现象指大量物质微粒的运动(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生物群众的运动、社会的人口过程和经济过程等等现象。它们是由为数众多的元素构成的大量集合,这些元素并非质完全相同。它们各自以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自身的属性。但这些元素在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统一规律性。这一规律可以用统计方法揭示。
统计方法可以分为:统计调查、统计分组、统计分析。统计调查:
它又称为统计观察。统计与大数、大量现象是不可分的。统计调查是对大数现象的调查,是一种大量观察法,故必须着眼于总体。如抽样调查法,就是以概率论的大数定率为理论基础,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普查法、统计报表法等也都是分析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统计分组:
它是整理大量统计资料的方法。分组可以按资料的品质特征和数量特征两种标志进行。先确定分组界限,然后将数据分别按组列成分配数列。在分组基础上进行统计汇总,使统计资料从原始形态转化为可供综合分析的形态。现代的统计汇总已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经过汇总整理的统计资料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统计图、表既是资料汇总的结果,又是统计分析的重要工作。图、表的编制过程已进入统计分析的过程。统计分析:
它是揭示大数现象规律性的方法。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指标法、动态法、平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抽样分析法等。○11计量经济分析法
它是理论经济学、数学分析和统计三者的结合物。
计量经济分析法的基本程序首先是建造理论模型。理论模型通常用联立方程式表示。理论模型方程式包括两类要素:变量和结构参数。变量又分内生变量和外发变量。内生变量是未知要素,外生变量是已知要素,结构参数是常数。计量经济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根据现有经济统计资料确定结构参数值和外生变量值,然后据以推算内生变量值。3.4.3 研究措施
研究措施侧重于完成论文(设计)工作的条件方面,涉及范围很广,应结合自己的各种现实需要及困难来写。例如:
写论文要充分占有文献资料,要有必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场所等,可是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你将采取什么办法加以解决。
要提高认识,正确处理课堂学习、考研、实习、就业等与论文写作的关系,不怕困难,抓紧时间,有序守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不耻下问,等等。3.5“研究工作进度”栏目怎样填写? 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
本栏目与任务书的“计划进度”栏目基本相同,其填写内容也包括各阶段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填法也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如有调整,则按调整的内容填写。3.6“主要参考文献”栏目的怎样填写? 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
这里的主要参考文献,是指在撰写综述时阅读并直接引用过的主要参考文献。开题报告的“主要参考文献”栏目与任务书的“主要参考文献”栏目填法相同,不再赘述。至于篇数,应比任务书中导师规定的主要参考文献略多,因为还要包括自选文献中的主要文献。在填写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时,可以在抄转导师规定的主要参考文献篇数基础上,再列出2~4篇自选的中外文主要的参考文献。4.“系(教研室)评议意见”栏目怎样填写?
一种评议意见:该生对本课题有深入的认识,准备充分,完全达到开题要求。或者评议意见为:开题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完全符合要求。
二种评议意见:该生对课题认识有一定深度,准备工作较充分,需进一步修改完善。或者评议意见为:开题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符合要求。
三种评议意见:该生对课题认识不深,准备工作不充分,未达到开题要求。或者评议意见为:开题报告的内容、形式不符合要求。
第四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有关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有关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是整个学位论文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和院(系)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开题工作安排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必须先经导师审阅同意,方能申请开题。
2、由各学科组织开题报告评议小组,采取答辩方式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审查评议。评议小组由教授或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组成,一般不得少于5人。
3、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由各院(系)根据研究生工作进度确定,但一般应于第二学年秋季学期开学后三周内完成。鼓励研究生利用暑假进一步丰富开题报告内容。
4、学位课程成绩筛选受到黄牌警告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在其所属学科学位分委员会进行。
5、开题报告通过六个月以上方可办理硕士学位答辩手续。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4、预期达到的目标;
5、已完成的研究工作与进度安排;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三、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报告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重点阐述第二项中的1、2、3、4、5条。
2、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三分之一。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着重查阅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不应作为参考文献。
四、论文开题的审核
论文开题的评议结果采用五级分制,记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一般“优秀”不超过25%,“及格、不及格”不少于15%。开题不及格的研究生必须在两个月内重新申请开题。第二次开题仍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学籍。详见《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22条。
五、开题报告的保存
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应填写《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对文献综述、研究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并上报各院(系)教学秘书,由院(系)负责保存至学生毕业后1年。
六、开题信息的网上录入
完成开题报告后,相关信息需在网上录入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对涉密学位论文,按哈工大涉密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篇: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范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范
一、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条件
1、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修完规定的学位课程,中期考核成绩合格。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已修和在修)学分不低于5分。
2、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已获得学士学位;修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课程,获得结业证书;通过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素
1、开题报告封面(请用统一模板);
2、论文开题的目的、意义;
3、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4、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学位论文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6、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
7、学位论文的研究进度计划安排;
8、参考文献目录;
9、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字数在4000字或以上。
三、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开题报告以A4页面排版。具体规范格式如下:
1、标题用粗黑体:一级标题三号;二级标题小三号;三级标题四号。
2、正文用宋体小四号。
3、标题序号标号:
一级标号:123……
二级标号:1.11.21.3……
三级标号:1.1.11.1.21.2.3……
4、图表标号:
图1.1图1.2图2.1图2.2……(标在图下方)
表1.1表1.2表2.1表2.2……(标在表上方)
5、引用的参考文献统一列示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的排序可按作者姓名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排列,正文应以小括号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献发表时间。以引号标明的直接引用的文字,及引用的数据和表格等,作页下注。参考文献列示格式:
[l]作者, …, 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时间
[2]作者, …, 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卷号(期数),年份.p:页码-页码
6、页眉和页脚。页眉的左上角为“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右上角为开题报告题目;页脚为居中以阿拉伯数字标示的页码;页眉和页脚从正文开始标识。
四、学位论文开题组织形式
1.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由导师所在的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也可
由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指派一名教授负责。
2.开题报告答辩小组成员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人数不得少于3人。
五、其他有关注意事项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通过者,应按导师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开题报告在答
辩后两周内交学院并送研究生部存档。
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应重新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参加下一轮的开题报告
答辩。
3.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应与开题报告基本一致,并作为能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4.封面中的选题来源按照课题来源填写。有国家(重大)自然科学(社科)基金项目、国防科委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市科委项目、横向合作项目、自选课题等等。其填写格式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上级编号)项目名称。
5.本表需归入档案,请用黑色、蓝色墨水钢笔填写或打印,字迹务必清楚。
6.硕士生开题报告在4000字以上。
7.本表在第三学期前完成。一式三份,自留、交导师及校研究生部各一份。
浙江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开题报告XXXXXXXX题目
(报告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