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考试国际法全科复习指导——国际法上的居民(精选)
司法考试国际法全科复习指导——国际法上的居民
第五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
第一节 国籍
一、概念:指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的法律资格
二、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1、取得:我国采取因出生获得采取混合制,因加入获得采取申请和审批相结合制。
A.因出生取得:血统主义、出生地主义、混合制原则
B.因加入取得:申请入籍、法定事实引起
2、丧失:
A.自愿丧失:退籍和选择放弃
B.非自愿丧失:退籍和选择放弃以外的事实出现
三、国籍的冲突和解决
A.国内立法
B.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方式解决。
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一、外国人的入境、居留和出境
A.国家没有允许外国人入境的义务。①护照签证制②接受安全卫生检查
B.有权通过国内法予以规定
C.一般不禁止外国人的合法出境
二、外国人的待遇。在我国原则上享有国民待遇,某些方面规定了差别待遇,某些领域高于中国公民的优惠待遇,在特写领域和范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A.国民待遇
B.最惠国待遇
C.差别待遇,国际法承认,但禁止基于宗教种族等原因的歧视待遇
D.互惠原则与普惠制
三、外交保护
1、外交保护性质:
A.国家具有属人管辖权
B.在国家间进行
C.是否向外国提出外交保护是国家的权利
D.尊重外国的主权和属地管辖权
2、条件
A.由所在国的国家不得行为所致
B.国籍持续
C.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3、范围
A.国民被非法逮捕
B.国民财产或利益被非法剥夺
C.国民受到歧视性待遇
D.国民被“拒绝司法”等情况
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
一、引渡
1、引渡主体:国家
2、引渡对象:请求国人、被请求国人、第三国人,一般各国有权拒绝引渡本国公民
3、可引流罪行:一般接受的原则是:双重犯罪原则和政治犯罪不引渡
A.战争罪、反各平罪、反人类罪
B.各族灭绝或各族隔离罪
C.非法劫持航空器
D.侵害包括外交代表在内的受国际保护人员罪行
4、引渡程序:请求的提出、答复、文件材料传送、移交引渡人
二、庇护
1、一国对于遭到外国追诉或迫害而前来避难的外国人,准予其入境和居留,给予保护,并拒绝将其引渡给另一国的行为
2、国家只要不违背国际义务可以自主决定庇护的条件
3、不得庇护的罪行:战争、各族灭绝、种族隔离、劫机、侵害外交代表
4、被庇护人在庇护国享有外国侨民待遇
5、庇护是基于领土行为,不等于不引渡
第二篇:司法考试国际法全科复习指导——条约法
司法考试国际法全科复习指导——条约法
第七章 条约法
第一节 概述
一、条约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国家间所缔结以国际法为准的国际书面协定
2、特性:
A.在国际法主体间缔结
B.具有法律拘束力
C.以国际法为准
D.主要是书面形式
二、条约的种类和名称
1、分类:
A.造法性和契约性
B.双边条约和金边条约
C.多边分为:开放性和非开放性
D.缔结程序复杂条约和缔结程序简单条约
第二节 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
一、具人缔约能力的缔约权
二、自由同意。例外情况:错误、诈欺和贿赂、强迫
三、符合强行法规则
A.在缔结时与强行规则相抵触,自始无效
B.缔结后与强行规则相抵触,自发生抵触时失效
第三节 条约的缔结
一、条约的缔结程序和方式
A.约文的认定:谈判、起草、草案商定
B.约文的认证:草签、待核准的签署或暂签、签署、通过C表示同意受条约的拘束:签署、批准、加入
D.接受和赞同
二、条约的保留
1、保留是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缔约自由同意要件为根据,双边条约一般不发生保留问题
例外:
A.条约禁止保留
B.准许特定保留
C.与条约目的和宗旨不符
第四节 条约的效力
一、条约的生效
A.经签署后后生效
B.经批准通过或交换批准书后后生效
C.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后生效
D.规定于一定的日期生效
二、条约的适用
1、条约必须遵守原则
2、条约适用范围
A.时间范围:生效之日起
B.空间范围:依协定
3、条约冲突
A.后约取代先约,适用当事国相同
B.后约优于先约,适用部分当事国相同
C.适用条约本身的冲突规定
三、条约对第三国效力
1、有意为第三国创设义务,须经第三国书面明示接受
2、有意为第三国创设权利,原则上应得到第三国同意,不必须以书面方式
3、使第三国担负义务时,该义务必须经条约各当事国与该第三国同意方得取消或变更。
第五节 条约的解释和修订
一、条约的解释
1、一般规则
A.根据通常含义和上下文
B.符合条约目的和宗旨
C.善意解释
2、辅助规则
A.条约解释补充资料
B.两种以上文字的条约解释
二、条约的修订
1、多边条约修正:须通知一切缔约国,若一国不同意则适用未修正条约
2、多边条约修改:在部分当事国间进行,前提是条约本身允许修改。
第三篇:司法考试国际法复习之一
国际法复习之一(豁免相关问题)
一、国家主权豁免
(一)概念。
1、国家主权豁免又称国家的司法豁免权表现为:(1)指的是国家的行为及其财产不受他国管辖;“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2)一国国内法院非经外国同意,不得受理以外国国家为被告的诉讼;(3)对外国国家的代表或财产不得采取司法执行措施。
2、绝对豁免主义和限制豁免主义。限制豁免区分商业行为(管理权行为)和非商业行为(统治权行为),前者不享有豁免,而后者享有豁免。(1)一国政府与另一国公司的商业活动,奉行绝对豁免;(2)一国有公司或企业与另一国公司的商业活动适用限制豁免。
(二)国家主权豁免的几个关键点。
1、诉讼管辖豁免和财产执行豁免。
诉讼管辖豁免指一国应避免在其法院对另一国提起的诉讼行使管辖(以外国为当事方或虽未以外国为当事方,但实际影响该外国的财产)
财产执行豁免指的判决前或判决后对国家财产采取强制措施。
2、国家豁免的放弃。
(1)明示放弃(国际协定、书面合同、在法院发表的声明或在特定诉讼中提出的书面函件)。
(2)默示放弃(提起诉讼、介入诉讼、提起反诉,但出庭主张豁免、出庭作证等不得视为放弃豁免)。
(3)放弃诉讼管辖豁免不得推定为放弃执行豁免。
二、外交特权与豁免
(一)使馆的特权与豁免。
1、使馆馆舍不受侵犯,须经使馆馆长或者其授权人员的同意,送达司法文书、火灾、疫病等也不例外;保护使馆馆舍免受侵犯或者损害;使馆的馆舍、设备及馆舍内其他财产和使馆交通工具免受搜查、征用、扣押或者强制执行。征用却有必要时可以征用,但需补偿。
2、使馆的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无论档案位于何处何种情况(包括断交)都不收侵犯。
3、通信自由,但无线电收发信机设置应经所在国同意;(4)免纳捐税;(5)使馆人员行动与履行自由,但禁止或者限制进入的区域除外。
(二)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1、使馆馆长(大使、公使、代办以及其他同等级别的人)、外交人员(参赞、武官、外交秘书和随员)、与馆长外交人员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如果不是所在国公民,享有相同的特权和豁免。主要有:(1)刑事管辖豁免绝对;(2)民事管辖豁免和行政管辖豁免,但有例外;(3)免除作证义务。(4)管辖豁免可以由派遣国政府明确表示放弃,主动提起诉讼,对与本诉直接有关的反诉,不得援用管辖豁免。放弃民事管辖豁免或者行政管辖豁免,不包括对判决的执行也放弃豁免。放弃对判决执行的豁免须另作明确表示。
2、使馆行政技术人员和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如果不是所在国公民并且不在所在国永久居留的,享有相同的特权和豁免。主要有:(1)刑事管辖豁免绝对;(2)民事管辖豁免和行政管辖豁免,但民事管辖豁免和行政管辖豁免,仅限于执行公务的行为。
(3)使馆服务人员如果不是所在国公民并且不在所在国永久居留的,享有一定的优遇。主要有:执行公务的行为享有豁免。
(三)特别使团的特权与豁免。
与外交人员特权与豁免基本相同,但注意几下不同点:
1、馆舍在火灾或严重灾难时未得到团长明确答复视为同意进入。
2、公务以外使用车辆引起的交通肇事诉讼不享有管辖豁免。
三、领事的特权与豁免。
(一)领馆特权与豁免
1、领馆馆舍不受侵犯。进入领馆馆舍,须经领馆馆长或者派遣国使馆馆长或者他们两人中一人授权的人员同意。遇有火灾或者其他灾害须迅速采取保护行动时,可以推定领馆馆长已经同意。
2、领馆的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
(二)领馆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1、领事官员和领馆行政技术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享有司法和行政管辖豁免。领事官员执行职务以外的行为的管辖豁免,按照签订的双边条约、协定或者根据对等原则办理。但下列情形除外:(1)涉及未明示以派遣国代表身份所订的契约的诉讼;(2)涉及在所在国境内的私有不动产的诉讼,但以派遣国代表身份所拥有的为领馆使用的不动产不在此限;(3)以私人身份进行的遗产继承的诉讼;(4)因车辆、船舶或者航空器在中国境内造成的事故涉及损害赔偿的诉讼。(5)管辖豁免可以由派遣国政府明确表示放弃,主动提起诉讼,对与本诉直接有关的反诉,不得援用管辖豁免。放弃民事管辖豁免或者行政管辖豁免,不包括对判决的执行也放弃豁免。放弃对判决执行的豁免须另作明确表示。
2、领馆成员可以被要求在司法或者行政程序中到场作证,但没有义务就其执行职务涉及事项作证。领馆成员有权拒绝以鉴定人身份就派遣国的法律提出证词。领事官员拒绝作证,不得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或者给予处罚。
第四篇:司法考试国际法复习之三
国际法复习之三(三大本国际法部分知识点)
一、国际法基本理论部分。
1、国际法的法律性。
2、国际法渊源(《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一、法院对于陈述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1)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2)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3)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4)在第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充资料者。
二、前项规定不妨碍法院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则裁判案件之权。”
《国际法院规约》第59条:“法院之裁判除对于当事国及本案有效外,无拘束力。”)
3、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1)国际法“转化”或“并入”国内法。(2)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民商事范围内,条约与国内法不一致时可以优先直接适用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条约与国内法无规定时可以适用国际惯例,但不得违背我国的公共利益。其他领域条约如何适用我国还没有统一规定。
二、国际法主体
1、国家的管辖权:属人、属地、保护、普遍
2、承认:(1)形式:明示、默示;法律承认和事实承认;(2)承认不是义务,但承认产生法律效果。
3、承认的对象:(1)新郭建承认的情形:独立、合并、分立、分离;(2)新政府承认:剧烈社会革命或政变产生的新政府“有效统治原则”(3)对交战和叛乱团体的承认。
5、继承:(1)条约的继承:人身与非人身条约;(2)财产的继承:随领土、实际生存;(3)债务的继承:恶债及地方债务不予继承。
6、国际组织:(1)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程序:按照实质性事项投票,大会简单多数。(2)安理会:“双重否决制”;安理会的决议对于当事国和所有成员国具有拘束力。
三、国际法上的个人
1、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2、国际积极与消极冲突的解决。
3、外国人出入境管理制度及外国人在所在国的地位。
4、外交保护: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5、引渡与庇护。
四、条约法。
1、条约的缔结程序:全权证书。
2、条约的保留:(1)不得保留的情形;(2)保留的接受;(3)保留的法律效果。
3、条约对三国的效力:(1)创设义务,明示接受;(2)创设权利,可推定接受;(3)第三国权利或义务的取消。
4、条约的解释。
五、和平解决争端。
1、传统方式。
2、解决争端的政治方法。
3、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对人管辖、对事管辖(自愿、协定、任择强制)咨询管辖权(联合国及附属机构可以就职务中的任何法律问题请求其发表法律意见)
六、战争法。
1、战争开始和结束的后果。
2、战时中立与永久中立。
3、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条约不规定、军事必要不解除义务;区分对象。
4、战时平民和受难者的保护。
5、战俘待遇和伤病员待遇。
第五篇:司法考试国际法全科复习指导——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司法考试国际法全科复习指导——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第九章 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第一节 战争与战争法
一、国际法上战争的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使用武力引起的敌对或武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法律状态。①国家间进行②存在武装冲突事实为突出表现③作为一种法律状态存在二、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战争法是调整交战国之间、交战国与中立国 和其他非交战国之间的关系 以及 规范战争中交战方行为的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第二节 战争状态与战时中立
一、战争开始
1、战争开始意味着交战国之间从和平状态进入敌对战争状态两种宣战方式:
A.说明理由的宣战声明
B.附条件最后通牒
2、战争开始的法律后果
A.外交和领事关系的断绝
B.条约关系发生变化
C.经贸往来的禁止
D.对敌产和敌国公民的影响:没收、征用、破坏、限制集中居住E.敌性的确定
二、战争的结束
1、敌对行动的停止
A.停战
B.无条件投降
C.停火与休战
2、战争状态的结束
A.缔结和平条约
B.联合声明
C.单方面宣布结束战争
三、战时中立
1、中立国权利
A.中立国领土主权应得到交战国尊重
B.中立国人员的权益应得到保护
C.中立国与交战国任一方有权保持正常外交和商务关系
2、义务
A.不作为。不支持或帮助
B.防止的义务。防止利用其领土和资源
C.容忍的义务
第三节 对作战手段的限制和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一、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1、限制作战手段和方法的基本原则
A.“条约无规定”不解除当事国义务
B.“军事必要”不解除当事国义务
C.区分对象原则
D.限制作战手段和方法原则
2、对作战手段和方法限制的主要内容
A.禁止具有过分伤害和滥杀滥伤作用的武器作用的使用:①极度残酷武器②有毒、化学和生物武器③核武器
B.禁止不分皂白的战争手段和作战方法
C.禁止改变环境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D.禁止背信弃义的战争手段和作法方法
二、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1、对于在战争或武装冲突发生时位于交战国境内的敌国平民一般应允许离境
2、对平民应给予人道主义待遇
3、伤病员待遇:无区别地予以人道待遇和照顾
4、战俘待遇:战俘自其被俘至其丧失战俘身份前应享受规定的佥待遇和相关权利。
第四节 战争犯罪
一、战争犯罪的概念
1、纽伦堡原则:
A.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应承个人责任并受惩罚
B.不违反所在国的国内法不能作为免除国际法责任的理由
C.官职地位、政府命令不免除责任
D.公平
2、战争犯罪的罪名
A.危害和平罪
B.战争罪
C.违犯人道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