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再审案件庭审规则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再审案件庭审规则
为规范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提高办案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结合我省民事再审案件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则。.一、庭前准备阶段
(一)在法定期限内,分别将再审申请书(申诉状)或抗诉书副本、决定再审的裁定书、再审立案及应诉通知书和诉讼须知送达各方当事人,诉讼须知应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二)明确合议庭组成人员和承办人。
(三)认真审查原审案卷及申请再审(申诉)、抗诉材料,了解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了解应当适用的有关法律及相关专业知识。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再审案件,应做好阅卷笔录,合议庭成员可以交叉阅卷。阅卷笔录可载明以下内容:
1.当事人基本情况;
2.原判要点及主要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3.申请再审(申诉)、抗诉的主要理由及依据的证据;
4.本案争议的主要问题。
(四)根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书面申请,调查收集应当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经审查需要当事人补充证据的,应告知当事人举证的期限;当事人申请鉴定或人民法院认为需要委托鉴定的,征询各方当事人意见后委托有关部门鉴定。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在开庭3日前提出。
(五)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争议较大或合议庭认为必要的再审案件,可在答辩期届满后组织当事人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对各方当事人意见一致无争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并由各方当事人签名确认;对有异议的证据,按照需要证明的事实分类记录在卷,并记载异议的理由。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注明证据的名称、份数和页数以及收到的时间,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六)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应在再审开庭3日前将开庭传票(或出庭通知)和合议庭组成人员通知书送达各方当事人、证人、鉴定人员等。
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应在开庭3日前通知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
依法公开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应当在开庭3日前书面公告当事人姓名(名称)、案由及开庭时间和地点。
(七)开好准备庭。承办人向合议庭成员通报案情,确定开庭时间、地点。针对争议焦点,确定庭审重点、拟定庭审提纲。
二、开庭预备阶段
(一)书记员请诉讼参与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人庭,由诉讼参与人填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出庭签到表》,核实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齐,收回开庭传票、开庭通知,并安排旁听人员就座。
(二)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庭规则》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秩序,不得喧哗、吵闹;发言、陈述和辩论,须经审判长许可。
旁听人员应当遵守以下法庭纪律:
1.未经法庭允许,不准录音、录像、摄影;
2.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3.不准发言、提问;
4.不准鼓掌、喧哗、哄闹或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5.关闭呼机、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
对于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审判长可以口头警告、训诫,也可以没收录音、录像和摄影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等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书记员宣布: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人庭就座。
(四)书记员向审判长报告法庭准备工作就绪,并报告核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情况。
(五)审判长宣布开庭,核对并审查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基本情况。公民应核对其姓名、出生年月日、工作单位及职务、住址,法定代表人核对其姓名、职务,法人核对其营业执照和工商登记、年检情况,公民代理人核对其姓名、出生年月日、工作单位及职务、住址、代理权限,代理律师核对其姓名、执业律师事务所和代理权限。
分别询问各方当事人对对方出庭人员有无异议,对提出异议的,经合议庭评议后宣布结果,并对未出庭人员情况作出处理。
(六)审判长宣布合议庭组成成员、书记员及速录员名单。如有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出庭,宣布其姓名、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抗诉案件,应宣布出庭检察人员名单。
(七)审判长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并询问各方当事人是否听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享有以下权利和义务:
1.当事人如认为本案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本案公正审理的,有权申请回避。
2.当事人有委托代理人,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的权利。
3.各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4.申请再审人可以放弃或变更再审请求,对方当事人可以承认或反驳再审请求。
5.各方当事人有如实陈述,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的义务。
(八)审判长征询各方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如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问明理由,并依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决定是否休庭。
对院长担任审判长申请回避的,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不成立的,由审判长在重新开庭时宣布予以驳回,记人笔录;当事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申请复议的,不影响案件的开庭审理。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成立,决定回避的,由审判长宣布延期审理。
(九)宣读(抗诉书)裁定书,并分别询问各方当事人是否听清,是否收到。
三、法庭调查阶段
(一)审判长宣布开始法庭调查。审判长应提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反驳对方也应提供相应的证据或说明理由。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当事人如有请求或需要说明的问题,须经审判长许可。
(二)审判长主持法庭陈述和答辩。先由申请再审人(申诉人)陈述申请再审的请求和理由,然后由对方当事人(被申诉人)就案件事实及申请再审人(申诉人)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进行答辩。
(三)审判长根据申请再审理由与答辩意见归纳本案的争议焦点,并征求当事人的意见,要求各方当事人应当围绕各方争议焦点进行举证和质证,对无争议的事实归纳确认后不再调查。
(四)审判长主持举证和质证。先由申请再审人(申诉人)提供能支持其申请再审请求和理由的证据,并由对方当事人(被申诉人)进行质证;再由对方当事人(被申诉人)提供能支持其答辩理由的证据,并由申请再审人(申诉人)进行质证。
案件的同一事实,除举证责任倒置外,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首先举证,然后由另一方当事人举证。所有的证据,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的证据由法庭提示外,都应当庭出示。对原审中各方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无需举证。证据视案件情况可逐项举证、质证,也可一并举证、质证。对于当事人无新的证据出示,但认为原审判决认定有误的,可由当事人根据原审在卷的证据进行说明,需要重新质证的,交由当事人宣读或出示。
(五)证人出 庭作证,在其进入法庭后,应查明证人的身份,告知证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作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证人陈述证言后,经审判长许可,当事人可分别向证人发问,必要时法庭也可直接向证人发问。证人作证完毕后,应征询各方当事人对证人证言的意见,告知证人应在庭审结束后核对庭审笔录并签名,然后请证人退庭。
(六)法庭出示依职权收集的证据,并由各方当事人进行质证。
(七)鉴定人、勘验人出庭宣读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翻译人宣读翻译文书。询问当事人对上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翻译文书是否有异议。
(八)一方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勘验,合议庭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准许。合议庭可以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向法庭提交补充证据材料。
(九)为更好地查明事实,可允许各方当事人互相发问。
(十)由审判长及合议庭其他成员向各方当事人发问。合议庭成员对本案事实的了解,应在庭上完成。
(十一)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结束。审判长应对有关事实和证据作一个总结。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能够当即认定的,应当当即认定。当即不能认定的,可以在休庭(或闭庭)合议后再予以认定。合议之后认为需要继续举证或鉴定、勘验等工作的,可以在下次开庭质证后认定。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四、法庭辩论阶段
(一)审判长宣布进行法庭辩论。审判长应提示:法庭辩论应当围绕各方当事人讼争的焦点,依照刚才各自提交法庭的证据以及原一、二审所查明的事实发表辩论意见。不要重复案件的事实过程。未经审判长许可,不得随意插话、打断他人的发言。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发言与本案无关或重复未被认定的事实,法庭应当予以制止。必要时审判长可根据情况限定各方每次发言的时间。
法庭辩论时,合议庭成员不得对案件是非责任发表意见,不得与当事人辩论。
(二)审判长主持法庭辩论。先由申请再审人发表辩论意见。再由对方当事人发表辩论意见。第一轮辩论结束后,审判长应作简要总结,各方当事人如无新的意见,应适时终止辩论。出庭检察员不参加法庭辩论。如果一方当事人有对人民检察院、出庭检察员进行言语攻击的,法庭应予制止。
法庭辩论中如对某项事实需要重新调查的,可由审判长宣布恢复法庭调查。
(三)审判长宣布法庭辩论结束。
(四)对抗诉案件,审判长可征询抗诉机关出庭人员是否有出庭意见需要发表。抗诉机关出庭人员认为庭审活动违反法定程序的,庭审结束后可以由其所在的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
五、调解和陈述最后意见阶段
(一)审判长分别询问申请再审人(申诉人)和对方当事人(被申诉人)是否愿意在法庭主持下进行调解。
如有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则宣布因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法庭不再主持调解,调解阶段结束。
如各方当事人均同意调解,则由各方表明自己的调解意见。调解可以“面对面”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达成调解协议的,各方当事人在调解笔录上签名。调解书送达当事人签字生效后,原审判决即自动失效。
(二)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审判长宣布由各方当事人作最后陈述。申请再审人、对方当事人分别陈述最后意见。
六、评议和宣判阶段
(一)合议庭评议:
1.审判长主持评议。由合议庭成员对案件事实及法律适用作出分析认定,并提出处理意见。合议庭评议应围绕案件争议的焦点,申请再审、提起再审和抗诉的理由、证据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
2.合议庭讨论后,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形成合议庭决议。合议庭评议笔录应全面详细地记录合议庭成员的发言,少数意见应保留并记人合议结论。
(二)合议庭意见一致的,法庭可以当庭宣判。审判长在对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及各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问题作简要总结后,作出宣判。当庭宣判的,应在法律规定期限内制作裁判文书并送达。
(三)不作当庭宣判的,对案件实体处理的评议,开庭后应及时进行。
(四)承办法官可根据合议庭决议写出再审案件审理报告。如果合议时有保留意见的,应在审理报告中将合议庭决议意见和保留意见分别写出。
(五)案件讨论决定后,应及时制作诉讼、裁判文书送审。制作再审案件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调解书,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诉讼文书样式和要求书写,在分析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判决主文等方面,应当全面、正确执行合议庭或者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庭长、院长或者审判长收到诉讼、裁判文书后应当及时审签。
(六)择期另行宣判的,审判人员收到签发的裁判文书后,应在10日内打印并寄发或委托宣判。人民法院审理抗诉案件所作出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应当送达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
(七)审判长宣布闭庭。在宣布闭庭前,应告知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在5日内来本庭阅读法庭审理笔录,核对无误后在笔录上签名。合议庭成员及书记员也应在庭审笔录上签名。
2002年2月20日.
第二篇:民事再审案件举证指引(精选)
民事再审案件举证指引
2006/11/02 17:46
为保证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审判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指导意见》、《广东省法院再审诉讼暂行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以下举证指引。
第一条 因出现“新的证据”进行再审的民事案件,当事人有举证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条 “新的证据”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包括在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出现或新形成的证据;或在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存在,但再审申请人因客观原因无法知道或无法取得的证据。
第三条 再审申请人提交“新的证据”的举证期限截止至法院再审民事裁定书送达之日;被申请人可针对再审申请人提交的“新的证据”提出反证,其举证期限从再审申请人提交的证据副本及《指定举证期限通知书》送达之日起,到《指定举证期限通知书》确定的举证期限届满日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少于30日。
第四条 因原审违反法定程序,影响再审申请人依法行使举证权利的民事案件,再审申请人可以在申请再审时提交证据,举证期限同第三条规定。
第五条 在指定举证期限届满后出现对案件的再审审理结果有影响的新的证据的,当事人可申请重新指定举证期限,重新指定的举证期限可少于30天。
第六条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法院认可。当事人约定的举证期限明显过长以致影响案件在审限内审结的,法院可责令当事人重新约定举证期限;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举证期限。
第七条 当事人确有困难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出延期举证的书面申请,法院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
第八条 法院应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该延长的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
第九条 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取证、证据保全以及申请鉴定的,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办理。
第十条 一方当事人在庭审中以对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属“新的证据”为由不同意质证的,该当事人仍应对该证据发表意见,由合议庭庭后评议认定是否属于“新的证据”,如认定属于“新的证据”的,则该证据视为已经过质证。
第十一条 当事人在再审诉讼中可以放弃或部分放弃诉讼请求,但是不得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也不得提出反诉。但原审违反法定程序影响再审申请人在再审时依法行使反诉权利的除外。
第十二条 当事人有权申请证据交换,但应经本院审查认为确有必要。证据交换的方式包括同时到庭交换和分别送达等方式。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但重大、疑难和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再次进行证据交换的除外。
第十三条 当事人应当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发表质证意见,否则视为放弃质证权利。
第十四条 其他未尽事项,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审判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指导意见》、《广东省法院再审诉讼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
第三篇:民事再审案件调解难调查报告
目前,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难度增大,再审案件调解相较原审更是难上加难,再审调解成功率相对较低。笔者作为从事审判监督工作多年的法官,对再审案件调解难问题感触颇深。为探求再审案件调解工作规律,提高再审案件调解率,结合本院五年来的民事再审案件审判情况,对当前再审案件调解难问题作以探讨。
一、再审案件调解率低的原因
我院自2004年以来,共审理民事再审案件30件,其中调解结案的仅为5件,调解率仅为16.7%。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再审案件调解率很低,造成此结果有诸多原因。
(一)现行法律对再审案件调解的规定有待完善。《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了调解工作的总原则,第五十至五十二条规定的是当事人调解请求权和自行和解权,第八十五至九十一条和第一百二十八规定的是法院调解程序。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了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仍可以进行调解,而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中就没有调解的规定。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对再审案件进行调解的规定,当然,民诉法总则第九条的立法精神是调解应贯穿民事审判的始终,对再审民事案件进行调解也是法官应做的工作。但对再审案件的调解在理论方面还有争议,在法律规定上还有盲点。
(二)再审案件当事人之间一般矛盾相当尖锐,积怨久远。提起再审的案件一般都是经判决结案的案件,这些案件原来就没有调解成功,当事人之间分歧较大,在法院判决后,当事人上诉、申诉、缠诉,信访不断,矛盾是愈演愈烈,冲突较大,调解的平台基本被破坏殆尽,调解难度相当大。这是再审案件调解难的最大原因。
(三)再审案件来源复杂,当事人存在误解。审判监督程序下的纠错原则是依法纠错。然而很多人对再审程序存在着误解,认为既然启动了再审程序就说明原裁判确有错误,法院应当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改变原裁判,由于这种误解的存在使得再审申请人和向检察机关申诉的当事人往往固执己见,不愿接受调解,使调解失去当事人的配合。即使经反复做其工作后能勉强愿意调解,因为误解较深,调解的成功率也很低。
(四)再审案件案情复杂、疑难。再审案件多是经过一审、二审、重审等多次审理,因案件已经多次审判且历时久远,错综复杂的事实更难以查清。加上当事人坚持己见,一争高下,赌气打官司的心态占了上风,所以对这类再审案件调解也是相当难。这类案件一般以合伙纠纷案件居多。如我院审理的薛丽、薛晶与史顺利、史经来合伙纠纷案及郑宏斌与尹前发合伙纠纷案。该两案均属合伙纠纷,因当事人在合伙期间没有规范的协议和帐目导致发生纠纷,且案件事实经一审、重审等多次审理后更加错综复杂,事实认定难上加难。双方当事人在再审期间已不是纯粹的诉讼,而是打赌气官司,让双方坐下调解都非常难。
(五)再审案件涉及的社会关系复杂,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有社会公众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上级法院的监督、人大、政协、政府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人民法院自身的监督。再审案件的产生来源也是这些监督主体监督的结果,反过来这些监督主体又关注着再审案件的裁判,再审案件承办人审理过程中的言行同样也被监督,所以承办法官有顾虑,庭审合议后交审委会讨论,依审委会意见判决定案,不想惹火烧身。
(六)再审中当事人不到庭造成调解难。有的法人主体灭失,或自然人下落不明,甚至有些当事人故意规避既判义务,或有的申诉方申诉动机就是为拖延或逃避履行义务,在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使案件失去调解基础。
二、提高再审案件调解结案率的对策
如何解决再审案件的调解难问题,提高再审调解率,以减少信访,维护稳定。笔者认为,再审案件承办法官必须站在讲大局的高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畏惧心理,摸索经验,扬长避短,做好再审调解工作,提升再审调解成功率。
(九)转变观念寻找最佳观念促调解。再审案件要调解成功,再审法官还有个观念应该转变,就是案件的处理过程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无缺的判决结果,而要去找到纠纷解决的最佳方案。纵观再审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维持原判的比例较大,笔者所在的法院,再审维持率近40%。为什么一审、二审、再审都是同一结果,当事人还不服呢?出现这一情况,应该说法院对案件的判决结果没错,问题出在承办法官只追求了正确的判决结果,忽视了寻找纠纷解决的最佳方案,对待此类问题,再审法官只要跳出一审、二审法官的思维模式,在不违背法律原则、精神的前提下,以社会公德、道德等作为依据,寻找当事人双方能够接受的案件最佳处理方案,从而调解结案,达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十)善于营造良好氛围促调解。热忱对待当事人,创造调解的良好氛围。进入审判监督程序,有当事人其缠诉、缠访的原因,在处理再审案件时,对当事人法官就热情不起来。外因是再审案件的当事人对原裁判有意见,有看法,所以对法院、法官是有意见的。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调解的基础和氛围与一、二审审判比要差得多。因此,再审法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司法为民的角度出发,热情接待当事人,营造调解氛围;要从树立维护人民法院整体形象的大局出发,以纠正和改变当事人对法院、法官的偏见为已任,创造调解的基础。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关于当地水泥厂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高中生人际关系处理调查报告
大曲村受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第四篇:民事、行政、仲裁案件庭审笔录
民事(行政、仲裁)案件庭审笔录
时
间:
地点: 审理机关:
审级:
案由:
委托人:
对方当事人:
对方代理人: 主审法官:
书记员: 代理律师:
记录人: 内容:
第五篇: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的实施办法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
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重点工作,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根据《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审判工作实际,现就全省法院开展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开展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必须坚持“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的工作要求,坚持依法,及时,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有效的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有效的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严格依法纠正错误裁判。
第二条,当事人不服中级人民法院生效民事裁判向省法院申请再审的案件,省法院甄别后,交由原中级人民法院开展诉前化解工作,原审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判后答疑、司法求助,调解和解启动再审等方式力足当事人服判息诉。
第三条,各级中级人民法院应成立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院主要领导任组长,民事审判,立案,信访,审判管理,审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对 1
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进行协调和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的日常工作,办公室统一设在立案或信访部门。
第四条,中级人民法院原审判庭为待化解案件的责任审判庭,案件原主审法官为待化解案件的具体责任人。
第五条,省法院立案二庭接到当事人申请再审材料,并经初步甄别后于5日内将待化解案件的基本信息通知原审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化解工作办公室各级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化解工作办公室要就诉前化解案件建立专门台帐。
第六条,原审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化解工作办公室在接到省法院立案二庭通知后,做好案件登记工作,并于3日内将待化解案件基本信息通知做出原裁判的责任审判庭。
第七条,责任审判庭接到案件后,应在3日内指定案件原主审法官担任化解工作具体责任人,被指定的责任人应在7日内通知当事人,开始做矛盾化解工作。
第八条,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主审法官进行化解。第二阶段为责任审判庭负责人进行化解。第三阶段为责任审判庭主管院领导进行化解。
原则上,第一阶段化解工作时限为1个月,一个月内无法完成矛盾化解工作的转入下一阶段。在化解过程中。根据工作需要经报责任审判庭主管院领导批准,可适当调整各阶
段的化解期限,但三个阶段的化解期限总和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九条,各阶段化解责任人在本阶段化解工作过程中,应当制作笔录,详细记载化解工作的全过程。
第十条,各阶段化解责任人在化解工作中应详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诉求,结合原载判认真做好判后答疑和释法明理工作,对于案件审理存在的瑕疵但又达不到启动再审条件的,要依法补正或向当事人做出解释,取得当事人的理解,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加大司法救助工作力度,对案件化解过程中发现原裁判确有错误的要依法启动再审予以纠正,力促当事人服判息诉。第十一条,案件化解期间,原审中级人民法院要做好申请再审人的说服、教育、稳定工作。
第十二条,案件经判后答疑、司法救助、调解和解、启动再审或其它方式化解,当事人表示服判息诉的,原审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化解办公室就及时将化解情况及相关材料送到省法院立案二庭。
第十三条,经做工作,仍无法化解的案件,原审中级人民法院应出具《化解工作报告》,《化解工作报告》应包含原审承办法官及合议庭基本情况、当事人基本情况、案件审理情况、当事人主要诉求、案件化解情况及处理意见等内容。第十四条,经做工作,无法化解的案件,原审中级人民
法院诉前化解办公室应当告知当事人,由中级人民法院代收申请再审材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等规定,要求申请再审人提交申请再审人相关材料并认真审查。
第十五条,对经做工作仍无法化解的案件,原审中级人民法院化解工作办公室,应将《化解工作报告》、申请再审材料案件卷宗等相关材料与本办法规定的化解期限届满10日内一并报送省法院立案二庭。
第十六条,原审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化解工作办公室对本院案件交办情况、化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于每月20日前,将当月统计情况及相关材料报送省法院立案二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