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共5篇)

时间:2019-05-12 19:4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篇: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有效遏制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相关人员的健康,保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实验室一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和 《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 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本预案所称实验活动,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

本预案适用于本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一)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二)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由于采集和取用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和向实验室外泄露或扩散事件。

(三)由于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泄露或扩散事件。

第四条

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设施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依法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组织机构及职责

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全而负责微生物安全应急事件的各项工作,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微生物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医院检验科。

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职责:

(一)研究制定医院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负责预案的相应和终止;

(二)协同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建立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指导和监督微生物室的制度落实情况,同时负责生物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三)负责指挥医院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快速有效开展,控制危害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及时向区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四)负责医院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微生物室的日常预防及预警工作,提高科室成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预防预警报告

预防机制

(一)严格贯彻执行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抓紧做好病原微生物室备案登记工作。

(二)病原微生物室要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人员配备、设备配置、个人防护和安全行为等必须按照 《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 严格执行。

(三)病原微生物保藏要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要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

(四)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

措施落到实处,消除安全隐患。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五)加强安全防范,防止不法之徒盗窃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危害公众健康和影响社会稳定。

预警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各种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建立档案和使用纪录,每次使用后及时登与发现遗失或被盗,立即报告。

(二)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人员感染要立即报告。

(三)定期开展自查,发现安全隐患要迅速预警通报。

(四)预警分级标准。实验室感染根据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及其对周围人群和环境危害的严重程度,可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般性实验室安全事故、严重实验室安全事故和重人的实验室安全事故。

I 级:一般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是指实验室发生了三、四类病原微生物泄露或感染,导致 1~5人的感染,并引起轻度的临床症状,事故对实验人员健康和公众安全不产生明显损害的。II级:严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是实验室人员在实验室中,1 人感染了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发生二类病原微生物泄露或菌株丢失等,感染者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未导致死亡;或尚未造成周围人群和环境危害的或发生一般性实验室感染达 5 人以上的。

III级:重大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一类病原微生物泄露事件或 1 人及以上感染,且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的,并波及和危害到周围人群健康,甚至危害到社会人群的安全;或二类病原微生物 2 人或以上感染的,或因感染导致人员死亡的;或有一、二类病源微生物菌(毒)种丢失、泄露或导致环境污染等严重危害的。

报告机制

(一)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 2 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地的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 2 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心,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报告。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要及时向附近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三)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四)微生物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工作人员要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五)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发现由于实验室感染而引起的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治的医疗机构要在 2 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的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 2 小时内通报实验室所在地的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通报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 2 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只要发生了意外,无论何时、何地,相关部门、人员有责任和义务立即作出响

应。

响应启动:

一般情况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即可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预案:

(l)实验人员在检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过程中,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导致病原微生物外溢,且数量较多或样本中病原体浓度较高时,并有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造成直接暴露,极有可能导致感染时;

(2)在操作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遇突发事件,如突然断电,导致送排风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或遇到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病原体外泄,造成严重污染,使实验人员直接暴露时;

(3)因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安排未经安全培训和不具备专业能力的进修实习人员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实验操作人员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时;

(4)实验过程中,发生病原微生物容器破损外溢或扩散,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人员,未经预防接种,且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能够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情况时;(5)在操作能够通过呼吸道传播、扩散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时,实验人员发现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并直接暴露,且实验人员未经预防接种时。

分级响应:

(1)发生一般感染事件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 生物安全委员会立即领导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全面了解事故发

生的情况,督促各有关科(所、室)履行各自的职责,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予以处置和纠正。

② 发生感染或事故的实验室应暂停相关的实验活动。

③ 立即组织专家组进入实验室进行调查。

④ 对污染区域开展消毒,并对污染和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情况进行评估。

(2)较大的实验室感染,在一般实验室事故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① 停止发生事故的实验室所有工作,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评估。

② 感染人员立即送定点医院隔离观察或治疗。

③ 对发生感染或泄露事件的实验室的所有实相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④ 事件判定后的 2 小时内报省卫生行政部门。

(3)重大实验室感染,在较大实验室事故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 对发生感染或泄露事件的实验室进行封锁,组织专家进入进行调查、评估。② 事件判定后立即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④ 调查处理后,对实验室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先期处置

发生感染或泄露事件的实验室应停止实验活动,并按照相关程序做好现场应急处置,生物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该对感染事件的基本情况和信息进行核实,并负责召集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对所发生的实验室差错或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实验室差错或事故性质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对受暴露的实验人员采取医学观察或隔离治疗等措施,最后根据所造成的后果的危害大小和严重程度进行感染事件等级认定。具体措施如下:

(一)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四)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五)进行现场消毒;

(六)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具体应急预案、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处理: l)立即停止工作。2)伤口挤血,水或消毒剂冲洗消毒。3)除去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4)去急诊室诊治,急诊室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最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处理:

l)立即停止工作。2)应脱下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3)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治疗,去急诊室诊治,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4)要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核适当的医疗记录。、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处理:

l)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2)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3)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应推迟进入实验室。4)应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过了相应时间后,在实验室负责人的指导下来清除污染。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5)填写 《 异常事件报告单 》。、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处理:

l)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和护目镜。2)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3)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通常用施康。由外向内进行处理。4)并使其作用适当时间(30 分钟),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5)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6)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7)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8)填写 《 异常事件报告单 》。、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

l)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 3O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 30min)。2)所有操作都应戴厚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一次性手套。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摄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 J 性的、己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3)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4)填写 《 异常事件报告单 》。、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

l)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3)填写 《 异常事件报告单 》。、有腐蚀、有毒、含微生物样品进入眼睛、污染台面处理:

l)若有上述样品进入眼睛,立即用护眼冲洗器仔细冲洗。2)冲洗后去眼科就诊,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3)若污染台面,即用 1 : 100 施康或 0.5 %过氧乙酸消毒。

事件综合评估

根据生物安全事件报告的具体情况,确定评估主体;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小组对评估主体进行危害评估。

(一)生物安全事件原因调查。对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应急处理情况、接触人员的感染情况、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性等进行调查。

(二)标本、样品采集和检验。对污染的物品、区域、接触人员和可疑感染的生物进行采样和检测,以评估确定事件的性质和危害。

(三)生物安全事件危害范围评估。根据引发生物安全事件的病原微生物具体种类、接触人员和泄露范围,评估确定生物安全事件危害范围。现场调查和取证人员要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疫情的解除

(四)解除封锁的条件是:对污染区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理,如对病原体进行彻底的消毒或销毁;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杀虫、灭鼠;对小隔离区进行终末消毒,并从最后一例病人算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仍无新的病例发生,报请批准封锁的主管部门解除封锁。

责任与奖惩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迫究制。

(二)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对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职、读职行为,应追究其责任

保障措施

(一)不断完善实验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强化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对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测与预警、疫情分析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加强实验室业务人员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责任方面的。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立单位要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开展自查,不断完善实验室检查制度。

第二篇: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济南市儿童医院

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一、为保证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有效遏制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相关人员的健康,保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本预案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本预案所称实验活动,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三、本预案适用于本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一)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二)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由于采集和取用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和向实验室外泄露或扩散事件。

(三)由于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泄露或扩散事件。第四条

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设施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依法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组织机构及职责

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全面负责微生物安全应急事件的各项工作,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微生物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医院检验科。

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职责:

(一)研究制定医院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负责预案的相应和终止;

(二)协同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建立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指导和监督微生物室的制度落实情况,同时负责生物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三)负责指挥医院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快速有效开展,控制危害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及时向区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四)负责医院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微生物室的日常预防及预警工作,提高科室成员的应急处臵能力。

预防预警报告

预防机制

(一)严格贯彻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抓紧做好病原微生物室备案登记工作。

(二)病原微生物室要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人员配备、设备配臵、个人防护和安全行为等必须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严格执行。

(三)病原微生物保藏要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要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

(四)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消除安全隐患。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微生物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五)加强安全防范,防止不法之徒盗窃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危害公众健康和影响社会稳定。预警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各种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建立档案和使用纪录,每次使用后及时登记,发现遗失或被盗,立即报告。

(二)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人员感染要立即报告。

(三)定期开展自查,发现安全隐患要迅速预警通报。

(四)预警分级标准。实验室感染根据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及其对周围人群和环境危害的严重程度,可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般性实验室安全事故、严重实验室安全事故和重大的实验室安全事故。

Ⅰ级:一般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是指实验室发生了三、四类病原微生物泄露或感染,导致1~5人的感染,并引起轻度的临床症状,事故对实验人员健康和公众安全不产生明显损害的。

Ⅱ级:严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是实验室人员在实验室中,1人感染了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发生二类病原微生物泄露或菌株丢失等,感染者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未导致死亡;或尚未造成周围人群和环境危害的或发生一般性实验室感染达5人以上的。

Ⅲ级:重大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是指在实验室中发生一类病原微生物泄露事件或1人及以上感染,且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的,并波及和危害到周围人群健康,甚至危害到社会人群的安全;或二类病原微生物2人或以上感染的,或因感染导致人员死亡的;或有一、二类病源微生物菌(毒)种丢失、泄露或导致环境污染等严重危害的。报告机制

(一)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报告。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要及时向附近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三)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四)微生物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工作人员要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五)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发现由于实验室感染而引起的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治的医疗机构要在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的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小时内通报实验室所在地的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通报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只要发生了意外,无论何时、何地,相关部门、人员有责任和义务立即作出响应。响应启动:

一般情况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即可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预案:(1)实验人员在检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过程中,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导致病原微生物外溢,且数量较多或样本中病原体浓度较高时,并有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造成直接暴露,极有可能导致感染时;(2)在操作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遇突发事件,如突然断电,导致送排风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或遇到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病原体外泄,造成严重污染,使实验人员直接暴露时;

(3)因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安排未经安全培训和不具备专业能力的进修实习人员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实验操作人员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时;

(4)实验过程中,发生病原微生物容器破损外溢或扩散,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人员,未经预防接种,且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能够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情况时;

(5)在操作能够通过呼吸道传播、扩散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时,实验人员发现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并直接暴露,且实验人员未经预防接种时。分级响应:

(1)发生一般感染事件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生物安全委员会立即领导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全面了解事故发生的情况,督促各有关科(所、室)履行各自的职责,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予以处臵和纠正。②发生感染或事故的实验室应暂停相关的实验活动。③立即组织专家组进入实验室进行调查。

④对污染区域开展消毒,并对污染和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情况进行评估。

(2)较大的实验室感染,在一般实验室事故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停止发生事故的实验室所有工作,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评估。②感染人员立即送定点医院隔离观察或治疗。

③对发生感染或泄露事件的实验室的所有实相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④事件判定后的2小时内报省卫生行政部门。(3)重大实验室感染,在较大实验室事故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对发生感染或泄露事件的实验室进行封锁,组织专家进入进行调查、评估。

②事件判定后立即报市卫生行政部门。④调查处理后,对实验室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先期处臵

发生感染或泄露事件的实验室应停止实验活动,并按照相关程序做好现场应急处臵,生物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该对感染事件的基本情况和信息进行核实,并负责召集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对所发生的实验室差错或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实验室差错或事故性质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对受暴露的实验人员采取医学观察或隔离治疗等措施,最后根据所造成的后果的危害大小和严重程度进行感染事件等级认定。具体措施如下:

(一)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四)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五)进行现场消毒;

(六)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具体应急预案

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处理:

1)立即停止工作。2)伤口挤血,水或消毒剂冲洗消毒。3)除去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4)去急诊室诊治,急诊室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臵,填写“职业暴露记录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处理:

1)立即停止工作。2)应脱下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3)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治疗,去急诊室诊治,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臵,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4)要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处理: 1)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2)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3)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应推迟进入实验室。4)应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过了相应时间后,在实验室负责人的指导下来清除污染。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5)填写《职业暴露记录单》。

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处理:

1)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和护目镜。2)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3)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通常用健之素。由外向内进行处理。4)并使其作用适当时间(30分钟),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5)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6)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7)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臵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8)填写《职业暴露记录单》。

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min)。2)所有操作都应戴厚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一次性手套。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3)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4)填写《职业暴露记录单》。

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 1)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3)填写《职业暴露记录单》。

7、有腐蚀、有毒、含微生物样品进入眼睛、污染台面处理: 1)若有上述样品进入眼睛,立即用护眼冲洗器仔细冲洗。2)冲洗后去眼科就诊,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臵,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3)若污染台面,即用0.1%健之素。

事件综合评估

根据生物安全事件报告的具体情况,确定评估主体;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小组对评估主体进行危害评估。

(一)生物安全事件原因调查。对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应急处理情况、接触人员的感染情况、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性等进行调查。

(二)标本、样品采集和检验。对污染的物品、区域、接触人员和可疑感染的生物进行采样和检测,以评估确定事件的性质和危害。

(三)生物安全事件危害范围评估。根据引发生物安全事件的病原微生物具体种类、接触人员和泄露范围,评估确定生物安全事件危害范围。

现场调查和取证人员要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疫情的解除

(四)解除封锁的条件是:对污染区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理,如对病原体进行彻底的消毒或销毁;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杀虫、灭鼠;对小隔离区进行终末消毒,并从最后一例病人算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仍无新的病例发生,报请批准封锁的主管部门解除封锁。

责任与奖惩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对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渎职行为,应追究其责任

保障措施

(一)不断完善实验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强化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对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测与预警、疫情分析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加强实验室业务人员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责任方面的。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立单位要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开展自查,不断完善实验室检查制度。

第三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措施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检验科生物安全事件应急措施

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处理:

1)立即停止工作。2)伤口挤血,水或消毒剂冲洗消毒。3)除去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4)去急诊室诊治,急诊室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处理:

1)立即停止工作。2)应脱下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3)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治疗,去急诊室诊治,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4)要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处理: 1)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2)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3)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应推迟进入实验室。4)应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过了相应时间后,在实验室负责人的指导下来清除污染。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5)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处理:

1)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和护目镜。2)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用镊子、硬纸壳等清理干净。3)再次将布、纸巾覆盖在上面并倒上消毒剂,通常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由外向内进行处理。4)并使其作用适当时间(30分钟),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5)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6)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7)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8)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min)。2)所有操作都应戴厚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一次性手套。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3)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4)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 1)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3)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

7、有腐蚀、有毒、含微生物样品进入眼睛、污染台面处理: 1)若有上述样品进入眼睛,立即用护眼冲洗器仔细冲洗。2)冲洗后去眼科就诊,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质量管理科,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3)若污染台面,即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消毒。

第四篇:宜春第七人民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稿)

宜春第七人民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在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有效遏制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健康,保证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危害程度分类为第一、二类的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本预案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宜春市第七人民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和向实验室外泄露或扩散事件。

(三)由于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或扩散事件。

第四条当第三条中的任意事件发生,启动本预案。

第五条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设施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依法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第二章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第六条医院成立由应急办公室、疾病预防控制科、卫生监督科、医政科、中医科和科教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第八条设区的市和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专家小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要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事件处理小组,明确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争取本级财政支持,配套专项应急经费。

第三章预防预警报告

第九条预防

(一)严格贯彻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按照《辽宁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抓紧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登记工作;凡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必须及时向省卫生厅备案,同时要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有关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

(二)各地区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立单位要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人员配备、设备配置、个人防护和安全行为等必须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严格执行。

(三)病原微生物保藏机构要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要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

(四)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消除安全隐患。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五)加强安全防范,防止不法之徒盗窃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危害公众健康和影响社会稳定。

第十条预警

(一)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各种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建立档案和使用纪录,每次使用后及时登记,发现遗失或被盗,立即报告。

(二)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人员感染要立即报告。

(三)定期开展自查,发现安全隐患要迅速预警通报。

第十一条报告

(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报告。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要及时向附近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三)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四)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五)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发现由于实验室感染而引起的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治的医疗机构要在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小时内通报实验室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通报的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四章应急控制措施

第十二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关于实验室发生工作人员感染事故或者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的报告,或者发现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造成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依法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一)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四)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五)进行现场消毒;

(六)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十三条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综合评估

根据生物安全事件报告的具体情况,确定评估主体;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小组对评估主体进行危害评估。

(一)生物安全事件原因调查。对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应急处理情况、接触人员的感染情况、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性等进行调查。

(二)标本、样品采集和检验。对污染的物品、区域、接触人员和可疑感染的生物进行采样和检测,以评估确定事件的性质和危害。

(三)生物安全事件危害范围评估。根据引发生物安全事件的病原微生物具体种类、接触人员和泄露范围,评估确定生物安全事件危害范围。

现场调查和取证人员要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第五章疫情的解除

第十四条疫情解除封锁的条件是:对污染区或疫区进行必要的安全处理,如对病原体进行彻底的消毒或销毁;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杀虫、灭鼠;对小隔离区进行终末消毒,并从最后一例病人算起,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仍无新的病例发生,报请批准封锁的主管部门解除封锁。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技术保障。不断完善实验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强化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第十六条人员培训。加强对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测与预警、疫情分析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加强实验室业务人员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责任方面的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立单位要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开展自查,不断完善实验室检查制度。

第二十条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1、为了及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预防,应对和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降低损失,保护社会公众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2、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事件防控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专业处置,服从指挥;依法办事,科学规范”的原则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预防,控制和处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负责人。

4、本预案适用于全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处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据本预案,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分级响应与应急处置

1、事件分级

重大生物安全突发事故是指对人、动物构成严重威胁,具有高度侵袭性、传染性、转移性、致病性和破坏性的生物安全事故;一般生物安全突发事故是指对人、动物构成一定威胁,具有转移性和破坏性的生物安全事故。根据社会危害、社会影响和控制难度的不同,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以下四级:

(1)特级事件

毒(菌)种或样本库、生物安全实验室受到恐怖袭击。

(2)一级事件(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一类病原微生物;

2)

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

3)实验室保存的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

4)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3)二级事件(较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与从事的二类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

2)实验室发生一类、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泄露,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3)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4)三级事件(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1)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的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可能进一步扩散;

2)实验室发生第三类、第四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意外丢失,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外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3)所在单位认定的其他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2、应急处置

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时,应根据事件组织及专家组建议立即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开展组织事件控制和疫情处理工作。

(三)、监测与预警

全院所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都要制定针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其样本泄露、失窃以及发生实验室感染等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并根据应急预案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或演练,使所有工作人员熟知实验室应急预案的操作规范。所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都要有疑似实验室感染的指定就诊科室。

1、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严防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保障实验室及其病原微生物的安全。实验室要开展自查,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外部监督,健康监测。

2、任何部门和个人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容器

及包装材料,应当及时向相关行政部门报告,按到报告的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四)、事件报告

1、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或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存储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当地行政部门、卫生部门报告,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实验室设立单位发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按属地化原则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报告(菌毒种丢失还要向公安机关报告);对于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实验室设立单位可直接上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由于实验室感染而引起的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或者患有疫病,疑似患有疫病的动物,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工作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尽快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2、事件信息报告包括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a)初始报告: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密切接触者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涉及病原体、可能原因,已采取措施,初步判定的事件级别,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b)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c)结案报告:事件处置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在领导小组确认事件终止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五)、应急程序与处置

1、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响应,并组织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发生实验室感染或者高致病病原微生物泄漏的,应当立即报告同时采取控制措施,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封闭实验室,防止扩散。

2、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实验室发生工作人员感染事故或者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的报告,或发现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造成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依法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1)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4)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5)进行现场消毒;

(6)对染病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采取隔离、捕杀等措施;(7)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1、重大及较大生物安全事件(特级、一、二级)的现场调查与处置:(1)立即关闭事件发生的实验室,对周围环境进行隔离封闭,组织专业消毒人员消毒现场,核实在相应潜伏期时间段内进入实验室人员及密切接触感染者名单,配合领导小级及辖区内生物安全管理与生物恐怖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做好感染者救治及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提供实验布局、设施、设备、实验人员等情况,配合属地和上级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如消毒、隔离、调查等)

(2)事件结束(明确规定条件):常驻污染区域得到有效消毒,生物

安全事件造成的感染者已妥善治疗、安置,并在最长的潜伏期内未出现新的病人,明确丢失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得到控制,经专家组评估确认后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3)事件信息由省卫生厅新闻办统一发布。

2、一般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三级)的现场调查与处置

(1)对被感染人员就地隔离,尽快送往定点医院,立即关闭事件发生实验室,对周围环境进行隔离、封闭,对在事件发生时间段内进入实验室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有相关疫苗的进行预防接种,配合属地生物安全管理与生物恐怖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做好感染者救治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

(2)事件结束:被感染人员得到有效治疗,受污染区域得到有效消毒,在最长的潜伏期内未发现感染者,经专家组评估确认后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3)事件信息由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沟通及对外发布。

3、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人员报告,同时派专人陪同及进就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将近期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如实告知诊治医疗机构,接诊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救治,不具相应救治条件的,应当依照将感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转诊至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接诊治疗,不得拒绝救治。

(六)保障措施

1、物资保障

不断完善全院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和布局,推进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各生物安全实验室所在单位应建立生物安全物资储备制度。储备物资存放在具备条件、安全的区域。

2、经费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辖区管理的原则,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提供合理面充足的资金保障。

3、人员培训和演练(1)人员培训

培训对象: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所在单位负责人;指挥系统相关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人员;医疗机构相关卫生技术人员。

培训内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卫生应急相关应急预案及卫生部指定的相关配套文件,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及技术操作规程,生物救治与防护,生物安全管理一般知识,反恐常识。

培训方式:集中培训,分散培训(2)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应急演练,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感染事件演练和相关卫生应急预案的演练。

(七)、工作督查: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执法检查,对违法行为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各级有部门、系统、单位应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依法追究责任。

(八)、附则

1、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实验室在操作、运送、储存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等活动中,因违反操作规程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意外丢失等造成人员感染或暴露,和(或)造成感染性材料向实验室外扩散的事件;以及在实验室发生的,以蓄意破坏实验室设施,或利用实验室菌(毒)种和设施等传播传染病病原体为手段,存在以达到引起社会恐慌、威胁社会安全与安定为目的的可能,对人员财产、生态环境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造成危害的事件。

2、应急处理工作其他事项按照《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的规定执行。

3、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生物安全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医院感染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一)、生物安全的适用范围:

住院部检验科、门诊检验科微生物室、输血科、病理科及各临床医技科室等部门。

(二)、生物安全个人防护

(一)、总体原则:工作人员必须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具体要求:

1、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前,应穿防护用品和佩戴必要的防护设施,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完毕离开实验室时,应按无菌操作要求依次脱掉防护用品和设施,应清洁面部、消毒双手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并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至少一小时。

2、对特殊病原体感染患者进行检查、采取标本时,临床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及手卫生。

3、微生物实验室应划分清洁区和非清洁区,非本室工作人员禁止进入工作区,防止交叉感染。

4、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物品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5、有喷溅的可能时,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的伤

害,应戴眼罩或面罩。

6、微生物实验室不得穿露脚趾的鞋子。

(三)、医疗废物的处理

1、所有培养物、被病原体感染的材料、废弃的标本等,应进行高压灭菌后,盛放在专用密闭容器内。

2、锐器:皮下注射针头用后不可重复使用,包括不能回套针头护帽、截断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专用一次性锐器盒中按医疗废物处置规程进行处置。

3、化学性废物应进行分类盛放,特别是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应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妥善保存,防止流失、溢漏等,并同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

4、对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分类盛装,并做好交接、登记。

(四)、消毒与隔离措施

(一)微生物实验室

1、微生物的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2、任何人员未经允许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随时保持关闭。

4、每天应定期消毒实验室空气、物体表面,遇污染应随时

消毒。

(二)、临床医技科室

1、对特殊感染患者应实行单间隔离。如不能单间隔离,则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在同一房间,并做好床边隔离,尤其是手卫生。

2、对患者病房应的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消毒,遇到污染应随时消毒。

(三)病理科

1、组织标本应用福尔马林固定。

2、应当避免冰冻切片,如果必须进行冰冻切片,应当罩住冰冻机,操作者要戴安全防护面罩,清楚污染时,仪器的温度要升至20℃。

清除污染:

建议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别的消毒剂来清除污染。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新鲜配制的1000mg/L的次氯酸盐溶液,处理溢出的血液时,有效氯浓度达到5000mg/L;戊二醛可以用于清除表面污染。

(四)对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及排泄物的标准防护方法 标本的收集、标记和运输

(4)始终遵循标准防护方法,所有操作均要戴手套。(5)应当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来采集病人或动物的血样。(6)在静脉采血时应当使用一次性的真空采血管。

(7)装有标本的试管应当置于适当的容器中运至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部转运也应这样,检验申请单影单分开放置在防水袋内或信封内。

(8)接收人员不应打开这些袋子。打开标本管和取样

1、应当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管。

2、必须戴手套,并建议对眼睛和粘膜进行保护(护目镜或面罩)。

3、穿防护衣,必要时在防护衣外面再加穿塑料围裙。

4、打开标本管时,应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以防止喷溅。清除污染:

建议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别的消毒剂来清除污染。浓度与上同。

下载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病原微生物菌种及毒株样品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一 总则 (一) 目的对中心医学工作者健康与安全负责的精神,加强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在实验室发......

    检验科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安全事件 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及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预防、应对和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降低损失、保护社会公众健康和维......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的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污染,有效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防......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精选5篇)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一 总则 (一) 目的对中心医学工作者健康与安全负责的精神,加强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在实验室发生生......

    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l.1 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发生在实验室范围内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实验室人员造成的危害,指导和规范生物安全工......

    学校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近期,福建、广东、江苏等地学校、幼儿园连续发生恶性刑事案件,令世人震惊。不可预知的安全事故正在挑战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极限。......

    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第一章 总 则 为建立健全公司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数据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预防和减少数据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全面提升公司的数......

    学校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为了保障全校师生员工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杜绝校园事故,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以及事故发生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