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25篇

时间:2019-05-12 19:1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去来兮辞》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去来兮辞》教案2》。

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

高一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主讲 魏万兴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陶潜所述之志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辞官司的原因,体味作者鄙弃官司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1、教导学生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质疑法

3、探究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7—12班)、课件(7—12班),录音机、磁带(1—6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放录《神雕侠侣》中的插曲《归去来》

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

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

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

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得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

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回来

啊涌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

啊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

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

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

于是淡漠了繁华只为你开怀

要陪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二、简介作者及写《归去来兮辞》的原因

东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死后友朋私谥为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

少田园产业。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

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

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

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

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

渊明集》。

余家贫,耕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

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

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县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

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司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

巳岁十一月也。

三、从作序中得出辞官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四、解题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

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

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

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

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字读音

wúyángzàimiǎnxiùyìzhàogāo

芜飏载眄岫翳棹皋

六、学生高声有感情朗读全文两遍

七、根据课下注释自译,做到不看注释而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译课文

1、一词多义: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引策

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策扶老以游憩(扶着)

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和悦、愉快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喜乐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名句名段: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自责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写辞官归田的决心

自恕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二、第二段、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归途

抵家

归家室内

园中

田园生活

心志

交往

出游出游

所见

三、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 乐天安命

四、讨论

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消极。其实看一个人是否消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他弃官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表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性的扭曲。追求本性、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田生活的日子是多么充实、惬意,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有诗意。可以说他辞官是执著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五、总结

本文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弃与鄙视,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先赞美了自然景物和劳动

生活,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六、补充(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

1、萧统: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

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敦能如此乎?(《陶渊明集序》)

2、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mǐn(此字打不出,单人旁加“黾”字)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东坡诗话录》)

3、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子文集》)

4、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白石道人诗说》)

5、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七、课外扩展: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板书设计】

抒情 辞官归田

自责自悔

归途

抵家

室内

归去来兮辞田园生活园中自安自乐

心志

交往

出游

所见

抒发感情乐安天命乐天安命

第二篇:2.4归去来兮辞教案2

2.4 归去来兮辞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 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② 以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王语暴以好乐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乘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shèng)数词,四 4 策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综述情志(四)[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第三篇: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3.背诵全文。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学习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知识链接

本篇选自《陶渊明集》。(1)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2)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3)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兮,语气助词。知人论世,走近作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骞:jian,飞举的样子。翮:he,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诵读指导: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诤谏()轻飏()熹微()眄庭柯()流憩()矫.......首()出岫()景翳翳()盘桓()窈窕()遑遑()棹.........孤舟()耘耔()东皋()壶觞()瞻衡宇().....3.理解诗前序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4.初步积累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景翳翳以将入。(.悦亲戚之情话()..3)一词多义

①因事顺心()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②乐夫天命傻奚疑?().. 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②从人事().. 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求之靡途()③四方之事()... 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5.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探究案

(一)研读第1段 思考: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二)读悟第2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4、作者为何对“松菊犹存”感到欣慰?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第二课时

(三)读悟第3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四)读悟第4段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练习案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傲,). 策扶老以流憩(流,)或棹孤舟(棹,).. 感吾生之行休(行,).积累提高 1.选出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惆怅(chóuchàng)壶觞(húshāng)矫(jiǎo)首 崎岖(qīqū)

B.盘桓(hãng)眄(gài)庭柯遐(xiá)观

流憩(xì)

C.涓涓(juānjuān 翳翳(yìyì)沟壑(hâ)斟酌(zhēnzhuó)

D.进谏(jiàn)瞻仰(zhānyǎng东皋(gāo)乘化(chãnghuà)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三径就荒 ..③引壶觞以自酌

④策扶老以流憩 ..⑤请息交以绝遊

⑥乐琴书以消忧

..3.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 5.对文意概括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待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为下文抒写弃官归田的决心作铺垫。B.第二段描写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自得其乐,同时也通过对夕阳晚照、苍松兀立、引壶自酌等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C.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促使诗人欢欣鼓舞,诗性大发。D.第四段抒发了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但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却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并给以奖励,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B.向秀丽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可对50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C.杨辉返校后对拯救落水儿童的事只字未提,直到一封表扬信送到校长室,这件好人好事才为大家知晓。

D.这些软件如果分开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买只要340元,便宜了近三分之二。7.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那次火灾后,村中人听到孩子的惊叫声就杯弓蛇影,以为又是哪一家发生火灾了。

B.这家银行的资金投资于建筑上的太多,问题一发生,当然是尾大不掉,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C.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不会对我如此求全责备了。

D.黄山风景,进退维谷,美不胜收。

8.下面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A.遂见用于小邑。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不者,若属皆且为之虏!

D.吾属今为之虏矣!

参考答案:

1.①正确的,对的 ②接近

③举起

④拄着

⑤停止

⑥以„„为乐

2.B(用棹划船)

3.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亲属和外戚。今义是有婚姻关系的成员或有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C.(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5.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为倒装句。

6.C(介词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7.C(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种敏感与哀伤是诗人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

8.①(我已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了),可恨(这)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以前路”是后置了的介宾短语作的状语。“之”实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②园子(由于)每天涉足已经成了有趣的园子,大门虽然安设了却常常闭关。【“日”为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为转折关系的连词。】 ③时而沿着幽深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④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9.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0.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参考译文]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3、一词多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â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夸父弃其策 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4、虚词把握

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 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7

第四篇:《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3

一、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2、本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从开头——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②“舟遥遥以轻飏——载欣载奔”,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或棹孤舟”,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既窈窕以寻壑”——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

这五个部分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形象托出。本文开头一句,实际是作者经历了这一番情感发展之后,喊出的一句富于内容的话。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第五篇:归去来兮辞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辞”的特点。2、朗读课文。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 生:讨论并回答 师:(引导并总结)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②渊明又号“靖节先生”,在古代“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显示出他怎样的节操?(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崇尚自然。

(3)称渊明为靖节先生,难道他是浪得虚名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从文中来看看陶渊明是否为名副其实的靖节先生。

二、课文解析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②兮是语气词。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三、相关知识简介: 1.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2.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字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朗读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óu chàng

飏—yáng

眄—mǎin

岫—xiù

翳—yì

皋---gāo

棹—zhào 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畴”“舟”“丘”“流” “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3、学生集体齐读。

五、学习序

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3)古今异义

**,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4)特殊句式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状语后置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被动句 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六、学习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3、内容分析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4、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5、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结合解析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一第1小题。

2、熟读文章第二——四段,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文章第二——四段。2、分析文体特点。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段。2、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3、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4、内容分析:

(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小结:本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5、学生集体齐读此段。三.学习第三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2)词类活用

或棹孤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4、内容分析:

(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四段。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四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特殊句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4、内容分析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3)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五、综合探究

1、本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笺注陶渊明集》卷五),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同时,本文也善于用典,如第2段中“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似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之痕。

2、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六、全文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2、拓展练习

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请大家仿写句子。

参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总结: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下载《归去来兮辞》教案2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去来兮辞》教案2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 导入: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字面意思是: 早上......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教案 导入:人们说《归去来兮辞》是“诗人辞仕归隐的宣言书”,那么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明确:“归”字。 既然是“归”字,那么我们需要明白两个问题:......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天长中学魏志善 一、导入 由富士康跳楼事件及某些中学生轻生事件引出:我们应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解读文本 1我们知道陶渊明的生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那么他......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

    归去来兮辞 教案

    《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一些文言句式。 3、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

    归去来兮辞 教案(本站推荐)

    归去来兮辞 教案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罗蓓蕾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归去来兮辞》和陶渊明的相关诗文,了解认识真正的陶渊明。 2.掌握本文涉及的基础知识。 3.了解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4.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