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作文素材运用之视角转换
中考作文素材运用之视角转换
重庆李广元
技法解说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如果转换写作角度,能产生极大的效果。一般来说,可以从拟人化、拟物化、换位思考的角度入手写作。如“我”的影子给“我”写信;古人给今人写信;树的呼吁;狗眼看人生;人与动植物互换位置等等,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从而化俗为新,让平淡的题材顿时生色。视角转换的范围很广,一般来说有人与人之间的换位,人与物之间的换位和物与物之间的换位。
视角转换,要注意要把换位后的“角色”放置于故事的现场,以它的角度来体会。
素材解说一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例文一
带着微笑出发
江苏南通考生
题记:我是一朵腊梅,我的花期在冬季。于是我带着微笑从春天就开始出发。
人人都说“万事开头难”。似乎对待出发就只能保持一种严肃谨慎的态度。可是当你回眸这个世界便会发现——春天是如此充满生机,冬天又是何等圣洁,生活里的很多事物都可以让你感觉开心。既然如此,何不尝试带着微笑出发?
当春暖花开,杨柳垂堤之时,我便随着春天的第一缕阳光开始了一年的征途。春光烂漫,暖风吹拂。我悠闲地哼着邓丽君的《爱的世界》“天上的白云飘又飘,春天已经来到……”,放松的心早与那美丽的春光融为一体。不觉间,嘴角已扬起了一抹微笑。这出发时所带的微笑,包含了轻松、喜悦,给这生机勃发的春天又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当夏日炎炎,暑气蒸腾之时,旅途渐渐变得辛苦起来。郁闷的空气,如火的骄阳,一切都使人变得如此疲乏。有时,我恨不得马上摔下包袱,早早钻到地底纳凉,早点结束这一切煎熬。可是,看看身边那愈加葱翠挺拔的树,颇有点“英勇”的气势,心中早已钦佩,于是挤出了一丝倔强的微笑,顽强地走下去。这出发过程中所带的微笑,蕴含了坚强、斗志,使旅程更加坚定。
当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时,我已走过了这一年的二分之一,等待我的将是无尽的困难与巨大的考验。无情的秋风吹谢了花草,也吹走了蜂蝶。我在寂寞而凄凉的秋风里是如此无助。没有掌声亦没有关注的目光,可我不能放弃。坚持才会胜利。我的脸上又一次洋溢着微笑,这是藐视困苦的笑,这是不服输的笑。这抹在困境时所露的微笑,让我度过了难关。
当冬雪飞扬,万家迎春之时,我的旅程已经接近尾声。大地银装素裹,梅花十里飘香。人们看我的目光是那么温和、那么欣喜。我尽情地在雪花中露出骄傲的微笑。
尾记:没有一座青山能恪守永远青葱的诺言,没有一条河流能流淌亘古不变的青春。带着微笑出发吧!这会使你的人生旅程更加轻松与愉快。
运用分析:考生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一株腊梅在萌芽至开花的成长过程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很好地阐释了主旨。行文感情细腻而又富于变化,由开始的轻松到辛苦到无助再到飞扬。整个旅程中因为有了微笑,腊梅才顽强地坚持到最后。给人以深深地启迪:我们的人生路不也正应该如此吗?结构清晰了然,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哲理。
运用素材的思路我是一朵腊梅,带着微笑从春天就开始出发(提出主题)——春夏秋冬四季,轻松、辛苦、无助、飞扬的情感变化,每一变化都因“我”带着微笑而能坚持——带着微笑出发使人生旅程更加轻松与愉快(升华主题)。
素材解说二
猫眼
猫眼,又称门镜,是装在住宅户门上的一种小型光学仪器,便于居民观察户外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它已经成为居家安全的必需品。猫眼只不过是一件普通的事物而已,但是,一旦它随着它的主人身体或地位的变化,它有了与众不同的含义。
例文二
那一双无助的眼睛
湖南益阳考生
我是一只猫眼,长在厚实的防盗门上,五颜六色的铁皮是我的外衣。我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副市长。因为来访者对我都带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所以我是一只尊贵的猫眼。
每天傍晚,是我最忙碌的时刻。这不,又有一位西装笔挺的经理站到了我面前。透过那鼓鼓的包装袋,我隐约看到“中华”、“茅台”等字样……哇塞,全是广告里叫得最响的名字。“叮咚!”女主人习惯地看了看我,门开了。“您是市长夫人吧,呵呵真是年轻啊!请问市长在家么?”“西装”满脸笑容地开口了。“在家在家,快请进吧!”女主人表现出难得的殷勤。他们三人在客厅里兴致勃勃地聊了几个小时,谈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懂,不过茶几上多出的那一大叠花花绿绿的人民币倒是看得真切。“西装”走了,笑容里写满了诡秘。副市长笑了,随手把钱丢进了保险箱。
上午,副市长上班去了,夫人和她的麻友开始“修长城”。我不懂她们为什么管那叫“修长城”,古时候的人修长城比她们辛苦多了!“叮咚!”有人来敲门,这个人好面熟,我可从来没有见过穿着如此破旧的人。手里空空的,是讨饭的吧?女主人看了看我,脸色突然变得难看起来,她掉头示意大伙静下来。“媳妇啊,你开开门吧!孩子们天天盼着市长给他们盖学校呢!”见里面没有动静,老人重重地叹了口气,失落地走了。
又是傍晚时分,又有来访者到了。嗯,今天不是西装,也不是白领,他们穿着制服,还戴帽子,帽子上的警徽闪闪发亮。门铃响了半天,女主人还不肯开门,呆呆地像变了个人似的。副市长拖着沉重的步子走了出去,说一句:“该来的还是来了。”说完,锃亮的手铐拴在了他手上。副市长被带走了,连同那个重重的保险箱。留下女主人绝望地倒在地上痛哭流涕。
第二天。那位衣衫破旧的老人又来了,他使劲地捶打我的外衣,大骂自己的儿子不是人。我多想告诉他,屋子里什么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刚刚被带走。然而我不能,因为我只是一只无助的猫眼。
运用分析独特的视角与新颖的材料让文章下笔引人。考生把“猫眼”拟人化,按“我”的视角叙述了 “笑纳礼金”、“拒绝父亲”、“市长被抓”三个情节,来展示一位领导的蜕变。第一个画面,在洋溢的笑脸下突出了一个“贪”字;第二个画面,通过不愿与父亲见面展示了人物的寡情;最后一个画面,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无情。全文将一位贪官的嘴脸与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我”——猫眼内心的无助。运用素材的思路:猫眼自我心理的陶醉,因为“我”的主人是一位副市长(暗示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三个情节的刻画,“笑纳礼金”、“拒绝父亲”、“市长被抓”——无助的眼睛(揭示主题)
素材解说三
蒲公英
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深长,花期早春及晚秋。生于路旁、田野、山坡。自古以来,它都是文人寄情的意象。罗大佑在他的歌词《蒲公英》有“风里雾里昂然的伫立”。它的特点就是喜爱随处安家,不管在哪里都会倔强地生长,不怕千难万险,都会随风在空中翩翩起舞。
例文三
风雨过后,阳光重现
江西考生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题记
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一身毛茸茸的,软绵绵而娇小。我整日偎依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讲那令人流连忘返的童话故事,日子真的一天比一天舒适惬意,我留恋这种日子,我天天祈祷希望这种日子能永远持久下去。可是……上帝还是那么嫉妒我,开始折磨我这弱小的身躯了。
大风的一天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大风呼呼地刮着,毫不留情,也丝毫不体谅我的感受,任我在妈妈温暖的手中挣扎,风——又平息了,我和妈妈悬着的心又放了下来,我依旧站在妈妈的手心里玩耍,毫不防备,突然,风却来了个闪电袭击,我从妈妈的手心里飞走了。老天任我无助地呼喊,天哪!谁来救我,妈妈……妈妈……我只听到妈妈那撕心的呼唤,以后的,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黑暗中
我无力地睁开迷糊的双眼,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我大声呼唤妈妈,听到的却只是那残酷的回声,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不想死在这里,这漆黑的鬼地方,我无助……哎唷!一点气力也没有,浑身遍体鳞伤,对!我不能,妈妈一定很挂念我,我一定要上去,离开这里,我不能死,我要努力。
一缕微弱的阳光
我重振了信心,支起自己那不成样子的身体,开始一点一点地往上伸展。也许一天、二天,或者很多天,我要顽强地伸展。忽然,一缕很微弱的光线射进,是久违的太阳吗?是吗?哦!我可爱的太阳,咱们俩又见面了,我成功了,我又看见了美丽的花草……
一年后
我安了家,也当了妈妈,我教育我的孩子一定要坚强,我告诉它们,经历了磨炼,你就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我看见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后记
运用分析考生把自己拟化成一粒蒲公英的种子,细腻地描写出了这粒种子历经狂风、落入黑暗、顽强挣扎、劫后重生的磨炼过程,进而感悟到“经历了磨炼,你就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美好”这一深刻的主题。题记后记的点缀,引用歌词前后照应,众星捧月的小标,流畅细腻的语言,都为这篇文章增色不少。
运用素材的思路:以题记的形式展现飞过绝望的信念,以蒲公英自喻(提出主题)——细腻刻画出“蒲公英”历经狂风而努力、落入黑暗而满怀信心、顽强挣扎、劫后重生的磨炼过程——经历了磨炼,你就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升华主题)。
第二篇: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之叠加同类(模版)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之叠加同类
当我们有很多素材,但这些素材从个例上看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话题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叠加同类”的办法,使文章显得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叠加同类就是指把一组相同或相近的素材罗列出来,构成排比素材运用的手法。或者,在举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另举一组素材构 成对比铺陈等手段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如:“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 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 外滔天白浪里的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此例中,作者解释“语文”的概念,运用了“叠加同类” 的办法,使我们对语文的概念进行了思维的重组,从抽象到形象的建构。
当然,同类叠加的经典例子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 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
[精品解读] 花之笔记(节选)□张晓风 树上的花是小说,有枝有干地攀在横竖交叉的结构上,俯下它漫天的华美,“江边一树垂垂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那里面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说不尽的故事。
草花是诗,由于矮,像是刚从土里蹦上来的,一种精粹的、鲜艳的、凝聚的、集中的美。
散文是爬藤花,像九重萝、茶靡、紫藤、茑萝,乃至牵牛花和丝瓜花、扁豆花,都有一种走到哪里就开到哪里的挥洒。爬藤花看起来漫不经心,等开完了整个季节之 后回头一看,倒也没有一篇是没有其章法的——无论是开在疏篱间的,泼撒在花架上的,哗哗地流下瓜棚的,或者不自惜的淌在坡地上的,乃至于调皮刁钻爬上老 树,把枯木开得复活了似的……它们都各有其风格,真的,丝瓜花有它自己的文法,牵牛花有它自己的修辞。
如果有什么花可以称之为舞台剧的,大概就是昙花了吧。它是一种彻底的时间艺术,在丝帷的开阖间即生而即死,它的每一秒钟都在“动”,它简直严格地遵守着古 典戏剧的“三一律”——“一时”、“一地”、“一事”,使我感动的不是那一夕之间偶然白起来的花瓣,也不是那偶然香起来的细蕊,而是那几乎听得见的砰然有 声的拆展的过程。
文学批评如果用花来比喻,大概可以像仙人掌花,高大吓人,刺多花少,却大刺刺地像一声轰雷似的拔地而起——当然,好的仙人掌花还是漂亮得要命的。
水生花的颜色天生的好,是极鲜润的泼墨画,水生花总是使人惊讶,仿佛好得有点不合常理。大地上有花已经够好了,山谷里有花已经够好了,居然水里也冒出花 来,简直是不可信,可是它又偏着了邪似的在那里。水生花是荷也好,睡莲也好,水仙也好,白得令人手脚无措的马蹄莲也好,还有一种紫簌簌的涨成满满一串子的 似乎叫做布袋莲的也好,都有一种奇怪的特色:它们不管开它几里地,看起来每朵却都是清寂落寞的,那种伶伶然的仿佛独立于时间空间之外的悠远,水生花大概是 一阕属于婉约派的小词吧,在管弦触水之际,偶然化生而成的花。
不但水生花,连水草像蒹葭,像菖蒲,像芦苇,都美得令人发愁,一部诗经是从一条荇菜参差水鸟合唱的水湄开始的——不能想了,那样干干净净的河,那样干干净 净的水,那样干干净净的草,那样干干净净的古典的爱情一一不能想了,想了让人有一种身为旧王族这样被放逐后的悲恸。
【评点】 “所有的花就像文学一样极富生命和情感”,如果我们武断一些,这篇文章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也未尝不可。但作者并没有这样粗糙地表述,她要认真地加以区分和 命名,展示自己细致入微的审美素质。树上的花是小说,草花是诗,散文是爬藤花,舞台剧是昙花,文学批评像仙人掌花,水生花是婉约派的小词。“花”在文章中 既是一个比喻,又是一个众多不同中的“同”,这样的叠加,让我们觉得又新鲜又生动。也许“树”、“水”等自然万象都可以用来叠加吧。
【高考优秀作文例举】 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眼前同一水 笔下情各异 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
我认为:“感情上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不然,同是H2O的“水”,何以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特色、寄寓着不同的情怀呢? 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
一代君王,本已习惯了金口玉牙、发号施令,过惯了作威作福、纸醉金迷,享尽了春花秋月、歌舞升平。然而,一旦沦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其心情会怎 样呢?李煜忆“不堪回首”的“故国”,虑朝不保夕的现实,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滋味”是什么?当然是“愁”——是身世之“愁”,亡国之 “愁”,怀旧伤今之“愁”。“愁”如此铺天盖地、绵绵无绝,多情善感的李后主能不移情于物、托物遣怀、赋滔滔不绝的江水以感性的认知吗?“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就是他不尽的哀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
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种种打击,可念念不忘南宋王朝和广大沦陷区人民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仍然向往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他置身江西造口壁,面对无数青山、不尽江水,虽满腹惆怅,却难禁一腔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的境遇,爱国的赤诚,使他寄意于山、赋情于水,山水成为他认知的 载体。是啊,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江水的向东流去。无疑,此处的“东流”之“水”,是作者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寄托。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
1925年,深受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带着强烈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先生从美国归国。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使他心中的梦幻破 灭了。面对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的一个臭水沟,诗人对沟水的一个新的认知脱口而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它断不是美的所在”,只 能“让丑恶来开垦”。因为作者心有所积、情有所属,才在爱憎交织的心绪中,赋“水”的意象以“死”的特征。这丑恶的、腐朽的、绝望的“死水”,就是当时黑 暗的中国现实啊。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
南方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也正在酝酿之中。1924年,朱自清先生的感情是积极进取、充满旺盛斗志的。他登山情满于山,游水意溢于水。于是平平常常的 一泓潭水,竟成生机勃勃、风姿绰约、令人心仪的美神:“那醉人的绿呀!”使人心旌摇荡;那“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令人想张臂拥抱,令人用手去抚摩,令人 用口去吻。试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热爱祖国山河的炽情,怎能对一潭绿水有此认知和感受呢?
眼前同一样的水,笔下何以有不同描述?无疑,是认知受感情影响的结果。无须赘言。
【点评】 本文虽跻身于一类卷,但文中所述名人对“水”的感受,似乎应属于创作中借景抒情、移情寓怀的手法,它并不等同(或“不完全等同”)“感情之于认知”的实 质。好在小作者能在行文中有意识地强调“感情”的作用,让阅卷老师由此知其“良苦的用心”,又加之亮丽的标题、清晰的思路、完美的结构——这正是“同类叠 加”法的巧妙运用——以及不乏文采的语言,才使阅卷老师贵手高抬了。否则,文章势必大大逊色,能否判为“另册”亦未可知。
第三篇:语言运用之图文转换漫画篇教案
语言运用之图文转换
漫 画 篇
一、漫画的特点
1.有针对性
2.捕捉人事物的本质特征 3.运用夸张的手法
4.具有幽默或讽刺的效果
二、漫画的构成:
提示语(可以没有)、画面(主体)、标题(可以没有)
三、高考漫画试题类型
(1)描述(说明)漫画内容;(2)解释漫画寓意;(3)给漫画拟写标题;(4)评价漫画的特点、好处(为漫画写一段赏析文字)。
四、漫画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 1)看标题
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这“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
2)看画面
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
3)看画中字。
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4)看夸张处。
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共鸣。因此,解漫画题时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第二步
联现实展想像,揣摩画外是什么.1)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
2)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3)多个角度想想看,创作动机是什么,确定最佳画意点。举例讲解:《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
分析:(1)要正确理解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正确理解第一幅画中第一只小狗与望远镜的关系— 小狗举着望远镜,显然,这只小狗是在带路;我们还要理解盲杖、墨镜与最后一只小狗的关系,显然,这两样东西意在点明最后一只小狗的特点,这是一只盲狗;我们还要理解窨井和这些狗们的关系,第一幅画中小狗们正准备向前走,窨井是他们前进路上的障碍,第二幅画中小狗们都不见了,只有那只盲狗还在继续前行;我们还要理解脚印和狗们的关系,一串脚印告诉我们三只实力正常的狗掉进了窨井,只有视力有缺陷的狗绕过的窨井,得以继续前行。
(2)要理解人或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及原因。
上面这幅漫画的结果令人难以理解。视力正常的狗掉进了窨井,而盲狗却躲过了窨井。这有些违背常理。那么,我们就要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视力正常的狗只用望远镜看远处,而没有注意脚下,所以才掉进了窨井。因此这幅漫画的寓意也就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应该踏踏实实,关注今天,关注脚下,不能好高骛远。
参考答案
画面:拿望远镜的小狗雄赳赳地领导队伍前进,观察着方向,但却没有看见脚下的窨井。明眼的小狗都掉入窨井中,而盲眼的小狗却可绕过窨井安全而行.
寓意:告诫人们勿眼睛朝上、好高骛远,勿盲从;要脚踏实地,在摸索中前进。实战演习:
一、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不超过65个字)(5分)
【答案】内容:漫画由奥运五环标志和萨马兰奇的头像构成,五环成为萨马兰奇的眼镜。
寓意:萨马兰奇和现代奥运已经融为一体或萨马兰奇透过奥运看世界。
二、看下面漫画,给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写一段解说性文字.
答案示例
标题: 《依法了之》或《以罚了之》
这幅漫画,形象地讽刺了某些治标不治本的处罚行为。画面上,一个身着制服的执法人员提着一只从标有“制假售假”字样的螃蟹身上折断一只蟹钳,得意洋洋地走了,而那只被处罚的螃蟹心存侥幸,心里想着“元气未伤,咱照样横行”。提示人们:对违法乱纪者,必须严厉打击,做到斩草除根。整个画面图案简洁,形象生动。
三、观察漫画《等待》,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内容,50字左右。解题指导:
此题难度不大,但学生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在说明的同时穿插进自己的看法,对记者的做法大加评论。
参考答案: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了,只露出一只手,急等着有人来救援。而岸上有一群记者,扛着摄像机,在等着拍摄救援的场面。
四、读下面的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完成下面的两题。(1)简要介绍漫画内容。(2)结合漫画的标题,用一句话谈谈你读漫画后的感受或启示。答案示例
(1):漫画的主体部分,画了一棵手掌形的树。“手指”被砍去了三根,只剩下光秃秃的“食指”和“中指”成“V”形。画面的左上角有“这不是胜利”的字样。(2):这不是表示胜利,而是对人类的控诉。这不是胜利,而是人类的毁灭。(能说出漫画的含义,且能结合标题去说,意思相近即可。)
课堂小结:
答案表述
(1)描述画面类
描述画面,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不宜进行想像虚构,只需把漫画内容客观地描述出来。
(2)概括画面内容类:要做到语言简明,要揭示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物与物的关系。
(3)概括寓意类 :
表达要简洁明了,像广告词那样,琅琅上口;含义囊括所有画面,不丢三落四;不就事论事,应从人的角度(道德、品质、环保等)进行思考。语言简明,语言要讲究,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4)拟写标题类
要紧扣画面内容或寓意拟写。一般可采用中心事件描述法、引用画中人物语言法、比喻法等拟写标题。
漫画题解答三步曲
1、叙述画面内容(如有标题,一定要写出来);
2、揭示漫画主题;
3、指出讽刺意义。
第四篇:(人教版)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之叠加同类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之叠加同类
作者:申玉辉 发表时间:2005-03-15
当我们有很多素材,但这些素材从个例上看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话题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叠加同类”的办法,使文章显得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叠加同类就是指把一组相同或相近的素材罗列出来,构成排比素材运用的手法。或者,在举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另举一组素材构成对比铺陈等手段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如:“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此例中,作者解释“语文”的概念,运用了“叠加同类”的办法,使我们对语文的概念进行了思维的重组,从抽象到形象的建构。
当然,同类叠加的经典例子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精品解读] 花之笔记(节选)□张晓风
树上的花是小说,有枝有干地攀在横竖交叉的结构上,俯下它漫天的华美,“江边一树垂垂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那里面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说不尽的故事。
草花是诗,由于矮,像是刚从土里蹦上来的,一种精粹的、鲜艳的、凝聚的、集中的美。
散文是爬藤花,像九重萝、茶靡、紫藤、茑萝,乃至牵牛花和丝瓜花、扁豆花,都有一种走到哪里就开到哪里的挥洒。爬藤花看起来漫不经心,等开完了整个季节之后回头一看,倒也没有一篇是没有其章法的——无论是开在疏篱间的,泼撒在花架上的,哗哗地流下瓜棚的,或者不自惜的淌在坡地上的,乃至于调皮刁钻爬上老树,把枯木开得复活了似的„„它们都各有其风格,真的,丝瓜花有它自己的文法,牵牛花有它自己的修辞。
如果有什么花可以称之为舞台剧的,大概就是昙花了吧。它是一种彻底的时间艺术,在丝帷的开阖间即生而即死,它的每一秒钟都在“动”,它简直严格地遵守着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一时”、“一地”、“一事”,使我感动的不是那一夕之间偶然白起来的花瓣,也不是那偶然香起来的细蕊,而是那几乎听得见的砰然有声的拆展的过程。
文学批评如果用花来比喻,大概可以像仙人掌花,高大吓人,刺多花少,却大刺刺地像一声轰雷似的拔地而起——当然,好的仙人掌花还是漂亮得要命的。
水生花的颜色天生的好,是极鲜润的泼墨画,水生花总是使人惊讶,仿佛好得有点不合常理。大地上有花已经够好了,山谷里有花已经够好了,居然水里也冒出花来,简直是不可信,可是它又偏着了邪似的在那里。水生花是荷也好,睡莲也好,水仙也好,白得令人手脚无措的马蹄莲也好,还有一种紫簌簌的涨成满满一串子的似乎叫做布袋莲的也好,都有一种奇怪的特色:它们不管开它几里地,看起来每朵却都是清寂落寞的,那种伶伶然的仿佛独立于时间空间之外的悠远,水生花大概是一阕属于婉约派的小词吧,在管弦触水之际,偶然化生而成的花。
不但水生花,连水草像蒹葭,像菖蒲,像芦苇,都美得令人发愁,一部诗经是从一条荇菜参差水鸟合唱的水湄开始的——不能想了,那样干干净净的河,那样干干净净的水,那样干干净净的草,那样干干净净的古典的爱情一一不能想了,想了让人有一种身为旧王族这样被放逐后的悲恸。
【评点】
“所有的花就像文学一样极富生命和情感”,如果我们武断一些,这篇文章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也未尝不可。但作者并没有这样粗糙地表述,她要认真地加以区分和命名,展示自己细致入微的审美素质。树上的花是小说,草花是诗,散文是爬藤花,舞台剧是昙花,文学批评像仙人掌花,水生花是婉约派的小词。“花”在文章中既是一个比喻,又是一个众多不同中的“同”,这样的叠加,让我们觉得又新鲜又生动。也许“树”、“水”等自然万象都可以用来叠加吧。
【高考优秀作文例举】
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眼前同一水
笔下情各异 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
我认为:“感情上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不然,同是H2O的“水”,何以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特色、寄寓着不同的情怀呢? 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
一代君王,本已习惯了金口玉牙、发号施令,过惯了作威作福、纸醉金迷,享尽了春花秋月、歌舞升平。然而,一旦沦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其心情会怎样呢?李煜忆“不堪回首”的“故国”,虑朝不保夕的现实,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滋味”是什么?当然是“愁”——是身世之“愁”,亡国之“愁”,怀旧伤今之“愁”。“愁”如此铺天盖地、绵绵无绝,多情善感的李后主能不移情于物、托物遣怀、赋滔滔不绝的江水以感性的认知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就是他不尽的哀愁。
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
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种种打击,可念念不忘南宋王朝和广大沦陷区人民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仍然向往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他置身江西造口壁,面对无数青山、不尽江水,虽满腹惆怅,却难禁一腔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的境遇,爱国的赤诚,使他寄意于山、赋情于水,山水成为他认知的载体。是啊,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江水的向东流去。无疑,此处的“东流”之“水”,是作者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寄托。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
1925年,深受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带着强烈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先生从美国归国。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使他心中的梦幻破灭了。面对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的一个臭水沟,诗人对沟水的一个新的认知脱口而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它断不是美的所在”,只能“让丑恶来开垦”。因为作者心有所积、情有所属,才在爱憎交织的心绪中,赋“水”的意象以“死”的特征。这丑恶的、腐朽的、绝望的“死水”,就是当时黑暗的中国现实啊。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
南方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也正在酝酿之中。1924年,朱自清先生的感情是积极进取、充满旺盛斗志的。他登山情满于山,游水意溢于水。于是平平常常的一泓潭水,竟成生机勃勃、风姿绰约、令人心仪的美神:“那醉人的绿呀!”使人心旌摇荡;那“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令人想张臂拥抱,令人用手去抚摩,令人用口去吻。试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热爱祖国山河的炽情,怎能对一潭绿水有此认知和感受呢?
眼前同一样的水,笔下何以有不同描述?无疑,是认知受感情影响的结果。无须赘言。
【点评】
本文虽跻身于一类卷,但文中所述名人对“水”的感受,似乎应属于创作中借景抒情、移情寓怀的手法,它并不等同(或“不完全等同”)“感情之于认知”的实质。好在小作者能在行文中有意识地强调“感情”的作用,让阅卷老师由此知其“良苦的用心”,又加之亮丽的标题、清晰的思路、完美的结构——这正是“同类叠加”法的巧妙运用——以及不乏文采的语言,才使阅卷老师贵手高抬了。否则,文章势必大大逊色,能否判为“另册”亦未可知。
第五篇:素材运用之根据材料提炼观点
素材运用之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训练学生们根据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教学重点】启发学生们能根据材料从多角度立意。【课型设计】以学生练习为主的训练课。【课时设计】1-2课时。
【教 具】常规教具、教学投影。【教学步骤】 一 开场白:
学习写议论文首先要有敏锐的眼光,要能从自己掌握的或文题所给的材料中准确、迅速地提炼出其中所蕴含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做根据材料提炼观点的训练。二 第一阶段训练:
出示第一则材料及观点的备选答案,指导同学分析为什么要选取这个答案,而不是其他答案。投影片内容:
郑县人卜子叫他的妻子给做一条裤子,妻子问:“新裤子做成哪种样式的?”丈夫说:“跟我的旧裤子一样。”妻子于是把新裤子剪坏几处,让它像旧裤子一样。──据《韩非子·外储说》译
根据上述故事,可提炼出的观点是: A 新生事物是稚嫩的,禁不起折腾。B 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C 做事情要避免僵化、教条。D 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答案:C 三 第二阶段训练:
1.教师承上启下引导:许多材料从不同角度看会提炼出不同的观点。能从多角度提炼论点,然后选取新颖角度入手写议论文,文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下面我们做从同一材料提炼不同观点的练习。2.教师用投影片出示第二则材料,指导同学们分析选择正确答案。投影片内容: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地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根据上述材料可提炼出的观点有: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遇事要调查研究。C 待人接物要以礼。D 做事不能强求一律。E 做事要持之以恒。
F 主观良好愿望不能代替客观效果。G 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能违背。H 失败是成功之母。
I 做事情要多注意观察,随机应变。参考答案:B、D、F、G、I 3.教师用投影片出示第三则资料,重复以上方法。投影片内容: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一石等于120斤)。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拉弓到一半)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尹文子》
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拿给左右的大臣看,近臣都拿过来试拉,故意把弓拉开一半就停止,都说:“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一千多斤,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硬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弓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的一千多斤。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为图虚名却丧失了真实。
根据上述材料所能提炼的观点有: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 要警惕溜须拍马者。C 好大喜功者戒。D 高处不胜寒。
E 不能轻信别人的赞美之词。F 凡事要敢做敢为。G 偏听则暗。
H 取得成绩莫骄傲。
I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参考答案:B、C、E 四 第三阶段训练:
1.教师承上启下引导:刚才我们用选择形式做了提炼观点的练习。下面我们不给备选答案,只提供文字材料,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提炼观点。
2.教师用投影片出示第四则材料,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投影片内容: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行。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从薛谭的言行角度可提炼出的观点有:(2)从秦青的言行角度可提炼出的观点有: 参考答案:(1)人要有自知之明/学无止境/知错就改/骄傲自满是学习的大敌/终身不归,何以服务社会等等;(2)应鼓励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秦青能做到因才施教/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等等。
五、教师总结:
我们今天进行了根据所给材料提炼观点的训练。同一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要使文章有新意,就应该学会使思维发散开来,从横向、纵向、正向、反向作多方面的思考,钻进去四面求索,跳出来选择其一。六.第四阶段训练
素材精读
杨澜给中国女性的启示
在最新发布的《2010 胡润女富豪榜》的榜单上,杨澜以阳光媒体投资董事主席的身份位列第20 位,她主要涉及的媒体投资行业更是在榜单中独树一帜。杨澜的身家目前已经达到70亿元,是唯一一位娱乐投资行业跻身前 20 位的女富豪。
大众印象中的杨澜是一位知识女性,如今靠着努力,书写出了关于自己的成功“传奇”,令人钦佩。记得杨澜在做《正大综艺》节目时,无论其主持方式还是说话着装,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后来杨澜从《正大综艺》退出后,那种激流勇退的勇气折服了很多人。因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时,退出而另辟蹊径,可以想象杨澜内心是多么坚韧不拔,积极向上。杨澜穿梳于成功人士之间,但她的笑容很真诚朴实,甚至让人感觉没有距离,只有亲切。杨澜采访过无数名人名家,所以必须时刻保持着她的优雅,无形之中也练就了她的独特的充满个人魅力的气质与修养。从中央电视台,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然后是凤凰卫视中文台,自建阳光卫视媒体,到现在受邀多家电视台做节目;从九十年代的离婚,到美国偶遇现在的CEO 丈夫吴征。如果说出国留学是契机,那么出任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就是十足的魄力使之。
看过《杨澜访谈录》的观众都清楚,杨澜针对每位名人嘉宾的提问,总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最佩服杨澜的一点就是她会在对方的话中提炼出更深刻的问题。这些都说明杨澜在采访前做过很多功课,用心了解过被采访者,了解了围绕在他身边的话题,发生的事情,以及外界对此人的反映。这就又突出了杨澜的一个优点:聪明和智慧。杨澜集知识、内涵和气质于一身,自身的价值自然增大,成了大众心目中的“优秀女人”、“成功女性”。
1.多角度挖掘素材
(1)请从文中至少提炼出 3 个话题词。
示例:勇气、魅力、用心、敬业、尝试、智慧、自信、财富、知识、独树一帜、魄力(2)围绕各话题词各陈述一个观点句。
示例;①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定自己的决策。②放弃比追求更需要勇气。
③有坚韧不拔的信念,能开拓一片新天地。2.依照论点使用素材
(1)分析下面的文段存在的问题。文段①
一个人的魅力,不在于金钱,不在于外貌,而在于个人独特的内涵。看过《杨澜访谈录》的观众都清楚,杨澜针对每位嘉宾的提问总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并且在对方话中能提炼出更深刻的问题。这样的自信与严谨,恰恰是杨澜的魅力所在,而且如此的自信不是没有缘由的。杨澜在采访前做大量的功课,用心了解被采访者,这种通过努力和自己的智慧,以及强大的自信心,无不体现着杨澜那种独特个人魅力。【问题】文段①:观点与材料是脱节的,不能很好地围绕观点句中的关键词“独特内涵”展开论述。
文段②
只有对自身正确认识,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当杨澜在《正大综艺》的主持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现状,理智地选择急流勇退,到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从而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如果杨澜对自身认识不足,那她可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再去深造,那么,杨澜不但不会在事业上更进一步,还可能本来的事业也会日薄西山。
【问题】文段②:对自身有怎样正确的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到自己怎样的现状?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要进行必要的渲染扩充。
(2)认真阅读《杨澜给中国女性的启示》这一素材,自选角度,自定立意,确立自己的观点后围绕观点写一段250 字以内的话。
示例:选择意味着舍弃,但舍弃并不意味着失去。杨澜在她事业如日中天时,选择了退出《正大综艺》,她舍弃了暂时的成就,但不代表她就失去了一切。离开《正大综艺》后,她选择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在接受磨砺中丰富阅历。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培育了一个更优雅,更具有独特个人魅力与修养的杨澜。当初的选择,虽然是一种舍弃,但绝不是失去。是另一种形式的超越和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