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5篇)

时间:2019-05-12 19:2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

第一篇:[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

[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

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与格式

首先,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及要重点分析哪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和综述,如可以对电影中描述的社会环境、描述了怎样的人、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影片的整体风格进行概括。

其次,简单陈述影片故事的内容,但要注意,对故事梗概的叙述不要过多,应大概控制在三百字左右。

再次,找一到两个合适的点展开分析,如影片的主题如何展开、影片的叙事方法,在对这个点展开细致分析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视听语言的分析。在展开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要泛泛而谈,要深入地分析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情节、人物的言行特点、人物的心理转变,为了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创作者设置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都对刻画人物起了怎样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样展开,怎样转折,怎样冲突,怎样达到高潮,最后怎样结尾,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影片是如何在一些关键的情节点上运用音乐来渲染情绪、营造氛围的等等,而不要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

最后,要对影片及考生自己对该片的分析进行总结。

要写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确定写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会说说影片的主题思想,一会又分析剧作结构,一会又分析视听语言方面的特色,觉得方方面面都想说一说,但又说得不深入,一篇优秀的影片分析永远不是面面俱到的,永远都是抓住其中一两个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论述。首先,可以对影片作社会学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的某个社会问题,作品所包含的社会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品是如何展开这一社会主题的。如《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一幅中国普通农村的真实生活画卷,通过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卑微的小人物执著的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说法的故事,揭开了一个关于法律观念的主题:每个人都有用法律保护尊严的权力,中国的法制观念彻底普及还需要很长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叙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剧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种叙事关系,也就是如何讲故事,影片的创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铺排、细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地塑造来一步一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

再次,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对影片的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技巧进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时空关系、影片叙事的镜头体系、导演如何进行场面调度等。如侯孝贤的影片中视听语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长镜头的运用,那么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贤的影片中,长镜头是如何具体运用的,长镜头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感觉是怎样的,长镜头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民族审美心理。再如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影片的主题,考生也可就视听中的“听”来进行分析。当然,对于参加本可入学考试的考生而言,大多数都未进行过专业的视听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过多,考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出影片中一两个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则可以进行视听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也不要不懂装懂,可以避开视听的分析,转而进行社会学的主题分析或叙事技巧的分析。

第二篇:编导影评写作影视分析 影片分析讲义

影片分析讲义(完整)诗——听、意象、内心情感 画——视、表现手段、技巧

一、影片分析考察分析重点:

形成一套与自己专业相适合的分析电影的方法。

1、认识与运用分析视听技巧,分析具体影片创作的问题。

2、结合电影化的呈现,把握具体的电影的诗情品格或美学定位的能力。(给影片档次打个分,但要电影化)

3、具体运用所学视听和文学叙事知识的能力。(电影具有文学性,诗是文学的最高形态)

二、考卷以往出现的问题:

1、仅仅对影片进行文学评价。(主题好不好不是首要,关键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看到、听到的来反映主题,反映什么样的主题?即要说出主题如何被看得见、听得到的)

2、仅仅对影片进行泛泛的视听评价。(为什么这样用视听语言?要上升到艺术本质、诗的层面,不能单说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是手段)

3、把电影当作一种媒体文化来评析。(符号、后现代都不是首要需要的,视听特点、诗情的转化及两者关系,对影片基本创作形态——视听形态的认识)片例:《活着》医院生产一段

侧重的几个方面:结构特色(电影化)、主要指叙事特色(戏剧体和非戏剧体的);分析蒙太奇表现特色——核心、目的、线索;整体视听创作的风格;针对自己专业的特点,选择一个层面(诗与画,时空的结合的范畴)

影片分析的高度: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时间:文学、音乐(是意会的)空间:绘画、舞蹈、建筑、雕塑

戏剧的时空统一表现在人物行动上,单视角、场面性; 电影的时空统一也表现在人物的行动上。

《活着》医院一段即是可能够完美结合。时间上,叙事有行动,结合特定历史环境中;空间上,生命在空间上的来回奔跑,并通过音响,段落展开。

主干的行动合成时空,脱离开狭长的走廊,就是文学的,而非电影的。

切到外景,有目的,买馒头不是害人,请大夫的确是押过来的,倒水的特写,缸子的大小; 不能用纪实的眼光来看电影。

行动——指电影的行动,与戏剧行动有交叉,传统戏剧是动作,电影更多的是心理的动作或是作者的主观行动。所有方面都是为了呈现行动。

片例:《幸福时光》开场一段

常规影片戏剧体,情节在里面,通过人物行动推动情节,行动明确则思想明确。情节、冲突、事件的概念;如何将场面、空间和视听元素的结合。片例:《小城之春》开场一段 不同人的不同镜头、音乐、不同的场面

妹妹房间的特点;用一个废墟来电影化,发生了三组谈话,两次扔药,一次跳切;

单一个废墟又加一个话外音,不是文学的介绍,而是电影视听化的体现,不讲故事,但有内容,只讲事实。片例:《花样年华》开场一段

视听事实非常重要,避免情节性来达到一种诗的境界。

同意空间的两次重复,通过确定的东西引发想象,同一空间,只是时间上的变化。音乐片断,为什么让人记得住?表现人物关系、命运

编辑部,多用人物头像前一点的顶光;时间的转换——电饭锅; 几对人物关系,周太太的发型和背影来确定人物。美工的设计,狭长的走道,搬家。主题:隐、忍

电影化:楼梯走道,电影的组接方式,过程不重要,重要的诗主人公对过程的反应。门框,只能看到一半,手扶门框,信息上升到了诗。结尾一段

视听的动机,艺术创作具有时间性

应先讲事实(看到的、听到的)再说如何组接、换化事实,结尾吴哥窟的交替不简单是时间的流逝,而更多是与音乐结合产生的诗情。

字幕和文字的诗,很像《小城之春》《悲情城市》,但有不同。叙事、非叙事、情节——时间方面的;

音乐、音响同样围绕行动展开,是为深化视听事实服务的。片例:《本命年》开场一段

音响的作用,既抒情又叙事,脚步夸大的声音的意味、摄影的运用、地下通道(从地狱归来),是心理现实主义,跟拍与心理实际相符合的。评剧声和新闻播出车祸声(首尾相呼应)

可怕性:视觉、听觉上与心理的动机符合,深化行动的视听元素。片例:《最后的贵族》片尾段

谢晋89年的“音乐诗”重点在忍的沉沦的心情上。文字、对话、音乐音响性的——时间上的。片例:《黑骏马》片尾一段

前几年考过片目:

《红色沙漠》《香魂女》《我的父亲母亲》《甜蜜蜜》《香港制造》《秋菊打官司》 复习参考片目:

《霸王别姬》、《榴莲飘飘》、《小城之春》、《罗生门》、《雁南飞》、《林家铺子》(注意美工); 《红色娘子军》(剧作)、《烈火中永生》(摄、美)、《毕业生》、《克莱默夫妇》(剧作); 《美国往事》、《铁面无私》、《秋瑾》(音乐,谢晋93)、《黑炮事件》(导);

《芙蓉镇》(场面调度)、《鸟人》(镜头结构)、《迷墙》(纯诗)、《最后的贵族》、《本命年》; 《悲情城市》(文学性)、《心香》(孙周91)、《过年》(平民诗,黄建中92);

《雾中风景》(场面)、《蓝风筝》、《周恩来》、《活着》(92.06《收获》)、《重庆森林》; 《暴雨将至》(视听讲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杀手里昂》(美学)、《饮食男女》; 《卧虎藏龙》、《烈日灼人》、《黑骏马》、《背靠背、脸对脸》、《有话好好说》、《鳗鱼》(导); 《小鞋子》、《樱桃的滋味》、《花火》、《幸福时光》、《罗拉快跑》;

《美国美人》(使美国电影转型,中产空虚,现代文明从家庭解剖社会、经济、文明的现状); 《花样年华》、《黑暗中的舞者》、《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夏钢——《无人喝采》《与往事干杯》《谁来倾听》(物质的丰裕、感情的贬值、人性的失落)。画的元素:

光、色、人、景、物、镜头、剪辑、场面调度(构图、运动、角度、景别)片例:《烈火中永生》书店脱险一段 64年

时空处理,灯、楼梯、电话、构图、光影来电影化——传统方式; 雨后街道的渲染与人物心情紧密结合,中国古典传统美。半阴阳脸的造型和打破茶杯表现人物心理; 电影美术空间是人物行动的空间——周登富

对楼梯的表现,传统视点的表现,英雄的拔高、仰拍。此事为什么发生在这个空间?这个人物为什么在这个空间? 即“人”的空间。古典美学的欲擒故纵的创作方法。片例:《暴雨将至》开场一段 人与空间、写实的

环境声、脱衣服镜头分解、屋内灯的表现、场面调度表现人物心理关系(发现有人)

平行蒙太奇表现主题(乌龟和教堂),音乐表现生活(敲门的犹豫),剪辑表现人物关系(吃柿子),含蓄的叙事功能,传统古典的纪实手法 片例:《鳗鱼》开场一段

仍旧钓鱼,灯光变红,音乐旋律改变;既拿钓鱼当回事,也拿老婆当回事; 拿刀时景深的灯光的表现,(杀人后)声音的处理,动静的结合;

本体象征:人类生活语言概括手段。象征:事物与其含义之间明确关系的建立;本体象征:不脱离实际,无明确的喻体,展示形象,从被喻体——具像,产生此在非此在的效应。爱情太深,被异化、物化成钓鱼了。片例;《有话好好说》开场一段

漫画和间离;非写实的,观众进不去;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顺序非逻辑;剪辑紧扣主题——不可能好好说。片例:《卧虎藏龙》开场一段

环境端庄、优雅、肃穆,和要表现的真正的残杀的主题相矛盾,但是又高度的统一,唯心主义的现实主义;场面调度的生活化;可看性的依据时人物性格。片断:《刺秦》连续杀一段(嫪毐、母亲、父亲)

画面的视觉感受;人物作者思想的统一体;镜头的内部构成;美术师的造景,有种瓮中之鳖的感觉;表现人物关系——上下级关系;表现运动,剪辑方式——跳切,不表现被摄物体,非常电影化。摔孩子段落,缺镜头;

杀父,用光不同,音乐叙事性,戏剧舞台化,场面调度。如何实现电影画面的风格化?

创作依据:人物心理活动;导演自己创作倾向;作品题材实际要求; 片例:《霸王别姬》开场一段、决裂一段

用观众的视点,引起观众的间离——写意(出场前掀帘)。评论,观念,各有不同做好自己那份就好

第三篇:影片《无人区》影评

影片

影片:《无人区》

导演:宁浩

主要演员:徐铮、黄渤、余男、陶虹

影片简介:

《无人区》是中国首部西部公路片电影,导演宁浩将摄像机镜头搬到了大西北的沙漠上,徐铮、黄渤、宁浩这三个人再次合作,《无人区》通过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传达了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在善与恶面前的选择!影片在四年前开拍,至今才上映,中间委由曲折,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心理学看点:人生 自尊 本性

推荐理由:

《无人区》虽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但还是在贺岁档上上映了。继《人在囧途》《泰囧》之后,这部《无人区》也算是“囧”中的作品了,可以说是“夺命囧途”吧。字这个途中人性和兽性展开了一场搏斗,到底谁会赢呢?在观众们捧腹大笑的时候,一些关于人性的思考相信已经在脑海中浮现了。

影片与心理分析:

“人在囧途”三部曲

这部电影应该被视为“囧系列”的第三部。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无人区》和《人在囧途》、《泰囧》一样,都是在旅途中发生的一系列囧事,剧中的主角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应对这一系列发生的事情和过程。

其次,三部电影有递进的关系。

第一部“囧”透过过程告诉人们,今天的人们正生活在冲突和迷失的边缘,只有自己珍惜现在的生活,才能够顺利应对一些不良事情的发生,然后找到幸福的生活。

第二部“囧”透过过程和故事背后的故事告诉人们,向外寻找心灵的宁静,也许不是唯一的途径,当我们可以放下一些的时候,也许离自己更近,当我们离自己近的时候,就有机会可以走进自己了。这种透过“二文化”表达出当今社会“二B青年”的心声的艺术,和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是一致的,所以,电影自然受到欢迎,这不关乎艺术本身。

如果说第一部是在生活层面谈价值观,第二部就是在追求层面谈人生意义了。而作为“囧三”的《无人区》,试图在告诉人们,无论在“有人区”还是在“无人区”,我们都是在修行,无论是做律师,还是在做杀手、盗贼,我们也都是在修行,只不过有的人选择的路不同,自然也就结果不同了。在这里把“修行”用“成为一个人”来代替更有味道。事实上,整个电影过程,也是在反应所有人的“人生囧途”,以及应对方式,方式不同自然结果也就不同了。

“心理合作社”时代的来临

影片中多次提到“火”和“猴子”的对比,让我想到一个自创的词语“心理合作社”。社会的发展总是以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这是人类进化自然而然的选择。合作本身的目标和内容,会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为了吃饱饭,开展了以生存为目标的“农业合作社”。解决了温饱之后,人们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于是,又开展了以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合作社”。走到今天,人们的追求已经到了“有钱难买我乐意”的新阶段,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有时候和心脏的距离正好是反比。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合作,也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了。

我把这种以幸福和意义为目标的合作称为“心理合作社”。

第一部“囧”告诉我们别人(重要他人)很重要,第二部“囧”告诉我们我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我是最重要的,第三部“囧”告诉又回到了我很重要的角度,但这时候的“我”已经不仅仅只是指我的身体和事业,还包括了背后所追求的更为珍贵的东西,也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有的东西。透过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制作者的自我成长历程。这也说明了一个假设,一个作品的水平是作者自身对社会、生命及自身认识的结果。毕竟所有艺术作品都有三分之一是参与者的投射。这些信号正说明,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思考一些我们正遇到的问题,也在试图寻找解决之道。向外追求和向内追求并重。我很重要,别人也很重要;别人很重要,我也很重要。这些都是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意义的,我想我们的社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停下来原来的脚步,直至转身。这也许就是另一个电影导演冯小刚先生所说的“用艺术干预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成为一个人”的旅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有一本书叫做《成为一个人》,这本书对人的影响巨大深远。一个人长大了,他是社会的、法定的一个人了,但他真的是一个人吗?如果再做一些成长的工作,是不是更接近一个人呢?或者更为接近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呢?

影片中的潘肖很幸运,他有机会成为了人们认为的一个人。在一次特殊旅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让他又有机会成为了我们理想中的一个人。经历了两种“成为一个人”,最终实现了“成为一个人”的目标,可以说他的此次人生旅程不虚此行。

影片中的舞女也很幸运,在第一次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她没有能够成为人们认为的一个人,俗气一点说就是“没有长好”。可是,她遇到了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她有机会再次完成“成为一个人”的历程,她成功了。

影片中的盗猎团伙头目,是“成为一个人”的反面教材,他开始就选择了一条“魔道”,所以,修炼的越卖力,就会离“成为一个人”越远。这种所谓的“魔道”,在现实社会中启示就是价值观的错误问题。一个人不相信真善美,以利益为导向,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伤害所有的人。和现实中那些唯利是图的人何其之象,严重违背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真理模式。正验证了那句“起头都没有起好,注定不会有好结局”的话。

影片中的杀手,也代表着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这部分还不少。没有是非判断,不知所做为所何。尽管是一个人,但只有低级需要,没有任何的高级动机和需要,好像进化没有完成一样。这种人再活十次,也只能是别人的“陪练”。

影片中为傻儿子买媳妇的妈妈,只有100、50的台词,以及那种自以为很聪明的笑容。这一群人的种种行为,更加告诉我们“成为一个人”的真正含义。社会教育的步子如果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不一定是越快越好。并不是经济越发达,人类文明的速度就越快。他们全家让我想起,我在乡村行走时候,见过的那些谈论如何靠自己的小聪明躲避掉正常责任的人,那些看着“民间流传”的俗气二人转,笑的前仰后合,见到邻里乡亲却形同陌路的人。

在当下这个时代,自尊可能比自强更为重要,保留也许比创新更为重要。不能只看到利益,而不计较失去的东西。永远要相信,生命向上,人性向善。

第四篇:影评分析与写作

影评分析与写作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真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呢?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友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对于我们影视编导的高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影片分析考察要点及写作技巧

(一)考察要点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基本要求是文字通顺,无错别字,并具有较高的写作技巧。其次,是考察考生对于影片某些特殊的处理手法的理解,如张艺谋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运用;再如《秋菊打官司》中纪实手法的运用等。第三,考察考生对于一部影片的主题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影片的深层含义和社会性。如《离开雷锋的日子》所讨论的主题是:在自由竞争、个人利益备受关注的社会转型时期,雷锋所代表的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却并未过时。

(二)、观看影片之前需要做的工作

我们有很多人在写作影评的时候,会非常关注的看完电影,以至于在下手写影评的时候,都忘记了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主要场景、主要的对话和特殊的声音处理手段以及摄影手法。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已在记忆中去寻找,这无疑是费时费力的做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事半功倍呢?

1、在看片之前准备一张纸、一只笔,随时把你看片子过程中震撼的场面、感动的情节,吸引你的画面、镜头、段落记下来,并且把你在看片子过程中的想法也记下来,否则,它们会转瞬即逝。

2、在看片之前设定几个问题: 1)这部影片的主题是什么?

2)影片的线索是什么?采用何种结构来构建影片? 3)影片的主要人物是谁? 4)影片总共有几个大事件? 5)影片如何开场?如何结局?(三)看片时注意影片的几个问题

1、主题:影片的主题有些是非常明显的,象好莱钨的影片多数是在弘扬自由、个人英雄主义,有些影片的主题则非常隐晦,需要通过观看影片来思考,总结甚至引申,象《广岛之恋》的主题即可以说是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也可以说是对战争的深入思考,还可以说是是爱情在战争非常态中的展示和表现等。

2、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出场、性格特征、刻画人物的情节、影像、声音特点等)

3、影像特征(总体影像特征、局部影像特征、个性化的影像特征)

4、震撼的大场面、细节

5、音乐:渲染情绪的音乐和场面音乐,作为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音乐、成为影片叙事线索的音乐。

(四)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

要写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确定写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会说说影片的主题思想,一会又分析剧作结构,一会又分析视听语言方面的特色,觉得方方面面都想说一说,但又说得不深入,一篇优秀的影片分析永远不是面面俱到的,永远都是抓住其中一两个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论述。

首先,可以对影片作社会学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的某个社会问题,作品所包含的社会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品是如何展开这一社会主题的。如《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一幅中国普通农村的真实生活画卷,通过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卑微的小人物执著的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说法的故事,揭开了一个关于法律观念的主题:每个人都有用法律保护尊严的权力,中国的法制观念彻底普及还需要很长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叙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剧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种叙事关系,也就是如何讲故事,影片的创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铺排、细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地塑造来一步一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

再次,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对影片的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技巧进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时空关系、影片叙事的镜头体系、导演如何进行场面调度等。如侯孝贤的影片中视听语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长镜头的运用,那么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贤的影片中,长镜头是如何具体运用的,长镜头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感觉是怎样的,长镜头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民族审美心理。再如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影片的主题,考生也可就视听中的“听”来进行分析。当然,对于参加本可入学考试的考生而言,大多数都未进行过专业的视听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导演手法、视听语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过多,考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出影片中一两个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则可以进行视听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也不要不懂装懂,可以避开视听的分析,转而进行社会学的主题分析或叙事技巧的分析。(五)影片分析的写作格式:

首先,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及要重点分析哪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和综述,如可以对电影中描述的社会环境、描述了怎样的人、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影片的整体风格进行概括。

其次,简单陈述影片故事的内容,但要注意,对故事梗概的叙述不要过多,应大概控制在三百字左右。

再次,找一到两个合适的点展开分析,如影片的主题如何展开、影片的叙事方法,在对这个点展开细致分析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视听语言的分析。在展开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要泛泛而谈,要深入地分析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情节、人物的言行特点、人物的心理转变,为了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创作者设置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都对刻画人物起了怎样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样展开,怎样转折,怎样冲突,怎样达到高潮,最后怎样结尾,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影片是如何在一些关键的情节点上运用音乐来渲染情绪、营造氛围的等等,而不要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

最后,要对影片及考生自己对该片的分析进行总结。(六)给考生的几条建议。

1、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色彩浓;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来。

2、要有以论文的框架

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

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

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3、要提炼出小论点

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

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

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

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

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4、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伙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词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专业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娱乐、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少看电视连续。看电视的时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带着问题看,边看边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当创作者的知音。还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

第五篇:《影片未分级》:影评

《影片未分级》:影评

如果纪录片也可以充满CULT精神,那么这无疑是一部纪录片里面的CULT神作。导演科比·迪克拍摄此片的前一年由一部名为《Twist of Faith》(扭曲的信仰)的纪录片获得了奥斯卡记录长片的提名。《影片为分级》是一部关于调差美国电影分级委员会(MPAA)的纪录片,除了遍访导演、演员、法律顾问、知情人士之外,影片最后更是给出了一份相对周详的“神秘委员会”成员名单。因此这部片子在上映时拿到了NC-17(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超高限制级评定,在纪录片里实属罕见。这也是其充满CULT精神的证据。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会发现美国的审片制度完全不像它所标榜的“自由”“民主”“公平公开公正”那般美好——那几乎是和我们伟大的广电局一样做着相似的工作: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职业,不知道他们的工作准则和审片标准,电影创作者们唯一知道的是关于他们作品的最后答案,“Yes“or”No"。

因为电影分级和院线是否能上映或者能在多少家戏院上映,很多导演或者制片处于经济利益考虑宁可阉割电影。这不是骨气的问题,电影产业本来就是个充满铜臭味的行业。阉割电影还是为艺术献身,电影创作者尽可以自由选择,结果当然是不成功,则成仁。

有些美国导演把这MPAA成为“法西斯”。一个完全神秘的组织,一个不期望被公开也不能够被公开的秘密委员会——尽管他们一直宣称着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一件“正确”的事情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民主程序进行的,我看不出其正确性在哪里。www.xiexiebang.com

好在我们还是知道一点MPAA判断的原则的:暴力和色情。这又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谁能代替别人决定多少比例多大尺度的暴力和色情会让小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当那些卫道士假惺惺地为电影分级的时候,青少年们可能已经在互联网上下载那些“肮脏而淫乱”的影像了。

有的时候真是觉得这个世界有点荒谬的可笑。为什么总是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可以代表“大众”发言呢?到底是哪个青少年或者身为家长的观众投票表决或者授权“你”可以代表“我”发言?

一名美国电影评论员说的好:“他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把观众变成了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天朝。哈哈,我们不用考虑这么难以抉择的问题,因为我们连阉割的电影都看不到,最起码在大银幕上看不到。我们的审查制度更奇特:除了暴力和色情,我们还有另外一个万应锭——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多么抽象而好用的词啊~一个一棍子可以打翻一船影片的审查标准。虽然近两年有所开放(我们跟文革的时候比真是进步了好多啊~),但看看我们那院线上映的惨不忍睹的排片表,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犯贱地掏钱去看“国产大片”,但前提是有人已经帮你圈定了“自由选择”的范围。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状态。想在天朝做个拍电影的或者看电影的,就得接受。

我最恨的一句话是“这就是规定”。去你妹的规定,我不是愤青也没有反骨,我们只是想要一个解释。民众还没愚昧和无理到不听解释,多数的时候是掌权者的沉默带来民众的骂声和躁动。

到底什么镜头会给观众带来“不良影响”?什么是“不良影响”?什么是“不好的思想导向”?“政治正确”对一部电影到底有多大影响?难道拍电影只是用来“政治正确”就够了吗?

我们就像柏拉图“洞穴论”中被绑在手脚的人,只能看到洞穴墙壁上被人为投射的影子,以为那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难道蒙住小孩子的眼睛就能让他们远离世界和人性的黑暗面吗?难道堵住所有发出不同言论的嘴就能消灭不同的观点吗?不管你看到还是没看到,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从未改变。

难道让所有小孩子都像一朵朵傻逼花一样笑着、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世界就和平了吗?战争、暴力、犯罪、腐败、杀戮、强奸、吸毒......就不会发生了吗?如果这样,就好了。真的。

到底是我们太天真,还是所谓的“保护我们”的人太天真?

我多希望回到11岁时每天都有人告诉我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年代。那时候我认为父母和老师说的就是真理,教科书就是圣经,我们不必判断和选择。但人不能永远都11岁。

人总是渴望自由,殊不知不知道“自由”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最快乐。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靠自己的理性选择。但是哪怕痛苦,也请让我自己选择,因为那是生而为人的最后的尊严。

我不是对中国电影产业不抱希望,我是早已绝望,连自欺欺人的那点能力都已消失殆尽。不是导演、演员、资金、技术、创意等任何创作和操作因素的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的大环境让我们只能拍出两种电影:“中国特色的电影”或者永远都不可能被看到的电影。你可以自由选择。

所以,就这样吧。可以选择做一个每天面对民族电影产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可以自由在网上免费下载资源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就别看电影了,无知者最快乐。Yukikudo 发布于:

2012-05-20 21:39

下载[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影片分析

    影片中主人公凯瑟琳·沃森的第一堂课原本计划照本宣科,但学生们已经预习过课本了,甚至还参照了课后辅导资料。当学生们将她要讲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述完之后,主人公不知所措。贝......

    原创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写作模板) 故事片: 第一步:第一遍观摩影片时,要融入剧情,记下只要人物的名字,记下触动到你的感受点(至少有三点),记下你印象最深刻的桥段。 第二遍观摩影片,则要跳出来,不用注......

    影评写作

    影视评论写作 一、电影评论的写作 由于电影评论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影片本体的评论,因而我们对于评论写作的阐述也主要针对影片本身。(一). 写影评的准备 1. 生活经验 把自己设......

    浅谈影评写作

    浅谈影评写作 (一) “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

    影评写作

    影评写作模板 第一段从其主题切入。可以结合作品名称、社会背景来分析。 第二段写影片技巧。可以是你觉得印象最深的地方——一个拍摄角度、拍摄手法、配乐、光线„„只要你......

    影评写作

    篇一:影评写作格式 影评的格式和范文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

    影评写作范文

    影评的特征 (1)突出审美判断,重视画面语言。 (2)文章的主体是评。 (3)逻辑思维,美学思维。 写作的基本要求 (1)紧扣作品与评论:你的影评一定要以影视作品为依据,从作品出发。评论内容一......

    影片三峡好人的影评

    影片《三峡好人》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一部纪实性的电影,本片坚持了他关注小人物的一贯路线。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