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张艺谋将性格悲剧拍成命运悲剧

时间:2019-05-12 19:1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张艺谋将性格悲剧拍成命运悲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张艺谋将性格悲剧拍成命运悲剧》。

第一篇: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张艺谋将性格悲剧拍成命运悲剧

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张艺谋将性格悲剧拍成命运悲

欢迎加入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群: 248612016

《陆犯焉识》写的是大时代中的一出性格悲剧,陆焉识对自由的向往,让他忽略了对妻子的爱,也总是不大顾及自己的安危,最终将自己和家庭送上了时代的祭坛。《归来》则写了一出命运悲剧,它用命运的滤镜将历史的特性转换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奇。小说与电影的差别,正像作者与导演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处理。张艺谋电影《归来》对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不可不谓巨大。这样说,倒不是因为张艺谋只拍了小说最后20页,而是《归来》改变了《陆犯焉识》的气质。

不少人盛赞前半段车站那场追捕戏。的确那场戏调度难度很高,剪辑紧凑,确实是整出戏最紧张刺激有动作的华章。不过在我看来,这段急管繁弦,是谍战剧的节奏,陆焉识与冯婉瑜像两个地下党员会面,又像烈士般决绝地飞蛾扑火,这适用于大难临头剧烈挣扎的故事,比如陆焉识刚砍死了黑社会大佬准备跑路,又或是两人反抗封建偷情私奔。

而在严歌苓的原作中,陆焉识与冯婉喻(她的名字为什么会被改成“婉瑜”?)的气质都是被动的,静穆的,他们一路都在消极地周旋与妥协中回应旁人与时代对他们的为难。陆焉识,一个已经在西北劳改十七年的逃犯,还拥有超高的智商与丰富的知识,理应有着更为强大的觉悟与耐性,既要一解自己多年相思之苦,又不能给亲人尤其后代带去更惨重的苦难。我想《陆犯焉识》中的描写才更符合情理:陆焉识远远地观望着自己的一家,不走近不相认,冯婉喻明知他已归来,不回望不关注。最后陆焉识自行离去,自首,才有了十三年后的重新“归来”——时间的改写也很重要,要有十三年这样足够的长度,我们才能认可陆焉识的冒险出逃,认可他在为未来的艰难岁月积蓄精神的冬粮。

如果像《归来》中所叙,陆焉识从出逃、被捕,到他获得平反归来,只有短短三年,但这次出逃,却造成了女儿的背叛、改行,母女的反目、参商,母亲的憔悴、失忆,你会不会觉得他的断然越狱,太过于冲动,太过于自私,太过于愚蠢?

《陆犯焉识》写的是大时代中的一出性格悲剧,陆焉识对自由的向往,让他忽略了对婉喻的爱,也总是不大顾及自己的安危,对大卫,对凌博士,对不同时期的政府,他总是强调自己仅剩的那一点自由,最终将自己和家庭送上了时代的祭坛。小说中比较精彩的一笔,是当陆焉识回到上海,他的大女儿丹琼为首的亲友,拼命要撮合他与婉喻复婚,似乎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多年对两人的怨恨、伤害与缺席。而已经失忆的冯婉喻却抵死不从,大闹家宴。这一场迟到的对“包办婚姻”的反抗,正是冯婉喻借由失忆获得自由与解放的象征,焉识那一句“我为什么要拉住她”耐人寻味,让人相信他们真是灵魂的伴侣。

《归来》则是写了一出命运悲剧。它轻易地用命运的滤镜将历史的特性转换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奇。我们看不出陆焉识为何落难,也不晓得冯婉瑜因何挚爱丈夫,那些隐约的规训与合法伤害似乎都是命定无疑,所以完全可以置换成“薛平贵征西”或“伤好了找部队”。观众在故事规定的情境中去体味两人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的时代背景与故事的内核“相见不相认”之间,并没有牢不可分的血肉相连。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小说与电影的差别,正像作者与导演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处理。

严歌苓给了逃狱前的陆焉识九年时间去发现内心对妻子的爱,让他用横穿中国的逃亡去证实这份爱,让他用咫尺陌路的形式去展现这份爱,再给他十三年时间去等待与爱重逢。而这整整廿二年,都为了让陆焉识赢得生命最后保留的那份自由。冯婉喻死后,陆焉识重回西北流放地,虽然有些突兀,但似乎作者要强调,陆焉识渴望“归来”,不是为了重拾家庭温暖,挚爱亲情,他只是不再做别人期望的那个陆焉识。

而张艺谋让陆焉识仅仅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逃逸,再用浓墨重彩的妻子拒不开门,女儿毅然举报来书写悲惨。三年后焉识归来,在各种帮助婉瑜恢复记忆的手段(修钢琴、念信、找老方)失效后,张艺谋让陆焉识用“很多很多年”单纯的陪伴,来偿还、抚慰妻子经受的苦难与伤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家三口,谁也没有了犯错的机会。所以,我们只好说,这是他们命中注定的,就这样过下去吧。

《陆犯焉识》写的是大时代中的一出性格悲剧,陆焉识对自由的向往,让他忽略了对妻子的爱,也总是不大顾及自己的安危,最终将自己和家庭送上了时代的祭坛。《归来》则写了一出命运悲剧,它用命运的滤镜将历史的特性转换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奇。小说与电影的差别,正像作者与导演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处理。

张艺谋电影《归来》对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不可不谓巨大。这样说,倒不是因为张艺谋只拍了小说最后20页,而是《归来》改变了《陆犯焉识》的气质。

不少人盛赞前半段车站那场追捕戏。的确那场戏调度难度很高,剪辑紧凑,确实是整出戏最紧张刺激有动作的华章。不过在我看来,这段急管繁弦,是谍战剧的节奏,陆焉识与冯婉瑜像两个地下党员会面,又像烈士般决绝地飞蛾扑火,这适用于大难临头剧烈挣扎的故事,比如陆焉识刚砍死了黑社会大佬准备跑路,又或是两人反抗封建偷情私奔。

而在严歌苓的原作中,陆焉识与冯婉喻(她的名字为什么会被改成“婉瑜”?)的气质都是被动的,静穆的,他们一路都在消极地周旋与妥协中回应旁人与时代对他们的为难。陆焉识,一个已经在西北劳改十七年的逃犯,还拥有超高的智商与丰富的知识,理应有着更为强大的觉悟与耐性,既要一解自己多年相思之苦,又不能给亲人尤其后代带去更惨重的苦难。我想《陆犯焉识》中的描写才更符合情理:陆焉识远远地观望着自己的一家,不走近不相认,冯婉喻明知他已归来,不回望不关注。最后陆焉识自行离去,自首,才有了十三年后的重新“归来”——时间的改写也很重要,要有十三年这样足够的长度,我们才能认可陆焉识的冒险出逃,认可他在为未来的艰难岁月积蓄精神的冬粮。

如果像《归来》中所叙,陆焉识从出逃、被捕,到他获得平反归来,只有短短三年,但这次出逃,却造成了女儿的背叛、改行,母女的反目、参商,母亲的憔悴、失忆,你会不会觉得他的断然越狱,太过于冲动,太过于自私,太过于愚蠢?

《陆犯焉识》写的是大时代中的一出性格悲剧,陆焉识对自由的向往,让他忽略了

对婉喻的爱,也总是不大顾及自己的安危,对大卫,对凌博士,对不同时期的政府,他总是强调自己仅剩的那一点自由,最终将自己和家庭送上了时代的祭坛。小说中比较精彩的一笔,是当陆焉识回到上海,他的大女儿丹琼为首的亲友,拼命要撮合他与婉喻复婚,似乎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多年对两人的怨恨、伤害与缺席。而已经失忆的冯婉喻却抵死不从,大闹家宴。这一场迟到的对“包办婚姻”的反抗,正是冯婉喻借由失忆获得自由与解放的象征,焉识那一句“我为什么要拉住她”耐人寻味,让人相信他们真是灵魂的伴侣。

《归来》则是写了一出命运悲剧。它轻易地用命运的滤镜将历史的特性转换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奇。我们看不出陆焉识为何落难,也不晓得冯婉瑜因何挚爱丈夫,那些隐约的规训与合法伤害似乎都是命定无疑,所以完全可以置换成“薛平贵征西”或“伤好了找部队”。观众在故事规定的情境中去体味两人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的时代背景与故事的内核“相见不相认”之间,并没有牢不可分的血肉相连。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小说与电影的差别,正像作者与导演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处理。

严歌苓给了逃狱前的陆焉识九年时间去发现内心对妻子的爱,让他用横穿中国的逃亡去证实这份爱,让他用咫尺陌路的形式去展现这份爱,再给他十三年时间去等待与爱重逢。而这整整廿二年,都为了让陆焉识赢得生命最后保留的那份自由。冯婉喻死后,陆焉识重回西北流放地,虽然有些突兀,但似乎作者要强调,陆焉识渴望“归来”,不是为了重拾家庭温暖,挚爱亲情,他只是不再做别人期望的那个陆焉识。

而张艺谋让陆焉识仅仅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逃逸,再用浓墨重彩的妻子拒不开门,女儿毅然举报来书写悲惨。三年后焉识归来,在各种帮助婉瑜恢复记忆的手段(修钢琴、念信、找老方)失效后,张艺谋让陆焉识用“很多很多年”单纯的陪伴,来偿还、抚慰妻子经受的苦难与伤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家三口,谁也没有了犯错的机会。所以,我们只好说,这是他们命中注定的,就这样过下去吧。

更多池州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欢迎登陆:池州人事考试网 池州事业单位招聘网

第二篇: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何燕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人物之一,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争议,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身世之悲使她的人物形象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她的敏感多疑,善良纯真,缺少心计的性格又使得她在贾府无法长久的留存,加之自身体弱多病,家道中落,父母双亡给她的人生蒙上了许多阴影,再加上当的社会制度最终导致了他和贾宝玉爱情的失败,人生走向了悲剧的命运。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造成她悲剧性格和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剧命运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世和命运凄惨迷离,令众多的读者所感叹惋惜,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她悲剧性格的形成、以及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美化成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相当于神仙转世来到了凡间,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似乎也是机缘巧合,神仙都要经历许多磨难才能得道升天,《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列入仙班,《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是命运如此多作弄。她的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凄美”二字。“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气质、才气内涵”。这两者相加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总体性格可以概括为聪明伶俐,悟性极强,内向多疑、敏感善变而又孤高自诩,同时又带有自卑自怜的成分。比如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特点,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她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她把贾宝玉当做一颗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方面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林黛玉这种猜疑和消极的性格,结果一方面伤害了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了自己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怯懦。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林黛玉也是一个有新思想的女子,她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命运和与宝玉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坚持和宝玉自由恋爱,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在她的内心里还是有一股敢于反抗和冲破封建社会的内在精神。

形成林黛玉这种悲剧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林黛玉的身世遭际和多变命运有密切的关系。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出生于封建社会一个书香望族和钟鼎之家,她是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生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林黛玉本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1]。所以,林家在封建社会里既是富贵之家,又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后因黛玉母亲早亡,贾母疼爱,于是她被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吃同住。再后来黛玉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孤高傲世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她可以说是曹雪芹笔下作诗最富灵气的才女。林黛玉又因与贾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真心相爱,《红楼梦》中绛珠还泪的神话更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的色彩,同时也奠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基调。最终结局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争。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历尽风刀霜剑,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一、具体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美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作品中,黛玉出场,读者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之嘴和宝玉之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作者着墨写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2]”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落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而《红楼梦》中,林黛玉又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走错了一步路,生怕说错了一句话”本是大户人家出身,“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让她变得外表孤高自诩,内心则倍感自卑和怯弱;另一方面,她的兰心慧质和女孩儿特有的小心眼儿又为她增添了些“灵慧与可爱”之处,这样一来,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便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同时林黛玉性格又是温柔善良的,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多少有点争风吃醋的嫌疑,甚至有些磨擦,但到后来两人谈心后,黛玉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的话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从“香菱学诗”我们可以看出她教别人“诲人不倦”的态度,还可以从她葬花之举等事看出她内心的细腻温柔。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正是因为她的心灵有内在之美,她的真诚善良的性格被曹雪芹所最钟爱,她的单纯善良与热衷世俗名利的薛宝钗相比,也是赢得读者由衷喜爱的原因之所在。

本是天外飞仙,兼具内外之美,何故黛玉结局却如此凄凉?曹雪芹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致,另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形象——凄美的林黛玉便至此塑造而成,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为她尽情的感伤痛心,耿耿而不能忘怀。记得鲁迅先生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美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林黛玉的形象正是如此,她越是美,毁灭后形成悲剧给人们造成的心里反差和感受也越大,越让读者为她同情和叹息!尽显“凄美”二字。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有旷世才学上,才华横溢又有浓郁的诗人气质。黛玉从小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能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3]”的诗句,到头来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可惜了,天妒英才,红颜薄命。她成了《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人格色彩的悲剧人物,两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过同情之泪,又为她的艺术魅力而心醉神迷。在大观园里,百花斗妍,美女如云,为什么独有林黛玉能那样的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为她而痴狂、为她而伤叹呢?我想,是因为她从骨子里透射出来的无与伦比的美、敢于无声的与所处的时代反抗的精神让所有人痴醉。黛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颗折射世事的泪珠。她有着绝代的风姿,更有着满腹的诗情,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一个王朝里,她的美貌只能对镜自怜,她的才情只能寄笔于纸,最后化为灰烬,成为一种绝世的“凄美”。在读者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就像一个路过人间的天使,她的翅膀在人间被折断,以“凄美”的悲剧形象生命走向了终结。

二、林黛玉的人物性格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习惯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4]”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性格决定了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一个人的反映及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自然会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命运。那么,林黛玉有着怎样的性格呢?她的性格与命运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林黛玉的性格是敏感、多疑、多愁、小心眼、爱生气,爱耍小性子。长期以来,说到林黛玉的性格人们都习惯性的用多疑、敏感、爱生气,目无下尘等等这样的评价用于黛玉。《红楼梦》中第八回写道:“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是天天有

[5]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通过《红楼梦》中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黛玉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心里是不高兴的。她本想找宝玉泄气,可又不好直说,于是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让宝玉也明白是在说他,宝钗问起来,她给的回答也可以自圆其说。人们都说爱情是自私的,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至于是否处理的比黛玉好就不得而知了。再看《红楼梦》第十七回:“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宝玉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6]”说起荷包之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也许有人会不理解,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谁都不会放在心上,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归根结底,是一个“情”字了得,也许除了宝玉,她还没有给别人送过自己亲手做的小饰品,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但按照常理来理解,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荷包虽小,情意深重。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转送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什么理由不生气呢?她气宝玉,更气自己。她说这话言下之意是“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所以敏感、多疑、小心眼、爱生气,在黛玉这一角色中多有体现。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评点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对人物角色本身是不客观的,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和对作品的曲解。分析人物还要和当时的环境相互联系起来,让我们看看来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是独身女,聪明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原来生活的非常幸福,但她的幸福生活在她母亲病逝后就意味着结束了。父亲认为女儿在外祖母身旁能有个照应,即使黛玉不愿意去,她仍安排住进了显赫一时的贾府。黛玉小小年纪,单身外出,又寄人篱下,那种害怕、孤单、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再加上贾府又是一个不同于一般大户人家的仕宦家族,人多眼杂,处事更要小心谨慎,她时刻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来要求自己。在这种压力下,她的这种复杂矛盾的个性也就形成了,所以黛玉性格的形成与贾府的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黛玉性格率直纯真、实话实说、缺少心计。在贾府那样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环境里,每天都会发生“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的事情。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等级森严的家长专制氛围中,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的恐怕要数黛玉最能代表了。如《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道:“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遍老杜的七言律诗„„’ [7]”在这一回中黛玉的纯真率直,实话实说表现的非常充分。香菱原本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无奈命运的无情使她嫁给了“呆霸王”薛蟠,被玩弄于股掌当中,在大观园学诗的一段日子,她的生活才充满了一丝明媚的阳光。在“香菱学诗”中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宝钗让香菱给她做伴,香菱每天和宝钗见面,而宝钗的才学又不在黛玉之下,为什么香菱没有拜宝钗为师呢?原因很简单,《红楼梦》中写到,当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宝钗说出心中所想时,宝钗不但没有支持,反而给她泼冷水,讥笑她是“得陇望蜀”,“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为做诗着了迷,乃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在宝钗看来可笑透顶,与宝钗相比,黛玉对香菱的态度就显得可亲可近,随和多了。香菱来到潇湘馆,将她的这一迫切想法告诉黛玉,黛玉立刻以诚相待。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并将自己的诗集借给香菱,点拨说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此外,她还耐心地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习作中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当场指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不像宝钗评香菱的诗那样说话说半截“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她(黛玉)瞧去,看她(黛玉)怎么说。”好像还留了一手,从中也可以看出宝钗的富有心计、黛玉的纯真无私,黛玉的性格透明如一泓清泉,有这样一位老师,有才气而富有灵性,知无不言,诲人不倦,香菱自然愿意请教了!其实,黛玉的才华在大观园里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诗化了的才女,这和她的家世是有关系的,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们千金,出身于书香门第,黛玉又自幼充养子看待,受到过极好的文化教育。在元妃省亲宝玉做诗时,眼看宝玉就要江郎才尽之时,黛玉略一思索,便欣然替他作了首《杏帘在望》向元妃交了作业。没想到这道诗竟成了宝玉所做四首诗之冠,深得元妃赞赏。结合黛玉的一生来看,诗一直陪伴着她,她也用诗来发泄和悲愤,用诗去抒发欢乐和爱情。是诗歌让她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迷人气质,如果没有诗,黛玉留给人们的形象也将大打折扣。从这里我们仍可看到黛玉的纯真率直的性格。再如《红楼梦》中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赏月,无拘无束即景联诗时。沉浸在创作冲动中的黛玉忘了自己孤苦伶仃的处境,兴致极好神采飞扬之时,每每张口先笑。当湘云对了一句好诗,她便真诚的回应“好对!比我的却好。”对到忘情之处“又叫好又跺足”这些夸张的举动正是黛玉纯真可爱性格的真情自然流露。当她集中思维,全力以赴对出“冷月葬诗魂”的好诗句,湘云拍手称赞时,黛玉也十分自然坦率的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总之,在黛玉的生活里找不到半点虚假的成分。如果将那位人见人爱、懂得来事、讨得贾府上下一片赞赏的薜宝钗相比较的话,薜宝钗是圆滑和虚伪的象征,那么林黛玉便是纯真实在的化身了!

第三,黛玉心地善良、待人真诚。黛玉的善良,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的相处便能了解到。在刚开始黛玉对宝钗是存有敌意的,因为她们同时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在才貌方面,“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的薛宝钗与黛玉也不相上下,再加上宝钗又有黛玉最为忌讳的“金锁”,更是让黛玉心存警惕。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金麒麟事件写道:“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了的史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她才是留心呢。’[8]”这样的场合相互斗心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在一起,黛玉便会找机会打趣对方,不是宝玉便是宝钗。可越到后来,宝钗黛玉的关系却越好,直到最后甚至像姐妹一般,就连宝玉也感到吃惊,这全在于宝钗对黛玉的略表关怀,善用心计的宝钗分二步实现了她的计划。书中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不甚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脱口而出,被宝钗记下,闹着玩的要审她,将黛玉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宝钗见时机已成熟,便不往下问,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9]”聪明的宝钗找到两人的共同爱好,一下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逐渐瓦解黛玉对她的敌意。再以一种长者的口吻规劝黛玉“咱们女孩儿不认字的倒好。”可怜的黛玉顿时感受到亲人般的抚爱和温馨,虽说她在贾府里一直也有外祖母的疼爱,可外祖母身边的人毕竟太多,与人交际又不是她的强项,要让黛玉挤入那个是非之处,也是不可能的事。再说黛玉姓林,不姓贾,所以平日里黛玉很难听到这样暖人心的话。不仅如此,宝钗还仔细分析了她的病,认认真真提供了进补的方法。心地善良的黛玉不由感叹起来“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谢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10]”宝钗的几句软话、几两燕窝便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将平时里对宝钗的陈见一一推翻,一枝烛光般的温暖竟化开了她心头的薄冰。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我们实是在感叹黛玉的痴情之余,更欣赏她内心的单纯、天真和善良了。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前面所提到的她教香菱学诗以及她的葬花之举中同样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就是这样一个敏感多愁、多疑而又小心眼、爱生气,爱耍小性子,率直纯真、心地善良、待人真诚、缺少心计的林黛玉在当时的贾府那样一个是非之地又怎能长久的留存下去呢?更何况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岂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探究林黛玉的命运

林黛玉的人生和命运最终走向了悲剧,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除了她多愁善感,单纯善良的性格之外,还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首先是身体虚弱、体弱多病,抑郁性的气质对她命运的影响最为关键。林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道:“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11]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葬花吟》中就可以看出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诗词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如此,对她也就逐渐走向了疏远,这些姐妹们大多喜欢宝钗,每次湘云来到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就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更促成了她忧郁的性格的形成。而《红楼梦》中薛宝钗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性格大方,“温柔敦厚”,“会做人”,这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试想,作为封建家长的贾母等人怎么会让一个身体虚弱、体弱多病,性格抑郁而又“不会做人”的黛玉、去做他们贾府未来的继承人贾宝玉的媳妇“和贤内助”呢?

其次是封建社会的婚姻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在封建社会里,有着森严的门第等级观念,对于望族大户人家来说,家庭和门第对一个家族心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红楼梦》来看,尽管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曾袭过列侯,业经五世,林如海又从科第出身,是前科的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但后来林如海身染重病而亡,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林黛玉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在封建社会那样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其家族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相比而言,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薛宝钗办事井然有序,处世圆滑、八面玲珑,且喜欢讨好奉承,很得贾母、王夫人等荣国府掌权者的喜爱,所以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

再次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对林黛玉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利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在一个相对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可能会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红楼梦》中林家家道的中落直接冲击和影响着林黛玉心灵和性格的形成,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而黛玉父母相继而亡对她的影响甚至更大。人们经常说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来说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父母的相继辞世,使黛玉从小形成了孤独无依,怯懦内向的性格。由于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这其实就为她的悲剧命运留下了伏笔。

第四,林黛玉的人生命运走向了悲剧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有密切关系。尽管林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怯懦内向,但在面对外界时又显得孤高自诩、有才华、有进取心、争强好胜、特别是面对与贾宝玉爱情时,追求自由恋爱,有抗争精神,这些优点太现代,在当时的社会便是缺点,与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清规戒律显得格格不入,她的追求和向往、性格和人生,在当时那样一个封建男权社会里,只能以悲惨而告终。同时,等级制度的森严,寄人篱下的处境,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利和代表着神的意志的“金玉”之说,象一座座无形的大山横亘在宝黛爱情之路上,使她很快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意识到爱的历程的艰难与渺茫。相比而言,薛宝钗性格古板守旧,逆来顺受,看似识大体,但其本身而言并不快乐,尽管在与林黛玉争夺贾宝玉的事情上赢得了贾府上下的支持,占得了先机,和贾宝玉实现了结婚的愿望,但最后悲惨的结局也证明了以她为代表的古代女性悲惨的命运,所以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里那样一个时代的悲剧。

总之,我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薄命佳人。她聪明美丽、多愁善感、天真率直,不谙世事、孤标傲世、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欲落的木棉花。在那种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宗法社会里,她这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不由己,虽有贾母的爱抚慰藉和贾宝玉的情投意合,但前途末卜,人生渺茫,精神上有沉重压力。所以她很早就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后来病情渐重,处境更加艰难,她预感到寿命不久,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悲吟。因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其自身的弱点最终使她淹没在了那样一个时代,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最终也被扼杀在了那样一个封建王朝,她的命运悲剧既有内在的因素,又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最真实的写照。感谢曹雪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在他的笔下,黛玉的形象显得有血有肉,立体而真实。他既没有把林黛玉写成一个完人,更没有过分夸大她的缺点,我想这可能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为什么都给人以真实感的原因吧!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使得黛玉的形象穿越古今,显得既真实而又虚幻,她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理想,她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寻,她代表着我们心灵深处时时会响起的一个声音。若不是林黛玉,我们又怎么会在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去寻找那么一份古典的情思。林黛玉的悲剧是她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它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尽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了,但她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她的高雅的品位,锋利的诗词,脱俗的情趣,敏捷的文思,甚至她的一颦一笑都闪烁着真实而质朴的光芒。她这样一个美丽、真挚,为爱情理想而生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会被世人永久的牢记。她在读者心目中形成的思想感情的沉淀,相信时间愈久,停蓄愈厚,魅力也会愈大!

注释:

[1]百度百科—林黛玉;

[2] [3] [5] [6] [7] [8] [9] [10] [11]见岳麓书社《红楼梦》P47,P23,P36,P285,P76,P43,P337,P211,P67页;

[4]弗洛伊德《梦的解析》P121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语;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红楼梦研究》

3、培根《习惯论》

4、百度百科—林黛玉

5、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悲哀的林黛玉》

http://www.xiexiebang.comtv.com

后 记(致谢):

做自学考试本科论文答辩还是第一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没有一个组内与其他同学们的交流与沟通,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兰州大学我的导师庆振轩老师。庆老师在工作繁忙之余,从开始见面列写作范围和参考书目,从论文检查确定和修改过程中都给予了我们悉心的指导。才使能我完成了自己的作业,提交上了毕业论文。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其他同学们,她们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有益的指正。如果没有她们,此次完成毕业设计也将变得非常困难。对你们的支持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三篇: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49

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云南红河半月有14天超40℃

两人因中暑死亡

欢迎加入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群: 248612016

原标题:云南红河半月有14天超40℃ 两人因中暑死亡

《沁园春·热》

“红河气温,千里清蒸,万里红烧,望区里区外,热浪涛涛,基本烤焦;屋内桑拿,汗水洗澡,躺下就是铁板烧,大街上,看吊带短裙,秀腿妹子,分外妖娆;气温如此之高,引无数MM竞露腰;惜外地学子,请假无效,各大院校,没有空调,一代天骄,非洲外教,仰天直呼受不了。俱往矣,数本地大爷大妈,拿把蒲扇,边扇边笑。”

近来,云南大部分地区出现高温天气,网友吐槽闷热的模仿词《沁园春·热》不断被传播,出现了昆明版、红河版等。

42.3℃、42.9℃、44.5℃„„近半个月来,红河州元阳县县城所在地南沙镇连续多天出现40℃高温,其中44.5℃更是南沙镇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连续的高温导致当地两人(一名老人)因中暑送医抢救,不幸诱发其他疾病死亡。

15天,有14天超40℃

从5月11日开始,红河州连续出现15天的高温,除16日外,南沙温度一直维持在40℃以上,红河州气象台也认为南沙近期出现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之长,气温之高为历史罕见。并连续发布了两个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和12个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直到26日凌晨出现的小范围降雨,才让气温下降到38℃,这个温度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沙的亚女士来说已经“很凉快了”。27日,红河州气象台再次发出了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南沙的温度再次突破40℃。

几乎每天都有人中暑

5月份以来,元阳县政府通过网络、手机、广播电视等多个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并要求测报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严密监测气温变化情况。各部门做好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提供高温防御措施。医院、社区服务做好应对高温天气的充足准备;供电、供水部门保证高温天气期间足够的电力和水源供应。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调整上学、上班时间,延长高温时段的休息时间。

连续的高温,也造成多人因高温中暑。在元阳县一些人的微信圈内流传着三个人因中暑死亡的消息。元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李护士长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元阳县人民医院几乎每天都能接到高温中暑的病人。元阳县委宣传部也向记者证实,确实有两人因为高温导致中暑被送往县医院抢救,后因诱发了其他疾病,不幸离世。

新闻链接

中央气象台发首个高温预警

本周,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席卷北方多地。预计29日,本轮高温将发展至顶峰,届时多地气温将创下历史同期极值,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最高温将直逼40℃。中央气象台昨天发布了首个高温黄色预警,较去年提前20天。

http://chizhou.offcn.com/

第四篇: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46

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新疆旅游局:“为每位赴疆

游客奖500元”系误读

欢迎加入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群: 248612016

原标题:新疆旅游局:“为每位赴疆游客奖500元”系误读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田雪)近日,有报道称“新疆为每位赴疆游客奖500元”,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今日,“求真”栏目记者致电新疆旅游宣传推广中心了解到,此说法系误读,该活动目前已结束。

据新疆旅游宣传推广中心范分良介绍,“新疆为每位赴疆游客奖500元”确实存在,但活动在是在今年1月至4月期间展开。现在已没有这样的活动。

范分良告诉记者,最近很多群众拨打旅游局电话咨询此事,这是新疆划拨专项资金,为19个内地援疆省市的旅行团来新疆旅游所用,也是为了拉动新疆淡季旅游。范分良说,报道称“新疆为每位赴疆游客奖500元”属误读。

另据国际在线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局长伊那木·乃斯尔丁28日表示,奖励赴疆游客资金已于五一前发放给19个援疆省市,目前没有进一步发放奖励的计划。http://chizhou.offcn.com/

第五篇: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48

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四川巴中回应城管致人死亡:

是临聘人员 已被捕

欢迎加入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群: 248612016

原标题:四川巴中回应城管致人死亡:是临聘人员 已被捕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 5月28日晚间,巴中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巴中市城管局临聘人员侯飞甫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一案最新情况的通报》。通报称,侯飞甫是临聘人员,非志愿者。4月29日,侯飞甫已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逮捕,5月16日,案件移送巴州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据巴中市巴州区公安局通报,2014年4月13日18时许,巴中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一支队二大队临聘人员侯飞甫下班后,欲驾驶其停放在巴中市农业局楼下街道旁停车泊位上的私家车(车牌川YS5500)回家时,因拒交停车费而与该路段泊车收费员梁宗仁发生口角,后趁梁宗仁不备驾车离开,梁宗仁追赶二三米后摔倒在地受伤,经巴中市中心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巴中市公安局巴州区分局物证鉴定室出具的鉴定意见表明,梁宗仁因外伤致重型颅脑损伤死亡。

对于侯飞甫的身份,通报中称,据巴中市城管局提供的两份材料显示:候飞甫于2011年1月4日,经本人申请,被原巴中市城建监察支队聘为临聘人员,2011年8月,巴中市城管局成立后,候飞甫与原巴中市城建监察支队在编职工和临聘人员一起整体转入该局。

而在事件发生后,媒体记者采访巴中市城管局一支队支部书记辛荣昌时,辛荣昌说侯飞甫为志愿者,其说法有误,事实上是临聘人员入职时均签订了承诺书,承诺书中有“本人自愿到城建监察支队作协管员”的内容。事实上,该局的协管员均为临聘人员。据悉,4月14日,侯飞甫因涉嫌过失致人重伤被刑事拘留,4月29日侯飞甫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依法执行逮捕,5月16日侯飞甫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一案移送巴州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日前,巴中市城管局作出决定,依法解除与侯飞甫的临时聘用关系。http://chizhou.offcn.com/

下载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张艺谋将性格悲剧拍成命运悲剧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池州事业单位面试培训:张艺谋将性格悲剧拍成命运悲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