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基弗
感受基弗
——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现实意义 “假若不幸的事实可以通过类似此处所见的绘画被回忆并转用于教育目的,那应当归功于基弗从其现代主义祖师那里继承下来的严格的形象控制力,以这一点与人类其他某种更高尚的才能和天性相结合,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典范创造了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终有着希望的景象.”美国艺术家阿纳森对基弗绘画的简要阐述。我觉得很精辟,概括很好。当我第一次面对基弗的画的时候,心灵被震撼了,那不仅仅是一幅幅的画,而是记录艺术家本人对历史的反思与探究的纪事,欣赏他的画和雕塑同时也是在读一本书。欣赏他的画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他思想厚重、深刻,反复不断地反思德国历史上的沉重话题、第三帝国的恐怖。渗透着往日灾难和探究神话与神秘主义、宗教与哲学的作品。反复援引文学、收录英博柯∙巴赫曼、保罗∙策兰和瓦尔特∙本雅明等人名句的作品。“基弗从德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中汲取无穷的灵感,并把它们重新加工糅合,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战后的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帮助克服二战刚刚结束时人们的心灵真空状态有很大的作用。”这是2008年63岁的德国画家和雕塑家安塞姆∙基弗被授予德国“图书和平奖”评审委员对他的评价。他也是首位获得德国图书和平奖的艺术家,做出这个决定是果敢而离经叛道的,德国的文艺专栏用力思考着,是什么理由打动了德国最重要奖项的基金评委会。该奖项第一次没有颁给一位从事文字工作的男性或女性,德国图书和平奖颁发给安塞姆∙基弗,一位画家、雕塑家、造型艺术家。基金评委会给他的入选理由是,他们要褒奖一位“迫使所在时代面对那令人不安的废墟般的、瞬间即逝的道德信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是基于这些作品“开启一种绘画语言的能力,正是这种语言将观赏者变为读者。”基弗是一个思考者,一个读者,一个认真探究历史的勘探者。他的作品总是流露出强烈的社会感和人文关怀。他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十多年的纳粹统治对德国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他认为这段时间很可能造成了德国的艺术家人才断层。基弗并不是个善于表达的人,所以他不适合画展开幕式上的轻松交谈、大型艺术博览会上的激情四射,还有作绘画大师们自鸣得意的姿态。他在外在可能不善于表现,但他内心是广阔的,他那些巨大而充满伤感意味的物象通常沉浸在粗砺的色调中,在灰色、棕色中。他的画运用了大量的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在这种艺术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讨巧的,一切都渗透了希望被昭示的符号。出生于二战最后岁月里的基弗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将“历史的沉积”挖掘出来。他是艺术家,更是发掘者。
二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以防止法西斯力量死灰复燃。从此,西德的艺术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东德的艺术则处于前苏联的统治之下。然而从7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欧洲的政治影响减弱,欧洲的艺术家也开始对美国的艺术进行抵制。80年代反抗美国主流行为的欧洲艺术正是从两个战败国——德国和意大利开始的。这两个国家似乎更加有意识地扶持能代表自己性格的艺术,从而能与美国的艺术相抗衡。而新表现主义坚持用传统的材料和方式,正可以纠正美国艺术中过分离谱的做法——绘画已经不是绘画。在渴求形象,渴求激情的艺术世界中,这些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与观念饱和的70年代,使战后阶段的欧洲艺术第一次得到国际性的瞩目,并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流派因此成为80年代西方画坛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动摇了纽约的当代艺术发展中心的地位,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精神,决定了以后十年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传统架上绘画又回到了美术馆,回到了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1]。
作为基弗的老师博伊斯,他的反省、批判和向往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同是那个年代的人,只是一个是出生在战后,一个出生在战前,而且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博伊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曾是德国的航空兵,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轰炸和攻杀,家园已作为自己的罪孽的代价而被摧毁,重建的坚强和艰苦当时不能得到赞许,更不能讴歌。博伊斯作为艺术家在肉身的痛苦之上,心里又被历史和现实的境遇剥夺了自在。面对生存的残酷和精神的重负,战败的事实和德国战后必须承当“无我”的事实是一个共同框架。不同的问题发现是在这个共同框架中的由洞察力和个人素养决定。博伊斯的所有的素养多么奇特,他的活动是德国战后精神走向的一个表征。基弗受其影响,虽没经历什么战争,但战后留给他的世界似乎让他重新经历了一场战争的洗礼,基于历史的因素,艺术家往往是描绘自己当时所处的境遇,以画来抒发情感,阐述历史。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艺术本身,即艺术内部的问题。纵观西方艺术史,整个西方造型艺术是视觉、知觉、语言系统的演变和进化过程,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主流,不间断 地完成艺术内部的革命,纯化艺术内部的语言过程。他们的每一种艺术形式语言的变革都暗示着潜在性冲动。他们的艺术作品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其艺术史乃是形式变化的历史。像巴塞利兹、彭克、伊门多夫、吕佩尔兹等代表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主题都是与德意志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意识到德意志以往的深远根基,反省国家创伤,探究德意志文化根底,回归民族意识。许多艺术家像宗教徒似的,身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用艺术的方式寻找一条精神重生之路,他们试图从德国的历史和当代人心灵与环境的关系中,找到可以开发的、被压抑的精神价值。另外一些艺术家试图从画面里体现出极强的政治信仰,反映社会的一种状态,与社会道德义务纠缠在一起,具有复杂的政治内容。
据说最优秀的戏剧都是悲剧,是否可以说,最优秀的画都带有悲剧色彩?基弗用他的作品给真实、信仰和爱做了完美的注释。基弗的绘画题材是来自国家历史,自身境遇的精神体现,但他作品中所具有的悲情色彩和给人的那种忧患、神秘性来源于德意志特有的民族性格——德国历史非连贯性的演进方式、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混乱的种族特性导致德意志民族特有的矛盾性格,它对德国绘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追求神秘幽邃的精神,并以此折射出幽晦朦胧的心灵层面;它迷恋于浪漫的情调,由此摆脱了现实无尽繁杂琐事的羁绊而向往灵魂的奇境;它青睐表现主义作风,扭曲变形的形象揭示了更真实的人生。其中,追求神秘意向的做法与表现主义传统尤为突出,这两个特点深刻地折射出德国造型艺术独特的民族性格。
追溯到早期的日耳曼人,那时的泛神论作为一种自然崇拜给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加上了某种神秘与象征的意味。在每一棵树木中都有神灵在呼吸,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神灵。这种泛神论深入每一个人的精神深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绘画会呈现出如此紊乱而神秘的面貌。从中世纪开始,德意志的民间艺术家就以极大的耐心在橡木板上描绘着怪异的面孔、带刺的荆冠和各种古怪的精灵,文艺复兴时期诸大师的作品显示了同样的风貌:丢勒描绘了伴随着骑士的死神和魔鬼,巴尔东则以奔放的笔法描绘了狂歌乱舞的魔女、累累的白骨和哀鸣的猫。19世纪的画家勃克林在其油画《自画像与拉小提琴的死神》刻画了自己与面目狰狞的死神在一起的场面,而克林格尔笔下的人物则表现为游魂般的表情与动态,其意境之神秘、手法之怪诞在欧洲美术史上实属罕见。这种灵魂的继承乃至德国的绘画在精神领域中神秘主义一如既往,只是形式上,笔法上,绘画题材不同而以。基弗的绘画里就具备着这种传承下来的神秘感,之所以他的画那么的震撼,离远看就能感受到那种说不出的精神在里面,我们便不难理解了。
德意志民族素以严谨、理性、坚持原则、思想深刻著称于世,这个民族的历史总是以苦难、恐怖、恢弘联系在一起,这还是个“盛产”思想的民族,大思想家可以凑成一个加强排:莱布尼兹、康德、费西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佛雷格、狄而泰、胡塞尔、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海森堡、维根斯坦„ „这么多思想家足以让国人感到吃惊。从一战、二战到国际工人运动,到二战后的崛起、柏林墙的倒塌,他们一直对世界实施影响。行为的背后总是有文化的影子,可以说是他们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内[3][2]
艺术家从基弗那里得到启发,许江、丁方、徐小燕、陈树东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有一些艺术家把基弗作品的表面效果学得很到位,但总是缺少些动人的意味。那不是因为技法的缘故,而是缺乏作品背后的精神支撑。
通过基弗看到了德国绘画背后的很多东西,基弗的绘画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技法模式,也放弃了形式主义的艺术小品式的表现方式,使绘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对以后乃至我们今天的绘画艺术探究有着直接而深远的意义。我要说的是他们的画我们是画不来的,因为那是属于他们民族的艺术,但我们可以借鉴,来做我们自己的艺术,但基弗所代表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背后的精神支撑我们要看到,我们要找寻的正是这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 洁.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风格[J].成都大学学报, 2007.21(1).2.张正.文化反思的必要性[N].文艺报, 2005.9
3.吴敏 张敏.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演变的动因、特征及本质[J].艺术论坛, 2009.2
第二篇:看过哈弗大学后的感受
看过哈弗大学后的感受
众所周知,哈佛大学是世界顶尖的学术机构之一。到目前为止,哈佛共出过6位美国总统,3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32名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它还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同时还是常春藤的盟校。如此多的殊荣使它成为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那么它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下面我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办学理念
说到哈弗的办学理念,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校训。哈佛大学的校训有很多个版本,其中有一个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哈佛第19任校长昆西对其校训的解释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这揭示了哈佛大学的立校兴学宗旨——求是崇真,精确地概括了哈佛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强调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质、操行、品德、治学方面都应走近真理,力争在事业和品行两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哈佛大学校园是典型的开放式校园,体现了美国开放性的教育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开放理念。我认为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载体,如果大学失去了其精神追求你,那么这个民族将是岌岌可危的。二,师资力量
哈弗大学的教授都是世界上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它还拥有促使教授们不断进步的制度。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一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成与他人进行很有说服力的交流。拒绝平庸的哈佛实行的是社会契约式的教授终身制。不晋升即辞退的递补原则,让很多教授感觉到危机四伏。1977年基辛格卸任国务卿,此时他向哈佛申请重返学校担任教授,但只研究不上课,无奈被第二次拒绝了。哈佛表示不能接受不履行授课职责的教授。独特的视角构成了强大的校友,其中包括我国高盛集团董事长,强生集团的执行总裁,大都会ABC公司执行总裁,纽约市市长,他们都来自哈佛商学院。而这些
被誉为全球经济界验。呼风唤雨的人物,在搏击商海大潮的同时,也不忘返回母校与新一代的哈佛人分享实战经验。这些珍贵的财富让许多大学都望尘莫及。
三、优秀生源
哈弗大学从全球范围内选取学生。哈佛大学录取率低至10%,使哈佛能够优中选优,录取到世界范围内最好的生源。而学业成绩优秀只是被哈佛录取的基本前提。能够进入哈弗的学生,基本上他们身上都拥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勇敢,坚韧,永不放弃,敢于怀疑等等。
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有利因素造就了今天的哈弗。同时这种良性的循环会使哈弗的明天更加辉煌。
第三篇:哈弗感言
哈佛图书馆墙壁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life-long.)
6、学习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also can make?)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diligently, can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12、今天不走,明天要跑。(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
13、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 be, 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person.)
14、教育程度代表财富。(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15、一天过完,不会再来。(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16、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Even if the present, 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17、没有艰辛,便无所得。(Has not been difficult, then does not have attains.)
感言:只有有理想有追求且不懈努力的人才能成为这个世界的强者。人与人的差距,最小的是智商,最大的是坚毅!
第四篇:弗雷德里克[推荐]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和,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1830 年 11 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在维也纳,肖邦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 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从 30 年代初到 40 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 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由于 40 年代波兰民 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远离故乡;亲人和挚友相继 逝世;都给他身心带来深深的创伤。1836 年他开始患肺结核,症兆日益加重。1848 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 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 1849 年 10 月 17 日病逝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把钢琴的表 现力发挥到了精彩绝伦的境界。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 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
兴曲》等等。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 19 世纪 30~40 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 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 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 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 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 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 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 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 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 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 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 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 宣告: “波兰不会灭亡。”
第五篇:哈弗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once famously claimed to have been founded by Alfred the Great in the 9th Century, but in fact, the University as we know it today 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12th Century when English Scholars were exiled from Paris University and began to congregate at Oxford’s Abbeys and Priories, which were buy then already established centers of learning.Today, 39 independent, self-governing colleges are related to the University in a type of federal system.Each is governed by a Head of House and a number of Fellows, who are academics specializing in a wide variety of disciplines, most of whom also hold University posts.Across both the Arts and the Sciences, Oxford research consistently ranks top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As well as being in the forefront of scientific, medical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he University has strong links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al concerns both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overseas.The University is income from externally funded research grants and contracts in 1996-7 totaled over £107 million.The University’s great age also allows its teaching staff and research students to draw on a heritage of magnificent library and museum collections.Students working for higher degrees are an important and valued part of Oxford University.They currently make up over a quarter of the total student body of 15,641, drawn by the excellent facilities for research, which the University can offer;therefore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increasing.In all these fields, Oxford attracts scholars from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o join i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and also values important role of overseas graduate students(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the total graduate body)in providing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and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academic links with colleges abroad.To gain entry in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must first win a place by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at one of the colleges, which have their own admissions policies.The procedure for applications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you propose to study.There are no final deadlines for most applications, unless specified in a particular subject section, but there are many more applications than places available, and the process of acceptance by both faculty board and college can take some time;early application is therefore strongly advi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