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评《2012》 不夜清风
《2012》是强悍的视觉艺术、是政治的浓缩与尴尬的人道主义、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唤
对于影视作品《2012》的赏评,得从“玛雅预言”说起了,电影《2012》中,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奇将眼光瞄准了玛雅文明曾作出的“末世预言”。根据玛雅文明记载,人类的历史将定格于公元2012年,玛雅人认为在2012之后,世界会进入一个新纪元。由此而来的“玛雅预言”也是电影《2010》的拍摄缘由之一。对于《2012》,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电影?或许我们可以看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灾难片的大集合。从类型片的角度看,它甚至也将和魔幻片领域的《指环王》,科幻片领域的《星球大战》一样将单独成为灾难片领域不可逾越的标杆之作。就影片背景而言,《2012》和大多灾难片一样有着相同的灾难背景设定,影片讲述了2012年底,一家人在度假时遇到了玛雅人预言中的世界末日,于是为了求生而展开艰难跋涉。故事的结构和桥段,基本是在绚丽地展示特效场面之后,将看似不可收拾的灾难化险为夷。
作品《2012》里末世的无助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被肆意渲染,随着情节发展,又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被主人公一家的“幸运”逃脱而逐步消解。先不说其作品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是什么,就大量画面借助于电脑数码技术的处理,给人视觉上的震撼可说是绝无仅有的,影片里堆砌的特效,于技术上毋庸置疑。导演选择了地壳移动消失殆尽的灾难给予整个世界,从地震、地裂、火山爆炸到海啸几乎把能拍的灾难都汇聚到了一部电影中,对于黄石公园的毁灭过程,有通过电视纪录片风格再造巴西上帝山倒塌,有麦加清真寺和伦敦街头的群众恐慌,这种大量自然、现实奇观实景拍摄与电脑特效相结合的部分具有比单纯的城市楼盘倒塌更为暴力的视觉美感。世人经历过、能想象的所有自然灾害都在影片中呈现殆尽,起真实感所营造出的视觉上的“好看”在这部灾难片中发挥到了极致,已完全可以做到叹为观止了。
除了影片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外,还得看清一点,在灾难片里必须提供的“终极解决方案”上,艾默里奇提供了一个并不新鲜的精英路线,为了撇清过于明显的美式沙文主义,《2012》里刻意强调了所谓的国际合作。然而,我们看到所谓文明的拣选仍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导演没有回避这种不公,却也无法给出解释,最后只得用道德救赎来煽情。
在此,我得提一下关于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奇和其作品《2012》之前的一些影片了,《独立日》、《哥斯拉》、《后天》等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灾难片,这些片子都证明了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奇在灾难片中的地位,根据前述三部作品的演变
过程与《2012》相比较,也不难看出罗兰德·艾默里奇对地球的危机观已从外太空入侵、核变异威胁,转变为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的自然灾害了。也许作品《2012》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希望能让观众反思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吧。同时,《2012》里涉及的地震情节全由中国面孔演绎,影片最高潮人类共同面对危机、渡过难关的决定性地点也在中国境内,着力表现出了中国人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肯定的是,影片中的相关情节也正是艾默里奇对中国人民的一种致敬和赞颂。在好莱坞大片中,美国人一直被塑造为拯救世界的英雄,但《2012》打破了这一惯例。《2012》导演在影片中虚构了2012年地球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故事,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等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集中爆发。影片场景描绘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在对抗地震中的英勇,让全人类燃起了生存的希望,中国精神感动着世界„„
作为产自好莱坞的影视大片,曾经有人认为,美国的文化产品是自由的,不带政治色彩的。而就《2012》与时代背景而言,我认为它是很讲政治的,而且是和时下政治紧密相连的。中、美、俄罗斯正是世界目前的三强,中国在本片中的戏份超过了俄罗斯,这也与中国目前的地位相符,中国也已成为超过德国的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影片中虽然部分情节肯定了中国,但导演对中国的态度仍是很暧昧的。这也是这部片子高度融合政治元素的一大看点。
世界8强中,只有美国总统和意大利总统最后决定不逃生(尚且不说这算不算苟且逃生),而且美国总统舍生成仁的理由更崇高,因为意大利总理只是为了宗教信仰选择了和国民一起祈祷,虽然也很伟大,但多少还有点封建迷信的色彩。而美国总统是为了和人民共进退,有逃生的机会而宁愿选择面对死亡。这就有个疑问了:是不是其他国家领导人都不具备和人民同甘苦的素质?无论是不是因为剧情需要,影片多多少少还是体现了美国人自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美国人选出的总统一定就比其他国家领导更具有更崇高的道德?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傲慢和歧视。美国总统有这样一句话“应该告诉民众真相,至少可以让亲友们有时间彼此告别一下,父亲在临死之前有时间请求女儿的宽恕”。也许把真相告诉大家也无能无力,但至少给大家一些时间了却一下心愿。让大家聚在一起默默的面对。或许这是最基本的人权,也或许这是人道主义的体现。然而这种人道主义与片尾中政府官员漠视生命的态度相比,岂不是要用“尴尬”来形容?
影片中还有几个小配角,我在此简略提一下,比如英国女王和阿拉伯的陛下。英国女王带着自己的狗,开着老式汽车登船,遭到美国主演白眼。这也正是美国现在对英国的态度,英国之景,已经让美国人开始反思英国是否还有资格作自己的最佳盟友,这个从二战开始后就只靠美国倒贴——最多只能在开会时起到随声附和的盟友还有多少价值?
影片中几个世界大国在对待世界末日这件事情的立场和斡旋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彰显不同集体与不义的过程。如果这礼貌还有不同政客骚人用心险恶的一面,那么,藏区喇嘛在末日之前和到来之时的淡定从容,尼玛对国际友人的无私帮助和尼玛妈妈在关键时刻决定谁上方舟时表现出的大义则显现了人类最纯洁可贵的一面,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同时,《2012》某中程度上映射了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的不平等,也描绘出了部分人性的丑陋,影片最后,海啸滚滚而来,诺亚方舟成了唯一的逃生工具。当总统顾问等官员登上方舟后,也就是他们生命得到保障时,他们关闭了舱门。面对船外黑压压求生的人群,他们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哪怕给他们一个站足的空间,就可以救千千万万的生命,但他们没有,对生命的漠视达到如此地步,真的令人发指,在此,用“尴尬”来形容他们所倡导的人道主义不足为过了。令人欣慰的结局是,首席科学家发表了发自肺腑的一段话,呼吁大家尊重生命,感动了麻木的官员,这才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灵。在灾难面前,人类团结起来,大家齐心合力终于战胜了灾难,人类终究得以存续。
关于《2012》的评论,众说纷纭,我认为该作品整体上还是不错的,影片所呈现的国与国之间的团结与互助,全球一体的科技协作与创造,最起码影射了当今世界的时代要求。同时,《2012》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深刻的认识和揭示出了人与自然的存续发展,迫切需要一个更为深刻而长远的和谐„„
《2012》聚焦于科学家发现宇宙中的有一个通往另外一个相对世界的通道,于是带着好奇心进入这个全新的世界。新世界的事物使其联想到了古代玛雅人的预言——一个新世代的启示录。
不夜清风2011.7.
第二篇:浅夜爱情诗歌
浅浅的夜
梦被轻轻推醒
你睡了,靠过来
靠在了我肩上
咋咋嘴,像是在梦呓
你累了,你睡了
像蜷缩的猫儿
在我怀里
像是把生活的艰辛
全都卸下了
我们的肩膀
刚学会担当
知生活的不易
你睡了,你很累
但梦中的你
是微笑着的不用背负什么担子
但神色依然倔强
这就是真实的你
像当初一样
纯真,可爱
可我不该让你受苦
我不该沉沦
让那么美好的你难过
睡了,睡了
一觉醒来
该把书房整理
该做次早饭给你
该把微笑给你
该把关闭的窗户打开
当清晨第一缕眼光
射进房间时
我们就一起微笑
张开双臂,展开手掌
接住这片温暖
第三篇:浅评杜月笙
浅评青帮代表杜月笙
10历史2班
2010084201 陈穆瑜
摘 要: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上海滩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一生叱咤风云,闯得猛、玩得火、斗得凶。其神通广大混迹于旧上海黑白两道,社会地位煊赫。本文拟通过对这位“大亨”生平的解读,探讨这一奇特的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关键词:杜月笙;青帮;旧上海
一、杜月笙生平评价
1、长袖善舞,上下通吃。杜月笙以一个来自乡下的15岁孤儿,单枪匹马闯入上海滩,由一个三餐不继的小混混,摇身一变成为了威震上海滩的大亨、阔佬。上海三大亨中,素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比起黄、张来,杜月笙确实手法更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杜月笙善做收买人心的事,而且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在发迹之后其由流氓白相人“脱胎换骨”,成为了现代实业家、社会名流与地方领袖,成为当时活跃的政治风云人物。杜月笙对前清遗老、军阀政客、党国高层、社会名流,乃至金融工商巨子,无不执礼甚恭,倾力结交,甚至结拜为把兄弟,或收为门生弟子,给予经济支援,或月奉规银,养为食客。而蒋氏高层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无不结为杜氏豪门密友。
2、流氓本性,污点斑斑。杜月笙流氓出身,开设赌台,贩卖鸦片,无恶不作,在租界与军阀当局庇护下,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成为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的“上海三大亨”之一。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中描述了杜月笙鸦片销售这条通畅的“全球网络”:杜月笙的很多海洛因都是通过官方渠道进入法国大市场的,由于上海法租界由河内管理,而不是直接由巴黎管理,这就构成了一个由上海到河内、西贡进而直到马赛黑社会的阴暗交通网,这个网由科西嘉人强大的“科西嘉联合会”所控制。这个联合会有一个更通俗的叫法是“黑手党”。据西格雷夫的记录,有人甚至认为当时全世界的八包海 1 洛因中,就有七包出自杜月笙之手。后又沦为蒋介石的鹰犬,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夺取政权起了关键的作用,雇用流氓为上海总工会送锦旗放烟雾、诱骗杀害总工会委员长、中共党员汪寿华等,致使上海总工会80万会员群龙无首,数千工人猝不及防被蒋介石杀害。
3、江湖义气,支持抗战。1937年抗战爆发,杜月笙积极抗日。淞沪会战期间,动员恒社门生组织别动队协助国军作战,并暗中帮助军统网罗人员、收集情报,并协助戴笠建立“人民行动委员会”,策划多次暗杀汉奸活动,包括与日本合作拟出任伪浙江省长的张啸林和伪上海市长傅筱庵,策反王克敏离间汪阵营。1937年10月,时任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席的杜月笙应八路军驻沪主任潘汉年的要求,向晋北前线的八路军将士捐赠荷兰进口的防毒面具1000套,对共产党表示了合作的态度。[5]上海陷后,杜月笙前往香港,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身份,将红十字会组织设于香港柯士甸道的自宅中,在香港通过捐款、运送物资等各种方式支援抗战。香港被日本占领后,前往大后方重庆居留,设立中华实业信托公司,自任董事长。
4、文化友人,教育育人。失学儿童的痛苦经历,让杜月笙永生难忘。他虽是粗人出身,但很看重文化。成名后,他一直在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门厅高悬对联“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时时鞭策自己。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处世方式;他勤练书法,签名写得相当漂亮;他非常注重仪表文明,不论天气多热,他长衫最上面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杜月笙还广结名流,许多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如章太炎、章士钊、杨度、江一平、郑毓秀、秦联奎、陈群、杨云史、杨千里等,都是他的寻常座上食客,连同名震天下的大教育家黄炎培也是他的好友。杜月笙对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视,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业,严禁他们沾染烟赌娼。儿子杜维藩高中时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两个耳光;女儿杜美如一次外语考试成绩不佳,被他用鞭子责打十下,其八子三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杜月笙还在法租界善钟路创办了一所正始中学,亲任董事长,聘陈群任校长;并在老家浦东耗资10万元,建起“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等。
5、上海失势,平淡暮年。1948年春,杜月笙参加国民政府召开的“行宪国大”,捧蒋介石当总统。蒋介石为了挽救严重的财政危机,派蒋经国到上海实行市值改 2 革,发行金圆券,要求民间将所持法市外币及金银一律兑换成金圆券。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没有完全照办,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逮捕,后被判了六个月的徒刑。经过此事,杜月笙明白自己在上海大势已去。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连获大胜,上海解放指日可待。蒋介石单独召见杜月笙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台湾,而共产党也通过秘密渠道会见杜月笙,希望杜月笙能留在上海。纠结之后,杜月笙最后决定既不前往台湾也不留在上海,而是选择前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于香港病逝,终年63岁。
二、杜月笙现象出现原因
1、地痞流氓盛行。早在清朝嘉、道年间,号称“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就因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构成复杂及吏治不力,而使地痞流氓为非作歹的活动猖撅。1853年槽粮海运后,几千条槽船上的水手连同河岸纤夫、搬运工人及集镇 商贩等数
十、百万人陷入失业绝境,沦为流民。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上海,与本地流氓同流合污。原在这些人中间影响颇大的秘密会社—青帮,遂成为黑社会势力的重要组织形式。稍后,活动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洪帮,也由于贩运鸦片而逐渐入沪,与流氓结合。流氓帮会化和帮会流氓化是近代上海黑社会势力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这一势力变得极其强大的重要原因,后随上海开埠,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畸形发展,流氓势力急剧膨胀,奠定了杜月笙的“群众基础”。
2、复杂的租界势力。独立于中国行政法律体系之外而又各自为政、珍域分明的外国租界,把整个上海一分为三。全市没有统一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行政管辖机构。不仅中国官厅不能在租界中行使权力,租界巡捕不能去华界活动,就是两个租界的巡捕也互不相谋,各行其事。这种政治不统一、社会控制极端无力的环境,正是最适宜流氓恶势力滋生、繁衍的土壤。
3、统治当局的纵容。上海中外统治当局的纵容尤其是租界当局,对鸦片烟、赌博、娟妓等肮脏营业的纵容与扶植,造成了一个巨大而又邪恶的经济部门。上海租界向以“罪恶的渊蔽”闻名于杜月笙其人世。尤其在工商业甚为零落的法租界,公董局一直把向烟馆、妓院、赌场征税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1865年公董局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赌税。¹这个以烟、赌、娟为核心的邪恶经济部门,既为大规模黑社会势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又进一步败坏了社会风气,扩大了流氓势力的社会基础。烟、赌、娟行业的兴旺,固然能给统治当局带来财 源,但由此而加剧的黑社会势力,却严重扰乱了其统治秩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租界当局相继采用“以毒攻毒”的办法,即吸收流氓充当巡捕,培植为其控制的流氓团伙,以便把流氓犯罪活动限制在不致危及外国殖民者利益和基本统治秩序的范围内。
4、杜月笙个人原因。杜月笙个人出身经历以及性格促成了他在上海的黑老大地位。他文质彬彬,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为虎作伥,却又有着鲜明的爱国心;他狡猾、奸诈,却又很讲义气,他出身贫民窟却又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业的财富大亨,他出入于红道、黑道,游刃于商界、政界。
综上所述,杜月笙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在旧中国的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下,加之其个人的努力而成就的叱咤一时的“上海皇帝”。
参考文献
[1] 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 章君谷.杜月笙传[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3] 挥逸群.杜月笙论[J].江苏:挥逸群文集;1986 [4] 程锡文.我当黄金荣管家的见闻[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5] 上海社科院政治法律研究所编写组.大流氓杜月笙[M].北京群众出版社;1965
第四篇:浅评纪录片
浅评纪录片《中国远征军》
对于中国远征军的最初了解,大约是十几年前某些地摊杂志上的野人山奇闻异事,其中颇有些文学加工的耸人听闻。这几年不少人关注对于国民党军队抗战老兵的晚年养老抚恤问题,以及流落在东南亚国家的老兵返乡问题,这实际上是很难解决的,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其实回头看看这些年的新闻,那些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老解放军、老志愿军,过得也不见得有多好。至于那些曾经的国民党军队成员,不管是提前退伍的,还是参与抗战的,解放战争中被俘的,起义的,又好到哪去?大概最幸福的反倒是那些留在缅甸的远征军,以及在台湾过上了新生活,娶妻生子的老荣民。有人说,参加抗战的都是民族英雄,都应该获得国家的尊重和生活保障,不管如今的政府是不是原来那个。然而,历史是复杂的,感情亦然,要想照顾到各方面,制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得出一套可以操作的办法,谈何容易?也许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对哪个阶层哪个群体有什么特殊待遇,而是一个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抗日战争,已经成为了建国前的历史。那时我们几乎亡国灭种,中华民族的主体力量在盟军的支持下最终战胜了侵略者。那时甚至十几岁的孩子都冲上了战场,以血肉之躯与日寇搏斗,看到照片上那些还一脸童真的孩子模样,再想想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他们是英雄,但残酷的战争本不应让这样的孩子参与。可是一旦爆发战争,又有谁能
置身事外呢?历史是复杂的,就如人性一般,世界上也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和正义,妄图以此来衡量一切都是痴人说梦自找麻烦,我们不知道是否该给那些曾经的浴血牺牲树立纪念碑,也不知道如何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言来定义喜欢沾花惹草惹是生非的飞虎队,以及积极联系美国获取战略物资支持同时用驼峰航线运钢琴的宋美龄,至于蒋介石,更是不好说了,但那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还是无比的热血。
有些扯远了吧,但对于一个只存在了三千年的文明来说,讨论一场发生在一百年内的战争还是有些意义的,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支二战期间,中国主动出击的精英队伍吧。中国远征军经历过巨大的溃败,以至于日军从缅甸打进了云南。但最终通过英美的支持,尤其是武器装备和培训,并随着日本在持久战中的消耗,远征军通过血战,挡住了日本军队的进攻,最终中国没有亡,没有成为日本的新国土以及资源后方,并相当程度上拖住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远征军的出征是中国正规军事力量在清朝覆灭之后首次出境作战,滇西反攻是盟军对日战略反攻的开端,在云南腾冲,是日军仅有的几次“玉碎”。当时英美与中国联系紧密,在美国为中国培训空军,中国取得胜仗,英美首脑都赶紧发贺电。当然,后来这些战斗力强大的美式装备机械化部队就被送去了东北华北抢地盘打内战,成为我们小时候所知道的国民党王牌部队,动不动就被解放军全歼的绣花枕头。有些老兵说不愿打内战,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民族和国家终究是比政府和政党更大更值得为之
付出的概念。可无论怎么说,感情上,当我们看到纪录片中提到的日本人每年都去缅甸墓地祭拜,并有组织的在亚洲各国收集战争遗留物品,对比我们,还真是缺少点儿国家记忆和情怀,很多东西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甚至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对于抗战胜利中国共两党军队的作用认识不清。仿佛就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秉承“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思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丢掉了东三省,七七事变后也不积极抗日,一门心思打红军,要不是因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还死不悔改,好歹国共合作,毛主席从大局着想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原来我们红军长征那就是为了北上抗日啊!几次正面战场的会战也都失败收场,战线不断溃退,结果就是日本鬼子占领了大半个江山,酿成了南京大屠杀。多亏了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阐明的战略,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打出过平型关大捷、打过百团大战,用过地雷战地道战,把奉行三光政策的日本鬼子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随着无比英明的改革开放,中国人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以及花边秘闻等等。这些都利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当然,历史教课书也跟着思想政治书一起不断地变换着版本。也许我们还搞不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政党、政府和国家的概念也晕头转向,起码我们知道那时候国民党除了牺牲的几位将军,也有许多是浴血抗战的。21世纪,我们有了《亮剑》,李云龙和楚云飞都是抗日英雄,解放战争
中的生死相搏不过是阵营不同立场不同,依旧是惺惺相惜。尤其在原著小说中当李云龙自杀后,楚云飞在海峡对岸也对这位老朋友老对手有所表示。小说不是历史,改编后的电视剧也没有后面的情节,却依然大受好评,证明主流文化已经接受对国民党军官的如此刻画。那么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标准看待国军抗战老兵么?要知道,当年新四军、八路军也是国军啊!抗战中还有许多地方军队,譬如川军,恐怕还算不上国民党嫡系,一样在战场上舍身赴死,那时候,挺身面对日寇枪炮的,是我们整个国家,是中华民族的子弟兵!抛开那些政治斗争,那些强拉壮丁,那些见识短浅,我们应该敬畏生死,如《集结号》宣传中所说,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我相信那些战士心底总有些他们愿意为之牺牲的信念,不管是为了生存、生活、家园、爱情、亲人、朋友、祖国还是天下、和平,总之他们甘愿为之付出生命的一切,战争是由这样的无数个体组成的,战士们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相反,他们和我们一样普通。珍惜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并为之奋起血性,这种勇气无关于阶级,无关于意识形态,无关于成王败寇,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早已融入本能的,甚至刻在大脑的动物本能中。这种个体意识伴随着群体意识形成的行为,千万年来在每一个世代重复上演,不断强化,是人性的一部分。是的,我们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韩信忍胯下之辱,每个人也都有懦弱的性格成分,但我更相信,甘于屈服的种族最终只会在历史中消亡,所以,一旦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再次受到威胁和侵略,中国人还是会以无比的勇气和坚韧,舍生忘死,血战到底!
第五篇:浅评《新周刊》
浅析《新周刊》的“新锐”经营与管理
摘要:《新周刊》从诞生以来,经历了16年之久的磨练,在我国的新闻周刊中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它以“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定位了独特而吸引受众的品牌,有着自成体系的操作模式,被受众所期待的“情有独钟”,并且在众多新闻周刊中遥遥领先,除了杂志本身的内容新锐、犀利,有见解外,另一大功臣非它的经营与管理莫属。
关键词:《新周刊》 新锐 媒介经营与管理
正文:
一.新生儿的诞生
1996年8月18日,起初作为一本平凡的杂志,《新周刊》在广州问世。这个新生儿最初仅仅是九三广告公司和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合作的一个试验品,而后在两三年的成长里,经过了几次更名,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真可谓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经典实例。
初创时期的《新周刊》与今天我们所看到大相径庭,那时候仅仅是56页码的新闻纸,与今天的彩色印刷纸不能相提并论。同时,它的销量并不可观,也没有做相应的宣传。投资商的资金在整个运营期间常常入不敷出,《新周刊》随时面临夭折的危险。新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但却也是前进的,今天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内容决定形式——《新周刊》精髓之所在
在其创刊初期,《文汇报》就曾评价过《新周刊》的内容“这是一本叫人又恨又爱的杂志......无论是对其爱不释手者,还是嗤之以鼻者,都无法回避这一事实:以强调策划力著称的新一代办刊人,用港式热闹和京式调侃抢占了新型文化刊物可读性的制高点。”
2002年初全国的100多家报刊在台湾举办了一个大陆期刊展,调查显示《新周刊》是最受台湾欢迎的大陆杂志。
这些实例都是肯定《新周刊》内容的铁证。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1.文字.《新周刊》标榜的就是“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它的的确确也做到了这一点。新锐是它独特的风格。“中国不踢球”、“砸烂电视”、“弱智的中国电视”、“F40”、“她世纪”、“无厘头.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产”、等等专题在全国掀起了轰动的热潮,并由此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词语。
每一期刊内容大到严肃的主题,小到图片故事,包罗万象又不繁杂。编读、封面、小事记、当事人、发榜、语录、专题、城市、财经、文化、艺术、专栏等等,一行一字间显露着它的前沿、犀利、独到和高端。
2.图片.自从《新周刊》创始以来,几乎没有去除图片的文章出现在杂志中。它彻底摆脱了传统媒体观念中“配图”的概念,而是将图片放在一个同文章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是其他要素都无法代替的,有时一张有冲击力或者说服力的图片给受众所带来的感受远远要比文字深刻。
3.另外它的独特内容还有一点,即“榜单”效应。具体有中国电视节目榜,中国城市魅力指数榜,生活方式创意榜和新锐榜。这一方面刺激了广告商的投资,另一方面也为读者做了一个客观评析。
三.“四商”说
《新周刊》的独特“四商”战略: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传媒运营商。
对此,《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解释说:“提‘四商主义’,就是希望编辑部忙乎了半大,不要忘了自己的报道或活动是置身于整个大经济背景中的。之所以要用一个‘商’宁,主要是时刻给自己提个醒。编辑部的想法乃至排行榜能不能形成,会直接影响媒体的销售。”
观点供应商.这里将再次提到《新周刊》的定位“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它提供给读者的是新颖锐利的文章,犀利独到的观点,为受众提供最前沿最时尚,也是最热点的话题,以引起受众的思考和讨论。它的这一定位,在读者群体里也收到了相应的肯定。据调查,80%的读者认为《新周刊》是表达观点的新闻杂志,他们认为它的观点是新锐的,值得阅读和传播的。
视觉开发商.这与之前我介绍的图片原则是遥相呼应的。自《新周刊》出版的第一期,它就以1:1的图文比例打破了传统的图配文原则,这是同类期刊中绝无仅有的。图片的大胆使用,使得《新周刊》在发行中收到了意外的惊人效果。前面提到,一张图片的恰当使用,是要比文字更能够深刻地传达情感,传递信息,并且将图片上的信息与文字信息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优化配置,最大最优地传播,创造出更大的阅读价值。
资讯整合商.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每天都被报纸、广播、电视等众多媒体的信息潮所轰炸,究竟哪些信息是值得认知和阅读的,这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新周刊》在这里似乎起到了一个过滤器的作用,将大量信息整合、提炼、再发现,开创了“大盘点”式的报道方式,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那些高端或新锐的文章。
传媒运营商.用封新城的话说,这是对前三个战略的集合和提升,也是《新周刊》的最高理想。这个团队要将整体实力扩大化,发挥其最大的效应。
五.广告运营
《新周刊》自从成立广告部以来,便开始着力打造《新周刊》的品牌。它的广告完全由广告公司独家代理,杂志社便省去了自筹广告费用的劳动,同时把广告交给更加专业的广告公司代理,也保证了杂志社的收入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商业风险。也由此,《新周刊》作为一个纯粹的杂志社,将业务经营部分交与广告公司管理,团队就可以集中力量打造杂志的内容,使采编和经营分离,有利于杂志自身的发展。
那么,单纯地分析《新周刊》的广告,它又具有哪些特色呢? 1.广告总量相对杂志总容量来说,其比例较小。这是对读者的负责。我们知道,现在的去多杂志,甚至是同类的新闻类杂志,其广告内容铺天盖地,一本杂志就像是一个广告集合本,而真正的内容却被挤榨地少之又少。这一现象,《新周刊》还是做得很不错的。
2.广告内容以高端产品居多。在《新周刊》中,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广告就是名车,其次是名表,然后就是电脑手机等高端产品,还包括一些家电和航空公司、保险公司等。
3.广告类别与杂志定位相关。封新城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曾经谈到,一本杂志中的广告内容可以代表着整个杂志的品味。《新周刊》中出来没有出现过医药保健类广告和招商装潢类的广告等,定位高端,品味高端。
六.封新城的“新锐”理念
1.新人理念.《新周刊》不仅内容新锐,就连运营的理念也很新锐。在这个团队里,没有论资排队的陈旧观念,一切以能力说话。在杂志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留在人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令狐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其仅仅进入《新周刊》的一年后,便凭借自身的实力荣升主笔,这与他自己预期在三到五年才能实现的愿望提前实现了。封新城说:“用新人是《新周刊》的风格决定的。”事实确实如此。新人常常能够代表着“新锐”一词的概念,而《新周刊》恰恰需要这样的人才带动它时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拨开混沌的社会,刺穿最核心的观念。
2.封面、封底是杂志的脸面。封面是杂志本事要向市场展现的面貌,封底则是市场对杂志的看法,是市场给杂志的脸面。这一点是业界人士和读者都承认的观念,在此不做累述。
3.下一期的紧迫感。封新城在谈到媒介市场的发展时,深深透露出对于同行竞争的紧迫感。与此同时,读者的水平和满意程度也在大幅提升,这不得不让他感到压力。永远没有停驻,在完成每一期的任务之后,就要以十足的干劲和热情投入到下一期的工作中。
六.《新周刊》的未来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杂志的发展空间究竟还有多少,《新周刊》究竟面临一个怎样的形势,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目前,我国媒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同行竞争在大浪潮背景下也变得空前激烈。由此,《新周刊》这样一个追求面面俱到,并且全球流通的大型杂志,也必然会受到“树大招风”的危险,即区域媒体的挤压。据《新周刊》的团队人员说,《新周刊》的同质化对手很少,而在这样一个市场中,竞争力的缺乏看似是值得庆幸的,但其实不然,庞然大物也抵不过一群小喽啰的洗劫。同时,如果杂志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外延市场无限扩大时,又必然失去其独特性,而失去了独特性,很可能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固定的读者群体。就目前来看,《新周刊》尚且跻身于领先者的行列,但未来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