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青春之歌》

时间:2019-05-14 10:4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评《青春之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评《青春之歌》》。

第一篇:浅评《青春之歌》

浅评《青春之歌》

导言:电影《青春之歌》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知识女性林道静几经周折与磨难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主要由与三个男人的相识和感情发展展开全篇的故事情节与恢弘的时代背景。原著明显是一部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无产阶级文学无疑是最具政治斗争性、结局最为悲壮同时又是最光明的。因此无产阶级文学的人物基本上是一个定型化的人物,即为了无产阶级的理想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心中充满了对光明的未来的坚定的向往,人物全部的思想行为都有固定的模式选择。这也正是这类型的电影枯燥的原因,在人物上和主题上永远跳不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是不带任何怀疑色彩、十分积极鼓舞人心的作品。它的这种带有煽情性质的书写无疑大大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性宣传效应。这部电影由于拍摄年代和背景的原因,拍摄手法上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技巧,再者由于是小说作家本人亲自改编成剧本的作品,因此本位将主要从电影改编与拍摄局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小说内容的剧本化改编

小说《青春之歌》是在新中国解放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衍生的产物,这一时期大陆文坛广泛出现的便是这一种“革命历史小说”,这类小说其本身的政治宣传作用要高于文学审美价值,这也就决定了在《青春之歌》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的道路上,政治性是它最重要最突出表现的属性。作者杨沫本人在进行电影剧本创作改编时也毫不避讳这一点,这部作品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这一本质核心的创作目的就决定了无论是小说还是改编为电影时代表性的人物塑造和明显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是作品的突出特征。然而电影毕竟是在原著基础上的再创作,由作者亲自改编作品搬上银幕,这在电影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可讨论价值。

作者进行剧本改编的环境与其创作环境相比又有所出入,进行剧本改编时杨沫身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整体氛围和风气都是轰轰烈烈的建设共产主义。这样的再创作背景使得林道静在银幕上的形象又有别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影里增加了林道静目睹南下学生卧轨示威一幕,使得林道静深受学生运动是震撼和影响,这更加强化了她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逐步走向无产阶级斗争道路的必然性。而后又对小说中定县小学生**一幕进行了大改,改为林道静在此参与农民割麦斗争、帮助江华送信等情节,这些安排都是为了使得林道静日后投身革命队伍、接受工农武装斗争做下铺垫和充分的感情基础。二是在故事推进中更加突出主线的脉络,以林道静成长为核心,一些小说中起辅助作用的人物和情节都被删除,比较明显的就是在电影中大刀阔斧的删除了罗大方、徐辉等对主线情节推动作用不大的人物,情节方面砍去了示威学生在南京与国民党英勇斗争的内容和江华在酒楼上逃脱特务魔掌的戏剧性场面,同时也对其他故事推进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动,剩下的情节全部围绕主线和主角塑造展开,使得电影主题更加凸显强化。三是在林道静感情纠葛与成长中,杨沫在当时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由原来卢嘉川和林道静之间朦胧的爱情改为了完全的共产主义同志之间的互助情感,在当时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方向来看,林道静是已婚女性,卢嘉川对她应该是只有引导她走上革命道路、接受先进思想的心思和想法的,共产党人在革命面前是不考虑爱情和自我的。“卢嘉川对林道静应当是毫无私心、毫无其他动机的在帮助她进步,在逐步影响和教育她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战士。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胸怀。”于是在电影中卢嘉川对林道静的感情是不涉及任何私人情爱部分的,完全符合当时一个共产党人不轻易谈爱情的标准。

二、电影内容价值选择瑕疵

我们都知道,《青春之歌》讲述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女性林道静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纵观整部作品,可以看到林道静的觉醒与成长不是从自身内部迸发出的,而是由外界诱因激发。确切的说林道静的成长蜕变是由三个男性开始的,电影中主要表现和经历的故事主要围绕卢嘉川和林道静之间展开的。但是电影中展现的卢嘉川和林道静之间的爱情,完全是因为革命才走到一起,原本的爱情的动人与朦胧感在电影中没有丝毫痕迹,两个人在相处中本该存在和表现的细腻、浪漫的情感统统成了错误的价值风向被删除了。在《青春之歌》从小说走向电影文学剧本的路上,有太多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意见和批评共产党人沉溺个人爱情的声音,因此杨沫在进行剧本创作改编时顺应了这一时代价值取向,将电影中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统统删除。然而就电影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眼光来看,为卢嘉川等共产党人赋予上应有的正常的人物感情线,可以更好的塑造丰满形象,没有人是一台只会工作和革命的机器,在情感矛盾冲突中为观众展现共产党人的铁汉柔情,人物中加入人道主义情感才更具温情,更加真实丰满立体具有感染力。

在电影情节推进中,故事的选择过于标签化。电影中通过一系列场景来展示和推进林道静的成长:纪念“三一八”游行、第一次被捕、定县农民斗争、狱中遇林红、加入共产党、“一二九”学生运动,但是这些情节发展推进之后,观众的感觉只是一个个重大事件的堆砌,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中的故事人物形象就是标签式的,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和心路历程变化完全没有展现出来,思想上的成熟也表现的不明显,不免让观众感到流于表面、人物形象空洞不真实。就电影镜头和情景塑造而言,难免有些过于追求格调拔高和歌功颂德,反而削弱了人物和故事的深刻性,感染力差强人意。在这样一个电影构思拍摄思路,决定了故事中人物形象也流于表面、标签化单一化,电影中人物简单的被分为正反两派,没有中间人物和内心的挣扎与转变,这也是由当时的价值观决定的——共产党人革命党人心中是不应该有犹豫和挣扎,否则就是阶级立场不清晰,作者在改编剧本时更多的是立足于阶级斗争,根据阶级去塑造人物,这就使得人物性格、心理完全贴合政治价值取向、符合政治意识形态。

过于简化人物成长挣扎也是该作品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电影比起小说而言,更加强化了共产党员思想先进性、坚定性的设定。无论是在卢嘉川林道静感情发展的修改,还是戴愉许宁人物形象性格的颠覆,都是在力求突显出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感染力。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出现的许宁的形象,原著中许宁是一个思想软弱易受诱惑的不坚定革命者,是在被捕后才逐渐克服自身弱点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而电影中出现的许宁从出场到结局都是一个英勇无畏立场坚定的共产党员,在这个人物设定安排中,许宁的故事变成了为掩饰卢嘉川逃走而被捕入狱。又谈到关乎人物形象塑造上,电影中最大的瑕疵就是关于人性中的挣扎和抉择被塑造成了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腐朽思想,被强烈的摒弃和抵制,这就使得人物角色色彩过于突出,性格单一标签化,缺乏成功的文艺作品必须的感染力和典型人物塑造力。

三、电影问题思考

上文提到的人物形象标签化、缺乏人道主义情怀、电影情节安排过于堆砌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当时文艺作品创作的固定模式,这也是那个年代作品留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虽然六十年代的电影从来就不是只有革命题材,但是在情节走向、人物塑造上,几乎都是一个模板创作下来的,整个剧情创作中对人物塑造评判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那种给正面人物打全光、反面人物打反光的手法,再加上生硬政治色彩浓厚的台词对白,令观众难免觉得枯燥无味,中心思想和价值选择上都存在着一味的拔高和歌颂。但是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时代精神在文艺艺术中的投射。我们都知道艺术高于生活,生活的风貌有点在电影里拔高了一些罢了。

《青春之歌》这部作品改编后公认的是电影不及小说动人,艺术价值与魅力被削弱,这是由于作者在剧本改编时主要去考虑和适应当时的文艺批评标准,并不具备电影艺术所应该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小说中原有的爱情成分、人道主义等都被看做“资本主义情调”而被统统抹去,作品政治化宏大叙事的色彩更加浓厚,由于删减去了小说中本有的人性层面的东西、模糊了心理矛盾斗争、过分夸大了历史事件和革命成效,变为了一种公式模板化的演绎,原来扣人心弦鼓舞人性的力量反而被减弱,加上拍摄的表现手法单

一、人物形象标签化,便成了典型的政治宣传品。而在情节的安排上,推进的过于冒失,在安排林道静成长道路过程时,一路历史大事件堆砌走来,像是人物被历史的洪流推着向前走,没有很好的展现大背景下工农群众身体力行的斗争和选择,无法看到林道静在身处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慢慢进行的心理挣扎与蜕变成长,也就难以体现出原著所要表达的林道静在与三个男人纷繁复杂的感情纠葛中逐渐从个人主义的反抗封建家庭一路进步走到了献身于党,这其中的考验和人物挣扎是没有再电影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和塑造的。

当然电影改编也有它的成功的地方,例如电影一开场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抓住观众眼球,随后用回忆、插叙、画面转换和蒙太奇的手法交代了林道静的背景和故事的前因后果,这在情节的推进和处理上是相当不错值得称颂的,这部电影本身在拍摄和创作时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心血和构思,只是作品本身的政治宣传性和价值导向性掩盖了作为艺术作品应当关注的地方。我们要正视和承认的是,《青春之歌》这部作品的作用主要还是政治宣传和精神熏陶,只要完整表现完林道静的个人觉醒和成长,它的作品使命也就结束了。为时代而创作的作品最重要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叙事和传情,而是对当时那一时期的维护和展示。明确了这一本质和思想再对《青春之歌》进行评判时就会理解其中的缺陷和不足。

总的来说,《青春之歌》无疑是“十七年文学”中一部不可忽视的优秀作品,但通过《青春之歌》的电影改编,当下的文艺工作者也应该有所启示,创作改编作品时,什么会被留下、什么会被淘汰观众和历史自会筛选,时代的政治面貌是精神导向,作品不能逆风而作也不能一味的顺应,电影创作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政治性思想的影响,应当保持文艺作品自身的价值和思想方向,做社会的镜子。

第二篇:重评《青春之歌》

重评《青春之歌》

摘要:《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给当世及后世的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无论是在写作技巧还是在揭示主题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红色经典。而今,我以一个21世纪青年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剖析这部作品,产生一些自己的看法,虽有异议,却只为了客观地而全面地展现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关键词:《青春之歌》 ;重新审视;客观史实;人性

正文: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对三四十年代青年的讴歌,充满激进、亢奋之情。是一部被称为“红色经典”的小说,展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在建国初期,曾极一时之盛,广受好评,尤其是对林道静放弃走资产阶级道路,放弃个人幸福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积极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给予了高度赞扬。这也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所极力推崇的价值观和人生主题: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如今,我站在21世纪的历史坐标上,再次欣赏并且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内心是复杂的,为主人公和她的战友为革命事业的赴汤蹈火而感动,也为一些不合实际的超越现实夸张情节深感遗憾与惋惜。总之,我认为它是一部伟大与平庸参半、创新与俗套渗透的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前辈已经极力歌颂,无非是和同时代的红色经典小说一样的评价:歌颂青年知识分子坚持跟党走,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事业,反对剥削、压迫,追求自由民主等先进思想。我在此作过多的褒奖似乎显得有些多余。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点睛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刻画的主人公林道静的身份很特殊,落魄的小资家庭成长的高中女青年,必然要经历从懵懂天真走向成熟理性的过程,主人公一开始不是很完美,表明人也是在跌跌撞撞的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她一路上的跌跌撞撞丰富了小说情节。并不让人觉得她是从天上下来的仙女,哪哪儿都好,避免掉进“周大全”的创作误区。第二,这部作品中描写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青年知识分子,对林道静这一核心人物形象的起到衬托的作用,而不是一片红,更体现真实性。人物形象活脱生动,个性鲜明,真实感人,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使小说包含了广阔而丰富的时代内涵。第三,小说中有几处感人情节,让我潸然泪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林红在奔赴刑场前那段感人肺腑的讲述,和奔赴刑场时的坚定从容,镇定自若。在当今和平时代更能触动人们的内心,钦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小说的成功之处显而易见,但是我个人觉得其中的部分情节安排有悖于人性的地方,而且部分表述不合常理。要说对这部作品感到愤怒之处就在于它完全把歌颂政治当做文学创作宗旨。记得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对国民党军队的批判:“国民政府真的是越来越不像话了,竟然屈从日寇,撤退就跑,国亡无日喽。”难道国民党军队是那样的猥琐不堪吗?如此消极抗战,真叫人难以置信。这完全是对国民党军队的丑化,是对国民党为民族独立付出血与泪的贡献的否定,是对战死在前线的同胞兄弟的污蔑,对历史现实的不尊重。其中塑造的一些“国民党反动

派”的形象至今影响着对国民党形象的定位。赤裸裸地迎合着当时的政治形势。另外,小说在刻画地主这一形象时,刻意描写他们是如何欺压农民、鱼肉百姓,似乎在他们身上已然毫无人性可寻,这显然是受到当时政治思想的牵制。这种一味逢迎当政者的创作风格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我认为,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判,都应该遵循尊重事实,而扭曲人性与现实,一味应和政治的作品称不上文学。当代著名作家刘醒龙曾说:“文学不应该承担过多的本不应由它承担的责任,成为一种政治的工具。”“作家需要的是作出尊重客观事实,对历史作出深刻反省的作品,来净化读者的心灵,让文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我十分赞同这种提倡纯文学的观点,而《青春之歌》很显然,在这一方面,有它的缺憾。

另外,我还觉得,当年获得百花奖的这部作品,在立意方面亦显平庸。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放弃家庭爱情等个人幸福,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才是值得歌颂的青春,才被认可,才可以奏出青春的乐章,这未免过于牵强、过于偏颇。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走自己的路。林道静信奉马克思主义固然值得肯定,但余永泽信奉胡适之主义,也有他的道理,甚至白莉萍梦想成为明星也是可行的。同是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岂能厚此薄彼,极力肯定一种价值观而否定另一价值观呢?林道静信奉马克思主义被认为崇高而伟大的,但这足以成为否定胡适之主义的有力依据吗?而以这种对比来批评白丽萍是在堕落,不知进取有说服力吗?余永泽、白丽萍他们并没有危害国家,只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他们想安安稳稳,本本分分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毫不关心吧,他们只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谁能说明他们没有爱国情怀?只是没有表现像卢嘉川、江华、林红他们的那般激进罢了,这难道就要被扣上贪生怕死的罪名吗?作者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确实欠妥。

在余永泽和林道静的爱情与婚姻上,我并不认为,林道静与余永泽分手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反而我觉得是个可悲的现实。林道静离家出走,在投奔表哥而未果之际,终因余校长的阴险圈套而想到投海自杀,奔其生母之老路。然而正是余永泽的救援,在林道静重树生存信心中起了关键作用,也正是余永泽此时的救援,才使林道静由旧家庭中摆脱出来,解决了生存问题,为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镶上了现实的花边,使处于情感迷惘、失落的林道静得于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生存下来。在林道静还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时,她是那样的天真浪漫,爱把玩她的乐器,爱听余永泽念诗,而这般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不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吗?当林道静与余永泽在信奉的主义方面存在分歧时,林道静说余永泽变了,变得没有追求,变得自私而平庸。我更觉得,与其说余永泽变了不如说是她自己变了,她被马克思主义感化了,不再留恋余永泽的诗的浪漫,甚至是嫌弃与鄙视。作为丈夫的余永泽也完全有理由关心妻子出行,出于对林道静人生安危的关怀他组织林道静参加游行活动,林道静赌气,余永泽最终还是强求不过,林道静决然地去了。但是整个争执对抗的过程中,林道静认为余永泽是在干涉她的自由。而仅从文章中我也完全没有看见余永泽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过分的地方,他总是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好言相对,想林道静所想,对林道静可谓是关怀备至,而这一切,并未换来林道静的理解,我觉得这也是他们持续争执并导致最终分开的缘由。由此可见,并非余永泽霸道,而是林道静内心过于敏感犀利,显而易见,作者此处塑造激进的青年时过于急切,作者没有思考这是否有点牵强附会,而余永泽说的:“你是我的”似乎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合时宜,像是作者强加上去的,林道静刚好借题发挥,强硬地说她不是一件物品,并列举一系列两人不合拍的地方,进而矛盾进一步加深。作为一个妻子,她怎么会不想到丈夫是如此的担心她呢?这么看来,林道静形象就不够真实了,反倒余永泽更有情有意了些。

在我看来,在江华与林道静的关系上,作者也有刻意撮合他们的嫌疑。这是在革命时期,有共同奋斗目标上建立的感情,这种感情应该更多的是战友同胞之情,然而,我更多想到的是在这一非常时期过后,双方还能互相欣赏并持续牵手下去吗?恐怕会不尽如人意,因为失去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找不到在一起生活的理由了吧。我认为爱情更应该建立在男女双方在各方各面的理解与包容上,包括性格、修养、甚至是缺点,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驱使下的敬佩与好感。爱情之所以美好,便在于它含半点杂糅的纯粹,纯真。因为社会因素放弃纯情的爱,而选择革命色彩渲染的爱,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么?我觉得这不值得称颂和提倡。

最后,这部小说还有让我困惑的地方,那就是明明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之下,却总把敌我矛盾纠结在国共两党之间,而大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嘴脸没有体现出来,一味丑化国民政府,这很显然作者本意在揭露国民政府,以愉悦共产党。想想抗日的主战场,还不是国民军队奋勇抗敌,共产党只不过是游击战争,如果没有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大概只凭借小米加步枪是取得不了胜利的,解放战争,蒋介石战败了,就连抗战胜利的功勋也被夺走,杨沫还以贬低国民党来歌颂共产党为主旨,让我唏嘘不已。讲文学就要讲真实可靠的,这样片面的思想倾向,怎会是作品没内涵深刻呢,怎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后人的推敲呢?

虽然这部红色经典小说比其他作品更显真实,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才让观众有更大的认同感吧,但是我要说,在文化大革命即将到来之际,文学工作者的创作自由受到政治的制约,还是带有政治宣传的色彩的,不切实际的想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当时是大胆的创新与突破,在现在看来也不失一番激情,这就是优秀作品的魅力吧。至于以上我提出的异议,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它的不足之处,如果现代文学创作把人物刻画得更丰满、真实,把社会剖析的更加精辟,我觉得这些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对人更加具有启迪指导作用的。

第三篇: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读后感

冯力强

在我挑书时,最吸引我的书是《青春之歌》。有人问我为什么挑这本书,那是因为我想知道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故事。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介绍了女主人公在列车上引起人们的注目,因为她带了一堆乐器,人们开始讨论起来。她叫林道静,来这里要在表哥家住一阵子,顺便找一份工作。结果找不到表哥,她陷入了孤独和痛苦之中。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易回忆往事的。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战斗激情的动人小说,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描写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打碎黑暗的旧世界而与反动阶级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感人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林道静由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展示了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反抗性格,而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小说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青年唯一的指路人;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应如何度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发出灿烂的光辉,只有接受党的领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阅读《青春之歌》,使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次洗礼,点燃了我的青春激情。在当代,我们年青一代虽无法像林道静那样去从事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但我们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我们应为自己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而感到庆幸,我们更应了解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是无数热血青年经过数十年的革命斗争换来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觉得,我们中职学子应该学习林道静的革命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将来建设好祖国而勤奋学习,完成好历史赋予我们当代青年的重任。古语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愿我们中职学子都能志存高远,立志修身,勤于学业,报效祖国。

第四篇:青春之歌

一、《青春之歌》

1、当你们身披撒满阳光的羽翼,置身于青春的驿站,以一腔彭湃的热血,用迎接太阳的双手,去推开那道光明与希望之门。于是所有寻找青春旅程的结束又成为一种新的开始。

2、青春之旅使你们有了太多的追求,找寻与体会青春岁月的光芒,成为心中一种誓言。也许你们还一无所有,也许青春之路还很满长,也许前进的道理上会充满坎坷与荆棘。但是属于青春的跋涉总是不会停歇。

二、《青春圆舞曲》

3、青春如长在春天里的一朵白色小花,青春如舞在夏天里的一只美丽蝴蝶,青春如别在秋天里的一枚叶脉书签,青春如埋在冬天里的一个纯洁心愿.4、暖洋洋的风掀动着柔柔的窗帘,金灿灿的阳光照射着嫩嫩的草叶.不一样的生活牵动不一样的心,不一样的心情造就不一样的青春.三、《写给青春》

5、青春是夜无法包围的诗

青春是花无法簇拥的舞

青春是行云流水的缠绕

青春是火山喷发的热情

6、但你们要记得

青春的流星

只有一次

划过生命的天际

四、《青春万岁》序诗 王蒙

7、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操场上的携手,教室外走廊上的叮咛

有细雨蒙蒙里的踏青,有初雪霏霏中的同行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8、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的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五、《热爱生命》汪国真

9、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六、10、艺术家说青春是含苞欲放的花,舞蹈家说青春是最美的旋律,诗人说青春是希望的萌芽,庄稼人说青春是春天的第一场雨露,饱含着希望,蕴藏着硕果;

伟人说,青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我却说:青春就是你们——我可爱的学生!

七、11、你们那青春洋溢的面庞,无不展示青春之美丽,你们那活跃敏捷的思维,无不昭示青春之绚烂,你们那饱满昂扬的精神,无不显示青春之活力,12、早晨开放的鲜花是青春,夜晚划过的流星是青春

操场上挥洒的汗水是青春,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是青春

而你们就是青春的主人。

八、《青春之歌》

13、希望的钟声敲响着黎明时空,那清晨的阳光照亮了新的征程,青春的主人,可爱的你们,请加快前进的步伐,去点亮挂在心头的那束理想之光。

九、14、亲爱的同学们,青春路上的你们,请珍惜过往的每一天,请把握经历的每一日,用挚爱的情怀谱写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

十、合:十九中因为你们而更加精彩,青春因为你们而更加辉煌!

最后,在距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祝愿:

北邙威威,长我光辉;洛水汤汤,志在四方。

桃李争艳,成我芬芳;书声琅琅,绘我华章。

高三学子,茁壮成长,大十九中,高考辉煌!

第五篇: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本应如此

青春是一首美妙的歌,年轻时音符,生活是旋律,我们都是歌颂者,让我们用心唱好这首歌,让动听的歌声四处环绕。

步入花季,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美好,我不禁有些兴奋,我知道这只是前奏,婉转低吟。很快,我便渐渐饿的融入了这首曲子,只属于我的曲子。

我同好友并肩走在路上,路上空旷无比,一片寂静,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给与的恩赐,真的,她这几年生活并不顺利,我时不时觉得有一种懒散的漫不经心得曲乐绕在她身边,一种心痛刺入我心,我满怀期待地说:“最近好像不太高兴,忘了我们许下的诺言了吗?”青春那么美好希望都在这停留。是啊!每个人都舍不得,何必那么悲伤。

她想了想:“对呀!我本应相信。”

我从她的目光中读到坚定。“如果青春是一首歌,那么我们就要用心唱好它,让我们用我们的年轻去点燃生命的火焰,我又说。从那以后,她的心结打开了,他将沉重的包裹置于一边,开始享受青春,脸上又重新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也明白我们身边全是幸福,这好像又是一个人生的高潮,他所迸发出的力量,就好像是歌声中所蕴含的,既动听又有力量。

每一首歌都会有一个结尾,淡淡地,可歌声却永远回荡在人们心中。我会铭记着一去不返的青春。让自己每天都充满正能量。

前奏,高潮,尾声;平淡,激进,一首歌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前奏,高潮,尾声组成了青春完美之歌,这首歌就像一位摄魂者,他虽没有倾国倾城的容颜,却已早早勾去了我的灵魂,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梨花香,洒满地;歌声甜,沁人心。

陈荣强,九三班

下载浅评《青春之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评《青春之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春之歌

    再见青春再见灿烂的忧伤,再见青春再见美丽的疼痛,再见青春永恒的故乡。忧伤是灿烂的,疼痛是美丽的,故乡是永恒的。满目疮痍的繁华,痛彻心扉的惆怅,这是个离别的季节,我又是个多愁善......

    青春之歌

    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文秘 深秋的寒意挡不住我们的热情,凛冽的北风吹不散我们的活力。我们欢呼,我们呐喊,我们疯狂,张扬我们的青春,诠释我们的年轻。让我们体验百米冲刺的......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讀後感 一部《青春之歌》,也是一個女戰士的成長史,是一曲女戰士的青春戰歌。 女主人公林道靜,可以說是一個最終被無產階級拯救的“小知識份子”。林道靜的父親林......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人物:女教师 学生甲 学生女 学生乙学生甲(边上场边唱):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处,成绩差,挨过多少白眼,多少皮肉苦。其实我心里比谁都痛楚…… (白):唉,......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

    青春之歌

    读后感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的涛声带不走那激情豪迈的青春,泛黄的文字流淌着一股英雄的豪气. 将我带到那个无悔的青春,作......

    青春之歌

    深秋的寒意挡不住我们的热情,凛冽的北风吹不散我们的活力。我们欢呼,我们呐喊,我们疯狂,张扬我们的青春,诠释我们的年轻。让我们体验百米冲刺的极速,感受标枪的鹰击长空,震撼于铁饼......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当时唯一一部以女性知识分子为叙事主体书写“革命历史”题材并获得主流话语认同的令人羡慕的成功范例。在“十七年”文学中,革命的叙事话语毫无疑问是主流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