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恨水黎川故居导游词
张恨水黎川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黎川张恨水纪念馆。黎川位于武夷山脉,赣江抚河水系上游。这里雨量充沛,民风淳朴,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在十里长街上,走过了许多名人志士,张恨水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恨水是笔名,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被尊称为“章回小说”和“通俗文学”第一人。张恨水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是其代表作,为全国百姓所喜爱。
上世纪初,少年恨水在黎川度过了难忘的一年。这一年的经历,不仅改变了张恨水的一生,也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黎川成为张恨水文学创作的发源圣地。今天,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参观的地方,张恨水当年登陆的南津码头。南津码头,位于城南老街新丰桥脚下。黎川老街依河而建,码头众多,而南津码头作为江西与福建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之地,当时官府便在南津码头,设置厘金卡,征收木竹、食盐、布匹等税金。1905年初春,10岁的张恨水随清末官吏的父亲,沿赣江上游的黄金水道,乘瘦瘦窄窄的乌篷船,一路风尘来到黎川。他带着少年特有的好奇,登上了漕运繁华的南津码头,也就是我们脚下的渡口岸边。
几天行程,一线水路,乌篷船上张恨水一家,尽情欣赏两岸的春光美景。张恨水闲来没事,偶然发现了船篷底下,一本绣像小说《薛仁贵征东》,他一看就上了瘾入了迷,这就是先生第一次接触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先生的自述,谁也不会想到张恨水的文学启蒙,竟是从黎滩河上的乌篷船开始呢!正是这不平凡之旅,张恨水与黎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紧邻南津码头,就是张恨水一家的故居。故居门前有两条青石板路经过,左边的小巷通向老街,前边的小巷引你登上廊桥石阶,只要你踱步其中,定会想起“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这幢带有徽派风格的小木楼,占地约200m2,有150多年的历史,历来为官署办公之地。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门,就是当年张恨水家人出入的地方。步入大门,光线昏暗,不过,只要你跨入大厅,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大厅地面一律的麻石板铺就,右侧有一方天井,供阳光和雨水进入。张恨水的父亲乃习武之人,每天清晨就是这里练武健身。大厅左侧有三间贯通的平房,窗下就是码头渡口,躺在床头就听到捣衣洗菜妇女的嬉闹。透过木窗,映入眼帘是新丰桥和横港桥古老的身姿。两条河水在这里合流,黎滩河从这里出发,形成千年一梦的黄金水道。
大厅右侧的门后,有一弯油光乌黑的楼梯,二楼是一处敞亮的大厅,两边各有两间耳房。左边为张恨水父母的卧室,右边为张恨水居住。中间厅堂就是张恨水上课的地方,当年恨水就在这里接受了,私塾老师端木先生的古文启蒙教育。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他是这样描写在阁楼的学习生活:“……于是我就把书锁在箱子里,等着无人的时候再等拿出来看,尤其是夜里看最好,大家睡了,我就把帐子放下,把小板凳放在枕头边,在小凳子上点上蜡烛,将枕头一移,把书摊开,大看特看。后来我父亲知道了,每晚都要查上一查,他说12点以后该睡觉了,在床上点蜡烛太危险……”
端木先生爱看小说,他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张恨水一有机会就拿起来看,在先生的影响下,他很快就成了小说迷。他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够个几元几角,就跑到书铺子里去买小说。父亲对他的管教很严,只准他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别的书往往要被扣留,有时还被痛骂一顿。
正是在黎川,他增长了不少的文学知识,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年,他了解了文言的虚字眼,还莫名其妙的爱上《千家诗》。他请求端木先生教他读诗,先生答应了。就这样,张恨水又和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张恨水学着写诗是从黎川开始的。
跨过二楼大厅,就是凌空的吊楼。站在木楼上远眺,逶迤的群山,跨河的古桥,蜿蜒的流水,好一派江南风光。繁星满天的夜晚,恨水总爱靠着母亲的肩膀,凝神静听稀奇古怪的故事。1924年3月3日,张恨水在《上海画报》发表《旧岁怀旧》一文,对新丰桥作了形象的描述:长桥大抵跨河而通山,桥正中建屋,敞轩而观四面。桥下临闸,以围大数丈之木轮,置闸口中。水自上流头来,激轮辗转如飞,浪花作旋风舞,至为可观。
当时张恨水离开黎川20多年,百事如梦,唯黎川的山色泉声,犹在眼前耳边,难以忘怀。据当地老人回忆,有“神童”绰号的张恨水,除了在老街茶馆听评书和“话文”,就是在廊桥上与小伙件捉迷藏,因此,水车、廊桥、小屋成为先生永远的“梦里江南”。2011年、2013年,张恨水的女儿与孙子,沿着先人的足迹,来到了黎川,参观了先辈的故居,女儿张明明题写下“溪水潺潺,书声琅琅”赠言,在儿女们看来,张恨水的文学巨舰,就是从故居门前的小溪小河驶向了大江大海。
第二篇:张恨水黎川故居导游词
张恨水黎川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黎川张恨水纪念馆,张恨水黎川故居导游词。黎川位于武夷山脉,赣江抚河水系上游。这里雨量充沛,民风淳朴,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在十里长街上,走过了许多名人志士,张恨水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恨水是笔名,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被尊称为“章回小说”和“通俗文学”第一人。张恨水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是其代表作,为全国百姓所喜爱。
上世纪初,少年恨水在黎川度过了难忘的一年。这一年的经历,不仅改变了张恨水的一生,也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黎川成为张恨水文学创作的发源圣地。今天,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参观的地方,张恨水当年登陆的南津码头。南津码头,位于城南老街新丰桥脚下。黎川老街依河而建,码头众多,而南津码头作为江西与福建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之地,当时官府便在南津码头,设置厘金卡,征收木竹、食盐、布匹等税金。19XX年初春,10岁的张恨水随清末官吏的父亲,沿赣江上游的黄金水道,乘瘦瘦窄窄的乌篷船,一路风尘来到黎川。他带着少年特有的好奇,登上了漕运繁华的南津码头,也就是我们脚下的渡口岸边。
几天行程,一线水路,乌篷船上张恨水一家,尽情欣赏两岸的春光美景。张恨水闲来没事,偶然发现了船篷底下,一本绣像小说《薛仁贵征东》,他一看就上了瘾入了迷,这就是先生第一次接触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先生的自述,谁也不会想到张恨水的文学启蒙,竟是从黎滩河上的乌篷船开始呢!正是这不平凡之旅,张恨水与黎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紧邻南津码头,就是张恨水一家的故居。故居门前有两条青石板路经过,左边的小巷通向老街,前边的小巷引你登上廊桥石阶,只要你踱步其中,定会想起“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这幢带有徽派风格的小木楼,占地约200m2,有150多年的历史,历来为官署办公之地。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门,就是当年张恨水家人出入的地方。步入大门,光线昏暗,不过,要你跨入大厅,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大厅地面一律的麻石板铺就,右侧有一方天井,供阳光和雨水进入。张恨水的父亲乃习武之人,每天清晨就是这里练武健身。大厅左侧有三间贯通的平房,窗下就是码头渡口,躺在床头就听到捣衣洗菜妇女的嬉闹。透过木窗,映入眼帘是新丰桥和横港桥古老的身姿。两条河水在这里合流,黎滩河从这里出发,形成千年一梦的黄金水道。
大厅右侧的门后,有一弯油光乌黑的楼梯,二楼是一处敞亮的大厅,两边各有两间耳房。左边为张恨水父母的卧室,右边为张恨水居住。中间厅堂就是张恨水上课的地方,当年恨水就在这里接受了,私塾老师端木先生的古文启蒙教育。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他是这样描写在阁楼的学习生活:“……于是我就把书锁在箱子里,等着无人的时候再等拿出来看,尤其是夜里看最好,大家睡了,我就把帐子放下,把小板凳放在枕头边,在小凳子上点上蜡烛,将枕头一移,把书摊开,大看特看。后来我父亲知道了,每晚都要查上一查,他说12点以后该睡觉了,在床上点蜡烛太危险……”
端木先生爱看小说,他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张恨水一有机会就拿起来看,在先生的影响下,他很快就成了小说迷。他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够个几元几角,就跑到书铺子里去买小说。父亲对他的管教很严,只准他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别的书往往要被扣留,有时还被痛骂一顿。
正是在黎川,他增长了不少的文学知识,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年,他了解了文言的虚字眼,还莫名其妙的爱上《千家诗》。他请求端木先生教他读诗,先生答应了。就这样,张恨水又和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张恨水学着写诗是从黎川开始的。
跨过二楼大厅,就是凌空的吊楼。站在木楼上远眺,逶迤的群山,跨河的古桥,蜿蜒的流水,好一派江南风光。繁星满天的夜晚,恨水总爱靠着母亲的肩膀,凝神静听稀奇古怪的故事。1924年3月3日,张恨水在《上海画报》发表《旧岁怀旧》一文,对新丰桥作了形象的描述:长桥大抵跨河而通山,桥正中建屋,敞轩而观四面。桥下临闸,以围大数丈之木轮,置闸口中。水自上流头来,激轮辗转如飞,浪花作旋风舞,至为可观。
当时张恨水离开黎川20多年,百事如梦,唯黎川的山色泉声,犹在眼前耳边,难以忘怀。据当地老人回忆,有“神童”绰号的张恨水,除了在老街茶馆听评书和“话文”,就是在廊桥上与小伙件捉迷藏,因此,水车、廊桥、小屋成为先生永远的“梦里江南”。XX年、XX年,张恨水的女儿与孙子,沿着先人的足迹,来到了黎川,参观了先辈的故居,女儿张明明题写下“溪水潺潺,书声琅琅”赠言,在儿女们看来,张恨水的文学巨舰,就是从故居门前的小溪小河驶向了大江大海。
第三篇: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毛主席故居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游览。毛泽东故居在韶山,但“韶山”二字从何而来?'韶'又是什么意思?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相传舜南巡时,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命侍从奏九章韶乐于此。自此以后,人们把舜帝演奏过《韶乐》的这个地方叫取名韶山。“韶”便是虞舜时的宫廷乐名。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狭长山谷,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就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独特地政治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故居成为世人瞻仰的革命圣地。自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故居共接待中外客人近4000万,其中包括100多位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4位外国国家元首、30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故居的前面是荷花塘和南岸塘。
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游泳,南岸塘就是他少时“习武练艺”的最好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塘感叹地说:“毛主席是少时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我们来看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门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这里老百姓称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5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70余平方米。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1918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状恢复的。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13间半瓦房和22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大门顶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堂参观。这里是堂屋,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指的就是这一间。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是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后走,我们便来到了“退堂屋”。这个大锅是煮猪潲用的。右边的脚盆是用来洗澡和洗衣服的。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此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这个大水桶是原物。这是南方农舍一般都有的天窗,它用来通风、透气、采光,天窗下有暗沟,用来排水。接下来,我们参观厨房。请看这个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三合土等砌成,用不了几年就得重作。
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这里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毛泽东回来时,饶有兴趣地观看锅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主席,您有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泽东点点头说:“这个东西没有,是现代的。”于是后来工作人员把围子撤了。这里是火堂。南方农家没有专门的取暖。遇上很冷的天气,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用来挂壶烧水的,过去农家没有热水瓶,客人来了,马上打过来水烧起来。当然这里也可挂吊锅,用来煮饭,冬天全家围坐一团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1921年春,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当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2月15日是毛泽东母亲的生日,那天晚上,他邀弟弟,弟妹及妹妹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到这里这几年遭受到的灾难,毛泽东说,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就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在毛泽东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又总是教育自己的亲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战斗,一家先后有六位亲人英勇献身,毛泽东的家庭成为革命家庭。关于这部分内容,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专题陈列,欢迎参观。1991年,江总书记在此参观,了解这些情况后说:“这个地方很有意义。” 请看下一间横屋。这里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这里召集一些父老乡亲,以下棋、打牌作掩护,召开各种小型会议,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来到韶山。
他在这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并对农运作了重要指示,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1月9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考察,当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询问他何时再返乡。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果然,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返故乡时,离开这里已整整三十二年了!毛泽东父母卧室。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毛泽东同志的父亲顺生生于1870年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期因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做些猪、米等小生意攒积钱财。后来,他购置田地,扩建房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920年他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母亲生于1867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乡亲。父母亲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他凝视良久,然后又说:“要是现在就好了,要是现在就死不了。”大家看到的这张陈旧木床是原物。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墙上的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就是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毛泽东外婆家的珍藏而幸存下来。这里是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当年,毛泽东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毛泽东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往往白天下在劳动,晚上读书读得很晚。有时为了不让父母为他担心,便用被子蒙上窗户,躲在房子里刻苦攻读。在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后,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怎么这些书里写的英雄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从来没有描写过拿锄头劳动的农民呢?他苦苦思索了两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是不会去写农民的,毛泽东很为农民不能上书而打抱不平。后来,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书,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毛泽东极为赞同,并且燃起了复学的愿望。毛泽东卧室上面是一个小阁楼。1925年毛泽东回来开展农民运动,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实际斗争中,毛泽东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神福轩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五位同志后来为革命英勇献身。请继续往前参观。这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六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毛泽东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有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间小屋是碓屋,这里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说,他原来就做过这种劳动,这是一种较繁重的活。这是谷仓。最兴旺时,毛泽东每年最多能打粮食80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这里是牛栏。这是柴屋。毛泽东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这间是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1905年,13岁就跟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4月,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故居参观,当他看到与自己在江西同命运共患难的战友的遗像时,久久凝视着,深情地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毛泽民的卧室。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生于1895年。
1921年春,毛泽东回家教育亲人干革命,重点是做毛泽东的工作。因为毛泽民当时已成家。但毛泽东教育他,为能只看到自己这个小家,应该看到大家,想发、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毛泽民在兄长的耐心教育下,毅然舍弃小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他担任过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过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年被新疆军冷藏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1991年江总书记参观到这里深情地说:“毛主席一家很了不起,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除了毛泽民、毛泽覃,主席一家还有四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毛泽东故居室内参观完全了,请大家到屋后参观。这时是毛泽东小时候劳动过地的地方。毛泽东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同情穷苦大众。有一年秋收时节,父亲毛顺生在这块坪上晒满了谷子。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农民们都忙着收拾自家的谷子。毛泽东看到邻居毛四阿婆一个人抢收谷子有困难,马上跑到她的晒谷坪帮她收完谷子,然后才回到这里抢收自家的谷子。可是,自家的谷子早已被雨淋湿,还被雨水冲走不少。父亲回来后很气愤。他向父亲解释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不得了,我们家里,自然不要紧些。大家从这普通的晒谷坪上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的风范和气度。坪下面是毛泽东家的稻田。小时候,毛泽东常在田里帮助插秧、除草、扮禾、他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直到1959年,他还指着这片稻田告诉同人员说:这片田,下面的好些,产量高些,上面的差些。希望毛泽东的参观、访问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篇二: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嗨!大家好!我是北海市的杨翰霖导游.就叫我杨导游吧!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的地方是—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我们的第一站已经到了,那就是毛主席的家—上屋场.这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江南农舍,为“一担柴”式的房子,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占地566.5平方米.它座南朝北,背山面水.瞧!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邻,绿水莹莹,风吹过,荡起缕缕涟漪.向青山远眺,背依翠竹,绿水苍松和翠竹把这栋普通的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参观第二站—毛泽东铜像.位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像区占地5200平方米。毛泽东是我国以前的主席,他带领我们赶走了在我国捣蛋的日本.接下来我们来到我们的第三站—私塾的旧址—南岸.南岸位于毛泽东故居西侧.藏有《三字经》、《百家姓》、《论语》、《诗经》和《孟子》等儒家经典.我们的第四站是—毛主席纪念馆.它位于韶山冲引凤山下,坐南朝北.一共有因个展厅,四个展厅专题陈列: 《毛泽东遗物展》和《毛泽东一家六烈士》这两个展厅.今天,我们的旅游结束了,解散!各自带上随身物品,带好孩子,找个韶山宾馆住下.明天八点准时在这集合,明天继续介绍剩下没讲的四个景点.篇三: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的故居是一间灰瓦砖木房子,里面有许多房间,以前里面是毛主席和他的弟弟、父母住的,他们睡的床是木制的,不是很大。房子前面有一个很大池塘,后面和左右三面环山,那上面种着许多昌盛的树木。导游告诉我们这风水好叫做“前有照,后有靠,两面山环绕。”
后来我们去毛主席纪念广场,广场很大,长183米,是主席身高的100倍,广场两边有许多各色各样的石头,上面刻有毛主席手书的诗词,旁边还有毛主席纪念馆和家族祠堂。之后我们瞻仰了毛主席铜像,铜像高10.1米,象征着十月一日国庆节,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广场上,人们有的读诗词,有的在和铜像合影,还有的在欣赏周围的美景。
来这里的人很多,毛主席在我们心里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大家读者毛主席的诗词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一定要按毛主席的话去做!
第四篇:叶剑英故居导游词
叶剑英故居导游词
欢迎各位朋友来到叶剑英纪念园,我是你们的导游郑雪,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进行游玩。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景区门前的广场上,这四周是的围墙是仿造客家建筑夯塔土楼而建。立在水池中央的是汉白玉方碑,四面都雕刻有图案在上面。我们正对的是一级解放勋章,左边是八一勋章,右边是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而背面则是陈毅元帅题写毛泽东评价叶剑英的手迹: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在这汉白玉方碑上,以庄重、简洁的手法,赞扬了叶剑英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大家进门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座庄重典雅的牌坊,牌坊正面横额刻“盛德若愚”,背面“风范长存”。正面长联“剑气凌云精忠社稷叱咤风云铁马啸,英才盖世满腹良谋匡扶政局国基安。”赞扬叶剑英在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背面则是“风范长存”。穿过牌坊,前面的那棵树便是大家都爱的龙眼树了。它由叶帅的伯父栽种,已有130年的树龄了。七月来的话,大家还可以看到沉甸甸的龙眼挂满枝头并品尝一番了。雁洋是块“卧虎藏龙“宝地,不错,据说在雁洋镇最高的五指峰上往下看可见两条白练般的长河环抱一个椭圆的高山,而山形就像一只躺下来休息的巨虎,这巨虎就是虎行村了。大家可能不知道,叶帅的原名叫叶宜伟,叶剑英是后面才改的名。好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福智堂了,由叶剑英祖父名字命名,是客家二横二进殿堂式民居。靠叶剑英下南洋的伯父寄钱回来,其父将之建成历经8、9年的时间。据说抗战时期叶帅曾在此居住过。
幼年的叶剑英最爱在大榕树下听大人们讲故事,又会在自己记清消化后讲给同伴听,自然的练就了他的好口才,因此造就叶帅舌战群儒的美称。这榕树古井,自然的就少不了叶帅童年的身影啦。在叶帅74岁的时候,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时,曾满怀深情的掬起一捧清泉,回忆童年趣事。
大家应该对叶帅的丰功伟绩很感兴趣吧?那就让我给大家说说叶帅为人民作出的三大件事吧:其一,是在南昌起义前,叶剑英得知汪精卫欲以邀请叶挺、贺龙上庐山为名加害他们而冒险告知两位将领此事,共同商量出对策,并顺利进行南昌起义。其二,是长征途中张国焘(tao)欲南下,拒绝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叶剑英及时截获了张国焘发给徐向前的电报,并报告给毛主席,在危急时刻保护了党中央。其三,在危机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严峻时刻,叶剑英挺身而出,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借书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可怕的灾难。
现在我们到了半月池,在六七月的时候便会有开满美丽的荷花,而这美丽的荷花种在这儿,也是由客家人想起意于和平之意。而这半月池观赏之余,更重要的用处就是用池子里的水灭火了。里面就是叶剑英故居了,大家随我进去看看吧,不过可要记得做个文明的游客哦。推开低矮的木栅栏,穿过约半米宽的门,展现在眼前的是古朴而整洁的两排房屋,共有15间房,其中4间是叶帅家所有。叶剑英83岁时回到故居,首先进的就是右侧第二间其父母亲的卧室,当他看到自己小时候吃饭的小桌子还在,摸着父母房间的古旧木窗,感情油然而生,吟出“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的动人诗句,表达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这间房间有叶帅父母的遗像,说起来叶帅的母亲的言谈举止可算得上是他小时候无字的教科书了。客家妇女以勤劳、能干、俭朴著称,陈秀云就很典型。她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还常帮人打点短工,以补贴家用,是虎形村里有名的贤妻良母。母亲是叶剑英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母亲用客家妇女的勤俭美德教导着叶剑英。一般是妈妈做饭,叶剑英就帮着在屋外捡柴,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生火。妈妈下田劳动时,叶剑英就在田里拔草,或者帮妈妈提提篮子、送送农具。妈妈劳动不歇脚,叶剑英也不会停下来。因为家里常常缺粮,陈秀云就在家立下一条规矩:不论大人孩子都不准剩饭,哪怕掉一颗饭粒也要拣起吃掉。所以叶剑英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节俭的习惯。
接下来,我们将去新纪念馆,途中不妨让我讲讲叶帅的“花帅”如何得名而来吧!叶剑英一生有六位妻子,三位红颜。并不是同时拥有,而是与每位妻子的婚姻结束后才有下一段姻缘。第一位妻子属于包办婚姻,无子女。第二位是冯慕华,生有一子一女,叶选平是叶剑英的长子,于93、98年连任第8、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位妻子,是曾宪植,才华并貌的她有了叶选宁,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后因工作关系而长期分居,这样日子久了叶帅还是和她离婚。第四位:危拱之,无子女。第五位:南方局机要工作人员吴博结婚。吴博生下了个女儿,后来当了导演名叫叶向真,拍过著名的电影“原野”。第六位:华北“军大”学员李刚结婚,这次的夫人给她生下了一子一女:叶选廉、后因感情不合与1955年离异。
现在远远望去有一辆中巴车在那边,那是叶剑英曾用车,在叶剑英1980年回家乡视察时曾使用该车,车上设有办公小桌,供叶剑英视察中与地方官员谈话时使用,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首长们“中巴办公”这一做法,由叶剑英首创开河。旁边的一辆奔驰是叶剑英在北京工作的专用车。现在给大家讲个关于叶帅的一个小故事吧。一天,叶宜伟和几个同学来到林老师的宿舍玩,看见老师的辫子不见了,叶宜伟就问:“老师,您的辫子哪里去了?”老师回答:”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反对清王朝,我们不能再保留着辫子了。”叶宜伟听了心情非常激动,坚定地说:“我也把辫子剪了。”说着就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辫子剪了,其他几个有勇气的同学也跟着把辫子剪了。这事很快就在学校和镇上传开了,开明的人赞扬说;“这些学生娃娃有骨气,剪得好。;顽固的就说:”简直要造反了,秃子打伞,无法无天。”这事很快传到了叶宜伟父母的耳朵里一向爱护叶宜伟的母亲心里担心儿子会闹出什么事,倒是父亲走南闯北,见世面多些。他待儿子放假回家,摸摸儿子的头,对叶宜伟的母亲说:“他的辫子剪了就剪了吧,一个孩子,他们能把他怎么样?”
我们跨过景观大桥,来到新建的叶剑英纪念馆。馆前,这一座叶帅的铜像,身着中山装,收拿草帽,坐在石头上于民众亲切的交谈,充分体现了叶帅平易近人,亲民爱民的光辉形象。现在大家可以进入馆内参观,在里面会有更多精彩等着大家。那么,大家一小时后在这里集合吧。
第五篇:毛泽东故居导游词
毛泽东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游览。毛泽东故居在韶山,但“韶山”二字从何而来?„韶‟又是什么意思?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相传舜南巡时,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命侍从奏九章韶乐于此。自此以后,人们把舜帝演奏过《韶乐》的这个地方叫取名韶山。“韶”便是虞舜时的宫廷乐名。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狭长山谷,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就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独特地政治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故居成为世人瞻仰的革命圣地。自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故居共接待中外客人近4000万,其中包括100多位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4位外国国家元首、30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
故居的前面是荷花塘和南岸塘。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游泳,南岸塘就是他少时“习武练艺”的最好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塘感叹地说:“毛主席是少时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我们来看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门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这里老百姓称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5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70余平方米。
1878 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1918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状恢复的。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13间半瓦房和22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大门顶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堂参观。这里是堂屋,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指的就是这一间。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是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
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后走,我们便来到了“退堂屋”。这个大锅是煮猪潲用的。右边的脚盆是用来洗澡和洗衣服的。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此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这个大水桶是原物。这是南方农舍一般都有的天窗,它用来通风、透气、采光,天窗下有暗沟,用来排水。
接下来,我们参观厨房。请看这个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三合土等砌成,用不了几年就得重作。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这里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毛泽东回来时,饶有兴趣地观看锅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主席,您有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泽东点点头说:“这个东西没有,是现代的。”于是后来工作人员把围子撤了。
这里是火堂。南方农家没有专门的取暖。遇上很冷的天气,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用来挂壶烧水的,过去农家没有热水瓶,客人来了,马上打过来水烧起来。当然这里也可挂吊锅,用来煮饭,冬天全家围坐一团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1921 年春,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当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2月15日是毛泽东母亲的生日,那天晚上,他邀弟弟,弟妹及妹妹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到这里这几年遭受到的灾难,毛泽东说,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就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在毛泽东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又总是教育自己的亲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战斗,一家先后有六位亲人英勇献身,毛泽东的家庭成为革命家庭。关于这部分内容,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专题陈列,欢迎参观。1991年,江总书记在此参观,了解这些情况后说:“这个地方很有意义。”
请看下一间横屋。这里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这里召集一些父老乡亲,以下棋、打牌作掩护,召开各种小型会议,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来到韶山。他在这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并对农运作了重要指示,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1月9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考察,当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询问他何时再返乡。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果然,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返故乡时,离开这里已整整三十二年了!
毛泽东父母卧室。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毛泽东同志的父亲顺生生于1870年 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期因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做些猪、米等小生意攒积钱财。后来,他购置田地,扩建房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920年他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母亲生于1867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乡亲。父母亲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他凝视良久,然后又说:“要是现在就好了,要是现在就死不了。”大家看到的这张陈旧木床是原物。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墙上的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就是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毛泽东外婆家的珍藏而幸存下来。
这里是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当年,毛泽东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毛泽东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往往白天下在劳动,晚上读书读得很晚。有时为了不让父母为他担心,便用被子蒙上窗户,躲在房子里刻苦攻读。在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后,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怎么这些书里写的英雄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从来没有描写过拿锄头劳动的农民呢?他苦苦思索了两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是不会去写农民的,毛泽东很为农民不能上书而打抱不平。后来,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书,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毛泽东极为赞同,并且燃起了复学的愿望。
毛泽东卧室上面是一个小阁楼。1925年毛泽东回来开展农民运动,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实际斗争中,毛泽东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神福轩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五位同志后来为革命英勇献身。
请继续往前参观。这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六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毛泽东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有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间小屋是碓屋,这里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说,他原来就做过这种劳动,这是一种较繁重的活。这是谷仓。最兴旺时,毛泽东每年最多能打粮食80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这里是牛栏。这是柴屋。毛泽东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
这间是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 1905年,13岁就跟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4月,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故居参观,当他看到与自己在江西同命运共患难的战友的遗像时,久久凝视着,深情地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毛泽民的卧室。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生于1895年。1921年春,毛泽东回家教育亲人干革命,重点是做毛泽东的工作。因为毛泽民当时已成家。但毛泽东教育他,为能只看到自己这个小家,应该看到大家,想发、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毛泽民在兄长的耐心教育下,毅然舍弃小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他担任过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过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年被新疆军冷藏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1991年江总书记参观到这里深情地说:“毛主席一家很了不起,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除了毛泽民、毛泽覃,主席一家还有四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毛泽东故居室内参观完全了,请大家到屋后参观。这时是毛泽东小时候劳动过地的地方。毛泽东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同情穷苦大众。有一年秋收时节,父亲毛顺生在这块坪上晒满了谷子。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农民们都忙着收拾自家的谷子。毛泽东看到邻居毛四阿婆一个人抢收谷子有困难,马上跑到她的晒谷坪帮她收完谷子,然后才回到这里抢收自家的谷子。可是,自家的谷子早已被雨淋湿,还被雨水冲走不少。父亲回来后很气愤。他向父亲解释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不得了,我们家里,自然不要紧些。大家从这普通的晒谷坪上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的风范和气度。
坪下面是毛泽东家的稻田。小时候,毛泽东常在田里帮助插秧、除草、扮禾、他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直到1959年,他还指着这片稻田告诉同人员说:这片田,下面的好些,产量高些,上面的差些。希望毛泽东的参观、访问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