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9: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篇: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娄底广播电视大学李冕

摘要:开放大学校园建设对推进开放大学持续科学发展、发展先进文化、塑造全面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举措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指出要加强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更新领导的思想理念,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打造具有文化气息的优美校园,并用相应的规章制度做保障,最终形成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精神文化。

关键词: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发生在校园中,以各种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主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校园精神,它也是一种对学校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被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认可的价值观念与理想目标的综合。一般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作为基础的物质文化、起保障作用的制度文化以及核心内容精神文化。国家的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应该大力发展举措,建设出能够体现社会主义鲜明特点,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便最终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和教风。”

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大学,中国的开放大学拥有众多的学生,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如何开展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发挥开放大学学校的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更全面、更优秀的人才,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对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展开全面的讨论。

一、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开展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开放大学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大学,强调“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陈建民书记在《全球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电大发展路径的初探》中指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全球化进程的组成部分。跨越国境的虚拟学习与跨国教育合作将是开放与远程教育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竞争正在加强,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国际化趋势明显。

因此作为远程教育的代表,独特的办学特色决定了开放大学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力开展,把其看作是加强学校实力的一种重要举措。为了跟上远程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为了在现在竞争激烈的远程教育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打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为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开放大学形象,利用这种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最终打造成开放大学的文化品牌,从而提高开放大学的竞争力。在一个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中,师生都可以享受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思想氛围,这是开放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条件,也是必然和基本的要求。

2、加强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开放大学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需要

“三个代表”中曾经明确说明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国家和社会高等人才的聚集地,高校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它是各种文化传播和发扬的重要阵地,也是义不容辞宣扬先进文化的平台,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其提供充足而正确的人文动力。尤其是在现在的中国,地域广大,本来就有很多中文化并存,再加上改革开放的持续影响,各种思潮不断激荡交融,这就使得在社会转型的持续加快中,各种不良的文化现象逐渐暴漏出来,尤其是对于国家未来栋梁人才的青年来说,价值观模糊、道德标准偏差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严

重。

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中坚力量,在打理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方面的责任是无须多说的,校园文化的大力开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加强开放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大力促进开放大学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保证。

3、加强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开放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国家相关政策中曾经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伟大事业,这一切的工作,不仅要着眼于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还要着眼于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社会各个群体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明确揭示了新时代下,我国教育方针的新举措和新内涵。

对于开放大学的教育来说,一个很重要的立足点必须明确,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延续传统的只传授知识的方法,作为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直接参与主体和最终受益群体,学生必须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做到不仅可以很好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据社会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对于青年一代,他们的思维习惯的形成最容易受到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影响,而这些环境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环境,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现代社会,人才辈出,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于开放大学的教学来说,一定要在保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对他们开展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造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使得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增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人处世的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保证社会人才高端性的重要手段。

二、现今情况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和高校自己的重视,电大教育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办学规模逐年增大,教学的信息化手段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模式都随着时代在进步。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肯定我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不足,尤其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过于追求学校规模而越来越成为一个薄弱环节,这样就使的其不仅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文化需要,而且同样也无法跟上目前开放大学教育飞速发展的局面,本应该对开放大学学校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的校园文化,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作用。总结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

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遗憾的是,现在开放大学校园中的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起主导和策划作用的学校领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校园文焕建设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这所高校在文化建设上能够走多远。目前,不少开放大学的领导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都缺乏一个正确、客观、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在他们的认识里,可能简单地把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同于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他们认为这些工作更多的应该由学生管理部门来负责,没有利用学校领导层的影响力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同样也没有把校园文化的建设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一个可以左右开放大学竞争力和品牌凝聚力的高度。

这样偏差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的局面,现实中的开放大学往往没有自觉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的投入都是极为缺乏的。而且需要看到的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绝对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看见成效的,这就导致了很多领导之注重对学校规模的扩大,招生规模的增加,由于学校运营经费的眼中分配不均,而没有把该有的精力放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只追求眼前的办学效益,而没有看到长远的科学发展理念。

2、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的参与度不够

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重视和策划,而且也离不开全体开放大学师生的集体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共同推进开放大学校园中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开放大学校园中存在着师生参与度不够、效果差等问题。

首先是教师。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应该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策划和实施者,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开放大学不停增长的办学和招生规模,过多的学生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来匹配,从而使得开放大学高校中的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过于繁重,他们游走在教学和管理中间,要自我充电又要适应现代教师的职业标准,从而使得空闲时间非常少,减少了和学生交流的时间,一旦遇到校园文化活动,也没有很多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便逐渐成为了旁观者。

其次看学生。学生是开放大学校园的重要成员的,当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可是开放大学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又不同,他们大多都是成人,生活状态有很大不同,学校和家庭的矛盾始终存在,在开放性大开放大学中,每个人的学习目标不同,这也使得师生以及学生之间没有很多交流的机会,始终处于准奋力的状态中,这样以来的话,他们受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就很少了,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对于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很有限。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不能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那么肯定会大大制约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严重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实现。

3、校园文化无法充分体现开放大学独特的特色

与一些底蕴丰厚的高校相比,开放大学在中国的办学才刚刚起步,底蕴尚浅,各地的开放大学校园普遍缺乏历史的文化感。因此,很多基层开放大学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照搬拿其他高校的活动,这样可能在短期内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有高校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种个性正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可贵之处,如果用拿来主义对其进行建设的话,将很有可能使得这种可贵之处逐渐消失,那么如此一来的话,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也就失去应该有的魅力了。

因此,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秉承着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理念,体现终生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大众文化为基本,而不是人云亦云,跟在之名大学的后面,邯郸学步,最终落得一个四不像的尴尬境地。

三、加强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1、更新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

领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主导者,只有观念正确到位,充分重视,才能很好地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的实现应该是在师生参与的基础上,各部门密切配合才可以。

首先要更新开放大学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统一他们的思想,达成共同努力的认识,然后一起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浪潮中。其次就是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给予必要的保障,可以包括制度和物质的保障。学校领导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设计主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行方案,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参与的热情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它为师生提供了交流的舞台,而且还可以让师生展示、锻炼、提升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要注重开放大

学中学生社团的建设,比如文学社、篮球协会、摄影组织等,不断培养学生们各方各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为全面提升素质打下基础。

生动有趣、积极向上的体育、娱乐、学术和科技活动,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加入这些活动,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当然在传统节日或者校庆等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开展有针对性、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师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作为开放大学人的归属感。

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重要的参与者,要展现出开放大学开放性办学的特色,不断提高文化的档次和品味,扩大开放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

3、优化育人环境

一个好的校园环境便是一个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得学生有更好的心情来接受教育,而且校园环境本来就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独特的文化气息可以使得师生备受感染,提高文化修养。

这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要把学校的一切建筑都利用起来,展示开放大学独具的特色,让整个校园中都洋溢着浓烈的文化气息。

4、加强制度建设

一个好的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要根据开放大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师生都接受的制度,以人为本,用制度来规范、指导和激励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有序的环境。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开放大学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切勿拿来主义,坚持长期应用,禁制随便修改。

5、突出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最高目标,它要求在开放大学校园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风、校风和教风。这是师生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规范准则,也是开放大学持续科学发展的基本指向。

开放大学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种团结奋进、艰苦朴素、求实创新、乐于奉献的校风,勤奋刻苦、不怕挫折、多学多问、敢于创新的学风,以及从严治学、爱岗敬业、寓教于学、为人师表的教风,用良好的校园风气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为社会塑造全面合格的人才。

要用与时俱进的信念来进行校园精神的推广,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把学生和学校联系起来,随时更新和思考校园精神的完善工作。要做到传承特色,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精神,保持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适应社会的发展。

开放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己独具的特色,我们应该结合开放大学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领导和教师的参与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充分注意开放大学的特点,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提高开放教育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智萍利.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2]玛依拉.哈拜.浅议电大校园文化建设[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3]秦惠娟,高勇.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

[4]钱有江.基层电大校园文化的缺失及其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培养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青年人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

作用

问题

对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校园文化目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应具有以上的优点。那么优秀的校园文化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提升素质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2.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 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营造积极向上 的文化氛围

3.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融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文化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不能作出及时的、恰当的应对,导致教师在更多的场合考虑的不是怎样有利于教学、怎样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眼前利益和效果。因此,高校应找到一个契合点,既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交融下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培育更适合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高校内部抓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会对高校整体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不清

各个高校的发展特色不尽相同,每个学校都会有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面面俱到或者放任自流都是不可取的。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不够清晰,没有鲜明地体现出要提倡什么,展示出学校特色文化,如诚信教育、责任意识培养等方面,因此高校内部要从整体考虑,达成统一的认识,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考虑到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保持自身发展特色。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加强领导,注重实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共青团、党组织、职代会、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作用,齐抓共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所以,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会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

(三)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针对我们的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我建议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我们学校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

(四)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用一固定的模式、手段来完成,要使高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508978.htm 2.http://wenku.baidu.com/view/356cb8bb1a37f111f1855b07.html

第三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作业

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08国贸一班 王玮 08575112

时间过得真快,当时布置作业的时候还纳闷道这样一篇小论文老师怎么还给与我们这么多时间去写,对我们来说这种作业就是从忙碌的无聊中挤出点时间用于简单的复制粘贴,网络是个好东西,还是老样子,在交作业的前两天大家才开始真正的意识到这份作业的存在性,看着大家通过各种手段应付着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作业,我毫无紧迫感的压力毫不犹豫的将作业拖到最后一天去写,明天是最后的期限,我也是刚看了作业要求里面后才想起来这是上个学期布置的作为学科成绩的作业。

就像是每次期末考试将近的时候,大家依旧醉生梦死的忙碌着自己的各种无聊,大家早就都知道考试之前老师肯定会给出范围,范围就是不挂科的通行证,所以只要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花几个小时背熟范围就可以不挂科;就像是这样飞逝的大学时光一样,到了将要离开大学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些逝去的日子,或许有些人才开始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才计划好自己要做的事情,才开始学会清楚的认识自己,才开始明白如何去看待事情,才有了真正进入大学的状态,才找回了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可是大学生活已过大半。

突然想起了高三毕业之后的那段时间,解脱了中学阶段苦闷的传统义务教育,奔向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大学,可是进入大学一个月就发现,原来父母长辈眼中的那个大学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样的大学文化已经销声匿迹,我们向往长久所追求来的不是雨过天晴后的更高处,而是一下子跌入了深渊。

刚开始,每周的课程都很少,还没带电脑,空虚无聊占据了同学们的大好青春,大学开始成为游戏爱好者的天堂,成了好吃懒做者的摇篮,一些积极人士踊跃的参加学校里面的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大家开始慢慢的接触和融入这个新环境,学长们告诉你在这个大学里面可以放肆去做的一些事情,怎样聪明圆滑的在这个社交圈里游刃有余的处理问题,后来自己发现这样的环境跟他们描述的大相径庭,我们就这样或多或少的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游戏式的恋爱观似乎让恋爱的人自导自演了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偶像剧,当然大部分都是悲剧,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很投入,很多人还躲在某个角落不可自拔的舔舐着伤口。应付式的学习观使一张毕业证书成为了大学四年的最终奋斗目标,当课堂时老师再次提问到那个很简单的问题的时候,班上依旧是鸦雀无声,只有在考试那段时间才会第一次将课本翻起,报考时花费心思精心挑选的专业不敢再用爱好来形容。官僚式的作风在学生会兴起,那些人总是形式化的为不切实际又毫无意义的事情忙碌着,再也没有力气在学习上竞争与切磋,而是爱慕虚荣的盲目攀比与炫耀,一切在大家眼中那么的虚假那么现实,当最不敢提及的理想再次成为我们的话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成了公认的现实总结,我们就是跟着这样的大学文化随波逐流着,青春年华被加工着又即将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理想渐行渐远。大家可怜的望着这个自己一手捏造的骨感世界,这时候才发现,其实我们都变了,所谓的坚持已经不起作用了,所谓的理想已经湮灭了,也只剩下可怜了,真的很可怜!

文化是大众的,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学是这个社会的,更是我们的,文化好比一潭水,我们每个人就是潭中的每一滴水,在大家可怜的抱怨的同时是否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现实偏离了原先所拥有的词性,而代表着社会中不公平的一面,有很多人总是无奈的用“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来回应大学来自己的改变,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选择重于努力,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改变自己来解决问题?敢问同学们,你们为建设良好大学文化做出正确的选择了吗?你们的选择真的是无愧于心吗?没有走不同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你们又为选择做出努力

了吗?一切的努力一切的选择都源于自己,而你们又真正的认识到自己了吗?其实这些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得,不过你们都去做了吗?迷失的孩子们,你们找到回家的路了没有?

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校方领导者与教师工作人员站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责任也是重大的。如何去正确的引导学生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高尚的思想情操应该是所有工作的重心!向校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学校领导层要摆脱官僚化的管理,大学的管理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既然大学是教育之地,应该让懂教育的人来管理大学!不能被现代社会的不良文化侵入!第二,将思想道德课程放在首位,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第三,在心理方面给予引导与帮助,虽然进入大学的几乎都受过成年礼,但大部分学生心理理解和抵抗能力较弱,需要正确的辅导!倘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一生中是不易改变的,其影响社会也是长久的,所以在心理方面的正确塑造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第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学生的爱好与接受知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个人特长得以发展,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大学生在这海洋中就是水手,教师们就摆着舵向,绕过暗礁,迎对风浪,领学子们走进人类文化的圣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们是责无旁贷的,故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我们都朝着各自的方向走着各自的路,越过前方障碍后,要记得自己所坚持的方向!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培养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青年人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作用问题对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校园文化目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

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应具有以上的优点。那么优秀的校园文化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提升素质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2.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 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营造积极向上 的文化氛围

3.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融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文化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不能作出及时的、恰当的应对,导致教师在更多的场合考虑的不是怎样有利于教学、怎样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眼前利益和效果。因此,高校应找到一个契合点,既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交融下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培育更适合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高校内部抓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会对高校整体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不清

各个高校的发展特色不尽相同,每个学校都会有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面面俱到或者放任自流都是不可取的。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不够清晰,没有鲜明地体现出要提倡什么,展示出学校特色文化,如诚信教育、责任意识培养等方面,因此高校内部要从整体考虑,达成统一的认识,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考虑到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保持自身发展特色。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加强领导,注重实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共青团、党组织、职代会、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作用,齐抓共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所以,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会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

(三)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针对我们的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我建议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我们学校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

(四)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用一固定的模式、手段来完成,要使高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第五篇: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国家开放大学专题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国家开放大学 国 家 开 放 大 学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31 日 3 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33年来,逐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950万名毕业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近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开放大学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辉煌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努力建设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续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6月21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批文明确,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深远。

筚路蓝缕忆关怀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基础是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由邓小平同志亲手创建而成。广播电视大学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1976年10月,历时10年的“文革”宣告结束,但留下了满目疮痍。当时,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教育、科技、文化一片凋零。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二位;每万人口中仅有11.6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九位;企业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不足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80%以上。整整一代人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需要的各种类人才青黄不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要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人才问题。

1977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自告奋勇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他建议立即恢复高考制度,加快速度培养各种类专门人才。于是,停止了10年的高考招生制度重新启动。当年,570万名考生报名高考,但由于高校太少,条件不够,招生规模受到极大限制,只招收了27万余人。540多万名考生以及因种种原因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数以千万计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被挡在了大学门外。这是一种历史无奈,也是一种历史矛盾。但这些无奈和矛盾不解决,中国的人才问题、经济建设问题、科学发展问题和社会建设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1977年底,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认为英国利用现代化手段举办开放大学,让更多人可以上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之后,中央有关部门根据邓小平的有关指示精神,迅速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着手筹办广播电视大学的工作。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稍后的全国科学大会和首次筹办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举办电视大学;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这个现代化手段就是电视大学。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强调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由于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推动,广播电视大学筹办工作进展神速。1979年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指出,“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对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将会起重大作用”,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办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注意总结经验,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好”。1979年2月6日,经过一年多的高效筹办工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日,标志着打破常规、从无到有、充满创新精神的广播电视大学横空出世。

在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发展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大教育工作,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电大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决策。1996年,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题词,要求“办好广播电视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指出:“电视大学是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等同志多次视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情况,就办好广播电视大学作出重要批示。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党和国家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不仅为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并且直接推动着广播电视大学不断阔步前行。

风雨同舟谋发展

33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回顾33年来的风雨历程,广播电视大学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是创立发展阶段(1979年至1989年)。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大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因10年“文革”耽搁、积压的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上大学,以及各种类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探索独特的发展道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在职人员大力发展高等学历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1979年,广播电视大学共招收了41.7万余名学生,其中全科生11.5万人,单科生30.2万人。此外,还有试读生约10万人,再加上各地收听电大课程的大学分校学生,全国收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讲授课程的共有60多万人。在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间,广播电视大学共招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61万人,毕业104万人,非学历教育结业生200万人,年平均学历教育毕业生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17.1%,很好地缓解了人才紧缺问题。

二是多元探索阶段(1990年至1998年)。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了多层次多途径的开放办学探索。强调从半封闭式的办学方式向开放式转变,单一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向多功能转变,深入开展自学视听生制度、开放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和举办专科层次的大学基础课程教育试点。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技术人员、回乡知青、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和农民提供电视教学课程(节目),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立中国电大计算机网络协作会、CAI课件开发制作协作会,建设电视直播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研发中心,推动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是“开放教育”阶段(1999年至2012年)。20世纪末,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999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探索并构建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专科起点)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试点内容包括免试入学,择优注册,招生对象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相当学历的在职人员及社会青年,学分8年有效,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文字教材、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课件、学习网站等多种媒体进行自学,教师给予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全过程学习支持服务。中央电大负责统一学籍管理并颁发毕业证书。开放教育试点探索,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以及远程开放条件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新机制。

与普通高等学校各自独立办学不同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还有44所省级电大、1125所地市级电大、1827所县级电大、3000个教学点、6万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2万人。

33年来,尤其是开放教育试点以后,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整个办学系统的协调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办学成就。33年来,充分利用系统办学优势,累计为社会培养了95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并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党员干部在线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休闲文化娱乐活动等非学历继续教育6000万人次。广播电视大学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广大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广播电视大学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教育公平,成为今天全面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硕果累累惠民生

广播电视大学自成立以来,便把国家、民族赋予自己的使命与自身的价值追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不遗余力地为基层服务,为百姓服务,为特定群体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目前,广播电视大学本专科学生规模359万人,其中,中西部学生占55%,超过70%的学生来自基层。

为帮助农村地区培养人才,自2004年起,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中央电大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1年,中央电大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共开设了18个本专科专业,累计招生32.85万人,毕业17.22万人,目前在学生15.63万人。

为维护边疆稳定,振兴民族地区教育,2002年,中央电大与西藏大学合作成立中央电大西藏学院,依托中央电大的教学网络、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面向西藏地区开展远程教育,为西藏地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机会。截至2011年,已开设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1个本专科专业,累计招生5750人,毕业2953人,在学生2797人。同时,中央电大结合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实际,开设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开展汉语教学培训,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振兴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央电大在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达18.19万人。

为推进科技强军,提高部队士官整体素质,经教育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分别于2000年成立了八一学院、2001年成立了总参学院、2009年成立了空军学院,依托军队建制或军事院校组建教学点和学习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通过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向全军开展士官远程开放学历教育,以军为主,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使士官学员“不出营门上大学”的梦想成为现实。截至2011年,在部队共设立教学点488个,累计招生17.97万人,毕业10.38万人,目前在学生7.59万人。

为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体现社会关爱,2002年,中央电大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依托地方电大和当地残联共同建设教学点,开创阳光学习网,面向有学习能力的残疾人,开展远程开放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康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提高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截至2011年,累计招生7925人,毕业2881人,目前在学生5044人。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大学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大力开展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十一五”期间,非学历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增长迅速,平均每年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规模在300万人左右,占全国高等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超过了1/3。

在社区教育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社区教育推展计划”、成立“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设立了44个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制作可用于社区教育的音像资源约10万分钟。在16所省级电大增挂社区大学牌子,在6所地方电大建立了社区教育学院,在部分省级电大成立了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或者终身教育委员会。各地基层政府也纷纷依托电大基层办学网点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在学习型政党建设方面,广播电视大学承担了中组部“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已制作完成约700个小时的各类学习资源,通过“干部在线”网络培训平台为党员素质提升服务。目前,已在云南、西安、哈尔滨、贵州、天津、安徽、湖南、山西等地深入开展,已培训数十万党员干部,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证明,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践,探索了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背景下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之路,探索了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可行做法,探索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为我国建设开放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创新促转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办好开放大学”。这些目标和任务,都为国家开放大学的组建、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应该看到,当前的教育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教育理念上,传统的把教育限定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教育理念正在向现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传统的关注少数精英的教育向现代的更加关注广大民众的教育转变;在学习方式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正在向以“学”为主的教育转变;在教育技术应用上,传统的把教学内容简单数字化向现代的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转变。

总体来说,教育正在从比较传统、封闭的状态向比较现代、开放的状态转变。教育开放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选择,而开放大学则是教育开放的结果和载体。

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以开放教育为基本特征,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为每一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服务。由于开放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方式方法、价值取向和实际效益,自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以来,它就日益受到世人重视和关注,得到各国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举办了这种新型的开放大学,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很值得我国深入研究、学习、借鉴和吸收。与此同时,我国也要进一步梳理、总结自己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面向未来,根据我国实际,积极探索,把我国的开放大学办好,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发展之路。

从历史情况看,广播电视大学虽然有开放大学的性质,但开放得还不够,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当前,教育部决定成立国家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换牌,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战略转型。

在本质上,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它强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建设这样一所新型大学,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为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解决种种历史和现实问题,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要,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理想目标实现。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战略转型的过程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过程,任重而道远。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将按照新型大学的建设要求,全力推进四个探索:第一,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探索建设一所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为办学理念,办学组织体系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实施注册入学、弹性学习、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灵活、多样和个性化学习机会与服务,关注特定区域与人群,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第二,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索建设一所以需求引领、应用切入、协同创新为基本思路,以实现质量更高、规模更大、成本更低为价值取向,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生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测评、网络孔子学院为建设重点,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大学。第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探索建设一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型大学。第四,适应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需要,探索建设一所以学分银行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目标,能够实现各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型大学。

总之,国家开放大学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有着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办好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全新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坚信,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把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好,一定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汇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目录 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

    浅谈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李金云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应用型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其在人才培养方向,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其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1 (一)坚持先进化的正确方向, 是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需要„„„„„„„„„„„„„„......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江西省宁都县老年大学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 活动经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批准,接受四川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宣传思想工作处指导,由四川教育报刊社、新华文轩出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我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它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