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思品学科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工作思路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质量。深化理论学习,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工作安排
(一)加强理论学习
本学期继续组织教师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加强新教材的研讨力度。以思品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组织教师不定期地举办专题沙龙研讨,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创设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及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从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丰富教育理论的纬度出发,指导教师深入探讨思品教学的策略。
(二)关注教学实践
1、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辅导区开设本课程的学校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确保本学科开足上好。
2、关注思品教学,不只注重于课堂,而应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有课程意识,注重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3、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关注各校课程实施状况。
4、关注教学一线典型的新课程案例,鼓励教师注重积累平时好的课件、教案等资源,积极发现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不断丰富本辅导区
新课程资源。
三、主要工作
二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组长会议
讨论建立辅导区思品学科网页
组织思品学科的老师确立本学期个人研究的课题三月品德学科市级立项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
研讨活动
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比(内容以六年级为主)四月辅导区思品学科沙龙研讨活动
镇思品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五月镇小学品德学科优质课竞赛
区思品骨干教师示范课
六月辅导区思品学科优秀论文及案例评比
第二篇:小学思品工作计划
育新小学思品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坚持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去实施“新课改”,坚持用“创新教育”思想去探索教育创新之路。
二、工作目标:
1、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社会生活,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2、开展“学大纲、研教材、听讲座、优质课”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认识,提高思品业务水平。
3,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5、开展活动性思品课研究,改革探索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他们受到教育。
三、各月工作安排“
2月份:
1、学大纲、定计划。
2、组织教师集体课。
3月份: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深化课程改革。
4月份:
1、组织教师撰写《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论文、案例。
2、各年级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5月份:
1、各年级段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研活动。
3、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听课活动。
6月份: 整理一学期工作,写好总结。
第三篇:小学思品工作计划
坞坵小学思品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坚持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去实施“新课改”,坚持用“创新教育”思想去探索教育创新之路,在深化思品教学改革,开拓创新的同时,改变传统德育课程单
一、封闭的学科化模式,开展好思品课教学。
二、工作目标:
1、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社会生活,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2、开展“学大纲、研教材、听讲座、优质课”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认识,提高思品业务水平。
3、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有机地衔接起来,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4、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创设情境,活化课堂,帮助学生学习,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起码道理,掌握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
5、开展活动性思品课研究,改革探索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他们受到教育。
三、各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学大纲、定计划。
2、组织教师听思品公开课。
十月份:
1、“国庆节”庆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组织五年级教师关于新教材开展集体备课,深化课程改革。
3、组织教师参与协作组上课、听课。
十一月份:
1、组织教师撰写《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论文、案例。
2、各年级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十二月份:
1、各年级段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研活动。
2、思品教学论文、案例送到教研室。
3、组织教师参与协作组上课、听课。
一月份:
1、校元旦文艺汇演。
2、整理一学期工作,写好总结。
第四篇:小学《思品》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湄江四小 宋庆丽
为贯彻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根据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文件(黔教法发[2011]152号)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法制教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认真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提高教师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因此,制定计划如下:
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校本培训,学校组织教师全员培训。
第二阶段:自学与上网学习,教师通过网上下载学习资料,网上互动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及配套的《教师法制常识》进行学习,掌握学科渗透法制的相关知识与具体操作。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渗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教研组通过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方法把法制教育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第四阶段:检查、指导、评比与总结。参与县教研室开展对学校开展和教师落实这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对此项工作进行总结。
二、实施方法
1、教导处、教研组、科任教师在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计划中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的相关安排和具体要求。
2、各学科教师教案中要有渗透法制知识的内容,特别是渗透点必须有法制知识的渗透内容。
3、教研组要通过教研活动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集体备课、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等方式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做好做实有效扎实推进。
4、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相应的考核办法对教师实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总之,学生的人生教育是教师的终极目标,既然人们赋予我们至高无上的称号,我们就要认清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放在思品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丰富思品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抵制精神污染。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教育,为建设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做出应有的努力。
第五篇:小学思品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思品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思品学科是一门说理性较强的课程,在思品课堂上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思品学科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思品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我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小学生的感情既十分丰富,又具有可塑性。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是陶冶高尚情操、铸造美好心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首革命歌曲,一张图片,等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通过情景还可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六年级学生在观看电影《百团大战》时,看到八路军拔掉了敌人靠近根据地的碉堡、据点,炸毁了铁路、桥梁、公路,使日军的交通瘫痪,八路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学生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这说明影片展现的情景引起了全班学生情绪的共鸣。在这样的氛围中继续教学,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直觉情感后再参与讨论,教学效果自然不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
二、课堂延伸,培养良好的习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思品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讲授《今天,你安全吗》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说出生活中的一些不安全隐患,要掌握一些避免伤害的方法。尤其是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可是课后,有些学生在活动中还是有打闹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学生活动时要当心注意安全。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通过反复提醒,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三、思想渗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留有许多弹性空间。它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材中的问号及留白的地方,不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有关活动的建议,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引导。
教师要以教材为中介展开师生对话,激发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决策与制定中来。因此,教学要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开展类似于“自学—感受
—讨论—活动”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教师要把思考和选择的权力归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创造。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是认知的强化和深化,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而注意力则可以增进学习和记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最易在直观而又形象的教学中获得。怎样让道德观点入学生的耳,入学生的脑,入学生的心,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整体作用,准确地运用教学多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让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非常有效且重要的手段。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感染学生的情绪,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与情境相应的情感,使教学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有意义的活动。多媒体创设出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运用各种手段以情育人,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品德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