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打造完美的高效课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打造完美的高效课堂
人们常说: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危害一生。尤其在新课改迅速推进的今天,高效课堂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应养成哪些好习惯呢才能适应新课改呢?
第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在导学案的提示下认真阅读教材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和资料,自己思考,才能弄清哪些知识自己能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还存在疑问,以便在以后的对学和群学中有的放矢,扫除拦路虎。所以说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自己会在过程中解决问题才是在高效课堂中获得高效的关键。
独立思考至关重要,合作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熟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作为个体的学生在小组对学、群学时,一定要积极参与进来,积极主动参与讨论、讲解、展示、质疑。让自己独学时的疑难这里得到解决,让组内其他成员得到自己的帮助,通力的合作赢得自己和小组成员共同的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习惯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可能只需要认真听老师讲就可以学好,许多知识单凭老师的灌输来掌握。但是,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学习一改往日的做法,它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单靠一个人的实力是不足以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合作学习需要需要学生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学生条理清晰地表达,也有利于其他学生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开始的表达不可能完美,也可能很幼稚,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持欣赏的态度,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赏识学生的表达。赏识是最好的催化剂,老师的鼓励一定会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时老师再教会学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规范表达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学会表达。学生都喜欢表达,又学会了表达,课堂的高效也就随之而来了。
第三、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我们在高效课堂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除了导学案之外,要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发言,勇于质疑。通常我们在上课时,导学案上问题不是很多,学生就走入了一个误区:“我只要把导学案上的问题做到了,这堂课就掌握了。”殊不知,一堂课上内容岂是导学案上区区几个小题就能搞定的,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呢。因此,我们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索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针对导学案中“我的疑问”一栏,在学生自学时一定要求学生最少找出一处疑惑写下来,并对找的多的同学给予表扬,在氛围上加以引导,对于学生找的问题,不论深浅,我都大加赞赏。同时要求大家对这些问题自己先尝试解决。当学生们都能提出问题时,我又交给学生如何提问,具体从哪些方面提问,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
第四、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小组学习有很多的展示,学生就是借助于这些展示,不断交流思想、获取知识。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展示,忽略了倾听别人的意见,甚至于有的学生认为别人的意见不屑于听,自己永远是对的。针对这一现象,我时常教育学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三人行,必有我师”,自己再聪明,总有向别人学习的地方,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你总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每堂课上我总会对于那些倾听特别认真的同学给予表扬,并不时让学生对发言进行点评,对经典的点评给长时间的掌声。让学生品意识到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倾听也会有收获,同时,对于被点评的同学也是一个鞭策。
总之,高效课堂中的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老师经常去强化,让学生耳熟能详,让这些好习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高效课堂得以顺利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
第二篇: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
《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
阶段性报告
河头小学 李峰云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重点在‘育’,所谓‘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叶老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后,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学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在教师指导下,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乐于读书的情趣,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更应重新认识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时代赋予它的一些新功能与特点,更应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研究。
一、课题研究从调查研究开始
为了客观地了解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较好地消除培养进程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的方法进行了调查。我们对收上来的学生问卷与家长问卷、教师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发现我校学生的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低效的状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从调查中我们发现21%的学生对读书看报感兴趣,每天都读,47%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读,没有计划,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他们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的规定不得不读。究其原因,我们的孩子是在视听的环境中长大的,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媒体的普及对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很大冲击。数据表明更多的学生在电视与书之间更喜欢前者。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质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的不高。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
2、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觉地迁移到课下阅读中来。没有边读边思考,边批注、勾画的习惯,有的该精读的不知怎样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86%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95%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3、阅读的内容不够丰富。阅读是一切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流。因此,找到合适学生读的课外书尤为重要。然而调查结果却不乐观。46%的学生喜欢读漫画、卡通类,40%的学生喜欢读文学故事类,22% 的学生喜欢读科普类。85%的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家里的孩子读的书有100册以上的只占2%,50册以上的仅占15%。有些学生家长,因没有经验,因而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4、不重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很多学生阅读纯粹是‚读‛,不作读书笔记这个帮助记忆的手段,因而虽然读书不少,但仍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思考对策:
(一)创设氛围,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贯化。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很难靠一两次强化训练而一劳永逸的。但也不能把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理解为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机械训练。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在必要的授之以渔、导之以法的‚教化‛以外,注意创设氛围,进行润物无声的‚默化‚。长期的熏陶与耳濡目染将深化学生对良好阅读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以读好书为荣的学校、班级氛围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益处。
(二)循序渐进,让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化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有计划,有顺序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避免期望值过高,欲速则不达,要求过低,孩子没兴趣,进步不快。
(三)投注情感,让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自觉化。
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多用鼓励法,把微笑和爱心带给学生,避免因强制的命令,消极的惩罚等硬性的手段打消学生的读书积极性,用情感来唤醒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塑造的潜能,使强烈的阅读愿望,浓厚的阅读兴趣,愉快的阅读情绪等非智力因素活跃起来,成为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巨大内驱力,乐意阅读,并去享受阅读。
(四)评价反馈,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巩固化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在学生身上,这种渴望赏识和表扬的心理尤为明显。所以不管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还是学生的互相评价,都要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建立一种发展性,激励性的评价机制,防止评价中的一刀切,对学生压指标,重短效的行为。
总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采取刚柔相济,严中有慈,恰当运用以‚尊重、关爱、激励、引导‛为特征的‚柔性‛教育方式,使学生把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看作是自我磨练意志,自我超越的过程,让学生最终以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舟,主动阅读高效阅读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在知识的海洋中愉快地遨游。
二、塑造教师、打造教育科研的生力军
只有培养出了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有质量地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是课题研究的生力军,为此,我们的首要工程是塑造教师。
(1)树立教研意识
教师首先要树立实践科研的意识,清醒地意识到自身不是教育教学科研的旁观者,而是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自己的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发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加强理论学习
学习是研究的基础,每个教师只有勤于学习,读专业书、理论书,注重在课题研究中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修养,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有力量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三、课题研究从教学实践中展开
(一)制定目标
低年级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目标:
1、创设愉快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阅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喜欢图书,爱护图书的阅读习惯。
2、每天阅读能坚持十五到二十分钟。
中年级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目标:
1、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兴趣,初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和与同学交流图书的习惯。
2、每天能坚持四十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
高年级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目标:
1、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每天能坚持一小时左右的课外阅读。
(二)指导内容和阅读的基本范围。
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或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作为各学段的推荐书目,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
低年级:
1、阅读有注音的报刊,儿童读物。
2、推荐报刊、图书:
报刊杂志:《中国儿童画报》、《好朋友》
图书:(1)、科技知识类:《生活小常识》(注音本)、《告诉我为什么》(低年级版)、《少儿小百科》(注音本)。(2)、文学作品类:《看图学成语》(注音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童学古诗》、《谜语大全》、《阿凡提的故事》、《跟我学儿歌》、《世界童话》、《古诗80首》(其中20首)。(3)、写作指导类:《跟我学写日记》、《看图写话》。
中年级:
1、阅读一般的少儿报刊,内容易懂的科技图书或文学作品,怎样写起步作文一类的指导书。
2、推荐报刊、图书:
报刊杂志:《中国少年报》、《小主人报》、《小学生学习报》(中年级版)、《少年百科知识报》、《少儿智力开发报》 图书:(1)、科技知识类:《少儿百科知识问答》、《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动植物奥秘》、《飞向太空》、《小实验小制作》、《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中国科学小品文》、《100个动物之谜》。(2)、文学作品类:《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国革命历史故事》、《西游记》、《名人名言》、《小学生阅读指南》、《鲁宾逊漂流记》、《冰心儿童图书获奖丛书》、《古诗80首》(其中30首)。(3)、写作指导类:《读书笔记摘录》、《片断训练》。
高年级:
1、阅读种类少儿报刊、图书和有关小学生作文指导类书籍及优秀作文。
2、推荐报刊、图书:
报刊杂志:《少年文摘》《、小学生学习报》《、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学习指导》、《儿童文学》、《少年文艺》。
图书:(1)、科技知识类:《海底两万里》、《凡尔科幻小说》、《中外探险故事》、《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故事》、《少年各国知识大博览》、《上下五千年》、《学会在21世纪生存丛书》。(2)、文学作品类:《童年》、《爱的教育》、《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哈利玻特》、《中国儿童短篇小说》、《中外名人故事》、《世界儿童文学丛书》、《水浒》、《福尔摩斯探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古诗80首》(其中30首)(3)、写作指导类:《中外名人书信》、《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学写通讯稿》、《板报稿》、《作文向导》。
(三)具体操作
1、采取切实措施,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环境对一个人兴趣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学校是文化陈地,要体现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物质环境建设是重中之重。
2、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学习阅读,首先接受的是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得从课内搭桥。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朗读、背诵等一些竞赛,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低年级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中年级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在这个过程中,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精读过程,从低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这一些问题可以是老师给的,但更好的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结合各阶段的阅读要求进行。我们注意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教给方法之后,再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巩固。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课外阅读方法:a、掌握一般读书程序。我们教给学生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读报也要阅读顺序,即先要通过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重点的看。b、领悟读书要求: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读书善于思考;读书贵在坚持;c、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选读法、浏览法、跳读法、粗读法、精读法、吸收性阅读法。d、会做各式各样的读书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读到写得精彩的文章、段落,词句。对于这些部分,我们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指导学生或做摘抄、或画图画,或向别人介绍自己所读的书,写‚向你推荐……‛,或写心得体会,如‚感悟‛,‚好书告诉我‛等。
第三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造有效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造有效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张舍中学 周换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新课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但是并不是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教师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打造有效高效课堂呢?以下是我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点体会。我认为构建读--讲---感---练四环节的课堂结构是构建有效课堂一种有效实用的方式。,(一)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在引导自学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还原历史细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的去阅读思考。
如在“一国两制”一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清晰地展示讲课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它是不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最佳途径?在香港、澳门为什么保留现有社会制度?3.请结合史实说明台湾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4.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放弃台湾任其独立行不行?5.面对今天的局势,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什么方法更好?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能力。这样,一方面通过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教材信息资源、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括,并作出解释,深刻地理解概念。另一方面,于看似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反复地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对课本、教材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且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历史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打下一定基础。
(二)讲:在已有的读书的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门功课让孩子们产生兴趣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
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可以以平行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三)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教师应根据年轻人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引入一些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史学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言,讨论争鸣,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史料,通过集中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特别是区分信息的真伪,反复推敲观点,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如在评价鸦片战争性质时向学生展示中西方史学界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其次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并据所选专题结成不同的小组,并指导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确定如分配学习任务、辅导同伴、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学生的尺度,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研讨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方式可包括考试、调查、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让成绩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如此则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个体的才智,还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这不仅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不是由自身个体所能解决的问题,为学生以后走上复杂的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在学习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时,引导学生合作研讨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探讨往往由于年龄和经验不同,会自发出现一些意外解答,教师应随时准备打破框架,改变分析方向,从熟知的课文和史料中解读出新含义,发现新变化,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看成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发现每位学生学习中细微的亮点和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对教学过程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围绕着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四)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试题,提高学生作答技巧。现在的历史试卷变得可灵活了,人文语言的表述,时政热点的结合,图文并茂,让历史不再只是“古董”。于是,我们设计出类似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愉悦读题,沉着思考,从容作答。作答时力求语言文字简洁,中肯、生动,而不是拖泥带水,更不能答非所问。同时,养成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
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教育,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批改作业,批改试卷,有打分的划等级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稳住A等生,重点推进B、C等的学生进入A、B等,尽量减少D等的学生数。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篇:生物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生 物 教 学 与 学 生 “净 静 进”习惯 的陈连俊
养
2014.11 成
生物教学与学生“净静进”习惯的养成
摘要:当前很多高中生只注重“时间+汗水”的苦干,而忽视了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还产生了惧学、厌学的思想。我认为每一位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应该承担起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责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培养合理的复习习惯等几方面,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净、静、进”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习惯
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是行为的自动化,它是经过有意无意的重复训练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利用生物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方面可利用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学生自发形成,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靠生物教师经过长期的努力,帮助学生去养成。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总结如下:
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环境更洁净 当我们生物老师走进一个垃圾成堆的教室时,你是否提醒过学生该怎么做?你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是否会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教学呢?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怎么得到保证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增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那么我们每天就一定会生活在一个洁净舒适的环境中,真正做到人和环境和谐发展,“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成功也会指日可待了。
曾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所建校已经三年的农村小学,校园的墙壁上依然如新,看不到球印和脚印。每间教室的门前都放有一块麻袋或硬纸片,孩子们进教室前都会在麻袋上使劲跺几脚,把尘土留下。一所农村学校,为何要这样做?原来是乡里书记为了建校到省里某厅领导家申报项目,没有脱鞋就直入其家中,在木地板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无意间他听到了领导夫人在领导耳边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感到受了很大的耻辱,无地自容。回乡后,他发誓要让乡里的孩子知道这个简单的规矩。于是从最基本的规范做起,他要求在每间教室门前放一块垫子,孩子们进教室前,在跺掉尘土的同时,也“跺掉”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一年之后,这样的行为已经成为了习惯,后来他们也不习惯自己家里的一些“习惯”了。从爱校如家到爱家如校,学校改变了孩子,孩子改变了家庭。从此,这个乡的卫生习惯也大为改观。
二、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使思维更理智 当一个人放不下心中的执着与杂念时,就会心浮气躁,这时就很难对周围的任何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也不能冷静理智地思考对策。而当人们打坐冥想,去除一切杂念进入清静状态之后,就会有一种奇妙的美感遍布身心,那是内心真正空静下来才有的感觉,静心才能产生智慧。正如古人云:“人有二心方显念, 念无二心始为人”。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里搬运货物,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都找不到。后来,同伴们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是徒劳无功,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跑累了后,安静地躺在地板上睡觉,无意间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在响,于是顺着声音找到了那块手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男孩当时的身体躺在地上,心是十分平静的,而在没有人的工厂里,也是十分安静,所以事半功倍,他很轻松就找到了那块手表。
这个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静心与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静能生慧,而慧,亦离不开静。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更专注,汲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智慧。比如上自习课的时候,每个同学都静下心来自习,既给班级营造了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也能为每个同学自身提供专心学习的心境。这样的学习效率肯定比在乱哄哄的环境下高得多。所以,外界的安静有助于我们内心的静,在宁静的环境下,我们才能更容易调节好自己内心的状态,压抑住那些浮躁。反之,如果在嘈杂的环境下,我们的心也会随之动荡,这样使我们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而环境的宁静只是一种辅助,真正的静是自己内心的静。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除了在学校要有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规律的安排好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保持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也是一种静心的方法。比如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看起来是很简单而随便的事情,但其实里面包含着很多动与静的因素,影响着智慧与愚钝。有的同学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玩得很嗨,等到上学的时候,整个人还处在一种很兴奋的状态中,仿佛还在放着假,而身体的疲惫与心情的激动又让他们打不起精神来学习,这样哪来心境的安定呢?又哪来智慧的产生呢?
培养合理的复习习惯,使学习进步更快
高等复杂的生物都是由一个个的细胞构成的。那么我们要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从它的每个细胞(甚至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分析认识,就像吃东西那样一层层地慢慢地剥到最里面。而科学的复习方法就是既要抓住主干又要找到关键所在。这种方法既把握了整体,又能化整为零。
复习是对知识的提高和升华。我发现许多学生平时对生物知识不复习,到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即使是考前的被迫复习,也不知从何下手。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的说法,我认为考前复习也有三个境界,境界不同,复习效果不同,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同。
首先,唤起记忆是第一境界。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特征,复习应该是反复进行的一个学习活动。而且必须趁热打铁,因为遗忘有先快后慢的不均衡趋势,及时复习才能有效防止快速地遗忘。正是基于此,我要求学生做到课后复习不过宿,先复习后做作业。
其次,查缺补漏乃第二境界。在平时学习中,可能对某个知识点根本就没搞懂,或者对某个知识点的易错、易混处没弄明白,导致知识链出现断裂。利用复习,正好把平时缺失遗漏的知识补足补齐,使知识链通畅。同时,还要及时发现自己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善于分析纠错,并建立错题集,以便日后复习时迅速找到自己的易错点,加以重点复习。
复习的第三个境界是归纳整理,这也是复习的最高境界。以课本为主线进行整体复习,并非简单地重复旧知识,而是对平时所学过的零散的、零乱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而归纳整理的最好办法就是画知识树,当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真正在头脑中条理清楚的时候,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也才能举一反三,联想创新,学以致用。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复习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如图解、表解、对比和归纳等。例如:学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之后,我和学生共同归纳了有关染色体知识的图解。这样一来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又如,在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用对比的方法来使两者的区别一清二楚,记忆起来也就方便多了。当然复习还要避免过分集中,应适当分散复习。过于集中的复习既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又有精神过分紧张与身心疲劳的干扰。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集中复习不如分散复习的效果好。总之,通过复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在复习中可以使学生对学的内容有新的体会,领会更多有益的东西。
其实,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还有很多的学习习惯,如:预习习惯、识图习惯、解题习惯、勤观察善思考习惯、阅读做笔记习惯等等,在高一就应该帮助学生去养成。正如有人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一旦养成,让习惯成自然,就会影响和改变学生一生。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一年级学生如何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顺利的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家长的期望,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这学期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本学期课堂学习注重了5个习惯的培养。
一、5个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让学生会看。
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们学好数学的基本条件,要让学生知道他要观察什么,该怎样去观察。在让孩子们进行观察时,应先让他们静下心来,再告诉他们观察目的,方法,步骤,这个过程,可以逐步的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让学生学会听。
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信息的获取依赖于听讲。要求孩子既要学会倾听老师讲课,又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听时,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到将探讨的问题上,先独立想一想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要求学生目光注视对方,用点头、微笑、摇头等非语言信号表示自己在听;用“我明白了。”“请您把„„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信号告诉老师他的听讲结果。
3.让学生学会说。
在课堂中,可以随时请学生复述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逐步教导学生做到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
畅。还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即回答老师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修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要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说出自己的意见,千万不要嘲笑对方的话。而被修正意见的同学,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即使意见不正确,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后再发表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
孩子们说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孩子错误的读音和用词,还要教会他们长句短说,给学生做示范,教给他们怎样调控语速语气,使孩子们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对于那些胆子比较小,不善于表达的孩子,积极引导,多多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说多练,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4.让学生学会想。
现代独生子女大多依赖性太强,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要想让他们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家长和老师得下狠心,培养他们独立能力,包括思考能力。每次提问之后不要急于要答案,留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如果确实想不出来的,可以适度的提示一下,实在是不会就得帮助他们一起查找正确的答案,不能直接说答案,要让学生经历查找正确的答案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让学生学会写。
主要是要求孩子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要求孩子写字时把本子整理干净整洁,字迹要清楚规范,还要逐步的训练书写速度。
二、怎样在课堂上逐步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
首先,做到训练有速的课前准备。
下课后,先准备好下节课的课本再去活动,这样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手忙脚乱,然后告诉学生上课铃声响了之后就静悄悄的坐好等待老师到来。学生能否做到这些,养成好习惯,还要跟上检查,所以在开学的前两个月是老师最累的时候。
其次,拿起表扬的法宝。每个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扬,尤其小学生。你一表扬他,他会表现的更好。因此,无论我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就得接着表扬做到的同学,表扬他们最自觉,真棒,有个好习惯。
除了口头表扬,还要有奖励。本学期我们搞了个红花多多,看谁最棒的活动,学生在各个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就奖励学生笑脸。另外还给学生树立榜样,一表扬这些同学,其他同学马上效仿。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在课堂上,无论什么课,都表现的很调皮,没有很好的听课学习的学生,就得进行批评教育,也是在告诉其他学生,这样是不对的,要受到批评和惩罚的,当然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分寸,还要受到良好的效果。
本学期,本着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颇费工夫,身心疲惫,最终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受到各位任科老师的认同,我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