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理故事:差生是这样造成的
哲理故事:差生是这样造成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
电视台如果说真话就是光临观众家的天使,如果说假话就是夜入民宅的小偷流氓强盗。
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差生是差教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
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就看这个国家的孩子是不是真心喜欢上学。如果全是老姜,将是一个何等辛辣的社会。
第二篇:哲理故事:笑是免费的
哲理故事:笑是免费的一名养路工在五年内先后经历过儿子考学落榜;妻子患重病住院半年之久;父亲去世;家中最值钱的东西被盗;自己被汽车撞断胳膊。
如果你不认识他,你可能会为他担忧,觉得他的日子快没法过了。但他留给周围人的,依然是快乐。
在一次本行业评选公路卫士的活动中,这名养路工以高票当选了。在介绍各自事迹的巡回演讲会上,这名养路工谈起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忠诚于本职工作
大家都以为我是个快活的人,其实,我活得很累,但我必须快乐。儿子大学落榜时,如果我不保持乐观,对他,对我,对老婆,都会产生更大的打击;妻子住院半年,当时我忙前忙后,每天累得半死,但我还是将笑容挂在脸上,就是怕她失去信心;父亲去世,我的内心一度空荡荡的,但人死不能复生,我只得迅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家中被盗,那是人祸,我自己也有防范不严的责任,怨天尤人不管用,还是开口笑吧;而胳膊被撞断后,我告诉自己,趁这个时候好好休息休息我不能垮掉,也不敢垮掉,我必须坦然面对现实那也是一种快乐!
当我没有足够的钱购买快乐的生活时,我就笑!笑是免费的,它伴随我渡过许多难关
第三篇:即心是佛哲理故事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法号道一,“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而称呼他的。他曾在福州人弘禅宗,普度众生。
各地出家人都很仰慕马祖。有一次,一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马祖问道:“你来这里什么事?”
法常答道:“我来求佛法。”
马祖又问:“求什么法?”
法常恭敬地说:“向你请教!”
马祖合掌,接着又合眼,嘴里吐出四个字:“即心是佛。”
法常听了,顿时开悟,谢过马祖,回到自己平时参禅的地方。
过了一段时间,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一位弟子前去探望,看看他对“即心是佛”私自是否真正悟通。
弟子找到法常,一进门就看见法常在专心参禅,于是开口便问:“禅师,你从前在马祖那里曾经得到什么见识?”
法常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合掌合眼,一心参禅。
弟子见法常聚精会神,根本没有有注意到自己,就大声喊:“马祖过去跟您说过什么?”
法常答话了:“即心是佛。”
弟子接着又说:“马祖现在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
法常听罢,长叹一声:“这个老汉捉弄人,让他‘非心非佛’吧,我还是‘即心是佛’。”
弟子回去见马祖,把法常的情况细述一遍。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彻,脚踏实地,心不受扰,不禁合掌欢喜,对弟子说:“梅子熟了!”
此话一语双关,表面上实说法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中却指法常的功夫已经到家了。
禅思禅悟:人要学会相信自己,而非迷恋权威,一旦参透其中真意,就更要相信自己的路走下去。朝三暮四,总在不断寻找目标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第四篇:是他不,是你哲理故事
书房里点着昏暗的烛光,丫头们慌乱地在门前张望,那无措的神情像惊弓之鸟一般久久无法平静,她们心下为屋里的人担忧着,但却只能徒劳地踱着步。
屋内弥漫着满室的松香书页味,那桌子上的烛火跳动的燃烧着,书生用手倚着头,目光呆滞地盯着桌子上的书,脑子里思绪缠成绒线,怎么理也理不清。明天便是科考的日子,本来心里想,胸有成竹,功名在望,但不知怎的,前些天从别处移居来一位公子,街坊们走家串巷的互相告知,虽书生从不曾与之谋面,但那人的才华和谋略善识也不禁让他耳有所闻。于是他开始惊怕起来,怕那人夺去他即得的状元之位,于是整天茶饭不思,徒坐于书房中,任红烛跳跃,乱了人影,也乱了他的心。
也不是一定输于那人呀,书生心想,我从小饱读诗书,善知和谋划,我不一定比那人差,在那人未来之前,我一直是镇上有名的才子,每日青衫在身,明眸皓齿,不知俘获了多少姑娘的心呢。可谁能料想那人一来,他便在几日内沦落为平庸之人,再也无人问津,于是他苦闷。
三更天,窗外传来打更的声音,若是不注注意休息,明日必定影响科举。书生注意到门外,没有了脚步声,想必众人都睡去了,便从椅子上起身,吹灭红烛,合衣躺在床上,一夜半眠半梦,出了不少汗。
第三日,天一亮,揉了揉发痛的头,书生胡乱穿了一件长衫便向考殿走去,一路上心神不定,总怕等会儿出什么差错,来到考殿门口,看见一位长相不俗的公子,心下一惊,猜想定是那人,忽地停下步子,不敢向前,只见那人气定神闲地与同行之人告别,那名粉黛鹅脸的女子提着罗裙,欢快地走开,那人便露出心满意足的笑,似乎胸有成竹地进入考殿。书生看得头脑发狠,直到考官打锣催促,才进了去。
三日过去了后,书生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终日闭门不出,他断定了自己十八年来寒窗苦读已成惘然,他终究要落在那人之后。整日里,茶饭不思,面如死灰。
第三日,人们在房中发现书生上吊的冰冷尸体。与此同时,那刚发布的红榜上,书生的名字讽刺般地名列第一,那红榜上的红色,就像他上吊那刻的残阳,让人看到他滴血的眼泪……
后记:时至今日,在我们身边仍然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在强大的人群面前久久恐惧,无法站立。他们本来是强者,可是他们却把自己视为弱者,把自己逼入绝境。可谁知,真正的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制造的困难如何强大,而是他们自身没有给自己留下活路。
第五篇:哲理故事
哲理小故事
王晓
1、断了的弦
有一位小提琴家,在演奏会上拉提琴。他拉着拉着,G弦忽然断了,怎么办呢?他没有停下来,他立刻换了一个曲子,这个曲子从头到尾可以不用G弦。他演奏得非常成功,听众给他热烈的掌声。(感悟:人生就是勇敢地面对挫折,转一个方向另求发展。)
2、看地
有位先生委托两个人评估一块他颇有兴趣的土地。一个向他报告:“那个地方种的全是活不了的树,溪流窄到几乎可让人一步跨过,那儿的野草还有一人高哩!”另一个人却评论说:“那片土地上的柴火,够你烧一辈子;溪边有一处宽到足以挖个小游泳池;从野草的面积大小来看,这是那地区中最丰饶,最肥沃的土地。”这位先生采纳了第二个报告,开辟成令人喜悦的休闲农庄。(感悟:悲观的人,在每个良好的机会裏看到了不幸;乐观的人,却在每个不幸中都能看出良好的机会。)
3、满了吗?
徒弟去见师傅,向师父说:“我已经学够了,可以出师了吧!”师父问:“什么是够了呢”“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那么去装一大碗石子来吧!”徒弟照做了。“满了吗”“满了。”师父又抓起一把石灰,掺入碗里,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师父再问。“满了!”师父又倒了一杯水下去,依然没有溢出来。“满了吗?”(感悟:哪个少年不轻狂可是学海无涯,如果不勤于精进,不勇于超越,将一无所成。)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王晓
看了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让我感受良多,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需要学校家庭老师父母朋友的关怀,伊桑的遭遇让我既痛心又欣慰,而美术老师拉姆则让我折服。对待任何一个孩子都应有特殊的方式,理解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的优点。至此,我提出了以下的思考:
问题1:特殊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
问题2:我们的教育如何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问题3: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才能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问题4:如何公平公正的评价一个学生?
问题5:如何发掘孩子的天赋?
问题6:教育是培养人才,不是磨灭孩子的创造力,如何在教育中为学生的智慧提供舞台?
可供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并将伴随着我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