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怎样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来谈几点自己的浅簿认识:
一、要让学生做到充分预习
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一遍课本,而是要做好标准、圈点、哪些地方没有弄懂,难以理解,课上要重点听,这样听课效率才会高。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预习呢?我是这样做的,在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预习要求去课本中寻找答案以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在上课时,提问或让小组长汇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遇到出现严重错误的知识点,集中解决,留下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否则时间长了,学生对留下的问题会越来越不重视。
二、要做好课前备课充分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不管是高效课堂还是传统课堂,教师都要充分备课,吃透课本,多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适当作一下补充。只有平常教学写好教案,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
三、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随着高效课堂的推进,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要改变过去管理式的、高高在上的角色定位,要从三尺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师生关系民主和谐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发起来,课堂教学的气氛才能活跃和谐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的高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四、转变角色,更新观念。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五、教法多样 以情感人
小学语文课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习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教师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小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二篇:如何创建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创建语文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它在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信息化的学习过程中,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识字教学。众所周知,汉字结构复杂、相似性大、字形多,学生学习起来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如在教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丁丁冬冬?W识字》时,笔者尝试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可使学生乐于学习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将汉字中的音、形、义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语言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练习与识字相结合,进而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教师可尝试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分组、归类识字教学,让学生认识“木字旁”“苹字头”和“竹字头”的字,通过练习掌握生字。其次,让学生在练习中认识生字。一练,语言尝试――“读一读”。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白板一体机上观看一些字词图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生字的写法和读音有大致的了解。二练,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写一写”“比一比”。积累巩固所学的生字,使学生不仅对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了巩固学习,又使学生对新的词语和句子进行了简单的积累,更扩展了学生对其他词语和句子的运用方法。三练,特点特征的发现――“金钥匙”。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图认识“休”“看”等会意字。单纯的识字、学句等学习方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乏味。但是通过教师设计的这样一种多媒体学习方式,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并获取知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层层推进、有序积累,从而将识字、认识事物与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识字的目的。
一、借助多媒体延伸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车的世界》一课中,笔者尝试着借助多媒体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首先,借助多媒体语音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其次,将课文内容延伸,使学生认识各种车辆和交通法规,懂得要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等。通过观看城市、农村中的各种车辆并说出它们的名称、用途,初步认识交通规则。考虑到学生年纪小及知识能力较弱的特点,加上学生本身生活在农村,对于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介绍交通规则方面的影片并制成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小影片,加深了对交通规则的认识。最后,课内外相结合。当学生了解了交通问题、唤起了交通安全意识时,他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说,笔者就让学生畅想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教学中的一个例子只是教材上的一篇课文,教学目的是通过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借助多媒体培养学习能力
当前新课改的目标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水乡歌》一课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我们生活在北方,对江南水乡的美景无法亲观,所以笔者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南方优美山水的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插入多媒体课件。第二,学生借助多媒体学习,教师须引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水乡水多的特点,教给学生“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的学习方法。第三,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习水乡的其他特征,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交互式教学,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第四,小组汇报,在交流中进步。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汇报交流:配乐朗读,说说对江南水乡的认识,并展示风景画让学生欣赏。
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另外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创设一种乐于学习的情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对课文内容进行发散、延伸,将课堂内外的活动相融合。目前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重在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也就是软件制作中的“优化处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更广更深,要想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应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注:本文系2015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首批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城乡教育联盟 打造高效课堂探索与实践”,课题批号:GS[2015]GHB0526。
第三篇:怎样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怎样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平原小学:刘青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课题的导入与该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① 激发兴趣,设臵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有位教师在教《回延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教师走进教室,礼毕后喊了一声:“走啊!:这一喊,顿时把学生的兴奋中心集中在一点上了:“走?往哪走?为什么要走?……”一连串的问号在学生脑中闪现,正当学生疑惑之际,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回延安》。
② 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
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导语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炼短小。
③ 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如:《草原》一课的导入,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草原的生活和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如何一开始就能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呢?教师可以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歌曲中的美景,看完后,让学生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导入课题: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草原看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草原风光的课文——《草原》。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客观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1. 不以教师自居,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待人。
语文教师要有独立的人格。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的局面。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2. 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
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臵问于教材的关键处;臵问于教材的疑难处;臵问于教材的矛盾处;臵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课堂提问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为教学这一活动服务的,其受益者仍然是学生,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 设臵障碍,激发创造。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臵一些障碍,尽量避免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无效提问。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时,不问“孀妻”怎么解释,而是问:小孩子七八岁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亲会同意吗?这比直接解释“孀妻”要强很多倍,因为答案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印象自然深刻,而且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喜悦与成就感。
②拓展思维空间,打开想象之门。‘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语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问题提出之后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只是一位顾问,或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③做好层层铺垫,巧妙抛出话题。教师在提问时,要让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否则再好的技巧也是无益的。
④巧设对立面,使脑与脑之间对垒。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巧设对立面,从而活跃讨论气氛,更主要的是要要让学生在交锋中迸出智慧的火花。
⑤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优秀的课堂提问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那一束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一盏灯。
3.课堂讲解的把握
“讲”是教学过程中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讲的艺术在于教学中是否能调控好适当的节奏,努力营造张弛得法,快慢协同,高低起伏,疏密和谐,新颖别致的课堂氛围。我认为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遵循几条原则:启发性、新颖性、交互性和示范性。在遵循这几点原则之上,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师生共振,提高教学效率。
4.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付出开创性的努力。我们已经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但是我们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创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
第四篇:小学创建高效课堂(范文)
小学“创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
2010-06-18 访问次数
: 信息来源:猇亭作者:虎牙162 教育信息网 小学 字号:[ 大 中 小 ] 根据区教研室[2010]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拟决定在全校开展“创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现特制定
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以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强化校本研训为主要抓手,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根本目的,以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为奋斗目标,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地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把质量建设进一步引向
深入。
二、实施方案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加强领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成立由校长及全体教师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晓菊
副组长:刘宇、王红艳、孙耀珍
成员:全体教师
(二)确立目标、明确思路
工作目标:创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状况的根本性改变。在创建过程中,逐步推进与高效课堂相匹配的学习制度与管理文化的建设,积极探索切合本区实际的优质高效轻负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
课堂教学改革的和谐发展,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基本思路:在区教研室的统一规划与指导下,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相关活动,通过活动带动全校教师走进“创建高效课堂”的行动之中,让教师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实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分项实施、重点突破
活动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2010年1月-3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为活动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成立构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规划,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理论培训(2010年3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调研反思(2010年4月)。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组织教师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四)课堂实践(2010年5月)。组织教师按活动方案结合并总结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五)汇报研讨(2010 年6月)。组织高效课堂实践汇报研讨活动,人人上汇报课,课课进行研讨评议,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再实践、再汇报、再研讨。
(六)总结提高(2010年9月—10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讨后,教师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高效教学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撰写一份有较高价值的论文、个案研讨报告或经验总结文章。
(七)成果展示(2010年11月—12月)。开展“高效课堂”论坛、“高效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
堂实录、论文、课件评选活动。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在区教研室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教与学的工作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2010.3.15
第五篇:如何创建小学高效课堂
如何创建小学高效课堂
孙辉成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热门话题。如何真正打造小学高效课堂是每位小学教师必须明白和解决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要适应这个过程,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运作:
一、转变备课观念。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备课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为了弥补课内损失,加班补课、多留作业,同时又使教师更没时间备课,以致课堂教学效率更低。这样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学质量又理想。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课堂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
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张扬学生课堂学习激情。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 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潜能的结果。
3、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什么时候学生的激情和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什么时候就有了真正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