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书心得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读书心得朱俊 这学期学校给每一位教师发了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原以为书中又会是简单枯燥的说理,但出乎意料的是,一拿到这本书,我就深深得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与其他教育书不同,为了帮你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它用了好多种丰富又有趣的形式,有很多实例,除了文字,还有的以漫画形式出现,每段内容之后还安排了各种练习题,让你在实际运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每章节末尾作者还总结了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小故事,另外还配有作业题,让人读起来很生动,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我想正确的育儿观念也会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吧。读这本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爱的技巧和接收爱的训练的过程”。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就介绍了“如何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的方法: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如:安静专心地倾听;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哦„„嗯„„原来是这样„„”;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方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看完这一章之后,我也在四岁多的女儿身上进行了实验。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女儿看到路边的小兔子,一定要买一个兔子回家去,刚开始我直接对她进行了否决:不行,不能买,但女儿不罢休,试着要从电瓶车上跳下去。这时,我脑海中闪过这本书中的内容,何不试试改变对话方式?我试着对自己说。于是我对女儿说:妈妈也很想买一个小白兔回家去,但上次你不是买过一只小白兔,可是到了我们家之后,小白兔就很想她的妈妈,结果没几天就死掉了,是不是?女儿哭着说是的,她找不到妈妈,很伤心的。“是啊!妈妈找不到你,也会很伤心的!那我们就让小白兔在她妈妈身边吧!我们家里有小乌龟,也一样可爱的!”“恩,小乌龟不会死的!”女儿破涕为笑。以后,再路过那个摊位,女儿再也不说要买小白兔的事情了,只说,小白兔死了会很可怜的,妈妈会很担心他的。小小的一个转变,就抚平了孩子的心。正如书中所说的,比言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不是出于真挚的感情,那么无论我们说什么,孩子感到的只是虚伪与控制。只有当我们的言辞充满真正的同情之心时,我们的话语才能打动孩子的心。
还让我特别有感悟的是第三章《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这本书告诉我们:惩罚给学生带来的只有敌意,仇恨,抗议。惩罚孩子,实际上我们剥夺了他们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错失了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书中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给我们提供了帮助。
1、请孩子帮忙。
2、明确表达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期望。
4、提供选择。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6、采取行动。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我尝试把一些技巧运用到了日常教育中。比如:班级中的姚同学每天总是把自己课桌洞中的垃圾随意扔在地上,以前批评他,他总是说:反正值日生会打扫的,即使罚他做了值日,也是屡教不改。于是,有一次,我换了个方式说:今天班级做了大扫除,教室是那么的干净,相信我们的姚同学也绝不会是一个乱扔垃圾的人,今天肯定是会保持教室干净的。话一说完,姚同学就立马应上来,我不会扔的。结果,这天的教室也是异常的干净。这样说,孩子一般都不会产生抵抗的情绪,通常都会按老师的要求不再玩了。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如果我们能好好倾听学生,与他产生共情,那么就能有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把学生当作成人来尊重,换位感受,体验学生心情。学生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学生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老师厌恶的眼神、轻蔑的语调能很深地伤害到学生,语言也是具有杀伤力的,也有时间延续性。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很注意自己对小孩的一言一行。这些技巧,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对别人表示尊重。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都会有反应的。
与孩子沟通,处理孩子的感受是一门艺术,作为父母或老师除了跟孩子沟通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应该去了解哪些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哪些不是,哪些能激怒孩子,哪些能让孩子得到安慰„„没有什么更能代替你自已的亲身体会。《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给了我重新理解教育的机会。阅读它,是一次心智认知之旅。沟通胜于一切,只要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去倾听,换位思考,就能慢慢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会继续用书中这些实用的技巧来维系师生情,学会用充满爱心的语言来管教孩子,和孩子一同成长!
第二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_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书心得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读书心得涪江路小学赵益
在寒假期间,为了给自己充充电,我偶然读到了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本以为又会是简单枯燥的说理,出乎意料的是,我就深深得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与其他教育书不同,为了帮我们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书中采用了多种既丰富又有趣的形式,很多实例,除了生动具体的文字表述,还有漫画形式出现,每段内容之后还安排了各种练习题,让你在实际运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每章节末尾作者还总结了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小故事,另外还配有作业题,让人读起来很生动,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我想正确的教育观念也会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吧。读这本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爱的技巧和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就介绍了“如何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的方法: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如:安静专心地倾听;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哦„„嗯„„原来是这样„„”;用想像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看完这一章之后,我也在儿子身上进行了实验。记得有一次走在回家路上,儿子看到姐姐养的小狗“土豆”,一定也要买一种小动物仓鼠回家去养,刚开始我直接对他进行了否决:不行,不能买,但儿子不罢休,都快走到家了还试图跑回卖点去。这时,我脑海中闪过这本书中的内容,何不试试改变对话方式?我试着对自己说。于是我儿子说:妈妈也很想买一只回家去,但上次你不是养过一只小子兔“黑珍珠”吗?可是到了我们家之后,你没有尽心饲养,结果没多久就死掉了,是不是?儿子哭着说是的,她找不到妈妈,很伤心的。“是啊!妈妈找不到你,也会很伤心的!那我们就让小仓鼠在她妈妈身边吧!我们家里有小乌龟,也一样可爱的!”“恩,小乌龟不会死的!”儿子破涕为笑。以后,再路过那个摊位,儿子再也不说要买小兔的事情了,只说,小兔死了会很可怜的,妈妈会很担心他的。小小的一个转变,就抚平了孩子的心。正如书中所说的,比言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不是出于真挚的感情,那么无论我们说什么,孩子感到的只是虚伪与控制。只有当我们的言辞充满真正的同情之心时,我们的话语才能打动孩子的心。
让我有特别感悟的是第三章《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这本书告诉我们:惩罚给学生带来的只有敌意,仇恨,抗议。惩罚孩子,实际上我们剥夺了他们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错失了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书中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给我们提供了帮助。
1、请孩子帮忙。
2、明确表达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期望。
4、提供选择。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6、采取行动。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我尝试把一些技巧运用到了日常教育中。比如:班级中的罗同学每天总是把自己课桌洞中的垃圾随意扔在地上,以前批评他,他总是说:反正值日生会打扫的,即使罚他做了值日,也是屡教不改。于是,有一次,我换了个方式说:今天班级做了大扫除,教室是那么的干净,相信我们的姚同学也绝不会是一个乱扔垃圾的人,今天肯定是会保持教室干净的。话一说完,姚同学就立马应上来,我不会扔的。结果,这天的教室也是异常的干净。这样说,孩子一般都不会产生抵抗的情绪,通常都会按老师的要求不再玩了。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如果我们能好好倾听学生,与他产生共情,那么就能有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把学生当作成人来尊重,换位感受,体验学生心情。学生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学生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老师厌恶的眼神、轻蔑的语调能很深地伤害到学生,语言也是具有杀伤力的,也有时间延续性。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很注意自己对小孩的一言一行。这些技巧,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对别人表示尊重。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都会有反应的。
与孩子沟通,处理孩子的感受是一门艺术,作为父母或老师除了跟孩子沟通之外还要善于总结。应该去了解哪些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哪些不是,哪些能激怒孩子,哪些能让孩子得到安慰„„没有什么更能代替你自已的亲身体会。《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给了我重新理解教育的机会。阅读它,是一次心智认知之旅。沟通胜于一切,只要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去倾听,换位思考,就能慢慢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会继续用书中这些实用的技巧来维系师生情,学会用充满爱心的语言来管教孩子,和孩子一同成长!
第三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
会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尊重孩子,让他们愿意听,愿意说
暑假里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书,我第一本拿起的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看这书,先是被这书名所吸引,而后被文中一些新颖的理论所振奋。此书虽然是写于父母看的,但是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本是同源,也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借鉴的。
我读书大约都是有些囫囵吞枣,本想借着书的《前言》大概了解一番内容,却不料,《前言》中却毫不避讳地要我们
从图片看起,可随意翻看,无需按部就班一页一页地细读。这样的前言恐怕还是第一次遇到。翻开书本,果然,此书最吸引人眼球的果真是一幅幅生动的漫画插图。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案例。脑中不禁暗忖,作者在著书之时一定在想“如何写读者才会被吸引吧”
图片案例确实够引人入胜。当一张张图片翻过眼前,我记住的尽然不是画面,而是图片上那一行行的对白。
错误做法的案例:父母总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和孩子交流,总是期许孩子按着自己的思路去做。可是往往越是这样,预期的目的越达不到。而相反的父母如果认真地听一听孩子的话,感受一下孩子的心情,哪怕只是用“啊,真的,恩,哦,我知道了”简单的语言,孩子却会心的接受了。而且哪怕只是沉默地听着孩子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孩子自己就一股脑儿的把要说的事都说,甚至把怎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提出来
了。
我很震惊,但是,的确,有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给他建议或者一大堆的大道理,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我不禁感慨,当我们的学生向我们诉说某些事的时候不也是怀着这样的初衷吗?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有个孩子兴奋地跑到我身边问我:老师,你知道我哥哥是干什么的吗?我当时觉得这孩子的问题特奇怪,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因为我忙着改作业就应付地回答说:“不知道。”可那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地问着我:“老师你猜猜看。”我便很不耐烦地的说我要改作业很忙,叫他回教室玩去。他很失落地回去了。现在想来。他也许有个很能干的哥哥,想表达一下自己自豪的情绪,并借此和我套套近乎,亲近下。而我却毫无耐心地以老师的威严打发他热情,想起来真是很愧疚!其实我只要稍微的做一下倾听者,哪怕用几个感叹词“哦,恩,啊”来回应孩子。带给他的
感受就很不一样了吧。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这个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总不是那么的投入,好像对我的课不怎么感兴趣。举手发言也非常的少,除非点名点到他。也许就是这一次的沟通不畅,让他不再愿意打开心扉了吧。
让孩子会听,让孩子会做,最起码的就是先做到尊重他们,只有尊重他们的内心,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的愿意听,愿意说。
于是我反思,怎样做才是尊重?
课堂之上,孩子举手了,一定要让孩子有说的机会,即使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或者把想展示的回答写下来,让他们也说一说,这就是尊重。当一个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你的眼睛应该注视着他,而不是转身在黑板上书写,这就是尊重。当一个孩子的回答并不十分完美的时候,也要用鼓励的语言评价,这就是尊重。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或者家长的面批评他,可以单独地批评叫他
改正,这就是尊重。……
尊重的定义很简单,可是尊重的行为很广泛。无论课上,课下,无论在校,在家,与孩子沟通,尊重他们的内心为前提,我想,孩子也会愿意听你的,也会愿意和你说。
第四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1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分析、专家支招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一、要爱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拉近彼此的距离
教育是一门学问,你千万不要把孩子当花花草草来养,喜欢叫他怎样就怎样。尊重也是必须的,跟她说话时,请蹲下,和他平视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着他的眼睛说话,同样要求他也看着我的眼睛;孩子表现好,或者受伤了,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当老师要爱孩子,作父母要爱子女。常常给孩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爱,也增强了他的信任感。所以说爱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要知道,天才都是夸出来的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要懂得“倾听”
老师和父母光会察言观色还是不够的,你还必须用心的倾听孩子心中的话。即使那段话又臭又长又难理解,对你来说或许很幼稚或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你也必须洗耳恭听,那样孩子才有被“接纳的”感觉,才会把你当知己朋友,以后也才能跟你一五一十的打开天窗说亮话。心里有什么事才会主动找你排忧解难。也才会听取你所说的话。
四、放下你的架子,尊重孩子
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尊重、欣赏的最大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老师和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失败,往往不是缺乏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耐心与尊重。
总之,要让孩子愿意听,就必须学会如何爱孩子,如何尊重孩子,如何赏识孩子。本准备简单的看看,却越看越觉得有滋有味,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是每一个做父母和做老师的都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老师要能说会听,及时沟通,消除隔阂,清扫孩子内心的尘埃,帮助孩子营造一片晴朗的天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2《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美国作家阿黛尔法伯与伊莱恩玛兹丽施合作编著。旨在通过实用的技巧与事例练习,教会广大的父母如何与孩子正确的沟通,解决亲子之间的冲突问题。
本书包过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技巧篇,包含如何感受、寻求合作、替代惩罚、如何赞赏与愤怒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板块是案例解答,包含了众多的读者来信以及作者的解答方案。
看完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非常适合新手父母,以及迫切想要解决亲子相处中的各种问题,但苦于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的父母。相较于《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这本书更加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只有简单明了的观点,漫画版的技巧演示,由浅入深的事例练习。如果照着此书去练习,成为情绪管理型的父母,便不再是难事。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的观点和技巧:
1.当孩子不开心的感受遭到否认或忽略时,通常会变得更加难过,即使父母此时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技巧: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们表达出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在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2.父母们指责、辱骂、威胁、命令的时候,孩子通常很难合作。
技巧:描述当时的事情,描述自己的感受,指出自己希望对方做的事情。
3.评价式的赞赏,如聪明、漂亮、完美之类的词,不仅不会让孩子关注到自己失误的地方,更会让他们灰心丧气,不再继续努力尝试。
技巧: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结果。
4.如果我们告诉自己,不要理会自己的感受,只能增添愤怒和绝望,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要明白如何适当的表达我们无法遏制的愤怒来释放自己,同时又不伤害到孩子。
技巧:愤怒时,对孩子说我非常生气,非常非常生气,我要打人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情绪冷静下来之后,在和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描述事情,描述自己的感受,指出希望对方做出的改变)。
以上是本书的重点,也是精华之所在,供需要学习的父母参考。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亲子关系中的困惑与经验!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3“老师,我妈妈不知道今天我要留在学校办板报,能借您的电话用一下吗?”“老师,我和芳芳把咱们班的图书弄丢了,我们打算共同买一本赔偿给班级,您看可以吗?”每当我听到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和我交流时,我都会在心里为他们的独立能力暗暗惊叹,没有人告诉他们,可他们在面临问题时总会通过思考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这些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出色的懂得如何去教育他们的父母。拿自己的童年和他们相比,我只能自惭形秽,因为,我从小就是在父母过度的保护中长大的,听到了太多“不被允许”的要求。还清楚地记得,每次到邻居家借东西,妈妈都会一字一句教我到邻居家该怎么说,并要我在家对她演习一番,直到符合要求了才会让我去借,回来后还要我将借东西的过程再重复一遍。现在看来,妈妈当时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觉得我年龄太小,不会说话,担心我办不成事情,可她不知道,她这样的“保护”带给我的最终影响是我极其惧怕人际交往,害怕自己说错话,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在我长到很大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看到亲戚到我家,我也会快速地跑到屋里去,害怕和人家对话。当然,今天重提往事,绝没有埋怨妈妈的意思,毕竟在那个年代,在我当时生活的环境里,家庭教育至多达到让孩子“吃饱穿暖好上学”的层次。
所以,当我读完由美国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时,我马上想到要将此书推荐给我的家长和身边的朋友们。这本书解决的绝不仅仅是沟通问题,透过书中所罗列的一系列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独到的教育见解。
就拿本书的“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一个章节来说吧,作者教育孩子的观点就旗帜鲜明:“为人父母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孩子从我们身边分离出去,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有朝一日,他们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试问一下自己吧,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有这样的高瞻远瞩?我们常常是恨不得将孩子时刻拴在我们身边,代替他做所有的事情。我的一个同事,孩子才出生没多久,就开始计划为孩子存钱,以备将来上学、结婚之用了。上班路上,经过来来往往送孩子上学的父母身边,听到最多的.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讲”、“下课记得喝水”、“上体育课不要脱衣服”“放学后赶紧回家,不要在路上玩儿”之类的交代和叮嘱。我们什么时候思考过: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在我们身边,遇到问题他该怎么办?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许多父母可能都会说,能操一天心是一天吧!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自己能操心的时候多为孩子做一些事,等自己看不到了,管他如何呢!说到底,经不起这番磨炼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在这本书中,搜集了许多父母培养孩子自主独立能力的鲜活例子,并将这些方法加以分类,让学习者便于操作。比如第一种,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许多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往往会遭到孩子的反抗,因为他们已经不愿意所有的事情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有些时候还会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所以,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不妨多给一些选择。比如,需要孩子在当天晚上练琴,你本来是想让他现在就练的,但他正在看电视,你可以征求他的意见:“你是打算现在练琴呢?还是在晚饭前练,或者在晚饭后?孩子知道自己要练琴,但又不愿意放下正看着的动画片,就会给出一个自己的选择。如果父母强硬地让孩子当即就去练琴,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种方法是不要问孩子太多的问题。父母问题越多,孩子的话就越少。举个例子来说,很多父母都喜欢在孩子放学后问:“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老师表扬你了吗?”这话看起来只是很平常的询问,却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他会感觉自己上学不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父母,如果自己表现不好,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失望,还要面对父母的失望。除了不要问孩子太多问题外,父母也不应太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先探索一下答案。此外,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并不完全依赖于我们,家庭之外的世界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之,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的人生是属于他自己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他决定他的人生,一切都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如果一个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帮他树立这样的观念,就能让孩子和自己都从中解放出来。
上周给班里的孩子一次“无作业日”的机会,后来调查发现,有部分孩子合理地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时间,过得充实、快乐;部分孩子却因为一下子失去了约束而变得无所适从,一个晚上匆匆过去自己却什么也没做;还有一些孩子因为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遭到父母反对,从而引起了一场小小的家庭“内战”。同样一件事情,孩子们却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当中,反映出的不正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吗?
令我感兴趣的还有“把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一个章节。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需要更正自己的一个教育观念,那就是不要用语言去暗示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你总是这么软弱,难怪比人爱欺负你”、“他吃饭总是很挑,我都不知道该做什么给他吃才好”、“你就是不细心,每次作业都有错题”、“你这么倔,说什么你才肯听呢?”等,类似的话我想不少父母一定对孩子说过。一旦你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他就开始扮演这样的角色了。
有的父母会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可是,哪怕仅仅在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比如,当孩子看到你在玩儿拼图时,想要过来和你一起玩儿,你会怎么说。也许你会说:“好,先看看我是怎么拼的,然后我让你试一块儿。”也许你会说:“小心点,别把我拼好的弄坏了。”或者,你还会说:“好的,拉个凳子过来,看看这块儿带云彩的拼图该摆在什么地方。”三种不同的交谈方式会带给孩子怎样的感受呢?在父母的眼中,他是一个反应迟钝的人,还是一个破坏力很强的人,或者是一个可爱、有能力的人呢?这写标签不仅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也许,孩子一辈子都可能扮演这个大家眼中“固定”的角色了。
一定要把孩子从那些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书中用提问、评论、故事、图画、提纲等形式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可行、有效的方法,如找机会向孩子展示他的新形象(你虽然很想在家玩儿电脑,但还是陪着妈妈去姥姥家,你的“让步”让妈妈很感动。);创造机会让孩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妈妈不在家,由你负责喂狗和遛狗好吗?);让孩子旁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今天多亏儿子把锅盖扔到锅上,把火扑灭了);为孩子树立榜样(我很想去看电影,但既然答应陪你打球了,就到下周再看电影吧!);回忆孩子的突出事例(小时候你是咱们小区第一个学会骑两轮自行车的小孩)等。相信自己,不要低估自己这些做法对孩子一生产生的影响。
除此之外,书中还安排了“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如何夸奖孩子”等专题,真正帮助父母解决了亲子沟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每项专题都大量列举父母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沟通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并以图画、案例、提纲的形式给出解决方法,可读性极强,实效性极强。在近一天的尽兴阅读之后,将此书推荐给所有的父母、教师和即将为人父母者。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4一直在飞翔,一直在找寻,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前行。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因职业的关系,我接触到了很多小孩子,这些孩子的个性不相同,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也是都不一样。从中看到很多失败的教育例子,也看到很多很好的教育瞬间。对如何跟孩子沟通心中也有了很深的疑问。
在网上购买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的书,读完一遍,感慨甚多。我想老师们和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吧,而作为尚未成为父母的年轻人,回想自己并不太遥远的童年,也能发现书中所列出的或对或错的场景。
看完后,真的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通篇用丰富、实用的案例,生动的漫画以及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等形式来表现,将孩子与父母的错误对话和正确对话进行对比展示,当你看到那些错误的对话方式时,你会不自觉联想到:原来之前我也是如此对待孩子的,那我以后应该如何与他交流呢?旁边就是告诉你正确的对话方式。本书共分了六个实用章节,我只拿第一章来简单说说自己归纳的.重点,大家看了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啦: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答案: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精彩对话举例:错误方式: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父亲:不要这么伤心,宝贝。孩子伤心的哭。父亲:不要哭,不过是一只小乌龟嘛,我明天再去给你买一只来。
孩子哭倒:我不要另外一只!父亲:不许不讲道理。正确方式:孩子: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父亲:噢,不会吧?太让人震惊了!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父亲: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孩子:我还教它怎么玩把戏呢。父亲:你们在一起玩得很高兴。孩子:我每天喂它。父亲:你对那只小乌龟真的是很有感情,它即使离开你,也不想看到你这么伤心,所以你要开心,它也会开心的!总结: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边(不论我们说得多么亲切),孩子似乎越伤心。很多时候,家长们通常都不会像第二种方式那样回答孩子,他们担心一旦把这种感情点明了,情况会更糟。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听到可以描述他内心感受的词语时,他会深感安慰,因为有人认可了他的内心感受。
关于这段对话,我有个同事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她将这两种错误和正确的对话方式都念给孩子听,并且告诉孩子,如果他遇到这种情况,他也有可能会得到这两种回答,这是每个人的思维差异所决定的,也要孩子谅解爸爸和妈妈教育方式的不同。她的用意是,让孩子也能从这边书的案例中去了解对方的感受。
可以说,这本书不单单只是家长看的,聪明的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这本书的案例,即时与孩子互动。其实我单单看完第一章,已经从内心认可了这本书的魅力,也完全了解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被称作“破译父母与孩子交流密码的神奇语言”。相信更多朋友看到了,也会与我有一样的感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5对基础差、习惯不良的学生,我会有种怜惜。他们也想学习好、头脑聪明、人见人爱,可是学习上却比别人慢一拍;他们也想及时完成作业,不打架、不惹大人生气,可是总是管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头脑。病症表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实际在家长身上。想到这些家长,我脑海里浮现最多的就是一张张焦急、无奈、恨铁不成钢的面孔。交流时,往往我还没说几句,家长们就迫不及待的如祥林嫂般唠叨孩子的不是,最后以老师,您使劲打结束。遇到这样的,我就推荐他们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
这本书内容非常具体,基本上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场景组成的,通过正反两种互动方法的对比,让家长懂得如何做、怎样说才是有效的。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言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家长要了解,孩子说一些话时,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话会伤害激怒孩子,什么样的话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平静下来。例如对于一些爱发脾气的孩子,对家长提到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用这样的方法孩子会得到安慰与理解,沟通更容易进行。书中有小练习,可以训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等。现实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忍不住掺杂发泄的`情绪,想到哪,说到哪,自己痛快了再说。与后进生家长交流时,我总是一再强调:回家不要打骂孩子,关心孩子心情,多花些时间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孩子时,一定要控制情绪,如果觉的要发火了,赶紧走出去,缓和情绪。书中多次提到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去体验家长用不同态度说的一些话,对孩子心理感受的影响。孩子虽小,但他们是有喜怒哀乐、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只有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们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适用于与所有人之间的交流。
第五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书摘录)2012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1、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2、当我们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人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人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人产生防范心里,最激怒人的是说人的感受毫无道理。
3、当有人能够真正愿意倾听,认同别人内心的伤痛,给别人机会让他多说说他的困扰,他会感觉没有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4、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5、1)2)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全神贯注地倾听;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3)4)
6、说出他们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如果家长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与他们产生共情。
7、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8、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9、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
10、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11、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解释,孩子越不听。
12、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13、帮助孩子摆脱苦恼的四个技巧:全神贯注地倾听,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说出他们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14、要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给出建议。
15、当有人能够理解你有多疼的时候,好像更容易能承受疼痛。
16、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哦。。。嗯。。。原来是这样。。。。” 3)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17、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
18、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19、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20、有一个方法能既能让家长感觉舒服,又能让孩子满意,那就是画出他们的感受。
21、妈妈的过度反应反而给他增加额外的负担。
22、如果你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要允许家人在家里表达不满。
23、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 1)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2)提示。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4)说出你的感受。5)写便条。
24、大人描述问题的时候,其实,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
25、当我们给孩子们提示时,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26、孩子不喜欢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27、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和人品,只要不受到批评,孩子还是可以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的。
28、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床上有一块湿毛巾。” 2)提示。
“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毛巾”
4)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睡在湿床上!” 5)写便条。(贴在毛巾架上)请把我放回原处晾干。谢谢!
29、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态度是这样的:“总的来说,你是个可爱能干的孩子。只是现在出现了些问题,需要注意一下。你自己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你就能负起责任来。”
30、父母厌恶的眼神、轻蔑的语调能很深地伤害到孩子。
31、如果你想马上做一件事情,最好语气坚定,不要恳求。
32、考虑:我们的要求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吗?要求合理吗?能够让他选择怎么去做?
33、经常挨批评的孩子会比较敏感。她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认可。避
免使用隐含着否定或者忽视的语言。
34、你所学的技巧,都是在教你对别人表示尊重。
35、事情前面加上“你”以后,让人觉得被埋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36、描述技巧的最好运用,就是在孩子感到确实需要让他去做的时候。
37、避免提示孩子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不要用孩子的名字作为简单的词语表达。
38、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后,他们会尊重大人的感受。
39、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40、代替惩罚的方法: 1)请孩子帮忙。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明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41、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1)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想你大概觉得。。。”只有当孩子觉得被倾听、被理解的时候,他才能考虑你的感受。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我的感受是。。。”这一部分要简短清
晰,如果你不停地说你的担心、愤怒和郁闷,孩子就很难听下去。
3)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有可能的话,让孩子先说几个想法,最关键的是,对任何一个想法都要避免评价和论断,要接纳所有的想法,关键的一句话是“我们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写本身并不重要,但把想法写下来,会让说出想法的人感到被尊重。”
4)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注意不要说贬低的话。
5)跟踪执行,“把计划变为行动,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谁来负责这个”“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6)不允许孩子指责你的任何观点。家长坚定的态度很重要。
42、代替惩罚的方法 1)明确表达强烈不同的立场 2)表明你的期望
3)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4)提供选择 5)采取行动 6)解决问题
“我对谁干的不感兴趣,也不想指责已经发生的事情,我只想知道现在怎么补救!”
43、滥用做家长的权利,并有可能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负疚感和嫌弃自我的成分。
44、惩罚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会让孩子的行为朝着与我们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
45、“很高兴听到你说对不起,这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想一想该怎么做。”
46、鼓励孩子自立的六个技巧 1)让孩子自己作选择 2)尊重孩子的努力 3)不问太多的问题 4)别急着告诉答案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6)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47、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会集中精力自己解决问题。
48、问太多问题会让人感觉私生活被侵犯,孩子们想说的时候,自然会和你说。
49、当孩子提问时,首先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50、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们不能凡事都依赖我们。
51、不让孩子失望,就是在保护他们的希望、梦想和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52、把本该属于孩子来承担的责任,还给他们时,每个人的脾气都有改善。
53、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们一个“怎么去做”的选择,那么这些选择就足以减少孩子的沮丧心情。
54、家长普遍爱问的一个问题“今天开心吗?”,可能会给孩子带
来压力。他们不仅要去聚会、上学、玩、露营、参加舞会,还要让自己开心,如果不开心,就会让自己和家长都失望。
55、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感受被接纳后,让的抗拒心理就会减弱。
56、孩子把自己的问题琢磨透了,才会倾听父母的想法和劝说。
57、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有积极的心态,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以及人生目标,同时也影响到他的行为。《自尊心理学》
58、赞赏可能会让被赞赏的人产生怀疑,可能会导致否认,带来压力,让我们关注到自己的弱项,可能会引起焦虑,干扰他们的行动,感觉被控制,越大肆表达我的赞赏,他们越不领情。
59、成人用赞赏的语气描述他所看到的和他所感受到的。以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来代替评论,孩子听到这样的描述后,就能够赞赏自己。
60、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 1)描述你所看见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61、告诉孩子他做对的地方,他就会想办法提高自己。
62、所有心理学课程都提到“自我实现预言”的伤害,如果你给孩子贴上反应慢的标签,他便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反应慢。
63、你对父母对你的评价感到吃惊吗?有时候,一个字、一个眼神、一个语调就足以告诉你,你是个又迟钝又讨厌的人,还是一个有能力又受欢迎的人。
64、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65、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六个技巧: 1)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4)以身作则;
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6)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66、他真的在努力让我开心,这也给我很大的鼓励。
67、要改变孩子的角色,需要将所有的技巧都用上——接纳感受、鼓励自立、赞赏、代替惩罚。68、所有技巧学习的目的是:
1)彼此相爱,让自己快乐,也让我们所爱的人快乐; 2)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责和抱怨; 3)体谅他人的感受;
4)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愤怒和烦躁; 5)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 6)让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人的人。
69、给孩子的选择是选择还是威胁?选择所要表达的应该是:“我站在你这一边,我希望你能做某事(或不做某事),但不想命令你,而是让你有发言权。
70、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极度反感,就不会接受任何选择。
71、关键是:如果有人能理解她的困难,她也有一些主动权,那就能去面对自己的困境。
72、“解决问题“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表达好的愿望,一旦把失败的后果也放进来,就会破坏这种信任,并产生怀疑、扼杀积极性。
73、“但是“通常意味着削弱、反悔、否定之前说的话。74、用“尽管你知道“来开始你的表达,可以让女儿相信你的智慧,既不否定她的感觉,也表明了你的看法。
75、该怎么说才能不让他对你有敌意呢?你可以把问题交回给孩子,并给予他支持。
76、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一生气就胡闹,然后被送去“反思“的孩子,而是一个既有责任心,又有足够多的办法处理自己怒气的人。
201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