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要点
真正实施新课程教学,主要应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方面是了解新课程理念的要点,了解新理念倡导的课堂教学应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每节课应该如何设计,使它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达到教学目标。我想这是我们做教师的努力方向,需要不断地摸索和研究的问题。有时“话”好说,真正实施是需要搓摩和下功夫的。这是我的努力方向。
二、尿的形成的确对学生认知来说有一定难度。
(一)、展现现象,提出问题
1、平时我们见到的尿液的色、量和其他现象,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2、科学实验的数据,没有经过肾脏的血液中,含有尿素、尿酸等物质,经过肾脏的血液中没有这些物质。
3、原尿的量和成分。
4、尿的量和成分。
(二)、探讨结构和原理(从宏观到微观)。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体会和理解。
三、怎样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地预习呢?
预习的方法的确多种多样,可能课前预习还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愿意预习,我们看能不能调动他们去预习,如:给学生介绍生物学知识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紧张的其他学科学习之余,将课本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做一做。还有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预习,但是还是有少量会预习,对预习的学生进行鼓励,如课堂上有学生回答了比较复杂的问题,老师会追问一句,如你怎么知道的?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我提前看了书的。”这时老师就及时地鼓励、倡导。还可以如果社会上出现各种生物学问题,就提倡学生看能不能通过课本来进行解释,等等,我们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如果实在课下不行,课上也可以,如课前几分钟,学生阅读。还可以老师说出今天的学习课题,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回答,然后简单地看书,也能达到预习的效果。
四、学生对于性的知识很敏感,每次讲到人的生殖这节课,学生总是不敢看,不敢听,觉得很不好意思,用什么办法能更好的让学生去接受学习呢?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是正常现象,因为只有生殖系统男女有别,还有现在的社会环境也渲染了它的特殊性。第二我们教师要先脱敏,就是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把它变成了很自然的一个内容。第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性知识的重要性和特点,还有一点可以对学生强调,就是,每个人对性知识都很关注,但对待性知识的态度的方法,是一个学生思想和家庭教育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学生对其的态度来看你是抱着什么样的思想来学习的。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用,适当的不一样是允许的。
五、在教学中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有效性教学作用很大。但是在课堂上的时间很紧,再抽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总觉得这样完不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所以常常督促学生加快时间,这样是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物课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倡导主动学习的方式,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和整合教学内容,挑选适合运用探究式或自学的内容,有选择地实施。如果初一安排每周2课时,七年级上册是肯定讲不完的。所以,要有选择地进行。此外,可以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节省出课时的呢!
第二篇:高中生物55个考试要点
高中生物55个考试要点
要点1
生物书写易错字
要点2生物中常考的“过程”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取拿与安放→对光→安放装片→观察→整理和存放
3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植物细胞:擦→滴→撕→展→盖→染→吸
(2)动物细胞:擦→滴→刮→涂→盖→染→吸
4.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动物体(或: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体)
(2)植物体: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5.呼吸的全过程: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6.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7.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8.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周围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9.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物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正立的像
10.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1.尿的形成具体过程
12.反射弧的传递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13.分类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种→属→科→目→纲→门→界
14.昆虫的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
15.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
(原始大气)
(氨基酸、核苷酸)
(蛋白质、核酸)
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
>独立的体系-→-→原始生命
(标志: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16.脊椎动物心脏进化比较:
鱼类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
→
两栖类的心脏为两心房-心室
→爬行类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为两心房两心室。
17.植物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18.人类进化的过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19.酸奶的制作步骤:灭菌-→接种-→密封-→发酵
要点3
生物中的“不一定”
1.生产者不一定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细菌和光能合成细菌。
2.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还包括寄生细菌和真菌。
3.分解者不-
-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生物圈中有些动物以动物遗体、遗物为食进行腐生生活,也属于分解者,如蚯蚓、蜣螂。
4.有些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属于分解者。
5.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但胡萝卜、蓖麻等双子叶植物种子有胚乳;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有胚乳,但兰花、慈菇、泽泻等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无胚乳。
6.似“鱼”而非鱼:
娃娃鱼(大鯢)为两栖动物;
鲸鱼(即鲸)为哺乳动物;
甲鱼(即鳖)、鳄鱼为爬行动物;
章鱼、鱿鱼、鮑鱼、墨鱼(乌贼)等属于软体动物。
7.蝎、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不属于昆虫;蜈蚣为多足纲,不属于昆虫;蚂蚁属于昆虫,但一般无翅。
8.绿色植物并不一-定是叶片制造有机物,事实上,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能制造有机物。但是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在活的植物体中,并不-定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组织培养,导管为死细胞不能进行组织培养。
9.并非所有鱼的名称中都有“鱼“字,海马、中华鲟、泥鳅都属于鱼类;并非生活在水中会游泳的动物一定是鱼类,海豚、鲸属于哺乳动物。
10.不是所有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都用鳃呼吸,如水生哺乳动物、水生爬行动物等用肺呼吸。
11.鸟类不一定都会飞,如鸵鸟、企鹅等不会飞;会飞的也不一定是鸟类,如昆虫(节肢动物门)、蝙蝠(哺乳类)都会飞。
12.并不是所有低级反射的中枢都在脊髓,还有小脑、脑干,如呼吸、心跳的基本生命中枢在脑干。
13.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能够遗传给下一代,只有可遗传的变异能够遗传;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是有利的,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14.动脉血管里不一定都是动脉血,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管里不一定都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15.并不是所有的有机物都能提供能量,维生素属于有机物但不分解提供能量。
16.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分裂和分化,如:癌变细胞只分裂而不分化;成熟的红细胞不分裂、不分化。
17.所有的生物具有应激性,如对声音、光、气味、水的刺激作出反应,而只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反射。
要点4
易错、易混知识点于货
1.动物的呼吸:
(1)蚯蚓主要靠湿润的体壁呼吸;(2)草履虫主要靠表膜呼吸;
(3)蝗虫的呼吸部位在胸部、腹部,而不是头部;呼吸器官是气管而非气门;
(4)青蛙主要靠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5)鸟类是双重呼吸,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气囊具有暂时贮存气体(辅助呼吸)的功能;
(6)鱼类主要用鳃呼吸,软体动物多用鳃呼吸。
2.①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②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做选择题时注意:这几种说法有时混在一起,还需要和其他选项相比较来选)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目的: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3.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眼球前后径过长,配戴凹透镜;
远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小,眼球前后径过短,配戴凸透镜。观察由远到近的物体
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前后径变长。
4.尿的形成: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使得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所以原尿中不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的是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所以尿液中不含有葡糖糖,而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形成尿液,且尿素和无机盐的浓度增加。
5.特殊血管内的血液:肺动脉内流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脉血;
肾静脉内流含氮废物最少,或尿素含量最少的静脉血;从小肠出来的血液是营养物质含量最多的静脉血。
6.(1)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一输卵管;
(2)胚胎发育的场所一子
宫;
(3)产生卵细胞的结构一一卵巢;
(4)产生精子的结构一睾丸;
(5)生命的起点一受精卵;
(6)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一胎盘;
(7)胚胎发育早期所需的营养来自一卵黄;
(8)受精卵分裂,形成胚胎并植入子宫内膜叫着床(俗称怀孕)。
7.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褪去的是叶绿素而不是叶绿体。
8.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是清水;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的是生理盐水,染色用的液体都是碘液。
9.生态系统:一般都由四种成分组成,而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了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要点5
生物中的生活常识
1.人在打点滴(打针)时,药物注射到人体内的血管及平常所说的“青筋”都是指静脉。
2.做亲子鉴定时需要从血液中提取DNA,DNA来自血液成分的白细胞。
3.血小板过少,机体会异常出血(血友病);血小板过多,机体易形成血栓。
4.人体缺氧时数量明显增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
5.酿酒、做馒头或面包一-酵母菌;制作酸奶、奶酪和泡菜乳酸菌;制醋
醋酸杆菌。
6.生病后需药物治疗,口服和注射都可以,但注射比口服见效快。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而口服要经消化、吸收才能进入血液,然后才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处。
7.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或意外事故等情况时,先判断他(她)有无呼吸或意识后,立即拨打120急救,求助急救中心或实施人工呼吸、伤口处理等措施。
8.早春播种时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是为了提高地表温度,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
9.我们食用的水果或粮食产量比较高的原因:提高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少,故积累有机物多。
10.人体废物排出的三条途径:呼吸系统排出少量水和二氧化碳;泌尿系统排出大量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皮肤排出部分水、尿素和无机盐。
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
1.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
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2.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也完全适合生物领域。
例如,细胞膜、线粒体、中心体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对应的功能,如果离开了细胞的整体,单独的一个细胞器是无法完成它的功能的。
3.生物进化适应的观点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
4.生态学观点
生态学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是相互倚赖、相互制约,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第三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内化新理念,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并且要勇于自我反思,探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归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探究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学的成功案例,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理念、转变
为了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研究,有所改革,有所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时间,用新的教学模式传送知识,让学生接受知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交响曲是富有节奏的,卓有成效的。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是教学成功的音符。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碑。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念。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按着教育的新定义、新内涵来指导生物课堂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变革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学习知识,彻底摆脱“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树立“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和“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新的教育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期望每一个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着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构建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形成后,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心向。此时,我们应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这一角色上,采取多种策略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包括感知、思考、概括、记忆、运用等诸环节在内的学习?D?D认知的全过程,做到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教学程序。首先,学生自学。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加之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浅显易懂特点,在每一专题的教学前,我们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在讲”生物的遗传”一节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为自学提纲:①什么是遗传?其途径是什么?②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等。其次,师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就该课题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如在上述一节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讨论下面两个问题:①为什么同样是受精卵细胞,有的发育为雌性,有的发育为雄性?②为什么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总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第三,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主题,对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认识的共性问题进行启发,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学习上的迁移。如在讲完前述一节课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减数分裂等知识,来合理解释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间存在的性状差异。最后,在启发的基础上,引导全体学生对重、难点内容形成科学的结论。最后,适当练习。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提高学生的相应素质和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我们要布置具有典型性的练习,指导学生独立地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以形成学生新的技能,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三、加强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十综合”高考模式中,理科综合(含生物)试卷的命题思路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①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生物学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处,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5处,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6处。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开拓思路,全面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点,拓展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渗透和延伸,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其它学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加强实验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更应加强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知识的综合渗透。生物实验本身就是运用化学、物理方法验证、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的过程,如新教材中“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坚定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依据三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理、化、生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搞好实验综合教学。③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加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近年来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突破了围绕课本取材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强调了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高新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方法与技巧,不仅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轻松,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第四篇:高中生物总复习要点总结
高中生物要点总结(示例)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了解细胞(略)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在生物体和无机环境中,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但是细胞和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2.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大量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等;微量元素有铁、锰、锌、铜、硼、钼等。
3.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⑴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⑵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红色;同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⑶淀粉遇碘变蓝。⑷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作用产生紫色络合物。
4.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人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这种氨基酸叫做必需氨基酸。即携(缬)一(异亮)两(亮)本(苯丙)单(甲硫)色书(苏)来(赖)。人体细胞能够自身合成的叫做非必需氨基酸。
5.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一个C原子上,碳原子上还有一个H原子和R基。
6.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连接这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NH-CO-),由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肽。
7.氨基酸具有的性质:催化作用、运输作用、传递作用、免疫作用、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8.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另一类是核糖核酸(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9.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AN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10.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其中DNA的碱基是:A、T、G、C;RNA的碱基:A、U、G、C。
1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大致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二糖有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有糖元、纤维素等。
1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固醇。13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无机化合物。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约占4.5%,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当游离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时,代谢越旺盛,反之,代谢缓慢。14.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小结:本章以细胞分子为基础,从元素着手,延伸到蛋白质、糖类、核酸、脂质、水、无机盐。总结需要把握组成的成分、结构及其相适应的功能。属于基础常识内容。高考生物知识点的串联较强,又会出现与近期社会热门的话题作为材料,引入知识点,其灵活度较高,但是基础知识需要准确无误、熟悉的记忆,才能为很好地灵活运用打下基础。生物知识点繁多琐碎,需要学生有耐心、长期反复地记忆,对重难点需要死记,才能见其真义。记忆后要做好对应的练习工作,利用好复习资料及其练习题。最后祝愿大家学习进步,取得高考的最终胜利。
第五篇: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3)班和(4)班、高一(4)班和(5)班的生物教学工作。周课时14节,教案6个。课程任务重,兼顾的是高中两个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都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角色和情绪。高一学习的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是必修内容中较难学的内容;周课时只有两个课时,教学时间紧,;加之本学期,学生忙于应对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六门学考,将课时和学生的时间挤占去很多,要要45 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每节都上新课,一只处于“赶课”的状态之下。高二周课时是4课时,但是学了两本书选修3和选修1,也处于“赶课”的状态之下,选修教学要求与必修的要求也不相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主要是了解层次的内容多。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以实验为主的内容,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条件之下,创造条件完成了5个实际的操作实验,其它的实验通过视频,PPT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为完成教学内容,确是煞费苦心。
对高一必修2的教学,教学设计坚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教学。如估计学生在学习自由组合规律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概率计算的问题;就设想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这就必须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以合理的尺度,对教材要首先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等。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杂交育种与组合规律结合,提问设计、阅读形式,课堂练习复习的反馈策略。精心设计作业。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高二选修3的内容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内容前沿。课标要求也低。在该书教学中,我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为主和教学方式,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如在学习“体内受精和胚胎发育”时,学生先通过看书学习,然后学生自己提问,其它学生回答或同桌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的能力“问”的习惯,督促他们从学习材料中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涉及到必修中的内容,经常联系,以克服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并注意与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如“精子的形成过程”与“减数分裂”相联系,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与中心法则,蛋白质工程与基因指导蛋白质形成的过程相联系。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讲行讨论。如生物技术安全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大讨论。我就把发言权全部给了学生,学生门讨论,学生们争论的尤为热烈,这给学生门一个充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能力的训练。每学完一个专题让学生写一篇专题综述。这也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检验生物学知识一个策略。
选修1的内容是《生物技术实践》,本书是一本生物实验教材,共有12个实验,要求至少完成5-7个实验。我校的条件简陋,只能因地制宜的基本完成了4个实验。学习本书时重点放在了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上。如学习了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后,在本专题课题3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原理,对照课本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土壤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然后学生再看相关视频后自己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再与同组的同学交淡,确立实验方案,然后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虽然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完成自己的实验成果,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还是能够感知实验的整个流程的。
总之,通过这一轮的教学,收获了不少,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块收获很大,改变了以往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做为小老师上课,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