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19-05-12 02: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创新性人才,各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将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要让孩子相信“我能做得更好”。有了这种信念,就会使孩子的大脑活跃起来,如果只想“不可能”“我不会”“我不懂”,那么就不可能创造了。

其次,让孩子多留心观察生活,多问敢想。创新并不神秘,把别人不敢做的、不敢想的,做出来、想出来就是创新。也许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可能就会将孩子引上成功之路。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好奇多问的孩子,最有希望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再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用七巧板拼图,今天拼了一个小兔,明天拼了一个小狗,后天还想拼一个小鹿,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最后就是允许孩子犯错。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发明是在意外中诞生的。如果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就不要害怕孩子闯祸犯错。可口可乐知道是谁发明的吗?就是一个闯了祸的年轻人。还有爱迪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让孩子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努力改变现实,就会出现奇迹。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过分强调知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

1、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不是机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努力创造。

2、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学生应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开拓创新。

3、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4、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最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引路人,和学生互相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成为学生最知心的良师诤友。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好奇心,是学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奥秘的动力,是培养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在强烈好奇心的催动下,才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创新兴趣。小学生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想法。我们都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逐渐与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不墨守成规。让问题进课堂,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精心设问。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一定要杜绝

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必须按教师“画的线”去走的现象,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性,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三、激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问,鼓励学生质疑,在同中求异,遇问题多从几个角度思考,不被表象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的关键,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强化创新意识,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问,首先要教学民主,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猜想,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谦虚,对于学生的发问和大胆质疑,要加以肯定,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或错误的,也不能批评和任意抹煞。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在肯定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上不合理的原因,再由本人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自司自明。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创新、质疑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再次,在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和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平等性,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差生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是你怎样去开采、挖掘。教师不能只关注优等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忽视对中、差学生的培养,要善于发现其优点、特长及创新的潜能。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加以联想而形成的。由此可见,小学生应该多让小学生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我园就经常开展下列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谈及小学生创新,有些人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小学生年幼无知,尚不懂事,只有玩和淘气的份,谈什么创新,这岂不是夸大事态。然而,如果你做个有心人,经常留意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游戏活动中的言谈举止,你定会发现:在他们身上确实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闪现着创新的火花。不妨举这样两个例子,如:小学生在玩医院游戏时,会临时用一扇门做玩具,小医生举着衬板站在门里,病人站在门外,并用身体贴着门,这就是表示在拍片;再如:餐厅里的小顾客需要调味品时,服务员会用圆柱形的小积木凑着顾客的碗认会显得稚拙、简单,但只要是小学生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标准和生的各种提问,甚至是荒唐的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就说明小学生在思考和钻研,教师要正确引导;通过提供富有幻想色彩的图书、半制品的游戏材料和开展一物多玩等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小学生的想象;让小学生多参 加社会实 践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因为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

讲究创新方法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是实现创 新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旦有了创新的意识和灵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教给小学生多种创新方法,让他们建立有主见的、独立的、敢于创新的方法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都是有帮助的。小学生最常用的有三种,第一:一物多玩法。在体育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组织类似的活动,如:教师会鼓励小学生用一只皮球玩出多种花样,拍、滚、抛接、夹球跑„„一个人玩或两两合作玩等,这种一物多玩法不仅能提高小学生活动的兴趣,锻炼身体,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第二:组合法。不同组合也是创新。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搭积木,同样是一套积木,不同的组合会变换出多种不同的造型,小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体验到创造出新“产品”的乐趣。由此可见,小学生可以通过搭积木、排列易拉罐等游戏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联想法。根据平时生活或学习中碰到的偶发事件,触发创新灵感,展开想象翅膀,通过联想而有新的突破。象牛顿推理出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是从平时生

活动如:添画联想。教师可以画半个圆,让小学生添上喜欢的点、线等,并说出象什么;观物联想。教师带领小学生拾落叶,并有意引导小学生用落叶拼图案,赋予落叶一定的形象„„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智慧。

四、提高创新能力

讲究创新方法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小学生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1、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增长小学生的知识。丰富的知识可以引发小学生创新的火花,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触类旁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知识的难度、深度,而要从拓宽层面入手,从培养兴趣入手。

2、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打破教师向小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尽可能培养 小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让小学生提出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问题箱、评选最佳小问号等形式,形成一种能公开提问、感受提问很了不起的氛围,教师要耐心倾听、及时挖掘,鼓励和激发小学生探索的欲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帮助小学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小学生的提问,可以设法引导小学生多思考,并通过实践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去做。如:为了让小学生了解筛子的用途,我们会提供筷子、镊子、调羹等多种工具让小学生去尝试,在操作中小学生发现了筛子分物的快捷、方便。通过这种形式让每个小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每个小学生生来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如何才能最好地挖掘这种潜质是当今教育关注的问题,良好的环境,丰富的生活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象,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效果,这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杨芳

摘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学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几点我的认识和体会。关键字:创新能力思维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①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567→576、675→657、756→765,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引导自主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②“吃花生必吃带壳的”,③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形容 1

学生的自主探索最合适不过,自主探索犹如“剥壳”,剥壳越有劲,花生越有味道。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掌握规律,要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酸甜苦辣。

例如:我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由许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但我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老师不讲,同学们不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创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④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

三、鼓励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陈规,用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

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小组相互协作动手拼摆,很快就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

2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推导方法时,其他小组立即说出了他们的方法:用一个梯形沿中轴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还可以利用做平行线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可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兴趣,而且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又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4×4-6×2)÷2;4×4÷2-6等算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于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4×2-6。”还有的学生想出了“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少多少:4―(6―4)。”这两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体现了思维创造的美。

在解答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学生能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只有这样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四、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品质。

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⑤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

3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待淘气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也应当正确对待,不能“一棍子打死”。如:一位学生在学习“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做习题1800×300=540000,列竖式为:18

×3

540000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这道题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在讨论不妥之

处。这样既教育了其他同学,又给这位同学以自信,使他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迷人的魅力,是很难单纯地从课本中领略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学习了面积计算,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切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质量;学习了比例,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

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面积除以圆形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

4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摆圆片试验知可以锯4块。又如:测量计算酒瓶的容积,一般学生认为酒瓶上半部既不是圆柱形又不是圆锥形,感到无法计算,而动脑筋的学生想到: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算出有水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然后把瓶竖倒过来,算出上面空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这两部分的容积之和就是这个酒瓶的容积,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喜欢自由思考问题”等,看上去不是直接的创新教育,但它却是“创新素质”的源头活水,因此,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赏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老师们去点燃他,这样学生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我们也就会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那种境界。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姓名: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那么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时期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是当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朦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加强创新培养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学校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而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迎接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创新型的民族关键在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那么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时期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是当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朦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加强创新培养更为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当今我国小学生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容乐观,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农村、山区里的小学校的创新教育令人堪忧。那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已是当务之急。而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因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小学生创新教育的第一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要让孩子们充分的认识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创新,创新并非难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每个人都有进行创新的欲望。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并有针对性的予以启发、引导。我认为老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如重成绩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发展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民族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不利于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思维。小学生从小接受到这种教育很可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扼杀在摇篮中,对孩子的能力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引进新的教育观念,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势在必行。

第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条件 新课标中指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使教学课件的内容要富有开放性、探索性和趣味性,同时以充满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形成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氛围。

第三,培养创新精神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观条件 教育教学的实践反复印证了一个真理: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对好多未知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经常会提出一些令成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我们不要因为这些问题的荒诞而否定孩子的创作力,而是要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自主产生认知困惑,从而自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动机,然后进一步提升创新的兴趣,久而久之不仅促进了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还有助于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

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还远远不够,还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知识,正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于鱼”。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的培养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不“求异”无“创新”。我们传统的教学总是试图让学生向统一的标准答案靠拢,不鼓励新鲜的解决方法或思考方式。其实,这种做法无形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后果不堪设想。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任何问题都有多种方法,我们要善于寻找不同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让思维受限。在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别的方法,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制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对那些对某个问题有独到见解,有新鲜想法或者有独特角度的学生予以口头表扬,或者加分,贴小红花等,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答案不是不对的,反而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让他们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和荣誉。比如,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解读。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古文的时候,里面涉及到廉颇,蔺相如等几个主要人物,我问学生们喜欢谁?话音刚落,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先恐后的喊着蔺相如抑或廉颇的名字。我得到了常规的答案,当然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为了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我没有停止我的提问,“还有其他答案吗?”我如是问道,沉寂了一会儿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弱弱的声音:“老师,我喜欢赵王。”他还补充说赵王重人才,不吝啬所以喜欢他。听到这个答案我很欣慰,并随即表扬了他,并让其他同学想他学习。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疑问是做学问的第一步,不问何来学呢?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尤其是古代的学堂私塾里,质疑老师传授的知识就被视为质疑老师一般。然而新的教学理念和开放式教育是提倡质疑的,学生竟然有疑问那说明他们思考过,并且不得其解,那么老师不是应该充分发挥其“答疑解惑”的职能吗?当然光答疑解惑还不够,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不断的提出疑问。比如学习过《三国鼎立》那篇文章之后,有同学问我:“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把课本上描述的神仙般的诸葛亮灌输给他们,我说:“诸葛亮也有他的不足之处,你们自己觉得呢?”学生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诸葛亮太高调,不谦虚,三顾茅庐才肯出山”;也有的同学说:“他多疑,不懂用人之道”。学生的这些想法都有可取之处,我表扬了他们,并鼓励他们继续思考。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实践与认识有紧密联系,认识能指导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可以对认识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丰富和发展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实践。老师一定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相对应的能力。

第四,建立奖励制度,积极评价 奖励和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回馈,有序的回馈方法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奖励制度要分等级,公平有序的进行,当然一定的物质奖励也是值得提倡的。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开放,民主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发言,自主讨论。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擦着智慧的火花,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升华自己。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向着发撒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努力,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奖励他们的标新立异,重视他们质疑。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对于同学讨论尚未解决的问题要积极解读,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热情,这样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视在学习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小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老师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以上一些有效方法的运用一定能够为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卢新.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郭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J].教育探索,2006(3)【3】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06)【4】郑德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研,2009(5)【5】安胜存.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造思维[J].教育研究,2009(5)

【6】邰云文.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南教育研究论文,2000(10)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新策略

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新策略

澄海区莲下中心小学

许素媛

一、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一说起作文,学生们叫苦连天,老师愁眉不展。从我校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认为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

同的文章。⑤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3)在学校或班级的板报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摆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活雷锋”》这个作文题,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 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

题目。《美丽的校园》(侧重于叙事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写”的作文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动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 愿组合的形式。这里指的交流合作,是指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

改。

(4)评优激励,激发创新动机。在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情绪越低,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便会使人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与信心,重新审视、注意所要完成的任务,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我坚信:事在人为!只要我们认准作文课改目标、方向;脚踏实地拓宽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作文训练多种途径;多给予指引与鼓励,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一定得到切实培养。

下载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1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呼唤创......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 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

    浅谈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要从培养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把握好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采用多......

    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作文,获取材料是基础,把握方法是桥梁,形成能力是目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

    金山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合集)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莱州市双语学校宋平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握好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东高平联小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