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感恩 共享和谐”活动方案
“学会感恩 共享和谐”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当代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升华情感,教育青少年牢记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不忘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培育青少年的健康心态,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培养青少年热爱他人、热爱社会、热爱党、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二、主办单位:邓发纪念中学校团委与07届华南师范大学邓发纪念中学实习队联
合举办
三、活动时间:2007年10月中旬
四、活动地点:邓发纪念中学
五、活动对象:邓发纪念中学全体师生
六、活动项目:
(一)、10月23日邓中教学楼下现场活动:
1、展示古今中外有关感恩事迹系列图片,并附上文字说明;
2、提供卡片让学生们现场制作感恩卡片,并把卡片献给最想感谢的人;
3、设置留言区,让师生在上面留下你的感言或最想对某人说的话;
4、有奖问答,图片展区放置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在有奖问答区设置问题,看谁能快点找到答案,最快找到答案的会有适当奖励。(材料是与感恩有关的。)
5、播放感人类歌曲与相关视频,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开展“感恩的心”系列征文比赛,文体不限,篇幅1500字以内。分为初中、高中两个组,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一等奖作品将送往云浮市参加“‘校讯通’杯——我和校讯通之间的故事”感恩系列征文比赛活动。
(三)、推荐上次演讲比赛获奖的同学参加云浮市“感恩的心”主题演讲活动。
注:各项活动具体负责人
1、展示古今中外有关感恩事迹系列图片,并附上文字说明;
相关图片以及音乐视频材料的收集。(可以用利用学校的彩色打印机打印?)温紫云及学生会干部:负责收集古代部分图片及文字材料,并设计与材料相关的问题。凌华英及学生会干部:负责收集现当代部分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并设计与材料相关的问题。
樊冬梅及学生会干部:负责收集与主题相关的音乐(视频材料)。
黄秋香及学生会干部:负责将问题整理排版并打印、裁剪成小纸片。
2、提供卡片让学生们现场制作感恩卡片,并把卡片献给最想感谢的人;
张楚生及学生会干部:制作卡片的模版并打印(需要彩色打印纸)。现场制作。骆颖芳,叶培霞、樊冬梅及学生会干部:负责现场卡片区。
3、设置留言区,让师生在上面留下你的感言或最想对某人说的话;
梁款南及学生会干部:负责现场留言区,指导学生留言。
4、有奖问答,图片展区放置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在有奖问答区设置问题,看谁能快点找到答案,最快找到答案的会有适当奖励。(材料是与感恩有关的。)
何冰及学生会干部:制作游戏说明,并粘贴在图片展区以及有奖问答区两个地方。负责现场有奖问答区。
吴鹏伟及学生会干部:负责现场有奖问答区。
5、播放感人类歌曲与相关视频,调动学生的情绪。
凌华英及广播员:负责音乐的播放。
6、开展“感恩的心”系列征文比赛,文体不限,篇幅1500字以内。分为初中、高中两个组,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一等奖作品将送往云浮市参加“‘校讯通’杯——我和校讯通之间的故事”感恩系列征文比赛活动。
曾维冰及学生会干部:负责征文通知的编写。
凌华英及学生会干部:将征文通知打印并分发到各级组(每班一份)
7、推荐上次演讲比赛获奖的同学参加云浮市“感恩的心”主题演讲活动。张楚生及语文科组老师负责。
七、活动小组
主要负责人:张楚生,凌华英
策划组:负责筹备组织工作,协调各组人员的工作。(凌华英,温紫云,张楚生)宣传组:负责各项宣传工作,并协助场地组布置场地。(曾维冰,黄秋香,骆颖芳,何冰)
场地组:负责场地的布置和安排。(梁款南,叶培霞及学生会干部)
后勤组:负责各项后勤工作,包括饮用水和展示用品,并负责赛后的场地清扫。
(吴鹏伟,樊冬梅及学生会干部)
九、活动宣传工作
整理活动资料,并通过班级、教学楼宣传栏、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班主任班会课强调活动内容(特别是征文比赛)——宣传组及学生会干部负责。
十、经费预算:
场地布置材料:150元
卡片纸、留言纸、留言本、笔:100元
奖品(笔记本,笔):100
邓发纪念中学团委
华南师范大学2004级实习队
语文科组
2007年10月10日
第二篇:“学会感恩 共创和谐”活动方案
“学会感恩 共创和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县、镇教委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校决定开展“学会感恩,共创和谐”教育活动,现将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时刻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爱护自然,把学生培养成知恩相报、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社会,以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领导机构
为使“学会感恩,共创和谐”教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取得效果,学校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政教处、学生会、团委各部门成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以及以政教主任为组长,学生会、团委书记任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执行小组。
三、内容和形式
要将感恩教育活动贯彻于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形式要多 样,内容要丰富,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确保教育效果。
(一)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通过鼓励和动员学生开展为父母多做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自己制作的礼物,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使学生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学校动员学生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通过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话等真挚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三)感激同学间的爱心互助
通过开展“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等主题活动,以及给身边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团支部)做一件有益的事,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感恩社会的关爱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使他们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感情。
(五)感恩自然的赐予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活动。结合“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组织每一个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四、时间安排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4月7日——4月20日)
各班级要通过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提高广大师生对“感恩教育”活动的认识。学校组织成立“感恩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活动计划,以保障活动的有序开展。
2、组织实施阶段(4月21日——11月30日)
本阶段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月—— 6月各班宣传发动并开展“感恩父母”活动6月—— 7月各班开展“感恩教师、同学”活动
7月—— 9月开展“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活动9月——11月开展“感恩歌曲”演唱比赛
(学生会、团委积极行动起来,使“感恩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日常工作、学生的日常行为、生活联系起来。如到敬老院劳动、绿化校园、绿化205国道等。)
3、总结评比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学校将通过检查评比,将各项活动结果作为各班量化管理评比的重要内容,以及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内容之一。
各班级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争创经验,努力使这项教育活动收到实效。
附:
唱响“感恩之歌”歌曲的推荐表
《父亲》刘和刚
《父亲》崔京浩
《母亲》《祝妈妈长寿》阎维文《世上只有妈妈好》《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同一首歌》
《让世界充满爱》
《爱我中华》
《龙的传人》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的中国心》
《感恩的心》
第三篇:学会感恩活动方案
学会感恩活动方案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这些诗句,讲的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感恩。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似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学会感恩,就是让你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学会感恩,首先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后,才能获得感恩;学会感恩,要培养谦虚的品德,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要知道躬身弯腰伸出援助之手;学会感恩,要有奉献精神,无论做什么事,应以公为先,做一个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人。
一、指导思想与宗旨
1、指导思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遵循学校德育贴近同学们、贴近生活的原则,通过让同学们关注、反省自己的现实生活,培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他人、感激社会的情感,进而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断进取、奉献的精神。2.感恩教育的宗旨本次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旨在针对同学们中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不知感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学们与家长之间又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现象,通过多层面的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使同学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培养同学们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引导同学们养成热爱科学的求知精神和感恩心态,唤醒同学们的感恩意识,使同学们对父母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对生活感恩,增强同学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途径
1、具体内容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从对象上看,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这里包含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
2、实施途径(1)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第四篇:学会感恩活动方案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学会感恩活动方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这些诗句,讲的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感恩。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似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学会感恩,就是让你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学会感恩,首先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后,才能获得感恩;学会感恩,要培养谦虚的品德,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要知道躬身弯腰伸出援助之手;学会感恩,要有奉献精神,无论做什么事,应以“公”为先,做一个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人。
一、指导思想与宗旨
1、指导思想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遵循学校德育贴近同学们、贴近生活的原则,通过让同学们关注、反省自己的现实生活,培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他人、感激社会的情感,进而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断进取、奉献的精神。
2.感恩教育的宗旨
本次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旨在针对同学们中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不知感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学们与家长之间又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现象,通过多层面的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使同学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培养同学们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引导同学们养成热爱科学的求知精神和感恩心态,唤醒同学们的感恩意识,使同学们对父母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对生活感恩,增强同学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施途径
1、具体内容
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规划方案《学会感恩活动方案》。从对象上看,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这里包含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
2、实施途径
(1)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2)通过课堂道德教育,了解自身定位,形成“知恩”的道德共识。首先,要引导同学们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及对其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通过课堂上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让同学们认识到别人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让他们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通过课堂教育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将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养融入其中,并将同学们对生活与生命体验贯穿于知识的传授过程。
(3)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中进行辨析式教育。首先是通过正面引导了解道德素质是人才的必要条件,了解感恩是生活中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其次,通过讲座、开展社会调查、讨论等形式,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的道德意识,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足。其三,要激励同学们不断反思现状,设计未来的价值理想,让同学们在这种不断的“获得”、“反思”、“设计”的活动中,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从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
(4)教同学们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同学们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同学们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了。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同学们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知道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同学们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
(5)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引领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们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同学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第五篇:三月学会感恩活动方案
“学会感恩 收获幸福”主题月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和我校实际,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切入点,全方位地对全体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学校决定开展“感恩亲情”主题月系列教育活动。为使今年“感恩亲情” 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切实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以三月份的“向雷锋同志学习” 题词纪念日、“三八节”“植树节”等为契机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净化学生思想,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二、活动主题
学会感恩 收获幸福
三、活动时间
2012年3月5日—2012年3月31日
四、活动内容
1、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教育活动。(1)开展观看《雷锋》等电影活动。(2)开展“寻找身边的雷锋”活动。(3)“学雷锋”实践活动。
(4)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手抄报评比活动。
2、开展“三八节”感恩活动。
3、开展“植绿护绿”实践活动。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3月5日—3月11日)
广泛利用橱窗、国旗下讲话、班会、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搞好宣传发动,使全校师生了解活动安排,统一思想认识,从而推动活动顺利全面开展。
1、利用国旗下讲话,发出“感恩亲情月”活动倡议。
2、利用宣传橱窗、广播等做好活动宣传。其中校园广播站开办“学雷锋在行动”系列报道,宣传报道活动情况,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事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在活动期间要求每班积极投稿。
3、各班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感恩亲情”主题月活动方案,并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传承雷锋精神,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3月5日—3月31日)
(一)向“雷锋叔叔学习”教育活动。
1、开展观看《雷锋》等电影活动。
2、开展“寻找身边的雷锋”活动。学校发出“寻找身边的雷锋”倡议活动,引导并号召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形成崇尚先进、追求崇高的浓厚氛围。
3、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
(1)组织部分优秀少先队员到敬老院开展“爱老敬老”活动。(2)组织部分优秀少先队员进行阳光义卖活动。
4、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手抄报、征文评比活动,手抄报每班择优推荐10份参加学校评选。4—6年级每班推荐3篇征文参加学校评选。(3月24日前交教研室)
(二)“三八节”感恩活动。
1、各班召开“三八节”主题晨会,向学生发出感恩活动倡议,组织全体同学在三八节期间以各种形式感恩妈妈、感恩奶奶、外婆、老师等所有的长辈。(3月7日晨会)
2、在三八节当天,学校大队部组织部分学生,向学校女教师等送上节日的祝福。
(三)“植绿护绿”实践活动。
1、学校组织部分大中队委员在学校花坛开展“植绿护绿”活动。
2、各班组织学生成立“植绿护绿”活动小队,在社区、校园、家庭内开展“植绿护绿”活动。第三阶段:总结评比阶段(3月26日—3月31日)
1、各班召开主题班会,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并民主评选出1名“雷锋式好少年”参加学校表彰。
2、学校对各班级活动的开展进行检查和考评,并纳入班级考核量化中,活动结束评选出“感恩亲情活动优秀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