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单亲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
——以马营初中和高中为例
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农村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父或母的离去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创伤,影响他们的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面对这样的学生,必须认真关注,积极探索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促进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村单亲孩子特殊心理爱心教育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家庭的完整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急剧变化,单家庭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不完整的家庭之中,往日的活泼渐渐的远离了他们,开始变得孤独、自卑、拘谨、沉默寡言、任性、逆反,这些行为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会直接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今后的生活。
一、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孤独、自卑
由于家庭的破裂,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一时无法接受缺失父(母亲的事实,有些孩子的孤独感倍增,不善言谈,甚至不愿与更多的小朋友接触,他们觉得别的小朋友会取笑自己是个没有爸(妈)的孩子,特别是在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会感觉到自己没有父母的保护,因此这些孩子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沉默寡言、孤僻。例如,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无法接受缺失母亲这一事实,变得特别孤僻、自卑,上课时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是老师提问时,声音也很小,总是怕回答错时小朋友会笑话自己;下课后,坐在教室里不是发呆,就是画画,似乎画画成为他释放心理的一种方式。
(二)任性
有些孩子在缺失了父母中的一方后,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承担了抚养他们的责任,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希望能够弥补他们缺失的那一份爱,但是,有的时候,适得其反,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自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发展,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缺点,在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时,不能积极的抵抗。而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缺失,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偏位,既然自己的父母都给予不了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有靠自己去寻求那一份快乐了,于是他们就会到家庭以外的地方去寻求慰藉,例如网吧、游戏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在学校不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例如,某小学的学生,在母亲离开后,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使得他自私任性,在学校遇到一些事时,不是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把全部责任都推在爷爷奶奶身上,要求爷爷奶奶帮自己去解决,如果不去帮他,他就会在家里大哭大闹。甚至有的学生由于家里没人管教,经常以生病为由请假,到县里的网吧去玩游戏,有时老师知道了去劝他们时,他们还愤愤不平的要老师不要管他们。
三 逆反
很多单亲家庭,由于父母不能从婚姻的创伤中恢复,或者由于孩子成为他们再婚的障碍,就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逆反等心理,在他们的心里有种莫名的抵触情绪,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在遇上一些事情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攻击,把自己心中的压抑发泄到这个社会上。例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爸爸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拿他当出气筒,常常打他,长期下来使他形成了一种恐惧心理,并以打其他同学来释放自己的心理。所以在 1
学校的时候,他经常会勾结同学去欺负低年级的学生。
(四)消极、厌学
缺失父母对孩子来说,就像没有了保护伞一样,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
产生消极的心理。尤其是单亲家庭中的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情绪不稳
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
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例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由于没有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监督,学习上很懒散,在上课时集中不了注意力,总走神,提
问时不回答,在背课文时,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坐在座位上玩耍,从不积极的去背,即使
留的很晚,也没有一点紧迫感。
二、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评价的压力
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农村家庭观念中,离婚毕竟是不光彩的。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
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
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有的孩子,当父母
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
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嘲笑自己,从而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
道心理的城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农村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又加上农村
父母知识文化的浅薄,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过高。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
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第二,农民收入本来就低,单身母
(父)忙于生计,对孩子监管不力。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
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疏于管教,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拖累,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甚至有的家长对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
第三 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
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一味满足、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
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
动等问题。
三 学校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
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使
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有的教师动
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
三、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决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比
较好的效果。
(一)社会
要为单亲家庭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现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感受不到家
庭的温暖,就会到家庭以外的地方寻找慰藉,例如网吧、游戏厅„„而游戏厅、网吧老板为了
经济利益,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容留逃学的学生,整天沉醉于电游室、网吧里,老板还为
他们提供食宿方便。有关部门应该经常清理整顿,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为青少年成长营造
一个健康的环境。
(二)家庭
1、帮助孩子处理好同伴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同伴。家长应积极主动
鼓励孩子在班上找朋友,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交往。
2、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应多注
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行为应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
3、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孤独感倍增,不愿与别的小朋友交谈,家长应
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
(三)学校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
爱的炽热心灵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一方的缺失,得到的关爱很少,很容易产生孤僻、自卑、任性、消极、逆反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孩子,不能置之不管,应该投入更多的爱,创
造更多的氛围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的温暖,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奋
发向上。
1.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维护他们的自尊,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
庭,有疼爱他的爸爸、妈妈,当面对家庭的缺失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他们不愿与
别人分享他们的家庭故事,想把这个秘密一直隐藏在自己的心中。作为老师,如果遇到一些
与父母相关的课文或故事时,避免提问他们,让单亲的孩子拥有一片感情的蓝天。
2、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日每时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
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应积极的引导他们去和小朋友玩耍,让
小朋友多和他们接触,感受友情带给他们的欢乐。
3.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不希望老师知道自己家
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教师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
组织的各项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
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学生,也
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农村单亲
家庭的孩子,老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父母的爱。作为老
师,我们应该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冷漠。虽然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那些具有心灵创伤的孩子来说,这些细微的动作都会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小小的慰藉,相信,只要我们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关爱他们,就能够抚平因为家庭缺失给他们造成的创伤,还孩子一片充满欢乐的蓝天。
作者:刘志雄
时间:2014年04月
第二篇:浅谈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浅谈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XX小学为例
教育系 初等教育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父或母的离去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创伤,影响他们的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面对这样的学生,必须认真关注,积极探索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促进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关键词:农村单亲孩子 特殊心理 爱心教育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家庭的完整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急剧变化,单亲家庭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不完整的家庭之中,往日的活泼渐渐的远离了他们,开始变得孤独、自卑、拘谨、沉默寡言、任性、逆反,这些行为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会直接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今后的生活。
一、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孤独、自卑
由于家庭的破裂,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一时无法接受缺失父(母)亲的事实,有些孩子的孤独感倍增,不善言谈,甚至不愿与更多的小朋友接触,他们觉得别的小朋友会取笑自己是个没有爸(妈)的孩子,特别是在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会感觉到自己没有父母的保护,因此这些孩子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沉默寡言、孤僻。例如,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无法接受缺失母亲这一事实,变得特别孤僻、自卑,上课时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是老师提问时,声音也很小,总是怕回答错时小朋友会笑话自己;下课后,坐在教室里不是发呆,就是画画,似乎画画成为他释放心理的一种方式。
(二)任性
有些孩子在缺失了父母中的一方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承担了养育他们的责任,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希望能够弥补他们缺失的那一份爱,但是,有的时候,适得其反,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自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发展,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缺点,在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时,不能积极的抵抗。而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缺失,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偏位,既然自己的父母都给予不了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有靠自己去寻求那一份快乐了,于是他们就会到家庭以外的地方去寻求慰藉,例如网吧、游戏厅等地方,在学校不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例如,某小学的学生,在母亲离开后,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使得他自私任性,在学校遇到一些事时,不是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把全部责任都推在爷爷奶奶身上,要求爷爷奶奶帮自己去解决,如果不去帮他,他就会在家里大哭大闹。甚至有的学生由于家里没人管教,经常以生病为由请假,到县里的网吧去玩游戏,有时老师知道了去劝他们时,他们还愤愤不平的要老师不要管他们。(三)逆反
很多单亲家庭,由于父母不能从婚姻的创伤中恢复,或者由于孩子成为他们再婚的障碍,就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逆反等心理,在他们的心里有种莫名的抵触情绪,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在遇上一些事情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攻击,把自己心中的压抑发泄到这个社会上。例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爸爸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拿他当出气筒,常常打他,长期下来使他形成了一种恐惧心理,并以打其他同学来释放自己的心理。所以在学校的时候,他经常会勾结同学去欺负低年级的学生。
(四)消极、厌学
缺失父母对孩子来说,就像没有了保护伞一样,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尤其是单亲家庭中的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例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由于没有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监督,学习上很懒散,在上课时集中不了注意力,总走神,提问时不回答,在背课文时,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坐在座位上玩耍,从不积极的去背,即使留的很晚,也没有一点紧迫感。
二、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评价的压力
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农村家庭观念中,离婚毕竟是不光彩的。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有的孩子,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嘲笑自己,从而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城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农村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又加上农村 父母知识文化的浅薄,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过高。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农民收入本来就低,单身母(父)忙于生计,对孩子监管不力。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疏于管教,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拖累,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
第三,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一味满足、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三﹚学校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
三、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决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一)社会
要为单亲家庭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现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到家庭以外的地方寻找慰藉,例如网吧、游戏厅„„而游戏厅、网吧老板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容留逃学的学生,整天沉醉于电游室、网吧里,老板还为他们提供食宿方便。有关部门应该经常清理整顿,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二)家庭
1、帮助孩子处理好同伴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同伴。家长应积极主动鼓励孩子在班上找朋友,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交往。
2、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应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行为,应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
3、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孤独感倍增,不愿与别的小朋友交谈,家长应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
(三)学校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一方的缺失,得到的关爱很少,很容易产生孤僻、自卑、任性、消极、逆反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孩子,不能置之不管,应该投入更多的爱,创造更多的氛围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的温暖,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1、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维护他们的自尊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有疼爱他的爸爸、妈妈,当面对家庭的缺失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他们不愿与别人分享他们的家庭故事,想把这个秘密一直隐藏在自己的心中。作为老师,如果遇到一些与父母相关的课文或故事时,避免提问他们,让单亲的孩子拥有一片感情的蓝天。
2、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日每时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应积极的引导他们去和小朋友玩耍,让小朋友多和他们接触,感受友情带给他们的欢乐。
3、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
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不希望老师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教师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农村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父母的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冷漠。虽然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那些具有心灵创伤的孩子来说,这些细微的动作都会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小小的慰藉,相信,只要我们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关爱他们,就能够抚平因为家庭缺失给他们造成的创伤,还孩子一片充满欢乐的蓝天。参考文献: ① 张延权,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M].杭州出版社.2004(9).② 李 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③ 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3).④ 林
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⑤ 潘允康,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教师评语: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的完整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失依儿童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作者观察农村单亲孩子特殊的心理现象,以现象为基础,分析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帮助农村单亲孩子建立健康心理的措施和方法,以求还孩子们一片只属于他们的灿烂阳光。教育是一门艺术,正如校训“爱满天下”,需要更多有爱的人用心去创作的艺术,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下车中心幼儿园 何云
内容提要: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核心是关爱。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家庭事故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因此家庭、学校应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和从前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的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我们所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爱抚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父爱的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我区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市、区家长学校指导和关怀下,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家教模式。以林崇德教授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三个维度立体作用于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自我控制、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如我校家教委员会,组织家长学校1000多名学员人手一册由杭州市教科所、市家长学校编写的《家长关心的12个话题》。帮助家长更新了观念,这样我们家长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二)优化亲子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 2 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出类拔萃,弥补自己心灵创伤。单亲学生胡某,父亲是机关干部,要求孩子每次必考全班第一名,但这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全班中等,她整天活得胆颤心惊,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那敢跟家长交心谈心。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有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来鼓励他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困难,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导致孩子出现个性偏外的现象。特别是单亲家庭,更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做 3 到“润物细无声”。幼21家21儿童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学习和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不肯定他们,排斥、孤立他们是极为有害的。
参考资料:
《小学生心理学》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
《小学生儿童教育心理学》幼28家28儿童
《心理素质教育科书》《心理素质》教科书编写委员会
第四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内容提要: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模式,核心是关爱。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孩子因父母离婚、死亡等不幸的家庭事故巨大打击,造成心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感觉不到温暖,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灵比一般孩子更脆弱,面对艰难的现实,他们的生存更加倍地“呼唤关爱”,渴望亲情来抚平创伤的心灵。因此,家庭、学校应该以双倍的爱心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单亲家庭的增多,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在的社会状况与从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成年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前都有茫然无措的感觉,更何况刚刚成长的缺乏完整家庭温暖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明显,有的是隐性的。
(一)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大幅度上升,使得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数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父母离婚或离开人世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行为上的偏差。尤其对青少年来说,随着青春期发育,他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都难以经受得起父母离婚、亡故所带来的痛苦、挫折和失望。据了解,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密切、自杀现象日益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离异、去世,家庭破裂。
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去母亲,就会使子女变得情绪波动大,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母亲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多数社会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焦虑和惶恐不安,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行为,危害社会。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了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因此,如果把子女置于爱抚之中的保护机能叫做母爱作用的话,那么,理智上的管教机能就可以叫做父爱作用了。所以说,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长因其子女失去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长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相应的对策
学校应该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学校和家长的密切合作下,家长学校给予家长们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关怀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就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建构家教模式。例如,以林崇德教授的思维三棱结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理论,以关爱为核心,家长从榜样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三个维度立体作用于学生,促使孩子克服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自我控制、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走出心灵困惑,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新挑战。
(一)建榜样、树形象
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关系。残酷的现实使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如果能够帮助家长更新观念,使家长以自身的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增强榜样的力量,这样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将起到不可言喻的作用。
(二)优化亲子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切忌溺爱,适度要求并切忌拔高。可见溺爱是家教的隐形杀手。那么,过严如何呢?有的家长离异后,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们出类拔萃,弥补自己的心灵创伤。例如,单亲学生张某,因其父早亡,而母亲在某机关任职,一直和其母生活在一起。但其母对其期望很高,一直要求她考试必须达到班级前三名,这与她学习水平全班中等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此使得该同学整天胆战心惊的,结果产生考试焦虑,甚至曾一度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可见过分“严”爱也是破坏家教的祸根。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优化教育情境
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存在一个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生活方式的选择就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而要到达理性理解,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比如:①找好切入点,如看动画片《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设情境,如陪同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在生日、节日、纪念日,通过共同庆祝这些喜庆日子,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述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自艰辛,勇于创新,勤于创造。在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将水到渠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应采取“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等方法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倾听的方法让他(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以他(她)的聪明之处来鼓励他(她)一定会取得学习、生活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解决其学习上的困难,使其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思考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缺少亲情的家庭,则会导致孩子出现个性畸形、易走极端的现象。特别是单亲家庭,更应该考虑满足孩子需要上的欠缺。家长、学校应该密切配合,携手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对孩子的关爱要如“春风”,做到“润物细无声”。
2.学校教师和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佳、行为表现不良的同学,不给他们机会、完全否定而不予肯定他们、排斥甚至孤立他们等,这些对其生存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所以,我们应当给予那些单亲家庭孩子正确的关爱和关怀,多和他们交流,用心感受,真诚相待,并且多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肯定他们的付出、努力以及劳动成果,促使他们转变心态,尽快走出心中的阴霾,步入生活的正轨,用积极的态度和满怀热情去追寻那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参考资料:
《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王志超)
第五篇: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单亲家庭孩子中“问题少年”数目的不断攀升。他们行为表现异常:或自卑、孤僻、拘谨、沉默寡言,或任性、逆反、霸道、暴力。因而关注单亲家庭的子女,已成为当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让这些孩子的心理走向健康。
【关键词】 单亲孩子 特殊心理 教育对策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作为子女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生活在完美家庭中的孩子的确幸运,但有些事情并不依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单亲家庭中。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接受的是不完整的情感与教育,这样的孩子感情敏感脆弱,或自卑、孤僻、拘谨、沉默寡言,或任性、逆反、霸道、暴力。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关注单亲家庭的子女,已成为当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单亲学生的教育更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让这些孩子的心理走向健康。
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或母)疼爱的子女。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经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单亲家庭学生主要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孤僻冷漠,逆反仇视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并且负面影响明显,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孩子开始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大多不善言谈,不爱和教师同学们接触,有了矛盾也不及时和老师取得沟通。他们当中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也受到别的同学的歧视,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于是对其他同学具有排外和敌对的情绪。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人或者事也漠不关心主。有的孩子由于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听教师的话,顶撞老师,违反校规,我行我素,生产逆反心理。
2、内向自卑,敏感多疑
由于世俗的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总是不光彩的事,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内心,从不谈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甚至有的孩子会萎靡不振,破罐破摔。此外,单亲家庭中孩子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他们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环话,猜疑别人是不是不信任自己,对他人产生怀疑,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
3、散漫放任,暴躁易怒
过分溺爱,或是缺乏关爱,亦或是缺乏监管力度的单亲子女都易表现出散漫放任的态度,在其行为上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自控能力差。有的单亲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了减轻孩子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等不良情绪。在家里,事事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散漫放任。在学校,经常迟到、旷课,对老师的教育不理不睬。此外,由于抑郁的心情无处宣泄,单亲子女容易暴躁发怒,遇事易冲动,因此会出现一些打架、骂人等行为。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家庭内部气氛的不和谐是导致单亲家庭孩子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调查了解,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等。单亲家庭中,由于家长自身产生的消极情绪,家庭气氛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造成孩子紧张、焦虑、暴躁等异常情绪。在孩子的眼里,家庭中的欢声笑语少了,父母对自己的百般呵护少了,感受到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巨大压力。由于经常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导致孩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
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独自与单身父或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监护人教养方式的失当、社会的评价压力、孩子心理调适能力差等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家庭教育环境与子女性格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孩子和行为和心理。离异单亲家庭的离散,给离异双方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加之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离异单亲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要么对孩子要求过高,严教过度;要么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要么对孩子过度溺爱;要么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这些都易于导致离异单亲家庭孩子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发生。
2、学校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事情。单亲家庭子女由于遭到学校及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他们对周围人的态度比一般人更敏感。事实上,孩子自己往往没有价值评判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的态度来确定的。周围人的取笑、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会认为父母的离婚使他们产生羞耻感,惟恐他人谈起自己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使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加重,表现出冷漠、敌对、自卑等情绪。
3、个体自我调试能力的缺失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冲击。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冲击,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容忍力。冲击情境的产生,对于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度过。而对于那些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冲击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因为抗冲击能力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或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或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并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与心理健康发展。
三、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好,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紧密协作,共同促进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发展。
1、从家庭内部出发,树立榜样,培养自信
(1)、父母要重拾信心,为孩子树立榜样
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要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也为孩子创立一个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的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2)、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都会有一种负疚心理,因此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3)、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拥有自信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鼓励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他们的自卑感,唤起他们的进取心。对他们,家长尤其应该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冷漠。当他们的学习成绩取得进步时,哪怕见解不一定对,或者进步只是一点点,家长也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借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从自身出发,面对现实,提高自我
(1)、努力接受现实,面对现实
首先,单亲家庭孩子自己本身就应该给自己一个好的定位,不能因为父母的离异而过度的放纵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孩子、没人要的孩子。既然是已定的事实,自己无法改变的了的,就要让自己努力的去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父母的婚姻问题一定会影响到自己,甚至与伤害自己幼小的心灵,而自己本身又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只有接受,并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才是对自己命运的最有效的反抗。
(2)、不断培养与提高自身的自理与自控能力
一个完整的家庭在孩子们的眼中就那样的破裂了,给他们自身也带来了很大的伤痛,特别是内心,由一个完整的家到一个单亲家庭,他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去适应一个没用双全的爱的家庭。这也在无形中给他们压力,要他们不得不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自理与自控能力,毕竟以后的生活还要他们自己来面对,没用一定的自理与自控能力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而且,面对一个破裂的家庭,他们也需要这样的能力去调适自己,适应这种生活,笑对人生。
3、以学校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发挥育人功能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理所应当地承担起对单亲学生的教育重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弥补单亲家庭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1)、多摸家庭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象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多创 “家”的感觉,保证学生心理安全需要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失衡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变故引起的。一个好端端的充满幸福温馨的家,突然少了一个亲人,失去了一份亲情,学生缺少了人最低层次的安全需要,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学校和老师不可能复原孩子的家庭,却可以让孩子重新找回“家”感觉。为此,作为班主任要和本班每一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都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施加影响,让家长确实负起扶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家长无力监护孩子时,老师也应该努力为单亲家庭学生寻找一个“家”让他们跟健全家庭的孩子一起生活和学习。
单亲家庭学生在内心深处常会产生一种被遗弃感,他们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要疏导这种心理障碍,教师除了做监护人的工作外,为单亲家庭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大家庭也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队活动对学生的引导功能,让单亲家庭学生在活动中尽情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在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中、学习竞赛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同时,引导班上健全家庭学生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他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3)、多点关爱之心,让学生在理解关爱中健康成长
关爱单亲家庭学生,最要紧地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根据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帮助他们。
第一、帮助单亲家庭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自卑、孤僻和敏感,常常不愿与人交往,独来独往,心事重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发动全班同学和这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孤立于集体之外,把集体温暖、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巧妙融合在一起。
第二,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那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苦衷,做儿女的有时无法理解,要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教师要设法多方疏导。
第三,激发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尊心,磨炼其坚强的意志。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产生不思进取,破罐破摔心理,导至自由散慢,厌学、逃学行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是激发他们的自尊心,磨炼坚强的意志。自尊心是人类许多高尚品格的人性的顶峰,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同时也是人们克服缺点和错误的内部动力。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从心底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是完全平等的。有了自信,才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教师再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分析自由散慢的危害、自暴自弃的后果。还应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告诉他们:家庭的不幸也许不是坏事,勇敢的孩子正好磨炼自己的意志。意志磨炼对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的成功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说意志都比较坚强。
(4)、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
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把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开诚布公。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多听取孩子的意见,防止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除此之外,要积极向离婚家庭父母宣传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使家长继续承担起监护、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只有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的孩子是脆弱的、无辜的、可以被原谅和理解的,对于家庭的不幸,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无能为力,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尽力而为。只有从单亲家长、单亲子女自身、学校、三个方面出发,形成家长、子女、学校协调配合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使单亲家庭子女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2]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载《家庭与家教》,2004年第4期
[3]《班主任》2008第一期《班主任也管“家务事”——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