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一个最重要时期,是一个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心理学家将这一时期形象地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特殊问题,部分学生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作为班主任如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疏导、消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这是一个所有班主任都应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性格的个性化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极多,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表现为:(1)认知障碍。如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不理解或对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形成的应付心理或厌倦心理等。(2)情绪障碍。如学生因老师表扬或批评而形成的骄傲心理或自卑心理等。(3)性格障碍。如孤僻心理、抑郁心理、狂妄心理等。(4)人际交往障碍。如早恋心理、嫉妒心理、怀疑心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个体身上,上述心理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几种障碍交织在一起。
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必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经验。我认为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2.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理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运用宣泄、替代、遗忘等形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迁移异常情绪反应。
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平等地交流使学生能与教师作详细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当某学生因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来满足自尊心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事实上的条件,使其在另外的技能活动方面取得好成绩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引导学生将不愉快的事情置之脑后,从不和谐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潇洒地生活。
三、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
激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激励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敏锐的洞察力、诚恳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仅就激励的技巧而言,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赞赏学生的优点;有效地与被激励者沟通,找出与被激励者共同的信念;容忍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在激励法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关键,其根本措施就是唤起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取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运用突破法促使学生建立起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
某生因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经过一番努力也未见起色,情绪低落,自叹自己脑子笨,奋斗也没用,肯定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失败者,想放弃学习努力。这种自卑情绪是对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的消极防御,如固定下来,就会严重制约他一生的健康成长。此时,教师及时与他一起讨论,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明确指出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信心,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找出失败的根源,重扬前进的风帆。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从长期的失败阴影中突破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去挑战、去争取新的成功,这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突破法。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疏导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作为负责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一是要在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之前进行及时疏导;二是不仅要消除外部诱因,更重要的是控制内部的、促使潜在的心理障碍变为现实的因素;三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对那些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要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二篇:如何对初三毕业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如何对初三毕业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中考对于每个初三学生来说都是有生以来面临的第一次重要考试,再加上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很高,每个学生的压力很大,致使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疲劳,甚至心理疾病。有的表现为忧郁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表现为烦躁不安,患得患失。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毕业班的班主任,对初三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非常必要。最近我在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认真的学习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课程后,我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疏导有了一定的认知,以下谈谈我个人的心得:(1)要学会倾听。
基础平常、智力平平的学生,面临初三年级学科多、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大等情况,心理上产生了恐慌和惧怕。例如我班的彭艺、张文娟等同学,她们都是女生,在初
一、初二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进入初三后成绩一直令老师、自己很失望。我采取蹲下身子看学生,站起身子看问题,俯下身子去关注,坐下身子去倾听的办法,最重要的方法是学会倾听,我先让她们在每次月考后写一份学习反思,反思自己的得与失,然后再做当面倾听,听听她们的学习困惑及心理倾诉。
(2)要让他们找回自信、收敛玩心。
智力较好、基础平平的学生,在初
一、初二时虽贪玩但成绩还可以。面临初三年级学习时间紧、试卷多、考试多的情况,成绩出现了下滑现象,失去了玩的机会、失去了“不用功成绩却不错”的那种快感,所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心理上也产生了很大压力。针对这样的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措施是让他们找回自信、收敛玩心。我采取积极的管理态度,对这部分学生要树立“一定要抓、一定要管”的信念,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便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的健康人格,对他们采取天天检测的办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对这部分学生最关键的心理疏导就是充分信任、关心他们、科学诱导,偶尔我还采取诱惑的方式:“下次月考成绩如果上来,我就会送你们一节体育课。”用这种方式去刺激他们的最痒处; 让他们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3)要学会宽容。
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成绩较差、不服管的学生,他们属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每天面对教师严肃的面孔,他们也有压力。针对这部分学生,我采取的心理疏导方式是:教师要学会宽容!用微笑去征服人格、用幽默去化解冰棱。例如我班的龙彪、魏鹏等同学,他们性格
倔强、有个性、有思想,对老师的言语往往有反感。但他们人品不坏,并且对他人很有热心,针对他们的品、行不一致,教师不能用强硬的言语命令他们,要知道宽容是一切大爱的体现、善意的微笑可以化解一切、幽默的言语可以缓冲一切!
(4)用“心理微调战术”学会关注。
到了初三年级,教师的关注对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关注更多的是那些中等生、优等生,对那些“不被看好”的学生出现了漠视和忽略的态度。然而这些“不被看好”的学生更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变,他们对学习,甚至对老师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常常通过课上说话、弄噪音、搞小动作等扰乱课堂秩序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对这部分学生通过训斥、说教等言语管理方式已经不起作用,因为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是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怎样能让这部分学生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影响他人学习呢?关注他们!怎样关注他们呢?我采取的心理疏导方式是心理微调战术,不用言语,而用一个个特定的手势去提醒他们,例如:把食指放在嘴边“嘘”,提醒他们肃静;用食指向下指多次,提醒他们低下头学习;用拇指和食指张合的方式提醒他们不要说话;用“微笑+点头”的方式表示满意或赞许,等等。小小的提醒或无声的交流既不影响他人,又能征服这部分学生的心,因为在这部分学生心里,这是老师对他们的关注!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重要而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持积极态度,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初三复习生活,科学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适当调整心理疏导方法,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使他们在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下,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为他们的成才和成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工作心得
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我从教的第一天起就担任班主任工作,至今已经有11个年头了。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困惑的日子,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抱怨突然多了起来:“这学生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明明是为了他好啊!”“真不理解,上课就是不听,我看真是不想学了”。听起来的这一切,表面上好象是跟学习有关,其实也反应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为班主任,当你接到新班级时,要主动地向前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了解班级情况,迅速记清每个学生的名字。让学生通过“谈谈我自己”“这就是我”等即兴演讲,向班主任展示自己。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展示自己的心理,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班主任要亲自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了解。通过家访、电话联系、校信通短信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生活圈子,和家长保持联系,是一种和家庭联系的重要的方法。
(二)尊重、理解、真诚、保密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爱,需要倾听,教师或父母,没有人不想了解孩子,可事实上,许多教师或父母与孩子近在咫尺,却难以沟通,甚至常常发生冲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真诚的沟通,很多时候,我们与学生之间就要互相尊重、理解、真诚,对学生不愿公开的事情,要替他们保密。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做好,学生才能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做朋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一次,学生张某来报告说,他的同桌王某偷了他的文具袋。我问他是亲眼看到的吗?他说没有亲眼看到,只是怀疑。我想王某虽然有些调皮,但品质并不坏,应该不会偷东西吧。我叮嘱张某,没有证据不能冤枉好人,并答应他帮他调查。我找到王某,他说没有拿,并让我检查了他的书包和抽屉,确实没有。正在我束手无策的时候,另一位学生拿着文具袋从外面进来了,正是张某的文具袋。原来他去厕所时,在厕所的纸篓里发现的,还说,下课时还发现王某上过厕所。我明白了。我把王某带到办公室,给他摆明道理,问他是否拿了别人的文具袋。他不吭声,我看出他的内心正在做斗争。我想他一定是后悔了,只是还没有勇气承认。我静下心来,对他说,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承认,还是好孩子,如果坚持错误,就是错上加错,况且,老师会给你保密的。我想是我的最后一句话打动了他,他终于承认拿了同桌的文具袋,并把它扔到了厕所里,并保证以后再不会这样了。事后,他的表现确实好了许多,并且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也遵守诺言,保守着秘密,守护着孩子的尊严。
(三)学会接纳、观察、聆听,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所谓接纳,就是不使用命令、指示、教训等权利措施,把学生看作是可以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朋友。班主任要用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学生感到教师能对他的思想与情感给予接纳,从而创造一种自由的、开放的、无拘无束的气氛。班主任要训练自己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了解学习的个性和他们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能及时判断学生的情绪,观察到他们的内心。
正确聆听是谈话的重要的保证,如遇到学生吵架,班主任千万别动怒,无须漫无边际地大道理一番,这时要耐心地听他们“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从听中了解,从听中分析,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达到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教育的目的。
有一次,学生去操场上体育课了,我去教室取东西。当我走到走廊的时候,发现我班的张某站在我班的走廊外面,透过窗户向里面看。我刚在教室宣布,上体育课的时候,任何人都必须到操场上,不许在教室逗留。而张某竟无视我的纪律,我顿时火冒三丈。我径直走过去,劈头盖脸一阵轰炸。张某站在那里,脸色通红。等我平息下来,张某说,是体育老师发现我们班的一位学生找不到了,叫我来教室找找。我顿时愣住了,内心感到难过和内疚。我没有听孩子解释就轻易下结论,并批评他,伤了孩子那颗善良而纯朴的心,我连忙向他道歉。在以后的一次写作中,这个孩子写到了这件事,并写到自己一定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因为老师是诚实的,因为老师向他道歉了。所以,我认为接纳、观察、聆听是班主任和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的方式。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如果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那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将造成严重损害。在学校里,班主任与学生直接接触每天都有7、8个小时,要比其他学科教师,比学生父母接触孩子的时间更多,班主任在孩子心目中印象是深刻的。一个心理健康的班主任,乐于接纳教师的职业,每天精神饱满,满面春风,真正体验到教育教学是一件有乐趣的事,那会使学生很愿意和你交往,你一定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因此,班主任无论处于何种心理状态,都必须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不协调的情绪,切不可把学生当做“出气筒”,否则最容易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从而大大降低教育效果。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第四篇:高中生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高中生心理辅导心得
本学期开学不久,班里一位成绩挺好的女生在周记中对我说,自从进入高三年级之后,每天的学习让她压力很大,加上家长的期望值太高,让她整天心情郁闷,现在天天有厌学情绪。这篇周记引起了我的关注,我所带的班级已进入高三年级,各种学习和生活压力让他们产生了复杂的心理问题,这使我这个班主任顿时感觉心理辅导的任务之重、责任之大。经过多次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后,现在那个学生的状态好多了,家里的气氛也比以前轻松多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对高中毕业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却成了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很紧迫的课题,让我不得不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其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高中学生的心理具有流动性和无节制的特点,他们的自我心理意识没有充分发展,所以班主任要运用科学知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针对他们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给以释疑解惑,提供正确的实施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让他们在智力、情感、性格、能力、品质等方面和谐发展。
据调查,目前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特点:强迫、人际敏感、偏执等,且女生比例高于男生。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信赖的班主任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言传身教,寓身教重于言教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应具备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班主任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楷模作用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用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使这些学生的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班主任尤其要注意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可望而又可及的模范榜样。
二、潜移默化,树立良好班风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班风是班集体在情感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支配着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自然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教育实践表明,正确的班风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教师个人的力量要强大和有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良好的班风有助于使学生的学生形成自制、守纪律、坚强、勇敢、奉献精神等良好心理特征,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心理品质,开展班队活动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班主任就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班级专题性活动具有较强导向意识,目的明确,是学生心理品质养成的必经途径。班级合作游戏活动,是培育学生同情心与合群心理的最好途径,由于合作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种情景下的心理品质养成痕迹淡化了,心灵却被深深感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体育锻炼活动、自我服务劳动等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理想场合。
四、矫正自卑心理,排除心理障碍
作为学生心理辅导主力军的班主任来说,仅仅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还是不够的,还需了解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在日常班级教育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
五.构建班级心理宣传网络,及时提供心理辅导。
从班级中挑选心理健康、有影响力、乐观热心的同学担任班级心理宣传员并进行相关培训,班级心理宣传员在接受上任培训后,他们应关注本班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协助学校心理沟通室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并反映班级学生心理动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向心理老师反映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协助学校心理沟通室和心理老师对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跟踪和监控工作,将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深入到班级,落实到每一位同学。
六.建立老师、家庭定期沟通制度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少,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也会比较片面,当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往往着急烦躁,缺乏方法和沟通,产生过激语言和行动,而这些又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所以,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及时和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存在问题,互相配合,形成共识,为科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更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总之,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也是最有利于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代新人。
第五篇:如何进行中学生心理疏导
如何进行中学生心理疏导
做好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解释,消除块垒,提高认识能力,培养宽心处事、目光远大的素质。
这种方法大多能解决诸如成绩不理想,受到别人的伤害、生活中意外事件等引发的问题。如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因家长、老师、同学等造成心理伤害,如能及时疏导,教育他们不因一时一次失败而沮丧、气馁,应从长远着眼、宽以处事、宽以待人,常常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克制情绪、理智处事、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这种方法往往用来解决因误解、刺激造成的问题。对班级中那些感情易冲动的学生,要经常进行心理辅导,教育他们面对误解和突发事件,要冷静、理智,要较多地反省自我,避免作出过激举动或做后悔莫及的事,从而达到控制自我的目的。
三、寻根问源,通过激励,培养学生觉悟奋发的能力。学习中常见一些学生时不时闷闷不乐,学习活动行为消极应付,这时如能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就能化解愁闷,使他们从消极的状态觉悟,从而坚定信心、不气馁、不消极,提高认识、奋发图强。
四、树立榜样、投入集体、加强集体观念、改变孤僻性格,培养交往能力。给一些学生选择一些近距离的榜样,使之相互交往,或者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往往能改变某些学生性格上的缺陷,在交往和活动中展现自身的闪光点,体验表现与成功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转移情绪,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耐挫力。当发现学生个人情绪躁动不安、倦怠消极时,要尽量帮助学生转移消极情绪。如学习压力过大时,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适当地释放情绪。
六、长善救失,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长善就是肯定和发扬学生优点;救失就是教育他们弥补不足。通过心理疏导,学会自我评价,这将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完善自我,取得出色成绩。
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自身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时,要放下自己的主观看法,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心理认同的前提下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真实诚恳的态度,学生只有在老师真诚的影响下,才会敞开心扉,达成共识、走出困境。
三、相知相乐的氛围。相知就是以心交心地相互了解,相乐就是创设融洽的气氛,借助和乐的气氛,融洽的感情交流为疏导学生心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在新时期,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只有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