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心理学简述题总结
1、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答: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2、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1)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2)其目标是,让学校产生最佳心理环境,让班集体产生最佳心理氛围,让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3)社会角度,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
4)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①促进学生学业成功②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③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
3、如何理解学校心理辅导?
答:1)学校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必须的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基础
2)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
3)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4、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
答:1)使学生适应学习
2)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思想品德、审美素质发展提供心理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5、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
答:1)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2)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
6、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
答:1)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
2)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负担适度,留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4)正确鼓励学生,不滥用惩罚
5)让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
6)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指导者”
7、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1)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
2)进行学法指导
3)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
4)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
5)锻炼坚定的意志
6)培养活跃的思维
7)陶冶积极的情感
8)炼就字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8、班主任工作中的 批评艺术?
答:1)批评要合理
2)批评与教育相结合3)批评要及时
4)批评要考虑错误的原故
5)批评要和风细雨
6)不要当众批评
7)批评要带有鼓励
8)批评不要七嘴八舌
1)、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
答:正视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观念武装自己。充实提高自勉自慰,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特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目标是教师主客观适应的焦点,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重要原因是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
2)、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答:理解知识主要是通过思维实现的要促进知识的理解。
1、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材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快问题的愿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2、通过直观教学提供感性材料。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直观法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和正确的感性材料。
3、提供变式,通过比较形成科学概念
4、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严密的体系。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和具体化,使学生有加深对知识结构和理解。
5、理解知识必强在已有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指导。
3)、试论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
答: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形象,即起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很多如:
1、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知识的“骨干”是联系支持,技能的中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多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学习正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
3、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技能等。以上都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有效方法。
4)、课堂学习策略?
答: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其活动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策略。第一、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它直接影响听课的的效果。听课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准备,学生听课过程中要记录相关的内容,准备好上课的课本、笔记本,以及其他学习
方面的用具(2)生理准备。上课要靠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学生要调节好自己的胜利状态、使大脑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上(3)心理准备。为提高听课效果,必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4)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支持障碍、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第二集中注意。从学生角度听课时要集中注意(1)要寄希望于课堂(2)积极进行思考(3)养成注意习惯(4)听课要有针对性(5)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6)正确处理和记笔记的关系。第三最重要的内容是弄清教师讲课的思路。第四为提高听课效率听课时还要把握课程特点和教师的特点。
5)、试论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答: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自我监控的策略。如:第一、学习活动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习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对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具体准备,调节好精力与情绪。第二掌握好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要清楚学习目标。对象与学习任务。选择并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听讲时弄清老师的讲课思路。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控制自己去执行学业习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三,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学习活动之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应采取补求个性的措施。学习活动后要总结自己或借鉴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6)、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行动,以道德意志去克服内外干扰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通过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懂得道德意志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意志锻炼的愿望和进行意志锻炼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意志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可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意志行动进行自我评价。增强道德意志锻炼和自控能力。
三、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有差异的意志品质不同训练的策略也不同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锻炼他们道德意志的自制力和沉着、耐心的意志品质。只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锻
1、试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答: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
一、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消除疑惧心理,培养师生感情。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要关心,亲近和开导他们的满腔的热情。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相信教师的善意,把老师看做知心人。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们,使其觉醒过来,接受教育。力求上进。
2、试论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大量研究证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
扩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有如下特点:
一、小学儿童由于独立性有限,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二、由于知识经历的增加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三、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由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五、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3、试论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生的形象。抽象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生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不是立刻实现的在思维过程中,不随意成分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二、小学生思维结构逐渐趋向完善,一般来讲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在给。
三、四年级教学中,就渗透形式逻辑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事归纳、演绎、类比和对比推理等逻辑思维思想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顺向发展到逆向再发展到顺向反复进行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掌握各种概念系统,运算系统和知识系统形成日益发展的完整的思维结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规则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在算术和语文教学中,逐步地有意识地渗透逻辑规则的思想这对小学生正确思维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试论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因而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特点如下:
一、游戏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用虚构的操作去代替,实际的操作。用假想的物品去代替现实物品。而行为内容仍保持不变。幼儿期他们已能较成熟练地做各种动作。思维和语言正在发展。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渴望参加成人的一些活动。
二、游戏促进了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手段。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在游戏时幼儿的各种感官都要参与。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5、试论中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答:中学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探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味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识记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越加显着有意识记的突出特点是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高识记的目的任务。如:分析作文的段落。含意,中心思想等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在中学阶段,不仅有意识记的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如有些材料。还需要无意识记。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计划地发展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而且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无意识记的能力。
6、试论初中生人际交往新特点?
答: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这个时期在结交朋友人际交往上,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这个阶段的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的友谊对稳定和持久。
2、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朋友的关系在初性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新点逐渐开始融洽相处。
4、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情感上的脱离,对同伴的依恋。2)、行为上的脱离孩子不好管教。3)观点上的脱离,观点的重新审视。4)榜样作用的削弱。
5、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开始品评教师。
1)、试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答: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自我意识有了高度发展,其基本特点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减少。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主要对“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把“我”一分为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的关心着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如何、知识、才能、气质将个性是否完善等等。
4、自我评价的成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
5、有较强的自尊心。有了主观目的,主观愿望。心目中的期望值等等。
6、高中生的道德意识与初中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2)、论高中生的价值观的特点?
答:高中生在确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抱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3)、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从社会角度讲,注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第二、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业成功,取得成就的保证,心理教育能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使学生正常发展,健康成长的前提与保证。
4)、试论当前心理教育的误区?
答: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
是心理素质教育养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确实是心理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教育的全部内容。
四、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心理有病的人需要心理教育。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六、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七、心理教育属于德育工作只是团队工作者和班任的任务。以上几点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误区。
5)、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故事启迪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具有好的教育意义。在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要真有真的就不用假的,采用真实的事例,效果更好。
2、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要近,3、是要新,应尽量选择小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
4、要注意活,心理教育者应该随机应变,知识渊博,反应灵敏。有时教育者还可以准备图片、多媒体等请学生看图编故事等。
6)、试论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原则?
答:心理教育课的原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教育课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知行并重原则,心理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而是实际应用课如: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所以,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二学生主体原则根据心理教育课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教师的有意安排,学生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一特殊性决定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三、点面结合的原则,心理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教育课的目的。
四、协同教学的原则。
五、师生和谐的原则。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建立一种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关系
第二篇: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简述题总结
09年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简述题总结一
1、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答: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2、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1)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2)其目标是,让学校产生最佳心理环境,让班集体产生最佳心理氛围,让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3)社会角度,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
4)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①促进学生学业成功②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③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
3、如何理解学校心理辅导?
答:1)学校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必须的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基础
2)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
3)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4、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
答:1)使学生适应学习
2)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思想品德、审美素质发展提供心理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5、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
答:1)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2)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
6、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
答:1)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
2)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负担适度,留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4)正确鼓励学生,不滥用惩罚
5)让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
6)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指导者”
7、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1)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
2)进行学法指导
3)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
4)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
5)锻炼坚定的意志
6)培养活跃的思维
7)陶冶积极的情感
8)炼就字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8、班主任工作中的 批评艺术?
答:1)批评要合理
2)批评与教育相结合3)批评要及时
4)批评要考虑错误的原故
5)批评要和风细雨
6)不要当众批评
7)批评要带有鼓励
8)批评不要七嘴八舌 1)、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
答:正视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观念武装自己。充实提高自勉自慰,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特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目标是教师主客观适应的焦点,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重要原因是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
2)、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答:理解知识主要是通过思维实现的要促进知识的理解。
1、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材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快问题的愿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2、通过直观教学提供感性材料。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直观法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和正确的感性材料。
3、提供变式,通过比较形成科学概念
4、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严密的体系。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和具体化,使学生有加深对知识结构和理解。
5、理解知识必强在已有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指导。
3)、试论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
答: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形象,即起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很多如:
1、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知识的“骨干”是联系支持,技能的中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多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学习正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
3、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技能等。以上都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有效方法。4)、课堂学习策略?
答: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其活动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策略。第一、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它直接影响听课的的效果。听课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准备,学生听课过程中要记录相关的内容,准备好上课的课本、笔记本,以及其他学习方面的用具(2)生理准备。上课要靠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学生要调节好自己的胜利状态、使大脑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上(3)心理准备。为提高听课效果,必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4)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支持障碍、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第二集中注意。从学生角度听课时要集中注意(1)要寄希望于课堂(2)积极进行思考(3)养成注意习惯(4)听课要有针对性(5)积极回答问题和提
出问题(6)正确处理和记笔记的关系。第三最重要的内容是弄清教师讲课的思路。第四为提高听课效率听课时还要把握课程特点和教师的特点。
5)、试论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答: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自我监控的策略。如:第一、学习活动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习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对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具体准备,调节好精力与情绪。第二掌握好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要清楚学习目标。对象与学习任务。选择并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听讲时弄清老师的讲课思路。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控制自己去执行学业习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三,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学习活动之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应采取补求个性的措施。学习活动后要总结自己或借鉴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6)、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行动,以道德意志去克服内外干扰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通过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懂得道德意志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意志锻炼的愿望和进行意志锻炼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意志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可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意志行动进行自我评价。增强道德意志锻炼和自控能力。
三、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有差异的意志品质不同训练的策略也不同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锻炼他们道德意志的自制力和沉着、耐心的意志品质。只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锻炼道德意志的良好效果。
1、试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答: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
一、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消除疑惧心理,培养师生感情。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要关心,亲近和开导他们的满腔的热情。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相信教师的善意,把老师看做知心人。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们,使其觉醒过来,接受教育。力求上进。
2、试论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大量研究证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有如下特点:
一、小学儿童由于独立性有限,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二、由于知识经历的增加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三、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由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五、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3、试论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生的形象。抽象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生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不是立刻实现的在思维过程中,不随意成分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二、小学生
思维结构逐渐趋向完善,一般来讲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在给。
三、四年级教学中,就渗透形式逻辑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事归纳、演绎、类比和对比推理等逻辑思维思想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顺向发展到逆向再发展到顺向反复进行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掌握各种概念系统,运算系统和知识系统形成日益发展的完整的思维结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规则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在算术和语文教学中,逐步地有意识地渗透逻辑规则的思想这对小学生正确思维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试论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因而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特点如下:
一、游戏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用虚构的操作去代替,实际的操作。用假想的物品去代替现实物品。而行为内容仍保持不变。幼儿期他们已能较成熟练地做各种动作。思维和语言正在发展。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渴望参加成人的一些活动。
二、游戏促进了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手段。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在游戏时幼儿的各种感官都要参与。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5、试论中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答:中学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探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味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识记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越加显着有意识记的突出特点是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高识记的目的任务。如:分析作文的段落。含意,中心思想等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在中学阶段,不仅有意识记的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如有些材料。还需要无意识记。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计划地发展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而且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无意识记的能力。
6、试论初中生人际交往新特点?
答: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这个时期在结交朋友人际交往上,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这个阶段的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的友谊对稳定和持久。
2、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朋友的关系在初性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新点逐渐开始融洽相处。
4、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情感上的脱离,对同伴的依恋。2)、行为上的脱离孩子不好管教。3)观点上的脱离,观点的重新审视。4)榜样作用的削弱。
5、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开始品评教师。)、试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答: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自我意识有了高度发展,其基本特点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减少。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主要对“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把“我”一分为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的关心着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如何、知识、才能、气质将个性是否完善等等。
4、自我评价的成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
5、有较强的自尊心。有了主观目的,主观愿望。心目中的期望值等等。
6、高中生的道德意识与初中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2)、论高中生的价值观的特点?
答:高中生在确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抱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3)、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从社会角度讲,注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第二、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业成功,取得成就的保证,心理教育能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使学生正常发展,健康成长的前提与保证。
4)、试论当前心理教育的误区?
答: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养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确实是心理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教育的全部内容。
四、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心理有病的人需要心理教育。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六、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七、心理教育属于德育工作只是团队工作者和班任的任务。以上几点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误区。5)、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故事启迪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具有好的教育意义。在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要真有真的就不用假的,采用真实的事例,效果更好。
2、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要近,3、是要新,应尽量选择小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
4、要注意活,心理教育者应该随机应变,知识渊博,反应灵敏。有时教育者还可以准备图片、多媒体等请学生看图编故事等。
6)、试论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原则?
答:心理教育课的原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教育课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知行并重原则,心理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而是实际应用课如: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所以,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二学生主体原则根据心理教育课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教师的有意安排,学生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一特殊性决定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三、点面结合的原则,心理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教育课的目的。
四、协同教学的原则。
五、师生和谐的原则。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建立一种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关系。
第三篇:心理学-简述题
二、简述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 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7、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8、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
(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2)有意后注意得到较快的发展(3)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合理地组织活动。
1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1)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的组合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
13、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的适应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同一分析器感觉的相互作用;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
14、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哪些?:
(1)客观因素:对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对象各部分的依存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经验、知识水平。
15、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衰退说;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16、简述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17、简述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8、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
(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程度。
19、简述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过程(2)比较与分类过程(3)抽象与概括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过程 20、简述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1、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有何区别?:
(1)含义不同;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根据责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二者内容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再造想象的创造性在程度上不如创造想象。
22、情感的功能有哪些?: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3、初中学生情感的特点有哪些?:
(1)情绪情感的半外露、半隐蔽性特点(2)情绪和情感不够稳定,存在明显的两极性(3)高级情感得到迅速发展
24、情感调控的方式有哪些?: 理智调控、转移调控、激励调控。
25、意志有哪些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26、初中生意志的特点有哪些?:
近景动机占主导地位,意志行动的动机容易动摇;说和做相脱离;克服困难的毅力逐步增强;在意志品质上的特点: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状态:果断品质有发展,反应快、行动快,有轻率行为表现:自制力有所增强,但自制力水平不高:坚持性还很不成熟,其行为容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27、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
28、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 自觉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9、个性有哪些基本特征?: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3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1、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就是个性的构成。个性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统一体,它一般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3)自我意识。
32、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先天因素、社会环境两大因素。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1)先天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3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离开了学习和训练,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也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依赖于能力的发展。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它们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3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怎样?:
气质与性格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1)气质可以影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气质虽然是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它仍受到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性格特征可以克制气质类型中的某些特征。
35、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性格形成的影响: 要点:(1)家庭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父母的性格和思想作风、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的教育方式。(2)学校文化;教育内容:教师的性格和思想;学生集体。(3)社会影响(4)自我教育。
36、简述性格的结构内容: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
37、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学习材料自身具有的逻辑意义。这里说的逻辑意义,是指材料本身能与学习者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垢联系而言的。(2)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就构成了潜在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抽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8、制约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
(1)熟悉而新颖的刺激(2)学生事物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兴趣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易引起兴趣(3)适合学生个性的活动。兴趣受制于人的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特征是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基础。责任感和义务感。
39、制定学习目的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舍远求近。即要完成的某项学习任务就是眼前的事,而不是指向遥远的未来的目标。(2)具体明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3)非难非易。具有适中的挑战性。•4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客观因素:刺激呈现的模式;问题的具体性;多余刺激的干扰;练习的多样性。主观因素: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智慧发展的水平;动机强度。
41、学习为什么会迁移?:
学习迁移之所以会发生,一般取决于两个条件:(1)客观条件,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成分(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共同成分的能力。
42、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很多,客观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因素:主观因素有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道德认知水平。•
43、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原因:家庭的不良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44、中学生面临的基本心理冲突有哪些?: 性发育迅速成熟和性心理相对幼稚、性知识缺乏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自我意识迅速提高和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5、简述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正视度接受现实(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善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6)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特征与年龄特点相符合46、学生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义(影响)?:(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保障(3)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4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途径有哪些?(1)指导学生自觉遵循心理规律,了解心理保健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接纳“现实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2)对少年期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3)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4)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5)教学中讲究的心理卫生
4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的预防(2)开展心理咨询工作(3)诊断生评价(4)行为矫正5)学习指导(6)职业指导。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题
一章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影响教学方面A群体差异B个体差异)(2)教师(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课程、教材)(4)教学媒体(特性:是实在传媒所能提供的信息;是教学过程中知觉、认识活动对传媒的要求)(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习与教学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或反思过程(包括:预测和评判、监督和分析、检验与反思)
3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实践)作用表现:(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二章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发展的共同性、典型性和主导性活动将个体发展分为8个阶段。3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略好坏之分。(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5专家分析性格差异的依据:(1)对心理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6智力: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他在吸收、存储和应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7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及对教育的启示:A认知发展(1)发展十一中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4)个体的心理发张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B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启示: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三章
1(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或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社会生活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过程。2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人类历史经验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3学习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五种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5加涅教育事项:(1)提示教学目标(2)引起学生注意(3)唤起学生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回馈(8)评定学习成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6简述奥苏泊尔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1)认知的内驱力(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如自尊心,荣誉感,胜利感)(3)附属的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依附感)。
7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3)学习应广泛使用发现法。
8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9意义学习应具备的条件:意义学习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1)客观上,学习材料被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心理是可以理解的(2)主观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
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将新知识转化为实际意义的知识即心理知识。四章
1动机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基本成分:(1)学习需要(2)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种类(1)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近景的直接性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外部与内部学习动机 3需要层次理论五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相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需要
4成败归因理论责任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5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形成的因素:(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2)影响爱那个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A个体成败的经验B个体的归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是中介(2)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3)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五章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种类:(1)性质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水平与垂直迁移(3)迁移内容的划分:一般与具体迁移(根据内在心理机制分:同化。顺应与重组迁移。六章
1知识类型:(1)根据深度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分陈述性与程序性
知识直观类型(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语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性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比例和反比(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5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2)客体的性质(3)智力活动方式(4)阶梯式的心理状态
@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低智商不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底的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人之上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原理: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冬季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冬季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注意的功能:(1)选择(2)维持(3)调节和监控
@多元智力的主要观点
及其现实意义: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成分:(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社交能力(7)自知智力
@影响人格形成因素: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殊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遗传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他所关注的人格特质主要属于气质层面。双生子研究表明了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2)环境 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有:产前环境、出生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研究表明了环境对人的人格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塑造方法:(1)有效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算术方式 优点能成功的解决问题,缺点,费时费力。启发式:优点省时,缺点有可能无法成功。(2目的分析法:把大的目标分成子目标然后进行算术搜索。(3)目标递进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
@焦虑症产生原因:(1)学校的统考,开学的持
久、过度压力(2)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的期望(3)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4)血液多次失败的体验
@教学目标设计原则:(1)教育方针制约性(2)活动分析(3)类化经验(4)系统化(5)明确化原则 意义:(1)知道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班集体特点:(1)教育系统的一个组织细胞(2)组件有强制性(3)成员水平相仿(4)有共同目标(5)教师处于核心地位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A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B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C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D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E做学生的朋友。
第五篇: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格式塔心理学简述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产生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完形法则
就近律
1.相近(Proximity)。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2.相似(Similarity)。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3.封闭(Closure)。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4.简单(Simplicity)。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学派贡献
1.对冯特元素主义的反击具有进步意义格式塔学派和行为主义几乎在同一时间从德国和美国向冯特的元素主义及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发难。但到了后期,两者又逐渐分歧,并且针锋相对了:格式塔学派主要反对冯特和铁钦纳将意识人为地分析为元素并无视价值在意识中的作用,行为主义则拒绝意识,把意识和内部心理活动排斥在心理学之外。黎黑曾指出,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把整体分解为元素不仅是人为的,而且是无意义的,科学上也是无结果的,它不能揭示心理的任何东西”。这话虽然重了些,但却不无道理,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冯特和铁钦纳的理论体系漏洞百出,举步维艰。格式塔学派大胆地冲破了元素主义的束缚,积极而有成效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这对促进心理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大有脾益的。2.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由于格式塔学派在知觉领域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研究,使得经验论、联想论、官能主义的传统方法逐渐让位于先验论、整体论和突创论。知觉心理学也由感觉心理学的附庸变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并在短时期内就取得了一系列突破。3.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较大与惠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一起在1921年创刊《心理研究》的戈尔德斯坦采用格式塔学派的整体观,否定了原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马斯洛曾在他最祟敬的两位老师之一的惠特海默指导下,研究整体论,形成了自己的整体分析的方法论,主张以此来研究人的经验;罗杰斯也主张对人的心理事件或直接经验进行现象描述和整体研究;罗洛·梅强调对主观意识经验的整体体验和描述,主张存在分析的心理学,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学派的潜在影响。4.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模式、组织作用、结构等在研究知觉的认识过程及高级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并注重人们对感觉信息输人的组织和解释的主动性,这些都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方法论上,格式塔学派强调研究直接经验,并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们,这也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可见,格式塔学派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和促进是极大的。正如罗伯特逊指出,认知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新格式塔现象。
内容
19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
称之为“束捆假设”(bun-dle hypothesis)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正如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说,1912年对于心理学的旧理论来说,是一个烦恼的年头:行为主义在美国对构造主义发起猛烈抨击,与此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对构造主义进行讨伐。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互相对立起来。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完全拒绝讨论意识,甚至不承认意识的存在;后者则承认意识的价值,只不过不同意把意识分解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考夫卡
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
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同型论这概念意指环境中的组织关系在体验这些关系的个体中产生了一个与之同型的脑场模型。考夫格式塔心理学图3
卡认为,大脑并非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感觉运动的连接器,而是一个复杂的电场。例如,让被试坐在暗室内,室内有两个光点交替闪现。当两个光点闪现的间隔超过200毫秒时,先见到第一光点,后见到第二光点,两者均静止不动;当间隔只有30毫秒时,被试则同时看到两个光点,它们也静止不动;但是,当间隔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60毫秒时,被试则看到一个处于连续运动的光点。被试在事实上无运动的情境里觉察到明显的运动,说明光点引起了相互交迭的两个脑场,使之产生运动感觉。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心物场的张力在脑中表现为电场张力;顿悟解除脑场张力,导向现实问题的解决。正是由于考夫卡坚持心物场与脑场之间在功能上是同型的,从而使他在对经验和行为作出整体的动力学解释时幸免于二元论
影响
格式塔学说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向旧的传统进行挑战,给整个心理学以推动和促进;它向当时存在的诸种心理学体系提出中肯而又坚定的批评,对人们深入思考各种对立的观点具有启迪作用;它的主要学说极大地影响了知觉领域,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理论,致使后人在撰写各种心理学教科书时不得不正视该学派的理论;它使心理学研究人员不再固于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而是从另一角度去研究意识经验,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打下了伏笔;它通过对行为主义的有力拒斥,使意识经验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它的哲学基础导源于现象学,并用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了现象学,遂使欧洲逐渐形成一股现象学的心理学思潮,直至今天仍有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平面设计运用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
1: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2:贴近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在处理不同内容的图片和与之相关的说明文字时,只要将每一幅图片相应的文字段落与之贴近,在此不同的图文组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无须指引符号,读者也不会搞错各个图片和文字段落之间的关系。报刊杂志的版面编排,字母与字母、词与词、行与行之间,也都运用了近缘关系,使版面整体分为若干贴近的栏块,成为若干个相关的视觉组合。
3:结合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
4: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图案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5:重合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重合,能创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统一感和秩序性。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6:格调与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元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但在一定的场合,别的因素也可能起作用。例如,一个格式塔中视觉单元的总量就可以影响它的外观。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格调和纹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当视觉单元大小及数量变到一定的量值范围,这种特性可以使格调显得像是一种纹理,也可以使纹理呈现为一种格调。或者,创造出一种格调之内的纹理,以至格调和纹理同时并存
7:闭合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型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当然,我们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头脑中留有对这一形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形象即使在完整情况下我们都不认识,则可以肯定,在其缺乏许多部分时,我们依然不会认识。如果一个形象缺的部分太多,那么可识别的细节就不足以汇聚成为一个易于认知的整体形象。而假如一个形象的各局部离得太远,则知觉上需要补充的部分可能就太多了。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人的习惯知觉就会把各局部完全按其本来面目当作单独的单元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