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性幻想》读书报告
这本书较靠前的部分给人感觉很接近《海蒂性学报告》,我想假如没有作者在最后若干章节细致的分析的话,本书除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之外必将一无是处。然而最后几章(准确地说,是第18~26章)的精彩展示让本书的阅读充满乐趣。
作者首先讨论了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具体措施,非常标准,非常学术化,同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可能非常无聊。事实上,作者可以把自己的研究过程编写成一个案例,然后发布到最新一版的《心理研究方法》上。接下来讨论了大量的性幻想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可能并不陌生,没有出现特别令人不适或是特别罕见的内容。虽然有一些人的性幻想非常复杂细致(第14章最后一个案例),但是仍然处在我们的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
作者首先探讨了一些关于性幻想的一般性理解,比如说其普遍性,特征和对于一般人的意义。首先,性幻想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同时也是我们的思维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性幻想是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补偿行为,并且经常是童年经历的放大和夸张。至于幻想本身,它很少被分享,并且在一些案例中,给幻象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第24章中的西班牙天主教移民认为其性幻想会让自己在炼狱中的大火中受折磨)。性幻想在经常和施虐——受虐有关,并且通常的性幻想对象是身边人而非名人。
我想如果把这个结果直接照搬到中国来,可能有些唐突,毕竟包括性幻想在内的性实践和文化有巨大的关联,我最为质疑的一点是在东方的耻感文化下,性幻想是否会像在英国样本下一样给人带来如此之大的心理压力。
作者从第18章开始具体分析性幻想为什么会以现有的形式出现。就像是常见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一样,他使用了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来解释性幻想的来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因为性幻想并不需要成为现实,便更多的不受外在世界的束缚,也更进一步地表现了童年经历所造成的影响。在作者所列举的许多案例中,童年经历几乎被复制了出来,而不是通过象征的方式予以体现。而这种经历越特殊,在性幻想上的反映也愈加离奇。
第22章《性幻想的十四种意义》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其中应着重注意的是,性幻想除了自我满足之外,还可以进行自我安慰,无论是孤独的慰藉,抚平创伤还是平衡自我,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性幻想让我们更健康。不过根据作者的总结,性幻想之所以能让我们感觉更好,是因为它们只会是幻象。如果试图让性幻想成为现实,那么也许它会让现实变得难堪。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男士很希望和妻子肛交,他一直通过这种幻象让自己满足。然而在不懈的说服努力之后,在他们肛交的过程中妻子的括约肌失禁,然后把床单上弄得很不堪。从那以后他们的性生活成了灾难,并且最终导致了婚姻破裂。
性幻想是进行自我了解的重要方式。不过正如许多其他心理分析学派的共同特点,它更关注个体间的差异而非共同之处,因此对于最普通的性幻想,其着墨力度很是一般。然而这本书中的分析(第四部分 性幻想之源)应该对于专业人员或是爱好者都有指导意义,并且阅读的过程非常轻松。
第二篇:《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一、认知革命
就在六百万年前,这个时候我们人类和黑猩猩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就是在这六百万年前的某一天,一个母猩猩生下两个女儿,一个是接下来所有黑猩猩的祖先,那么另一只就是接下来我们所以人类的祖先,所以人类开始出现在历史上,开始进行演化,最早的人类是在二百五十万年前,从东非开始演化的,这个时候我们的租先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做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经过各种迁徙,其中因为每个地方的气候、环境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去到不同的地方,就开始慢慢演化出几个不同的人种,其中就包括: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丹尼索瓦人。现在我们全球人类的祖先叫做什么人呢?叫做智人,就是充满智慧的人。那又为什么一部分还是黑猩猩,而一部分却成了智人呢?用游戏的方式来讲就是黑猩猩将自己所以的天赋点都用在了力量方面,而智人就都用在了智力上。慢慢的智人学会了生火烹饪,开始四处游走,也随之诞生了自己的语言,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虚拟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智人开始了合作,从而发展成现在的一个全新的人类文明。
二、农业革命
早在一百万年前智人们居然开始想着操控各种植物的生命了,好为我所用,所以慢慢从日升到日落智人就开始忙着播种浇水牧羊等等,要的就是得到各种各样的谷物和肉类,那么这场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就叫做:农业革命。
三、科学革命
人类开始慢慢进入一个全新文明,在这个文明里,有了网络,有了帮助智人工作的科技,也是人类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这些大大提升了我们人类的一个能力或是生活质量。
四、快乐
快乐的四层。第一层更有钱更健康。更好的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可能会比金钱和健康更重要一些。快乐第二层,快乐由预期决定。第三层。快乐是人体内的生理反应,激素的水平改变。外在条件会刺激到生理机制但不会改变生理机制,有高潮就会有消退,所以不会永远出于快乐状态。人类越来越强大,并不代表着人类会越来越快乐。更加快乐幸福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外在条件。第四层,生命的探讨。生命的意义。养孩子不快乐的时间多,但养孩子还是很多父母快乐的源泉。养孩子的过程给了父母爱和培育养育生命的过程,人生意义。最后,佛教中的快乐的关键是追求自我,真正的了解自己。佛教的苦(不快乐)不是来源于快乐或者主观感受本身,而对快乐的追求的感受只能的到暂时性的快乐,追求的过程大多数是痛苦的。但是只要你放弃追求快乐本身,那你可能就愉快的很多。当然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不必追求越不过的高山,学会和自己和解。
第三篇:《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人类简史》是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以希伯来文出版后迅速被翻译成为近30种文字,受到全球瞩目。本书的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值得大家阅读。我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本书中的心得:
作者在第六章后半部分论述了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我们的各种法典条例是想象,我们的统治者(广义上的,宗教,社会等等)靠虚构的想象编造故事来让他人相信并信仰它们。作者用标致汽车公司的例子说明“公司”也是出自于想象,是虚构出来的概念,之所以能够相信公司的存在,是因为董事会这么相信,公司请的律师也这么相信,办公室的同事这么相信,银行人员也这么相信,所有人都这么相信。想要解决到现有的想象,就必须想象出更强大的东西才行,这就是社会的发展。本章最后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构建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当你真正地意识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想象,你的money是想象,你信仰的宗教是想象,你打篮球遵守的规则是想象,你的亲密的人是想象,就连你自己都是想象,或许你能感受到一点点不同?释怀?自信?抑或感觉有趣?或者其他感觉?在高中的时候,自己也曾想到这些,也曾认为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是自由的,但却不知觉已经忘却自由的概念,为身边所有想象的秩序所禁锢。第八章,历史从无正义,”不管是自由人/奴隶、白人/黑人、富人/穷人,都只是虚构的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然而历史的铁则告诉我们,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举例来说,许多赞成奴隶制度的人就认为,这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人类所发明出来的一种制度“,”如果你问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为什么赞成种族阶级制度,他几乎一定能跟你滔滔不绝地来场伪科学讲座,告诉你不同种族之间本来 就有生物学上的差异,比如说,白人的血液或基因就有什么特殊之处,让他们天生更聪明、更有道德感也更勤奋“,但是事实证明,很多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想象都是放屁,所以当别人试着给你洗脑(可以自己想象任何符合”洗脑“概念的场景)的时候,你就当他们在放屁好了,听个响就过了,最终要有自己的对于事实的理解与认知,坚定自己的立场。”正义“,这里在我看来不如说是”公平“,历史从无真正的公平,这点我始终相信。
3生命的意义部分,让我对于生命的意义又有了不同的思考。简单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快乐,这个和我之前的认知符合。对于快乐,作者又把我的思考领入了另一个层级。什么是快乐呢?快乐不只是“愉快的时刻多于痛苦的时刻”这么简单。相反,快乐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体;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能得到快乐。快乐还有重要的认知和道德成分。价值观不同,想法也就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有人觉得养小孩就像是个悲惨的奴隶,得侍候一个独裁的小霸王,但也有人觉得自己真是满怀着爱,正在培育一个新的生命,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不论是你想要实现什么,最终你获得的感受都是想象的错觉,当然了这篇读后感也是我生产出来的错觉而已。人类的生命从纯粹科学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我们常说的,谁死了地球还不是照样转?哪怕有一天人类灭绝了,宇宙还是该怎么运行就怎么运行。所以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也都是想象。所谓的快乐,就是让自己的价值观被集体的价值观所认同,换句话说就是让自己的想法尽量和身边的人的想法一致,这样觉得得到了认可,觉得生命有意义,从中得到快乐。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很叫人难过。难道快乐真的就只是种自我的欺骗吗?我想现在是的,设想某一天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类了,没有价值观的束缚,没有他人的舆论压力,没有法规的约束,你现在所能想到的快乐是不是完全都没有意义了呢,因为在那时自我欺骗已经得不到快乐了,并没有人在乎你,也不会有人管你。
4人类也是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我们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而进化的速度很可能是非线性的(越来越快),想象下在长达数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大部分时间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而在大约10万年前才真正有了智人这个物种,而大约7万年前,随着智人的认知水平的大爆发,人类才第一次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1.2万年人类有了农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可以看出人类的进化正在加速前进,而7万年前可能出现的是一个奇点,从此人类的认知水平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仍然在进化的过程中,大脑,身体,以及心理层面很多都还跟原始的动物类似,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人类很多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籍当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在不断进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我们认知上的偏差,也许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以上就是我对《人类简史》的一些心得体会,简单说来,这本书颠覆了一些我们以前的习惯性认知,也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让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而作者对于30多种语言都自己翻译,并结合其文化语言特点进行了修改使得更加适合每种语言的读者。这种做法也使得我深深折服,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学习这本书,并从中受益。
第四篇: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报告
瞬间的璀璨,历史的永恒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报告
关于作品与作者
作品概述:
每当一个能够真正影响世界历史的时刻——一颗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经历一段漫长的昏暗枯燥的岁月流逝。当这种关键的时刻到来之时,那些平时都慢慢悠悠地按着时间顺序发生或者并列发生的事件,都会被压缩在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刹那间表现出来,就如同发生了时间停止。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的发展进步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涌动的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博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的失败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以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出身于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作者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鼓吹欧洲的统一。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心得体会
那关键的一秒钟的犹豫,便得到了如此可怕的报复。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它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到那属于英雄们的天堂。
这本书里写的伟人,体现出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形象,而是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或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体现出崇高的人性,完美的品质和性格,或干脆只有一件惊世之举。这些人们所做之事,无论大小,作者都将其淋漓尽致的描写,称作“历史特写”。从写作手法上讲,作者选用的这种体裁,一下子就让我看到了此书与那些名人传记或正统史书的不同:它是它们的结合体。因为写文即写人,既然是“历史特写”,那么作者挑选人物的标准,首先是从历史角度着手的,那些人物都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段历史的缔造者或推动者。而从他们缔造或推动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既能窥见当时社会现状的一角,又能看出美好或丑陋的人性在影响着这个历史事件。人事合一,以事衬人,这原是写小说的技法,但被运用到了真实的历史中,这是这本书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
我觉得这种写法最大的优点,就是两全其美,又与史实紧密照应,又写出了鲜活的人物。文字高贵,直入心灵,喜悦处欢呼雀跃,失落处呜呼哀叹。漫漫历史长河中,决定历史走向的,表象上也就那么几个人和几个点;但从深层看,往某个方向不断的小步走和某些突变因素的出现,历史把机会给到了这几个人和几个点,另外,那些能超越时代超越政治的关怀人类终极价值的灿烂群星,往往悲剧性地失意于时代,而又照耀后人。
史学家为历史而写的历史,他们也许永远不愿意花过多笔墨记述茨威格那种捡拾后耐心擦亮的故事,不会在其中注入如此充满激情的笃热情感与理想,唯有这个希望写出“每一页都保持着高潮,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的深受唯美主义与象征派诗歌影响的小说家,才能如此出色地将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完美地融合。而这些历史特写,又是如此出人意料地——
“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冲淡所发生的一切的内外真实性,因为历史本身在那些非常时刻已表现得十分完全,无需任何后来的帮手。”于是我由衷地惊叹于历史的魅力:它是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谁都别想超越它,诚然如是。
巴尔博亚发现太平洋、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东罗马帝国、鲁热。德。利勒创作《马赛曲》、亨德尔用《弥赛亚》实现自我的救赎、拿破仑在滑铁卢折戟沉沙、西塞罗为捍卫共和傲然地迎接毁灭„„等等这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不朽丰碑的事件与人物在茨威格细腻灵巧的笔墨下宛如就发生在昨日,我仿佛仍能看到西塞罗如何为了捍卫共和义正言辞地在元老院的圆形讲台上发表反对安东尼独裁的十四篇'反腓力辞',亨德尔如何以超凡的天才和澎湃的热情连续几天昼夜不息写出不朽名唱《弥赛亚》,斯科特如何在南极浩渺无际的冰原上为了人类伟大的探险事业而傲然地迎接死亡,菲尔德为了沟通欧、亚两洲荡尽家财顶着如狂风暴雨般强烈的讨伐声浪成功连接起横跨大西洋的电报路线。这本书使我的心灵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去与那些不朽者的心灵交流,去重温那些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那些伟大的、英雄的瞬间。如果说,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三幕波澜壮阔的伟人史诗,那么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便是十四出精巧简练的短剧,如同色彩斑斓的碎片一般,拼凑出了一幕幕光芒闪耀的历史。
伟人之所以伟大,并不仅仅因为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如何轰轰烈烈的成就,更在于他们所具有的那种超凡的毅力与强大而崇高的精神力量。就好像巴尔沃亚,他不过是一个命运的赌徒,一个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而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寻求庇护的罪犯,但他拥有与历史来一场赌局的勇气,拥有穿越南美洲凶险热带雨林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智慧,因此他才能傲然登上落基山脉,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人,而他,巴尔沃亚,也就从一个朝不保夕的逃犯成为了一名光耀史册的伟大开拓者。而亨德尔,哦,这位令贝多芬都情愿跪在墓前朝拜的'圣乐之祖',你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个在命运的坎坷面前一蹶不振的中风病人,当他半身不遂时,他仍不愿意就这样结束自己伟大而艰难的音乐生涯,他,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还要去创造他独一无二的天国之乐的传奇,因此他以超凡的勇气与意志,在德国一个温泉小镇静养了半年,也不屈地与命运斗争了半年,终于,他那高傲而气魄雄浑的灵魂打败了那曾经不可一世的颓废与疾病的魔鬼,重新控制了属于他自己的身体,他,伟大的亨德尔,就这样顽强地实现了自我光耀的复活。没错,伟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一味地瞻仰赞叹的,而是让我们从他们那令人高山仰止的伟大灵魂中,学到那一切凌驾于世俗纷扰的不朽的精神力量。
我们不惊感叹,曾几何时有那样一些伟大的灵魂在用他们的生命谱写历史,而那永远改变了历史的人和他们的伟业也是在默默的,无人问津的孤独中上演的。
茨威格说:“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的流逝。”所以在未知的将来面前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积攒起足够的力量去接受未知的挑战。正如歌德所说:“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愿每个人都像星星一样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安详而又从容。”
群星闪耀,也许只是一瞬间的璀璨,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无形间改变了历史的发展。
第五篇: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分析报告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分析报告
那关键的一秒钟的犹豫,便得到了如此可怕的报复。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它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到那属于英雄们的天堂.文字高贵,直入心灵,喜悦处欢呼雀跃,失落处呜呼哀叹。漫漫历史长河中,决定历史走向的,表象上也就那么几个人和几个点;但从深层看,往某个方向不断的小步走和某些突变因素的出现,历史把机会给到了这几个人和几个点,另外,那些能超越时代超越政治的关怀人类终极价值的灿烂群星,往往悲剧性地失意于时代,而又照耀后人。
茨威格描写的不都是历史上的成功人物,如英国斯科特队长,他看重人性在事件中的刹那光辉,摆史实,不说教,以旁衬笔法令读者得到感悟启迪。茨威格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有他博大的历史观,对历史关键时刻偶然性或必然性展开思辩,对人类永久和平的追寻和无奈,虽有理想主义的局限性,但这不正是代代历史人物毕生的价值追求吗?这显然是领先于时代潮流、对后世仍有伟大指导意义的不朽作品的重要征兆。
史学家为历史而写的历史,他们也许永远不愿意花过多笔墨记述茨威格那种捡拾后耐心擦亮的故事,不会在其中注入如此充满激情的笃热情感与理想,唯有这个希望写出“每一页都保持着高潮,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的深受唯美主义与象征派诗歌影响的小说家,才能如此出色地将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完美地融合。而这些历史特写,又是如此出人意料地——
“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冲淡所发生的一切的内外真实性,因为历史本身在那些非常时刻已表现得十分完全,无需任何后来的帮手。”于是我由衷地惊叹于历史的魅力:它是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谁都别想超越它,诚然如是。
茨威格并不属于典型的传记作家,首先在于他的关注点。他在本书中的几篇文章,都将目光聚焦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漫长时光中的一瞬,譬如《攻克拜占庭》、《一夜之间的天才》、《滑铁卢的一分钟》,另外,他也着力歌颂那种影响历史的决定,使文章充斥着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如《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逃向苍天》、《封闭的列车》。这种选材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
他的选材并不常常是成功者,甚至往往是一些悲剧人物,但他向我们展现了悲剧英雄的高光时刻及其身后的伟大光芒。《黄金国的发现》中苏特尔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而茨威格讴歌着他的坚持不懈与执著;《南极探险的斗争》选段是课文,可谓印象深刻,他选择了斯科特作为文章的主角,抛却了这场竞争中人的决策因素,而高光了斯科特队伍作为失败的一方如何壮烈地陨落,正如他自己所写: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新增的两篇《西塞罗》和《威尔逊的理想与失败》,则其中主角境遇对自我的影射显而易见。最终,在法西斯猖獗之时,这位期盼和平却不见的理想主义者用死亡践行了道义。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个急性子。
依愚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代原因,茨威格确实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没有对当时被小看的非西方历史有足够的了解,又因为他的英雄主义情怀,在对史实的议论方面颇有西方中心的思想倾向。不过,他用丰富的学殖与笃热的情感展现给我们的闪耀群星业已足够,我们还能对这位伟大的学者要求什么呢?他讴歌的人性、良知对抗暴力以及对历史的反思,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西方,人们代代相传着一句古老谚语:“地上每死一个人,天上便多一颗星星”。而小时候,奶奶常指着浩瀚的星空告诉我们,“地上每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西方的古老谚语,是比喻人死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的民间传说,是强调人活着对社会的价值。相比而言,我更愿接受中国的传说。
其实,每一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父母眼里耀眼的明星。差别就在于成长的时代不同,获得的能量不同,衰变的速度差异。伟人的能量大些、影响远些,光照的强度就大、闪耀的时间就长;普通人能量一般,发出的光和热很难达到耀眼的程度,但也不排除普通人的光和热在瞬间爆发,同样能照亮历史的天空。
发出光和热,是星星的天性;传递爱和恨,是人类的本能。相传上帝最初造人时,都会告诉每个人他的寿命,于是农夫不再耕种,渔夫不再下海,大家都早早地等着死期的来临,不去爱、不去恨,甚至连传种接代的愿望都没有,生命自然平平淡淡。后来,上帝改变了规则,不告诉人们什么时候死亡。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会长生不老,安心的劳动,快乐的生活,努力让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出精彩、演绎人生不朽的神话,直到死亡突然降临。于是,便有了神话,有了传说,有了历史……
是人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成就了人。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如果把人比作星星,那么历史就是给予星星光和热的太阳。没有了太阳,星星将是暗淡无光;但如果没有了星星,苍茫的太空就剩下孤独的太阳,尤其到了夜晚,将成漆黑一片。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那些必然就如浩澣的天空,而偶然出现的人物和事件犹如浩澣天空的闪耀的星星。如果没有这些像星星一样闪耀的历史人物,历史就是一张普通的时刻表;有了这些耀眼的群星般的人物,历史就成了一部生动的悲喜剧。茨威格说: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一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地流逝。群星的闪耀必然经过能量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漫长,更是痛苦的、孤独的、煎熬的,要遭受世人的冷嘲热讽、白眼恶语,甚至是飞镖投枪。就像朗朗星空时不时会飘来乌云、下起阵雨。唯一能期待的就是云开雨散。
人到中年,就像来到了阿尔法星球,小时候的幻想全都涌进了脑海。加速衰变的人生就像快要见底的烛芯,时不时也会爆发出噼噼啪啪的火星,等着油尽灯枯的那一刻。但愿那时能穿越到西方的谚语中,死后变成天上的星星,哪怕只发出一丝微弱的光,也能证明生命的永恒、精神的不灭。
于是,我信了:人无论高低贵贱贫富,尘世间的一切追求都来自爱。托尔斯泰追求低贱的死去,来自对人间平等的爱;亨德尔肉体与精神的复活,来自于对艺术的爱;歌德创作《浮士德》的灵感,来自对青春的爱;斯科特把自己葬在南极,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都是来自对人类未知世界的爱……。但愿这些群星能时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我要去了。我要去的地方,你们不能抵达;我告诉你们一条救赎之路:你们要彼此相爱,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过着早出晚归的生活,身边充斥着发动机的声响,好似催促我们“向前,再向前”。作为国科大的一名新生,我的生活也不例外,每天都要与同学们争着食堂,抢着座位,生怕落后于对方。生活节奏之快让我们忘记了许多事,好不容易有假期可以静一静地思考,却发现一旦静下来,却又不知所措,只好赶忙拿起行李周游各地,然后再疲惫地投入工作之中。也许我们不知所措的原因不在于没有时间静下来去思考,而是压根不知为何而忙碌。
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有过无数璀璨的群星照亮夜空。然而其中很多人也并非天生下来就是“英雄”。
谁会想到早就有人先于麦哲伦发现太平洋,而那个藏在行李箱中躲避债务的巴尔沃亚竟是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然而巴尔沃亚在发现太平洋的时候几乎是一名逃犯的身份,他把探险也当成一次出逃,而这探险被后世证明为“不朽的事业”。
谁会想到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久攻不下的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却被毁于一扇被遗忘的“凯尔卡门”,千年帝国拜占庭竟因此陷落。谁会想到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亨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谁会想到年轻上尉鲁热在一夜创作了不朽的《马赛曲》,之后却永久的平庸。
谁会想到拿破仑的一世英名却因一个愚忠的格鲁希元帅一秒钟的犹豫而葬送。
谁会想到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
谁会想到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摧毁了一个最强大的专制帝国。
谁会想到那个发现了加利福尼亚金矿的瑞士男人苏特尔最后一贫如洗。
谁会想到在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三次失败后终于实现了越过大西洋的通话。
谁会想到列夫•托尔斯泰终于摆脱了束缚自己近30年的精神枷锁,离家出走,把自己的信仰和言论用行动来证明。
谁会想到在斯科特与阿蒙森争夺南极的斗争中,斯科特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我们不惊感叹,曾几何时有那样一些伟大的灵魂在用他们的生命谱写历史,而那永远改变了历史的人和他们的伟业也是在默默的,无人问津的孤独中上演的。
当然,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懦夫与英雄并非天生,在于自我选择”。无论是选择贝多芬式的“重”,还是选择巴门尼德式的“轻”,都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并非每一个人都必须选择贝多芬式的“重”,正如昆德拉先生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谈道,对于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无比的“重”的人,也许那会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同样,没有适应这无比“轻”的人,也许那会成为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每一个时代,无一不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一次的新发现无一不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无论是选择“重”还是“轻”都有可能成为上帝的宠儿,获得那短暂的机遇,抑或是那一瞬的灵感。人只有真正认清楚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才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诚然,说什么看破不看破,人生的一大遗憾还不就是错过。正如斯蒂芬•茨威格先生的著作《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写道:“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逝而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大概就是在这等待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当时代的机会来临时,成为那灿烂群星中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