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孝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
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第二篇: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第三篇:千年一叹-余秋雨_ 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姚晓玲
《千年一叹》一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千禧年来临之际随凤凰车队,一路风尘起于希腊,到埃及,再经中东,西亚,入巴基斯坦,印度,横跨亚欧,探险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三个古文明发源地的历程.一路可谓风餐露宿,饱受各种自然,人为险境.读其文字,已全然没有了如在“行者无疆”中那般洒脱自如,意境优美.可能是因为看尽了这些衰败的古文明发源地的贫穷,落后,战争,痛苦.....读罢全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文明的失落。
千年走一回,听到阵阵叹息。当昔日辉煌沦落为种种沉默的古迹,是谁在低声哀叹? 我想,是失落的文明在哀叹。文明的失落不在于它的古迹被毁坏、文物被贩卖和掠夺;而是在于现代文明对它的亵渎和漠视——因为种种荒谬的理由,清皇朝对璀璨的敦煌文化如此漠视,任由外国人一次又一次把它运走!(《道士塔》)但愿今天的我们都记住这段屈辱历史,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另外,造成文明失落的又一大原因是丧失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细想一下,璀璨的古埃及文化为何中断,而中华文化又为何得以延续至今?我想,很大原因在于文字吧。公元前四十七年,凯撒攻占埃及时将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一百七十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其中包括著名的《埃及史》;更糟糕的是,在四百多年后,罗马皇帝禁教,驱散了唯一解读古文字的埠及祭司阶层,致使所有古籍古碑很快便无人能读。如果说第一件事与秦始皇焚书相似,那第二件事就与“秦始皇统一文字”截然相反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文化代代传承。对于埃及金字塔,由于失去对古代资料的解读,我们始终难以解释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把它砌成的。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他如何构建;只知道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繁华的法老时代早已荡然无存,它的秘密由金字塔守护着,它用神秘包装自己,使后人始终无法洞悉。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哭泣的门农石像和完美的女王祀殿„„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浩劫后,埃及的历史来也成了木乃伊,不会说话,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黄沙吹起,传来阵阵叹息„„
文明的失落实在让人痛心而无奈。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爱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用行动消除这种无力感。
时至今日,中华文明尽管有所丢失,但绝大部分还是完整流传下来。书写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用流传了千百年的语言交谈,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迹„„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自豪。
第四篇: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苦苦的跋涉 苦苦的思索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昌盛中学 赵丽娟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题记
最初是从《阳关雪》感受余秋雨厚重从容的文风的,那时真的觉得他就应该是一位目光深邃面容苍老的长者。此后便沉醉在他的出走文化了,先生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一次次的给我以精神的洗礼,让我逐渐走进他的文化思索,也让我随着他的文字走遍中国,而《千年一叹》又让我同他一起亲历最恐怖的地区,在荒原上反思,在文明遗迹上思索,一路走来我似乎听到他的重重叹息。
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意外地发现有那么多荒草迷离的遗迹和战壕密布盗匪出没的城市。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所看到的是令人无比震惊和困惑的衰落„„从希腊到埃及,转而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回到山西平遥,岁月的风尘、战场的硝烟、四万多公里的跋涉。走在三千年前辉煌的土地上,感受着衰落的古文明,书写心中的悲怆和感叹。所有的文明遗迹都在向作者和读者述说一派景象,繁华或萧瑟;所有的古老的文明都饱含沧桑的沉淀,隐忍又无奈。都在无言的向后人讲述一路走来的风霜血雨之途。
希腊的蓝色,埃及的黄色,以色列的象牙色,伊拉克的灰色,伊朗的黑色,印度的棕黑色,尼泊尔的绿色,当作者的脚步探访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激发了文人敏感的悲悯和思索,作者的笔,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还有失落文明的痛心:
“发出最恐怖声音的这个人种,这种嗓门,曾经诵唱过天下最慈悲,最悦耳的经文。”
他们的祖先颂扬普渡众生,和谐悦耳的经文声声道出天下苍生共同期盼的:和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衰落了,取代振聋发聩的文明至理是令人战栗的口号。尼罗河、恒河无声的流淌,是不愿诉说还是不忍诉说?
“是的,孩子,你们可能都不识字,用不着圆珠笔,但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对于那些因战火流离失所的伊拉克孩子们,作者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目不识丁的悲哀,更心痛的是这片经受硝烟的土地,会令汉谟拉比暴跳如雷,会令他们的智慧的祖先们落泪,这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却哪里察觉得到他们祖先的叹息。
余秋雨就是这样用他的如椽巨笔。讲述他游览失落文明的遗迹的独特、深沉的思索。步步远离祖国,却时时品读着中华文明,追溯根源,追寻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原因。“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艰苦跋涉、亲历险境,苦苦思索,终于让作者找到了这个艰深的文化命题的答案: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的另外几大古国文明衰落原因。
这部巨著是作者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中华文明史的思索。美妙的文字,深邃的积淀,深层的挖掘,促使作者不停的追寻,终于在《借我一生》中,找到了答案,当他和妻子手捧那双虎头鞋端详时,一定会为这千年之旅而骄傲,更会为那世纪之交的千古一叹而自豪。
读余秋雨散文集《千年一叹》
—叹人类文明兴衰发展史
当代的文人我比较崇拜余秋雨先生,惊讶于先生知识的丰富渊博,欣赏先生思想的独特睿智,钦佩先生特有的胸怀和气节!工作之余瞻仰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之所以选这本书源自于对先生的敬仰,痴迷于先生丰厚的历史底蕴及独特细腻的文笔,更是惊叹于像先生这样一个深邃的人这一叹、这千年的一叹应该是怎样的一叹?!也许只有像先生这样满腹经纶而又独具视角的学者才会有这千年惊人的一叹。。
读《千年一叹》让我跟随先生的脚步吮吸古代文明的气息:首先,《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体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领略异域文化的魅力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仿佛我也随先生的脚步时光倒流,做了一次对文明故地的探访。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这不仅是先生的一种睿智,也是一种运气;再者,它是一本历史游记,从希腊、到埃及、再到约旦、印度等等,这些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
人类用自己的精神与躯体铸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在漫漫的历史之路上,希腊文明衰落了,仅剩下一些闲散与空寂;埃及文明折断了,只有金字塔里躺着的冰冷的木乃伊与狮身人面像神秘而忧郁地望着远方,;两河文明留给世人的只有“修复的崭新的巴比伦遗址”与“一大堆失去文化的萎弱躯体”;波斯文明也已是一派充满脂粉气的无能,早已是外来文明的天下;泰姬陵那白色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其唯一美丽的风景,印象中那圣洁高尚的“恒河晨浴”更是被肮脏、恶臭与愚昧所取代。若是“圣雄”甘地死而复生的话,想必会惊恐的再次大叫“嗨,罗摩!”(哦,天啊!)
书中文明的兴衰的再现,让我的心随文明的兴盛而涌起,我的泪随文明的衰败而洒落,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人类既创造着文明,于此同时也在毁灭文明!
先生的这本佳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以及文明兴衰的历程。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为了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在人类的发展中也许只是沧海一粟是短暂的,不管你的脚步多坚定都会被岁月遗忘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因为人类只有不断往前看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会发展!
读《千年一叹》,震动了我内心爱国的琴弦,仿佛经历了一种灵魂上的洗礼,我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感到汗颜,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不会因祖国近百年的落后而否定华夏的几千年文明;不会因祖国过去所受的屈辱去嫌弃她,我更加坚信厚重的文化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的民族愈发充满活力,成为历史的无价的财富,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也让我们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先生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这也许是他对自己旅途的最好概括。如果有机会,我也渴望像余秋雨先生那些,重走古代文明兴盛之路,去感受浓厚的历史风迹和唏嘘感叹岁月的流逝。
与梦同行 梦,是童话中的天使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题记
不管是芊芊淑女还是“花木兰”派,说到底,女孩子毕竟是女孩子,本性里,更多渗着一种柔美,所以女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没有象男生如霹雳闪电般的向往,拥有的只是恬静而梦幻的小天地,正绘着花季的缤纷。使得即使眼前面对的是猛烈的暴风雨,但只要躲进这方天地,便可得到心灵的慰藉,让五彩斑斓的梦带领你飞往阳光灿烂的域所。
因此,我愿与梦同行。
梦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身着彩衣的蝴蝶姗姗飞过,留下一片清新。一切仿仿佛佛,若有而无,却给人以安乐的满足感。这刻,喧哗尽被沉淀,取而代之的是怡人的和谐与安谧,似是回归与生命初的百合与玫瑰,在惬意中,细细品味一种名叫“愉悦”的事物。“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难道,这正是五柳先生所渴求的境界吗?返朴归真,告别硝烟与战乱,在自由与平等中获得永生;在峰回路转中,寻觅一种令人窒息的美,让一路的落英,随着山鸟吟唱的旋律,翩翩起舞。
梦中,总给人以温暖,以希望。每当征途受挫,枕泪而眠时,梦便悄然而至,微笑着在我心头,洒下一地阳光。伴梦而行,令我暂时忘却了疲惫与烦恼,在一片淡然中,脑海深处伟大的形象却越发的清晰,经梦的巧手揉合,似是乘坐时空飞行器般神奇,令我可以站在贝多芬的身旁,看他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正当我侧耳倾听激昂的《命运》时,瞬间又成为鲁迅的挚友,通过与他的交谈,更为深刻的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心情。一眨眼,我摇船于康桥之下,“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梦醒时分,泪水已干,而心却澎湃,受到的启迪,是我藐视脚下的困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于是,在现实中,我也拥有了一个梦,一个真实且能够追求的梦,让我不再彷徨与徘徊,坚定地踩出人生的阳光大道。是我确信走了许多路,醒来不是在床上。作文
与梦同行,美哉,乐哉!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长兴电大
李景一
最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在如此艰难危险的长途上见缝插针地涂几句,既做不成文章也做不了学术,剩下的只是一个稍有知识贮备的当代中国文人面对古域文明时的赞叹、惊叹、感叹和悲叹。”白底红字,显目地印在封面,四种叹息抓住了我的好奇,更不禁要想:难怪书名题做千年一「叹」。余秋雨在旅程中所受的震撼与感动,文字虽无法完完整整地表现,却仍是带来不小冲击,即使阖上书,心中依旧澎湃不已,久久不能平息。
文中有一段余秋雨形容世界的文明有如运动场上竞争的对手,过去中华文明与其它古文明进行着生命力的竞赛,其周期须千年为度;如今赛场转进入百米短跑,起步不久的运动员们健步如飞,而裁判也依此计分,于是令远途而来的选手们略感委屈。一直很喜欢这部分,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的脚步,中国也走向转型,过去不合时宜的观念、认知,是该被拋开、改变;但在一味盲从追随流行,急急舍去旧有的一切时,是不是变得太过独断,甚至本末倒置?不应只是为改变而改变,而是要有个准则、依归,和最起码的基本。此刻,所有中华子民们,已经是该思考的时候,思考过去、思考未来,思考整个中国!
由书中所述,我看到了希腊的悠闲,过去虽曾听人耳述,但文字的描写又是别有一番感受。希腊曾经承受了太多太大的痛苦,而现在他们选择悠闲来生活,乍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悠闲已过度、精神已懒散,这一切便又太令人难过。“悠闲是痛苦的终结,痛苦是悠闲的代价。”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些在公园的游民,他们因为失去工作而流落街头,久而久之却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习惯了靠乞讨过日子;于是,忘记该如何拚命、如何工作,从此一蹶不振!这也好比我们读书,初时兢兢业业、不敢偷懒,可若有一两次马虎,便容易成为习惯,而习惯一养成就难以改变了。“闲散是曾经健康的结果,但过分闲散则会损害健康。”
“站在金字塔前,所有人都面对着一连串巨大的问号。”或许正因如此,在众多古文明中我独钟爱埃及,众多的疑问成了神秘,交织成一丝薄纱呼唤着我们。“不要草率地把问号删去,急急地换上赞美的感叹号或判断的句号,人类文明史还远远没到可以爽然读解的时候。”于此,想起现在多数人们的自以为是,不过看到片面便大声嚷嚷起来,却不想想这在他人眼里,是如何笑话及可悲。有时我不禁疑惑他们如此急于定论,为的是什么?急于发表自己那既不周全又好笑的看法,求的是什么?可谓班门弄斧、自取其辱之事,无时无刻都上演着。“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埃及的祖先留下太多太多的问号,它漠然无声不多说当时历史,这对后代的我们,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我想只有我们的后代才看得见吧!
翻到了耶路撒冷那段,又是另外不同的感触,在现今国际情势中,那里集合三大重要宗教,集合许多不同的文明,虽然像美国这大熔炉也聚集众多的文明;但在耶路撒冷,那些文明太终端、太极致,一旦碰撞便酿成了悲剧。“世界上没有另一座城市遭受到过这么多次的灾难。它曾在战争中毁灭过八次,即便已经成了废墟,毁灭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不留任何让人怀念的痕迹。”能够集三大宗教于一地,是种光荣,但也因此承受诸多磨难。
人类,喜欢相信文字,喜欢相信由别人发现的事实,尽管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还是舍弃亲身探讨而选择只需“接受”的简单过程,所以我们才那么容易被操纵、利用,因而希罗多德也说:“我有纪录的责任却没有相信的义务。”在约旦部分末节,余秋雨描写了令人尊敬的胡笙国王。在这,我不禁想说:“国王,您真的太伟大了!”从未看过一位领导者之陵寝这般朴素(注一)、未加修饰,“胡笙国王生前并不拒绝豪华,却让生命的终点归于素净和清真。”如此充满智能的终结,如何不令人佩服!
最后,余秋雨做了一些旅程的心得与结论:“任何军事远征,都是一种文化终结。”特别是当统治者害怕对方拥有太多思想时,便会进行种种毁灭性摧残,这在巴比伦、耶路撒冷等都可看到。于此,余秋雨也引出杜甫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茍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古人早已看透并留下讯息,可后代的我们却多半不懂记取教训,一再重蹈覆辙。我想,前人们看了也会哭泣;后人们见了也会汗颜吧!
在余秋雨一行人终于回到了中国,踩着熟悉的土地,望着熟悉的山川,他不禁说:“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注二)是的,我们太愚蠢、太无知;所以敢“放声大说”。持着自以为是的“骄傲”,犹不知一切像场闹剧;不过发现所陌生的事实,便慌张地急欲抹灭,也同时留下无可挽回的遗憾。历史之于我们,是如此相连无法分离,正所谓历史能够“鉴古知来”,实在不应被任意篡改、玩弄;但事情总有“物极比反”之道,太过“钻研”历史,太“沉湎”于过去的伤痛与仇恨,这又成为一把利刃,斩着彼此,使伤口愈加扩大,终至难以愈合。这众多问题,并非皆是历史学者们的责任;而是属于全体人类所思考…得到判断、后再归纳出结论!
能在这次有幸一赏这番见识,随情节内容而起伏,更增添诸多感触,一言难尽。若说“千禧之旅”令余秋雨发出“千年一叹”,那么,“千年一叹”便是令我“众叹满心”呀!
第五篇: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通用)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范文(通用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范文(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来应该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2我带着好奇和期待,翻开了《千年一叹》。在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它就对我产生了大大的吸引力。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在叹什么?
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与此同时,有的国家仍然战火中烧,可谓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不仅仅是各国各地文化的积淀。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而人之所称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组成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都是那么的圣洁。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色代表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来到印度时,它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当我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意义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我闭上眼睛回想当我翻开书扉页的那一刻的心情。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了4万公里的旅程,旅游的同时我又不得不发出感叹。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文明,最后也用自己双手毁了文明。
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索,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润泽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我们有理由如此漠视文明么?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3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要想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文明的本质,就需要去靠近他,去靠近那些厚重的古墟,去抚摸那些斑驳的碑铭,去体会那些传承千年的神秘文化。而余秋雨先生的这本《千年一叹》就是访问北非中亚和西亚等地与古中国齐名的文明遗迹,去感受那不同寻常的美,去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中国。
“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的走遍全世界一切重要的废墟”。这便是余秋雨先生写作的动力。他用了三个月时间,走过了埃及,走过了希腊,走过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明故土,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几千年前几大文明古国的兴盛与衰亡。
其中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哀希腊》,浩大温和而蔚蓝的`爱琴海静静地躺在文笔流转之间,洁白庄严的石柱屹立在厚重的书页之上,我仿佛看到了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他们的智慧如爱琴海倒影中的点点星光,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拜伦的诗句在我耳边回响:“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之手?”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呼唤,既是对逝去的希腊文明的哀悼,也是对世界所有文明的呼唤。爱琴海上柔和的海风拂过岸边哲人的身体,抚摸过石柱上的斑驳的遗迹,最终吹过浩大神秘的海神殿,吹进了我的心中。
那一刻,我如同梦中的李白“一夜飞渡镜湖月”,双脚踏上了这片伟大的土地,在蔚蓝的爱琴海边徜徉,任由海水漫过脚踝;与先哲们一同思考,领悟人生的道理;在巨石柱群中徘徊,感受着所蕴含的厚重;仰望堂皇的海神殿,跟随拜伦诗中的吟游诗人,哀叹着惊世之美……
历时四个月,余秋雨先生终于在千禧年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大梦,上面分别用巨大的宋体金字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我站住了,我的同伴们站住了,谁也没有出声,只听到峡谷下的水声响如雷鸣。”生在她的怀抱中,我们却常常抱怨,离开她远远近近的看一圈,终于懊悔……
《千年一叹》让我畅游在世界文明之中,思索中华文化的传承,最后,请允许我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来当做结尾“不是距离的遥远,时间的漫长,才会产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趋近。”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4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5余先生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有对文化缔造者的由衷的礼赞,又有对文化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进入新世纪,余秋雨在考察审视中华文明之后,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把自己文化探寻和精神漫游拓展到中东和欧洲。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轻轻地抚去时光遗留的尘埃,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细致地剥落包裹于往昔躯体上的坚韧外壳,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动听的道出,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时空,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超常强韧的缘由。在这里,历史的回忆与追踪只是一种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而所谓的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人生,与命运,与人的存在景况相关的意蕴,也就经由这样的场所而获得自然而然的体现。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米开朗基罗,伽利略,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黑格尔,一个个历史上熠熠闪光的大师,在这里与你直面;庞贝古城,罗马的废墟,巴黎圣母院,希隆大教堂,一座座闻名的建筑,让你亲身感受—怀古之请,兴衰之叹!秉承《千年一叹》的风格,审视欧洲文明,反思中华文明——让人和自然更紧密地贴近,让个体在辽阔的田地中更愉悦地舒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询一遍,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以无疆无界的巡游来与世界做一次壮阔的挥别,让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脚步间交融,让历史的怨恨在互访间和解。
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观体悟,它流溢着历史诗情的的沉郁柔丽,张扬着现代飞天的吟啸。它不动声色却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又不失骄矜,天马行空遨游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显生命本色。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秋雨散文。读罢掩卷沉思,顿觉韵味无穷。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6《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7“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