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挫折教育视阈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挫折教育视阈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李学昌(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274015)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来自校内外的压力,如情感、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显得异常的重要。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探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提高90后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麦灵格尔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不仅在生理上要健康,而且在心理上必须是健全的。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我定位模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对于上大学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如何往前走等问题的思考使他们一度迷茫,充满疑惑。
2、爱情挫折承受力弱。大学生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其中失恋是最严重的一种挫折。如果个体的承受能力较强,就能比较好地给予应付,如果所受到的挫折超过承受能力而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少数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恋早婚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歌德因为得不到其初恋情人绿蒂的感情回报,而一度陷入了感情的危机,但他后来因此而写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用文学的创作来表达其受挫的情感,使自己的情绪得以升华。
3、就业压力大。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对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心理压力,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作为心理品质“高危人群”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是有普遍性的,这既不利于就业,也严重威胁到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联系
1、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需要。90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逐渐形成需要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当前,90后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他们不是努力思考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而是采取消极回避或者过于激进的行为,此时往往消极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不当处理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要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讲授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强,导致毕业后走上社会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也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造 1
成的结果。因此,加强和提高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形成健康心理,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抗挫能力,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态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技巧充分发掘自身心理潜能,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性情,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保持自信、乐观、真诚、豁达和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培养大学生抗挫能力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教育的结合和他人帮助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三、透过挫折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首先,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显得就尤为重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还应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遭遇挫折,比如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就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要学着自我调节,适度地宣泄或者控制情绪。
3、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为了减轻甚至摆脱受挫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常,应当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一是有意识地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有的大学生因失恋极度悲伤,甚至萌发轻生念头,经疏导后,专心于学习,成为佼佼者,也可视为升华作用。我们平时说的“化悲痛为力量”,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升华。如一个不擅长吹拉弹唱无法在晚会上一展风采的学生,可以刻苦攻读,成为品学兼优者来赢得同学们的敬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当遇到挫折,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不妨采用合理化机制,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是最典型的两种合理化机制。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受挫的90后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建议受挫学生通过心理热线、个别谈话、意见征求会等方式,给其提供宣泄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把受挫的经过和目前的心境讲述出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道之.心理医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吴江皓.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C].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3]从玉华,徐宏.社会应普遍开展心理门诊[N].中国青年报,2003-03-11(2).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取向,重视人的问题心理,偏离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品质,重视人的潜能发挥,强调积极的自我体验。它的出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积极心理学必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许多国家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现代学校一个重要的标志[1]。多年来,各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程度也趋于严重。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能摆脱传统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上,而忽略了他们作为有潜力个体的不断发展。要改变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面, 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 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真正的成人成才。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E.P.Seligman)于20世纪末在美国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满足、安宁、希望、乐观和福乐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特别是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包括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人格力量,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3]。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又有现实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二、消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有三级目标,一级目标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学生中的普遍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心理困惑;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偏向了问题取向,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层面,忽视了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潜能的开发。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脱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虽然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人际互动等,但在这些问题的讲授中往往脱离了学生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个体差异,教条式地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模式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长潜能。然而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非仅仅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个体。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片面
目前,在学校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看作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讲座与宣传的任务,与其他工作和其他教育者无关,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间的关系,忽略了其他教育者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必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僵化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从知入手,主要模式是先提出心理问题让学生理解,然后再列举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最后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引起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情感共鸣,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认为只有引起个体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才具有治疗的意义,这也就难怪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了。
(五)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和测量标准的老化
在原有心理教育工作模式中,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诊断被当做是首要任务,诊断的重心是学生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认知。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量、评估使用最多的量表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其他还有荣格的焦虑量表以及生活事件调查量表等等。严格说,这些都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反映的是心理负面病态的倾向,用这些量表来刻画心理健康状况显然是不合适的,忽视了个体心理中积极的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展与应用正面指标提供评估、诊断的有效工具,从积极角度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培养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和生活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5]。因此,积极人格的塑造应是我国健全人格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这些内容既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只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就是最有效的资源。积极心理学主张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
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要素,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体验式压力应对方式
所谓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6]。通过积极体验,可以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形成自身有效应对压力的策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应对压力,更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的各种教育不能激发个体的积极体验,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外在的、灌输的。因此,我们如果要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就要多采用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如培养大学生文学、音乐、美术、哲学等方面的素养,开展各种体育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并产生积极的体验,从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导之以行”的完美结合。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优化的评估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更加准确。从评价目标上,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关注个体积极独特的个性,注重评估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积极的成长动机,积极的自我概念等。这些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自身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使个体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积极,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2]季丹丹,张森.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曹新美,刘翔平.教师教育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第三篇: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大学生则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沉重的使命,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有很多方面,比如个人压力、家庭压力以及国家发展的压力。正是因为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是教育界非常重视的内容。同国外相比,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较为落后,在实践中,未能够起到很好在理论指导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入手分析,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要阐述,并为完善其教育途径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心理健康一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着明显的特色。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一般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其具有基础性、复杂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以及在生活中对自身心理健康内控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顾名思义,同大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大学生为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具体目标。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主要运用到的知识是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并结合其他学科理论,通过大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完善对应的心理调节功能,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越来越完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不够完善,目前仍然没有出台相关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如有的大学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但是这些机构没有完善的设备也没有规范性的领导组织与领导章程,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无法可依。又如,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很多大学都是以心理咨询室作为主要教育场所,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其次,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时期比较晚,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毕竟时间比较短,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从研究的人才来看,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由于时间不够,各大高校还不能够培养出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现行队伍中的人才表现为学历较低、专业性以及职业性不足。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还不是很广。
最后,应试教育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以及发展,很多时候产生的负面的效果,同样也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困境。一直以来,成绩都是我国衡量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学生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认识偏差,认为只有好成绩才能够带来好就业。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自己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内虽然已经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没有充分重视,往往流于形式,大学生很难从这些课程上,学到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不用说对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与内化。
三、新形势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加强宣传,使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学生了解。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针对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更为专业的知识与人员,因此,其在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更加具有优势。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发挥起作用,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由于学生心理知识的缺乏,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功能与作用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比如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室等,要使这些机构能够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应当进行大力宣传。大学生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将会对这些机构有着一定的信赖感,也更加愿意接受心理辅导。根据相关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调查资料显示,有些学校里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机构有所了解的大学生人数不到百分之五十。因此,学校应当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比如积极利用学校的传媒以及心理教育课程,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在校园论坛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宣传。从而创造出较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促进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同于私人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其有两个很明显的特性,一是趣味性,二是开放性,这两种特性都十分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心理讲座还有深入浅出的特点,在心理讲座上,老师将较为深奥、难以理解的心理知识,通过较为浅显的语言表示出来,在这种氛围之下,大学生对心理知识更加具有接纳性,更加愿意去思考与面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心理知识达到了内化的效果,使得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上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学校应当多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广大的大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创造一个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符晓航,符晓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0(20)
[2] 刘建中.近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综述[J].职业时空.2009(10).[3] 裴学进,王雄杰,周瑶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启迪[J].中国高教研究.2009(09).[4] 易雪媛.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08).[5] 毕爱红,何慧星,杨卫华.试析“平行渗透”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6] 房超,王艳.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7] 肖燕,左文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效应[J].教学与管理.2010(36).[8] 吕伟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心理咨询[J].学习与探索.2010(06).[9] 朱忠发.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9).
第四篇:对90后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感恩挫折”
征文
活
动
策
划
主办单位:计算机系青年党总支
承办单位:计算机系青协 MMD 记者站
2014年3月31日
一、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对90后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
意义:
90后大学生成长的条件优越,受挫较少,言行自由散漫,个性突出,抗挫折能力弱,对别人的帮助、关心,认为理所当然,缺乏感恩意识。因此,必须通过“两课”、人文素养以及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以培养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学会感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及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此,请同学们 积极踊跃的参加此次论文比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我们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快快舞动你们手中的神笔吧。
二、活动目的90 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越,这为他们提供
了较好的成长机遇,为他们多才多艺提供了保障。但这
也使他们减少了面对挫折与克服困难的机会,以致对挫
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弱。正因如此,他们对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第一反应是抱怨和失望,而不是想办法解决,如果有人帮他们解决,他们就会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他们的帮助还不够,应该给予更大的援助和帮
助。这种情况不仅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中出现,不少贫
困生也是如此,这与缺乏挫折教育有关,更与因此衍生
出来的缺乏感恩教育有关。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技能和心理的训练,使受教育者正确认知和处理挫折,增强其承受挫折、应对挫折能力的教育。
三、作品要求:
1.任选主题,主题鲜明,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正文2000—3000字;
2.文章要展现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内容充实;
3.严禁抄袭,一经查出,取消其比赛资格;
4.作品为电子版,最后注明姓名、专业班级以及联系方式。
5.作品发到电子邮箱:*******@sina.cn
四、活动时间
截稿日期为****年**月
五、活动对象
计算机系全体同学
六、活动流程
1.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宣传
将活动的大致流程和活动的大致方向确定下来,并大致计算下活动所花的财政预算。以宣传板的形式面向13级新生宣传本次活动。
2.活动实施阶段:
1),将作品发到统一的邮箱里。
2)活动期间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要严格评判,做到公平公正,找老师负责评判。
3)最后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3.活动后期
1、活动结束后可以把获奖作品展示出来,并做好总结。
2、奖品:一等奖:证书+精美笔记本×3
二等奖:证书+精美笔记本×2
三等奖:证书+精美笔记本×1(待定)
七、活动预算
证书(六份)元
展板(四平米)元
总计元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