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第三次(定稿)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2、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B、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曾国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张之洞、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实践: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设新式学堂 5结果:19C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反对君主专制;变法图存;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5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1背景: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理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3、影响: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4后期: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他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意义 ⑴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⑵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干部和阶级基础;⑶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3、评价:积极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1912年建立中国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①中华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 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智慧的结晶)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时代基础:中国处有两半社会;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八、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四)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篇: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答案
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4C25C26D27D28A29B30D31B32C33B34A35C
40.(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分)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6分)
(2)不同点: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侧重于反对君主专制,体现了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气息。(4分)近代西方民主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公民的权利;而中国的民本思想却只是一种社会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君主个人的意志。(8分)
(3)总体是好的: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增强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活水平。(5分)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家庭分散经营中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逐渐突出(种地不赚钱);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政府的调控范围过大过细,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城镇化发展中强行多占农民耕地;频繁调整土地,经营预期不稳定,不利于投入增加。(10分)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各取所长;学习西方不是全盘西化。(6分)
(2)“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看法: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9分)
45.【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民主与自由是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是如果超越了法律,那就是极端自由主义,会危害其他人享有民主的权利,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因而我们应该增强法制意识,营造一个依法治国的良好社会环境。(6分)
(2)直接民主:人民主权原则和平等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动员群众,形成革命的根本动力;行之不当,社会秩序不稳。间接民主:取代旧制度.建立了基本的民主制度;确立统治秩序,巩固革命的基本成果;行之不当,不利于革命的推进。(9分)
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方式:政府援助:组织机构、援助善款、暂免关税、接受日货
民间援助:名人捐款、赈灾义演、地方募捐、赴日救灾(6分)
(2)原因:是明治维新后,既定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市场狭小;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受到压制;关东大地震更加暴露原有的一系列问题;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等。(答出3点6分)
认识: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平等的应得到同等的尊重;中国能够暂时搁置前嫌,全力援助,这种纯洁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是值得颂扬的;日本不该以怨报德,通过对中国发动战争转嫁危机。(3分)
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没有。拿破仑政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它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政策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特别是《拿破仑法典》的颁布,以法律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2)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9分)
第三篇:九下历史,《第三次工业革命》评课稿
《第三次科技革命》评课稿
张连杰
《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一节真真切切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高效课堂,一节学生能力、自信、思想百家争鸣的自我展示的高效课堂。达到了高效课堂得初衷,坚定了高效课堂得信心。在学生快乐的学习中。
一、导课有特色:
利用大屏幕生动的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呈现出来,既巩固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又激发了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学习的兴趣。精巧而高效。
二、问题引领设计有基础、有拓展、有开放性、有重难点、有综合性。在适用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又兼顾了中考考点,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基础性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让全班同学都能学会,拓展性问题通过小组的帮扶学生也能够掌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想百花齐放,在相互间的交流、辩论和教师的指导中学生对错误的、模糊的知识逐渐清晰明了、掌握。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问题引领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完美的体现出来,根本不用教师的刻意强调。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完美结合与体现。
本节课流畅,各个环节紧凑。可见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同时也说明平时训练到位、有素。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精炼明确,能把学生的思维远的、跑的拉回来,主导作用体现明显。本节课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学生积极主动、不知不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一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完美结合的课。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特有的魅力。
第四篇:历史-南通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历史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 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文心雕龙·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
A.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 B.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C.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 D.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2.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3.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4.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 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5.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称:“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这表明他
A.主张购买西方新式军舰以自强 B.要求引进西方科技创办福州船政局 C.希望朝廷革除官办企业的弊端 D.认识到发展近代中国洋务工业的重要 6.右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
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 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
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 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 7.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8.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9.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C.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10.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11.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三十年来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政策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两个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属于“制度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任何雅典公民如果认为某项新的法律提案与现行法律存在形式或内容上的冲突,都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诉讼。如果提案人连续三次提出的立法建议都被陪审法庭判为违法,他将被剥夺公民权,并且不允许再提出立法建议。这主要表明古代雅典 A.直接民主具有明显局限 B.陪审法庭拥有立法权力 C.民主政治具有法律保障 D.立法程序严密而且繁琐
13.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是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14.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15.《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使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这段论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出发点是
A.阶级斗争的开展 B.旧生产关系的变革 C.整体世界的演进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日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直接导致的革命事件使俄国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很快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出现苏维埃和临时政府政权并存局面 17.右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时政漫画《祝君晚安》。画面上,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床头的小牌上写着“美国导弹基地”,他们的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成立北大西洋集团对苏联进行核威慑 B.北约集团内部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 C.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峙加剧 D.美国大力发展核力量以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
18.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为了鼓励民众工作的积极性,1979年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降到30%。1981~1987年,英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这些举措 A.促使“混合经济”得到发展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 D.造成了经济“滞胀”局面
19.1992年APEC第4届部长会议决定成立秘书处,标志它开始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加快APEC机制化步伐,但亚洲国家则认为应稳步前进。如泰国总理明确表示,如急于成立亚太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材料表明APEC A.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 B.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难以开展 C.成员国的经济差异制约其发展进程 D.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容易实现一体化 20.右图《胆小的农夫》,塑造了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农民形象。这幅画的特点是高超的艺术技巧、深刻的心理揭示以及画面的完整性。下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最为贴近的是 A.“专注于对自然任意和瞬间的描绘” B.“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 C.“最美的艺术品就是要传达出艺术家的纯粹的幻想” D.“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共4题,考生只能选做两题,多答无效。21.(13分)自汉武帝以来的历代盐法改革典型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至西汉之初,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 3
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资豪强”“私门成党”。帝国政府以国家身份介入商业流通,官方经营盐铁(官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方式,不论是在两汉,还是在而后历代王朝都时断时续。——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安史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凭证)。”„„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各边开中商人,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边方菽粟无甚贵之时。
——《明史·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盐法改革有何显著特征?(3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盐法改革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商业政策含义的理解。(6分)
22.(14分)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至戊戌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3分)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据材料二加以说明。(2分)(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9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23.(13分)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 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4分)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2分)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5分)(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2分)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两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在诸多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俄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攘夷”这一强烈的目的意识,使维新领导者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从而转向了积极的开国论,即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 材料二 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的头十年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领导者思想的“两重性”,并结合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举措加以说明。(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分析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俄日两国改革中得出的改革启示。(2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时珍的科学创造,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刺激,更受到明代中后期文化领域掀起的革新思潮的鼓舞。他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历代医学、药物学,博览群书,批判地汲取历代医药学成果,从而完成了《本草纲目》。他把1892种药物分为16部,依次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最后是“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排列次序,富有实用科学价值。
——据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材料二 曼陀罗花的特性当时无人知晓,而且名称不一。李时珍按照古籍的描写,到武当山访问药农,并亲身进行了种种尝试。“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说明笑或舞不是来自采花者,而是麻醉后的表现。另外,经过多次尝试,李时珍还准确弄清了曼陀罗花同火麻子花合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知道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摘编自赵坤《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本草纲目》反映的李时珍的科学成就。材料一同时指出了李时珍取得成就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2)据材料二,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什么具体成果?他采用了怎样的科学探究方法?(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学到李时珍的哪些优秀品质?(2分)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1980年,罗得西亚独立,这个国家自豪地取名为津巴布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0年,英国的一个侵略纵队从贝专纳驻扎到离大津巴布韦十七里以内的地方时,他们逐渐意识到了在这块南非草原的荒野里遇到了古代文明的挑战。他们进入到一支他们深信全部是野蛮人的马绍纳部族后,这些拓荒者很容易就接受了莫克关于津巴布韦来源的说法。他们之中有人在1891年写道:“今天,英国人在奥菲境内——正在重新打开古代的宝库。”“我们期望看到在那些所罗门国王用来装饰他的庙宇中的杉木柱子的黄金上将印有维多利亚女王的像。”
——摘编自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材料二 考古与科学学派,是通过一位埃及学家戴维·兰德尔·麦克维尔而初次闻名的。1905年,他代表英国协会视察了南罗得西亚的废墟。他的结论是: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时期在中古或中古以前,这是根据调查了七处遗址得出的结果。在建筑式样上,“不论是军事的或住家的,都没有东方或欧洲的任何时期式样的痕迹”;同时“从住宅中发现的标本来检查,其艺术与制造都是典型的非洲式的,除了那些标本是有名的中世纪或中世纪前的进口品以外”。
——摘编自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欧洲人到非洲南部探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克等人的考古探险对非洲带来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概括麦克维尔的主要观点,分析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2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麦克维尔的观点为什么难能可贵?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探秘大津巴布韦文明应具有的原则。(3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秦始皇陵地面建筑庞大雄伟,地宫建筑展现了一个冥冥世界中的庞大帝国,秦俑更是被视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咸阳宫;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城是驻有许多军队保卫的,而陵园内则设有石铠甲坑、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总之,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
——摘编自袁仲一《秦兵马俑坑》
材料二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秦陵兵马俑的评价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你如何理解“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俑出土的历史价值。(2分)
(3)近年来,针对秦陵兵马俑的商业开发活动日益增多。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
现象的认识。(3分)7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DBBDD CBAAC 11-20DCBCD DBACB
二、非选择题: 21.(13分)
(1)方式:盐铁官营。(1分)
目的: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巩固君主专制统治。(3分)(2)举措:盐业商运商销;减轻盐商税负。(2分)特征:官商共利。(1分)
(3)影响:充实了军粮储备;有利于边疆开发;促进晋商崛起。(3分)理解:统治者重视商业;发展官营商业;官商结合。(3分)
22.(14分)
(1)原因:中国制器存在“理”“事”分离的弊端。(1分)主张:引进西方机器来制造机器;增设科举科目培养实用人才。(2分)(2)说明:承认西方政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2分)(3)略
23.(13分)
(1)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大州和小州的矛盾。(2分)
解决: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2分)
(2)特点:地方权力与联邦权力相互制衡;以权力分立防止过度集权。(2分)(3)特征:选举:议会选举体现民主性,但未能组成政府;(1分)
议会立法:议会拥有立法权,但不能监督政府;议会立法受行政权力控制。(2分)
成因:德国在长期分裂后完成统一,巩固统一成为首要问题;普鲁士专制色彩浓厚,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2分)
(4)认识:美德代议制的差异是由各自国情决定的;权力制衡方面的差异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
24.A.
(1)两重性:学习西方文明;利用传统达到政治目的。(2分)
表现:仿照欧美国家,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强调效忠天皇,灌输忠君思想。(2分)
(2)措施: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废除等级审判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司法制度。(2分)
原因:改革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2分)
(3)启示: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改革者的思想认识影响改革的成效。(2分)
24.B.
(1)成就:全面总结了我国历代药物学成就;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2分)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工商业繁荣;王阳明心学促进人们思想解放。(2分)(2)成果:了解了曼陀罗花的药性;掌握了曼陀罗花的使用方法。(2分)
方法:文献研究;观察实践。(2分)
(3)品质:献身科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2分)
24.C.
(1)目的:寻找黄金宝藏;拓展殖民地。(2分)
影响:刺激了欧洲人在津巴布韦探矿的热潮;促进了对津巴布韦遗址的考古发掘;导致南部非洲地区逐渐沦为殖民地。(3分)
(2)观点:大津巴布韦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1分)方法:实地考察,比较研究。(1分)
(3)说明:殖民主义者出于侵略需要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1分)原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反对种族歧视与种族偏见。(2分)
24.D.
(1)设计思想: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模仿都城的建制;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理念。(3分)理解:反映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时代特征。(2分)
(2)价值: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为研究秦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史料。(2分)
(3)认识:秦陵兵马俑既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保护这一遗产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这一遗产,应充分保护、适度利用。(3分)
第五篇:周南中学初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周南中学初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 考场号: 班次: 姓名: 学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3.七世纪日本仿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史称
A.商鞍变法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4.“哥伦布前后进行了四次前往美洲的航行,但都没有找到黄金、珠宝,或者香料、丝绸。结果令资助他的西班牙国王深感失望。”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A.当时的美洲没有黄金、珠宝
B.哥伦布历经千辛万苦才航行到美洲 C.哥伦布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D.掠夺财富是哥伦布航行的直接驱动力
15.右图是上海世博会会徽寓意是你、我、他的人类社会。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永远都是我们——“人”。下列事件中最先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的是 A.文艺复兴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南北战争
D.工业革命
16.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大陆军、《独立宣言》、华盛顿”三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南北战争
17.1789年发生在法国的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这场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热月政变
C.雾月政变
D.滑铁卢战役
18.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上,蒸汽机、纺织机等新产品备受瞩目。这些新产品是哪次技术革命的成果?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信息产业革命 1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以下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工业革命
B.美国南北战争
C.亚历山大东征
D.“三角贸易” 20.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下列领导人中,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杰出英雄是
A.玻利瓦尔、华盛顿
B.华盛顿、章西女王
C.章西女王、玻利瓦尔
D.林肯、林则徐
21.一部外国影片有这样的场景:一群工人在集会中手拿《人民宪章》的小册子,高呼:“我们也要选举权”。与这个场景相关的史实是
A.英国工业革命
B.巴黎公社成立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宪章运动 22.“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这是《国际歌》的歌词,其作者是 A.瓦尔兰
B.狄盖特
C.鲍狄埃
D.弗兰克尔 2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文章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会
24.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的景象常常使我们怀念起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科学家。他是 A.牛顿
B.爱迪生
C.爱因斯坦
D.达尔文
二、判断题(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每题2分,共10分。)19.阿拉伯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20.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苏格兰人们起义。()22.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3.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24.(12分)材料:
图一
图二
图 三
图四
根据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哪些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分)
(2)材料中的图一和图二所示机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3)图二与图三的交通工具的使用,分别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分)
(4)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各自的时代特征。(4分)
(5)交通的发展影响国家能源战略。面对当今能源紧张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2分)
25.(16分)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南北对峙,国家面临分裂,一位伟大的总统将它从危机中拯救。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
━━均摘编自《图说天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查理的断首”是生在哪个国家?“王在议会,法为习惯”体现了该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2)材料二中涉及到“美利坚”的两次革命战争分别是指哪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有什么共同影响?(6分)
(3)什么事件把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推向了高潮?该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了什么法律文献?(4分)
(4)上述材料中,三个国家人民共同追求的是什么?(2分)
26.(12分)材料:明治天皇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为求知于世界,日本还请来大批国外专家和技师。政府仿照欧美,设立了新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提倡学习欧美的资本主义文明。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日本什么事件中的内容?(2分)
(2)、日本在此次改革前还进行了一次改革,这两次改革分别使日本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近代中国也发生了与材料内容性质相同的改革,它是什么?(2分)
(4)、同时期世界上还有什么大事发生?它们有何共同点?(4分)
四、探究题(14分)
27.2010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纪念日,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从地理位置角度上分析协约国在军事上的优势。(4分)(2)、请分别写出战争的导火线、结果以及大战的性质。(6分)
(3)、从大战中新式武器的使用说说科技是把双刃剑的道理。(2分)
(4)、大战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