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心理学的性质分析
《设计心理学》指导老师:
设计心理学的性质分析 摘要: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性质是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二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属性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概念的抽象上。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科学与艺术、人的行为、审美心理、客观验证性。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布卢诺斯奇在《人类的升华》中写道:认识独一无二的,这并不是由于他进行科学的时践,他之所以独特也并因为他进行艺术的实践,而是因为科学和艺术同样都是他的精神奇迹般的可塑性的表现!
科学与艺术的特点与联系。1897年,高更在塔希提岛用心血完成了一幅大型作品,他用梦幻的记忆形式,把读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时空延续中。在长达4米半的大幅画面上,从左到右意味着从生命到死亡的历程。树木、花草、果实,一切植物象征着时间的飞逝和人生命的消失。这幅画的标题也与众不同,它实际上是三个震撼人心灵的发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作为一名艺术家,高更生前和科学家没有什么交往。他可能根本就没想过,他的发问其实是科学界公认的最基本、最有意义、最值得研究的问题。高更的话若转换成科学表述即是:宇宙是怎样起源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人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的未来会怎样?
上述的每个问题当中,又蕴含着无数更小的谜团。如“人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就可以细分为:语言是怎样产生、进化的?记忆、再现的机理是什么?人为什么有求知的欲望、审美的需求?等等。
而这一切正是我们需要探讨和去深思的问题,但终究还是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是能够去定性的或者描绘性的试图给出解答:科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他们相互依存地诞生了,人们把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生存物质索取的方法叫科学,把支配这种活动的意识和意识表现的非物质现象叫文化艺术。科学发明不断地改善着人类的生存面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分化中展现出其独特地鲜明个性,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激发了人们对希望、幸福的向往和对生存的不断进取。表面看,科学与艺术都具有各自的作用和面貌,我们往往把他们分成两个领域,即上层建筑和物质领域,其实他们的内在本质是一致和统一的。因为一切因生命的诞生、发展而衍生的发展都脱离不了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和生命自身的基本物质组织结构,人们的一切活动和表现都在此基础上显现,因此科学、艺术的本质是统一和一致的。在一定的时间里,各学科都会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他象物种变异一样,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条件作用下,会产生新的物种,他们必然由单一的种类向综合多种类发展,这正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科学、艺术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全新的思想意识、物质条件,督促着人们向新的方向发展,在当今如此庞大、繁杂的学科种类中,各学科都将不断相互交融、合并而得以新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作为人类发展的两大基础领域,也必然在新的发展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当今,科学、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他将以现代科技、现代思维作用下的全新面貌而呈现于世。一个有别于以往形式的全新的形式、全新的面貌将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看到,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的今天,生物工程、纳米技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开辟出了全新的领域,她显示出正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新的时代的到来。科学与艺术将会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设计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审美心理现象,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设计心理学属心理学延伸到设计艺术领域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一方面设计心理学具有心理学的基本属性,即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另一方面又包含设计艺术领域的艺术性、人文性。前者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框架,而后者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十分广博,而且概念体系复杂,美学研究便是如此。人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功能,从艺术史的角度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设计心理学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与科学精神一脉相承的,设计艺术和心理学走到
一起是历史的必然。
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人除了具有广泛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和心理以外,还特指与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有关系的人。其实任何人试图描述设计的基本意义时都会涉及心理学的概念和问题,在我们前面提及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均属对设计过程和设计本质的描述,它们都与心理学概念相关。
除了设计过程以外,设计结果即设计的性质、不同设计的区别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上,也无一例外地与心理学研究相关。例如,把设计师的设计当做是“编码”,欣赏和购买就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是在两个个体通过不同心理过程完成的一个艺术行为。心理学的定义
我们要进一步的去理解设计心理学,必然要对心理学进行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说设计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那心理学是什么呢?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
将心理学定义为行为的科学,是因为“行为”比意识体验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性和客观性。行为的观察和度量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消费者的心理研究可以通过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进行。在审美研究中,甚至人们看画展时的行走方式、停留时间和观看引起的身体姿势变化,都可作为行为的变量,其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心理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一个内部过程。它不能像其他自然现象一样,被我们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感触到,也无法通过任何技术手段直接观察和测量。因此,有人把人脑的心理活动比喻为无法打开的“黑箱”,而“行为”只是这个黑箱的输入与输出,只能通过输人和输出来研究心理活动的黑箱。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或设计心理学本身与自然科学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事物发生在人类头脑之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心理学和设计心理学所探讨的事物与人类自身的意识经验是浑然一体的。例如对于“人生就是一场梦”这样的命题,我们根本就无法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直接证明其“真”与“伪”,或者说这个命题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答案。但是,这个命题却可以引用心理学的原则,用艺术的方法给予表现。其实,哲学家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直接证明某个事实或理论的“真”与“伪”,使用多少个正面的证实性例子都无法确有把握地证明某种理论,因为只要有一次证伪观察结果,便可以把该理论推翻,这就是所谓不对称性。
个人心得:对于怎样学好这门课,我感觉初次接触心理学,最好读一些心理学原著。其次,我感觉学习心理学应该认真去思考用心去想去学。再次,我想说的是学习心理学的话,不要仅仅局限于心理学。如果您对我们的这个设计心理学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里面不仅仅是一些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里面还有文学,音乐,电影之类的东西。我说这个的意思是,心理学是与大众生活联系很密切的东西。平时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多看一些杂志电影,多听一些音乐,都是有好处的。
参考资料:《设计心理学》 赵江洪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6
《设计心理学》(美国)唐纳德﹒A﹒诺曼 中信出版社 2003.10
《心理学与生活》 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Gerrig)/菲利普·津巴多(P
hilip G.Zimbardo)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10
第二篇:设计心理学案例分析
消费心理研究分析
如今拍照已经成为伴随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每当有大事,有美景,有聚会的时候,人们都会拿出各式各样的拍照器材来,而数码相机无疑是其中的主体,数码相机正凝聚着愈来愈多消费者的关注目光,对数码相机的消费心理研究也愈加显得具有时代意义。
年龄与消费心理研究。青年消费特点是求新求异,炫耀消费的比重比较大,容易冲动购买,喜欢那些造型新颖特别,功能前卫,具有纤薄机身,便携的数码相机。另外青年消费趋向于数字化,个性化,受广告引导,王力宏代言的尼康D5100数码相机,莫文蔚代言的佳能数码相机,具有出色的性能和时尚的外观设计,吸引了很多的青年。青年消费者追赶时尚,喜欢跟风,追求名牌,市场上的数码相机各种各样,佳能,索尼,尼康,卡西欧的功能强大,三星的设计时尚,受到了众多青年消费者的追捧。
中年消费者追求理性消费,归属性消费,并且受到文化影响,消费能力逐步攀升,需求相对偏重个人兴趣,情感消费增多,易受家庭影响,倾向于那些方便,简捷,适用,外观大气内敛,然他们既能用于和家人出游摄像,又能用于工作商务。普通的卡片机如松下和富士,奥林巴斯的产品,这些品牌的性价比高,功能丰富,画质好,操控简易,是中年人的首选。
老年消费心理特点是理性消费,且消费稳定,不追求奢侈,操作简易,防抖防摔的相机易受老年消费者的青睐,如佳能或尼康系列的,经济耐用,索尼卡片机系列,小巧便于携带,拍摄简单。老人独立判断力减退,易受广告引导,由成龙代言的佳能EOS,有很多老人喜欢。由于社会发展,老年消费观念有所改变,消费能力逐步提高,消费质量要求也提高,很多老年喜欢出游,那些画质可以,功能简单,操作方便的数码相机,人过中年,体力逐渐不好了,背一个重家伙出门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是摄影发烧友,非专业相机不用,一般老年人选择轻便型数码相机较为合适。老年人思维和动作一般都没有年轻人敏捷,所以相机的操作要尽可能简单,拿到手上直接按快门就能拍是最好的,其他的都交给相机去完成,这样才能享受拍摄的乐趣。屏幕越大越好。上年纪的人,视力一般都不大好,取景屏幕要够大,这一点非常重要。此外,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要足够高,否则在阳光下取景,会看不清楚屏幕。老年人手都不稳,所以防抖功能非常重要,具备双重防抖最好。
性别与消费心理研究。男性消费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社交性消费,追求消费质量,具有求便消费心理。一般喜欢造型具有棱角,屏幕宽大的相机,色彩以纯黑色,银灰色,金色为主,追求快速操作,简单易用,那些适合家庭使用,没有太多的专业功能的相机也深受男士喜爱。
女性有强烈的购买欲,容易产生情绪消费。她们注重衣着,美容,保健等形象消费,并且代家人消费,有从众心理,相信感觉,少考证,易受广告引导,周迅代言的卡西欧新品数码相机,时尚小巧,很讨女性喜爱。女性对价格敏感,追求新颖消费,所以比较青睐造型时尚,色彩鲜艳,轻便灵巧,操作简单的数码相机。女生具有攀比心理,相信品牌,那些外形时尚,功能要求不高的单反既能满足摄像的需求,又能显示自己的品位,很受女性欢迎,比如美观松下FP8漂亮实用而且价格便宜,就深得女孩喜欢。
个性与消费心理研究。很多摄影爱好者以及不仅追求款式造型色彩的时尚,也注重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富士HS11是富士首款采用背照式传感器的数码相机,丰富的功能,适中的价格,受到外出旅游者的喜爱。而且操作上也很接近单反,专业用户也不会感到乏味。从事专业摄影的消费者对数码相机的选购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用专业的数码单反相机,丰富的镜头选择,迅捷的响应速度,卓越的手控能力,丰富的附件,都是普通DV无法比拟,也符合消费者的较高需求。
受个人消费能力影响,大部分人会选择价位在1000到1500之间的数码相机,外观和画质还可以的相机一般都能满足这类人群的需要。高消费人群喜比较欢那些高品质的,著名品牌的数码相机。价值观与生活形态七层次。
社交型消费者注重社会交往,个性活泼,喜欢分享和交流,像索尼J10这款相机除了外观拥有多种靓丽的色彩,性能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拍摄功能,还实现了瞬间上传,轻松分享的便携功能,相信有很多社交型消费者会喜欢。
操纵型消费者渴望操纵他人实现自我目标,寻求社会地位和名望,对数码产品也有极高的追求。他们一般会选择能显示自己身份地位的高档数码相机,像索尼推出的新品既满足了实用需要,而全金属的外形,也显得时尚高贵。这类人群也喜欢整体稳重大方,低调而不失时尚的索尼DSC-W390,它前后机身外壳为金属材质,表面覆盖了一层光油,显得尊贵高雅。
社会经济与消费心理研究。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国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选购数码产品。国家经济政策,家庭经济消费水平,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观念对数码销售市场仍有影响。
第三篇:设计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芭比娃娃
芭比娃娃的使用大多为2-3岁的幼儿,幼儿对外界有着极强的感知度,他们渴望接受视觉、触觉、触觉等等方面的信息,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为他们设计的产品智能上面不能太强,但是必须满足他们对外界的感知需求,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
根据调查,妈妈们对于芭比娃娃的粉色褒贬不一,但是少女们依然对粉色情有独钟。
芭比公司的主管马若琪说,如果芭比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不能再是单一的粉色了。
在给芭比的重新定位中,芭比公司想在保持芭比的原汁原味基础上,追求更新的创造突破。采用一些品牌的特色标志———用美丽的鲜花和缤纷的彩条编织一个关于色彩的童话,外包装使用标志性的粉色,里面则交织着明快的橙色、绿色和粉红色,在传承粉色为主流的基础上,用尽调色板上所有的颜色绘制出一个绚丽多彩的芭比。
在芭比的不断更新中,主管约翰说:我们要做的是去发现、观察和倾听,通过与孩子们的深入接触中,更加全面的认识芭比的时代性,应该跟紧时代的脚步,设计出更加时尚的芭比娃娃,每个芭比娃娃姐妹都应该我自己独一无二的签名,这也是通过调查孩子们的签名中感知到的!只有用心倾听消费者的心声才能够做出最好的设计!
色彩丰富的芭比娃娃 案例二:中国纸伞
设计的需要:设计的具体领域虽然千差万别,但目的都是一个:改善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设计的产品要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
1.要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我们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虽然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审美观念各异,但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
2.要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虽然“房子是住人的机器”、“功能至上”等极端的观点已不再是现代设计的主流,但毫无疑问功能的实现仍然是设计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设计追求目标,这种简约务实的创作思潮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仍不过时;
3.要满足我们的文化需求——简单的说,文化是人们用长时间累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因此,会因地域、历史、信仰等呈现迥异的面貌。
中国杭州和英国伦敦都以出产优良的雨伞闻名,但由于对文化的需求不一样,两地雨伞所采用的形式、材料、色彩相差很大。每个设计都有具体的受众,设计是否成功与对他们文化的契合程度密切相关。一个设计如果忽略了受众的文化需求,就无法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喜爱。如果说功能是设计的本体,那么文化就是设计的灵魂。文化是设计的灵魂,中国纸伞的设计,采用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蕴为设计基调,大家都知道造纸术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水墨画,花鸟画都是我国的灿烂文化,所以在雨伞的设计中加入了我们热爱的文化,更加容易的我们大家接受,而英国的雨伞表面则没有我们那么美丽的文化额!简单的黑色、白色也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纸伞
英国雨伞
案例三:诺基亚手机
需求的源头是来自人本身,无论是何种需求,如果将需求的满足折射到商品或者公司品牌上,品牌的价值会在需求产品上得到体现,通过广告的形式传递给用户。也就是说品牌是存在与人内心深处需求的延伸,将商品从简单的满足物质需要升华为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重要中介,通过人们对品牌的认知,广告才能完全不通过物质形象的刺激来宣传产品,并自然而然使人们在人们不看到产品形象的情况下将画面情境与产品联系起来。人们对品牌的需要本质上是精神需要。
诺基亚公司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有包括诺基亚N95和夏普910SH这样功能强大的手机不断被发布,但最畅销的手机却往往是那些外形与功能相对平衡及和谐的机型。特别是在功能同质化比较严重的背景下,一部手机外形设计成功与否甚至可以决定其日后的畅销程度。于是,另类和大胆的概念手机设计开始成为厂商们倾注较多精力的领域。认识到这一点后,作为全球第一手机品牌的诺基亚开始不断有新作品问世。这正是Aeon概念手机诞生的背景和动机。
“Aeon”隐藏式屏幕
“Aeon”结构
诺基亚“Aeon”除具备出色的优美外形外,还具备了值得信赖的高科技品质,这两者的结合使诺基亚“Aeon”手机既符合了人们对高端技术的要求,也迎合了时尚人士对流行元素的追捧。这类设计扩大了人的思维,引导人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层次。因此,这类特殊的设计很有象征意义,其基本功能倒是被淡漠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档次设计给使用者带来的优越感,以物的层次来提高人的心理需求。
案例四:康师傅冰绿茶
色彩与心理
不同的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不同的影响
绿色:有益于消化和身体平衡,有镇静作用。象征生命、希望、新鲜、平静、安逸、和平、柔和、青春、安全、理想,是颇受欢迎的颜色。绿色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
红色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热情、喜悦,也使人表现急躁与愤怒
橙色是使脉搏加速,温度升高的色彩。能够诱发食欲,给人以香、甜略带酸味的感觉。
蓝色:能降低脉搏、调整体内平衡。蓝色具有理性的、寂静的心理印象,令人觉得清凉、整洁、平静和悠久。
紫色的低明度给人一种沉闷、伤感、恐怖、神秘的心理感觉。但是高明度的紫色优雅、娇气,并充满女性的魅力。
黄色是是亮度最高的色。它光芒四射,轻盈明快,生机勃勃,具有温暖、愉悦、提神的效果,常为积极向上、进步、文明、光明的象征。但是纯度较高的黄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心理印象 冷暖感
在色彩学中,把不同色相的色彩分为热色、冷色和温色,从红紫、红、橙、黄到黄绿色称为热色,以橙色最热。从青紫、青至青绿色称冷色,以青色为最冷。紫色是红与青色混合而成,绿色是黄与青混合而成,因此是温色,绿色,让人似看到江河湖海、绿色的田野、森林,感觉凉爽。但是色彩的冷暖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愈靠近橙色,色感愈热,愈靠近青色,色感愈冷。如红比红橙较冷,红比紫较热,但不能说红是冷色。此外,还有被色的影响,如小块白色与大面积红色对比下,白色明显地带绿色,即红色的补色的影响加到白色中
康师傅冰绿茶是针对青年人设计的时尚、清凉的茶饮料,它精选优质绿茶,加入柠檬酸制成,酸甜爽口,自然纯正,冰冻后口感独特。
设计师抓住了年青人偏爱绿色的色彩心理特征,在包装设计上采用草绿色作为整体色调,以实物摄影的方式直接表达绿茶冰凉爽口的特点,并选用年青人喜爱的代表活力健康的明星为绿茶的形象代言人。
整体包装用色鲜明,绿色与人物衣服的颜色形成视觉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年青人的视线,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色彩在这里成为消费者认知商品、形成商品印象的首要因素,色彩的魅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康师傅冰绿茶广告
案例五:东京新宿的胶囊旅店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方式度量,社会学家曾使用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的概念。改变社会密度,即物质空间不变,改变使用空间的人数,如人们进入或离开同一个大厅;改变空间密度,即使用空间的人数不变,改变个人物质空间的大小,如同100个人处在一个大厅和100个人处在100个小房间。对两种不同密度的操作所造成的情境变化会引起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有学者认为私密性是指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私密性并非仅仅指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东京新宿的胶囊旅店设计的非常独特,他们经过不断的调查发现独处是人的需要,私密性在住宿环境设计中会有相当大的影响,私密性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私密性的关键在于为使用者提供控制感和选择性,这就需要物质环境从空间的大小、边界的封闭与开放等方面,为人们的离合聚散提供不同的层次和多种灵活机动的特性。在现实环境中,产生拥挤感的原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因此,常常也需要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措施和多种办法协同作用。
在所有信息中,视觉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感觉刺激,而空间分隔是减少视觉刺激的最有效办法。无论在办公场所或居住环境中,在空间可资利用的条件下,适当的空间分隔可以使人“眼不见心不烦”。短期拥挤和长期拥挤的研究也都发现,社会高密度比空间高密度引起更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空间分隔可以通过减小社会密度缓解拥挤感。因此,当处于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的两难境地时,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宁可舍弃宽敞,提供更多的小空间。
日本是个小岛国,空间狭小,这也给生活在日本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在社会相当拥挤的情况下,人们大多希望有一个自己的个人空间,远离多数人的喧嚣,新宿旅馆的设计正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理,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归属感,给了住宿的人一种满足感!
参考资料:
1、《设计心理学》
编著:左冕、熊莹、俞书伟
2、《儿童产品设计攻略》
编著:凯瑟琳·费希尔 PSYCHOLOGY FOR 设计心理学
案例分析
案例一:芭比公主 案例二:中国纸伞 案例三:诺基亚手机 案例四:康师傅冰绿茶 案例五:东京新宿的胶囊旅店 设计心理学研究作业—2011-2012 案例分析报告 院 系学 :号 艺: 术 与 服装170409119 工程学 院 指导班老级师09::孙服月装琴 班 姓名:晁颖
第四篇:设计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景观设计中的人类行为心理
姚思聪慧 4***(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西 330031)
摘 要:当今,随着社会城市步伐的发展,景观设计在人类生活中的重量日显突出,通过分析研究,了解人类的行为中的普遍性,从而更好的在设计中运用。对身边景观设计,特别是现代高校的校园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在已建成的城市景观和校园广场中有许多成功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新建的大学校园,往往因为建设周期较短,考虑欠周而出现规划与设计上的很多新问题。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是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所以,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应群体优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类行为;现代高校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地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景观规划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好的规划,符合人类行为的规划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的生活,增加人类生活中的便捷性,把人类行为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水平的高低以及吸引人的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是否符合人类户外运动的行为需求。对于景观的艺术品位,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面向受众的现代景观,要把个人的行为喜好放在大众的行为喜好之后。所以,分析与考虑大众的行为规律,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此当中,各大高校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已有不少高校新区建成使用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注意一下校园外部空间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行为需求,特别是校园广场这样的大型节点空间。人类行为模式
1.1 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B.Wastson)认为,人的全部行为都可以表示为刺激和反应。即行为是:S(刺激)→ R(反应)
(2)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J.Leavitt)在《管理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的行为提出了三个相关的假设:1.行为是有起因的;2.行为是受激励的;3.行为是有目标的。由此他提出人的行为模式为:刺激 → 需要 → 行为 → 目标
(3)有关学者总结了心理学家与行为学家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引发的”,“行为由动机支配,而动机则由需要引起”。进而提出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为(下文简称“需要”模式):需要-(引起)→ 动机-(支配)→ 行为-(指向)→ 目标
1.2 人的高级行为模式
(1)人是生物有机体,具有自然性,同时,人又是社会的成员,具有社会性。作为自然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生物性;作为社会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精神性。人的行为根据其精神含量,可分为低级行为、中级行为与高级行为。生物性行为是人的低、中级行为,精神性行为是人的高级行为。人的行为大多属于高级行为,如工作(即事业性行为)等。本人认为,上述“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把人置于“自然人”的角度来研究,没有考虑行为环境与行为的复杂程度对行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模式实际上是“自然人”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以往的研究未重视从“社会人”的角度,对人的高级行为的行为模式作出研究。
新行为主义的杰出代表托尔曼(E.C.Tolman)和“群体动力场理论”的提出者勒温(K.Lewin),在这方面曾做出过一定的探索。托尔曼将人的行为分为分子行为与整体行为,并认为整体性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指向一定的目的;2.利用环境的帮助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3.最小努力原则;4.可教育性。勒温致力于需求系统和心理动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人”与“环境”对行为影响的公式:B = f(P E)。即:人的行为随着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本人认为,社会人同样有着自然属性,因而人的高级行为首先符合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即“需要”模式。同时,人的高级行为,如事业性行为等,往往是群体性行为,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巨性、持续性和创造性,它直接受到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当生物性行为上升到精神性行为,“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这一行为模式,在受到行为所在的环境与行为的难易程度等变量的影响,其将演绎出怎样的变式?
可以肯定,行为的精神含量越高,行为的心理过程就越丰富,行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支配就越明显。由此可见,人的高级行为是由复杂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从基本的行为开始
2.1 人类基本行为
要满足群体的需求,最难的是如何满足其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使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深的文化品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描述解说上,不能光靠三寸不烂之舌,引经据典,背上几句诗词歌赋,而是要想方设法如何把那些精神文化的虚无缥缈转化到软、硬质景观的物质形态中去。
我们研究景观中的人类行为,就不能不考虑人类行为最基本的规律。马斯洛的人类行为需求理论知识一家之言,诸如此类的理论还很多。追根溯源,人类在世界上生存,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可归纳为三类最为基本的要求,即安全、刺激与认同。南昌大学校园空间的行为分析
3.1 大学校园广场
芦原义信认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一个名符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各以下4个条件:
(1)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3)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
(4)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与H有良好的比例。在这里,芦原义信强调的是广场空间的构成。
笔者引用王坷等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的内容,为城市广场下个定义: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有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借鉴这个定义,校园广场也可参考这样的定义:校园广场是为了满足校园生 活需要而建设的,由建筑、道路、绿化、地形等围合,多种硬软质景观构成的。以采用步行交通为主,具有一定主题思想与规模的结点型校园户外活动空间。与城市广场相比,大学校园广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处于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其服务对象更为明确与集中,即广大师生。
大学校园广场是校园规划中的核心空间,没有广场就如同住宅没有客厅,宾馆没有大堂,整体会失去向心焦点。同时大学校园广场也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尺度上的外化,校园广场在校园中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校园的性质、规模、与规划构思。3.2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校园广场活动现状分析
在对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主教广场空间的连续观测中,分别如图3.21和3.22所示。
图3.21南昌大学主教前广场下课时的人流图 jpg3.21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fter class
资料来源:自摄
图3.22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主教前广场上课时的人流图
jpg3.22 The number of students during class
资料来源:自摄
从图上很明显地看到,在下课的时候,广场完全沦为了交通场地,有太多的学生通过这里,除了快速的步行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的行为模式发生了,这样的空间环境显然不好。而第二张是在上课的时候所拍摄的,从图上看出人员减少了很多,虽然空间很空旷但同样很难吸引学生。
在同时段的时候,在正气广场(如图3.23),笔者在此停留了半个小时,只有车辆和偶尔的学生在广场上穿行,普遍缺乏学生的行为。一般有大型集会的时候会在正气广场上进行,平时大家不怎么会在这样的场地停留或者活动。据称在最初的设想中希望这样的场地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但现实的情况是交通作用远远大于其他的功能。
图3.23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正气广场
jpg3.23 the place of the main campus square of Nanchang University
资料来源:自摄
3.3 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几个广场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广场的行为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行为模式缺乏多样性
在对很多校园广场的观察中发现,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广场,或是处在何种位置上的广场,其使用人群的行为模式普遍缺乏多样性,匆忙的步行成为最常见的行为模式,教学中心区的文化广场如此,交通广场或是礼仪性的广场更是如此。(2)行为模式缺乏互动性
从整个校园范围学生的行为模式来看,似乎大家都是在行走中完成一天的活动,整个校园的规划格局决定了学生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来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且由于广场行为模式的单一化,使得广场的活动缺乏互动性,即主要是以一两个人群的独自使用为主,人群的活动缺乏多样性的同时自然使得行为模式之间缺乏互动性,不能有效的调动人群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另一行为模式的开展中,也就缺乏彼此间的交往性。(3)行为模式受时间限制较大
前面说到校园里面学生大多数的行为模式具有时间上高度的一致性,如上课、去食堂、回宿舍以及去体育场运动,这直接带来了诸如同时间去户外活动娱乐休闲的可能性,特别在天气较好的时候,大量的学生具有去校园中的开放空间诸如校园中的文化广场玩耍的可能,但从前面的实例中看出,如果在各个时间段出现的大量人流闯入了广场中正在使用者的空间范围,行为模式会因此而中止,所以改变学生的路径会对行为模式的继续发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也改变了这样高密度的几个时间段人流给校园广场行为模式带来的冲击。结语
我国一轮接一轮的高校新区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并不断纠正错误的一个阶段。校园广场作为校园中重要的外部开放空间,在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因此对校园广场空间认识的逐步加深其实就需要对校园外部空间重要性的认知度加强。
本文的研究是笔者个人的认识角度尝试性的探索,限于作者知识结构的有限,对行为模式下的大学校园广场空间形态的设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目前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推动大学校园广场空间良好发展的一个点,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完善,其中重要的在于提高校园规划中对场地的重视以及决策者的理论水平的提高,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富有生机的校园广场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462.[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3]戴维·迈而斯.社会心理学[M].8版.张志勇,乐安国,候天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33.[5]阿诺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06:83-84.[6]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7.[7]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3版.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8]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
第五篇: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一门学科的性质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而确定的。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由于不同的学派对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实质的理解不同,因而对心理学的性质也就有不同的看法。
众所周知,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是以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后,曾先后形成了许多心理学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心理学的对象和性质问题。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直接经验。在冯特的经验、意识概念中,先验的成分占很大比重,他否认心理学对生理的依存性,坚持身心平行论。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是一种经验性的科学,是一门不研究机能的纯理论的科学。
本世纪初,以华生(J.B.Watson)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把意识、经验排斥在心理学研究之外。华生企图把心理学纳入到自然科学的轨道。以詹姆斯(W.James)等为代表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人的心理机能,强调心理学的实用性,他们企图把心理学纳入到生物学的轨道。
心理学究竟是研究意识还是研究行为,是纯理论科学还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我们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也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因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所以应当坚持知行统一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一方面,心理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当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神经系统,才能对信号刺激物产生反映,产生心理现象。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正常发育的大脑或脑部受严重损伤,就会产生心理活动障碍。现代科学研究不仅确定了脑是心理的器官,而且正在深入探讨这个器官的精细结构和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对象,就不会产生反映和心理。值得强调的是,社会生活条件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由客观事物机械决定的。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仅受客观因素制约,而且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它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