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性质设计提纲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学设计提纲
北京丰台二中陈小鹏
1.教学目标:
知识体系: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发现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会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和计算;
内容呈现: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想象、交流、合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归
纳、概括能力;
教育发生:传授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思维的开放性;感受、体验“观察--猜想—实验—归纳
—类比—结论—应用”的研究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2.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和计算
3.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分,证明语言的组织、表达。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复习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并引出主题
二.实验探究,收获公理
探索同位角的关系。获得公理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符号语言:
性质1: ∵a∥b
∴∠1=∠5, ∠2=∠6, ∠3=∠7,∠4=∠8(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三.类比猜想,严格证明
类比公理,获得定理: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两直线平行 , 同旁内角互补
符号语言:
四.学以致用,区别判定。
例题:
变式:
练习:性质总结:直线平行
判定
平行线性质的作用就是证明角相等或互补
五.课堂小结,形成共识
六.思维拓展,增强能力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八:教学预设:现场发挥,随学情而变。
第二篇: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篇一: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的说明
青岛44中学 刘峰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括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
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另外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学生亲自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体 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在知识方面,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平行四边形,在感性上对其有所认识;而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在七年级的学习已经积累了按边和角学习三角形的方法,并且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在能力方面,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固而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技能。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对角线认识不到位,个别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边,还有的分不清对角和对角线,这就为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产生了障碍。还有的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认识不清,特别是后面学完了菱形和矩形以及中心对称后,更是对这几种图形和两种对称性分不清。再有,大部分学生更关注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使他们有足够的的机会显示灵性、展示个性.教师成为课堂问题的激发者、有序探究的组织者、学生错误的澄清者、多角度思考的促进者,使师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共同体”.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认识上与态度上的跨越;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 基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内化、整合,将教材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活动完全开放,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力图构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
另外,把书中几个练习题改编成有趣的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做一一连串变式训练,层层递进,层层加深,解决了学困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矛盾,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发散性、灵活性,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还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应该说是对新教材的基本设计思想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总之,本节课力求在深挖概念内涵、拓展性质外延、深化练习效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篇二:18.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1课时教案
许镇中心初中电子备课教学设计
篇三:平行四边形性质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我们一起来观察下图中的竹篱笆格子和汽车的防护链,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几何图形的形象?
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你还能举出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你能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吗?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来表示.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ad∥bc,那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 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①∵ab//dc ,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判定);
②∵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d//bc(性质).
注意:平行四边形中对边是指无公共点的边,对角是指不相邻的角,邻边是指有公共端点的边,邻角是指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而三角形对边是指一个角的对边,对角是指一条边的对角.(教学时要结合图形,让学生认识清楚)
二、知识讲解
【探究】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画一个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个四边形,它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和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以,它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度量一下,是不是和你猜想的一致?
(1)由定义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在平行四边形中,相邻的角互为补角.
(相邻的角指四边形中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注意和第一章的邻角相区别.教学时结合图形使学生分辨清楚.)
(2)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下面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已知:如图
分析:作abcd,abcd的对角线ac,它将平行四边形分成△abc和△cda,证明这两个三角形求证:ab=cd,cb=ad,∠b=∠d,∠bad=∠bcd. 全等即可得到结论.
(作对角线是解决四边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通过作对角线,可以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关于三角形的问题.)
证明:连接ac,∵ ab∥cd,ad∥bc,∴ ∠1=∠3,∠2=∠4.
又 ac=ca,∴ △abc≌△cda(asa).
∴ ab=cd,cb=ad,∠b=∠d.
又 ∠1+∠4=∠2+∠3,∴ ∠bad=∠bcd.
由此得到:平行四边形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考点/易错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cf.求证:af=ce.
分析:要证af=ce,需证△adf≌△cbe,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有∠d=∠b,ad=bc,ab=cd,又ae=cf,根据等式性质,可得be=df.由“边角边”可得出所需要的结论.
【答案】证明略
【解析】要证af=ce,需证△adf≌△cbe,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有∠d=∠b,ad=bc,ab=cd,又ae=cf,根据等式性质,可得be=df.由“边角边”可得出所需要的结论.
【例题2】
【题干】已知:如图4-21,cd分别相交于点e、f.
求证:oe=of,ae=cf,be=df.
【答案】证明:在 abcd中,ab∥cd,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与ab、∴ ∠1=∠2.∠3=∠4.
又 oa=oc(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oe≌△cof(asa).
∴ oe=of,a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 abcd,∴ ab=cd(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 ab—ae=cd—cf. 即 be=fd.
【引申】若例1中的条件都不变,将ef转动到图b的位置,那么例1的结论是否成立?若将ef向两方延长与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边的延长线分别相交(图c和图d),例1的结论是否成立,说明你的理由.
解略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在下列图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对角相等(b)对角互补(c)邻角互补(d)内角和是360? 答案 b 分析
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依据性质即可得到答案。2.在有().
(a)4个(b)5个(c)8个(d)9个
答案 d abcd中,ac=
6、bd=4,则ab的范围是________.3.在答案 1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以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即可求解. 【巩固】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bc、cd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x+3),(x-4)和 16,则 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 . abcd中,如果ef∥ad,gh∥cd,ef与gh相交与点o,那么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一共 答案 50 分析 此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2.公园有一片绿地,它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绿地上要修几条笔直的小路,如图,ab=15cm,ad=12cm,ac⊥bc,求小路bc,cd,oc的长,并算出绿地的面积. 答案 解:bc=12cm cd=15cm oc=4.5cm 面积为108平方厘米 分析 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面积的求法。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精神;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倾听、接受别人意见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提出问题 (1)用清水洗衣服,若每次可以洗去污垢的,请写出存留污垢x表示洗衣次数y的关系式? 活动:让学生仔细审题,交流讨论,教师提示引导,及时鼓励表扬给出正确结论的同学. 讨论结果:每次可以洗掉污垢的,则每次剩余污垢的,洗了y次后存留污垢,因此y用x表示的关系式是: .(2)y能不能看成是x的函数? 活动:回忆函数的定义. 讨论结果: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对任意的污垢残留量x通过对应关系式有唯一确定的清洗次数y与它对应,所以y是x的函数. 二、新授内容: 1.对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我们把函数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对数函数(1)(4) ;(2);(5) ;(3);(6) ;; .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思路探究:选项对数函数. 给出答案:(1)、(2)、(3)、(4)不是对数函数;(5)、(6)是对数函数. ♦ 提出问题: (1)前边我们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根据什么思路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数函数呢? (2)前边我们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如何作指数函数的图象?说明它的步骤.(3)利用上边的步骤,作下列函数的图象:,.(4)观察上面两个函数的图象各有什么特点,再画几个类似对的函数图象,看是否也有类似的特点? (5)根据上述几个函数图象的特点,你能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吗?(6)把图象的关系吗? 的图象,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你能发现这两个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共同讨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方法,强调数形结合,函数图象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作用,注意从具体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的运用. 讨论结果:(1)我们研究函数时,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由具体到一般,一般要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 (2)一般是列表、描点、连线、借助多媒体手段画出图象.(3)列表: 描点与连线: (4)认真观察函数 和的图象填写下表: 在已有对数函数的图象.,图象的坐标系中再画,(5)归纳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 (6),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23.4 , log28.5;(2)log0.51.8 , log0.52.7; 解:(1)log23.4 和 log28.5可以看作函数y=log2x的两个函数值.由于底数2>1,所以对数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又因为8.5>3.4,所以log23.4 (2) ; (3)(x-4)的定义域是的定义域是的定义域是 .; ;解:(1)由x-4>0 得x>4,所以函数(2)由得,所以函数,所以函数(3)由>0得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2) 三、小结 1.对数函数的概念; 2.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四、作业 P73.第二题的2、3小题;第三题的2、4小题. 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 2、注意问题 二、作出函数,的图象 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010-2011学第二学期关集中心校七年级数学组导学案专用纸 主备人:胡伟 审核人: 使用人: 第11周 讨论时间: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三个性质.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解决办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导出,采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归纳猜想结论、验证等环节来突破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期达到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讨论、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小黑板 教学设计流程 问题:等式有哪些性质?(学生交流3-5分钟)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对已学过的等式性质内容的记忆,及叙述语言的准确性;(2)学生对等式性质得出过程的回顾.探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读文8-10分钟后,研讨并解决下面问题)如果a>b,那么,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A位于表示b的点B的右侧,画图表示.(一)做做 1.请你在上面的数轴上画出表示a+3和b+3的点来,哪个点在右侧?并用不等号连接下面的式子: a+3______b+3.类似地,应有 a+c______b+c.2.如果在a>b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结论? 让学生多举出几组数据,结合数轴来比较出两组数的大小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如果a>b,那么 a+c>b+c,a-c>b-c.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二)探究 1.根据8>3,用“>”或“<”填空: 8×2_______3 × 2; 8×(-2)_______3×(-2).8× _______3× ; 8×(-)_______3×(-).8×0.01______3×0.01; 8×(-0.01)_______3×(-0.01).2.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 3.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 4.你有什么发现?再举几例,验证你的结论.通过多组数据,观察、思考、一起探究两组数的大小关系.学生在填空的基础上分组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的讨论.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时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并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对比,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例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2;(2)2x (1)学生能否说出填空根据的是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2)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的掌握情况.解:(1)x-l>2,x-l+l>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x>3.(2)2x 1.如果a”或“<”填空:(1)a-2_____b-2;(2)3a______3b;(3)a+c_____b+c;(4)- a_____- b.2.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8x+1;(3)x>-4;(4)-10x<-5.(五)当堂训练 1.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1)若a-3<9,则 a ______12; (2)若-a<10,则a______ -10; 答:(1)a<1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2)a>-1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已知a<0,则 (1)a+2 ______2; (2)a-1 ______ -1; (3)3a______ 0;(4)a-1______0; (5)|a|______0. 答:(1)a+2<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2)a-1<-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3)3a<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1<-1. 又已知,-1<0,所以 a-1<0. (5)因为a<0,所以a≠0,所以|a|>0. (本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基础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 是非负数等.)3.判断下列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口答)(1)因为7.5>5.7,所以-7.5<-5.7;(2)因为a+8>4,所以a>-4;(3)因为4a>4b,所以a>b; (4)因为-1>-2,所以-a-1>-a-2;(5)因为3>2,所以3a>2a.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4)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5)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2)当 a=0时,3a=2a.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3) (学生在回答本题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 4.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1)由-2<-1,两边都加-a;(2)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 5.用不等号填空: (1)当a-b<0时,a______ b;(2)当a<0,b<0时,ab ______0;(3)当a<0,b>0时,ab ______0;(4)当a>0,b<0时,ab ______ 0;(5)若a ______ 0,b<0,则ab>0; (六)教后反思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铁岭市昌图县育才实验学校 杜丽君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中有关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教科书设置了4个实验和4个现象记录及分析表,配置了5幅图片,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述,为师生探究二氧化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生分析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环节有了一定的体验。在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很可能成为“最近发展区”。 3、通过上预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展示课对重点内容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太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 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2)强化保护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设计理念 1.改变教师的角色,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而且充当合作者、促进者。 2.创设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和交流。 3.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 一、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大家再猜一个谜语:“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这种物质又是什么呢?引入新课 情景 二、观看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图后提问,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去掉吗? 1、预习交流:通过预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请同学讨论,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交流巩固,然后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 2、确定目标:本节课的目标,大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温室效应,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重难点是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 3、分组合作:第一组、第二组课堂上制取二氧化碳并收集,根据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第三组进行实验探究一倾倒二氧化碳(教科书实验6-4)。根据蜡烛燃烧情况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证明密度比空气大?第四组进行实验探究二(教科书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怎样得出结论的?生活中是否有实例?第五组进行实验探究三变色花的原理(教科书实验6-6),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第六组进行实验探究四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第七组探究人工降雨的奥秘。第八组探究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各组对题目要进行交流,每组到黑 2 板前面把探究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4、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实验及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5、穿插巩固:各小组根据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6、达标测评:大屏幕展示习题,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第三篇: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第四篇: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第五篇: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