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博物馆 导游词
博物馆 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合肥旅游,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在此,我代表旅行社及本人再次欢迎你们的到来。这位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我们会竭力为大家做好服务的。祝大家在合肥玩的开心。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相信我们是有缘人,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把这缘分进行到底。
游客朋友们,咱们今天要游览的是安徽省博物馆。下面呢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徽省博物馆的概况。安徽省博物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中断,占地面积约七十亩,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家4 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我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建国初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来过这里,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在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作了重要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嘛!”陈毅元帅为安徽省博物馆题写了馆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安徽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二十三万件,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徽州雕刻等最为突出。
朋友们,现在咱们已经来到了博物馆的大厅,安徽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徽州古建筑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咱们呢就先去看看徽州古建筑陈列吧!不过我要给大家提个醒,在博物馆里游览时,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到别人,拍照时要关闭闪光灯,尊重管理人员。好了,大家随我来!
现在咱们进入的是序厅,这里是“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所谓“四水归堂”就是将住宅屋面的雨水汇集天井之中,表达了徽州人一种“暗室生财”的风水观念和经商之道,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让四方之才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从这里可以看到徽商“聚财气”的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
大家再看这个厅堂,它是徽州民居普遍式的代表。它屋内的布置是颇有讲究的。一座标准的民居,一般都建有前堂、中堂、后堂。前堂和中堂作为礼仪场所,是男人们接待客人和日常活动的地方,后堂则作为供养长辈和女性活动的空间。现在大家见到的这是中堂,一般中堂“太师壁”上悬匾额,并挂中堂画。泥金木制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条桌子,称“画条”。大家看,在桌子的正中摆放的是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有吉祥之意。钟的两边东放花瓶西放雕花镜。取东平西静之意。寓意天下太平,过终生平静的日子。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的体现。-
大家随着我再向里面去。现在呈现在咱们面前的是一座牌坊。在徽派建筑艺术中,牌坊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牌立坊日益鼎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许国牌坊。现在咱们看到的这座是模仿许国牌坊而模拟建造的。该牌坊是徽州最大的一座牌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座牌坊四面八柱,又称八脚牌坊。据说古代只有皇家才可以建造八脚牌坊,民间只能造四脚牌坊,但是许国利用自己的机智,从他的学生皇帝那里获取了恩准,回家建造了这座举国鲜见的八脚牌坊。这个故事呢在此就不详细的叙述了。
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大家看,这座楼房式的建筑是什么呢?对,它就是祠堂。这是罗东舒祠,它位于徽州的呈坎村,祠内供奉罗氏家族的先祖: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罗东舒。该祠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罗东舒自幼聪颖,长大以后隐居在呈坎,以耕田和读书为乐,拒绝出去做官,因此,罗氏子孙对罗东舒极为尊重。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为罗东舒修祠,历时近百年竣工,其雕刻彩绘之精美,堪称中国祠堂建筑之冠。
刚才大家看过了牌坊和祠堂,现在看到的是民宅。这座模型是明代中期民居建筑的代表作——老屋阁。它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是西溪南吴氏私家住宅。从表面上看建筑整体简单明了,内部结构复杂多变。住宅正面为水平高墙,侧立面采取不对称式,与高墙相结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前中后有三个天井,内有石砌的水池。楼上厅堂阁栅外露,显得楼上厅堂比楼下宽敞,这种明代住宅特点的构造,当地民间称“楼上厅”。阁内楼上沿天井四周有一圈整齐栏板,雕刻有花卉,云朵、飞禽、走兽。栏板由檐柱加悬木向外微微挑出,加大了楼层凭栏空间,同时改变了天井扁平狭小,柱长楼高的瘦狭之感。栏板上设置带有精美扶手的“飞来椅”,又称美人靠,是专供女眷休憩之用的。大家再看这两边,这些就是徽州有名的马头墙了。高高的马头墙既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又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来,大家再看这玻璃罩里,这是一套砖雕游春图,由渔、樵、耕、读,以及瓜果纹饰等组成。大家这边走。咱们进入另一个单元吧。这里展放的是徽州有名的三雕:石雕,木雕和砖雕。在徽州,木石砖三雕几乎在每家每户都能看到,一户之内少有雷同,其造型和图雕既充分表现出了大贾骄奢浪漫的心态和儒雅恬淡的情趣,又通过栩栩如生,山川风物和历史故事的雕饰,寄予着主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希望。来,大家看这幅砖雕,能看出什么眉目吗?对,这是一对夫妻,这幅砖雕名叫“画眉夫妻砖雕”,图中女子在庭院梳妆,头戴方巾的男子正用心给女子画眉,送茶的侍女回避不及而却步。这是汉代张敝为妻子画眉的典故,表现了温馨美满的夫妻之情。大家可以随便看看这些精致的砖雕和石雕。
游客朋友们,有关徽州的古建筑就这些了,下面咱们参观另一个展厅吧------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咱们已进入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本馆的镇馆之宝了-----看,这就是楚大鼎。楚大鼎又名楚客大鼎,1933年出土于我省寿县的朱家集。是我国现存的东周时期的第一大圆鼎。整件器物雄浑凝重,气势不凡,它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一个诸侯大国昔日的辉煌强盛。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本馆时就对它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主席曾围绕大鼎看了一圈,风趣地说道,它能煮一头牛啊!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当年观看楚大鼎时的情景。大家再看这里,这里依次陈列的青铜器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生活用具及农具。大家可以随便看看。
游客朋友们,说到青铜器这里有几个精品不得不看一下。这是铜铃,出土于肥西大敦孜商代遗址中,是我省境内出土最早的青铜器,时代相当于夏朝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铜铃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这个是蔡侯编钟,1955年从寿县的蔡昭侯墓中出土的编钟,共有九枚这是其中的一枚。这个是四环无名大鉴,高45厘米,腹围是222厘米,口径77厘米,重69.4千克。通体没有文史的,只在腹部鼓起的地方铸有4个对称的衔环铺首。整个器物看起来厚重壮美,朴素无华。他是我国已知的最大最重的鉴,可以称得上鉴器之王了。
追着时间的脚步,咱们已回顾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咱们再踏上时光飞船向亿万年前出发,看看那些先于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吧。游客朋友们咱们现在已进入了“安徽古生物陈列”厅堂。这是第一单元地层与化石,首先咱们看到的这张是地质年代及主要生物演化表。这张表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和生物进化的简单历程。大家可以看这些图片及解释来了解了解。
走,咱们子现在进入的是第二单元,中生代恐龙化石。这座模型是棘鼻青岛龙骨就架,棘鼻青岛龙属于鸟殿类恐龙,它是鸭嘴龙的一种,1950年发现于靠近青岛市的莱阳县而得名。它是一种素食空龙,主要生活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的湖沼平原上。
现在大家进入的是第三单元,这具是古象化石,是1972年在怀远县的治淮工地上发现的,经科学家推断它大约60岁,是一头老年公象。这种象在生物进化史上,接近于非洲象的原始类型。它的臼齿咀嚼面经过腐蚀后呈现出菱形的齿环,牙齿像匕首,非常有利于撕咬猎物。
各位游客朋友们,咱们踩着时间的脚点,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跨过了几千年甚至上亿年,相信大家在这时光的游览中一定收获了不少,那么咱们这次游览呢到此也就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现在时间还早,你们可以再仔细地看一遍。现在是10点,咱们半个小时后在博物馆门口见,大家多注意安全,在博物馆参观时要遵重管理人员,遵守规章制度,谢谢大家的配合。那咱们半小时后再见。
第二篇:安徽省博物馆导游词
安徽省博物馆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安徽省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合并的基础上筹备,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该馆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文物库房4156平方米。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册(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盖顶作镂空的莲瓣形,颈部有对称的兽形双耳,四兽作足,造型生动,为春秋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约400千克,形体高大,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仅次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 有1963年宿松县北宋(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注子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铁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具有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是铁画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博物馆-博物馆珍藏该馆陈列以地方历史为重点,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三个基本陈列。1981~1986年6月,该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120多个,每年观众15~22万人次。1984年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曾在日本东京展出。
该馆从事文物保护科研的人员,曾对青铜器防腐蚀进行研究,用局部电蚀法去除青铜器上的粉状锈,并结合使用苯骈三氮唑化学浸蚀剂保护青铜器,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科研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激光全息文物 无损检测”,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扬奖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博物馆丛书该馆编辑出版的书刊有《寿县蔡□墓出土遗物》、《安徽名人画选》、《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藏品选》、《安徽画家汇编》、《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览图录》、《明清徽州社会资料选编》、《歙事闲谈》(校订本)、《新四军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导游词
第三篇:安徽省博物馆导游词3篇
安徽省博物馆导游词3篇
安徽省博物馆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旧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268号,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下面是安徽省博物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安徽省博物馆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和大家相聚一堂!我是咱们这次博物馆之旅的定点导游王萍,大家可以喊我小王或王导。在这里,我谨代表馆内的所有工作人员感谢各位的到来!是你们的到来让此馆蓬荜生辉!能成为大家的导游我也感到非常的荣幸。在此我预祝此次博物馆之旅开心愉快。
接下来呢,我们将要进入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安徽省博物馆进行游览了。我就先对博物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安徽省博物馆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1956年。建国初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曾来过这里。陈毅元帅还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馆内的基本陈列主要分为:“徽州古建筑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馆藏青铜器精品展”
好了,闲话不多说了我看有些游客已经迫不及待了,那我们就先进去一睹为快吧!
我左手的这个方向呢,就是徽州古代建筑陈列馆。它曾获得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徽州民居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是“四水同堂”,所谓“四水同堂”,就是将住宅屋面的雨水汇集天井之中,表达了徽州人一种“暗室生财”的风水理念和经商之道,厅堂也是徽州民居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举行家庭婚丧礼庆大典的场所。它正中悬挂的中堂画轴,大多为山水花鸟或治家格言,两侧则挂着名家书画的楹联,下面长条案桌上摆放着长鸣钟,谐差长命之音,有吉祥之意。钟的东边是花瓶,两面是镜子,取东平西静之意,寓意天下太平。体现了徽州家庭重礼教的规范,同时反映了皖南村民对和睦环境的追求。
这边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咱们徽州最大最有名的许国石坊了,它由建于万历十二年,也就是1584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坊主许国是徽州歙县人,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的进士,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又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云南边乱平息一月之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歙县,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你们看,这座牌坊四面八柱,又称八角牌坊。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而当时徽州达官显贵、乡绅巨贾众多,四脚牌楼林立。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跪在丹上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朕准卿四月之假回乡造坊,为何延为八月?建坊这么久,不是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开金口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这当然是传说,不过据专家考证,全国就只有这么一座八脚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为例了”了。
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祠堂是家族祭祀的场所,可以说有村落就有祠堂,受程朱理学的重要影响,尊祖敬宗、崇尚厚道便成了徽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模型是明代中期民居建筑的代表作——老屋阁,它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是西溪南吴氏私家住宅。徽州民居以高高的马头墙、青色的蝴蝶瓦为特征。既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又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几乎在每家每户都能看到。“三雕”虽然是徽州建筑的构件。但它们又都是一件完整独立的工艺品。
介绍完徽州古代建筑陈列,下面呢,请大家跟随着我的步伐走进下一知识的殿堂——青铜器精品展。这个呢,就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楚大鼎!1933年出土于我省寿县的朱家集,它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约400千克,形体高大,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仅次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你们看,楚大鼎的造型非常优美,器身浑圆,一对侈耳附在器口两边。三个兽面蹄形足,粗壮有力。整件器物雄浑凝重,气势不凡,它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一个诸侯大国昔日的辉煌强盛。1958年9月17日,毛主席在视察本时就多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席曾围绕大鼎看了一圈,风趣的说道:“它能煮一头牛呀!”这照片就是毛主席当年观察楚大鼎时的情景。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铜铃、凤纹方鼎、蔡侯编钟、鄂军启金节等。它们都展示了安徽省丰富多彩的文化风貌。
看完青铜器精品展,请大家随我前往个神秘的地方——古生物陈列馆。该馆由序厅、中生代恐龙化石、活体恐龙展示四部分组成。我们可以看到剑齿虎模型、棘鼻青岛龙骨架模型、古象化石等。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博物馆之旅就到此全部结束了。不知道朋友们是否对我们的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呢?呵呵,很高兴和大家共度这段美好的时光。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最后,在临别之际,小王再此祝大家: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品雍正、事业乾隆、财富咸丰、内外同治、千秋光绪、万众宣统!!再见!
安徽省博物馆导游词篇二: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合肥旅游,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在此,我代表旅行社及本人再次欢迎你们的到来。这位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我们会竭力为大家做好服务的。祝大家在合肥玩的开心。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相信我们是有缘人,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把这缘分进行到底。游客朋友们,咱们今天要游览的是安徽省博物馆。下面呢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徽省博物馆的概况。安徽省博物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中断,占地面积约七十亩,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家4 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我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博物馆。
建国初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来过这里,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在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作了重要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嘛!”陈毅元帅为安徽省博物馆题写了馆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安徽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二十三万件,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徽州雕刻等最为突出。朋友们,现在咱们已经来到了博物馆的大厅,安徽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徽州古建筑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咱们呢就先去看看徽州古建筑陈列吧!不过我要给大家提个醒,在博物馆里游览时,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到别人,拍照时要关闭闪光灯,尊重管理人员。
好了,大家随我来!现在咱们进入的是序厅,这里是“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所谓“四水归堂”就是将住宅屋面的雨水汇集天井之中,表达了徽州人一种“暗室生财”的风水观念和经商之道,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让四方之才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从这里可以看到徽商“聚财气”的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大家再看这个厅堂,它是徽州民居普遍式的代表。它屋内的布置是颇有讲究的。一座标准的民居,一般都建有前堂、中堂、后堂。前堂和中堂作为礼仪场所,是男人们接待客人和日常活动的地方,后堂则作为供养长辈和女性活动的空间。现在大家见到的这是中堂,一般中堂“太师壁”上悬匾额,并挂中堂画。泥金木制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条桌子,称“画条”。大家看,在桌子的正中摆放的是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有吉祥之意。钟的两边东放花瓶西放雕花镜。取东平西静之意。寓意天下太平,过终生平静的日子。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的体现。
-大家随着我再向里面去。现在呈现在咱们面前的是一座牌坊。在徽派建筑艺术中,牌坊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牌立坊日益鼎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许国牌坊。现在咱们看到的这座是模仿许国牌坊而模拟建造的。该牌坊是徽州最大的一座牌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座牌坊四面八柱,又称八脚牌坊。据说古代只有皇家才可以建造八脚牌坊,民间只能造四脚牌坊,但是许国利用自己的机智,从他的学生皇帝那里获取了恩准,回家建造了这座举国鲜见的八脚牌坊。这个故事呢在此就不详细的叙述了。
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大家看,这座楼房式的建筑是什么呢?对,它就是祠堂。这是罗东舒祠,它位于徽州的呈坎村,祠内供奉罗氏家族的先祖: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罗东舒。该祠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罗东舒自幼聪颖,长大以后隐居在呈坎,以耕田和读书为乐,拒绝出去做官,因此,罗氏子孙对罗东舒极为尊重。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为罗东舒修祠,历时近百年竣工,其雕刻彩绘之精美,堪称中国祠堂建筑之冠。刚才大家看过了牌坊和祠堂,现在看到的是民宅。这座模型是明代中期民居建筑的代表作——老屋阁。它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是西溪南吴氏私家住宅。
从表面上看建筑整体简单明了,内部结构复杂多变。住宅正面为水平高墙,侧立面采取不对称式,与高墙相结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前中后有三个天井,内有石砌的水池。楼上厅堂阁栅外露,显得楼上厅堂比楼下宽敞,这种明代住宅特点的构造,当地民间称“楼上厅”。阁内楼上沿天井四周有一圈整齐栏板,雕刻有花卉,云朵、飞禽、走兽。栏板由檐柱加悬木向外微微挑出,加大了楼层凭栏空间,同时改变了天井扁平狭小,柱长楼高的瘦狭之感。栏板上设置带有精美扶手的“飞来椅”,又称美人靠,是专供女眷休憩之用的。大家再看这两边,这些就是徽州有名的马头墙了。高高的马头墙既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又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来,大家再看这玻璃罩里,这是一套砖雕游春图,由渔、樵、耕、读,以及瓜果纹饰等组成。大家这边走。咱们进入另一个单元吧。这里展放的是徽州有名的三雕:石雕,木雕和砖雕。在徽州,木石砖三雕几乎在每家每户都能看到,一户之内少有雷同,其造型和图雕既充分表现出了大贾骄奢浪漫的心态和儒雅恬淡的情趣,又通过栩栩如生,山川风物和历史故事的雕饰,寄予着主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希望。来,大家看这幅砖雕,能看出什么眉目吗?对,这是一对夫妻,这幅砖雕名叫“画眉夫妻砖雕”,图中女子在庭院梳妆,头戴方巾的男子正用心给女子画眉,送茶的侍女回避不及而却步。
这是汉代张敝为妻子画眉的典故,表现了温馨美满的夫妻之情。大家可以随便看看这些精致的砖雕和石雕。游客朋友们,有关徽州的古建筑就这些了,下面咱们参观另一个展厅吧------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咱们已进入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本馆的镇馆之宝了-----看,这就是楚大鼎。楚大鼎又名楚客大鼎,1933年出土于我省寿县的朱家集。是我国现存的东周时期的第一大圆鼎。整件器物雄浑凝重,气势不凡,它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一个诸侯大国昔日的辉煌强盛。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本馆时就对它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主席曾围绕大鼎看了一圈,风趣地说道,它能煮一头牛啊!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当年观看楚大鼎时的情景。大家再看这里,这里依次陈列的青铜器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生活用具及农具。大家可以随便看看。游客朋友们,说到青铜器这里有几个精品不得不看一下。这是铜铃,出土于肥西大敦孜商代遗址中,是我省境内出土最早的青铜器,时代相当于夏朝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铜铃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这个是蔡侯编钟,1955年从寿县的蔡昭侯墓中出土的编钟,共有九枚这是其中的一枚。这个是四环无名大鉴,高45厘米,腹围是222厘米,口径77厘米,重69.4千克。通体没有文史的,只在腹部鼓起的地方铸有4个对称的衔环铺首。整个器物看起来厚重壮美,朴素无华。
他是我国已知的最大最重的鉴,可以称得上鉴器之王了。追着时间的脚步,咱们已回顾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咱们再踏上时光飞船向亿万年前出发,看看那些先于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吧。游客朋友们咱们现在已进入了“安徽古生物陈列”厅堂。这是第一单元地层与化石,首先咱们看到的这张是地质年代及主要生物演化表。这张表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和生物进化的简单历程。大家可以看这些图片及解释来了解了解。走,咱们子现在进入的是第二单元,中生代恐龙化石。这座模型是棘鼻青岛龙骨就架,棘鼻青岛龙属于鸟殿类恐龙,它是鸭嘴龙的一种,1950年发现于靠近青岛市的莱阳县而得名。它是一种素食空龙,主要生活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的湖沼平原上。
现在大家进入的是第三单元,这具是古象化石,是1972年在怀远县的治淮工地上发现的,经科学家推断它大约60岁,是一头老年公象。这种象在生物进化史上,接近于非洲象的原始类型。它的臼齿咀嚼面经过腐蚀后呈现出菱形的齿环,牙齿像匕首,非常有利于撕咬猎物。
各位游客朋友们,咱们踩着时间的脚点,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跨过了几千年甚至上亿年,相信大家在这时光的游览中一定收获了不少,那么咱们这次游览呢到此也就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现在时间还早,你们可以再仔细地看一遍。现在是10点,咱们半个小时后在博物馆门口见,大家多注意安全,在博物馆参观时要遵重管理人员,遵守规章制度,谢谢大家的配合。那咱们半小时后再见。
安徽省博物馆导游词篇三:
安徽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合并的基础上筹备,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该馆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文物库房4156平方米。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册(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盖顶作镂空的莲瓣形,颈部有对称的兽形双耳,四兽作足,造型生动,为春秋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约400千克,形体高大,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仅次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 有1963年宿松县北宋(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注子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铁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具有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是铁画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博物馆-博物馆珍藏该馆陈列以地方历史为重点,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三个基本陈列。1981~1986年6月,该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120多个,每年观众15~22万人次。1984年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曾在日本东京展出。
该馆从事文物保护科研的人员,曾对青铜器防腐蚀进行研究,用局部电蚀法去除青铜器上的粉状锈,并结合使用苯骈三氮唑化学浸蚀剂保护青铜器,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科研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激光全息文物 无损检测”,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扬奖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博物馆丛书该馆编辑出版的书刊有《寿县蔡□墓出土遗物》、《安徽名人画选》、《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藏品选》、《安徽画家汇编》、《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览图录》、《明清徽州社会资料选编》、《歙事闲谈》(校订本)、《新四军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第四篇: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位于省会合肥市安庆路中段,占地面积约70亩,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博事业,在合肥成立了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在芜湖成立了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1953年4月23日,在合并上述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1954年8月,建筑面积达11580平方米的陈列大楼破土动工,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馆正式成立。陈毅为该馆题写馆名。
建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安徽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继1958年1月周恩来总理首先视察我馆之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陈云、陈毅、彭德怀、聂荣臻、彭真、乔石等领导同志先后来馆视察。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我馆时指示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这一指示不仅对我馆,也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而确立了安徽省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独特的历史地位。1961年11月陈毅同志在视察我馆时亲笔题书的馆名,更使安徽省博物馆倍添光彩。
多年来,安徽省博物馆一直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1978年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古生物陈列室建成并对外开放,1985年新建4156平方米的文物库房投入使用;1993年1257平方米的新办公楼落成;1995年展线为1800平方米的大型系列专题陈列——《安徽古代文明陈列》正式向社会推出;2000年对原古生物陈列室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古生物陈列馆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多,并采用了现代化的陈列设施和技术手段。
安徽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她位居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和保护,安徽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23万件,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楚国货币、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元代金银器、新安书画、徽州雕刻和古籍善本、徽州契约文书等最为突出;在现代艺术品中,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4000余件作品珍藏于我馆,为国内外所瞩目。
新的世纪,新的发展,经过安徽省博物馆的积极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确立了安徽省博物馆建设的新蓝图,即保留、维修原馆,规划、筹建新馆。2006年5月,原馆陈列大楼维修竣工。推出了《徽州古建筑陈列》、《馆藏青铜器精品展》、《潘玉良作品展》、《安徽古生物陈列》、《元瓷之珍》五个基本陈列。其中《徽州古建筑陈列》荣获第七届(2005—2006)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位于政务新区文化博物园内的新馆已于2007年1月16日动工兴建。
从1956年至2006年,半个世纪栉风沐雨,五十载春华秋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安徽省博物馆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其中虽有曲折,但发展亦有目共睹。当前全国上下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关注下,安徽省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文物库房4156平方米。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册(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盖顶作镂空的莲瓣形,颈部有对称的兽形双耳,四兽作足,造型生动,为春秋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约400千克,形体高大,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仅次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有1963年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注子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铁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具有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是铁画中的代表作。
该馆陈列以地方历史为重点,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 3个基本陈列。1981~1986年6月,该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120多个,每年观众15~22万人次。1984年 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曾在日本东京展出。
该馆从事文物保护科研的人员,曾对青铜器防腐蚀进行研究,用局部电蚀法去除青铜器上的粉状锈,并结合使用苯骈三氮唑化学浸蚀剂保护青铜器,已取得较好的效果。科研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激光全息文物无损检测”,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扬奖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该馆编辑出版的书刊有《寿县蔡□墓出土遗物》、《安徽名人画选》、《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藏品选》、《安徽画家汇编》、《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览图录》、《明清徽州社会资料选编》、《歙事闲谈》(校订本)、《新四军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册(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等。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有1963年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另外,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是铁画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合肥市三孝口向北100米
馆长
副馆长
馆务委员会
行政部门:办公室
人事老干部科
保卫科
业务部门:保管部
陈列部 群众教育部
信息资料部
文物科技保护中心
文化服务中心
附 设:工艺厂
李则纲(男 1892-1977),新中国第一批文物工作者,文史理论家。1953年3月被任命为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处长。1956年1月14日至1958年5月出任安徽省博物馆首任馆长。
马数鸣(男 1908--2003),哲学史论专家,曾任安徽省文物局副局长。1958年5月至1979年期间出任、复任安徽省博物馆馆长。
祁超(男 1920-1983),江苏阜宁人,1941年参加革命,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教工作。1955年至1969年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1973年至1977年3月任省出版局编辑部副主任,安徽画报社副主任。1979年4月至1983年任安徽省博物馆馆长。
赵春鸣(男 1929--),江苏铜山县人,1949年2月参加革命,长期从事党的宣教工作。1964年至1971年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巡视员,1973年至1984年任省话剧团副团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7月至1987年5月任安徽省博物馆党总书记兼副馆长,1987年5月至1989年任馆长。
朱世力(男 1932--),安徽天长县人,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管理工作,为安徽文博事业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曾担任《中国古代文房用具》、《文房珍品》、《中华民族建筑·安徽卷》等图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中国文物精华辞典》、《中国博物馆志》、《安徽古籍丛书》等图书编委,著有《博物馆概论》(合著)、《中国博物馆工作概论》(合著),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1989年至1994年期间任安徽省文物局局长兼省博物馆馆长。
邓朝源(男 1939--),重庆市人,196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馆员,曾任安徽省文物局局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省文物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陈列艺术理论研究及展览设计,曾策划、设计、组织各类陈列展览200余项,其中主持担纲大中型陈列展览总体或专题设计40余项,包括《安徽古代史陈列》、《安徽革命史陈列》、《安徽古代文明陈列》、《历代古砚展览》等。主编或合编《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周年论文选集》、《汪采白画集》、《潘玉良美术作品选集》。1994年7月至2000年8月任安徽省博物馆馆长。
胡欣民(男 1954--)河北盐山县人,安徽大学历史系毕业,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楚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安徽钱币学会理事。先后就职于安徽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1995年调任省博物馆,历任馆长助理、副馆长,2000年9月任安徽省博物馆馆长。主要致力于田野考古,古陶瓷、钱币研究,曾参加长丰杨公战国墓、李三孤堆楚王墓、舒城九交坟春秋墓、定远顶家寨新石器遗址、含山凌家滩新石器遗址及淮北地区先秦文化遗址、寿春城址的发掘与调查,主持舒城凤凰嘴战国汉墓、凤台南金西晋墓、五河汉墓、合肥汉墓等发掘工作,并主持划定安徽省20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主编《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论文选集》、《安徽省博物馆藏瓷》,合作编著了《安徽文物大全》、《黄山文化旅游大辞典》、《安徽玉器》、《安徽考古论纲》等书,先后发表各种论文20余篇。
黄秀英(女,1954--),广东郁南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副研究馆员,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主要从事徽州文化及文房四宝鉴赏研究,发表了《目莲戏雕的收藏与研究》、《邓石如和他的铁砚》、《胡开文与地球墨》等文,并合作编著《安徽省博物馆名品》、《文房珍品》、《中国古代文房用具》。
邓峰(男 1961--),安徽金寨县人,大专文化,助理经济师,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安徽省旅游协会会员,安徽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现任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文化产业开发等工作。曾多次被选派参加文化部全国文化产业研讨班。
石谷风(男 1919--),湖北黄梅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平艺专国画科,研究馆员,国画家,文物鉴定家。曾任北平古物陈列研究馆研究员,现任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安徽站副站长(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山水、花鸟、走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198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两次个人画展,1995年于安徽合肥举办个人画展。发表美术史论文160篇,出版《石谷风的动物画》、《石谷风画集》等画册及《徽州墨模雕刻艺术》、《谷风堂艺谈》等专著。
刘和惠(男 1929--),安徽合肥市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馆员,楚文化研究专家。曾任安徽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全国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安徽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以楚文化研究和徽州文化研究最为突出。治学主实,长于考证,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并重。曾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楚文化的东渐》、《徽州土地关系》等。
闫玉敏(女 1932--),河北省冀县人,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一级美术师,著名雕塑工艺大师。曾参加建国十周年民族文化宫大厅浮雕、淮海战役纪念浮雕工程及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1973年为安徽马鞍山李白纪念馆塑李白像,由郭沫若审稿,沈从文、刘开渠定稿。1984年完成安徽省大泽乡陈胜、吴广纪念碑,后被选为纪念邮票题材。1994年创作出中国第一件大型烧陶艺术品-水月观音像。
董伯信(男 1938--)山东平原县人,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筑装饰美术系,研究馆员,陈列艺术设计专家、书画家。现任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常委,安徽省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和研究,主张以人为中心,科学和艺术相结合。主持设计省内外大型陈列展览50余项,1979年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装修设计,1994年主持完成的《安徽古代文明陈列》被业内誉为“安徽模式”,2000年设计策划并任艺术总监的《新四军在皖南》陈列荣获2000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主要著作有《花草图案集》、《展示艺术设计》、《潘玉良美术作品选集》(合著)、《博物馆陈列艺术》(合著)等。
卢茂村(男 1937--),安徽庐江县人,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馆员,考古学家。安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历史学会、安徽考古学会理事,省政协第七届委员,曾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多次大型考古发掘,如福建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等,发表论文300余篇。
书 名: 安徽省博物馆
作 者:本社 编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4-8-1 ISBN: 9787501007226 开本: 16开
定价: 460.00元
本书介绍了安徽省博物馆所藏的青铜器、陶瓷器、绘画、书法、砚、墨及墨模、徽州砖雕、铁画及其它工艺品。
安徽省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全省文物和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现收藏有历史、艺术、自然各类文物、标本及古籍文献20多万件(册)。同时,它又是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拥有从事历史考古、书画艺术、陶瓷、民间工艺、文物鉴定和保护、自然标本、陈列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150余人。设有学术委员会、保管部、文献研究部、历史部、艺术部、陈列部、群众工作部、科学技术保护部、办公室等部门。并附设有工艺厂。
序
图版目录
图版
青铜器
陶瓷器
绘画、书法
砚、墨及墨模
徽州砖雕
铁画及其他工艺品
图版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篇:博物馆导游词
博物馆导游词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5.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国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dǐ]、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盖鼎等很多种,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个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内外能够反映礼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按其身份等级享用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铜簋正好与他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我国先秦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经成熟,周朝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代表。
大家看这里,它叫鉴缶,是这个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较精美的礼器,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lòu] 空的孔盖是绣雕夔[kuí] 龙。其实它不仅经看而且还有妙用呢!使用时,先用这四个环把中间的缶拉出来,在鉴里放入热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鉴中,鉴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样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过滤器是用来过滤酒中的残渣的,各位是不是要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了呢?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编钟陈列处了,编钟是我们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看,这个庞然大物就是编钟了,它是整个墓里最为壮观惊人的,这个巨大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蔚为壮观。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根圆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型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有65件青铜件。上层是三组纽钟,共19件,中层为三组镛[yōng] 钟,共33件,下层为 大型镛钟两组,共12件。大家数一数,下层是不是多了一口钟,而且它还与其他的钟不同?那是楚王博钟,为了纪念他们的情谊,便拿走了原来悬挂在那里的辎[zī] 钟,而把它悬挂在下层居中的位置。编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首先它是一钟双音,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一口钟能发出相差三度的两个音。那么一钟双音的奥秘在哪里呢?大家请看编钟的两侧有棱,发音时,棱和对钟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现象。另外角钟还有一个优于普通圆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长,这样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全套编钟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个八度音程,它把宫商角紫羽五音发展成1234567七个音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现在大家是比是特别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呢?我们在旁厅设有编钟演奏厅,现在大家可以去领略一下了。到这里我的讲解就结束了,现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听一下编钟演奏,然后再自由参观,湖北省博物馆除《曾侯乙墓》、目前还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等十多个展览,大家可以随意参观。12点我们在省博的大门口集合,祝大家玩得尽兴游的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