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苏菲的故事 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20:4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哲学比较——苏菲的故事 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哲学比较——苏菲的故事 观后感》。

第一篇:中西哲学比较——苏菲的故事 观后感

班级:国102姓名:刘梦圆学号:100996

《苏菲的世界》片段哲学分析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如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她跳起来,走进浴室,手里拿着那封奇怪的信。她站在镜子前面,凝视着自己的眼睛。“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说。

镜中的女孩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依样画葫芦。苏菲飞快地做了一个动作,想使镜中的影像追赶不及,但那个女孩却和她一般的敏捷。

“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的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楚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

——《苏菲的世界》

在看电影版《苏菲的世界》之前,我看的是小说版。上面这段情节,给我的感触颇深。我早上起来照镜子,时常会产生一个疑问:镜子里面的躯体面孔就是我吗,还是我的潜意识抑或与身俱来的本能所构造出来的幻影?火车可以找铁轨旁的树木作为相对静止参考系来测量它的速度,我可以找什么相对参考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呢?非生物不能表达对我的意见,我不知道动物眼中的我会是怎样,只能找一个同质物——人来互相欺骗:自己存在。

从科学的角度讲,假如我有躯体,那微秒过后,我身体里的细胞数,各种成分的比例就不是微秒前的那个我了,因为身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我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来感知我的肉身,来感知宇宙万物。那除去这些感觉,我就只剩下思维。这是否意味着,去掉所有的感觉,我们就不知道他物或自己的存在,或者是他物或自己根本就是我们本能与思维感觉出来的东西,任何事物包括自己在内都是心中的想象,并支配感觉让自己相信罢了。

我思故我在。我们思索每个问题的答案,并把自己的思考付诸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思考的仲伯取舍。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在这绵延永续的进程中,我们发现了无数思考的正确答案,创造了很多社会体制,每创造一个,就用更好的去颠覆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活不断得到改进,我们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不断升华膨胀。但也造就一个误区,有太多的人尤其是哲学家把人生的意义拘泥在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可是这个世界上有绝对正确吗?真理的定义只是较长期看来不变的道理规律,过了较长期,真理也会

变质,何况其他的一切。

我们为什么能够得出一个又一个的正确答案,因为我们提出并思考着一个又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有问题才有答案,答案永远是相对正确的,不可能适用永恒,这就要求我们去思考新的问题并付诸实践考验,从而得出更好的答案,没有问题就没有答案,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而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源于思考,是思考指引我们找出问题的所在,是思考指导我们去实践和怎样更有效地实践,是思考帮我们得出了答案;是思考教导我们创造文明,是思考辅导我们怎样更好地去发展文明,更是思考让我们边际效用最大地去享受成果。故而,不管是为“谁”存在,存在的意义在于“谁”,思考都会使那个“谁”得到满足而且变得更好。存在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思考,在思考的进程中我们才能明白存在的美好。

人的存在是不断变化地一生,是一个进行时,既然如此,我们也应该找一个不断进行的动作作为她的注释,思考就是那个注释,我思故我在。

第二篇:哲学故事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一万字)

哲学故事--《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最近读了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因为是理科学生一开始对于哲学类书籍总是望而却步,依稀记得高中时翻阅过《理想国》、《忏悔录》等名著,其他书籍已经毫无印象。如今重新阅读《苏菲的世界》这类哲学故事书,竟又觉得令人回味。读《苏菲的世界》,感觉仿佛是透过一个缓慢的长镜头层层剖析生活与哲学中千丝万缕的关系,纵有复杂繁琐,却又有迹可循。虽然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类作品不像一般的小说那样能让你迅速进入角色,犹如温吞水一般淡而无味,难有耐心去品读,但一旦细心体味了,故事里的情绪便悄然席卷血管裹挟心脏,牢牢附着脑海,它让你用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让你懂得思考,学会放慢速度生活,唤醒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哲学我以前从未涉足,总以为它深不可测,难以理会,当我开始思考和接受,我的想法也随着这个玄妙的故事开始变化和深入。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它一本介绍哲学思想历程的书也是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为了增强趣味性,作者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历险小说般的心情。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但是涉及到哲学的文字都很贴心地用不同的字体明确表示出来了,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并且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非常适合那些未接触过哲学的人们作为启蒙教材,引导人们步入哲学的殿堂。作者很花心思的把主人公设计成一个15岁的刚成年的小女孩,并且用了类似电影中的戏中戏的表现手法启发读者更多的哲学思考,让我们跟随着主人公苏菲一起踏出了我们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现在看来都是煞费苦心。该书是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小姑娘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开始了解西方哲学领域,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著名的古今哲学家,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觉虚虚实实的!就着“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苏菲产生哲学性的思考,接而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还有一些自然哲学家的议题思考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的哲学,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之多,思想之深刻。不仅如此,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揉碎以另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注入读者的头脑中。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那些单一乏味的概念讲解要生动得多,这样的哲学知识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凭着这本哲学故事我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灿烂光辉。但在读出除了知识的流行发展趋势之外,我还发现在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然而现在的教育并未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多停留哲学上思考寻求答案,使得哲学给人的感觉总是离生活很远,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所以以前我对哲学一直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想法,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对哲学类的书籍和文章总是浅尝辄止,并未悟出其真意,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缺陷和遗憾。

读了这本书,首先佩服的是作者的构思。读书中开始的几章时,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尤其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但又使人顿悟,其实真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味书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道出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无数个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孰真孰假,难以辨析。这些琐碎交织成的一个更细致稍微真实的世界也许更让人心安。而质格内敛的人选择窥视内心,对外界的变迁不屑一顾,泰然处之,不免又给了唯物主义者非议的口实,看啊,那个可怜的唯心主义者又悲观了。可是唯物或是唯心似乎仅仅一线之隔,孰对孰错本来没有定界。哪怕用政治蛮力妄图强化一元观念终究只是徒劳。正如独尊儒术毕竟也没罢黜了百家。

要解决这种恐惧和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倘若用哲学的眼光审视世界会,发现身边的哲学无处不在。哲学,就是那些现在还暂时没有标准答案,却要经过不断思考、不断发现去醒悟的一个过程。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学是那么的深奥,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并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而是在象牙塔顶端的学者才有权研究的学术。然而看完此书,我更认为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同时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作对于哲学的思考。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人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只有一部分人,会被作为他生活过这段历史的标志。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们都在不同领域,所以他们的牺牲和贡献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就如公元前五世纪的帕梅尼德斯认为: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根据辨证原则,一个思想的产生必定也意味着另一个针锋相对的思想的产生。这就意味着旧有事物对新事物的反对越激烈就越能促进新事物的发展。想想这辨证主义也恍惚有了诡辩学派的风采。而事实是辩证主义赢了,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里托斯恰恰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可笑的是这二位的观点竟是基于同一个理论而得到的:即物质世界是由一种元素构成的。那么这种针尖对麦芒般的争辩能有什么结果呢?黑格尔知道。他说:任何深入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伊利亚派哲学家和赫拉克里特斯的学说被恩培窦可里斯“否定的否定”了。他认为自然界应该是由“土气水火”四根组成。显然恩培窦可里斯比前两位多走了一步。不过如果因此就认为前人的哲学研究是在为后人做嫁衣裳,黑格尔一定会坚决反对的。因为你不能将任何哲学家或任何思想抽离他们的历史背景。”因为哲学是渐进的。超越性思考从来都需要首先超越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但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制度中的人们,意识到自身所受的影响是极其困难的,即使这个社会缺乏严谨的架构,制度极度不合理。因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很容易站在自己既成的思考角度考虑问题,而缺少客观精神。如果不能站在云端俯瞰整个世界的全貌,站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难免短视,却自以为看到了最真实的世界。因此哲学家们的思想都受到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但他们都用尽了心智和头脑为科学史文明史揭开新的篇章。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错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中让我获益颇深的一段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很为我所推崇,事物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好与坏,他们是共存的。只有看到了人性的弱点才能感受到人性的优点。在这里,可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是善恶的共同体,是非黑白都是相对而来的。其实《苏菲的世界》和很多哲学类的书籍一样,书中所蕴含高度,非本人所能及。不过书给人带来的一种思考,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只要有所领悟,书就是值得一看的。

而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整个世界哲学史上最难懂的人,也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苏格拉德的话。尽管我还不曾真正了解他,但他却使我顿悟到一个关于人生的命题的答案。但我知道的还远远不够透彻和准确,哲学并不是花和草,鱼和水的道理,而是透过现象来挖掘其中的本质。苏格拉底常说,他谈话的艺术就像产婆给别人接生一样。产婆本生并不是生孩子的人,他只是帮被人接生而已。所以,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内心,并不是别人传授于你。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真正拥有智慧。这么说来,老师的工作就如同产婆,而我们真正学到的知识就源于我们的思考和认识。如同做数学题,往往是我们牢记的就是我们曾经钻研解答出来的,而老师讲解的却容易忘记。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也是无穷无尽,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科学的知识、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

这本书和其它很多哲学类的书籍一样,当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最简单得比如“我是谁?”,相信这个问题任何接触过哲学的人都思考过迷惑过的。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其实最开始,我并没有从书中直接得到答案,总觉得是作者模棱两可的带过了问题的答案。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否固然是值得关注也是值得质疑的,而且的确外界事物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思考,但是我们的思考,关于上级世界的思考,尽可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的思考,也就是超越性的思考,能让我们免受自己的世界的影响而存在。我们,虽然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过着再也不能普通的生活,但是我们的思考可以是无疆界的。我们思维的触须能伸展宇宙最深处,也能甚至超越整个宇宙,任意所至而无所羁绊。所以我们自己的觉悟程度决定了我们存在的方式,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存在的意义,最终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真实存在。存在的含义是,超越了感官切实感受到的存在,是我们拥有了自己存在的证明,我们的思考是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我们的行为是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受现实影响的,存在不受现实的约束。

还有由这个问题延伸的系列的其他问题“世界从何而来?”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二个问题,也让苏菲倍感困惑:已知这个世界是太空中的小小星球。那么,太空从何而来?如果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有个开始,太空定是某种东西变的,那么这种东西又是什么呢?任何事物都由开端开始,由无到有,那“无”又是怎么来的呢?苏菲实在搞不清楚。我也常犯困惑,如果说神话只是人们不理解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的一种自圆其说,那么来看看科学的解释又怎样,现今科学推断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是巨大的能量从中心向四周辐射而形成的,且现在还在进行着这个过程。那么这能产生无边宇宙的巨大能量是怎么来的?这巨大能量产生之前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面对种种困惑,我知道,即使是看完这整本的书,甚至看完全世界的书,都无从找到答案,但我想我阅读《苏菲的世界》,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引起思索。各种哲学流派对于世界的认识、探究,就像是瞎子摸象,摸到的东西只能是自认为的东西。如果不能跳出这个世界从全局去看,根本无法正确地了解。但是,摸了总比不摸的好。《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像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那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开始,在艾伯特为苏菲讲解自然派哲学家的时候,先谈到了神话故事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是自然哲学家们产生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不变的。在这里,他们批评了传统神话,这是否体现了神学与哲学的矛盾?后来又谈到笛卡尔的时候指出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

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宣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这样看来,哲学又是为神学服务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说神学是人们的信仰属于唯心,科学是理性的探索属于唯物,那么哲学就是否包含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者,与其兼容?哲学属于逻辑理性的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当然无论人们怎么认为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的启示方向,后有哲学的思考,理论上而言哲学都是源于神学的。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完全习惯和接受现在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

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物欲横流人们疲于奔命缺乏哲学性的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学术研究者,大家似乎疏于自己去探究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人更是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主流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我也在反省自己,好奇心是不是已经在逐日递减,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难改变现在,也起码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我们虽然不可能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到处充满对知识真理追寻的年代,但是也不能安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而疲于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性思考的光辉应该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能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永久失去啊。

《苏菲的世界》不是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页、四十多万字,不过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从买了开始,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的读下来,终于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对了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与顿悟,但也有许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因为许多地方我没法一下子明白,或许是地域性文化的差别,我在那位哲学老师艾伯特解说的哲学史中有些费解。但我想我还会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中理解它们的。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就像艾伯特说的:“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问题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还有过程。

《苏菲的世界》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读这本书,我只是作为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从门缝间去窥探这神奇、智慧的世界,将看到的、思索的一路记下来,或许是思索的问题、或许是自己的感受,肯定很肤浅、很幼稚、很零星,也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它却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第三篇:中西短篇故事结构比较

中西短篇故事结构比较 2012243115 许红丽

对于很多人人来说,都是听着、看着各种寓言故事长大的,这些寓言故事陪伴了我们的童年,是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不可缺的生活添加剂,再长大一点,从这些寓言故事里,我们明白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古人为咱们留下了许多生动有趣,令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西方有寓言集《伊索寓言》《一天零一夜》等。其实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有各自的特色。对于中西短篇故事结构比较,我就选择了寓言故事,今天我就《蚊子和狮子》和《塞翁失马》两篇对各自的结构进行分析析。

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种说法,可以说是寓言的基本结构的最简明的概括。早期的寓言以及在寓言发展的较长历史时期中,大部分寓言在结构上是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的。特别是伊索寓言,把教训写在寓言的结尾部分,几乎每篇寓言都是这样的结构,如《蚊子和狮子》,在寓言的最后,就有那么一句“这故事是说,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打败。”很明显的就指出了该则寓言的启示。这也是西方寓言的一个典型的结构: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或者可以说,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而从先秦以来,中国的寓言就发生了改变。,《伊索寓言》中,教训的话,多是由作者直接说出的;而中国寓言中,教训的话,是由寓言中的人物说出的。这就是寓意完全蕴涵在故事之中,寓言结构中没有单独的教训部分。例如《塞翁失马》,在寓言的结尾是没有像《蚊子和狮子》明显的启示,而这个启示就隐藏在寓言的字里行间,整则寓言就是一个故事,没有多余的东西,看完一则寓言我们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才能知道故事中的暗含的寓意。这就是中国寓言的一个典型的结构:寓言整体是再讲一则故事,而寓意是在故事中暗含出来。

既然是寓言,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寓言故事那共有的就是寓言中的讽刺、启示等,其实就是语言中该有的寓意。大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存在着结构上的差异。读惯先秦寓言的中国人,初次读到《伊索寓言》是要惊讶的,因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先秦寓言冷峻而酷刻,《伊索寓言》热烈而宽厚;先秦寓言是老于世故的,《伊索寓言》是极富童趣的。

附件 文字和狮子

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战胜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是说,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打败。

塞翁失马

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精通预卜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北方胡人的领地上。人们都对其不幸表示安慰。这个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这个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他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打仗。靠近边塞一带的壮年男子十分之九的人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唯独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

第四篇:中西哲学对比 选修论文

中国哲学的神话渊源

冷建(201200182011)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2级交通运输

摘要: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是一种阳刚进取的“非理性’精神,而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这两种基本精神呈现为互补炭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哲学的二元一体格局。经过一定时期的理性转换,尤其是经过周易哲学的话语转换。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Abstract:Just as Nietzsche pointed out that Dionysus’ spirits and Apollo’s spirits were the mythological sources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Pre-axial Period。Kuafu’s spirits and Nvwa’s spirits were the mythological sour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Pre-axial Period .Kuafu’s was a irrational spirit of enterprise。while Nvwa’s was a rational spirit of gentleness and lenity.They appeared in a relation of mutual-complement and formed the du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philosophy.Through the r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xial Period.Especially that of philosophical utterance in the Book of Change,both of them became the central spirits of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Nation,关键词:夸父精神;女娲精神;哲学精神;神话象征

从小我们就非常熟悉女娲、夸父等神话人物,他们有的是人类的救星,有的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有的则展示了可贵的精神。这些神话故事对我们人格的培养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后来我们又接触了西方神话,知道了西方神话中的宙斯、阿波罗、奥丁等众神,这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下面,我们将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作一比较。简单探讨研究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中国上古神话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它没有欧洲那样的神话巨制,现存的神话都是支离破碎的,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之中,在经、史、子、集四部里都有,并且不成系统。然而,古希腊神话却不同。希腊有一部长达48卷,近两万八千行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记载、加工了古希腊丰富的神话传说,并形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神话传说体系。这是由于希腊神话产生之时,曾出现若干城邦奴隶制国家,与此同时出现了相应的城邦文化,出现了史诗形式及悲剧,这些史诗和悲剧都以古神话为武库和素材,因而使得希腊上古时代的神话得到记录、整理、加工和流传。此外,古希腊直至公元前 4世纪为马其顿所吞并时,还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越长,对上古神话的保存发展才越有好处。再有,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便已基本上作为一个整体在活动了,他们的城邦以斯巴达、雅典为首,经常联合行动,于是他们中间出现了像荷马那样的人物,把分散、零碎的神话综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后希腊神话一直被保存下来。

每个民族的哲学精神乃奠基于“轴心时期”,这一点现在已得到公认;但轴心时期的这种哲学精神却是孕育于此前的“神话时代”的,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相反,人们倒是更多地注意到了“前轴心期”的轴心时期之间的差异对立。例如西方当代某些哲学家为了反思和克服轴心时期以来哲学的弊端,力图返回前轴心期。其实,西方哲学精神虽然确立于古希腊哲学时代,但它却是孕育于此前的古希腊神话时代的,这就正如中国哲学精神虽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它同样孕育于此前的中国神话时代。显然,神话乃是民族哲学精神的最初的象征形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民族神话的阐释,来揭示这个民族哲学传统的渊源。唯其如此。尼采所提出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非常形象精炼地概括表征了西方哲学的核心精神。这对于我们探寻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中的渊源与象征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照。中华民族哲学精神核心可以概括为由上古神话所表征的阳刚进取的“夸父精神”与阴柔包容的“女娲精神”;到了轴心时期,才由哲学话语转换为《周易大传》的乾阳之德“自强不息”精神与坤阴之德“厚德载物”精神,进而演化出中国哲学传统的两大支柱—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每个民族在哲学觉醒的轴心时期之前,都曾有一个神话时代,区别仅仅在于这种神话的文本形式有所不同。古希腊神话的形式是<荷马史诗>,即长篇叙事诗的形式,这与中国藏民族《格萨尔王传》的形式一致,却与汉民族的神话文本形式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前轴心期汉语神话的形式既有诗歌的形式,例如《诗经》里就保存着许多上古神话传说(但也不同于西方式的长篇,而是短篇);也有散文的形式,例如《尚书》乃至《左传》当中保存的许多远古英雄传说故事,就其实质而言,还是神话性质的东西。尼采正是从这种前轴心期的神话中提取了两个典型的形象,用以象征西方哲学精神的渊源:他在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这两个希腊神话形象,来概括象征西方哲学的两大根本精神传统。当然,在尼采那里,酒神精神与H神精神首先是“艺术精神”;但是尼采的美学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般美学家那样的美学,而毋宁说是一种人生观、乃至就是一种真正的哲学世界观。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的诞生》才是他的哲学的真正诞生地。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两种基本精神力量,作为乐观主义者的尼采跟作为悲观主义者的叔本华,对此的理解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个体要通过否定个体化原理,来摆脱永恒痛苦,最终否定生命意志;尼采认为,个体是要通过超越个体化束缚,来达到意志本体境界,故肯定生命意志。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之不同,“在我看来,日神是美化个体化原理的守护神,唯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在外观中获得解脱;相反,在酒神神秘的欢呼下,个体化的魅力烟消云散,通向存在之母、万物核心的道路敞开了。”

关于夸父和女娲的神话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但《山海经》所载的神话故事能否视为“前轴心期”的东西,这似乎是存在疑问的。为此,我们应该严格区分这样两个问题:《山海经》这部书的成书时代问题。众所周知,班固<汉书·艺文志>已经著录了《山海经》,一般公认它至少是先秦的文献。至于到底“先”到什么时候,则是至今尚无定论的悬案。此书旧题为夏禹或伯益作,虽不可信,但似乎对于认识此书的来源之古也是有所启发的。我认为,《山海经》这样的文献也跟上古其它许多文献一样,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辗转流变过程,而它最初的形式所处的时代,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很可能是非常久远的了。《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来源问题。我认为,《山海经》里所记载的那些事也跟其它许多上古文献所记载的故事一样,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的,至于这种口耳相传的情形究竟始于何时,很可能是极其渺远的时代。

夸父形象象征着中国哲学传统的刚健进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读夸父故事,我们强烈感受到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在他饥渴难耐、“渴欲得饮”的情况下,“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毫不气馁,想方设法补充水分,恢复体力,以便继续“追赶太阳”,更表现出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哲学精神的一种主导倾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这种真正的英雄主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还有死而后已的坚韧精神。确实,总起来看,夸父精神与尼采的酒神精神有相当一致的特征,即具有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性质。

女娲形象象征着中国哲学的柔韧包容的精神传统。博大宽厚的包容精神。在中国哲学中,“地”一向是作为宽容博大的象征的。女娲精神与“地”具有密切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大地的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上文谈到女娲造人、作为“高媒”之神主管婚姻生殖,都表明了这一点。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突出的精神传统,而女娲精神就是其早期神话体现。较之夸父精神,女娲精神似乎更具“实用理性”的意味:如果说夸父精神更接近于尼采的酒神精神,那么女娲精神就更接近于尼采的日神精神。

儒、道两家的哲学,其实正是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进入轴心时期以后的两种表现。儒家入世,崇尚有为,富有进取精神,正是夸父精神的体现;道家避世,崇尚自然,富于退让精神,乃是女娲精神的体现。当然,进一步讲,儒道两家各自分别亦兼有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袁珂、周明 《中国神话资料萃编》

尼采

《悲剧的诞生》 无名氏

《山海经》 刘安

《淮南子》

第五篇:哲学故事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在火车上,一有空闲,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默默地看风景,心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会触景生情,有时候会思绪万千,有时候是利用这难得的闲情想想平时都来不及想的事,有时候什么都不想就那么木然地望着窗外发呆。在我看来,任何一种状态都比打打闹闹强。

在这独处的时候,我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时间的存在。那哐哐噹噹的钢轨撞击声,时刻提醒我时间跟火车一样飞奔,时间一点一点地溜走,我一天一天地变老。而坐在窗前看景物源源而来,疾驰而去,更能感受时间有形的流动。

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是缓缓地向我们移动而来,像一个慢慢拉近的镜头。而当我们背朝着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都飞快地离我们远去,有时快得让人来不及看清楚,来不及思索。

用这来比喻我们的展望与回忆是恰当的。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就像是在展望,期望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远眺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当我们背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更像是回忆,回收往日,回看自己走过的历程。当我们展望未来时,前路漫漫,目标遥遥,时间过得如此地缓慢,有时一天仿佛10年之久;可是当我们回忆过去时,会发现时间飞逝如梭,那么多曾经拥有的东西在不经意中消逝,有时10年竟像一天。

照说,朝前看,朝前走,路程只会一点点地减少,可回首的路越来越长。为什么前路遥遥无期,来路却短暂如斯呢?为什么前路要我们一步步去丈量,来路却可以一步跨回去?难道真的是时间在迫害我们?久思不得其解。或许是因为人生就像解一道道的数学题,未来是未知的,是尚没有答案的,需要我们一步步艰难地求证。而过去,是一道道破解了的数学题,我们往往记住了结果,艰苦的求证过程却被忽略了。

人生就像是一趟没有回程的火车,人生的意义并不是要忙碌得停不下脚步,哐哐噹噹地跑到终点了事,人生应该是丰富多采的。既要做人生的数学题,也要看窗外的风景,既要朝前看,也需要常常回首从前。那些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忙于奔命,忙得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来不及静下心看风景的人,有一天生命的列车突然到达终点,会不会觉得有许多的遗憾呢?或许有吧,也或许没有,每个人的旅程都不一样。

几年前,在一所大学的开幕典礼中﹐可口可乐的执行长(CEO)Brian Dyson,讲到[欣赏雨季爱情故事网]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想象生命是一场不停丢掷五个球于空中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为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灵。而且你很努力地掷着这五个球,不让它们落地。很快地你会了解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落下它,它还是会弹回来。

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这四个球是用玻璃做成的。一旦你失手落下,他们可能会少了一角,留下无法挽回的记号、刻痕,损坏,或甚至碎落一地。他们将永远不会跟以前一样。你必须了解这个道理,并且致力为平衡你的生命而努力

那是地处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间,这就是过河的桥。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

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聋子过了桥,一个耳聪目明的人也过了桥,另一个则跌下去,丧了命。

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吗?

他的弱点恰恰源于耳聪目明。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而是威慑于环境,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

下载中西哲学比较——苏菲的故事 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哲学比较——苏菲的故事 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我的哲学世界(范文模版)

    我的哲学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作者:作者乔斯坦·贾德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内容简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罗智 传播1201 U201217342 首先通过两堂哲学导论课的欣赏,我们看完了《苏菲的世界》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可以说让我对哲学世界的喜爱又平添一分,在电影中我......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通信1007班 雷家欢 10211161《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苏菲的世界》这部电影是根据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主要是讲哲学和欧洲史的。书的主人公就是名叫苏菲的16岁女孩和一位神秘的哲......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出自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是一部关于哲学的小说,讲述了从古希腊时期到康德黑格尔时期的思想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将一段哲学的发展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苏菲的世界》 第一次看完苏菲的世界, 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 这部被称为哲学启蒙的电影带给仅仅对 哲学有初步认识的我初次发现的喜悦和惊奇, 也引发了我对......

    苏菲的世界 观后感

    国经贸11 陈毅腾 2011310953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乔斯坦·贾德所著的《苏菲的世界》一书早就声名在外,却一直没有认真看过,借着此次机会我大致看了这部由艾立克古斯达夫逊......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看完了《苏菲的世界》这个视频,觉得它文学性很强的哲学视频。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