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19-05-12 20: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篇: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1、儒家思想教育。公元三世纪左右,儒学传入日本。由于儒学能满足统治阶级培养其忠诚公民的需要,因而,历代日本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儒学的倡导和利用,曾经一段时期,日本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教科书都以儒家经典为主。

2、武士精神教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武士教育。武士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崇武,更要求武士忠于主君,重恩义轻死生,宁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而捐躯。武士道的目的是把儒学纳入武士道教育体系中,培养武士对上能忠于统治者,对下能统治平民的“素质”,以维护封建制度。

(二)日本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从19世纪末叶开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诚意识逐渐演化为“忠诚团”的日本民族精神,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化开明”三大方针的指导下,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挟制。50年的时间,日本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50年左右才走完的路程。然而,从20世纪上叶起,日本统治者为了彻底摆脱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为了树立天皇制度的绝对权威和对外征战的需要,开始走上了国家主义的道路--进而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此时,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国家主义教育演变为军国主义教育。从而给日本人民、亚洲人民及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日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其军国主义教育体制也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崩溃而土崩瓦解。因此,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着日本社会的重建、恢复和发展而走向了新的历史。

1、美军占领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很大调整,主要是移植美国的民主主义,而战前的封建主义、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则要求铲除。美国控制下的日本学校,宣传议会政治、国际和平、个人权威的思想和集会、言论、信仰自由等基本人权思想。这实际上是给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补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战后萧条社会的恢复和发展。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52年4月28日,日美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美军对日本的全面占领宣告结束。此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经济和军事的双重支持下,日本开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6年,日本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之路。从1956年到1972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三次增长高潮,使得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超过了除美国之外的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背景之下,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以尊重基本人权为中心的民主主义为重点目标,而是强调体现日本国家特殊性和为日本现代化服务的民族主义与功利主义。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变化,两级格局瓦解,世界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呈现多级化发展趋势。很明显,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民族主义开始抬头,军国主义开始泛滥,这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的高度关注。

考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本土思想和理论)——神道教理论、武士道精神,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思想和理论如儒家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民主主义教育、国体教育和集团主义教育,因此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包括基础文化与儿童道德的教育、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通过读书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举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协会,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体现为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隐蔽课程。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学者在评价日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高,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的多.日本企业教育的内容丰富,中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

(四)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通过公民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特别是公民馆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想公民。

(五)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

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利益集团之外的日本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极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关系,仅日本的报纸在90年代的人均占有量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现代化

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积累的许多珍贵的经验,值得当代中国去思考和借鉴。具体措施有:引进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充实现代教育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社会化

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可用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予以佐证。在这方面,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要把官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模式中去。我们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世俗化”,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溶入群众,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深入城市,而且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包围”农村。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国际化

一是要充实市场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市场观念,一方面可以激发人们坚强勇敢的奋斗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的胆略,消除人类自身的一些懦弱、消极和安平乐道的人性弱点,尤其是可以冲破中国传统封建保守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在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的世界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并充分展示自己,灵活机智地捕捉生存和发展的时机,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发展,从而以广大群众的“合力”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是要充实竞争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塑造人格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实竞争观念,使人们明白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挖掘自身的竞争潜能;使整个民族树立竞争精神,永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三是要充实信息观念。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信息观念,使人们能够顺应社会的需要,树立强烈的信息观念,掌握信息技术,完善信息环境,为建立理想的信息社会奠定牢固的保障,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向前发展。

四是要充实实践和效益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入效益观念,使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既讲速度和数量,又讲质量效益。

五是要充实环境观念。环境观念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直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隐形”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溶入环境观念--当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教育人们一方面重视环境现象,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采取科学、人道的态度积极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提高人们“优化”社会环境的意识,营造一个充满正气和正义、公平和民主的氛围,从而使得社会能够健全、协调地发展。

总而言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当然,这并非说,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尽善尽美,在各方面都完美无缺。事实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日本“刀刃上”的文化—武士道精神教育、国家主义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遭到世界各国,尤其亚洲严厉批判的。

浅析外来因素对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内容摘要:韩国作为东方文化圈中的一员,自古以来就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韩国随形势的变化,不断加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教育,广泛吸收各种外来积极因素,并使之和韩国国情结合,形成特有的国民伦理教育体系。本文从外来因素的内容、韩国如何对待来分析外来因素对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外来因素

一、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应对

(一)古代的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外来因素的作用。古代的外来因素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韩国广泛吸收,为其所用,处理的恰到好处。

在古代,韩国广泛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并结合韩国的国情,形成了现在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公元前11世纪中国周朝时起,中国文化便影响了朝鲜。7世纪纪时新罗时代就仿效汉政制建国,播学在14世纪李朝附期达到鼎盛,那时孔孟也像在中国一样被封予极高的名誉,而汉字被作为官方文字,为贵族所垄断,这一切都使儒家伦理深深植入韩国文化之中。三国时期,高句丽很早就在中央“立太学”教育子弟,“太学”是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专门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国家最高教育机关.其时,由儒家学者所创办的私学不断兴起,承担着初等教育任务,李朝时期理学思想成为教育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培养封建官吏和教化民众。教育机关官学、私学并举,官学比较系统,在中央有成军馆和四学,成均馆为国家最高学府,课程为四书五经和诸史以及书法;私学的形式有书院、书堂,它们对普及儒学,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近现代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近现代,外来因素呈现出复杂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包括日本的殖民统治,美苏争霸、冷战格局、全球化等。它们深刻影响了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代,韩国深受日本的入侵。因此,这一时期,韩国近代教育以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主线,这其中体现了儒学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忠孝节义、民族事大的历史传统。韩国把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反日教育。

韩国曾针对日本统治时期长期推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政策所造成的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的问题,强调废除奴化教育制度,消除其影响;树立民族民主教育思想,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普遍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时的韩国军政厅学务局聘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一百多名权威人士组成朝鲜教育审议会。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其理由是:

(1)要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遗毒,建设新国家,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和民族的。(2)“弘益人间”既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又与基督教的博爱,儒教的仁义,佛教的慈悲想通,包含着人类共同繁荣的理想,符合民主主义的基本精神。通过“公民课”的开设,韩国进行了反日教育,树立起民族独立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批判了日本殖民主义的“民族抹杀”政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1]

50年代到60年代,是两大阵营尖锐对立时期。战后,朝鲜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建立了两个对立的政权。韩国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企图把韩国变成冷战时期反共反华的亚洲桥头堡。李承晚政权和朴正熙政权都追随美国,实行了以反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朝鲜战争后,李承晚政权为了达到反共反人民政治目的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大肆进行“反共”教育。同时,也在学校里进行着以儒家道德思想的“三纲五常”演化而来的所谓“道义教育”。60年代朴正熙政权的改革,强化了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经济开始走上了腾飞之路。

但是,从60年代起,韩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不惜损害传统的价值观念。这样,追求变化的势不可挡的趋势成了韩国社会的主流。由于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规模涌入,这个国家旧有的风俗习惯突然受到破坏,一些好传统的中断,给通行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国不断调整,特别是《国民教育宪章》的颁布,重新确定了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为了培养出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自律的、富于创造性的韩国人,韩国进行了7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后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要求是:以教育课程为中心,以教育需求者(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所追求的培养人才的标准是:(1)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人;(2)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力的人;(3)以良好的教养为基础,发挥创造力的人;(4)在对韩国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的人;(5)以民主市民意识为基础,为共同体发展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创造力”和“为集体作贡献”互为表里,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

二、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韩国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十分重视外来因素对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学习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形成独具韩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抵制不良外来因素的影响。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视有利的外来因素与本国国情的结合在我看来,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战后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和全球化等因素。韩国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能重视有利的外来因素与本国国情的结合,为其所用。韩国是儒学文化圈国家,其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至今仍然是韩国民族精神的内核。他们把儒学渗透于民族文化之中,形成了韩国式的东方文化传统和道德品格。韩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是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的培养载体。韩国学校德育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伦理,在初中“国民伦理”课中讲授“三纲五常”基础知识。儒学文化成为了韩国抵御西方不良价值观的重要武器。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应该学习韩国的经验,不断

地使外来的积极因素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形成我们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政府的强力推动

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显性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强政治倾向性的。在对待外来因素方面,韩国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此其中,韩国政府不断的调整其政策,扶植传统文化,设置机构研究文化走向,加强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

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于1978年由政府创建。其宗旨是“研究民族文化的精髓;坚定主体的历史观和健康的价值观;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坐标,弘扬民族振兴的精神,为民族文化的畅达作出贡献”。而纵观有关政治民主意识表现强烈的青少年教育活动,无不渗透着政府干预的影子。直到1993年金泳三就任民选总统时,仍提出“要重新找到我们社会应有的权威,我们的自由应当是为集体的自由,正如白凡先生所说,不是在公园里折花的自由,而是栽花的自由,要重新36树立被践踏的道德,就此而言,今天的教育应当同为未来而作准备的科学技术教育一起成为培养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间教育,这就是新教育。”[2]可见,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始终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应促其实现的课题,不能回避。”[3]

对于我们而言,政府也需要发挥作用,除了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要积极地推进外来文化与我国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刘自尊孔琳

(北方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4)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摘要]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侧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层次;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结合我国国情,从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2528(2003)07-0074-0

3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而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以开阔的心胸审视别国的相关成果是十分必要的。亚洲近邻新加坡,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其思想政治教育起了重要作用。尽管中新两国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但在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冲击。研究和借鉴新加坡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

新加坡地处欧亚两洲的交通要地,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独立后,新加坡人种复杂,主要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有佛教、印度教、泰米尔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这样一个人种、信仰、道德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为避免矛盾和纷争,统一国民思想,开展经济建设,新加坡政府明确指出必须使各种族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加强对新加坡的认同和归属。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纵观新加坡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但新政府针对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人们人文素质下降的状况,在80年代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内容。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国家意识的机构,在国民中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从1988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国民的爱国意识。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和国会的批准,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始终注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弘扬国家至上、社会第一、集体利益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2.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新加坡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对此新加坡政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因此新加坡通过文化再生运动反对全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所谓“东方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当然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而是经过改造和选择的现代新儒学(参见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特别是对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参见杨松:《新加坡、中国德育的几点比较》,《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更便于被各族人民所认同。新加坡坚持了东方传统文化,在此根基上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有效抵御了西方腐朽价值观,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使新加坡政府加紧修订教育规划,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全力配合。90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

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新加坡政府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涉猎了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相互衔接。不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低年级偏重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诸如《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等理论性内容,强调理论上的说教和灌输,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使得政策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新加坡政府注意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对国家的归属感,在学校里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新加坡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参观监狱、禁毒展等。而且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等。新加坡政府还经常在社会上举办“睦邻周”、“礼貌周”等各种活动,借助活动培养和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

5.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另一方面也有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保障。新加坡政府认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治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因此,新加坡在建国以来,为了根除恶习和稳定秩序,陆续制定和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并在公民中进行宣传教育。新加坡的法律很完备,涉及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抽烟等在世界许多地方法典中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相应的处罚,并严格执行(参见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页)。新加坡把思想道德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以详尽并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新加坡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各民族人民为新加坡的文明进步而团结奋斗,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感召力。我国在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要一如既往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树立国家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新加坡倡导国家利益第一和集体利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基于

其社会性质,其所谓的集体原则与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仍有所不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始终倡导集体主义的原则,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先,也要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当前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迫切需要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原则,密切团结各民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2.弘扬传统美德,丰富教育内容

我国与新加坡同为亚洲国家,同样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新加坡批判地弘扬儒家文化,很好地解决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经过广大人民的长期实践,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这其中既有封建性的糟粕,又有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的精华。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其加以区分,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东方价值观的根在中国,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仍会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只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它一定会再现夺目的光芒。

3.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规律

新加坡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大中小学全方位、分层次展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历来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也是从小抓起,但是却存在着教育内容分层不明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计划和纲要。要避免用政治教育代替思想教育,避免提出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道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先从基础层次开始,抓好社会公德的教育,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依学生的年龄和思维发展水平层层深入。

4.重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我国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部分教师往往只对内容进行简单传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很少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很少告诉学生面对具体的问题应该怎样做,更很少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和行为。新加坡注重开设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课程,组织各种学生社团进行实践活动和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使之内化为道德观念,形成道德素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和挖掘各种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将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与公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宣传说教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法制观念

新加坡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以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其思想政治教育集宣传说教与防范惩罚于一身,使得新加坡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楷模。我国现正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战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注意培养法制观念,在宣传道德规范的同时,加大相应的立法,以借助法律手段保证各项道德规范的落实。只要将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形成规范的奖惩机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第二篇: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政法学院思政班

学号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

(一)本土思想和理论

1、神道教理论教义。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这一观念的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2、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它包括:一是从中国儒学中吸收的忠、义、仁、礼、信;二是日本武士本身的天职——重义理、安天命、公平、正直、诚实、勇敢等。这些德目实际上就是日本人的理想人生指标,也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外来思想和理论

1、儒家思想。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它得到了古代日本历朝的统治者高度推崇。日本对儒学的吸收绝非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儒学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忠诚)、义(礼仪)、勇(勇敢)、信(信义)、俭(节俭)五种美德,尤其是日本统治者把儒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仁慈)”替换为“忠”,而且这里的“忠”不再意味着没有虚伪和私心的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是完全献身于自己主人的真诚,这种真诚可以达到牺牲个人生命的程度。因此,日本式的儒学完全变成了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

2、民主主义思想。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后,在教育领域也要清除战前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1946年,日本颁布了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新宪法,在1947年相应地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民主教育体制”。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是: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这种民主主义意味着价值的多样化,所以实现民主的手段也要多样化,这就是通过多渠道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根据。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员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非西方化”的道路,这些特别的内容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体现。

(一)战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从而以国家宪法和天皇敕语的最高权威形式规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精神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1、国家主义教育。日本的国家主义主要是强调:日本的国土是神赐予的,日本天皇的统治是神的意旨,天皇是神的化身,以此来树立国民的神国意识,培养国民的天皇为尊的思想。它主张,个人的一切需要、一切道德都必须从属于国家,从而培养国民的皇国观念及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

2、军国主义教育。日本的军国主义向国民灌输大国思想,号称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国是世界的统治者,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世界。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来传播军国主义思想,驱使日本国民勇敢地投入到日本所发起的“圣战”中来,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而才会有亚洲及世界人民饱受战争创伤的遗憾历史。

(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3]

这里的“政治教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公民对此理解清楚。具体内容如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新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国体教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按照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战后日本教育应当走“民主化”的道路,取消日本的任何军事教育,取消日本的国教——神教,不准把天皇的教育敕语作为教学的基础,凡有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倾向之教师“悉予罢免”。这些统治者们都不在乎,统治阶级最关心的是“捍卫国体”和保持天皇统治的政治体制。虽然二战后宪法的修改一度解除了日本天皇的国家权利,但并未消除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受到国民的崇敬,作为国民精神的体现而使国民受到鼓舞。而且,美国撤离以后,日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让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灰烬得以复燃。这种强烈的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铸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向,使得日本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把天皇当作日本国的精神象征和政治象征而崇拜,从而维系了天皇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3、集团主义教育。日本的封建武士道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衍生了两个精神胎儿,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军国主义,另一个是有理性指导的集团主义。这种日本式的集团主义把武士的“忠诚意识”升华为公民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因而“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4]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日本的社会和学校都强调树立集体观念、养成和群的性格。日本企业特别重视对职工进行富有日本特点的企业精神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职工对团体的忠心,培养团体价值观,难怪有人称日本的工作人员叫“工作狂”、“工蜂”。这种对企业的忠心意味着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忠诚,从对小团体的忠诚逐渐上升为对大团体——国家的忠诚,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推动日本飞速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文化与儿童道德的教育、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通过读书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举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协会,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隐蔽课程。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学者在评价目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高,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的多。日本企业教育的内容丰富,中

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

(四)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公民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特别是公民馆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想公民。

(五)宗教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素有“八百万神灵之国”的雅号,可见宗教之多。日本有民族宗教神道教,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宗教强调人际关系中要以“和”为贵和遵守传统道德,引导人与社会适应。宗教内,人们相互认同,互相信任,找到安全感和慰藉感,促进社会稳定,便于统治者维护。

(六)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利益集团之外的日本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极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关系,仅日本的报纸在90年代的人均占有量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四、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日本不仅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要求校长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同时,日本举办的各种家长学校或专修学校的家政科,都有专门讲授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且许多社会配合学校实施德育的规定也相继出台。(日本的德育是全民教育)

(二)实行全面主义的德育方针

这是日本德育的另一特色,它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思想观念。

第一,加强道德课教学同时,把德育目的作为各科教学、全部学校活动和一切教师工作的总目标。既避免单一道德课的缺陷,又弥补了强调全面主义但不设道德课的问题。

第二,道德课并不只是讲道德,除课堂外,还通过体育运动、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学会换位思考。

(三)强调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日本在二战前鼓吹“大和魂”,战后大举树立“高大”日本人形象,并把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忠诚团结、舍身奉献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从日本德育教科书中,可以看出日本学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同时,日本学校德育也十分重视传统道德价值观,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观念仍顽强地体现于其中,被巧妙的与“家乡建设”、“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号结合起来,并配以各时期的“民族英雄”事迹和日本发展强大的光荣史,生动可信。(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五、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保障爱国主义的永恒性,实现爱国主义的生活化。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必然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永恒主题。然而,伴随着全球化地深入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调化”,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因留于形式、留于口头、留于表面而成效不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基础教育道德教育的乡土教材建设的经验,即爱国主义的生活化、大众化、日常化,使得德育真正的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第二,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开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点,因此,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学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借鉴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特别活动课,进行阶段性分层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我们培养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人。

第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合力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来开展德育,在肯定借此我们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余,我们更应关注到学校中的相关学科课程领域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资源的不充分利用甚至巨大浪费。

我们应借鉴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性、感染性、经常性的作用的宝贵经验,增强学校教育中相关学科课程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发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组织教育、同辈群体教育等资源“无孔不入”的优势和作用,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处不在”。

第三篇:韩国思想政治教育

外来因素对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韩国作为东方文化圈中的一员,自古以来就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韩国随形势的变化,不断加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教育,广泛吸收各种外来积极因素,并使之和韩国国情结合,形成特有的国民伦理教育体系。本文从外来因素的内容、韩国如何对待来分析外来因素对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应对

(一)古代的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外来因素的作用。古代的外来因素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韩国广泛吸收,为其所用,处理的恰到好处。

在古代,韩国广泛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并结合韩国的国情,形成了现在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公元前11世纪中国周朝时起,中国文化便影响了朝鲜。7世纪纪时新罗时代就仿效汉政制建国,儒学在14世纪李朝附期达到鼎盛,那时孔孟也像在中国一样被封予极高的名誉,而汉字被作为官方文字,为贵族所垄断,这一切都使儒家伦理深深植入韩国文化之中。三国时期,高句丽很早就在中央“立太学”教育子弟,“太学”是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专门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国家最高教育机关.其时,由儒家学者所创办的私学不断兴起,承担着初等教育任务,李朝时期理学思想成为教育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培养封建官吏和教化民众。教育机关官学、私学并举,官学比较系统,在中央有成军馆和四学,成均馆为国家最高学府,课程为四书五经和诸史以及书法;私学的形式有书院、书堂,它们对普及儒学,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近现代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近现代,外来因素呈现出复杂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包括日本的殖民统治,美苏争霸、冷战格局、全球化等。它们深刻影响了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代,韩国深受日本的入侵。因此,这一时期,韩国近代教育以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主线,这其中体现了儒学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忠孝节义、民族事大的历史传统。韩国把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反日教育。

韩国曾针对日本统治时期长期推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政策所造成的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的问题,强调废除奴化教育制度,消除其影响;树立民族民主教育思想,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普遍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时的韩国军政厅学务局聘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一百多名权威人士组成朝鲜教育审议会。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其理由是:(1)要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遗毒,建设新国家,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和民族的。(2)“弘益人间”既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又与基督教的博爱,儒教的仁义,佛教的慈悲想通,包含着人类共同繁荣的理想,符合民主主义的基本精神。通过“公民课”的开设,韩国进行了反日教育,树立起民族独立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批判了日本殖民主义的“民族抹杀”政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1]

50年代到60年代,是两大阵营尖锐对立时期。战后,朝鲜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建立了两个对立的政权。韩国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企图把韩国变成冷战时期反共反华的亚洲桥头堡。李承晚政权和朴正熙政权都追随美国,实行了以反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朝鲜战争后,李承晚政权为了达到反共反人民政治目的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大肆进行“反共”教育。同时,也在学校里进行着以儒家道德思想的“三纲五常”演化而来的所谓“道义教育”。60年代朴正熙政权的改革,强化了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经济开始走上了腾飞之路。

但是,从60年代起,韩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不惜损害传统的价值观念。这样,追求变化的势不可挡的趋势成了韩国社会的主流。由于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规模涌入,这个国家旧有的风俗习惯突然受到破坏,一些好传统的中断,给通行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国不断调整,特别是《国民教育宪章》的颁布,重新确定了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为了培养出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自律的、富于创造性的韩国人,韩国进行了7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后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要求是:以教育课程为中心,以教育需求者(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所追求的培养人才的标准是:(1)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人;(2)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力的人;(3)以良好的教养为基础,发挥创造力的人;(4)在对韩国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的人;(5)以民主市民意识为基础,为共同体发展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创造力”和“为集体作贡献”互为表里,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

二、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韩国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十分重视外来因素对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学习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形成独具韩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抵制不良外来因素的影响。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视有利的外来因素与本国国情的结合在我看来,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战后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和全球化等因素。韩国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能重视有利的外来因素与本国国情的结合,为其所用。韩国是儒学文化圈国家,其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至今仍然是韩国民族精神的内核。他们把儒学渗透于民族文化之中,形成了韩国式的东方文化传统和道德品格。韩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是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的培养载体。韩国学校德育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伦理,在初中“国民伦理”课中讲授“三纲五常”基础知识。儒学文化成为了韩国抵御西方不良价值观的重要武器。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应该学习韩国的经验,不断地使外来的积极因素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形成我们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政府的强力推动

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显性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强政治倾向性的。在对待外来因素方面,韩国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此其中,韩国政府不断的调整其政策,扶植传统文化,设置机构研究文化走向,加强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

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于1978年由政府创建。其宗旨是“研究民族文化的精髓;坚定主体的历史观和健康的价值观;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坐标,弘扬民族振兴的精神,为民族文化的畅达作出贡献”。而纵观有关政治民主意识表现强烈的青少年教育活动,无不渗透着政府干预的影子。直到1993年金泳三就任民选总统时,仍提出“要重新找到我们社会应有的权威,我们的自由应当是为集体的自由,正如白凡先生所说,不是在公园里折花的自由,而是栽花的自由,要重新36树立被践踏的道德,就此而言,今天的教育应当同为未来而作准备的科学技术教育一起成为培养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间教育,这就是新教育。”[2]可见,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始终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应促其实现的课题,不能回避。”[3]

对于我们而言,政府也需要发挥作用,除了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要积极地推进外来文化与我国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

今天的儒家伦理不但体现了韩民族的精神,更成为韩国的教育主体,是韩国学校的灵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儒家伦理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儒家伦理是韩国国名教育的基础思想,儒家认为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

能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风尚。

第三,儒家伦理思想是家庭德育的重要体现。儒家的忠孝一体化思想是韩国社会的各个层

面也都贯彻着种种原则。但是,韩国也正在批判的弘扬儒家文化,努力地解决东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所以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来看,世界上儒家伦理保存得最多、最好的国家应是韩国 二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摘要: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大特点:政府主导 ,政治倾向鲜明;立足儒教传统 ,广纳

西方文明;遵循教育规律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这些特点保证了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性。针对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 ,借鉴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手:充分发挥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和政策支持;重视传统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实现传统思想现代化与马克思主

义通俗化的有机统一;重视道德实践、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素有“ 隐士之国“的韩国 ,自 20世纪 60年代以

来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江汉

边的经济奇迹 ”、“东亚经济奇迹 ” ,成为“亚洲四小

龙 ” 之一。其迅速崛起的背后,除了适时调整经济

发展战略外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重视 ,尤其是对全

民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视 ,他们用行动阐释了思想政

治教育的价值 ,培养了大批思想道德素质高 ,工作能

力强的人才 ,为经济的迅速腾飞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和活力。因此 ,了解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取其

所长 ,对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 ,充分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具有

一定意义。

一、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政府主导,政治倾向鲜明。战后的韩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清除殖民统治遗毒,唤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重塑民族精神,培养有独立国民性的人。这一任务快速而有效地完成首先要靠国家政权的支持。韩国政府把德、体、智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三大指标,把德育置于教育之首,并强调德育的民族性,这种教育理念被有些学者称为“有国籍”的教育。

韩国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政治意识被清晰地反映到学校的教育中,早在1949年大韩民国建立之初,韩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法》中第一条就是对道德教育目标的规定:教育的宗旨就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人完善其个人的品德、培养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公民应有的资格,使其成为民主国家的建设者,并努力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其中“弘益人间”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的建国精神,语出古朝鲜神话,是令天下苍生共同受益的意思。韩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课程在美国军政时期最初称《公民课》,后改为《社会生活》。通过《公

民课》的开设,韩国进行了反口教育,要求国民树立民族独立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彻底批判了日本殖民主义的“民族抹杀”政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同时,韩国政府的每次课程改革,均对德育课进行重大改进,改进的内容都集中反映了政府的兴国决心、民族复兴的强烈意识和兴国立国大计,韩国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用金泳三就任民选总统时所说的话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他说:“要重新找到我们社会应有的权威,我们的自由应当是为集体的自由……不是在公园里折花的自由,而是栽花的自由,要重新树立被践踏的道德。就此而言,今人的教育应当同为未来而准备的科学技术教育一起成为培养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间教育,这就是新教育。”正是在政府主导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它自身独特的魅力。

2.立足儒教传统,广纳西方文明。韩国的前身是朝鲜,早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时代就盛行儒家教育,及至李朝创始人李太祖把儒学国家化,使儒学变成官学和社会意识的主导形式,并用科举考试强化了它的社会控制职能,因此儒学在韩国有着很深的影响。韩国学者普遍认为,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同时,韩国又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美国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也深深影响着韩国人的思想和生活。因此,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坚持儒家文化在塑造国民品性中的基础作用,用民族精神培养有国籍的人,用传统礼仪培养有风度的韩国人,用西方的追求民主、崇尚科学、尊重个性和追求物质财富价值观培养世界公民。下面我们就以礼仪教育为例来感受韩国人的道德教育。

首先,系统地学习礼仪知识,增强礼仪意识。在韩国,小学、初中都设有《道德课》,其内容分为4个领域: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国民生活、民族生活。高中设“伦理”课,内容分为5个领域: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在中学德育课基础上系统讲授高一层次的伦理知识,结合道德问题的讨论,加强道德自律能力培养,教育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处理好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韩国大学中设有教养课,基本内容由教育部确定,设立必修课,各大学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研究状况,增加选修课,并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负责而向全校各院、系开设这些课程。通过由浅入深、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向学生提供系统的以讲述礼仪知识为基础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礼仪意识,使遵守礼仪成为他们提高个人修养的内在需要。

其次,以履行家庭礼仪为重点,将礼仪教育寓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家庭是一个人接受礼仪教育最早的地方,为此,家庭礼仪中的“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就成为韩国家庭道德教育的承点。在韩国,如果一个人不尽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一家人如果传出去任何对长辈不敬的言语,这一家人就会受到强烈的舆论谴责。因此韩国的孩子从小就被培养在家庭中相互友爱、相互尊敬的习惯。及至进入学校,幼儿园里专门开设礼仪室,幼儿跟随教师学习茶道等传统礼仪。习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教室”、礼节室,模拟生活场景,进行礼仪、礼节演示教育,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

正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以知导行的基本理论,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得韩国人具有了儒雅的风度和谦谦君子的气质,同时也正是因为传统道德教育在韩国人身上的奠基作用,使得韩国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依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能够避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保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根源子韩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的明确性、教育内容上的渐进性、教育方法上的具体性、教学环境间的相互渗透性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性。韩国思想政治课在目标确定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有所侧重。如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为主;中学阶段,以内化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为主;大学阶段则以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自律能力为主。在内容上,讲究渐进性,如小学、初中都设有《道德课》,内容虽都为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国民生活、民族生活,但各部分的内容在不同的年级,其具体表现却不同:如三年级的个人生活内容是:清洁、卫生和整齐;尽到自己的责任;保存物品。六年级的则是要勤奋和竭尽全力;尊重生命。在教育方法上,在进行必要的理论灌输后,强调道德实践和道德活动的展开,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学校把灌输爱国主义与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开展的“睦邻周”、“礼貌周”活动,强化学生与人为善、互助友爱、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将课堂活动、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相结合,以此来使学生习得的抽象道德教条,内化为个人内心感悟,并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的开发利用上,尤其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资源的整合,重视环境育人。《韩国青少年宪章》中明确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任务,并采取切实、具体的方法贯彻执行。如学校成立家长联谊会,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教育作用;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一体的互助合作、共同活动的文明社区等。

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充分发挥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提炼为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因此,国家要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就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重新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传家宝,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因此,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方向和主要内容,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自己独特力量的源泉所在,基于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可靠的思想基础。其次,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智力

支持和政策咨询的作用。最后,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

2.重视传统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传统思想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统一。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用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国家至上主义思想:“使国家权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避免或克服了急剧变革过程中引起的社会失序现象和发展性危机,加强了对分散的经济与政治资源的宏观控制,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调整了各利益集团的冲突;促进了社会整合”。同时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民精神的重要内容。不过,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纯依靠传统,而是在立足传统的同时将东方儒家伦理道德与西方民主理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较为适合本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道路。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道”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在学校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以此构建和谐家庭;以传统的“礼仪”教育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更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将枯燥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在理论指导中体验生活的幸福。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就要求在家庭教育中,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家庭中老人的教育观念,学会科学理性地爱孩子,给孩子施爱的机会,保护好孩子道德情感的萌芽,不要将其窒息在爱的温室里。给传统“孝道”的成长,提供合适的条件,让尊老爱幼的幼苗长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大树。在社会教育方面要倡导人人讲文明、人人懂礼仪的文明风尚,让礼仪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重在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重视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3.重视道德实践,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益于他们重视实践,从切实可行的小事做起,注重道德情感的激发和道德习惯的养成。相比之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发育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培养目标上过于笼统,缺少可操作性;在教育方法上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性;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不够合理,缺少整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上把道德教育生活化,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做起,从每个人做起。重视教育的整体性,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的有机教育系统,将学生的道德操行表现与其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整合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而将外在的道德约束变为内在的道德需要。注重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开展各种各样的隐形教育活动。让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让众多的人文景观激起学生改变现实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让为新中国献身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唤起学生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充分利用新时代道德模范的感染作用,让当代模范的良好品行熏染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重视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必须正视目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利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血缘伦理的亲和性以及权威性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篇:中国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摘要】

中国和新加坡同属于东方世界里的国家,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新加坡是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发展成熟,相互之间有着吸收借鉴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因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中新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对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良好的指向性作用。

【关键词】

中国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杨发艳09政教0903040070

中国和新加坡同属于东方国家,在文化上有着“东方文化”这一共同渊源。虽然两国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但在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文化根源,新加坡是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比较和研究新加坡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我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发展,《古田会议决议》是其形成的重要标志。1944年4月11日,在毛泽东和周恩来主持的报告会上,谭政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熟,由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成熟时期。在经历了“大跃进”“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后,进入拨乱反正和发展的新阶段并至今。我国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两手抓”的总方针,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全面发展,同步进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贯彻疏通引导相结合。在党的不断发展中过程中,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永恒、凝滞的,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国领导人根据时代进步,继承性、创新性地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体现人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教育的目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具有超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正向着宏观领域、未来领域、以及生活世界发展。功能也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由传承功能向创新功能发展,呈渐进与飞跃、协调与突破相结合趋势。

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经历了60年代的忽视、70年代的醒悟,在80年代,新政府针对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人们人文素质下降的状况,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公布发表,制定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调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国家意识,于此定型。从此以后,所有活动均围绕五大价值观展

开。国家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方法灵活、途径广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个人、社会、国家“三兼顾”。新加坡进行公民教育的总任务是非常明确的, 即服从、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占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 即“爱国主义”意识,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三、中新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借鉴

1、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加坡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对此新加坡政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新加坡人认识到,加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教育,是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保证新加坡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新加坡倡导 “东方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当然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而是经过改造和选择后的继承。

(1)新解 “五伦”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五伦”,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新加坡

从现代的观点从新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这五种关系,使“五伦”跟上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符合现代华的要求。首先,将父子改称为父母和子女,君臣寓意为国家和人民,则改作兄弟姐妹。其次,对“五伦”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在夫妻一伦里,提倡男女平等,摒弃了中国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强调夫妻双方相互包容、相互敬爱。在人民和国家一伦中,主要体现在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对人民有责任和义务,人民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把国家和人民相融合在一起,丢掉了传统儒家君主专制的色彩,使得儒家思想获得了当代的认可。

(2)新说“八德”

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而被赋予了现代意义的“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剔除了封建性的糟粕,添加了现代意义的精华,被各族人民所普遍认同。通过创造性的改变,新加坡坚守了“东方价值观”的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莫

大的成功。

2、新加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1)、内容上,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

新加坡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以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制定的法律法规详细具体。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随便攀折花木等不良习惯都立法规定相应处罚并严格执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战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注意培养法制观念,宣传道德规范的同时,应加大相应的立法,以借助法律手段保证各项道德规范的落实。另外,法律法规的也应不断细化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将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形成规范的奖惩机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显著的成效。

(2)、方式上,教育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同时,应增加实践性活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从理论上告诉如何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很少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和行为,以至学生面对具体的问题时不知该怎么做。新加坡注重开设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课程,组织各种学生社团进行实践活动和服务,如升降国旗、文明礼貌月活动等。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和挖掘各种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使之内化为道

德观念,形成道德素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将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与公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宣传说教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自尊, 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J].2003,7.2、郑汉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及其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五篇:中国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新加坡在教育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在教育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投资教育事业不仅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国民素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应当看到新加坡政府过分的强调教育投入存在的弊端。

新加坡采取大力投资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本国的自然资源相当匮乏,而人力资源就是唯一的资源。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唯一资源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其投资教育的主要目的,强调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功能,这样就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过分夸大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简单化。它强调了人的工具性,忽视了培养人才的目的,导致了人看不到教育在促进人的感情、意志、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对教育基本功能的认识片面。过于追求高学历、重视科学,忽视了人文,结果导致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单一认识与崇拜,弱化了教育的教化功能和传承功能。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扭曲教育的本质,其结果可想而知。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外学生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这种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不少新加坡学生前往共度学位,但是学成归国的新加坡学生所占比例非常小,有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美国或者前往更好国家发展。由此可知,新加坡政府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教育方针使得学生普遍只关心自己的前途,他们缺乏共同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能够懂得如何理解帮助他人,促进人的共同进步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更多地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和本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我国投资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以便更好的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富国强国的梦想。虽然我国与新加坡在投资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原因有一定差距,但是人力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也是彼此共同关注的。这点启示了我国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人为本,发展人的道德教育,培养爱国思想,公德意识,通过教育对人们输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下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和新加坡英语教育

    文章简介: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英语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通过回顾和介绍亚洲国家日本和新加坡的英语教育模式改革和发展概况,总结他们的发展特点,从中得......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

    思想政治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

    浅议工会参政议政的主观条件和途径工会参政议政,职工民主管理,这不仅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当......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以道德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原则。这种“道德中心论”自孔子以......

    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西方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实际上,它们通过种种渠道、方式,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目前已......

    韩国旅游团签材料和日本材料范文大全

    韩国旅游团签材料(必须提供客人真实的材料!) 申请对象:护照签发地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四省的中国公民,属于上海领区. 1.有效期半年以上的因私护照原件。 2.赴韩签证申请表(团队旅游) 3.......

    思想政治教育测试题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书面测试题 第一题:小尹,曾经迷恋网络,酷爱网络游戏,刚开始,他利用假期去网吧上网,玩游戏,玩到很晚才回家;后来索性放弃自己的课业,直接在宿舍打游戏,有时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