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西方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实际上,它们通过种种渠道、方式,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目前已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选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等方面,以寻找
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利用的有益成分。
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在远东,反共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因此,必须在日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反共防共国民的工具。中曾根康弘上台后,把“国际国家”视为他任期内的最大任务,认为实现“国际国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德育政策的出发点,要教育国民懂得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可见,无论何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
阶级民主,其政治色彩十分突出。
(一)战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设立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战后特别是近年来,日本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严重下降,出现德育危机。在政治观上,日本青年脱离政治的倾向日益明显,表现为对政治毫不关心,参政意识淡薄,正义感不强,凭个人感觉选择好恶;在理想观上,日本青年安于现状,失去远大理想抱负,表现为失去对理想追求的动力,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追求的是一种背离传统而更加现实的目标;在生活观上,日本青年贪图安逸,表现为注重享乐,追求时髦;在道德观上,传统的关心群体、正直、富有同情心及正义感的精神逐渐淡薄,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倾向不断上升,表现为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否则就袖手旁观。鉴于这些事
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重新掀起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潮。
(二)政府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达成共识
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1984年,中曾根康弘曾指出:“教育荒废”的现象实际上是青少年“心灵荒废”的表现,呼吁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曾根康弘曾亲自出马,领导日本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他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七条设想之一就是加强道德情操教育。198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日本文部省1988年度教育白皮书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文部省也曾提出,日本的教育之所以出现荒废现象,是因为“战后忽视了德育”。针对这种状况,近年来,日本下决心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战后提出的“智
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列在了突出的地位。国家全面干预
日本的“道德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如日本政府在战后确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后来又确立了特设道德教育体制;文部省实施教科书审定制度,通过审定教科书,使其内容与当时政府的政治主张相吻合。日本对其道德教育采取了国家全面干预的办法,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布置,有一整套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措施和政策。通过建立从文部省、德育研究机构、研究会、地区教育机构、学校等一整套管理体制,国家从整体上抵制消极因素的副作用,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系统化;较好地运用行政和法律的力量来加强道德教育,使之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调节所有社会机构的作用,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如2000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对现行中小学德育课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责成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对德育课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要求其在2001年以内提出关
于中小学生德育课教学的指导纲要建议等等。国家全面参与领导的力度可见一斑。加强立法
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又是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日本政府就是以立法的形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设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准绳。日本政府亲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并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执行。责权非
常明晰。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而变化,以求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学生。内容也是随着时代发展需要而不断补充和完善。除了民主主义教育、团体教育和集团主义教育三大类内容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国际意识教育
日本的国情是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深入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以此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强调“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感恩教育
在日本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孩子们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教育孩子知道感恩师长,是他们给了自己知识,启迪了自己的智慧。教育孩子知道感恩自己的朋友,是他们在自己最困难的时
候给了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渡过难关。体验性教育
日本文部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力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养成内在的道德性。主要内容有:自然体验、家务劳动体验和耐苦生活体
验等。
日本文部省在1997年实施了“青少年野外教育推进事业”,在全国范围开展让青少年走向野外进行自然体验活动,规定每年7月20日至8月19日为“青少年野外教育体验活动月”,以此使青少年形成刻苦、忍耐、自治、自理等刚强之心和积极向上进取之心。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精神,日本学校给中小学生人为地设置磨难课程,对青少年进行家庭劳动体验磨难教育。以此来增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在日本一些学校还开展“上山下乡”等活动。组织学
生到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岛屿和边远地区去体验艰苦生活,磨练青少年的意志,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劳动品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方位的特征,非常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辐射全社会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除学校、家庭外还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宗教教育、社区和社会工作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
要有:灌输性、渗透性、体验性、疏导性和全方位性。它的方法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相结合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表现是: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为了解决道德危机,以“个人主义”道德观为文化传统主体的日本,开始把目光转向以“群体主义”道德观为文化传统主体的中国。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通过改造,“为我所用”。同时日本在大量吸收、引进中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根据本国的国情,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例如,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虽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又不是中国儒学的翻版,而是经过改造了的中国儒学的变异物。如中国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但日本强调的五个最重要的美德则是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没有突出地考虑到“仁慈”这个中国儒学所独具的特征。又如,日本在学习、吸收它国文化的过程中,拓展了现代德育内容,提出了个性教育的思想,但日本的个性教育与西方的个性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以服从、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这些都符合中国儒家教育的思想。
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动画采取的是渗透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娱乐之中进行。它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传播日本民族文化。日本动画通过对历史某一时期的还原再现,使青少年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获取了民族文化。如《浪客剑心》介绍的是明治维新时期的革命,在青少年观看过程中,武士道精神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传递。其次,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世纪福音战士》涉及基督教世界观,《幽灵公主》涉及日本传统神道教思想,《虫师》涉及神道教和佛教思想,这些动画还都涉及到探讨世界本源问题。再次,日本动画存在对伦理道德的判断。几乎在每部动画中,都有对其中人物的善恶进行讨论并作出相应的判断。由上可以看出,日本动画在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社会合力方法完成日本文部省认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社会合力方法来完成。把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形成合力,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96年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指出:“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积极利用社区的教育力量,主动接受家长和社区的支援。”如设立PTA组织(日本家长、教师协会简称)。PTA设立专门委员会和各种小组,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对学校教育提出各种意见、建议。参加该组织的成员主要有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有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商场经理、会计、艺术家、僧人、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等。还有一些社会名流也参加了该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交纳会费。该组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教育好青少年视为己任,无偿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在自愿捐助教育基金和诲人不倦方面作出了表率。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又如成立“母亲读书会”,她们定期聚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妈妈们重视看书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模范作用的发挥,再加上建立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既为孩子作了示范,又能
不断充实自己,同孩子们也有了共同的话题。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日本社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要求各地方道府县及市町村有义务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创建一定的学习环境,修建一系列社会教育设施。这些教育设施开展不同的活动,并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另外,重视利用大众媒
体和社会大环境文化生活强化德育教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研究与探讨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类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对于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与改进,将提供很好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绩效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同时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
知与行的统一。
如上所述日本文部省大力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活动。主要内容有:自然体验、家务劳动体验和耐苦生活体验等。实际上就是高度
重视知与行的统一。符合中国哲学的重行主义与知行的统一思想。
重行主义是中国哲学知行观的最主要的特点和优点。当前,我国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知与行的分离倾向,学习和借鉴日
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知与行的统一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篇: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政法学院思政班
学号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
(一)本土思想和理论
1、神道教理论教义。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这一观念的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2、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它包括:一是从中国儒学中吸收的忠、义、仁、礼、信;二是日本武士本身的天职——重义理、安天命、公平、正直、诚实、勇敢等。这些德目实际上就是日本人的理想人生指标,也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外来思想和理论
1、儒家思想。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它得到了古代日本历朝的统治者高度推崇。日本对儒学的吸收绝非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儒学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忠诚)、义(礼仪)、勇(勇敢)、信(信义)、俭(节俭)五种美德,尤其是日本统治者把儒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仁慈)”替换为“忠”,而且这里的“忠”不再意味着没有虚伪和私心的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是完全献身于自己主人的真诚,这种真诚可以达到牺牲个人生命的程度。因此,日本式的儒学完全变成了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
2、民主主义思想。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后,在教育领域也要清除战前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1946年,日本颁布了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新宪法,在1947年相应地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民主教育体制”。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是: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这种民主主义意味着价值的多样化,所以实现民主的手段也要多样化,这就是通过多渠道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根据。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员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非西方化”的道路,这些特别的内容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体现。
(一)战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从而以国家宪法和天皇敕语的最高权威形式规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精神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1、国家主义教育。日本的国家主义主要是强调:日本的国土是神赐予的,日本天皇的统治是神的意旨,天皇是神的化身,以此来树立国民的神国意识,培养国民的天皇为尊的思想。它主张,个人的一切需要、一切道德都必须从属于国家,从而培养国民的皇国观念及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
2、军国主义教育。日本的军国主义向国民灌输大国思想,号称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国是世界的统治者,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世界。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来传播军国主义思想,驱使日本国民勇敢地投入到日本所发起的“圣战”中来,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而才会有亚洲及世界人民饱受战争创伤的遗憾历史。
(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3]
这里的“政治教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公民对此理解清楚。具体内容如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新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国体教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按照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战后日本教育应当走“民主化”的道路,取消日本的任何军事教育,取消日本的国教——神教,不准把天皇的教育敕语作为教学的基础,凡有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倾向之教师“悉予罢免”。这些统治者们都不在乎,统治阶级最关心的是“捍卫国体”和保持天皇统治的政治体制。虽然二战后宪法的修改一度解除了日本天皇的国家权利,但并未消除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受到国民的崇敬,作为国民精神的体现而使国民受到鼓舞。而且,美国撤离以后,日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让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灰烬得以复燃。这种强烈的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铸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向,使得日本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把天皇当作日本国的精神象征和政治象征而崇拜,从而维系了天皇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3、集团主义教育。日本的封建武士道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衍生了两个精神胎儿,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军国主义,另一个是有理性指导的集团主义。这种日本式的集团主义把武士的“忠诚意识”升华为公民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因而“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4]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日本的社会和学校都强调树立集体观念、养成和群的性格。日本企业特别重视对职工进行富有日本特点的企业精神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职工对团体的忠心,培养团体价值观,难怪有人称日本的工作人员叫“工作狂”、“工蜂”。这种对企业的忠心意味着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忠诚,从对小团体的忠诚逐渐上升为对大团体——国家的忠诚,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推动日本飞速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文化与儿童道德的教育、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通过读书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举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协会,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隐蔽课程。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学者在评价目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高,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的多。日本企业教育的内容丰富,中
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
(四)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公民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特别是公民馆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想公民。
(五)宗教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素有“八百万神灵之国”的雅号,可见宗教之多。日本有民族宗教神道教,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宗教强调人际关系中要以“和”为贵和遵守传统道德,引导人与社会适应。宗教内,人们相互认同,互相信任,找到安全感和慰藉感,促进社会稳定,便于统治者维护。
(六)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利益集团之外的日本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极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关系,仅日本的报纸在90年代的人均占有量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四、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日本不仅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要求校长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同时,日本举办的各种家长学校或专修学校的家政科,都有专门讲授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且许多社会配合学校实施德育的规定也相继出台。(日本的德育是全民教育)
(二)实行全面主义的德育方针
这是日本德育的另一特色,它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思想观念。
第一,加强道德课教学同时,把德育目的作为各科教学、全部学校活动和一切教师工作的总目标。既避免单一道德课的缺陷,又弥补了强调全面主义但不设道德课的问题。
第二,道德课并不只是讲道德,除课堂外,还通过体育运动、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学会换位思考。
(三)强调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日本在二战前鼓吹“大和魂”,战后大举树立“高大”日本人形象,并把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忠诚团结、舍身奉献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从日本德育教科书中,可以看出日本学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同时,日本学校德育也十分重视传统道德价值观,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观念仍顽强地体现于其中,被巧妙的与“家乡建设”、“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号结合起来,并配以各时期的“民族英雄”事迹和日本发展强大的光荣史,生动可信。(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五、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保障爱国主义的永恒性,实现爱国主义的生活化。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必然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永恒主题。然而,伴随着全球化地深入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调化”,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因留于形式、留于口头、留于表面而成效不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基础教育道德教育的乡土教材建设的经验,即爱国主义的生活化、大众化、日常化,使得德育真正的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第二,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开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点,因此,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学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借鉴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特别活动课,进行阶段性分层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我们培养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人。
第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合力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来开展德育,在肯定借此我们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余,我们更应关注到学校中的相关学科课程领域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资源的不充分利用甚至巨大浪费。
我们应借鉴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性、感染性、经常性的作用的宝贵经验,增强学校教育中相关学科课程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发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组织教育、同辈群体教育等资源“无孔不入”的优势和作用,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处不在”。
第三篇: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班主任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每当我读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我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仿佛满腔热血,跃跃欲试。是啊,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需要加强。那如何在当前的初中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呢?作为班主任,则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非常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作为一个班主任,若想真正爱护学生,那首先应该从理解学生做起,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平等立场上同他们谈话、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班主任设身处地的能为孩子着想那么,教育工作就会主动而有效,尤其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1.放大优点,缩小缺点
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无比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鼓励,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赞美。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成绩不好的学生优点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去发现后进生的优点,诱发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后进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2.对青少年多一点耐心
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学习反应比较慢,在教育时机未出现时,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当他们的优点呈现时,要紧紧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因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最容易打动他们,此时的教育效果最佳。
二、用大爱无疆的心态关爱学生
关心、理解每一个学生,用大爱无疆的心态关爱学生,将会让你的教育事半功倍。事实证明,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做到严而有格,无规矩不成方圆。严而有情,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只有真正尽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敬重,班集体的总体成绩也才会有较大进步。
1.教化时低下身子,与学生打成一片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课堂教学中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如果班主任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如果班主任教师在课堂上板着脸、居高临下,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敢放松去学习、回答问题了,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管理时情感投入,让学生感悟春风化雨
班主任只有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会产生班主任与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树高千尺百藤缠绕
1.对学生多一份鼓舞
有时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去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同时,对成绩不好者也要一视同仁,班主任的爱应该是公正的,不应重视优秀,漠视后近。否则受冷淡遭歧视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
2.对学生多一点关心
班主任在生活中应该多关心学生,体贴学生,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二要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世的原则,三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只有让学生充分信任你,才能了解学生心中的“结”。
3.对学生多一点爱
真心的爱不是盲目放纵,而是更加要求严格,没有原则的爱是漂亮的毒苹果,而过分的严厉也缺乏情感的交融。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但若在批评教育时讽刺、挖苦甚至辱骂、体罚,这与严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批评应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应进行恰当的批评,春雨本身就有点冷,但是往往润物细无声。
总而言之,班主任在青少年中开展教育,任重而道远,对于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来说,初中时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为了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为了青少年的明天,我们努力吧!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对图书馆工作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对图书馆工作的启示
学习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后,我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军政治工作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明白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和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特有的文化基地的功能。士官学员是军队未来的栋梁,他们是未来工作在基层、战斗在一线的主力群体,是实现“强军梦”的主体力量之一,从树立士官学员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做好士官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图书馆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这块阵地,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配合,以丰富广博的馆藏文献资源为依托,以多彩健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启示一:入脑入心方能强基固本
加强馆藏建设,把好书刊采购关。丰富的馆藏是是配合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尤其是馆藏图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论述的藏书,也有不少优秀的哲学、政治、法律类藏书,这些都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而在当前购书经费紧张和书价日益上涨的矛盾中,图书馆更要严把购书质量关,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开展图书荐购工作,在控制数量,保证质量,优化结构上下功夫。除了保证专业书刊外,还应适当选择一些优秀的人文书刊,把真正有价值,有利于提高思想素质的书刊列入购买计划,切实保证党的先进文化成果占领院校文化环境的主阵地。
编制导读书目,加强对学员的阅读指导。导读书目体现了图书馆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性,是向学员介绍馆藏优秀图书的一个很好途径。当前的学员都是十八九岁,他们思想敏捷、精力充沛,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深刻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面对浩瀚的书海和五光十色的出版物,常常茫然不知从何处着手,一本好书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者的谈话。”图书馆有针对性的编制一些导读书目,引导学员多读优秀书刊,就能够提高其思想觉悟,改善其精神消费结构,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注重沟通交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图书馆不只是借书处,最主要的是传递文化信息,与学员沟通交流的通道,面对对性格爱好迥异、文化参差不齐的士官学员,我们图书馆的每名馆员在与学员沟通交流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地位作用,多一些因人而异,多一些苦口婆心,多一些真情流露,提倡平等交流的双向互动,我们不妨忘掉彼此的上下级关系,与学员多沟通、多交流,与他们共同探讨教育中出现的困惑,营造袒露思想、平等对话的和谐氛围,以感性率真打动学员,让他们“真听”、“真信”。
启示二:方法新才能事半功倍
“方法活”提高效能。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图书馆根据士官学员的个性特点,精心设计,利用图书馆的大空间环境多渠道地举办各种讲座、专题展览、阅读辅导、好书推荐、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紧紧围绕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满足他们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积累得到升华。“模式新”打破常规。随着图书馆网络系统的不断完善,学员可以浏览图书馆网页,了解图书馆工作动态,图书馆借助图书馆网页开展好书荐购、好书推荐、留言信箱等方式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图书馆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应积极利用这种优势,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网络服务平台。
启示三:环境育人才能润物无声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图书馆环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一种存在,外在的环境能使人产生内在心理变化。整洁、优雅、舒适的环境布置对学员是无声的熏陶,能愉悦性情,产生美的享受;能陶冶情操,美化人的心灵;能催生灵感,激发求知的热情。这种有形无声的教育功能,起着潜移默化、启迪思想的作用,促进了学员文明习惯和高尚行为的形成。图书馆应重视环境布置,在大厅、走廊、过道等应设立宣传专栏,悬挂名人读书治学名言、展示学校科研成果、报道相关专业发展趋势、陈列名家和部队先进典型人物的资料等,以此来引导学员的思维和学习,让学员潜移默化取得间接的育人效果,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图书馆网页,让学员全面了解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职能,熟悉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服务设施、项目、方式以及规章制度,使大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从而树立良好的学风。
学高为师,身正为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格的力量和魅力。图书馆是传播知识和塑造文明的殿堂,是教育人的地方,图书馆馆员也是教育工作者。馆员拥有相当全面的知识和信息,才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图书馆馆员应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育人体现在平凡的服务工作中,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踏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生活作风,为学员树立模范形象,起到表率作用。
第五篇:大学生无偿献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无偿献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血液被人们誉为“生命之河”,任何人都离不开它。在目前条件下,血液还不能人工制造,只能依靠广大健康、适龄的公民来献血获取.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爱心的体现,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大学生无偿献血是以一种自愿且无偿的方式开展的活动.我国现行的献血法中明文规定献血是一种无偿献血,并非是一种义务原则.众所周知,大学生这一群体是无偿献血队伍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无偿献血意识的增强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的增强的体现,是响应国家号召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诠释.无偿献血不仅考验了一个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反映了作为一名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高低.前段时间,某地区组织对当地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大学生无偿献血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献血基本常识有一定的知晓,信息获取途径广泛,但认识的宽度和深度欠缺.在相关献血常识的调查中,准确知晓无偿献血年龄和体重要求的学生占76.6%和70.2%,比例较高;准确知晓世界献血者日和不适合献血情况的学生分别占25.9%和38.1%,比例相对较低;另2.8%的学生认为献血对身体有害;交流中也发现,大学生对献血的利弊、注意事项、可能的病发症状、权利保障等知晓度更低.访谈中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献血利弊相关知识缺乏或存在认知错误,且是影响其献血或再次献血的主要原因.还反映出大学生获取无偿献血知识和相关信息的途径广泛,以电视、宣传单、报纸、网络为主,其次是广播、他人介绍或偶然碰上等途径,多数情况为被动接受和了解.大学生无偿献血折射出来的不仅是一个群体人文意识的提高,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政治的发展,完美的诠释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大学生无偿献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发展的最好见证,更是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针对当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我们要明确此类活动的主人公是大学生,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面对各种文化席卷着大学生的思维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也是最为必要的要做的就是深入进行“三观”教育活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大学生的社会理念和社会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使当代大学生明白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大学生所发挥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作为大学生我们的青春就应该奉献在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上.从无偿献血的活动中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无偿献血的推动力,想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核心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引导,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无偿献血的内在动力.众所周知,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应该必须自觉参加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能够在广大大学生中深入人心,使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最后,,我们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科学,道德素养能更上一层楼,提高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熟悉程度,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献血观、人生观,强化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