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5:3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发展和不断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总结30年来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及丰富经验,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实现“以德治国”方略。本文结合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谈几点经验认识与启示。

【关键词】改革开放 民族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真正开启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会议,自此,中国迈入了一个新的伟大时代。与之相应,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民族高等教育,也开始走进一个新的辉煌的时代。自1978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正式确立至今,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30年发展和不断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30年来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把握30年来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服务,给予重要启示,具有深远意义。

一、30年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1.理论教育与研究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南。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内民族问题为传统研究内容,三十年来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我国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恢复中发展、在考验中前进。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恢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民族高校相继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各地民族高校不仅逐步恢复了学校正规化的马列主义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有些学校还组建了专门的马列主义教研室。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我国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应对新课题,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央讨论通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审定通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编写提纲和书稿。教材编写列入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这一时期,我们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体系;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为民族理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各民族高校积极出版相关刊物,开展专题调查和研究,各类学术会议及民族理论纷纷亮相,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民族理论政策作了12个方面的概括,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系统升级。

党的十七大根据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发展的方向,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80年4月,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必须建立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民族高等院校审时度势,在校系两级配备专门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副书记,学校党委根据情况,设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构,选拔各民族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干部,并且联合学校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工会等各方面力量,统一组织,共同工作。除了专职的两课教师以外,民族高校针对学校民族成分较多,学生生源地较广,地域和文化差异性较大的特点,还专门培训、选拔、任用了一大批各个民族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是民族高校思政工作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民族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们在同民族大学生密切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大学生的行为、要求和心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同时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

此外,各民族高校力争寻找思政教育创新点和特色。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2006年,该校首次“吃螃蟹”,摒弃了以往大学生楼管“只管门,不管人”的做法,首次聘任各高校优秀毕业生担任大学生公寓管理员,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进驻,不仅强调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纪律,更多时候,他们是以朋友的身份关心、关注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无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上取得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目前,民族高校已初步建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动态平衡的较为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3.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拓宽 方式方法趋于灵活多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高校恢复、拓展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并与大学生思想特点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等纷纷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同时,民族高校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针对民族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重点开展了民族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此同时,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口号式的、急风暴雨式的简单做法,代之以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说理教育、引导渗透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教育方法上,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采用了专题讨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各种形象化的手段,力求通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从而把党和国家提倡的方针、政策渗透、融化到各项活动中去,用健康有益的思想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在此期间,很多民族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心理咨询与辅导,网络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等一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应运而生。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一些能够彰显特色,突出亮点,注重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不断浮出水面,成效显著。21世纪以来,以“丁香园”命名的西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探索中取得重大进展,丰富生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给了民族师生一个全新的视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的建立使得各民族在校生能够倾吐心声,畅谈理想,探讨人生,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西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针对本校特色,学校自1995年起,将每年的十一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开展期间,各民族师生紧紧围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学校稳定的主题,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全面、科学地管理学生,2006年,西北民族大学突破性地聘用了一批各高校优秀毕业生担任学生公寓管理员,倡导“大学生公寓大学生管”的理念,这一举措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先河。在大学生公寓全面实施“16小时育人工程”,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和“助人成功,为学生全面成才搭建平台”的管理思想。同时还全面推行辅导员、班主任进公寓;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校园文化活动进公寓;学生会组织进公寓;学生社团和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公寓的“六进”公寓工作。总之,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向纵深方面、宏观、微观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育人体系。

二、30年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1.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30年来,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和研究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统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解疑释惑的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引导当代民族大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紧张而有益的大学生活中,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大潮。

2.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30年来,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科学技术革命的新进展以及对大学生思想认识活动规律与特点的新认识,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体制、机制以及方式方法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事实,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造新途径、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只有当改革成为一种不断重塑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日常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从外部走向内部,从意识层面走向发展层面,民族高校才能由此获得永恒和活力与效力。

3.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刻把握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确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既强调教育者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又强调尊重大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自觉践行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自觉能动作用;注重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1.积极引导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而崇高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的思想文化观、价值观随着外国商品纷至沓来,对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国外的思想文化观念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尤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此外,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应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渐出现,商品经济带来的公平、民主、平等和竞争的观念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旧体制过渡时期,竞争中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已逐渐渗透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心,他们个体需求也相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他们注重个人奋斗,独立意识增强,但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没有完全成型,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分配方式和收入的不同,激发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不理解、不满足,从而产生了很多新的矛盾,民族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作为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引导,确立主导价值观。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学生中建立起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运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社会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头脑,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2.引导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祖国观和宗教观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相对落后,闭塞偏远的民族地区,他们接受的信息量相对较少,接受信息的手段相对落后,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相对较弱,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意识,重视本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以及本民族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做事容易冲动,考虑问题也往往容易单向思维,特别是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现状和党的政策方针认识不够到位,容易出现思想的偏差。民族高校更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正确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3.大力弘扬先进的民族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校园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当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渗透到校园时,同样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每个民族总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如服饰、节日礼俗、生活习俗等引以为豪,求得自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心灵沟通和感化的工作。对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要尊重并弘扬其中优秀的民族文化,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培养民族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民族大学生在校园内往往更容易表现出抑郁、焦虑、脆弱等诸多心理问题。据西北民族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他们常见的心理障碍是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依赖等。这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等诸多方面原因有着重要的关系。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振奋精神,树立对自己、对社会的信心,消除心理困惑,减少心理震荡,克服不良的心理情绪,平衡心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实现对自身心理、个性和精神的塑造。这对民族大学生们在逆境中坚强生存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吴晶,《书写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3日 ③李新梅,《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7卷第2期 ④陈晓文,《构建和谐社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0期 ⑤叶禾友,《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6期 ⑥张晶如,《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05年福建高教论坛交流材料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郑淑红

(莆田学院初教系,福建莆田 351100)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不少问题,学校必须正视社会和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方法、内容和途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Problem Faced in University’s Idcology andPolitics Educational Wolk

at Preesent and Countermeasure

ZHENG Shu-hong

(Element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 Chian)

Key Words:university;university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university’s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al wark facees much problems at present, the school must fa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student, innorat ideologicai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methos、contendamd、educationalmedanism,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突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不少老问题依然存在,许多新问题又迅速出现,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本文依据学生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措施,希望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禆益。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时代性不强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生机和活力,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有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也必然因之变革和发展,这种变革和发展除了使原有的内容被赋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外,还必须增加一些崭新意义的内容。例如,科教兴国就使爱国主义带上了时代特征;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一个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高度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重政治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强调,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利益和个性的要求。根据我校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60%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相对偏狭和滞后,难以引起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较简单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已成为当代大 1

学生的追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制的确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然带来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社会分配不公以及不正之风的影响,再加上异质文化的渗透,东西方价值观的冲撞,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思想和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政治上趋向成熟,他们期待祖国强大,关心国家建设,拥护改革,愿意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但理想存在功利化倾向,当他们感到祖国的发展未能符合个人的愿望时,常常可能因具体问题而冲动,牢骚满腹,有的同学对中国社会注意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甚至有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但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一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问卷中,有73%大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大学生参与意识强,但集体观念弱;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所增强,但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困惑和不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负荷,社会问题带来的思想困惑,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愿望的落空,对未来前途的担忧,随之出现消极情绪,使之心理失衡,甚至极少数有厌世和反社会等不良的心理,影响学生的成长。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大都采用灌输式,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片面地视为对学生的行为的限制和规范,不善于从大学生视角进行心理分析,不善于做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问卷“你赞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是什么”时,52%的学生选择“实践体验”,35%的学生选择“谈心沟通”,16%的学生选择“观看材料”,10%学生选择其他。他们都反对静坐说教,认为这种空洞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管理,是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希望高校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引导、启发和实践。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缺乏现代化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很自然地成为学生的主要伙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传媒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了生活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互联网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目前,学校却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很好采用“多媒体”、“虚拟 ”、“三维动画”等先进技术和利用网上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弊端。58%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既有时代气息又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教学媒体较传统。希望学校能利用现代化手段给学生比较感性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高校必须正视社会客观现实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不断探索新思想、新方法,切实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

位,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化。

1.要努力营造理解学生、关怀学生的氛围。要细致入微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将被教育者置于和教育者平等的位置,以交流为途径,以沟通为方法,真正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政任务,强调认同,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如今面对一个强调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世界,我们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性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思考,指导他们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状况,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

3.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必须积极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原则。在通过规章制度等约束人的行为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导向融入其中,把自律和他律想结合。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陈旧问题,我们应该树立创新思想,注入新内容。

1.加强“两课”教学。面对世界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和争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加当代素质内容的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转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来,突出现代意识培养。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大学生要有竞争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不盲目、不从众、不唯书,敢于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勇于创造新事物、新理论和新技术。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大学生要有开阔眼界、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态。学校要增强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教育,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之道,培养学生具有开朗、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

3.专题教育要有层次性。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年级越高,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越低。这是因为不同年级学生所关注问题不同,大三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多是生活和就业,他们要求学校更多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并给予指导,而不是从大一开始就进行的没有针对性的重复内容教育。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年级心理研究,针对不同的需求,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教育,体现内容的层递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信息渠道的拓宽,过去老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注重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期望有广博的知识,渴望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自身修养。虽然他们很重视形式,十分喜欢生动活泼的形式,但他们真正注重的不是什么形式,而是内容。为什么高水平的报告学生爱听?为什么高质量的课学生爱上?就是因为内容,听了有收获。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考虑多种多样方法的同时,要认真考虑教育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有没有吸引力,信息量是否丰富等。否则活动形式再新颖独特,也会变成形式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知识为载体,从“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向“寓教于文”扩展。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律能力。“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理智选择的结

果,道德的发生、发展与个体智慧的发展是平行的,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影响的。”

(1)现代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证明,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如果学生被迫顺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其行为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品德。所以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的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学校“两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满堂灌”向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转变,针对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增强学生的道德能力。学校可结合教学,组织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竞技比赛、社团文化艺术等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考察、科技服务、智力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认识,锻炼能力。

3.细化教育和管理方法。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模式化、生活化转变,教育和管理方法就不能大而化之,必须坚持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居高临下地训人,不能采取强制的办法。教育中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随时保持心灵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态、情绪和思想,精心疏导,做到润物无声。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指示,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主动迎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网络文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确实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必须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构筑网上精神家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2.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在校园网设立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新闻时事、素质教育、专家论坛、心理健康教育、普法园地等一流板块,借助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是一把“双面刃”,它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好处,也伴随着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错误的信息和不良的思想对大学生得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影响,由欣赏到认同,有无意模仿到有意识的追求。一些大学生自控力弱,往往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刻意寻求色情暴力信息,长期沉迷于互联网中,导致道德意识弱化,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甚至走上不归路。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充分利用网络手段的同时,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管理,保证网上资料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担负起网络

(监控的责任。督导青年大学生健康上网。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既有创新的能力和较高的科学人文素质、又有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有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崇高志向、有辨别是非、抵御腐朽思想文化能力的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为把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峰.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世纪走向[J],教育学,2000,(5):104.

[2]温立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3,(12):50-51

[3]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第三篇: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析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析

一、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作为我们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的高等院校学生,他们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伟大事业的后备力量,更是我们国家向前发展的接班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前途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高低以及政治素质强弱息息相关,面对严峻的考验和多重的挑战,我们一路奋进,不断取得成绩和成果的同时,也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有许多宝贵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回顾这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我们可以划分为恢复奠基、改革发展、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四个时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奠基时期

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发展几乎始终保持步调的一致,从1978到1994年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全面恢复,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局面。真理与真理实践的大讨论,使得大学生被文革禁锢的思想战线获得了解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回到了各个高校的工作范围中来,这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奠基恢复阶段[1]。

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举措和成果包括:使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得到了重新确立、使得大学生思想政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得到了明确。由于此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粗糙而且零散,没有系统化的理论领导,所以在部分高校开始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全面恢复了马列主义课程设置和教学并组建马列主义教研室,标志着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时期

经过恢复时期的探索奋进,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党和国家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同样获得了初步的成果。随着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进入了改革发展时期,在1994年到2004年十年之间,与紧跟改革开放的脚步前进,在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于1994年印发,意见中深刻地总结了此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改进学校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主要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完善,明确党对该项教育工作的领导地位,这些基本要求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纲领[2]。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党中央在这一发展时期进一步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提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宣部、教育部在1998年共同制定的“98改革方案”并实施,标志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得到了初步的完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创新时期

经过前两个时期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第三个开拓创新时期,这一阶段的成果主要是对马列主义的学习进行深化,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更为重视,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八荣八耻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第四次调整和改革,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学科层次得到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体系的建设,也因此取得巨大成就。据相关统计,到2014年4月末,我国已经全部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并建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和体制方面的有利保障,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开拓和创新的空间,进而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建立和完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推进时期

随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2016年发布,吹响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面推进新时期的号角,新时期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面对国内外以及现今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我党不始终坚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结合,有效地探索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新路径,累积并总结出能够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可靠经验: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责任,尤其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得到贯彻落实,以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通过各个层面的部署,有效的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开展,坚持把对差异化的尊重、对不同思潮的包容对多样性的发展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进行引领的重要原则;坚持把整合力量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二、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

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这主要是得益于我们无论开展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迅速而高效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而这就是源于我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唯有高度统一的思想,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以大学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当时形势与实践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国家由上至下付出了艰苦和卓绝的努力,各类关于有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颁发,各种积极有效的举措得以实施。我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保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方针政策更加系统,由此使得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得以建立、完整的学科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专业的工作队伍日趋庞大、更为丰富教育内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最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3]。

(一)教育任务的明晰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对党和国家提出明确的教育任务坚决执行的体现。而教育任务的明晰性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探索理论实践方面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经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累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任务已经有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这主要表现为由之前的重视政治教育专为对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等政治层面的全面考察和教育;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潮,也使得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人性化,已经从开始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变为满足个体成长需求,我们可以知道,从“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开始,发展至今,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任务已经变得更为科学和系统,《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作为面向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新世纪至今,党中央颁布下发的各项文件都是以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明确任务的。

(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时期,我们所要解决的如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问题教育上,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使马列主义理论,以及四项基本原则方面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入90年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生了转变,这时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得到了强化,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各条战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坚持不懈并着重加强了形势与政策教育。21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这其中主要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思想理论成果,更是极大的丰富了教育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强调了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的教育,通过对于中国史和党史的学习,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将得到极大的升华。

(三)教育队伍的专业性

在任何历史时期,党中央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都是相当于重视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便明确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中要广泛招纳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加入进来,并号召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发挥其所能够发挥的骨干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专职和兼职政工干部的作用,并且指出,要根据各个学校以及年级的不同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政治辅导员制度以及班主任制度,要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通过做出更为详尽的规定来切实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选聘配备、培养培训、政策保障等四个方面分别能够得到提升。

(四)教育方式的开放性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逐步的从单一向综合的进行转变,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方面,同样是由单一发展成为一套科学的系统,而在教育方式上也是由内敛发展到开放的一个过程,其具体表现在,:1949年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时期是是以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这是一个少数人向多数人进行传播的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环境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空间,而多种样式的活动则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此阶段是教育方式由粗放到精细,由分散到集中,由单向到开放的重要阶段;进入到新世纪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始由双维度向多维度发展,其开放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至今来看,党中央更加重视对高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关注个体成长的同时,对于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从而能够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阐述和创新,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指明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道路,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4]。

(五)学科建设的完整性

党第一代领导人使得思想政治以及教育的理论基础得以初步形成。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及高考恢复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教育则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科学体系,更没有一个独立的学科,因此,当时对于学科建设而言,是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理论化、体系化。对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设置做出了明确指示,在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更可以培养改专业的研究生。《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在1993年10月8日由国家教委下发,开启了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建设的新征途,完整学科是需要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并且需要各条战线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其中的,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指引,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在曲折发展中获得进步,在不断的挑战中开创了学科建设的新纪元,首先在教育目标足够明晰的情况,针对目标的需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首批重点院校的学位设置中,思想政治专业已经有了本科毕业生、第二学士学位生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等,并且能够按照规定对其颁发法学或教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潮冲击和解放,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专业的接受和热爱程度也与日俱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一个完整的教育学科专业建立和发展起来了[5]。

三、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意义非凡的现实启示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都是尤为重视的,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四十年来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了非凡的现实启示意义,“四个服务”重申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四个坚持不懈”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强调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思想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三个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导向,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方式方法的要求[6]。

(一)坚守思想阵地,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随着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提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回望过去,无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各个时期涌现出的先进思潮,都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先进理论武器,因此,对于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首先是要在思想上明确方向,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提升,思想阵地的牢固是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灌输我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渠道。在丰富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知己知彼”,对于一些不健康不和谐的思维要及时纠正和教育,现阶段,我们已经步入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近期中美贸易战的打响,这更是需要全国上下能够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思想阵地的打造显得更为关键,一旦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阻力。所以就现阶段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前沿,如果能够对其方向进行正确把握,将对于我们国家的富强和复兴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7]。

(二)推进理论武装,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色

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也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鼓舞和指引,何为初心,何为使命?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这指的是对于先进理论的信任和依赖,并且对新的理论武装的期待和探索,只有将前辈们总结和留下的理论光辉进行全面的收纳,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而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对于理论成果这种意识形态层面的结晶更是如此,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兼容并包,通过对新的理论进行吸收和学习,并对之前的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这样才能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获得成功。而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更能促使新的理论生成,由此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而现在我们去主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和更好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8]。

(三)重视队伍培养,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团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 新时期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此方面他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一具体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队伍对于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性。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队伍的培养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中,离开了家庭的约束,其发展很容易随波逐流,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更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担任务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先进理论和思想的传播和灌输,而是要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之中,以政治教育作为抓手,对大学生的成长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引,在专业学习和思想文化学习方面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只有这样,当他们离开校园走入社会之时,才能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正面的意义,因此,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团队是开展该项工作的根本手段,也是正确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能力

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之中,而从各个层面的影响来看,课改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于各种思潮的接受能力和渠道变得更加高亢和多样,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对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们毕生所努力的方向,对于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果能够开创出让大学生欣然接受的途径,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极大的促动作用。纵观现阶段的大学生,基本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时期,他们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生活条件也相对更好,所以,主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意愿将会不断的提升。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则小对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努力在新形势下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对时下学生关注的重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作为突破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们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并摒弃灌输的方法,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合理的借助新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使其能够真正的从内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五)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完善的体制,健全的机制,都是开展工作获得成效的基础,现阶段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已经日臻完善,其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已经成为了必修科目,这对于学科建设而言是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参考作用的,在十九大召开之后,我们更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日臻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体制和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体制建设,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科研、学科、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环境等方面环节和过程的育人功能,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机制,改进激励机制,强化实施保障,完善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和整体,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体制,要成为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要成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0]。参考文献

[1]何育静.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概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5):72-73+105.[2]程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J].学术论坛,2010,33(03):181-185.[3]叶绍灿,汪国林.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72-74.[4]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N].人民日报,2008-08-06(011).[5]胡聪干.浅谈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商品与质量,2010(S5):112.[6]侯丽羽.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02):123-129.[7]袁利平,陈少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时代转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8(01):17-24+124.[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维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92-96.[9]付鑫,杨洋,王昭.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22):84.[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第四篇: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西方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实际上,它们通过种种渠道、方式,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目前已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选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等方面,以寻找

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利用的有益成分。

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在远东,反共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因此,必须在日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反共防共国民的工具。中曾根康弘上台后,把“国际国家”视为他任期内的最大任务,认为实现“国际国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德育政策的出发点,要教育国民懂得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可见,无论何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

阶级民主,其政治色彩十分突出。

(一)战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设立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战后特别是近年来,日本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严重下降,出现德育危机。在政治观上,日本青年脱离政治的倾向日益明显,表现为对政治毫不关心,参政意识淡薄,正义感不强,凭个人感觉选择好恶;在理想观上,日本青年安于现状,失去远大理想抱负,表现为失去对理想追求的动力,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追求的是一种背离传统而更加现实的目标;在生活观上,日本青年贪图安逸,表现为注重享乐,追求时髦;在道德观上,传统的关心群体、正直、富有同情心及正义感的精神逐渐淡薄,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倾向不断上升,表现为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否则就袖手旁观。鉴于这些事

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重新掀起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潮。

(二)政府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达成共识

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1984年,中曾根康弘曾指出:“教育荒废”的现象实际上是青少年“心灵荒废”的表现,呼吁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曾根康弘曾亲自出马,领导日本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他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七条设想之一就是加强道德情操教育。198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日本文部省1988教育白皮书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文部省也曾提出,日本的教育之所以出现荒废现象,是因为“战后忽视了德育”。针对这种状况,近年来,日本下决心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战后提出的“智

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列在了突出的地位。国家全面干预

日本的“道德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如日本政府在战后确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后来又确立了特设道德教育体制;文部省实施教科书审定制度,通过审定教科书,使其内容与当时政府的政治主张相吻合。日本对其道德教育采取了国家全面干预的办法,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布置,有一整套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措施和政策。通过建立从文部省、德育研究机构、研究会、地区教育机构、学校等一整套管理体制,国家从整体上抵制消极因素的副作用,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系统化;较好地运用行政和法律的力量来加强道德教育,使之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调节所有社会机构的作用,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如2000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对现行中小学德育课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责成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对德育课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要求其在2001年以内提出关

于中小学生德育课教学的指导纲要建议等等。国家全面参与领导的力度可见一斑。加强立法

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又是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日本政府就是以立法的形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设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准绳。日本政府亲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并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执行。责权非

常明晰。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而变化,以求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学生。内容也是随着时代发展需要而不断补充和完善。除了民主主义教育、团体教育和集团主义教育三大类内容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国际意识教育

日本的国情是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深入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以此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强调“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感恩教育

在日本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孩子们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教育孩子知道感恩师长,是他们给了自己知识,启迪了自己的智慧。教育孩子知道感恩自己的朋友,是他们在自己最困难的时

候给了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渡过难关。体验性教育

日本文部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力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养成内在的道德性。主要内容有:自然体验、家务劳动体验和耐苦生活体

验等。

日本文部省在1997年实施了“青少年野外教育推进事业”,在全国范围开展让青少年走向野外进行自然体验活动,规定每年7月20日至8月19日为“青少年野外教育体验活动月”,以此使青少年形成刻苦、忍耐、自治、自理等刚强之心和积极向上进取之心。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精神,日本学校给中小学生人为地设置磨难课程,对青少年进行家庭劳动体验磨难教育。以此来增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在日本一些学校还开展“上山下乡”等活动。组织学

生到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岛屿和边远地区去体验艰苦生活,磨练青少年的意志,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劳动品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方位的特征,非常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辐射全社会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除学校、家庭外还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宗教教育、社区和社会工作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

要有:灌输性、渗透性、体验性、疏导性和全方位性。它的方法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相结合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表现是: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为了解决道德危机,以“个人主义”道德观为文化传统主体的日本,开始把目光转向以“群体主义”道德观为文化传统主体的中国。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通过改造,“为我所用”。同时日本在大量吸收、引进中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根据本国的国情,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例如,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虽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又不是中国儒学的翻版,而是经过改造了的中国儒学的变异物。如中国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但日本强调的五个最重要的美德则是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没有突出地考虑到“仁慈”这个中国儒学所独具的特征。又如,日本在学习、吸收它国文化的过程中,拓展了现代德育内容,提出了个性教育的思想,但日本的个性教育与西方的个性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以服从、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这些都符合中国儒家教育的思想。

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动画采取的是渗透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娱乐之中进行。它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传播日本民族文化。日本动画通过对历史某一时期的还原再现,使青少年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获取了民族文化。如《浪客剑心》介绍的是明治维新时期的革命,在青少年观看过程中,武士道精神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传递。其次,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世纪福音战士》涉及基督教世界观,《幽灵公主》涉及日本传统神道教思想,《虫师》涉及神道教和佛教思想,这些动画还都涉及到探讨世界本源问题。再次,日本动画存在对伦理道德的判断。几乎在每部动画中,都有对其中人物的善恶进行讨论并作出相应的判断。由上可以看出,日本动画在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社会合力方法完成日本文部省认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社会合力方法来完成。把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形成合力,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96年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指出:“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积极利用社区的教育力量,主动接受家长和社区的支援。”如设立PTA组织(日本家长、教师协会简称)。PTA设立专门委员会和各种小组,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对学校教育提出各种意见、建议。参加该组织的成员主要有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有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商场经理、会计、艺术家、僧人、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等。还有一些社会名流也参加了该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交纳会费。该组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教育好青少年视为己任,无偿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在自愿捐助教育基金和诲人不倦方面作出了表率。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又如成立“母亲读书会”,她们定期聚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妈妈们重视看书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模范作用的发挥,再加上建立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既为孩子作了示范,又能

不断充实自己,同孩子们也有了共同的话题。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日本社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要求各地方道府县及市町村有义务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创建一定的学习环境,修建一系列社会教育设施。这些教育设施开展不同的活动,并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另外,重视利用大众媒

体和社会大环境文化生活强化德育教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研究与探讨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类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对于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与改进,将提供很好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绩效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同时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

知与行的统一。

如上所述日本文部省大力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活动。主要内容有:自然体验、家务劳动体验和耐苦生活体验等。实际上就是高度

重视知与行的统一。符合中国哲学的重行主义与知行的统一思想。

重行主义是中国哲学知行观的最主要的特点和优点。当前,我国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知与行的分离倾向,学习和借鉴日

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知与行的统一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在科学发展论坛构建和谐云南专题上的发言提纲

格桑顿珠

(2008年11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的成绩和基本经验;二是为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工作成效显著,经验丰富

云南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和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民族工作置于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高度来研究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多年来,全省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事件,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近十年来,云南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政策、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不断上升为国家的政策和经验、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等。云南民族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有的已吸收到中央文件中,为全国提供了示范和经验。中央领导在云南视察时指出:“云南民族工作在全国是叫得响的”。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生产总值达182083亿元,是1978年3162亿元的5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94元,是1978年7395元的3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452亿元,是1978年271亿元的38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13555亿元,是1978年308亿元的44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基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认真贯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多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事件,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民族地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200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5717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3%,比1978年增加11546万人;少数民族人才总量达到285万人,占全省总数的279%,比1978年增加192万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文物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加强,培育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建筑、医药、旅游等民族文化产业。

回顾30年来云南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主要体会是: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全局,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三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建立健全维护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四是坚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是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五是坚持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要求。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省委提出的:“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云南民族工作仍然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一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态势很好,但缩小与内地和发达地区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问题。2007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8154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0559元、2315元;25个边境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42%、359%,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734%、467%;7个人口较少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229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911元、1405元。二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但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因素趋于增多和复杂化。突出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交织。三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各级各部门在贯彻落实上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有些部门和领导边疆意识和民族意识不强,政策措施上的“一刀切”、“一般化”,照抄、照转、照套,使党和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优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几点启示

根据科学发展的内涵和省委关于“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要求,回顾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五点启示:

——启示之一: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完全一致的,而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必须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深化省情认识,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规律,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云南民族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云南边疆、民族、发展不平衡的省情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成果。解放初期,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慎重稳进”、“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制定了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政策措施,把搞好团结、消除民族隔阂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派出大批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发展生产,建立基层政权等。五十年代中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从边疆的实际出发,以团结为根本,提出了“和平协商土改”、“缓冲区土改”和“直接过渡”(即不分土地,不划阶级)等特殊政策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边疆,赢得了各族各界的支持和民心。后来,因为“文革”期间执行“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路线,批判“边疆特殊论”,在“和平协商土改”区搞民主革命补课,在“直过区”划阶级成分,在边境民族地区推行“政治边防”,大搞“划线站队”,大批边民外流,发生沙甸事件等,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对全国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平反错案冤案、恢复民族工作机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将民族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颁布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和《民族乡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同时,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强化民族工作手段,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领导、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等根本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社会不断进步,10多年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吃透两头、正视差距、完善思路、分类指导,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历史性机遇。在云南这样一个民族、文化、气候、物种、区域发展多样性非常突出的边疆省份,不仅要考虑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研究其它特殊性,不仅要增强发展意识,而且要牢固树立边疆、民族大局意识,使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都能坚持从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省情出发。这对于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边疆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提供重要保障。

——启示之二: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脆弱的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举措,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特别是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和散居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进一步加大,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对民族自治地方。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给予政策和投资倾斜,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到2007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美元、2000元和100亿元大关。二是对边境地区。我省有25个县(市)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有16个跨境民族,边境县少数民族人口占边境县总人口的562%。针对云南边境地区处在反分裂、反渗透、反毒品斗争最前沿的实际,从1999年开始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008年已覆盖到25个边境县,每年投入资金7500多万元。特别是从2000年起,我省对边境沿线乡镇和人口较少民族、藏区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有1248万名中小学生受益,为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提供了借鉴。在兴边富民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从2005起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30件惠民实事。据统计,2007年,边境25个县实现生产总值达43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3元。团结、和谐、繁荣的边境成为祖国的新长城。三是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几策”的特殊扶持措施。1999年,省民委对金平县者米乡拉祜族(苦聪人)实施“155”扶贫工程,经过几年的攻坚,基本解决了5000人的住房和吃饭问题。在取得经验后,于2002年开始,对我省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7个特有少数民族,实施“四通五有一消除”扶贫工程,2006年,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的1407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到2007年,共投入专项资金387亿元,完成了783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175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6元,最高的达到3000元。基诺族基本实现了整体脱贫,人口最少的独龙族告别了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的历史。四是对民族工作特殊地区建立“民族团结示范点”。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民族团结的要求,采取“党政领导、民委牵头、部门参与、群众苦干”的方式,探索在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小康社会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路子。截止2007年,全省民委系统共创建了440个示范村,呈现出民族关系和谐、邻里关系和睦、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新景象,为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了思路和经验。

实践证明,面对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内地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成为干部群众新的不平等感的重要因素,也是现阶段云南最主要的民族问题。必须坚持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发展,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坚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制定更加完善的特殊扶持措施,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

——启示之三: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因此,民族团结是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稳定,构建和谐云南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民族平等团结作为实现和保持边疆云南繁荣稳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原则,把民族平等作为执行党的政策、制定政策措施和协调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落实。二是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严格区分和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处理矛盾纠纷,要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作用,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对于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极少数别有用心挑拨民族关系的少数人,予以坚决打击。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按照“党政动手,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在平时,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多年来,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实践表明: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践科学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的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依法维护各民族平等权益;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平时工作,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多数干部群众,以“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防止把民族问题一般化、一刀切,处理方法简单粗暴、激化矛盾;坚持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提高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贯彻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为促进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构建和谐云南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

——启示之四: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少数民族干部的状况,既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云南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共78个县(市),自治地方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人口占49%。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制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的规划及政策措施,坚持以“增加数量、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目标,以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为原则,采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先进后出、破格提拔等特殊措施,拓宽培养途径,着力解决薄弱环节,真正做到大力培养、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培养造就了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密切联系群众、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他们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干部不论是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解放时的1950年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只有1600多人,到1978年达到93万人,到2007年少数民族各类人才达到285万人,占全省同类人才的279%,他们中的许多代表人士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带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代表。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与内地发展差距拉大,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不高。因此,必须坚持把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来抓,真正做到大力培养、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安宁、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启示之五:实践科学发展,必须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工作部门承担着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得到加强,从省到县成立党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设立人大、政府、政协民族工作机构,并在协调民族关系任务较重的乡设立民族工作专兼职助理员,不断健全民族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同时,专门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困难和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强化民族工作手段,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据统计,仅2002年以来,云南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累计排查和调处涉及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纠纷和隐患6000多起,为维护边疆云南的团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民族工作的一些“热点”、“难点”地区长期派驻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沙甸事件、历经百年的“黑树林”地区矛盾纠纷和巍山“永建”的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化解。

实践证明,以民族平等团结为原则处理民族问题,如果没有高效率的民族工作机构,没有高素质的民族工作队伍,就难以保障这一原则得以真正实践。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民族工作部门和干部队伍驾驭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履行好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云南的职责。

以上是我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初步体会,不足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推荐5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调查报告目录 一、引言--------------------1 二、摘要 -------------------2 三、调查技术和样本描述----3 四、调查分析--------------......

    关于征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关于征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论文的通知各院系及相关单位: 为筹备科教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上海市科技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将征集2005......

    高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总结[最终定稿]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姓名: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这一学年,我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按照校党委行政的要求,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本站推荐]

    陈老师我的论文是《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下面是我文章的结构,麻烦你看下。谢谢您了!!! 第一部分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关系 一、发挥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二、学校与社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王君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学号20101209499[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及启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隆重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回眸这30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就其实践经验之丰富,还是就其理论阐发之精彩来说,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

    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本小组成员 组长:余平组员:薛亮 吴婧芸 郭丹英 林芳 张秀平张晓俞 陈小芳 陈婷婷 林苏娟 本课题内容以及人员分配 一、余平:开篇引导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