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时间:2019-05-15 09:3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是指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传统教育方式方法以及与社会上其他部门教育方式方法所不同的地方,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其生活化传导的内容既包括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又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其法制、道德伦理以及生活的基本规范与要求,涵盖了大学生人生发展特殊阶段所需要的所有内容。其生活化的途径既包括教学育人,又包括管理育人,还包括环境育人。这种整体性还体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自从大学生入校始,学校就从指导思想、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构建了完整、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从一年级开始至毕业离校,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举措来落实和得到保障。(二)多样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个整体设计,它体现在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多方面素质需求。因此,这种生活化的手段和方法注定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它既包括课堂的教学手段,也包括课余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方式方法上,既包括文学方面的,也包括艺术方面的、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学方面的;既包括历史的、政治的,也包括社会的、道德的、伦理的教育等。这个过程是综合化的、多样化的、立体性的渗透、推进和影响的过程。(三)发展性

生活就是一个朝着更高、更完善的方向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生活的目的,不在于作为终极目标的尽善尽美,而在于永远持续的不断改善、不断成长、不断精炼的过程„„生长自身才是唯一的道德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一个模式、一种套路的机械实施,它是在总体指导思想指导下,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和学生成长需求而不断作出科学调整的动态完善过程。这里所说的发展性,既包括时代的发展需求,即党和国家根据现实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的变化,也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不断提升教育工作手段方式方法的发展完善过程。(四)人本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为追求时髦的语言和花哨的形式而创造出来的应景式的教学套路,而是时代发展、形势所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其生活化的着眼点、立足点、方式方法等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这种人本性最主要的体现是将知识和素质以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以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春风化雨般地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符合学生接受教育规律的要求,极大提高了教育的成效。(五)生活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课堂教育,也有生活教育,是教育和生活一体化的结合。我国大学生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学习与生活基本在校园内实现,足不出校即可衣食无忧,即可集中精力投身于学业,因此,在大学生的整体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了教育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教育的特点,例如,无论是在课堂的学习中,还是在所进行的课余活动中,甚至是在随意漫步于校园中或在食堂的就餐中,大学生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校为了育人所营造的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可以说,无处不是教育,无处没有教育。大学点点滴滴,处处都体现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卢雄

整合性特征

整合是与分化相对应的一种理念,它是指把分门别类的一系列要素紧密联结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结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再现现实生活或直接等同现实生活,而是重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达到实效最优化。它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基本要素的重组,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促进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升,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合力。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要素,通过人际互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等方式促进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同时,还要把学生个体看作一个整体,整合各种因素,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实现和谐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着眼于满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这正是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性的体现。

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既是人的本质性特征,又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核心。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完善与能力发展,通过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创造。它贴近生活,更能体现人文关怀,以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创造力。作为一种自主式的教育模式,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处于人生特殊阶段的这一群体,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贴进他们的心灵。当然,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使大学生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失去其独立性,而是以价值主体的身份积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体现其主体意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尊重他们的主体个性。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和生命的尊重,体现了对大学生成长的动态把握,即关照他们的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将来生活,真正对人生意义的生成具有终极意义。它要塑造的是能够充分享受和体验生活、有着丰富精神内涵和生活感觉的青年,注重在教育内容上与大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相联系,有鲜活的人文气息和生动的感情色彩,能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生长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生活只是实现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条件,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杜威认为,生活即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人就是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获得身心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能取自当下的生活,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发展生活,一让社会生活更好地延续。生活的特征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生活就是一个朝着更高,更完善的方向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在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因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它本质上就是生活的过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处于不断生长之中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和变化的生活实践。“生活的目的,不在于做为终极目标的尽善尽美,而在于永远持续的不断改善、不断成长、不断精炼的过程,„„,生长自身才是唯一的道德的`目的”,开放性特征

开放是生活本身固有的特征。人为的封闭和禁锢只能是对生活的窒息,使生活成为一汪死水,失去生命的活力。生活只有在不断流动、在不断地开拓和创造中,在向外界不断敞开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更新,才能永葆生机。既然生活是开放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正视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不能因循守旧、一味采取排斥和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生活进行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具体到大学生的微观生活也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控制型、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不可能并且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生活的变化,并善于捕捉其中蕴含的教育机会,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现实世界,认清世界的本来面目,熟悉当代世界各种生活方式与各种价值观念,使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某一环境中,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在日新月异中受益、成长。同时,还应该主动敞开大学生的视野和交往空间,给他们提供了解和认识生活、实际地参与各种有意义生活的机会。“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着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

实践性

“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过的”。②生活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人的思想品德不能在纸上谈兵的讨论中、冷眼旁观的点评中自然的形成,必须经由切身的生活体验、感悟,甚至在生活中栽上几个跟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贯彻实践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做什么,也要告诉大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更要教会大学生怎样做,特别要教会他们在面临与所学、所知的理想信念不一致的冲突时如何坚守、应对。客观地讲,我们以前的教育对人们面临生活中的冲突时的选择、坚守应对能力的培养重视是不够的。以致于很多大学生在走进社会生活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了。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单纯的说教和灌输是柔软无力的,必须坚持“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③这里的“做”即是实践。这可以让大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演习、操练,去感受、体验,并同时给以适时的指导,这样才会真正有效果。当然,这不是要取消专门的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更要注重在实践中习德、育德、养德。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问题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界定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问题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问题三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二)开放性特征

(三)实践性特征 问题四 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问题五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 21 世纪初学者们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带来的弊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本体性地位,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关注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和依据。李明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首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了阐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 1 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柳礼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观和以人为本理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无视其生活根基而坠入了理想化、形式化、知识化的迷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以,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返回到现实生活,找回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

从生活出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活、理解生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其生长点。人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变化的。现如今人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维护其在现时代条件下的合法性,就必须时刻关注生活的变化,根据变化了的生活的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最终不可避免地还要回到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使人过更美好的生活,“高于”生活,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高于一切生活,而是指用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引的美好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人过上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并不是简单地迎合现实生活,机械地反映生活,滞后性地品评生活,而是要积极正确地引导生活。按陶行知的说法,就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大家一起“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而且要用每个人自己善的生活引导其非善的生活。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对落后的生活和落后的个人的改造。这样,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点。“从 2 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实现良性互动。生活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和现实动力。当然,这里的生活起点及其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实际生活中作为“终点”的生活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生活,而是被改造了的、前进了的生活,是新的教育的起点。

(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价值论层面的理解,林德宏教授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他认为,人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人是宇宙中唯一的创造主体,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应以人的发展的标准作为评价人类言行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是目的,人是关键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①

“以人为本”就要求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彻底摒弃对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教条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目中无人”的教育模式,从而真正把人、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学科的宗旨”。

关心人就是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的现实需要。需要是人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

尊重人主要是尊重人之为人主体性地位。人不是机器,不是被奴役、被宰割、被控制的对象或工具,人是人的世界和社会的主体,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尊严。这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发展人、开发人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遗憾地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却似乎仅仅是以一种对人的外在改造、规范、约束力量的面目出现,对人的发展、开发总是不那么关 ①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注。在大中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对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政治教育是外在于学生的束缚,而不是教会学生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提高自己的政治能力。相关学者曾指出,德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依附德育、独立德育、自由德育。我国当前正处于独立德育初级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人、开发人的主要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由依附人格向独立人格的转变,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品德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应主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生活中走开,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从生活中走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个人真实生活无关的活动,无法参与个人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与个人生活异质,理所当然地受到个体当下生活的拒斥。

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其基本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人一生的生活中展开,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人的不同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他们的经济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等等——中进行,具体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我们在谈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经常讲到“5+2=0”(即五天的校内学习生活的效果被双休日的家庭生活或其他社会生活抵销),说的就是校内生活的教育和校外生活的教育不一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与能对人的思想道德发 4 生教育影响的一切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社会学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能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并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在人们物质利益意识、自我实现意识、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日益得到强化的今天,人们从心底里强烈要求人格和地位的平等,希望自己作为个体成员存在价值能够得到尊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模式,进而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巧妙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度”,才能发现并解决人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地适应社会,到主动地自我创新,最终达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科学的、有机的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无限的生命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疑是中国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了历史的伦理道德教育,并受苏式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影响,形成了远离人的主体发展需要的模式。这种模式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远离了人的生活,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教育目标过高而未能符合受教育者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其表现为理想化、圣人化,没能做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导致教育具有较多的封闭性,不能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需要。教育内容在纵向上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多讲理想少讲现实,多理论少规则;在横向上理论性、原则性过强,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运用去思考,这种状况一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了隔阂。教育形 5 式采取灌输式教育,把教育者看作唯一的主体,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他们视作消极被动接受的客体,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灌输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容易扼杀人的创造力和主体性①。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适应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期改造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集中统一,强调命令和服从,在教育上要求“我教你听,我打你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障碍,并且由于这种隔阂的存在可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通常人的思想都是多元的,好比难以定量的多元函数,即使用很科学的手段来转化人的思想,也不能象转动旋钮调节机器转动那样灵敏和准确,而必须对人们思想体系中的各要素,以及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社会、家庭,政治、经济、领导、同事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地巧妙协调,使各种要素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促使家庭和睦,同事和气,社会和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也是对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整合的调节剂、润滑剂。它对排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交流的障碍和隔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并且也是使每个社会成员实现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能够使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的谈话、化严肃的质问为风趣的聊天、化无视的冷漠为热切的关怀。最终使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既简单而更具人性化。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人,这正符合国际教育目标的要求。“学会生存”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是为了人类适应生存的需要而服务 ①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的;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学会关心” 主题,即人类教育要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人类本身。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充当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的工具,更应成为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有待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对人的素质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这就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局限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应全面关心他们心理、生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并引导人们把各种素质整合为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整体素质。人的多方面素质的内在统一的契机就是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在生活的感悟与滋养下才能实现这种统一,因为“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的生活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①。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德与才、知与识、理与情、智与能的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每个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整合社会中的各种有利教育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空间,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爱心”来增强凝聚力,发挥人们的“自我教育”来增添原动力,用人们自我意识形成的“制度”来强化约束力,用人们中的“典范”发挥影响力,用人们的“改革”力量强化创造力,用“激励”增强竞争力,用“文体活动”激发向心力。生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发显现在社会环境上,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了良性的有机循环。

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人的生活即是一个总体,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的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无法脱开其他形式、环节或方面而独自发展。单独抽出任何一种形式都会使生活世界落入抽象,都会使其走向片面”① 生活的整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体性的生活血脉相连。“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②,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而又回到生活,不是撇开生活“另立门户”的教育。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不只是知识性的德性,而是知、情、意、信、行构成的德性,“这种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③这种整个的德性是由德行确认并体现在德行之中,是生活实践中具体可感的德性,同时,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先生知、次生情、再生意、后生行的,因此,我们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里要贯彻整体性原则,主张将知、情、意、行融会贯通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之中。

其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表现在,这种教育是贯穿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的。如前所述,这种生活不是从空间上被肢解的生活,也不是从时间上被切断的生活。不能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的专门的教育,而在这些专门教育之外,则听之任之。对个人来说,这种教育是全程教育、终身教育。

最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体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接受教育,在生活实践中“互相感化、互相改造”。不能搞那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然于教育之外,仅以“道德”的化身和代言人出现。

(二)开放性特征

开放是生活本身固有的特征,人为的封闭和禁锢只能是对生活的窒息,使生活成为一汪死水,失去生命的活力。只有在不断流动,在不断地开拓和创造中,在向 ①②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90页。③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160页。

外界不断敞开的过程中,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更新,才能永葆生机。既然生活是开放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正视生活尤其是受教育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不能因循守旧、一味采取排斥和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生活进行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具体到受教育者的微观生活也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对于这些变化和新情况,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简单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更不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而杜绝和外界生活的通道,现代社会条件下,再象过去那样试图封闭人的生活,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不仅新的信息技术将造就一座座-无围墙的学校。而且,整个人类之间的交往已逾越了国界,走向全球,“地球村”和“世界公民”已不再是梦想,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型、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不可能并且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生活的变化,并善于捕捉其中蕴含的教育机会,让受教育者清楚地了解现实世界,认清世界的本来面目,熟悉当代世界各种生活方式与各种价值观念,使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某一环境中,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受益、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绝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那种不可避免撞击,而应当激起他对自己生活的思维”。同时,还应该主动敞开受教育者的视野和交往空间,给他们提供了解和认识生活实际地参与各种有意义生活的机会“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着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

(三)实践性特征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专门的理论专修所能实现的,因为“理论专修”只能学到僵死的教条,也不是脱离生活,苦心修炼,道德能力所能实现的,因为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的道德能力是不存在的。“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过的”生活的实 ①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人的思想品德不能在纸上谈兵的讨论中、冷眼旁观的点评中自然的形成,必须经由切身的生活体验、感悟,甚至在生活中栽上几个跟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政治学博士未必就能成为政治家,伦理学家也不能断言就是有道德的人”知与行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从主观方面讲,知向行的转化至少要有下面几个条件:行的意愿、行的毅力、行的能力。这几个条件离开实践的磨炼都是不可能成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将“道德”视做一种”实践一精神”,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既是一种心理素质,又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行为能力。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良好的道德并不来自认识而是来自行动,“不论公正还是勇敢,都不是自身是个什么样子,而是行为者在行动中有个什么样子。第一,他必须有所知;其次,他必须有所选择,并因其自身而选择;第三,在行动中,他必须勉力坚持到底„„公正和节制都是由于行为多次重复才保持下来。这些事情,只有在恰如公正和节制的人所做的那样做时,才可以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①。

贯彻实践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导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做什么,也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这样做,更要教会人们怎样做,特别要教会人们在面临与所学、所知的理想信念不一致的冲突时如何坚守、应对。最后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恐怕是尤为重要的。客观地讲,我们以前的教育对人们面临生活中的冲突时的选择、坚守应对能力的培养重视是不够的,以致于很多学生在走进社会生活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了。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我们这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仅仅等同于对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养成,也不能理解为仅在教育过程中引进几次作秀般的活动,它更强调的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感悟与能力的培养。正如陶行知所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这里的“做”即是实践。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单纯的说教、灌输是软弱无力的,必须坚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让受教育者到生活实践中去演习、操练,去感受、体验,同时给以适时的指导,这样才会真 ①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正有效果。当然,这不是要取消专门的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更要注重在实践中习德、育德、养德。

四、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性原则,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思想政治工作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方针原则。②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出现了淡化政治的倾向。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为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极力倡导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人们在趋利价值导向下出现了道德滑坡和行为规范失调的行为,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向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倾斜,对人们品德行为的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反而被边缘化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 ①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①邓小平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铁的纪律这些优势,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它的形成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始终不渝地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更不能松懈。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②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关系到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的最主要表现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德育。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有道德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具有德育的功能,它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同党的奋斗目标相一致,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演变为只教人们分清善恶、辨别是非、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规范的功能,而应该在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优势。

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会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与时俱进,站在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五、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①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所谓现实化就是教育目标要“贴近受教育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教育目标过高往往会使大多数受教育者失去信心,我们都曾会有这样的感觉:飘在天空的云朵再美,我们也不会徒劳地去努力摘下它。同样教育目标过高也会使受教育者失去追赶的信心,从而产生无望畏惧的心理。教育目标当然也不能仅限于人人都容易达到的水平,这样也会消磨受教育者的斗志,正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天天吃到口的美味也觉得不如以往甘甜了一样,教育目标过低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所以,我们提出教学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不可及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唾手可得境地。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体现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与现在的双重目标。

概而言之,应该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点放在“广大中间地带人群”,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从“广大中间地带人群”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需求和可能达到的标准。脱离大众实际的过低或过高的要求,尤其是那种脱离大众现实生活状况的“高、大、全”的理想化教育目标,是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其二,围绕这一基点,生成一个由基本性要求、导向性要求和升华性要求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所谓具体化是指教育内容要充实丰富,不能空洞贫乏;要有层次性变动性,不应整齐划一雷打不动。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就是要求教育内容因时因人而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因素。比如,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一味要求受教育者要听话顺从,而应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地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机变动,例如我们在非宗教场所要求要破 13 除迷信,不能求神拜佛,在宗教场所就不能盲目宣扬这样的内容,要注意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另外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授予他们不同的知识,对于胆小怕羞者要多传授勇敢大方和勇猛豁达的精神;对于鲁莽者要多告知谨慎、三思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我们的教育既要重点宣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行事规则。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感可知可践。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所谓多样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多种手段方式施教,在生活中找依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法单调,仅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施教;仅利用了课堂阵地,而没充分开发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设施实施教学,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如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通过网络阵地传递教育信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生活场景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式教育,如利用各种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庆祝、参观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要注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活动参与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使受教育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生活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或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只能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①

实践化是指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体验。因为只有当人们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 ①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生认同、敬畏或拒绝、厌恶情感时,才能理解教育的实质。突显实践化的教育原则,创设受教育者主体参与的条件,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生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2]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3]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4]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5]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7] 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9]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10] 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05年福建高教论坛交流材料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郑淑红

(莆田学院初教系,福建莆田 351100)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不少问题,学校必须正视社会和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方法、内容和途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Problem Faced in University’s Idcology andPolitics Educational Wolk

at Preesent and Countermeasure

ZHENG Shu-hong

(Element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 Chian)

Key Words:university;university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university’s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al wark facees much problems at present, the school must fa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student, innorat ideologicai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methos、contendamd、educationalmedanism,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突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不少老问题依然存在,许多新问题又迅速出现,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本文依据学生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措施,希望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禆益。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时代性不强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生机和活力,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有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也必然因之变革和发展,这种变革和发展除了使原有的内容被赋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外,还必须增加一些崭新意义的内容。例如,科教兴国就使爱国主义带上了时代特征;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一个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高度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重政治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强调,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利益和个性的要求。根据我校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60%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相对偏狭和滞后,难以引起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较简单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已成为当代大 1

学生的追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制的确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然带来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社会分配不公以及不正之风的影响,再加上异质文化的渗透,东西方价值观的冲撞,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思想和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政治上趋向成熟,他们期待祖国强大,关心国家建设,拥护改革,愿意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但理想存在功利化倾向,当他们感到祖国的发展未能符合个人的愿望时,常常可能因具体问题而冲动,牢骚满腹,有的同学对中国社会注意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甚至有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但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一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问卷中,有73%大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大学生参与意识强,但集体观念弱;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所增强,但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困惑和不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负荷,社会问题带来的思想困惑,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愿望的落空,对未来前途的担忧,随之出现消极情绪,使之心理失衡,甚至极少数有厌世和反社会等不良的心理,影响学生的成长。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大都采用灌输式,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片面地视为对学生的行为的限制和规范,不善于从大学生视角进行心理分析,不善于做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问卷“你赞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是什么”时,52%的学生选择“实践体验”,35%的学生选择“谈心沟通”,16%的学生选择“观看材料”,10%学生选择其他。他们都反对静坐说教,认为这种空洞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管理,是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希望高校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引导、启发和实践。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缺乏现代化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很自然地成为学生的主要伙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传媒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了生活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互联网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目前,学校却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很好采用“多媒体”、“虚拟 ”、“三维动画”等先进技术和利用网上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弊端。58%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既有时代气息又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教学媒体较传统。希望学校能利用现代化手段给学生比较感性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高校必须正视社会客观现实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不断探索新思想、新方法,切实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

位,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化。

1.要努力营造理解学生、关怀学生的氛围。要细致入微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将被教育者置于和教育者平等的位置,以交流为途径,以沟通为方法,真正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政任务,强调认同,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如今面对一个强调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世界,我们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性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思考,指导他们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状况,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

3.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必须积极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原则。在通过规章制度等约束人的行为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导向融入其中,把自律和他律想结合。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陈旧问题,我们应该树立创新思想,注入新内容。

1.加强“两课”教学。面对世界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和争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加当代素质内容的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转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来,突出现代意识培养。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大学生要有竞争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不盲目、不从众、不唯书,敢于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勇于创造新事物、新理论和新技术。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大学生要有开阔眼界、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态。学校要增强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教育,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之道,培养学生具有开朗、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

3.专题教育要有层次性。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年级越高,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越低。这是因为不同年级学生所关注问题不同,大三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多是生活和就业,他们要求学校更多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并给予指导,而不是从大一开始就进行的没有针对性的重复内容教育。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年级心理研究,针对不同的需求,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教育,体现内容的层递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信息渠道的拓宽,过去老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注重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期望有广博的知识,渴望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自身修养。虽然他们很重视形式,十分喜欢生动活泼的形式,但他们真正注重的不是什么形式,而是内容。为什么高水平的报告学生爱听?为什么高质量的课学生爱上?就是因为内容,听了有收获。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考虑多种多样方法的同时,要认真考虑教育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有没有吸引力,信息量是否丰富等。否则活动形式再新颖独特,也会变成形式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知识为载体,从“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向“寓教于文”扩展。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律能力。“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理智选择的结

果,道德的发生、发展与个体智慧的发展是平行的,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影响的。”

(1)现代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证明,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如果学生被迫顺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其行为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品德。所以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的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学校“两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满堂灌”向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转变,针对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增强学生的道德能力。学校可结合教学,组织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竞技比赛、社团文化艺术等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考察、科技服务、智力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认识,锻炼能力。

3.细化教育和管理方法。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模式化、生活化转变,教育和管理方法就不能大而化之,必须坚持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居高临下地训人,不能采取强制的办法。教育中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随时保持心灵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态、情绪和思想,精心疏导,做到润物无声。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指示,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主动迎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网络文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确实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必须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构筑网上精神家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2.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在校园网设立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新闻时事、素质教育、专家论坛、心理健康教育、普法园地等一流板块,借助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是一把“双面刃”,它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好处,也伴随着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错误的信息和不良的思想对大学生得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影响,由欣赏到认同,有无意模仿到有意识的追求。一些大学生自控力弱,往往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刻意寻求色情暴力信息,长期沉迷于互联网中,导致道德意识弱化,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甚至走上不归路。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充分利用网络手段的同时,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管理,保证网上资料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担负起网络

(监控的责任。督导青年大学生健康上网。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既有创新的能力和较高的科学人文素质、又有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有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崇高志向、有辨别是非、抵御腐朽思想文化能力的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为把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峰.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世纪走向[J],教育学,2000,(5):104.

[2]温立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3,(12):50-51

[3]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第四篇: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姜勇

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示,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 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其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就不能不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加以认识。

因此, 笔者通过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教育对象、队伍建设、教育内容进行分析, 探究其特点, 以便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比较复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看, 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 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也有很多是相似的。但从区域环境看,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则比内地高校要复杂的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周边国家的影响。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 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八个国家接壤, 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 周边关系十分复杂。

具体表现在, 一是这些国家中有不少民族与新疆境内的一些民族是同一个民族, 只不过是隔界而居。

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 联系比较密切。二是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宗教影响很大, 信教人口众多。如伊斯兰教在上述一些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十年来, 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迅速升温并波及到新疆。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疆周边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 形成了一些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多党制和议会制, 经济上推行资本主义私有制, 指导思想上奉行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某些国家甚至公开号召境外统一民族回归“历史祖国”。由于新疆与周边国家有着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宗教、相邻的地缘关系, 当中亚五国从前苏联独立之后, 给新疆造成一定的冲击, 同时也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事实上当中亚地区出现独立**、民族回归要求, 伊斯兰教的狂热, 暴力恐怖活动,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现象时, 都对新疆高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前苏联解体之前, 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比新疆地区好一些, 解体之后中亚五国社会出现了动荡, 其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 然而近几年, 中亚五国的经济社会有了好转, 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依靠能源开发, 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我国, 这对新疆地区不能不产生影响, 同时也给新疆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二, 民族分裂活动的影响。由于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 使新疆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企图遏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分裂中国的重点地区。为此他们专门制定了详细的旨在把新疆从中国分离出去的“西部工程计划”。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新疆各族大学生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最终达到推翻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则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幌子, 明里暗里的支持新疆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 通过多种途径对新疆进行干预和渗透, 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则成为渗透的重点,目的就是要在青少年中培植民族分裂势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他们向新疆各高校秘密传播鼓吹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动刊物、音像制品,利用互联网进行反动宣传, 并大肆进行“空中渗透”。目前, 针对新疆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广播频率已超过30多个。他们打着弘扬民族文化的招牌, 以开展文艺创作, 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来散布民族分裂思想。他们利用部分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意识, 煽动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个别腐败现象, 攻击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一些学生家庭的生活困难, 施以小恩小惠, 笼络人心。民族分裂势力的这些手段, 使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受其影响, 高校中的个别学生秘密成立分裂组织团伙, 传播反动宣传刊物, 鼓吹民族分裂思想, 参与暴力恐怖活动。

第三, 宗教对高校的影响。当前许多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新疆, 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则更为突出。其具体表现在: 一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 其中伊斯兰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而且已经渗透在民族生活的许多方面, 与民族文化、习俗等联系十分紧密。解放前, 民族教育与宗教教育几乎为一体,相互影响。解放后, 随着政教分离政策的实行, 民族教育逐渐摆脱了宗教教育的影响。但在一些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 宗教教育依然存在着, 并不时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 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二是近20多年来, 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疆和田、喀什等地区出现了伊斯兰教的狂热活动,信教群众大幅度增加, 清真寺遍地开花。仅1998年由政府部门登记在册的清真寺, 和田有4126座, 喀什有9412座, 这还不包括未经批准修建的。清真寺数量之多在中国其他地方很难见到, 在世界其它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也很少见。不少清真寺就盖在学校的周围, 有的甚至与学校仅一墙之隔。就连新疆大学在周边不到1公里的地方也有5所大的清真寺,其中最近的距新疆大学不到20米。三是民族分裂主义利用宗教向学校渗透。由于新疆高校一些少数民族学生, 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在思想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宗教意识或宗教感情。民族分裂主义看重了这一点, 加大对高校的宗教渗透。他们利用一些学生朴素的宗教感情, 引诱学生参加极端宗教组织, 大肆灌输宗教狂热和民族分裂思想, 通过信教学生在学校传播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动书刊, 诱导学生在学校里进行宗教活动, 如集体做乃玛孜、封斋、穿戴具有宗教特征的服饰。个别中毒较深的学生,甚至离校出走。正是在宗教的影响下, 新疆高校出现了信教人数增长的趋势。宗教对高校的渗透,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抵消了正面教育的应有功效,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第四, 经济文化发展差距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与内地一样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 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作用, 新疆与内地特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 其差距在逐步拉大。这种不断拉大的差距不可能不对新疆高校的师生员工有所反映,如果说过去师生们对这种差距的了解仅仅是一种数字差距, 比较间接的认识和体会。而现在, 高校的各族师生员工可以从不同的途经, 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感受这种差距, 面对差距不少师生员工在心理和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波动和不平衡。一些对新疆发展历史与现状, 对中央支持新疆的政策措施, 对世界发展状况, 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全面认识的师生员工, 往往只从现有的新疆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 甚至以这种标准用来评判民族之间的关系, 从而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怀疑, 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怀疑, 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抵触情绪。另外,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的不同还表现在某些政策环境的不同。如新疆高校根据宪法、教育法等法律有关规定, 结合新疆高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台了不允许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的规章制度, 严禁学生封斋, 做乃玛孜等。而内地一些高校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封斋、做乃玛孜等宗教活动, 当作风俗习惯对待。或者认为学生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 学校不便于干涉。内地某些高校的这种做法, 无疑给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利影响, 导致新疆高校的某些学生公开质询学校的教师: “为什么同一个国家, 却实行两种不同的政策”, “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内地学习可以从事宗教活动,而在新疆不允许”。

二、教育对象的民族性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二, 就是教育对象的民族性。一般而言, 新疆与其它少数民族省区一样, 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具有民族性的特点。然而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仍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 教育对象的民族性不仅仅体现在高校中 有许多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 而且也表现在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 一般为50%左右, 有的高校高达90%以上。在少数民族学生中, 又以维吾尔族学生占据绝大多数。只有个别高校如伊犁师范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哈萨克族学生为主要成分。汉族学生、维吾尔族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第二, 教育对象的民族文化背景具有较大的差别。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虽然具有多民族性, 但从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来看, 既属于中华民族文化, 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即汉文化和具 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正是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使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一旦出现, 显得特别敏感, 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 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 甚至有可能被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如发生在新疆某高校的学生宿舍**、球场冲突, 起因都是因为汉族学生与维吾尔族学生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引起的问题。

又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一些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上街非法游行, 则是由于民族分裂分子在学校有意制造民族矛盾, 煽动民族情绪造成的。

第三, 教育对象的民族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语言的多民族性。新疆高校无论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在日常生活场所, 各族学生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 如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学校里不同语言的存在和使用, 一方面反映了新疆高校各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 体现了民族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在新疆高校得到了全面的落实。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 尤其是来自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学校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汉语水平, 实行了汉语预科一年的制度, 进入2000年以来, 有逐步推行在各主要课程的教学方面, 提倡民族教师使用汉语授课, 辅助于民族语言, 其目的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利用汉语这个交际工具, 查阅文献资料, 开阔眼界, 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但是这并不等于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了。事实上,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 在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需使用民族语言。因为, 只有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 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专业术语为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和接受。用本民族的语言举例的案例和事实使学生容易接受, 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

第四, 教育对象的民族性还反映在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认识问题上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由于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于广大农村和牧区, 而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要落后一些, 宗教氛围更浓一些, 接受的现代观念相对要少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 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感到很多方面不适应, 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思想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多与民族宗教等问题相关。比如,“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学校信仰宗教? ”“新疆资源丰富, 每年开发了不少资源, 可是为什么我们少数民族发展还是很落后? ”“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难? ”“我们不反对竞争, 但我们与汉族竞争, 是不平等的, 因为我们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等问题。这些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 不能排除个别学生受到过民族分裂主义谬论的影响, 但绝大部分恐怕与少数民族学生关心本民族的发展, 关心自己的利益有关系。也有不少问题的形成与一些落后的陈旧的狭隘的观念影响有关。这些问题大都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或焦点问题, 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它所表达的含义绝不仅仅只是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看, 反映的是一种民族的要求或民族意识的外在显露, 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因此,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针对民族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意识, 逐步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和保守封闭的心理,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思想政治队伍发展的不平衡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三, 就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发展很不平衡, 这种发展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与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 新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数近千人, 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工作者。这支近千人的队伍无论是学历水平、科研能力、学习进修情况、现代信息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与内地院校相比, 差距较大。从学历情况看, 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5~6人, 具有硕士学位的仅有70~80人, 两者相加只占思想政治队伍总人数的8%左右。而内地高校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教师学历水平, 其博士、硕士的平均高达40%~50%。有的学校达到了70%~80%。学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教师素质的高低。从科研情况看,近5年新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工作者, 发表了许多科研和教研论文, 完成了一些科研课题, 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由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课题数量较少。承担的大多数课题以学校资助的课题为主, 等级和水平相对较低。另外, 在所完成的或正在主持的多项科研课题中, 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数量很少, 对自治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影响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微乎其微。与此相反, 内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研教研方面却在突飞猛进,近几年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 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成果。

如深圳大学的《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 北京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 武汉大学的《两课教育研究》等。这些成果不但极大地推进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 而且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另外, 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上,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师几乎有40%的人不会或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或多媒体, 只有60%的人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 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料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高校教师每年购买最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图书资料非常有限。从教师的学习进修情况来看, 新疆由于地处边远, 加之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学校的经费有限, 导致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去内地学习进修、开会的机会非常有限。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内地高校相比, 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身发展也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疆高校尽管有近千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但这近千人的思想政治队伍中有一半多是少数民族教师。少数民族教师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占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数的55%左右。由于历史的原因, 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同汉族教师队伍相比, 其学历层次、科研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全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10多个博士都是汉族教师,近百个左右的硕士绝大部分也是汉族教师,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主持者也都是汉族教师。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为汉族教师。由于少数民族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 科研成果较少, 反过来又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发展不平衡。自2000年以来随着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学位计划的实施, 新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纷纷报考攻读思想政治理论硕士学位, 不少教师通过努力获得了硕士研究生的学历。虽然教育部也多次发文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鼓励他们报考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生,但具体落实到高校, 这种要求很难实现。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每天承担大量的学生日常工作, 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复习考试;另一方面, 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原本就不是学政治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 要他们改行去学习一个他们不怎么熟悉的专业, 其难度可想而知。加之高校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在学历层次和科研成果方面要求不高, 又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 导致高校班主任、辅导员的学习进修机会很少。从而造成了这支队伍人心不稳, 素质提高缓慢。三是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同, 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发展不平衡。从新疆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情况看, 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视程度是不同 的。有些学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从人员的选配、经费的投入、机构的建设、教师进修的安排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立了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 工作业务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使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但也有个别学校不太重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 关心程度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 工作机制不协调, 教师进修得不到保障, 从而造成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定, 导致一些教师只顾上课挣钱,少数辅导员、班主任陷于学生日常事务之中, 忘记了自己本职工作的目的。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处于一种被动的或形式化的局面, 学生中的问题不断出现。

四、教育内容的双重性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四, 就是教育内容的双重性。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双重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民族性结合。新疆高校一方面必须遵照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示, 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工作方针、工作重点、工作原则、工作要求、教育的基本内容等方面, 与全国高校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走样, 才能培养出国家发展需要的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 又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点, 在教育的某些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贴近新疆社会的实际, 贴近现实的生活, 用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便于理解的民族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来教育各民族的大学生。如果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仅仅重视统一性, 而忽视民族性, 那么就可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如何在高校相结合的问题。高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必须始终高举和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并在各项工作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仅仅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难就难在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实践。如果做到了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与民 族文化相结合,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那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而这正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内容与区域性内容结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面。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具体的课程都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并配有统一的教材。坚持按照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的教学要求, 使用统一的教材安排教学,有利于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也便于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和目标, 但这仅仅是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还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有针对性地安排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更好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这方面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和《科学无神论》课程,(最近正在对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为一门课)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面, 针对学生思想问题和特点, 增加了有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课上, 补充了有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内容中增加了先进文化问题的讲解内容, 以及科学发展观与新疆生态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等等。这些补充使广大学生既了解教材上的基本内容, 又通过联系新疆的实际, 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体现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在这些方面与内地高校完全一致。

但是, 如何将这个重点与本地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则需要根据本地的区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工作。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紧扣区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重点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教育, 以及“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文化的认同, 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通过“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帮助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伟大祖国,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持民族平等, 加强民族团结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科学无神论, 努力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 在为建设新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华。正是通过重点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教育, 才使许多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性,澄清了被民族分裂主义搞乱的许多问题, 在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方面有了一定 程度的提高, “四个认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双重性的正确结合, 为维护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促进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 上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特点, 实际上揭示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这就是以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为重点, 以提高思想政治队伍的素质为关键, 以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保障, 而这正是研究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姜勇(1954-), 男, 湖南宁乡人, 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宗教理论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发布时间:2011-3-17 19:13:58

第五篇:中学生 思想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思想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并根据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这在当前环境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0引言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很广,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的类型。本文主要根据文化程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并探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对策。

1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中学阶段也就是一个人的青春期阶段,这是人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随着生理发展尤其是性的成熟,此时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渐次成熟,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地形成和定型,这为他们走向社会、步入人生定下了基调。

1.1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正处于特定的发展阶段,思想上有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调查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

1.1.1 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91%以上的学生认为“每周一学校升旗仪式”有必要,愿意参加。“假如现在有外敌入侵或有人分裂国家,使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需要大批青年应征入伍”,有83.14%的学生表示积极主动应征。”但这种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在不同的地域表现也不同,农村相对于城市就稍差一点。

1.1.2 比较关注社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中做出选择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下岗职工再就业(47%)、腐败现象严重(37%)、农民工问题(31%)。高等学校扩招、家庭收入等也是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说明中学生对于自己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大事比较关注,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1.1.3 高度认同传统道德。大部分学生都反对“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等典型错误观点。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1.2 调查发现:中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2.1 对道德判断存在偏颇。有40%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12%。有52%的中学生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中学生的社会道德观需要积极的引导。

1.2.2 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5%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己又不损人”。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提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等主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私自利行为普遍,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竟占了50%左右!

下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人的政治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一定阶级关系为依托,为一定阶级利益服......

    将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将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魏雅姝 [摘 要]当代大学生信息量大、思想活跃,在丰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加重要。但当前民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王君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学号20101209499[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逐步实现,作为建设中国的新生力量之一的高校大学生,针对这一群体的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为了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为学生上学提供了不少优惠政策,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2.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作者:金亚白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12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

    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植物保护学院王 涛学号:***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感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就要结束了。这是我三年硕士研究生的第一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