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孝位于诸德之首、百善之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把传统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并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孝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177-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突飞猛进的条件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冲击,导致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孝观念日趋淡薄。这势必会带来家庭关系紧张、社会秩序失衡的不良后果。因此,应该把传统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孝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作用的同时,启发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从而引导学生在“孝”这一情感基础上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本阐述
所谓孝文化就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和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尔雅?释训》的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由此可见,自古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传统孝文化就是指孝道以及与此相关的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问题。总的来看,传统意义上的孝可以分为从物质方面孝顺和从精神方面孝顺两大方面。其中物质方面:第一,养父母之体,即孝顺父母要赡养父母,让他们吃饱穿暖。第二,慎重地保护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是父母在这个世界上的血脉,承担着使父母的血脉得以传承的重任,因此要慎重地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在儒家看来,家庭的功能首推延续男子宗系,完不成这一重任,便是最大的不孝。精神方面的孝为:第一,养志。侍奉父母不仅要让他们吃好穿好,还要从细微的地方体察父母的感情,顺随父母的意愿。第二,葬祭以礼。就是要按照礼的要求安葬父母,祭祀父母。安葬父母,要有“哀戚之情”;祭祀父母,要有“恭敬之心”。第三,扬名显亲。古人认为,孝有大小,服劳奉养只是小孝,扬名显亲,才是大孝。创一番功德业绩,让父母跟着尊贵荣耀,才是最大的孝行。
这种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孝道超出家庭伦理生活的范畴而演变为一定的政治伦理秩序,它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维护家庭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当时封建统治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具有着封建性的因子,由此,我们对待传统孝文化时应运用文化二重分析的方法,对其加以批判继承,发挥其当代价值。
二、把传统孝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工作,它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人认同、接受、遵守并践行道德准则和规则[2]。因此,以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孝”这一情感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则和道德行为,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的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一)是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民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集体主义受到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冲击等等。西方外来文化中这些消极的因素,势必加剧了我国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必然对当代大学生的观念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冲击。加之,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部分家庭对孩子过于宠爱,容易导致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使得他们缺乏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当前大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念还没有最终定型。因而,进行合理有效的孝文化教育能帮助他们分析判别、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学校的教育中融入孝文化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关爱周围的同学、老师,从而激发学生对家庭、父母及国家的责任和爱,这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正不断地冲击着其原有的道德观,以致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正在被一部分人遗忘。其实,我们现代社会最缺乏的已经不是物质,而是道德、文化和传统的重构与弘扬。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基于血缘的对父母感恩开始,感召人们对家、国感恩,唤醒人们对父母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社会的爱,引导人们认同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基于情感基础之上的引导,有利于转变在传授政治理论、道德准则乃至法律规则等相关知识时的空洞说教和强硬灌输,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规律。因而,把传统孝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三)有利于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任何个体的发展都要以人格的培育和完善为基础,健康的情感发展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如今独生子女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对象,部分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十分淡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纠正,那么成人以后他们可能就不懂如何去爱父母,爱他人,更不会懂得珍惜家人与社会的付出。因此在教育中能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的优秀思想,以对父母家人的爱作为爱之升华的根基,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与人共处、与人合作的品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其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健全人格的高质量人才。
三、积极探索高校孝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大学生孝观念淡薄的问题,提高其道德素质,就需要在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孝的教育,进而在全社会内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推动家庭和睦与社会发展进步。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应避免空洞的说教与灌输,可以利用情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洗礼。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可以结合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和视频进行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引发情感的共鸣,激起其对父母、对他人及对国家的挚爱情感,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不孝的反面案例,让学生引以为戒,最终使他们认识到孝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要求。
此外,学校在开展孝文化教育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隐性教育资源,拓展网络教育的现代化教育平台,通过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将之渗透到环境、文化、娱乐、服务等这些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接触到教育性因素里,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积极开展与孝文化相关的节日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与传承;开展感恩系列主体活动,或者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对学生中的先进模范进行宣传与表扬,从学生身边寻找榜样,更有利于通过大学生的同理心提高其道德素养。
(二)调动家庭与社会力量,全方位支持学生提升孝德水平
孝文化的内化过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学生个人在内因上有着主动的心理趋向,更离不开外界各要素的积极参与。社会和家长不能片面地把学生的教育完全推于高校。作为父母,要切合实际地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父母应树立“亲子平等”的家庭教育观,主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这种良好和谐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威力,它是实施良好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保障。同时,父母也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带领孩子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在践行孝德、服务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是与孩子内心良性互动、积极反馈的过程,它会启发孩子主动形成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道德意识。
在调动社会力量方面,首先要利用大众传媒覆盖率高、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通过大众传媒对孝文化进行正面宣传,激励学生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当然也可以对各种孝行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批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孝观念。此外,政府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兴建以宣传孝道为主题的公园或者诗词碑林,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燃起对先祖的崇敬之情,从而在润物细无声处将孝文化融入人们情感的深处。
由此可见,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才能实现孝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的“传播性、放大性、增值性和永久性”[2]。
(三)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为行孝打下良好的基础
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社会道德个体的内化过程,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加强道德修养,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律意识,主动不断地锤炼自己的道德意志,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同时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检验所学的道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环节。当习惯转变为人的内在需要并在行动中体现出来时,良好的道德人格才得以真正形成。
总的来看,高校的孝文化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培养的主要阵地,但大学生道德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共同合力作用,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品质人才。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05年福建高教论坛交流材料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郑淑红
(莆田学院初教系,福建莆田 351100)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不少问题,学校必须正视社会和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方法、内容和途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Problem Faced in University’s Idcology andPolitics Educational Wolk
at Preesent and Countermeasure
ZHENG Shu-hong
(Element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 Chian)
Key Words:university;university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university’s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al wark facees much problems at present, the school must fa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student, innorat ideologicai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methos、contendamd、educationalmedanism,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突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不少老问题依然存在,许多新问题又迅速出现,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本文依据学生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措施,希望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禆益。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时代性不强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生机和活力,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有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也必然因之变革和发展,这种变革和发展除了使原有的内容被赋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外,还必须增加一些崭新意义的内容。例如,科教兴国就使爱国主义带上了时代特征;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一个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高度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重政治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强调,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利益和个性的要求。根据我校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60%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相对偏狭和滞后,难以引起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较简单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已成为当代大 1
学生的追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制的确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然带来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社会分配不公以及不正之风的影响,再加上异质文化的渗透,东西方价值观的冲撞,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思想和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政治上趋向成熟,他们期待祖国强大,关心国家建设,拥护改革,愿意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但理想存在功利化倾向,当他们感到祖国的发展未能符合个人的愿望时,常常可能因具体问题而冲动,牢骚满腹,有的同学对中国社会注意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甚至有片面和错误的认识;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但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一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问卷中,有73%大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大学生参与意识强,但集体观念弱;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所增强,但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困惑和不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负荷,社会问题带来的思想困惑,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愿望的落空,对未来前途的担忧,随之出现消极情绪,使之心理失衡,甚至极少数有厌世和反社会等不良的心理,影响学生的成长。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大都采用灌输式,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片面地视为对学生的行为的限制和规范,不善于从大学生视角进行心理分析,不善于做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问卷“你赞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是什么”时,52%的学生选择“实践体验”,35%的学生选择“谈心沟通”,16%的学生选择“观看材料”,10%学生选择其他。他们都反对静坐说教,认为这种空洞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管理,是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希望高校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引导、启发和实践。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缺乏现代化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很自然地成为学生的主要伙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传媒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了生活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互联网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目前,学校却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很好采用“多媒体”、“虚拟 ”、“三维动画”等先进技术和利用网上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弊端。58%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既有时代气息又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教学媒体较传统。希望学校能利用现代化手段给学生比较感性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高校必须正视社会客观现实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不断探索新思想、新方法,切实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
位,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化。
1.要努力营造理解学生、关怀学生的氛围。要细致入微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将被教育者置于和教育者平等的位置,以交流为途径,以沟通为方法,真正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政任务,强调认同,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如今面对一个强调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世界,我们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性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思考,指导他们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状况,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
3.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必须积极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原则。在通过规章制度等约束人的行为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导向融入其中,把自律和他律想结合。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陈旧问题,我们应该树立创新思想,注入新内容。
1.加强“两课”教学。面对世界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和争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加当代素质内容的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转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来,突出现代意识培养。面对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大学生要有竞争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不盲目、不从众、不唯书,敢于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勇于创造新事物、新理论和新技术。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大学生要有开阔眼界、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态。学校要增强大学生合作意识的教育,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之道,培养学生具有开朗、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
3.专题教育要有层次性。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年级越高,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越低。这是因为不同年级学生所关注问题不同,大三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多是生活和就业,他们要求学校更多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并给予指导,而不是从大一开始就进行的没有针对性的重复内容教育。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年级心理研究,针对不同的需求,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教育,体现内容的层递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信息渠道的拓宽,过去老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注重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期望有广博的知识,渴望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自身修养。虽然他们很重视形式,十分喜欢生动活泼的形式,但他们真正注重的不是什么形式,而是内容。为什么高水平的报告学生爱听?为什么高质量的课学生爱上?就是因为内容,听了有收获。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考虑多种多样方法的同时,要认真考虑教育内容是否有针对性,有没有吸引力,信息量是否丰富等。否则活动形式再新颖独特,也会变成形式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知识为载体,从“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向“寓教于文”扩展。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律能力。“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理智选择的结
果,道德的发生、发展与个体智慧的发展是平行的,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影响的。”
(1)现代教育的理论及实践证明,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如果学生被迫顺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其行为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品德。所以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的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学校“两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满堂灌”向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转变,针对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增强学生的道德能力。学校可结合教学,组织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竞技比赛、社团文化艺术等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考察、科技服务、智力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认识,锻炼能力。
3.细化教育和管理方法。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模式化、生活化转变,教育和管理方法就不能大而化之,必须坚持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居高临下地训人,不能采取强制的办法。教育中必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随时保持心灵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态、情绪和思想,精心疏导,做到润物无声。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指示,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主动迎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网络文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确实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必须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构筑网上精神家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2.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在校园网设立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新闻时事、素质教育、专家论坛、心理健康教育、普法园地等一流板块,借助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是一把“双面刃”,它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好处,也伴随着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错误的信息和不良的思想对大学生得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影响,由欣赏到认同,有无意模仿到有意识的追求。一些大学生自控力弱,往往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刻意寻求色情暴力信息,长期沉迷于互联网中,导致道德意识弱化,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甚至走上不归路。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充分利用网络手段的同时,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管理,保证网上资料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担负起网络
(监控的责任。督导青年大学生健康上网。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既有创新的能力和较高的科学人文素质、又有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有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崇高志向、有辨别是非、抵御腐朽思想文化能力的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为把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峰.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世纪走向[J],教育学,2000,(5):104.
[2]温立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3,(12):50-51
[3]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2.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解决策略;
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如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课堂的空间和场所也在不断扩展、延伸,对此,我们密切关注这些变化,积极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寻求教学活动更广泛的空间和形式,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搭建更大更多的平台。在不断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关注思政教育环体变化,初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雏形。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社会热点问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学生师范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相结合4、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本研究方向拟取得的主要突破:
在充分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方法及其过程等原理以及在结合学校及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自身已有资源,拟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理论方面: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融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着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客体的差异化、介体的现代化、环体的复杂化,深入探索优化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之策。
2.方法方面:积极借鉴社会科学“现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构建、趋势预测”的“四步”研究法,系统研究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路。
最后,在结合前述研究突破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易想和
第四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思考和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解析,提出以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的创新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导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
新时期,高等教育不仅是智力的训练和提高、个人的自我实现,更是从全人类的科技、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培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丰富创造力的综合型素质人才[1]。在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根本的导向作用,并向其它素质的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以及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交往教育、幸福教育[2]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言行规范要求通过各个方面内容的引导教育对学生进行训练和陶冶,使其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才层次越高,思想政治素质也要求越高。由此,在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时,更应注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和创新。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砥砺
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精华[3]。从内涵来看,它既涵盖了对人才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也涵盖了对人才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进取的精神信念,怀着对社会和历史的高度使命,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国家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宏伟事业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品质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下,以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励自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对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灵活应变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精神动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围中始终秉承优良的精神品质,深刻意识到要履行好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提升创新能力,做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精神动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人才的竞争将不再是数量与结构的竞争,而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
(一)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渐退
万光侠先生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灌输’为主要手段,以工具性的目的为唯一目的,以培养无个性的‘服从型’人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4]。这种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及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工作中有着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其过于强调受教育者的服从性、可塑性和统一性,导致“灌输论”“强制论”的泛滥,缺乏自我教育热情,在新时期下愈显其与时代和受教育者特征的不相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流于形式,过于理想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忽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况。长期以来,注重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注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忽视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和素质提高,注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从主观能动性引导激发。多讲理想少讲实际,多讲理论少讲规则,缺乏实践性和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当下社会背景中思考人生、实现人生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现实倾于理论
当代大学生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传统空洞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缺乏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也多被禁锢、个性多被束缚,难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偏于理论脱离现实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其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创新的诉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新的历史时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和受教育者发展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则迫在眉睫。
(一)高校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5]。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模式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的人的社会性,强调尊重人的精神性[6]。因此,这种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顺理成章的应当作为当代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工作积极践行的导向理念。
(二)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
高校应从办学育人、以人为本的层面思考,依托专业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一个与专业教育相衔接,与受教育者成长相适应、心理特征相协调、发展方向相吻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时,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落脚点,不断深化完善教育内容,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审核反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时代的鲜活性和生命力。
(三)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高校教育思想,对不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结合各学科、各层次的培养实际,制定体现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计划,由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培养模式转变。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变革,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学分制替代学年制、推行主辅修制、专业方向调整等办学特色,可使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择业标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课程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关系,加强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
(四)加强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不仅只关注“教与学”关系中的受教育者,同时也要关注教育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重点,校、院党政管理干部、班主任为辅助,创新机制,建设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技能辅导,不断加强他们的教学、科研以及理论研究的素养,使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五)营造良好的“教与学”关系和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应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活动中单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7]。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常会低估受教育者在建构人生规划和价值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则会出现受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放任自流、盲目自大、缺乏正确引导,同时无法获得成年人有益人生经验的启示、宝贵人生阅历的启迪。因此,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双向交流的教学关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地位,在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中,启发、激励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即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强大精神和不懈追求。这一切来自于受教育者对社会、国家和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受教育者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为培养重点,并为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在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应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通过理论创新与现实践行相结合,探索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充满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树立坚固的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陈锡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3(3):34-36.[2]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3]蔡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1,5:83-84.[4]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1(1):47-51.[6]宇业力,顾友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理论及其时代走向[J].教育科学,2010,26(3):87-91.[7]曹东勃.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其破解[J].高教探索,2010(5):139-147.
第五篇: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11年07月11日 09时26分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刘沧山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灿烂的九十年,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说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要靠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史还说明,中国共产党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是要把自身建设好。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挑战,从现实看是经济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党群关系、领导班子建设,从长远看是要有一大批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的高素质的接班人。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其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责任,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高校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总要求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内在要求。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提高对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义的认识,才能使工作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也才能增强工作的自觉性。
(一)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对党的信念,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不仅要在高校中发展一批批条件成熟的学生党员,使他们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要教育和帮助广大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要不断壮大学生党员队伍,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基层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才能的人才队伍,也需要这支人才队伍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要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就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特别是要抓好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高素质群体。高校需要以强有力的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石,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具有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在知识结构方面适应新形势的人才。这样高校不仅为国家输送了优秀的建设人才,而且培养出一批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合格的共产党员、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的大事。
2、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聚集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西方列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行“西化”、“分化”的战略企图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在此形势下,做好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发展优秀青年大学生入党并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任务;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保持党的蓬勃生机的一项根本措施;也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3、是高校自身发展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高校自身的发展面临着诸如办学经费、资源缺乏,贫困生比例逐年上升,就业问题日渐突出,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越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情况下,高校必须通过强化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来塑造良好的党风、校风和学风,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非党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各个环节的发展,师生共同营造积极上进,互动有序的育人环境,才能保证学校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培养合格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是第一位的,知识可以终身学习,而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可能影响一生。大学时代既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塑造信仰和品格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把高校党建纳入育人工作的环节,切实做好大学生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尽早把大学生中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充分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就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根据党章的要求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塑造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塑造良好的品性的过程。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感召力和号召力,也会对非党员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是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人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看,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涵在高校党建思想建设的范畴中,而在党的建设中,思想建设是第一位的;其次,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高校党建的工作方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共通性。比如,高校党建中的学生党员发展,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又比如,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谈心活动、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常用的工作方式,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在大学生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在大学生中发挥政治思想引导的战斗堡垒,是广大学生的政治核心。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发挥着先进性和榜样性作用,他们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参与者、组织者和操作者,而且他们自身的优秀品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示范和感召作用。
二、当前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1921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光辉灿烂的九十年,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经历了九十年的漫长岁月,为党的建设与发展,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作用,纵观这九十年的不平凡的历史,并联系当今国内外复杂形势与党的建设的实际,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更能深刻认识其长远的历史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2004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研究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新世纪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加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顺利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然而,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及新要求,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够到位。有的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视不够的问题,或者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往往比较薄弱。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中央和教育部一直注重抓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三进”的要求,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
一、空洞,没有吸引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队伍建设薄弱。搞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工作队伍是关键,有的教师不愿从事党务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教师宁肯多上课,也不愿担任班主任及辅导员。
(四)师德教育尚需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少数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有的只忙赚钱,不管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向学生鼓吹一些所谓的政治笑话、黄色笑话,甚至有的利用讲台向学生散布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不满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言论,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
(五)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单一无力。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对高校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研究探索不
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陈旧枯燥,没有吸引力,更多还是停留在说教灌输,对一些师生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析。
(六)高校扩招产生的影响。从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少数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出现了失控、半失控状态,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高校出现了真空地带。
(七)就业难及贫困产生巨大压力。就业难及贫困问题是当代大学生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扩招后大量的毕业生,使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上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跟不上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心理包袱十分沉重。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合理分担,使许多贫困大学生的家庭难以承担高校收费,许多大学生既要完成学业,又要为吃饭操心。这两个问题的客观存在,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难度和压力。
(八)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及其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运行过程中不规范,随意性大,工作责任不明晰。党委机构及人员配备也不规范,常常不落实,不到位。
(九)对大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训不够,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有的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不能保证,开展活动及政治学习不正常。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不够强。
(十)大学生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素质教育应怎样推进?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如何更见成效?没有认真研究和实践。许多高校没有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措施,把科学求实态度与改革创新精神相结合,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校的任务,就是培育合格人才,今天的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了的,也是《高等教育法》和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一定要理直气壮的坚持以德育为首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它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把学校置于党的全面领导之下才有可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领导管理体制,是长期以来高校领导管理体制探索、改革的经验总结,是体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要求的有效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党委是领导核心,重大问题一律要经过党委研究,党委实行集体领导,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统揽全局,科学民主决策,推动科学发展,同时,要积极支持校长依法管理学校,搞好日常行政工作。
(三)切实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由于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重要性,高校应该按照党章的要求,建立完善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并在实际学习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教育、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长成才的旗帜。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要定期开展党组织生活,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努力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把火,谋事布局一盘棋”。
(四)高度重视组织发展工作。高校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等,其中培养发展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就可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因此,要加强高校党校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党校的学习,最好能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学习,通过党校培训,让他们掌握党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党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本着既积极又慎重的原则,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力争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支部,毕业班毕业前党员人数占全体毕业生的比例最好能超过40%。这就要求高校党委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组织发展工作,另一方面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再一方面是创新组织发展的工作机制,对新党员加强教育,让他们不但是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入党,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将来走向社会,能去平凡的岗位闪闪发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树立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有育人责任的理念,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是教职工的天职。同时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队伍,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党务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
(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要认真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剖析新情况新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教与学互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中国高校的大学生与发达国家大学生最大的差距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要建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可以通过设置课外学分,要求大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课外文化、科技、体育活动及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参加各种讲座等活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才干,得到锻炼,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八)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构建文明平安和谐校园。大力开展结合大学生特点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科技、体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实践动手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弘扬大学精神。
(九)切实加强大学生管理。我们提倡大学生自主管理,但决不是放任自流,大学生也是学生,是中国特色大学的学生。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是要制订可行的大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大力开展谈心活动等思想政治工作;三是班主任要定期召开班会和开展班集体学习活动;四是重心下移,突出学生宿舍管理,配备专职公寓辅导员,成立公寓学生管理委员会,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五是对大学生要奖惩分明,鼓励先进,教育后进。
(十)认真做好助学帮困工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搞好助学帮困工作,确保没有一名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1、制定贫困学生学杂费减免政策,同时要有一套贫困生贫困程度的界定办法。
2、学校学费收入的10%一定要保证用于救助贫困学生。
3、制定规范措施,在银行帮助下实施助学贷款,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还贷率。
4、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救助贫困大学生,特别要争取民政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救助支持贫困学生的生活。
5、学校拿出一部分勤工助学岗位,让部分贫困学生在校内勤工俭学。对贫困学生一定要加强自强自立教育,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志气,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克服困难,用优异的成绩报答国家、社会、学校对自己的帮助。
(十一)扎实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要制定工作程序,让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各年级,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一方面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提高素质,这样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另一方面要树立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者胜劣者汰,这是自然规律;再一方面是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的形式是多样的,不一定当国家公务员才是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企业或者自主创业。
(十二)加强法纪教育。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骄子。作为公民,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有文化的一个群体,应该带头学法守法,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十三)认真抓好网络管理。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但是网络上大量的消极、黄色甚至是反动的信息,对青少年一代毒害非常大,一定要加强管理,堵住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建立党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网页,要主动占领这一块十分重要的教育阵地。
(十四)认真搞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激烈的竞争、沉重的压力、严峻的挑战,有的大学生心理出现障碍,心态不健康,受压抑,不善于与人交往,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战胜困难与挫折。
青年兴国家兴,青年强国家强。高校的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总结九十年来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首位,坚持以培育合格人才为目标。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指导研究论文党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党员先进性 党建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作为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塑造和利用党员先进性,并以其为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生就业工作服务。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既是新时期历史任务的迫切要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坚持了党员的先进性。只有坚持党员的先进性,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才有坚实的基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有保证。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全党正在深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中共贵州省委高校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要求,这里仅谈一下在高校如何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
一、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切实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党员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做好教育培养工作。要积极组织要求人党的学生认真学习并全面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实质及深刻内涵,以此武装头脑,用以指导他们的思想和学习。另外,还必须积极认真地选拔要求人党的学生优秀分子进人党校学习,让他们学习和掌握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纲领,了解党的性质、组织制度及党的组织纪律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用以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习生活,使这些要求人党的优秀学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应要求他们在学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社会组织能力,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人中国共产党。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和慎重发展的原则,近两年来,我院党总支做了大量的组织培养工作,发展了学生党员129人,其中在校生党员79人,在校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19%,基本上达到了低年级班班有党员,二、三年级班班有党小组,四年级班班有党支部的目标。除此之外,学院还成立了学生综合党支部,由作风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年轻教师担任支部书记,强化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实践证明,所发展的学生党员都能按“三个倪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维护稳定,在各项工作中都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加大力度与时俱进地做好学生党员中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工作
学生人党后,要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按时过好党组织生活,不断组织他们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现实的各项方针政策,使他们
了解政策、知道法规、遵守纪律、审时度势,在学习和工作中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使自己无愧于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要教育他们必须认真刻苦地学好各门专业知识。尤其是在我们旅游学院的专业知识课中,要求学生要加倍学好大学英语、旅游经济学、旅游写作、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法律基础,以及旅游民族学等等。为了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要求,我院还开设了形体课、礼仪礼貌课和饭店前厅运行与管理、饭店营销实务、客房运行与管理、客房和餐饮操作、旅行社经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毕业时要有英语过级证、计算机中级证、导游证、普通话证、毕业证、学位证书及有关荣誉证书,让广大学生及新培养的党员学生为旅游业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繁荣增强实在的本领和具体能力,否则就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那样,心想为人民服务,但没有实际才能和本事,不但不能服务,反而带来副作用。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作中,由于我们注重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我院自1993年创办以来,已为贵州旅游战线培养了2200余名学生,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从我院先后毕业出去的250多名学生党员,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锐意开拓创新、发挥才干。他们工作在贵州全省各地、州、市、县的旅游局、规划局、建设局、省商专、黔东南师专、黔南师大、铜仁师专,以及旅游学校、贵州各大旅行社、酒店及旅游景区等。这些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单位部门的骨干及领导,普遍受到了社会和单位的好评。
三、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展示个人才华,发展独特个性空间
为了使广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我院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组织和教育学生党员及广大同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对学生党员和广大同学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我们尤其重视组织和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大型社会活动,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深人群众。一是组织学生党员和广大同学参加学院的田径运动会,近年来曾获得团体总分一、二名的好成绩;历年组织参加学院的歌咏比赛和舞蹈比赛均获团体总分一、二名;在黑板报的评比中获第一、三名;在网络比赛中获第三名;我院根据专业上的要求,还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未来十佳导游的评选,并于最近成立了旅游协会和礼仪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二是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开始考导游证,我院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中有25%的学生已获导游证,并利用寒暑假和“五一”、“十一”黄金周时间由学院与旅行社联系后推荐到旅行社带团,对饭店专业的学生则推荐到酒店实习,让同学们熟悉、了解和掌握旅游服务行业中的各种技术技能。同学们在实习中主动把贵州的大好河山及民族风情介绍给游客,热情服务,既受到实习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同时也为今后走出校门进人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通过组织同学们参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真正知道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差什么和应该补什么,不少同学都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得来的钱买书和买电脑带回学校,使党员学生和广大同学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强了本领,提高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使他们在复杂的大千是中适应社会的变化及其发展的需要,使党员学生及广大同学具备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树立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的观点和大局意识,深
刻认识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从而树立起时刻依靠人民、处处不忘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为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贡献。超级秘书网
四、做好毕业生党员和广大学生的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
这项工作我院党政领导历来十分重视。为了拓宽就业的路子,我们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新生进校开展人学教育时,我们就给学生讲清楚旅游行业需要的是政治素质好和专业素质强的学生,特别是党员学生、普通话口语好、英语过四级和获得导游证的学生更受到旅游行业的欢迎,并把本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学有目标、做有榜样,引导新生学会规划自己,知道怎样学好专业和提升素质。落实在行动上,我们则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等等。由于加强了对新生的教育和引导,我院2005届毕业的83名学生中,英语过四、六级的占48 %,获得导游证的占33%,一次性就业率达到75%,到现在为95 %。目前,这些学生分别工作在黔东南师专、从江县旅游局以及六盘水市旅游局等单位和部门。(2)召开各种类型的毕业生会议,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的原则和办理相关手续的规定与要求等等,并要求班主任深人学生当中了解思想,做好服务,让毕业学生体会到学院是真正地关心他们。(3)经院党政领导研究,每年从元月份起就加强与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的联系,同时和历届毕业生联系,欢迎他们主动到学院来接收毕业生去工作,这样做就使贵州的旅游行业都知道贵州民族学院旅游专业有毕业生,同时也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请用人单位与毕业学生供需见面洽谈工作,根据学生的志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把毕业生分批分期推荐给用人单位。(4)做好一年一度的毕业鉴定是我们对学生关心教育,使其奋发向上、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好途径。为此,我们不但鼓励毕业学生要充满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且对毕业生四年来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纪律与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公正的评价。同时也要求毕业生写好自我鉴定,并要求毕业生文明离校。(5)要求毕业生精心准备一段与自己的经历、学历、专业和应聘职位相关的“广告词”并将其背下来,遇到面试就灵活运用。教会学生如何填写就业推荐书,怎样做面试准备,告诉他们经过训练后应有较好的气质、形象、口语及应变能力,以及怎样大方地面对企事业单位来要人和选人。同时还要求班主任主动搞好服务和管理,耐心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6)做好毕业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口语差的同学一次次面试都未被用人单位选中的情况,学院引导学生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可以转化为力量的,挫折和困难不但可以成就人生,甚至有的时候往往还成为学生走向新天地的起点。(7)为了让毕业生能有好的去向,我们每年10月至11月都组织学生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导游培训考试。由于我院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并由领导和专家进行现场导游指导,所以从我院毕业的学生中过证率居全省最高。凡考取导游证的同学,百分之百的学生能够就业。(8)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树立服务意识,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人重要日程,真抓实干。为此,我院每年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都由总支书记亲自上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高就业技巧和面试技巧,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公开给学生讲有困难找党总支,从而树立起他们就业的信心。
总而言之,由于我们加强了学生党建工作和对毕业生的教育与就业指导,我院自创办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就比较高,党员毕业生绝大部分被用人单位录用,就业率达95%以上,其他毕业生的80%以上也被相关部门录用。这些毕业生到各个单位后,安心工作,钻研业务,求实奋进,很快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从而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生党建推行结合实践的形式研究论文党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实践 党建 融入 机制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党员人数增多,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在融合的模式上做了具体的探索和尝试。
一、社会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一)社会实践能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效能
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材,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坚强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育人过程中能起到催化作用,强化了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融合“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了学生集体中的核心力量,能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政治核心的效能。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课堂
真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是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所带来的感性认识积累加速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而其平等渗透的教育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正因如此,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为有利的手段,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打上更深的烙印。
在学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园艺学院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队伍和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更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通过实践,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了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社会实践为载体,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学校或学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在学校及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中,我院组织学生党支部协办或主办各类活动,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党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极大体现。此外,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促进社会实践的活动主体多样化,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创造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支持学生自觉组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社会实践的途径和内容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应将校内社会实践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渠道,尤其要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在日常管理中,安排下班党员到各个班级中,深入了解各班具体情况,协助做好班级党、团建设工作;安排学生党员
进行志愿服务;开展帮困助学;协助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工作;协助做好文明离校;率先带头到偏远地方实习、就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院结合专业特色,承办茶文化节、花艺文化节、果蔬文化节等具有园艺特色的活动。在校园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都活跃着学生党支部的身影,学生党支部积极承办或组织各大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和参与,这些文化节已成为我院的品牌活动。如:茶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五党支部(茶学专业党员组成)主办;花艺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党员组成)协办;果蔬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一、三、四党支部(园艺专业党员组成)主办;学院团委实践部的“百花园”,也成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工作,锻炼与提高了能力,用劳动与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最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活早已远离“围墙”的模式,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校外社会实践也成为大学生课余的重要生活内容。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应先走一步,在社会实践中起骨干作用,学院党委根据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设立专项实践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等,重视培育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进性意识、学习意识和模范意识,激发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热情。
学院党委十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2006年暑假期间,园艺学院共有138人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院总人数的15.42%。其中三四年级参与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2.34%;2007年,学院共有197人,共11支队伍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校队伍的近11%。参与人数占学院总人数的18.45%,其中三四年级所占比例为93.42%。实践内容丰富多彩,有科技下乡、支教、结合专业实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志愿者服务、受灾调查、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涉及面广。在这些社会实践中,队员们更多的收获是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农民,深入生产过程,将专业理论运用于实际,即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又服务了社会。同时,学院党委也积极鼓励同学们走进第二课堂,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仅在2006年,就申报了34项科技创新课题,为全校之最。超级秘书网
(三)强化社会实践的效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是提升活动质量、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在学生党建工作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应重视从社会反应、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等多种维度进行考察和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努力促进社会实践的效果连锁化。如:挖掘社会实践在学生党建、就业、心理辅导、科研等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全面的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就业联系起来,为学生择业提供机会和便利;将社会实践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相关联,引导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各项决策和措施,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课题或成果研究结合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业技能等,将党建与大学生的政治学习、专业学习、就业实习等结合起来,开拓思路,深化学生党建工作。
园艺学院党委坚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新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尝试以党支部为单位承办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以党员为主体开展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取得了可喜成效。